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戲團》包括15個獨立的故事,寫作風格、寫作題材多種多樣,構成了一曲既豐富又純美,既優(yōu)雅又剛勁的交響樂章。但是,其中最讓我感動,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啞?!贰?/p>
啞牛,并不是牛,而是一個啞巴男孩的名字。他,壯實,像牛犢似的,頭發(fā)黑、粗、硬,眼睛深、黑、大,靈活地轉動著。因為爸爸要上班,就把他留給了一個賣菜的胖老婆子,啞牛勞累的生活開始了。但他每天都很快樂,總能把又臟又累的勞動變成有趣的玩耍。他聰明過人,樂于助人,但是在胖老婆子等人的.欺負下,他不再是個精明、聰慧、狡黠的啞巴。他常常大喊大叫,破壞東西,老婆子就對他更不好了,經理批評了老婆子,老婆子對啞牛懷恨在心,伺機報復。老婆子的做法終于激起了民憤,大家都幫助啞牛,啞牛又變回了先前的樣子———臉色紅潤,眼睛明亮。
真誠待人,好人終有好報!師,去幫別人去修電路。
如果我們每個人努力去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那么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加美麗。
記得很久很久以前,偶在熒屏上小觸卓別林大師,黑白的色調,無聲的語言,一切在我看來竟是那么索然無味。
時光荏苒,這種黑白電影似乎已經匿跡。周六傍晚,爸爸和我閑聊起了卓別林大師,我卻對他的印象全無。好奇心促使我找了一部他的作品——《大馬戲團》,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一顆五角星掙脫周圍黑暗的啃噬,被一個小丑撕扯破面頰,精彩的馬戲團表演拉開帷幕。
歡快的曲調,費力的表演,卻換來了觀眾厭煩的表情。此時的流浪漢查理正漫無目的的閑逛,在游園會里被一個小偷陷害,警察信了那賊的話,窮追查理。他倆來到了馬戲團,穿梭在千百面哈哈鏡中,眼前繚亂,鏡子中全是對方的`身影。查理沖入馬戲團小丑的舞蹈團隊中,表演被攪亂的一團糟,但不明真相的觀眾們卻喜歡上這個“節(jié)目”,馬戲團的老板轉怒為喜,把查理留了下來。很快查理就成了馬戲團的臺柱并且他愛上了老板的女兒。
當查理一臉欣喜地戴上那枚意義非凡的戒指,當查理一臉幸福的笑著看老板的女兒,當查理一心憧憬著未來時,查理卻意外的得知老板的女兒卻愛上了走鋼絲的男演員……查理頓時一臉沮喪,她和走鋼絲的男演員相愛,查理為了愛人獨自離開了。
那顆馬戲團的五角星被丟棄在地上,查理嘆了口氣,以他特有的走路方式,離我們遠去,漸行漸遠……
他帶給我們的笑聲,卻永遠不會消失。
《馬戲之王》的觀影感受,就跟看了一場精彩的馬戲表演一樣,套用姜文在《讓子彈飛》里的句式——驚喜,驚喜,還是TMD驚喜!
驚喜之一是演員。
我想大多數(shù)人是沖著休·杰克曼去看這部電影的,你如果想看看不再演“金剛狼”的休叔演的怎么樣,那第75屆金球獎音樂/喜劇類電影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已經回答了。你如果依然很懷念“金剛狼”,那么休叔其實在這部電影中依然是個超級英雄。
《馬戲之王》是一部傳記片,休叔飾演生活在19世紀美國紐約的傳奇人物/“馬戲之王”P·T·巴納姆。他起初的發(fā)跡,就是把一幫無法融入正常社會的“奇人”聚集起來表演馬戲,長大胡子的女黑人,2米多高的巨人,矮小的侏儒,連體雙胞胎…給了他們生計和一個可以容身的大家庭,這不還是我們很熟悉的《X戰(zhàn)警》的故事嘛…
演員的驚喜遠不止休叔,飾演P·T·巴納姆妻子的是《海邊的曼徹斯特》里那位悲傷的媽媽,獲得去年陣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的米歇爾·威廉姆斯。
飾演19世紀英國著名女歌手珍妮·林德的是瑞貝卡·弗格森,也就是《碟中諜5》里那位英姿颯爽的長腿女特工。這個長的像英格麗·褒曼的瑞典女演員,自帶高貴優(yōu)雅的氣質,在本片中的幾場表演,絕對會驚艷到你,簡直就是女神本人了。
支線故事女主角/馬戲團空中飛人,是最新版《蜘蛛俠》里那位一臉不屑的小黑妹贊達亞。
驚喜之二是歌舞。
類型片首先要做到類型滿足,《馬戲之王》的類型是傳記+歌舞。
先說歌舞,首先要好聽好看。還是獎項來說話,主題曲《This is me》已經拿下第75屆金球獎最佳原創(chuàng)歌曲,并提名第90屆奧斯卡最佳原創(chuàng)歌曲。
這部電影講的就是馬戲團的故事,除了動聽的音樂,當然還有精美的服化道和一場場精心設計的表演,可以說是從頭到尾美侖美奐了。
歌舞片中很多臺詞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唱出來的,所以歌舞必須融入敘事推進敘事,而不是脫離敘事的尬唱尬跳。另外,歌舞片也必須利用不間斷的歌舞進行轉場,讓電影更流暢。
電影中有兩場戲,一場是P·T·巴納姆(休·杰克曼)勸說菲利普·卡里(扎克·埃夫隆)入伙并討價還價的.戲,一場是支線故事中菲利普·卡里突破現(xiàn)實阻力勇敢和女雜技演員相愛的戲,這兩場戲,歌好聽,舞好看,故事精彩,推進流暢,算是把歌舞敘事做了教科書般的演繹。
驚喜之三是故事和主題。
我們還從類型滿足角度來談,必須承認,作為一部真實人物傳記片,《馬戲之王》的故事很簡單。
通過電影,讓我們了解P·T·巴納姆這個人物的成長/發(fā)跡過程,這一點基本做到了。至于人物的復雜性,以及類型片中最講究的困境設置/人物成長,也都有,但基本都是蜻蜓點水式的。
這種簡單,當然是跟其他更優(yōu)秀的傳記片比較得來的。如果我們只探討這部電影本身,這其實是高度符合影片主題的。
但凡是有關某種藝術形式的電影,都要涉及到一個主題,這種藝術形式的高雅與低俗。《馬戲之王》講的是馬戲,在19世紀的美國紐約,上流社會當然是嗤之以鼻看不上,評論人在報紙上評頭論足反三俗,劇場周邊的普通市民也因為聚集了一幫“怪胎”而整天聚眾抗議反三俗,甚至P·T·巴納姆也一度在追求高雅藝術/努力往上流社會爬的過程中迷失了自己。
電影的主題之一,同時也是P·T·巴納姆堅持一生的藝術觀,就是“能給人帶來快樂的藝術才是高尚的的藝術”。
我們套用到電影中,《馬戲之王》少了故事層面上跌宕起伏的劇情,但依然能保證能給大多數(shù)觀眾帶來快樂,能給人帶來快樂的電影就是好電影。
好萊塢電影最常見的回歸家庭/突破階級種族偏見等高度主旋律主題,當然也是電影必不可少的。
P·T·巴納姆是生活在19世紀美國紐約的人物,那還是英國女王是維多利亞/美國總統(tǒng)是林肯的時代,他的馬戲團經過了146年的漫長歲月,變成了“玲玲兄弟與巴納姆卡里馬戲團”,并且也已經與2017年5月21日在紐約長島進行了最后的謝幕演出,走入了歷史。
P·T·巴納姆本人如果這個人物曾經或者以后還會跟當下的我們發(fā)生什么關系的話,就是他的馬戲團所在地了。P·T·巴納姆于1874年租下紐約麥迪遜大街和26街交口處的一座舊火車站,作為馬戲團的表演場館。這里后來成了全世界最著名的體育/娛樂圣殿,那就是NBA紐約尼克斯隊的主場,麥迪遜廣場花園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