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作品:
《離騷》、《九章》、《九歌》等。他創(chuàng)造的“楚辭”,與《詩經(jīng)》并稱“風騷”二體,對后世
《離騷》《天問》《漁父》
九歌:《九歌 湘夫人》《九歌 山鬼》《九歌 湘君》《九歌 國殤》《九歌 東皇太一》《九歌 東君》《九歌 河伯》《九歌 少司命》《九歌 大司命》《九歌 云中君》《九歌 禮魂》
《招魂》《卜居》《遠游》《大招》
九章:《九章之三 哀郢》《九章之九 悲回風》《九章之一 惜誦》《九章之七 惜往日》《九章之六 思美人》《九章之五 懷沙》《九章之四 抽思》《九章之八 橘頌》《九歌之六 少司命》
作品名句:
1.雜申椒與菌桂兮,豈惟紉夫蕙茝(chai)?(《離騷》)
2.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
3.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離騷》)
4.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離騷》)
5.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離騷》)
6.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也。 (《離騷》)
7.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離騷》)
8.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離騷》)
9.指九天以為正兮,夫惟靈修之故也。 (《離騷》)
10.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離騷》)
11.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離騷》)
12.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九歌·湘夫人》)
13.沅有芷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九歌·湘夫人》)
14.乘龍兮轔轔,高馳兮沖天。 (《九歌·大司命》)
15.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
16.青云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 (《九歌·東君》)
17.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后來。 (《九歌·山鬼》)
18.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 (《九歌·山鬼》)
19.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九歌·禮魂》)
20.何靈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與吾心同! (《九章·抽思》)
21.心郁郁之憂思兮,獨永嘆乎增傷。 (《九章·抽思》)
22.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與列星。 (《九章·抽思》)
23.世溷(hun)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 (《九章·懷沙》)
24.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 (《九章·涉江》)
25.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九章·涉江》)
26.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 (《九章·涉江》)
27.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 (《九章·涉江》)
28.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漁父》)
29.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沫。 主此盛德兮,牽于俗而蕪穢。 湛湛江水兮,上有楓。 目極千里兮,傷春心。 魂兮歸來!哀江南!(《招魂》)
30.薄暮雷電,歸何憂?厥嚴不奉,帝何求?(《天問》)
大學(xué)文學(xué)常識1
1、漢賦是漢代出現(xiàn)的一種新的文學(xué)形式。它是一種詩化的散文。
2、賈誼是西漢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學(xué)家。他散文中最著名的是政論文《過秦論》。
3、司馬相如是西漢時期辭賦的杰出作家,《子虛賦》和《上林賦》是他的代表作品。
4、《史記》是西漢著名歷史學(xué)家司馬遷寫的一部史書,也是紀傳文學(xué)的典范。
5、漢代樂府民歌在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樂府本來是指漢武帝時設(shè)立的音樂機關(guān),后來人們把樂府機關(guān)采集整理保存的詩歌稱為樂府詩。
6、《孔雀東南飛》是中國古代杰出的長篇敘事詩,敘述了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是漢樂府敘事詩發(fā)展的高峰。
7、《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年一組無名氏的短詩,它是對樂府民歌的發(fā)展,標志著五言詩技巧達到了成熟的階段。
8、漢末建安時期,一批文人詩歌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具有“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被人們稱為“建安風骨”。
9、建安文學(xué)的代表作家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合稱“三曹”。
10、“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暮年,壯心不已”是曹操《龜雖壽》中的名句,表現(xiàn)了英雄人物老當益壯的胸懷。
11、蔡琰,字文姬,是漢末建安時期的女詩人。她的五言《悲憤詩》表現(xiàn)漢末動亂所造成的人民的疾苦。
12、阮籍是正始時期文學(xué)成就最高的作家,有五言詩八十二首,總名為《詠懷詩》。
13、陶淵明,東晉(公元年年)大詩人。他的詩表現(xiàn)田園恬淡寧靜的生活情景,被人們稱為“田園詩人”。
14、陶淵明較晚時期所寫的《桃花源詩并記》標志著他思想和藝術(shù)的新高度,詩人在這里提出了“世外桃源”的社會理想。
15、《西洲曲》代表了南朝時期民歌在藝術(shù)發(fā)展上的最高成就。
16、“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詩句,描寫了北方大草原的風光。
17、《木蘭詩》是北朝民歌的'杰出代表作,描寫了女英雄花木蘭代父從軍的動人故事。
18、南朝詩人謝靈運是山水詩派的開創(chuàng)者。
19、《搜神記》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的代表。
20、《世說新語》是紀錄魏晉南北朝時期一些人物言行和趣事的小品文,生動活潑,文筆簡潔。
21、《文心雕龍》是一部評論文學(xué)的著作,對后代文學(xué)評論有很大的影響。
22、《詩品》是一部評論詩歌的著作,對后代詩歌評論有很大的影響。
23、唐代(公元——年)的詩歌散文和小說都十分發(fā)達,尤其是唐詩的成就最高。
24、唐代出現(xiàn)了很多的偉大詩人,像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等等。
25、唐代文學(xué)家韓愈和柳宗元發(fā)起了古文運動。
26、從中國上古到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公元前年)期間的文學(xué),叫先秦文學(xué)。
27、神話產(chǎn)生在文字發(fā)明以前。神話中充滿了豐富的想象,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xué)的源頭。
28、在中國流傳最廣的神話是“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精衛(wèi)填?!薄版隙鸨荚隆钡取?/p>
29、《尚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總集,相傳曾經(jīng)由孔子編選。
30、《詩經(jīng)》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廟樂章共首。
31、《楚辭》為西漢劉向所輯,收有屈原宋玉寫的賦,因具楚地方聲,故稱《楚辭》,對后代文學(xué)創(chuàng)作有深遠影響。
32、屈原是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唯一的長篇抒情散文。
33、“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屈原《離騷》中的名句。
34、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為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兩類?!蹲髠鳌泛汀稇?zhàn)國策》是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墩撜Z》《孟子》《墨子》《莊子》是先秦諸子散文的代表。
35、《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歷史著作,在歷史文學(xué)和語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36、《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學(xué)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學(xué)生寫成。這部儒家經(jīng)典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37、“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朋友從遠方來是值得高興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應(yīng)該讓別人去做),這是孔子《論語》里的名言。
38、唐代詩歌發(fā)展一般分成四個階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39、流傳到今天的唐詩有萬多首,是這以前詩歌總和的兩三倍。
大學(xué)文學(xué)常識2
1、第一位開拓“童話園地“的作家是:葉圣陶
2、第一位女詩人是:蔡琰(文姬)
3、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shù)家“稱號的作家:老舍。其作品是:《龍須溝》
4、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5、第一位女詞人,亦稱“一代詞宗“:李清照
6、第一位田園詩人:東晉,陶淵明
7、文章西漢兩司馬:司馬遷。司馬相如
8、樂府雙璧:木蘭詞孔雀東南飛,加上《秦婦吟》為樂府三絕
9、先秦時期的兩大顯學(xué)是:儒墨
10、儒家兩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別被尊至圣和亞圣。
11、唐代開元,天寶年間,有兩大詞派,: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以王維,孟在為代表的其風格,前者雄渾豪,后者恬淡疏樸。
12、常把宋詞分為豪放,婉約兩派。前者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彥,李清照為代表。
13、“五四“新文化運動高舉的兩面大旗:反對舊禮教,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xué),提倡新文學(xué)
14、兩篇《狂人日記》的作者分別是:俄羅斯的果戈里我國的魯迅
15、世界文學(xué)中有兩大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
16、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凌蒙初)
17、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18、中國現(xiàn)代文壇的雙子星座:魯迅郭沫若
19、史學(xué)雙璧:史記資治通鑒
20、江南三大古樓:湖南岳陽樓武昌黃鶴樓南昌滕王閣
21、歲寒三友:松竹梅
22、三輔:左馮翊右扶風京兆尹
23、科考三元: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和自的第一名(解元,會元,狀元)
24、殿試三鼎甲:狀元榜眼探花
25、中國三大國粹:京劇中醫(yī)中國畫
2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馮夢龍)
27、儒家經(jīng)典三禮:周禮儀禮禮記
2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guān)吏
29、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30、佛教三寶是:佛(大知大覺的)法(佛所說的教義)僧(繼承或宣揚教義的人)
31、茅盾“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
32、農(nóng)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
33、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34、《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35、三王:夏禹商湯周公
36、三山:蓬萊方丈瀛洲
37、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38、巴金“愛情“三部曲:雷電雨“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9、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40、三代:夏商周
41、三原色:紅綠藍
42、三體石經(jīng):尚書春秋左傳古文小篆漢隸三種字體書寫
43、三從四德:三從: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品德辭令儀態(tài)女工
44、初伏,中伏,末伏統(tǒng)稱三伏。夏至節(jié)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節(jié)后的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后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
45、三綱五常:三綱:父為子綱群為臣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46、三姑六婆: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媒婆師婆(巫婆)牙婆虔婆藥婆接生婆
47、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燧人神農(nóng)五帝:黃帝顓瑣帝嚳堯舜
48、三教九流:三教:儒道釋九流:儒家道家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nóng)
49、三山五岳:東海里的三座仙山:瀛洲、蓬萊、方丈
屈原簡介
(約公元前340-前278) 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戰(zhàn)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nèi)政外交大事。他主張對內(nèi)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lián)齊抗秦。后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憂國憂民的屈原在長沙附近汩羅江懷石自殺,端午節(jié)據(jù)說就是他的忌日。他寫下許多不朽詩篇,成為我國古代浪漫主義
生平介紹
屈原,羋[mǐ]姓屈氏(與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為羋姓熊氏,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羋原),名平,字原,生卒年未見正史記載,史學(xué)界尚有爭論,(約生于前353年—前335年,死于前283年—前269年),是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國文學(xué)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他被世人稱為“詩歌之父”。他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公元前340年屈原誕生于秭歸三閭鄉(xiāng)樂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屈原自幼勤奮好學(xué),胸懷大志。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lián)齊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為人性格耿直,卻因在修訂法規(guī)的時候不愿聽從上官大夫的話與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并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國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結(jié)果楚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等人的極力慫恿下被秦國誘去,囚死秦國。
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繼續(xù)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懷恨投汨(mì)羅江自殺。老百姓聽到噩耗很悲痛,爭先恐后的來打撈他的尸體,結(jié)果一無所獲。于是,有人用葦葉包了糯米飯,投進江中祭祀屈原,這種祭祀活動一年一年流傳下來,漸漸成為一種風俗。 定于農(nóng)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是關(guān)于端午節(jié)其中的.一種說法)。對于屈原的忠而見疏,后世詩人陣志歲遙為郁結(jié),其詩《屈原》云:“浩氣干霄漢,沉湘忠佞分。材堪佐明主,無計事昏君?!?《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 此不僅對愛國者屈原,也是對歷代“王之藎臣”(《詩·大雅·文王》)的由衷愾惜;不只對當時楚王,也是對其他昏暗君王的一種深刻批判。
“朝發(fā)枉渚兮,夕宿辰陽。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在流放期間,屈原為后世留下了許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nèi)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xué)的起源之一。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鼻环胖鸷螅诤蜐O父的一次對話中,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至于“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漁父的談話,表現(xiàn)出了兩種處世哲學(xué)。 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楚國國都郢都。當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端午節(jié),據(jù)說就是因此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17個國家的75名著名人士聯(lián)合發(fā)起了“世界保衛(wèi)和平大會”。1953年,在莫斯科舉行世界保衛(wèi)和平大會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決定將屈原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號召全世界人民紀念他。
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不久,為了呼應(yīng)世界保衛(wèi)和平大會、爭取國際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決定由郭沫若、游國恩、鄭振鐸、文懷沙等人組成“屈原研究小組”,并將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話文的形式出版發(f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