西游記三借芭蕉扇摘抄【1】
唐僧師徒四人,西行遇到火焰山。又聽說,要想過山,只有向鐵扇公主借芭蕉扇扇滅火后才能通過。悟空把師父安排好,前往芭蕉洞找鐵扇公主。鐵扇公主因上 次紅孩兒想吃唐僧肉與悟空結(jié)下了冤仇,不肯借。悟空初次借扇,被鐵扇公主用芭蕉扇扇得無蹤無影。靈吉菩薩得知實情,給他一粒“定風(fēng)丹”再去借扇。悟空二次 來借扇,公主又用扇扇他,悟空口含定風(fēng)丹,一動不動。公主急忙回洞,閉門不出。悟空變作一只小蟲,乘公主喝茶之際進(jìn)入鐵扇公主腹中。公主腹疼難忍,答應(yīng)借 扇,但給的是一把假扇。第三次,悟空變成牛魔王模樣,騙得真扇。牛魔王到家得知真相后急忙追趕,悟空與牛魔王大戰(zhàn)。八戒、沙僧上前助戰(zhàn),最后把牛魔王打得 現(xiàn)出原形。悟空用芭蕉扇扇滅山火,師徒四人繼續(xù)西行取經(jīng)。
西游記三借芭蕉扇摘抄【2】
話說,悟空打死了六耳獼猴后。唐僧師徒四人繼續(xù)一路風(fēng)塵仆仆朝西行去。走著走著,漸漸覺得熱氣襲人,難以忍受。此進(jìn)正值秋天,大家感到很奇怪。一打聽才知道前方有座火焰山,火焰山上的熊熊烈火如同一只兇猛的巨獸噴吐著火焰,方圓八百里寸草不生。周圍一片熾熱,土地被烤的`焦黑,村民們痛苦地呻吟著,一顆顆豆大的汗珠從臉上滴到地上,臉全都被曬成黑色的,個個都耷拉著腦袋;莊稼們一個個也面無生機.
從賣糕少年嘴里聽說,要想過山,只有向鐵扇公主借芭蕉扇扇滅火后才能通過。孫悟空把師父安排好,前往芭蕉洞找鐵扇公主。這鐵扇公主乃是牛魔王的妻子,紅孩兒之母。因上次紅孩兒想吃唐僧肉與悟空結(jié)下了冤仇,鐵扇公主誤以為孫悟空殺了她的孩兒,今天又恬不知恥的來借扇,喝他血吃他肉還來不及,哪里肯借芭蕉扇。這不,猴哥初次借扇,就被鐵扇公主用芭蕉扇扇得無蹤無影。
“呼——”悟空在這颶風(fēng)里飛了好長一段時間,好家伙,這風(fēng)可了不得,一下子把悟空扇到了靈吉菩薩那里。要知道,從火焰山到這里可是五萬余里的路程。悟空心里直嘆這寶扇的厲害。想著一會兒向靈吉菩薩那兒探探路。
正躊躇間,便見得靈吉菩薩趕來,待得知實情,便給了悟空一?!岸L(fēng)丹”叫他把那一粒定風(fēng)丹,安在衣領(lǐng)里邊,將針線緊緊縫了。再去借扇。保證被扇不動。
悟空二次來借扇,公主又用芭蕉扇扇他,見悟空站在這股颶風(fēng)中穩(wěn)扎不動。公主驚恐極了,連忙躲回洞中,閉門不出。悟空趁機變作一只小蟲,在公主喝茶之際,飛入茶水之中,進(jìn)了鐵扇公主肚子里面,攪得天翻地覆。公主腹疼難忍,答應(yīng)借扇,但給的是一把假扇。恨的悟空直發(fā)狂。轉(zhuǎn)眼就又想到一個計策。
第三次,悟空變成牛魔王模樣,花言巧語騙得真扇。牛魔王到家得知真相后,想出與悟空一樣的損招———變成豬八戒,急忙跟后追趕,從悟空手里再次把寶扇騙回。悟空一看,原來是牛魔王,接著便與他大戰(zhàn)了一場。八戒、沙僧上前助戰(zhàn),最后把牛魔王打得現(xiàn)出原形。牛魔王不得已,交出寶扇。
悟空用芭蕉解除了火焰山上的熊熊烈火,讓老百姓過上了太平的日子,師徒四人繼續(xù)西行取經(jīng)。
《西游記》中的好詞:
抖擻神威 ?磨磚作鏡 ?積雪為糧 ?天龍圍繞 ?花雨繽紛 ?理圓四德
指解源流 ?三乘妙典 ?五蘊楞嚴(yán) ?共樂天真 ?智滿金身 ?惡氣遮漫
翻波躍浪 ?吐霧噴風(fēng) ? ? 尋蛇撥草 ? ? 撲鷂分松 ?星辰燦爛 ? ? ?洗心滌慮
芥納須彌 ?曹溪路險 ?鷲嶺云深 ?千丈冰崖 五葉蓮開 簾垂香裊
《西游記》中的經(jīng)典句子:
1、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辟從茲清濁辨。覆載群生仰至仁,發(fā)明萬物皆成善。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游釋厄傳。
2、將一元分為十二會,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
3、此山乃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自開清濁而立,鴻蒙判后而成。
4、勢鎮(zhèn)汪洋,潮涌銀山魚入穴;威寧瑤海,波翻雪浪蜃離淵。
5、峰頭時聽錦雞鳴,石窟每觀龍出入。
6、林中有壽鹿仙狐,樹上有靈禽玄鶴。瑤草奇花不謝,青松翠柏長春。仙桃常結(jié)果,修竹每留云。
7、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
8、一派白虹起,千尋雪浪飛;海風(fēng)吹不斷,江月照還依。冷氣分青嶂,馀流潤翠微;潺湲名瀑布,真似掛簾帷。
9、翠蘚堆藍(lán),白云浮玉,光搖片片煙霞。虛窗靜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龍珠倚掛,縈回滿地奇葩。
10、又見那一竿兩竿修竹,三點五點梅花。幾樹青松常帶雨,渾然相個人家。
11、刮風(fēng)有處躲,下雨好存身。霜雪全無懼,雷聲永不聞。
12、煙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p>
13、三陽交泰產(chǎn)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內(nèi)觀不識因無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14、春采百花為飲食,夏尋諸果作生涯。秋收芋栗延時節(jié),冬覓黃精度歲華。
15、天產(chǎn)仙猴道行隆,離山駕筏趁天風(fēng)。飄洋過海尋仙道,立志潛心建大功。有分有緣休俗愿,無憂無慮會元龍。
16、料應(yīng)必遇知音者,說破源流萬法通。
17、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騎著驢騾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勞碌,何怕閻君就取勾?繼子蔭孫圖富貴,更無一個肯回頭!
18、千峰開戟,萬仞開屏。日映嵐光輕鎖翠,雨收黛色冷含青??萏倮p老樹,古渡界幽程。
19、奇花瑞草,修竹喬松。修竹喬松,萬載常青欺福地;奇花瑞草,四時不謝賽蓬瀛。
20、幽鳥啼聲近,源泉響溜清。重重谷壑芝蘭繞,處處巉崖苔蘚生。起伏巒頭龍脈好,必有高人隱姓名。
21、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
22、煙霞散彩,日月?lián)u光。千株老柏,萬節(jié)修篁。
23、石崖突兀青苔潤,懸壁高張翠蘚長。
24、時聞仙鶴唳,每見鳳凰翔。仙鶴唳時,聲振九皋霄漢遠(yuǎn);鳳凰翔起,翎毛五色彩云光。
25、玄猿白鹿隨隱見,金獅玉象任行藏。
26、髽髻雙絲綰,寬袍兩袖風(fēng)。貌和身自別,心與相俱空。物外長年客,山中永壽童。一塵全不染,甲子任翻騰。
27、一層層深閣瓊樓,一進(jìn)進(jìn)珠宮貝闕,說不盡那靜室幽居,直至瑤臺之下。
28、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與天同壽莊嚴(yán)體,歷劫明心大法師。
29、古者,老也;月者,陰也。
30、正是:鴻蒙初辟原無姓,打破頑空須悟空。
31、天花亂墜,地涌金蓮。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慢搖麈尾噴珠玉,響振雷霆動九天。
32、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開明一字皈誠理,指引無生了性玄。
33、月在長空,水中有影,雖然看見,只是無撈摸處,到底只成空耳。
34、月明清露冷,八極迥無塵。深樹幽禽宿,源頭水溜汾。飛螢光散影,過雁字排云。
35、不遇至人傳妙訣,空言口困舌頭干!
36、顯密圓通真妙訣,惜修生命無他說。都來總是精氣神,謹(jǐn)固牢藏休漏泄。休漏泄,體中藏,汝受吾傳道自昌??谠E記來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涼。得清涼,光皎潔,好向丹臺賞明月。月藏玉兔日藏烏,自有龜蛇相盤結(jié)。相盤結(jié),性命堅,卻能火里種金蓮。攢簇五行顛倒用,功完隨作佛和仙?!?/p>
37、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38、去時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輕體亦輕。舉世無人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當(dāng)時過海波難進(jìn),今日來回甚易行。別語叮嚀還在耳,何期頃刻見東溟。
39、筆峰挺立,曲澗深沉。筆峰挺立透空霄,曲澗深沉通地戶。兩崖花木爭奇,幾處松篁斗翠。左邊龍,熟熟馴馴;右邊虎,平平伏伏。
40、幽禽□睆聲,丹鳳朝陽立。石磷磷,波凈凈,古怪蹺蹊真惡獰。
41、世上名山無數(shù)多,花開花謝繁還眾。爭如此景永長存,八節(jié)四時渾不動。誠為三界坎源山,滋養(yǎng)五行水臟洞!
42、貫通一姓身歸本,只待榮遷仙錄箓名。
43、炮云起處蕩乾坤,黑霧陰霾大地昏。江海波翻魚蟹怕,山林樹折虎狼奔。
44、諸般買賣無商旅,各樣生涯不見人。殿上君王歸內(nèi)院,階前文武轉(zhuǎn)衙門。
45、千秋寶座都吹倒,五鳳高樓幌動根。
46、上天有路,入地有門;步日月無影,入金石無礙;水不能溺,火不能焚。
47、點頭徑過三千里,扭腰八百有馀程。
48、高遷上品天仙位,名列云班寶錄中。
49、金光萬道滾紅霓,瑞氣千條噴紫霧。
50、明霞幌幌映天光,碧霧蒙蒙遮斗口。
附:西游記的價值
《西游記》是描寫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到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故事雖以西天取經(jīng)為主軸,但其中的主人翁并非唐三藏,而是孫悟空。全書從石猴誕生開始,便充滿不凡的氣勢。「目運兩道金光,射沖斗府」并驚動玉皇大帝。人們讀到這里,自然被這種不凡的氣勢所吸引。自孫悟空誕生之后,歷經(jīng)拜師學(xué)藝,大鬧天宮,以至后來保護唐三藏到西天取經(jīng),終于得成正果。
在這段期間,孫悟空上天下地,出生入死,唐僧歷經(jīng)劫難,幾乎每次都靠他的智慧與本事而化險為夷,他代表積極勤奮與勇敢的角色;豬八戒正好相反,他代表的是好逸惡勞,膽小怕事,每當(dāng)遇到困難時,總是第一個提議散伙,在他身上,我們可看到部分真實的人性,全書以孫悟空與豬八戒最具有鮮明的特色,他們之間的過招,也是西游記一書中最有趣、最吸引人的部分。唐三藏在西游記之中,變成一個軟弱且毫無主見的人,總是較偏袒豬八戒,但一心向佛的心志卻始終堅定如一。雖然胡適與魯迅都主張西游記的內(nèi)容純粹是趣味之作,并不是為某一宗教傳揚理念,也不是忠義孤憤之作。但我們除了領(lǐng)略其幽默的玩世主義之外,還是能從其間得到不少的啟發(fā)。西游記具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馳騁于三教之中,卻不受羈絆,就像書中的主人翁——孫悟空一樣。
此外,因為西游記的內(nèi)容有濃厚的三教合流色彩,這也使得各種宗教人士得以各取所需,皆視西游記為自己教派的發(fā)揚者。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況下,使西游記在幽默風(fēng)趣之中,又增添了熱鬧的氣氛。許多宗教傳說中的人物,更是附會之下的產(chǎn)物,若以通俗文學(xué)的角度觀之,西游記對民間的影響力亦不亞于三國演義。再加上筆調(diào)極盡幽默風(fēng)趣,更為一般大眾所接受,是一部相當(dāng)成功的奇書。
《西游記》的內(nèi)在文學(xué)價值。
要正確把握孫悟空形象的深層意蘊,首先應(yīng)該弄清作者塑造這個形象的本來意圖。由于吳承恩《西游記》的祖本《西游記平話》已佚,我們很難確定《西游記》中哪些是前人的創(chuàng)造,哪些是吳承恩的手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就是:在《西游記平話》中“孫吾空”取經(jīng)功成,被授予的佛號是“大力王菩薩”,這在《樸通事諺解》的有關(guān)注文中有著明確記載;而在《西游記》中,吳承恩卻將“大力王菩薩”改為“斗戰(zhàn)勝佛”—這是吳承恩對《西游記平話》最微小卻又是最重大的改動,顯然與他塑造這個形象的意圖有關(guān)。實際上,吳承恩正是以“斗戰(zhàn)勝”這個佛號,來概括孫悟空的形象實質(zhì),把孫悟空塑造成了封建時代的斗士形象。
作品的實際也正體現(xiàn)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作品中的孫悟空,處處閃耀著斗士的風(fēng)采,表現(xiàn)著斗士的品德和才能。
首先,孫悟空敢于斗爭,有著萊鶩不馴的性格特征和一往無前的進(jìn)取精神。在大鬧天宮時,他不承認(rèn)天之獨尊,表現(xiàn)了對權(quán)威的最大不敬。在玉皇大帝面前,他也只是“唱個大咯”,答應(yīng)一聲“老孫便是”。他偷蟠桃,盜玉酒,竊仙丹,并假傳圣旨愚弄赤腳大仙,把個堂堂天國鬧得不亦樂乎。從八卦爐中逃出之后,他一條金箍棒“打得那九耀星閉門閉戶,四天王無影無形”,并且公然聲稱:“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這些都集中體現(xiàn)了他的斗士風(fēng)采。
取經(jīng)路上,孫悟空仍然保持著不馴的性格特征。不論是天界的權(quán)威、佛教的神靈,還是兇惡的妖魔,他都一概不放在眼里。像日值功曹、四海龍王、山神土地、天兵天將等,都被他呼來喝去。第三十三回中他為了騙取兩個小妖的寶貝,竟然要玉皇大帝把天借給他裝半個時辰,還威脅說:“若道半聲不肯,即上靈霄殿動起刀兵”觀音菩薩是取經(jīng)的實際組織者,但孫悟空竟敢嘲笑她“憊懶”,活該“一世無夫”。如來佛是西天最高統(tǒng)治神,孫悟空竟敢罵他是“妖精的外甥”。
當(dāng)然,西天路上的孫悟空主要體現(xiàn)為對妖魔鬼怪的斗爭。從東土到西天十萬八千里,遇到的妖怪頭子就有幾十個,但他一條金箍棒打遍,令妖魔鬼怪聞風(fēng)喪膽,并且他同妖怪的斗爭,大多數(shù)都是主動進(jìn)攻,只要一聽說妖怪禍亂人間,就決不放過。收服八戒之后,他就對引路的高才說:“以后但有妖精,多作成我?guī)讉€,還有謝你處哩?!钡诹呋伛劻_莊主人請悟空捉妖,悟空當(dāng)即向上唱個大嗒道:“承照顧了?!卑私湓谝慌跃瓦@樣說:“你看他惹禍!聽見說拿妖怪,就是他外公也不這般親熱。”很能說明孫悟空斗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孫悟空不僅敢于斗爭,而且善于斗爭,斗則必勝,故為“斗戰(zhàn)勝佛”。他經(jīng)常變成瞧燎蟲、小蒼蠅、花腳蚊子,鉆到妖精洞里去弄清妖精的'底細(xì)(如黃風(fēng)怪);或者根據(jù)蛛絲馬跡推斷妖怪的來歷,然后根據(jù)這些妖怪的特點,尋找相應(yīng)的對策(如黃袍怪);或者變成妖怪的母親、父親、丈夫、妻子去欺騙妖怪(如三調(diào)芭蕉扇);或者賺來妖怪的法寶,反而置妖怪于死地(如計盜紫金鈴)。他還善于運用鉆到敵人肚子里去的戰(zhàn)術(shù)來制服妖怪(如黃眉怪)。他機智靈活,隨機設(shè)計,常常令妖怪防不勝防。
孫悟空還具有百折不撓的斗爭意志和樂觀精神。他視一切兇險為游戲,具有斗士舉重若輕般的瀟灑。大鬧天宮他曾兩次失敗,卻沒有看到他乞哀告憐,也沒有絲毫萎靡困頓之相。取經(jīng)路上,他更是把降妖除怪當(dāng)做玩耍的游戲。第十八回他就對高太公說:“因是借宿,順便拿幾個妖怪耍耍?!钡谌厮谷豢淇冢鞍l(fā)張批文”,把妖怪“連夜解著飛跑”。在和妖怪的周旋中,他也曾三番幾次遭災(zāi)受難,但又能于談笑之中脫離困境。當(dāng)然,有時遇到困難,他也曾流過眼淚,甚至痛哭過。但這一哭,卻把孫悟空由神、由猴更拉向了人,同時也使人們更體味到取經(jīng)的艱難。問題在于他哭過之后,不是從此意志消沉,而是以更大的努力和執(zhí)著去繼續(xù)斗爭。
由此可見,作者的主觀意圖和作品的客觀內(nèi)容是統(tǒng)一的,大鬧天宮和西天取經(jīng)是統(tǒng)一的。孫悟空實際上是封建時代的斗士 形象。
唐僧師徒四人,一路風(fēng)塵仆仆朝西行去。走著走著,漸漸覺得熱氣襲人,難以忍受。此進(jìn)正值秋天,大家感到很奇怪。一打聽才知道前方有座火焰山,方圓八百里寸草不生。又從賣糕少 年嘴里聽說,要想過山,只有向鐵扇公主借芭蕉扇扇滅火后才能通過。
孫悟空把師父安排好,前往芭蕉洞找鐵扇公主。鐵扇公主是牛魔王的妻子,紅孩兒之母。因上次紅孩兒想吃唐僧肉與悟空結(jié)下了冤仇,鐵扇公主哪里肯借。悟空初次借扇,被鐵扇公主用芭蕉扇扇得無蹤無影。靈吉菩薩得知實情,給他一?!岸L(fēng)丹”再去借扇。
悟空二次來借扇,公主又用扇扇他,悟空口含定風(fēng)丹,一動不動。公主急忙回洞,閉門不出。悟空變作一只小蟲,乘公主喝茶之際進(jìn)入鐵扇公主腹中。公主腹疼難忍,答應(yīng)借扇,但給的是一把假扇。第三次,悟空變成牛魔王模樣,騙得真扇。
牛魔王到家得知真相后急忙追趕,悟空與牛魔王大戰(zhàn)。八戒、沙僧上前助戰(zhàn),最后把牛魔王打得現(xiàn)出原形。悟空用芭蕉扇扇滅山火,師徒四人繼續(xù)西行取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