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突圍是余秋雨寫的文章。余秋雨在分析超時代人物的狀況時也非常清晰和深刻。一種叫做起哄式的傳揚,一種叫做起哄式的貶損,下面為大家分享了東坡突圍賞析,歡迎借鑒!
蘇東坡突圍
余秋雨
住在這遠離鬧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靜是有了,但寂寞也來了,有時還來得很兇猛,特別在深更半夜。只得獨個兒在屋子里轉著圈,拉下窗簾,隔開窗外壁立的懸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時不時地瞟著床邊那乳白色的電話。它竟響了,急忙沖過去,是臺北社打來的,一位不相識的女記者,說我的《文化苦旅》一書在臺灣銷售情況很好,因此要作越洋電話采訪。問了我許多問題,出身、經歷、愛好,無一遺漏。最后一個問題是:“在中國文化史上,您最喜歡哪一位文學家?”我回答:蘇東坡。她又問:“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歡哪幾篇?”我回答:在黃州寫赤壁的那幾篇。記者小姐幾乎沒有停頓就接口道:“您是說《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我說對,心里立即為蘇東坡高興,他的作品是中國文人的通用電碼,一點就著,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峽阻隔、素昧平生。
放下電話,我腦子中立即出現(xiàn)了黃州赤壁。去年夏天剛去過,印象還很深刻。記得去那兒之前,武漢的一些朋友紛紛來勸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并不是在那里打的,蘇東坡懷古懷錯了地方,現(xiàn)在我們再跑去認真憑吊,說得好聽一點是將錯就錯,說得難聽一點是錯上加錯,天那么熱,路那么遠,何苦呢?
我知道多數(shù)歷史學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戰(zhàn)的地方,他們大多說是在嘉魚縣打的。但最近幾年,湖北省的幾位中青年歷史學家持相反意見,認為蘇東坡懷古沒懷錯地方,黃州赤壁正是當時大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對于這個爭論我一直興致勃勃地關心著,不管爭論前景如何,黃州我還是想去看看的,不是從歷史的角度看古戰(zhàn)場的遺址,而是從藝術的角度看蘇東坡的情懷。大藝術家即便錯,也會錯出魅力來。好像王爾德說過,在藝術中只有美丑而無所謂對錯。
于是我還是去了。
這便是黃州赤壁。赭紅色的陡峭石坡直逼著浩蕩東去的大江,坡上有險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蕩槳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間就有了氣勢,有了偉大與渺小的比照,有了視覺空間的變異和倒錯,因此也就有了游觀和冥思的價值??陀^景物只提供一種審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這種可能獲得不同程度的實現(xiàn)。蘇東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給黃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這種意味,使無生命的自然形式變成美。因此不妨說,蘇東坡不僅是黃州自然美的發(fā)現(xiàn)者,而且也是黃州自然美的確定者和構建者。
但是,事情的復雜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過來對人進行確定和構建。蘇東坡成全了黃州,黃州也成全了蘇東坡,這實在是一種相輔相成的有趣關系。蘇東坡寫于黃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著黃州進入了一個新的美學等級,也宣告著蘇東坡進入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兩方面一起提升,誰也離不開誰。
蘇東坡走過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遠比黃州美麗,為什么一個僻遠的黃州還能給他如此巨大的驚喜和震動呢?他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歷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給黃州呢?黃州為什么能夠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驛站呢?這一切,決定于他來黃州的原因和心態(tài)。
他從監(jiān)獄里走來,他帶著一個極小的官職,實際上以一個流放罪犯的身份走來,他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臟水走來,他滿心僥幸又滿心絕望地走來。他被人押著,遠離自己的家眷,沒有資格選擇黃州之外的任何一個地方,朝著這個當時還很荒涼的小鎮(zhèn)走來。
他很疲倦,他很狼狽,出汴梁、過河南、渡淮河、進湖北、抵黃州,蕭條的黃州沒有給他預備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廟中住下。他擦一把臉,喘一口氣,四周一片靜寂,連一個朋友也沒有,他閉上眼睛搖了搖頭。他不知道,此時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文化突圍。黃州,注定要與這位傷痕累累的突圍者進行一場繼往開來的壯麗對話。
人們有時也許會傻想,像蘇東坡這樣讓中國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應該是他所處的時代的無上驕傲,他周圍的人一定會小心地珍惜他,虔誠地仰望他,總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煩吧?事實恰恰相反,越是超時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處的具體時代。中國世俗社會的機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揚和轟傳一位文化名人的聲譽,利用他、榨取他、引誘他,另一方面從本質上卻把他視為異類,遲早會排拒他、糟踐他、毀壞他。起哄式的傳揚,轉化為起哄式的貶損,兩種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覬覦心態(tài),兩種起哄都與健康的文化氛圍南轅北轍。
蘇東坡到黃州來之前正陷于一個被文學史家稱為“烏臺詩獄”的案件中,這個案件的具體內容是特殊的,但集中反映了文化名人在中國社會的普遍遭遇,很值得說一說。搞清了這個案件中各種人的面目,才能理解蘇東坡到黃州來究竟是突破了一個什么樣的包圍圈。
為了不使讀者把注意力耗費在案件的具體內容上,我們不妨先把案件的底交代出來。即便站在朝廷的立場上,這也完全是一個莫須有的可笑事件。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硬說蘇東坡在很多詩中流露了對政府的不滿和不敬,方法是對他詩中的詞句和意象作上綱上線的推斷和詮釋,搞了半天連神宗皇帝也不太相信,在將信將疑之間幾乎不得已地判了蘇東坡的罪。
在中國古代的皇帝中,宋神宗絕對是不算壞的,在他內心并沒有迫害蘇東坡的任何企圖,他深知蘇東坡的才華,他的祖母光獻太皇太后甚至竭力要保護蘇東坡,而他又是非常尊重祖母意見的,在這種情況下,蘇東坡不是非常安全嗎?然而,完全不以神宗皇帝和太皇太后的意志為轉移,名震九州、官居太守的蘇東坡還是下了大獄。這一股強大而邪惡的力量,就很值得研究了。
這件事說來話長。在專制制度下的統(tǒng)治者也常常會擺出一種重視輿論的姿態(tài),有時甚至還設立專門在各級官員中找岔子、尋毛病的所謂諫官,充當朝廷的耳目和喉舌。乍一看這是一件好事,但實際上弊端甚多。這些具有輿論形象的諫官所說的話,別人無法聲辨,也不存在調查機制和仲裁機制,一切都要賴仗于他們的私人品質,但對私人品質的考察機制同樣也不具備,因而所謂輿論云云常常成為一種歪曲事實、顛倒是非的社會災難。這就像現(xiàn)代的報紙如果缺乏足夠的職業(yè)道德又沒有相應的法規(guī)制約,信馬由韁,隨意褒貶,受傷害者無處可以說話,不知情者卻誤以為白紙黑字是輿論所在,這將會給人們帶來多大的混亂!蘇東坡早就看出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認為這種不受任何制約的所謂輿論和批評,足以改變朝廷決策者的心態(tài),又具有很大的政治殺傷力(“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事關廊廟,則宰相待罪”),必須予以警惕,但神宗皇帝由于自身地位的不同無法意識到這一點。沒想到,正是蘇東坡自己嘗到了他預言過的苦果,而神宗皇帝為了維護自己尊重輿論的形象,當批評蘇東坡的言論幾乎不約而同地聚合在一起時,他也不能為蘇東坡講什么話了。
那么,批評蘇東坡的言論為什么會不約而同地聚合在一起呢?我想最簡要的回答是他弟弟蘇轍說的那句話:“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彼錾?、太響亮,能把四周的筆墨比得十分寒傖,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點狼狽,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腳地糟踐,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在這場可恥的圍攻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當了急先鋒。
例如舒亶,這人可稱之為“檢舉揭發(fā)專業(yè)戶”,在揭發(fā)蘇東坡的同時他還揭發(fā)了另一個人,那人正是以前推薦他做官的大恩人。這位大恩人給他寫了一封信,拿了女婿的課業(yè)請他提意見、輔導,這本是朋友間非常正常的小事往來,沒想到他竟然忘恩負義地給皇帝寫了一封莫名其妙的檢舉揭發(fā)信,說我們兩人都是官員,我又在輿論領域,他讓我輔導他女婿總不大妥當?;实劭戳怂臋z舉揭發(fā),也就降了那個人的職。這簡直是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就是這么一個讓人惡心的人,與何正臣等人相呼應,寫文章告訴皇帝,蘇東坡到湖州上任后寫給皇帝的感謝信中“有譏切時事之言”。蘇東坡的這封感謝信皇帝早已看過,沒發(fā)現(xiàn)問題,舒亶卻苦口婆心地一款一款分析給皇帝聽,蘇東坡正在反您呢,反得可兇呢,而且已經反到了“流俗翕然,爭相傳誦,忠義之士,無不憤惋”的程度!“憤”是憤蘇東坡,“惋”是惋皇上。有多少忠義之士在“憤惋”呢?他說是“無不”,也就是百分之百,無一遺漏。這種數(shù)量統(tǒng)計完全無法驗證,卻能使注重社會名聲的神宗皇帝心頭一咯噔。
又如李定。這是一個曾因母喪之后不服孝而引起人們唾罵的高官,對蘇東坡的攻擊最兇。他歸納了蘇東坡的許多罪名,但我仔細鑒別后發(fā)現(xiàn),他特別關注的是蘇東坡早年的貧寒出身、現(xiàn)今在文化界的地位和社會名聲。這些都不能列入犯罪的范疇,但他似乎壓抑不住地對這幾點表示出最大的憤慨。說蘇東坡“起于草野垢賤之余”,“初無學術,濫得時名”,“所為文辭,雖不中理,亦足以鼓動流俗”,等等。蘇東坡的出身引起他的不服且不去說它,硬說蘇東坡不學無術、文辭不好,實在使我驚訝不已。但他不這么說也就無法斷言蘇東坡的社會名聲和世俗鼓動力是“濫得”??偠灾?,李定的攻擊在種種表層動機下顯然埋藏著一個最深秘的原素:妒忌。無論如何,詆毀蘇東坡的學問和文采畢竟是太愚蠢了,這在當時加不了蘇東坡的罪,而在以后卻成了千年笑柄。但是妒忌一深就會失控,他只會找自己最痛恨的部位來攻擊,已顧不得哪怕是裝裝樣子的可信性和合理性了。
又如王珪,這是一個跋扈和虛偽的老人。他憑著資格和地位自認為文章天下第一,實際上他寫詩
又如李宜之。這又是另一種特例,做著一個芝麻綠豆小官,在安徽靈璧縣聽說蘇東坡以前為當?shù)匾粋€園林寫的一篇園記中有勸人不必熱衷于做官的詞句,竟也寫信給皇帝檢舉揭發(fā),并分析說這種思想會使人們缺少進取心,也會影響取士??磥磉@位李宜之除了心術不正之外,智力也大成問題,你看他連誣陷的口子都找得不倫不類。但是,在沒有理性法庭的情況下,再愚蠢的指控也能成立,因此對散落全國各地的.李宜之們構成了一個鼓勵。為什么檔次這樣低下的人也會擠進來圍攻蘇東坡?當代蘇東坡研究者李一冰先生說得很好:“他也來插上一手,無他,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官,若能參加一件扳倒名人的大事,足使自己增重?!睆哪撤N意義上說,他的這種目的確實也部分地達到了,例如我今天寫這篇文章竟然還會寫到李宜之這個名字,便完全是因為他參與了對蘇東坡的圍攻,否則他沒有任何理由被哪怕是同一時代的人寫在印刷品里。我的一些青年朋友根據他們對當今世俗心理的多方位體察,覺得李宜之這樣的人未必是為了留名于歷史,而是出于一種可稱作“砸窗了”的惡作劇心理。晚上,一群孩子站在一座大樓前指指點點,看誰家的窗子亮就揀一塊石子扔過去,談不上什么目的,只圖在幾個小朋友中間出點風頭而已。我覺得我的青年朋友們把李宜之看得過于現(xiàn)代派、也過于城市化了。李宜之的行為主要出于一種政治投機,聽說蘇東坡有點麻煩,就把麻煩鬧得大一點,反正對內不會負道義責任,對外不會負法律責任,樂得投井下石,撐順風船。這樣的人倒是沒有膽量像李定、舒亶和王珪那樣首先向一位文化名人發(fā)難,說不定前兩天還在到處吹噓在什么地方有幸見過蘇東坡、硬把蘇東坡說成是自己的朋友甚至老師呢。
又如——我真不想寫出這個名字,但再一想又沒有諱避的理由,還是寫出來吧:沈括。這位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占有不小地位的著名科學家也因忌妒而陷害過蘇東坡,用的手法仍然是檢舉揭發(fā)蘇東坡詩中有譏諷政府的傾向。如果他與蘇東坡是政敵,那倒也罷了,問題是他們曾是好朋友,他所檢舉揭發(fā)的詩句,正是蘇東坡與他分別時手錄近作送給他留作紀念的。這實在太不是味道了。歷史學家們分析,這大概與皇帝在沈括面前說過蘇東坡的好話有關,沈括心中產生了一種默默的對比,不想讓蘇東坡的文化地位高于自己。另一種可能是他深知王安石與蘇東坡政見不同,他投注投到了王安石一邊。但王安石畢竟也是一個講究人品的文化大師,重視過沈括,但最終卻得出這是一個不可親近的小人的結論。當然,在人格人品上的不可親近,并不影響我們對沈括科學成就的肯定。
圍攻者還有一些,我想舉出這幾個也就差不多了,蘇東坡突然陷入困境的原因已經可以大致看清,我們也領略了一組有可能超越時空的“文化群小”的典型。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要單獨搞倒蘇東坡都是很難的,但是在社會上沒有一種強大的反誹謗、反誣陷機制的情況下,一個人探頭探腦的冒險會很容易地招來一堆湊熱鬧的人,于是七嘴八舌地組合成一種偽輿論,結果連神宗皇帝也對蘇東坡疑惑起來,下旨說查查清楚,而去查的正是李定這些人。
蘇東坡開始很不在意。有人偷偷告訴他,他的詩被檢舉揭發(fā)了,他先是一怔,后來還瀟灑、幽默地說:“今后我的詩不愁皇帝看不到了?!钡聭B(tài)的發(fā)展卻越來越不瀟灑,1079年7月28日,朝廷派人到湖州的州衙來逮捕蘇東坡,蘇東坡事先得知風聲,立即不知所措。文人終究是文人,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從氣勢洶洶的樣子看,估計會處死,他害怕了,躲在后屋里不敢出來,朋友說躲著不是辦法,人家已在前面等著了,要躲也躲不過。正要出來他又猶豫了,出來該穿什么服裝呢?已經犯了罪,還能穿官服嗎?朋友說,什么罪還不知道,還是穿官服吧。蘇東坡終于穿著官服出來了,朝廷派來的差官裝模作樣地半天不說話,故意要演一個壓得人氣都透不過來的場面出來。蘇東坡越來越慌張,說:“我大概把朝廷惹惱了,看來總得死,請允許我回家與家人告別?!辈罟僬f“還不至于這樣”,便叫兩個差人用繩子捆扎了蘇東坡,像驅趕雞犬一樣上路了。家人趕來,號啕大哭,湖州城的市民也在路邊流淚。
長途押解,猶如一路示眾,可惜當時幾乎沒有什么傳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認識這就是蘇東坡。貧瘠而愚昧的國土上,繩子捆扎著一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一步步行進。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
全部遭遇還不知道半點起因,蘇東坡只怕株連親朋好友,在途經太湖和長江時都想投水自殺,由于看守嚴密而未成。當然也很可能成,那末,江湖淹沒的將是一大截特別明麗的中華文明。文明的脆弱性就在這里,一步之差就會全盤改易,而把文明的代表者逼到這一步之差境地的則是一群小人。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歸功于中國的獨特國情。
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師和歷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國文化史,有很長時間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擠眉弄眼的小人。
究竟是什么罪?審起來看!
怎么審?打!
一位官員曾關在同一監(jiān)獄里,與蘇東坡的牢房只有一墻之隔,他寫詩道:
遙憐北戶吳興守,
詬辱通宵不忍聞。
通宵侮辱、摧殘到了其他犯人也聽不下去的地步,而侮辱、摧殘的對象竟然就是蘇東坡!
請允許我在這里把筆停一下。我相信一切文化良知都會在這里顫栗。中國幾千年間有幾個像蘇東坡那樣可愛、高貴而有魅力的人呢?但可愛、高貴、魅力之類往往既構不成社會號召力也構不成自我衛(wèi)護力,真正厲害的是邪惡、低賤、粗暴,它們幾乎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所向無敵?,F(xiàn)在,蘇東坡被它們抓在手里搓捏著,越是可愛、高貴、有魅力,搓捏得越起勁。溫和柔雅如林間清風、深谷白云的大文豪面對這徹底陌生的語言系統(tǒng)和行為系統(tǒng),不可能作任何像樣的辯駁,他一定變得非常笨拙,無法調動起碼的言語,無法完成簡單的邏輯。他在牢房里的應對,絕對比不過一個普通的盜賊。因此審問者們憤怒了也高興了,原來這么個大名人竟是草包一個,你平日的滔滔文辭被狗吃掉了?看你這副熊樣還能寫詩作詞?純粹是抄人家的吧?接著就是輪番撲打,詩人用純銀般的嗓子哀號著,哀號到嘶啞。這本是一個只需要哀號的地方,你寫那么美麗的詩就已荒唐透頂了,還不該打?打,打得你淡妝濃抹,打得你乘風歸去,打得你密州出獵!
開始,蘇東坡還視圖拿點兒正常邏輯頂幾句嘴,審問者咬定他的詩里有譏諷朝廷的意思,他說:“我不敢有此心,不知什么人有此心,造出這種意思來?!币磺姓_陷者都喜歡把自己打扮成某種“險惡用心”的發(fā)現(xiàn)者,蘇東坡指出,他們不是發(fā)現(xiàn)者而是制造者。那也就是說,誣陷者所推斷出來的“險惡用心”,可以看作是他們自己的內心,因此應該由他們自己來承擔。我想一切遭受誣陷的人都會或遲或早想到這個簡單的道理,如果這個道理能在中國普及,誣陷的事情一定會大大減少。但是,在牢房里,蘇東坡的這一思路招來了更兇猛的侮辱和折磨,當誣陷者和辦案人完全合成一體、串成一氣時,只能這樣。終于,蘇東坡經受不住了,經受不住日復一日、通宵達旦的連續(xù)逼供,他想閉閉眼,喘口氣,唯一的辦法就是承認。于是,他以前的詩中有“道旁苦李”,是在說自己不被朝廷重視;詩中有“小人”字樣,是諷刺當朝大人;特別是蘇東坡在杭州做太守時興沖沖去看錢塘潮,回來寫了詠弄潮兒的詩“吳兒生長狎濤淵”,據說竟是在影射皇帝興修水利!這種大膽聯(lián)想,連蘇東坡這位浪漫詩人都覺得實在不容易跳躍過去,因此在承認時還不容易“一步到位”,審問者有本事耗時間一點點逼過去。案卷記錄上經常出現(xiàn)的句子是:“逐次隱諱,不說情實,再勘方招?!碧K東坡全招了,同時他也就知道必死無疑了。試想,把皇帝說成“吳兒”,把興修水利說成玩水,而且在看錢塘潮時竟一心想著寫反詩,那還能活?
他一心想著死。他覺得連累了家人,對不起老妻,又特別想念弟弟。他請一位善良的獄卒帶了兩首詩給蘇轍,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甭窆堑牡攸c,他希望是杭州西湖。
不是別的,是詩句,把他推上了死路。我不知道那些天他在鐵窗里是否抱怨甚至痛恨詩文。沒想到,就在這時,隱隱約約地,一種散落四處的文化良知開始匯集起來了,他的詩文竟然在這危難時分產生了正面回應,他的讀者們慢慢抬起了頭,要說幾句對得起自己內心的話了。很多人不敢說,但畢竟還有勇敢者;他的朋友大多躲避,但畢竟還有俠義人。
杭州的父老百姓想起他在當?shù)刈龉贂r的種種美好行跡,在他入獄后公開做了解厄道場,求告神明保佑他;獄卒梁成知道他是大文豪,在審問人員離開時盡力照顧生活,連每天晚上的洗腳熱水都準備了;他在朝中的朋友范鎮(zhèn)、張方平不怕受到牽連,寫信給皇帝,說他在文學上“實天下之奇才”,希望寬大;他的政敵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禮也仗義執(zhí)言,對皇帝說:“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語罪人”,如果嚴厲處罰了蘇東坡,“恐后世謂陛下不能容才”。最有趣的是那位我們上文提到過的太皇太后,她病得奄奄一息,神宗皇帝想大赦犯人來為她求壽,她竟說:“用不著去赦免天下的兇犯,放了蘇東坡一人就夠了!”最直截了當?shù)氖钱敵笙鄥浅?,有次他與皇帝談起曹操,皇帝對曹操評價不高,吳充立即接口說:“曹操猜忌心那么重還容得下禰衡,陛下怎么容不下一個蘇東坡呢?”
對這些人,不管是獄卒還是太后,我們都要深深感謝。他們比研究者們更懂得蘇東坡的價值,就連那盆洗腳水也充滿了文化的熱度。
據王鞏《甲申雜記》記載,那個帶頭誣陷、調查、審問蘇東坡的李定,整日得意洋洋,有一天與滿朝官員一起在崇政殿的殿門外等候早朝時向大家敘述審問蘇東坡的情況,他說:“蘇東坡真是奇才,一二十年前的詩文,審問起來都記得清清楚楚!”他以為,對這么一個轟傳朝野的著名大案,一定會有不少官員感興趣,但奇怪的是,他說了這番引逗別人提問的話之后,沒有一個人搭腔,沒有一個人提問,崇政殿外一片靜默。他有點慌神,故作感慨狀,嘆息幾聲,回應他的仍是一片靜默。這靜默算不得抗爭,也算不得輿論,但著實透著點兒高貴。相比之下,歷來許多誣陷者周圍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不負責任的熱鬧,以嘈雜助長了誣陷。
就在這種情勢下,皇帝釋放了蘇東坡,貶謫黃州。黃州對蘇東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非常喜歡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前后讀過多少遍都記不清了,但每次總覺得語堂先生把蘇東坡在黃州的境遇和心態(tài)寫得太理想了。語堂先生酷愛蘇東坡的黃州詩文,因此由詩文渲染開去,由酷愛渲染開去,渲染得通體風雅、圣潔。其實,就我所知,蘇東坡在黃州還是很凄苦的,優(yōu)美的詩文,是對凄苦的掙扎和超越。
蘇東坡在黃州的生活狀態(tài),已被他自己寫給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說:
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
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
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我初讀這段話時十分震動,因為誰都知道蘇東坡這個樂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復一日的應酬,連篇累牘的唱和,幾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內容,他一半是為朋友們活著。但是,一旦出事,朋友們不僅不來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們都知道蘇東坡是被冤屈的,現(xiàn)在事情大體已經過去,卻仍然不愿意寫一兩句哪怕是問候起居的安慰話。蘇東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絕倫、光照中國書法史的筆墨寫成的信,千辛萬苦地從黃州帶出去,卻換不回一丁點兒友誼的信息。我相信這些朋友都不是壞人,但正因為不是壞人,更讓我深長地嘆息??偠灾?,原來的世界已在身邊轟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跡于樵夫漁民間不被人認識。本來這很可能換來輕松,但他又覺得遠處仍有無數(shù)雙眼睛注視著自己,他暫時還感覺不到這個世界對自己的詩文仍有極溫暖的回應,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這封無關宏旨的信,他也特別注明不要給別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來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覺,晚上一個人出去溜達,見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絕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他真的害怕了嗎?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煩,而絕不怕大義凜然地為道義、為百姓,甚至為朝廷、為皇帝捐軀。他經過“烏臺詩案”已經明白,一個人蒙受了誣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個道理來,你找不到慷慨陳詞的目標,你抓不住從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個義無反顧的英雄,不知怎么一來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個堅貞不屈的,鬧來鬧去卻成了一個深深懺悔的俘虜。無法洗刷,無處辯解,更不知如何來提出自己的抗議,發(fā)表自己的宣言。這確實很接近有的學者提出的“醬缸文化”,一旦跳在里邊,怎么也抹不干凈。蘇東坡怕的是這個,沒有哪個高品位的文化人會不怕。但他的內心實在仍有無畏的一面,或者說災難使他更無畏了。他給李常的信中說:
吾儕雖老且窮,而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直須談笑于死生之際?!?/p>
雖懷坎壈于時,遇事有可遵主澤民者,便忘軀為之,禍福得喪,付與造物。這么真誠的勇敢,這么灑脫的情懷,出自天真了大半輩子的蘇東坡筆下,是完全可以相信的,但是,讓他在何處做這篇人生道義的大文章呢?沒有地方,沒有機會,沒有觀看者也沒有裁決者,只有一個把是非曲直忠奸善惡染成一色的大醬缸。于是,蘇東坡剛剛寫了上面這幾句,支頤一想,又立即加一句:此信看后燒毀。
這是一種真正精神上的孤獨無告,對于一個文化人,沒有比這更痛苦的了。那闕著名的“卜算子”,用極美的意境道盡了這種精神遭遇: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去尋找遠逝的古人。在無法對話的地方尋找對話,于是對話也一定會變得異乎尋常。像蘇東坡這樣的靈魂竟然寂然無聲,那么,遲早總會突然冒出一種宏大的奇跡,讓這個世界大吃一驚。
然而,現(xiàn)在他即便寫詩作文,也不會追求社會轟動了。他在寂寞中反省過去,覺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華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樹木靠著瘦瘤取悅于人,一塊石頭靠著暈紋取悅于人,其實能拿來取悅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們的毛病所在,它們的正當用途絕不在這里。我蘇東坡三十余年來想博得別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項所在,例如從小為考科舉學寫政論、策論,后來更是津津樂道于考論歷史是非、直言陳諫曲直,做了官以為自己真的很懂得這一套了,洋洋自得地炫耀,其實我又何嘗懂呢?直到一下子面臨死亡才知道,我是在炫耀無知。三十多年來最大的弊病就在這里?,F(xiàn)在終于明白了,到黃州的我是覺悟了的我,與以前的蘇東坡是兩個人。(參見李端叔書)
蘇東坡的這種自省,不是一走向乖巧的心理調整,而是一種極其誠懇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個真正的自己。他在無情地剝除自己身上每一點異己的成分,哪怕這些成分曾為他帶來過官職、榮譽和名聲。他漸漸回歸于清純和空靈,在這一過程中,佛教幫了他大忙,使他習慣于淡泊和靜定。艱苦的物質生活,又使他不得不親自墾荒種地,體味著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xiāng)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幸好,他還不年老,他在黃州期間,是四十四歲至四十八歲,對一個男人來說,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還大有可為。中國歷史上,許多人覺悟在過于蒼老的暮年,換言之,成熟在過了季節(jié)的年歲,剛要享用成熟所帶來的恩惠,腳步卻已踉蹌蹣跚;與他們相比,蘇東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
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鑒賞:
從《蘇東坡突圍》中走出來,悲憤與悲哀,蒼涼與無奈,一種令人莫可名狀的痛楚襲在心頭。的確,挺悲哀的,對于那個時代的有些文人。
而今,時尚已過,卻提筆又一次走向余秋雨,不敢說這是趕時髦,只是想在轟轟烈烈的“時髦”之后,撿起一點余光,算作是時尚后久遠的回聲吧!
余秋雨,20世紀末21世紀初中國文人中叫得最響的名字。一部浩蕩的《文化苦旅》凝聚了中國文化史千百年來的血淚歷程:從《道士塔》到《莫高窟》,從《三峽》到《都江堰》,從《江南小鎮(zhèn)》到《白發(fā)蘇州》,無不深沉而細膩地透出對中國古代文化的慨嘆與熱愛。《廢墟》的蓬勃大氣,《陽關雪》的凝重執(zhí)著,《牌坊》的感人與深刻……一切的一切都把艱辛的漂泊歷程從戶外刻入讀者的心靈。作為學者,余秋雨不失風度。他的苦旅文化,有著豐富深刻的內涵:駐足《道士塔》前,他會狠狠地說一句“我好恨”,然后再大哭一場;走進《莫高窟》,他是“飛天的后人”;行在《沙漠隱泉》,他看到“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無奇”。于是,他在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機巧以及神醉情馳中,抒發(fā)了“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的靈動的人生。
“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 余秋雨以最大的明智行在慢慢的旅程中,用深觸的筆法揮灑著民族的殘夢。于是,神州大地上掀起了浩蕩的《文化苦旅》熱潮。
余秋雨出名了,中國文壇從此又射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然而,“風景”太奇異了,太惹眼了?;椟S朦朧的氛圍怎能容忍一道獨特的宇宙之光?于是,圍攻,還是圍攻——小文雜刊里隨后甚至發(fā)出了“余秋雨既然能夠在傳媒間紅起來,也能讓他在傳媒間毀掉”之類的狂言;南北報刊上也登出了一些所謂的學者的妄論,如“他的文化散文都是對現(xiàn)代理性的反動……”;更有萬般無奈的“先生”,在望文生義中捧著盜版的文字,在里面搜索著“硬傷”,然后毫無根據抑或小題大做地抽上一棒。
就這樣,在坎坎坷坷中,文壇沉悶的空氣蒸騰了,批評家們也多了起來,南北雜刊也百年不遇地熱銷,而余秋雨則被圍在其中,“紅”一塊,“青”一塊,有時候是熱得喘不過氣來,有時候是冷得像淋過一場秋雨。
其實,散文就是散文,不管是對文化還是歷史,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好就是好。為什么有些所謂的學者硬是把它套進“學術理論”的圈子里“亂吵”一陣呢?是想證明自己的學術高深,還是源于心理上的不平衡?難道是因為自己深浸在學術研究中幾十年,雖然也涂出密密麻麻的文字,可沒人家的響,沒人家的亮,于是便氣憤、痛恨,再氣憤,再痛恨,直至怒發(fā)沖冠,咬牙切齒,最后只能采取行動表示這種氣憤或痛恨嗎?
同蘇東坡一樣,我們都是中國人,都足踏華夏地,口飲長江水,都是黃皮膚、黑頭發(fā)的炎黃子孫——雖然在時間上相隔久遠,在空間上被萬水千山阻隔,可我們?yōu)槭裁纯傇诟驳笟v史的悲劇?那些批評家們,那些專愛挑骨頭、鉆縫隙的人,還有那些心理不平衡的攻擊者,總會讓人感到一種莫可名狀的悲哀。且不說人格,只看心態(tài)就能說明一切。有詩人說:“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心態(tài),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耳朵?!蔽迩耆A夏文明的博大精深,留給中國人的應該是目視四周、耳聞八方的浩瀚,而不是為了區(qū)區(qū)小利,長時間地耿耿于懷。
余秋雨以他的文化散文出名——他的文化散文有真切的歷史情懷,有蓬勃大氣的筆調,有洋洋灑灑的抒情,這些都是中國當代散文的驕傲。能夠折射民族之光的人,我們說他是時代的英雄。同為中國人,我們永遠唱著同一首歌。擁有偉人、才人,這是一個民族的榮耀。至于我們,不管是凡人也罷,還是庸人也罷,雖然不能為民族爭光,但有義務守護已經出現(xiàn)的亮麗風景,而不是竭力地去壓制,甚至是想去否定它。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需要億萬中國人去呵護。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會在世界民族之林始終立于不敗之地,中華民族的文化才會在世界任何地方閃光。
是的,人總是要走向成熟的。用余秋雨的話說,“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是一種圓潤而膩耳的音響,是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是一種終于停止向四周申訴求告的大氣,是一種不會理會哄鬧的微笑,是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文人的成熟,是民族文化的成熟。歷史也許曾在這塊荒涼的土地上做過一個“荒涼的夢”,但這個夢醒來便不再是一片荒涼,而是民族文化的振興與奮發(fā)向上,似清空一道彩虹沖云貫斗,閃射出驚心動魄的光芒。
他是余秋雨,他是學者,但他沒有“學者的架子”,面對眾多的“突如其來”和“莫名其妙”,他沒有退縮,仍然繼續(xù)著他的“文化苦旅”,走進《秋雨散文》,走出《山居筆記》,已是《霜冷長河》。
樹木的詞語1
參天、巍然、高大、粗大、粗壯、茁壯、蒼勁
蒼翠、挺立、筆直、挺秀、挺拔、繁茂、茂盛
濃密、旺盛、蔥綠、蔥籠、蔥郁、俊秀、青翠
綠濤、墨綠、飄灑、飄零、婆娑、搖曳、搖擺
倒垂、盤曲、合抱、舒展、蔽日、敗葉、零落
萬木吐翠、萬木崢嶸、古木參天、林木青翠、林海茫茫、林海浩瀚、漫林碧透
茂林修竹、鐵樹開花、綠色長城、綠色長廊、竹樹環(huán)合、松濤陣陣、枝葉婆娑
枝葉繁茂、蒼翠挺拔、青翠欲滴、根深葉茂、蔭翳蔽日、遮天蔽日、枯木逢春
楊柳依依、楊柳含煙、垂柳依依、輕煙柳影、果樹飄香、虬枝龍爪、傲然挺立
俊秀挺拔、高大挺拔、高大偉岸、高聳入云、聳入云天、盤根錯節(jié)、飽經風霜
千姿百態(tài)、炯娜多姿、迎風斗雪、生機勃勃、亭亭如蓋、密密麻麻、郁郁蔥蔥
樹木的詞語2
沙沙 瑟瑟 幽暗 寂靜
樹木 大樹 高樹 老樹 巨樹 幼樹 小樹 嘉樹 枯樹
碧樹 綠樹 古樹 果樹 桃樹 李樹 杏樹 梨樹 梅樹
棗樹 橘樹 椰樹 松樹 柏樹 杉樹 檜樹 楊樹 柳樹
槐樹 桂樹 榆樹 楓樹 橡樹 桑樹 樺樹 榕樹 樹冠
樹身 樹干 樹根 樹枝 樹葉 樹叢 樹梢 樹陰 樹皮
樹尖 森林 叢林 密林 山林 老林 幼林 霜林 寒林
林子 林帶 林區(qū) 林場 喬木 灌木 果木 花木 林木
古木 枝葉 嫩葉 新枝 枯枝 老枝 虬枝 枝杈 枝椏
枝條 松林 竹林 翠竹 毛竹 嫩筍 筍芽 竹叢 竹葉
嫩竹 青竹 竹枝 竹筍 新筍 新綠 翠綠 碧綠 淺綠
油綠 蔥綠 深綠 墨綠 青翠 蒼翠 繁盛 茂盛 繁茂
茂密 繁密 濃陰 綠陰 粗壯 倒垂 蒼蒼 蔥蘢 飄零
飄蕩 飄落 金裝 林海 零落 茫茫 新芽 茁壯 俊秀
挺拔 挺立 挺秀 高聳 聳立 筆直 挺直 倒垂 盤曲
低垂 搖曳 搖動 晃動 擺動 搖擺 飄動 飄舞 婆娑
裊娜 婀娜 輕柔 柔美 蒼勁 雄勁 簌簌 蕭蕭 颯颯
棕櫚樹 白楊樹 梧桐樹 銀杏樹 蘋果樹 枇杷樹 針葉樹
樹木的詞語3
【拼音】
shí nián shù mù
【語句】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解釋】
樹:培植,培養(yǎng)。比喻培養(yǎng)人才是長久之計。也表示培養(yǎng)人才很不容易。比喻:培養(yǎng)教育一個人才,靠學生自己努力,培養(yǎng)要經過老、中、少三代人的參與才能將一人培養(yǎng)成功,比喻培養(yǎng)人才過程。也比喻培養(yǎng)人才才是長久之計。還表示培養(yǎng)人才很不容易。
【出處】
《管子·權修 第三》:“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我茍種之,如神用之,舉事如神,唯王之門。”魯迅先生原名周樹人,也是取自此意,承載了長輩對晚輩的厚望與寄托。
【關聯(lián)介紹】
春秋時期政治家管仲任齊國丞相40多年,幫助齊桓公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進行改革,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他的人才觀是:“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管仲(約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謚曰“敬仲”,漢族,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潁上(今安徽潁上)人,史稱管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周穆王后代,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早承家擔,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伙經商后從軍,至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是故有“管夷吾舉于士”。管仲的言論見于《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文白對照】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翻譯:(做)一年的打算,沒有什么比得上種植莊稼;(做)十年的打算,沒有什么比得上栽植樹木;(做)一生的打算,沒有什么比得上培養(yǎng)選拔人才。培植以后一年就有收獲的,是莊稼;培植以后十年才有收獲的是樹木;培育以后百年之后才有收獲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是人才。
【注釋】
樹:培植。
一獲:一年收獲。
一樹:一經培植。即培植以后。
【古今異義】
“十年樹木”中的“樹木”是動賓結構,是栽培樹木的意思,現(xiàn)代漢語中樹木是木本植物的總稱
樹木的詞語4
【注音】shí nián shù mù , bǎi nián shù rén
【典故】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管子·權修》
【釋義】樹:培植,培養(yǎng)。比喻培養(yǎng)人才是長久之計。也表示培養(yǎng)人才很不容易。
【用法】作賓語、分句;表示培養(yǎng)人才很不易
【結構】復句式
【押韻詞】拜鬼求神、黯然無神、出眾超群、超倫軼群、欽差大臣、七縱七禽、至敬無文、黯然傷神、逸輩殊倫、萬里比鄰、......
【年代】古代
【英語】Ittakestenyearstogrowtrees,butahundredtorearpeople
【日文】木を育てるには十年,人を育てるには百年
【語文同步】老人搖搖頭,說:“這不過是無心插柳柳成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插柳之恩,終身難忘。 劉紹棠《老師領進門》小學十二冊·課文·23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政治家管仲任齊國丞相40多年,幫助齊桓公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進行改革,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他的人才觀是:“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p>
【成語舉例】西人都知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應該把培養(yǎng)人才這件大事抓好。
【成語造句】
◎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的培養(yǎng)在即將到來的21世紀顯得尤為突出.
詞類符號:名詞; 時間名詞; 方位名詞; 處所名詞;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機構名; 其他專有名詞; 動詞;聯(lián)系動詞;能愿動詞;趨向動詞;形容詞;區(qū)別詞; 數(shù)詞;量詞; 副詞; 代詞;介詞; 連詞; 助詞;嘆詞; 擬聲詞;習用語;縮略語;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語素字; 非語素字;
樹木的詞語5
描寫樹木的詞語:
濃密 旺盛 蔥綠 蔥籠 蔥郁 俊秀 青翠 綠濤 墨綠 飄灑
婆娑 搖曳 搖擺 倒垂 盤曲 合抱 舒展 參天 巍然 高大
粗壯 茁壯 蒼勁 蒼翠 挺立 筆直 挺秀 挺拔 繁茂 茂盛
敗葉 零落 飄零 粗大 蔽日
蔥籠的詞語解釋、造句如下:
解釋:
1.亦作“蔥籠”。形容草木青翠而茂盛。
2.猶朦朧。
造句:
(1) 夏天,樹木長得蔥蔥籠籠,密密層層的枝葉把操場封得嚴嚴實實的。操場中間的兩棵老槐樹像兩把撐開的綠絨大傘。操場東邊的太陽花開了,好像對我們綻開了笑臉。荔枝,龍眼葉叢中藏著果子,引得同學們天天去觀賞。
(2) 夏天到了,樹木長得蔥蔥籠籠,密密層層的遮住了校園。校門正中的一棵老白楊樹就像一個忠誠的士兵一樣守衛(wèi)著校園。下課鈴一響,同學們紛紛跑到樹下乘涼、玩耍。
(3) 用諒解、寬恕的目光和心理看人、待人。人就會覺得蔥籠的世界里,春意盎然,到處充滿溫暖。
(4) 蒲葵園子里,蒼蔥籠郁,雖然沒有參天之勢,卻有古木之嘆。尤其黃昏的時候,隔著一條馬路看傅園,那真是一座孤寂的叢林,時間與空間一起犯銹了的那種。
(5) 穿著紅棉襖的圣誕老人、青翠蔥籠的圣誕樹、金黃色的鈴鐺,早早地就映入了我們的眼簾,讓我們期待著圣誕節(jié),給自己一個放松、瘋狂、娛樂的理由!
(6) 村莊里團團簇簇的房屋,從林木蔥籠的凹地中探出頭來。
(7) 當我們失去了滿目蔥籠的世界,生存環(huán)境越來越惡劣時,我們才幡然悔悟。
(8) 栽種一棵樹,林木蔥籠襯青山;保護每棵樹,防止風沙侵國土;多種一棵樹,萬物生機綠盎然;愛惜每棵樹,造福后代千秋業(yè)。植樹節(jié),愛護樹木,從你我做起!
(9) 星河隱映初生日,樓饋蔥籠半出煙。
(10) 遠處的山巒森郁蔥籠,一直伸向遠方。
茂盛的詞語解釋、造句如下:
解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繁密。
造句:
1 柳樹茂盛的像一團正在燃燒的`烈火,永不停息。
2 小徑盤曲而上,林中樹木茂盛,像一把把大傘為我們遮擋陽光,拿書邊的小草像一群群可愛的孩子,伸著懶腰提著腿,在沐浴著美好的陽光。
3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長的少年需要學習。
4 小菜園美極了!茂盛鮮嫩的蔬菜把田地遮得嚴嚴實實,西紅柿打著嘟嚕,辣椒紅得像火,黃瓜綠得要滴下來。成群的小蜜蜂,低聲哼著小曲兒,對對蝴蝶在金黃的菜花上翩翩起舞。
5 洛陽牡丹的莖又細又短,老干可達3米,枝葉特別茂盛。它的葉子又扁又短,綠得好像就要底下來似的。
6 花盆里,有一株茂盛的郁金香,綻開的花朵是黑色的,微微四散的花瓣如同黑色的絲絨,散發(fā)出陣陣清香,沁人心脾。
7 春天,杏樹開花了,花都開的哪么茂盛,開得那么熱鬧。每個枝頭都是挨挨擠擠的花朵,真是花團錦簇。
8 御花園里,古柏參天,每一棵都長得十分茂盛。各式各樣的怪石異花點綴在園內。
9 桂花樹的葉子可茂盛了。舒展開像一把撐開的傘,又像一個大蘑菇,還像一列列士兵守著我門的校園。
10 鉆石般的露珠,在茂盛的青草上到處顫動,閃爍出五彩繽紛的光點???那寬大的荷葉上,閃動著晶瑩的珍珠,一顆,兩顆,千顆,萬顆……像夜空璀璨的繁星,像碧波上撒滿了寶石,又像千萬雙閃光的眼睛。
游龍鳴山記
【明】陶安
游之勝者,適其時可樂也,得其地尤可樂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則所以宣其和、舒其郁、暢其心而發(fā)其文者,蓋樂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齋嚴君治酒肴,招予游龍鳴山,即無想山也。時春霽既久,風日暄麗,耆英少俊,序齒而行,鼓吹前導。從藍溪東南行五六里,兩山峙如雙蠲,相距百步,綿亙東趨。中夾石田,田右小路,隨兩山勢深宵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僅可為路。又數(shù)里,山益奇峻,輕嵐暖靄,微襲襟帽。山外崇峰復嶂,杳無窮極。少焉,峭壁對立,狀若華表,松杉萬章①,夾路北轉。澗多石底,云深樹茂,繁卉被巖,鳥聲清碎,似非人間世。僧舍雄麗,榜曰“禪寂”。門外獨松古秀,大連數(shù)抱。修篁干霄,森列門內。寺長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處”。其西有“聽松軒”,又西即韓熙載讀書堂遺址,所植檜猶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為“招云亭”,氣象空曠,攢峰玉立,視向所歷群山,低俯其頂矣。遂躡蹬至潮音巖,怪石異態(tài)百出。同游者疲于躋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絕頂為怏,與三二友決意直上。地勢斗峻,褰裳②。援蘿,履蒼莽中。上有天池沆漭③,其水下飛潮音巖,引以給庖。其西絕頂,巨石雄坦,可坐數(shù)十人。渺焉四顧,心目豁然。其東絕頂,視西又高,倦不欲登,還飲“白云深處”。于時暖氣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籌無算,談笑甚歡,雖從者樂工各適其意。酒既,長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環(huán)翠閣。已而與長老別,出寺門。行幾一里,眾以興未盡,席地坐,分韻賦詩者久之.詩成而歸。
斯游也,適其時而得其地,信足樂矣。但溧之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隱于邃奧故無前賢題詠及當代名筆發(fā)其幽潛予故表而出之嗚呼樂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風雩也蘭亭之會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氣易,發(fā)言為詩,皆有可觀,其亦樂之正者歟!遂記茲游之勝,使無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選自《陶學士集》,文字略有改動)
【注】①章:大材。②褰(qiān)裳:撩起衣裳。③沆漭:水深廣無邊的樣子。
5. 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綿亙東趨 趨:延伸 B. 繁卉被巖 被:遮蓋
C. 引以給庖 給:供給 D. 地勢斗峻 斗:爭斗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 蓋樂焉而不失乎正也 B 所植檜猶存
詩成而歸 視向所歷群山
C 僅可為路 D 分韻賦詩者久之 ? ?上為“招云亭” 遂記茲游之勝
游龍鳴山記閱讀答案
7.下列直接描寫龍鳴山景色的一組是(3分)
①春霽既久,風日暄麗 ②峭壁對立,狀若華表
③澗多石底,云深樹茂 ④其北有“甘露室”
⑤氣象空曠,攢峰玉立 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
A.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8.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段“適其時可樂也,得其地尤可樂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從三方面提出“游之勝”的標準,引領下文。
B.潮音巖西邊的山頂上,有一塊雄偉平坦且可坐數(shù)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為龍鳴山的重要景點。
C.作者和同伴游覽了龍嗚山美景,談笑作詩,心情和悅,體會到了類似于“浴沂風雩”那樣純正的快樂。
D.龍鳴山地處幽僻,卻是通往大都會的要道,只是不為人熟知,作者寫這篇游記,是想讓更多的人知道龍鳴山值得一游。
9.斷句和翻譯。(10分)
(1)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4分)
但 深 之 為 州 非 通 都 要 路 兼 是 山 隱 于 邃 奧 故 無 前 賢 題 詠 及 當 代名 筆 發(fā) 其 幽 潛予故 表 而 出 之 嗚 呼樂 而 不 失 乎 正 者 浴 沂 風 雩 也 蘭 亭 之 會 乃 或 感 慨 悲 戚。
(2)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修篁干霄,森列門內。 (3分)
(2) 斯游也,適其時而得其地,信足樂矣。(3分)
參考答案:
5、【答案】D
【解析】需要結合原文語言環(huán)境來推斷詞語的含義和用法。A、B、C三項符合均符合原文意思;D 項“斗”在本句中應該解釋為通假字,通“陡”。本題的誤區(qū)在于考生對文言實詞的把握過于僵化,不能和語言環(huán)境結合起來理解,而誤認為D項正確。
6、【答案】B
【解析】所: 和動詞結合,作定語修飾后面的名詞或名詞性結構;A表并列的連詞,又/連詞,表承接;C動詞,修筑、成為/判斷詞,是;D助詞,湊足音節(jié),不譯/結構助詞,的
7、【答案】C
游龍鳴山記閱讀答案
【解析】此題可用排除法,考生審題時要特別注意“直接”兩個字。①為游山時的`天氣,與龍鳴山景色無關,可排除A、B選項。④是間接描寫龍鳴山景色,而非“直接”。⑥為作者登山歸來在寺院中的感受,故可排除D選項。
8、【答案】D
【解析】解答本題要審準題,找出“不正確的一項”。根據文章一一比對,即可發(fā)現(xiàn),D選項中“是通往大都會的要道”與原文意思剛好相反,學生仔細閱讀即可發(fā)現(xiàn)破綻。
9、(1)但深之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隱于邃奧/故無前賢題詠及當代名筆發(fā)其幽潛/予故表而出之/嗚呼/樂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風雩也/蘭亭之會/乃或感慨悲戚(錯一處扣0.5分,扣完為止)。
(2)【答案】(1)走了大約一里,眾人因為余興未盡,就在地上坐了下來。
(2)這次游覽恰逢適宜的天氣,又遇到理想的地點,確實很快樂了。
【解析】第(1)題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下”是名詞作狀語“向下”(1分);“庖”是翻譯難點,但如果考生能從“庖丁解?!敝凶饕辏涂梢缘贸觥扳摇睘椤皬N房”的意思(1分);另外本題還應注意補足省略的成份,句子方能完整(1分)。第(2)題,注意關鍵字“斯”假借為“此”“這,這個”的意思。聯(lián)系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饞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辈浑y理解(1分)?!斑m”是適逢的意思(1分)本題要點是“信足樂矣”,如果考生能聯(lián)想到《蘭亭集序》中的“信可樂也”,也就能準確翻譯了(1分)。
附【參考譯文】
游覽名勝,逢好天氣是樂事,遇到理想的地點又是樂事,而同游的又都是優(yōu)秀的人物,大家因為相處和諧、郁悶抒發(fā)、心情暢快而寫寫文章,是既高興又不失正體的事。
元仁宗丙子年二月甲午日,厚齋的嚴君置備酒菜邀我同游龍鳴山,龍鳴山就是無想山。是時春雨初晴,風和日麗,老老少少,依照長幼順序而行,鼓樂隊在最前面作為先導。從藍溪向東南行進五六里,只見兩山如雙蟲對峙,相距百步,向東綿延而去。兩山之間為石田,田的右邊有小路,小路依著山勢深邃又曲折。行進三四里,山勢狹窄不宜作田,只能修路。又行進數(shù)里路,山勢愈發(fā)奇峻,山谷中薄霧沾濕了衣服和帽子。山的外邊崇巒疊嶂,無窮無際。走了不久,只見峭壁對立,形狀宛如華表,巨大的松樹和杉樹沿路排列,向北延伸。山澗底部多石,云深樹茂,繁花遮石,鳥聲清脆,此地好像不是人世間。寺廟雄奇?zhèn)?,寺門榜額上書“禪寂”二字。寺院門外有一顆古松,直徑數(shù)抱粗。修長的篁竹高聳云霄,繁密地生長在寺院內。寺院長老出門迎客,延請我們至后堂,后堂有匾,上書“白云深處”。寺院西邊有座“聽松軒”,再向西即是五代韓熙載讀書堂遺址,他所種植的檜樹仍然有在。寺北有“甘露室”。再往北,有“招云亭”,亭子氣象空曠,直立在數(shù)座山峰的最高處,從亭往下看,先前登過的群山之頂都在腳下。于是抬腳攀登上潮音巖,巖上各種石頭真是異態(tài)百出。因為同游者登山疲憊,于是未往上登。
我以沒登上山頂為憾,與兩三個朋友決定繼續(xù)登山。山勢陡峭,只好撩起衣裳。攀援著藤蘿,腳踩在茂密叢林中。山上有深幽廣闊的天池,天池的水向下飛瀉到潮音巖,(人們)接引(它)來供給廚房。山的西邊頂部,巨大的石頭雄偉平坦,上面可坐幾十人。在石上茫然四望,心中豁然開朗。山的東邊頂部比西邊頂部還高,因疲倦不想再上了,又回到寺院的“白云深處”后堂。于是溫暖的氣息彌散席子,氣氛熱時如夏,靜時如秋,冷時如冬,觥籌無數(shù),談笑甚歡,即使是仆從與樂工也各得其樂。酒畢,長老帶領客人賞花,眾人緩緩登上環(huán)翠閣。不久與長老告別,出了寺門。走了大約一里,眾人因為余興未盡,就在地上坐了下來,分了韻腳賦詩良久,各自作了詩才回來。
這次游覽恰逢適宜的天氣,又遇到理想的地點,確實很快樂了。但溧州不是交通要塞,且又隱藏在深山之中,所以沒有前賢留下的詩詞及當代名家抒懷的筆墨,因此我寫了這篇文章。哎!既高興又不失正體的事,是孔夫子帶領學生沐浴后在舞雩臺享受春風。王曦之的蘭亭集會,或許太感慨悲戚。此次同游的人心情和悅,吟詠作的詩,質量上乘可以欣賞,也是既高興又不失正體的事!于是記下這次游玩所見之勝景,旨在使無想山得以讓世人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