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心不善,風水無益
點評:儒家把“人”等同于“仁”,認為人之為人,在于為仁。仁者何也?善也!天地正氣,人心仁善,這是亙古不變的宇宙運行、萬物生長的“萬有引力定律”。如果心存不善,逆天而行,無疑是自取滅亡?!帮L水無益”,即謂如若為人不善,多行不義,其不僅上愧祖宗,更是下?lián)p子孫。所謂心存不善,無好后果。若因一己之不善,害祖宗聲譽,殃及子孫,豈不是罪加一等,十惡不赦!
二、父母不孝,奉神無益
點評:人生于世有三種最偉大的“愛”。一為“親人之愛”,一為“愛人之愛”,一為“朋友之愛”,或者簡言之,親情、愛情、友情。親情溫馨,愛情纏綿,友情z真摯,而如果要辨明三者之間哪一種最為無私,莫過于親人之愛——父母之愛!父母對于我們的愛,比山高比海還深,父母對于我們的恩,我們三生也報答不了!百行孝當先。一個人無論你取得多么偉大的成就,頭上戴了多少光環(huán),但是如果對父母不孝,所有的榮譽都將黯然失色?!胺钌駸o益”,如果對父母不孝,無論你對神是多么虔誠,多么的敬仰,一切都是假的'??鬃诱f,敬鬼神而遠之;又說,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父母之圣,神明猶所不及。如要敬神,何必舍近求遠!
三、兄弟不和,交友無益
點評:兄弟在這里可以理解為包括堂兄弟姐妹在內的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倘且不能與之和睦交好,何必言友。許多人(包括我)有這樣的經(jīng)歷,就是于外交友彬彬有禮,坦誠相待;于內與兄弟姐妹卻難以傾心相交,甚至惡言相向,實在令人惋惜。如今提倡優(yōu)生優(yōu)育,許多人少了兄弟姐妹,若有幸能有一二兄弟或姐妹,豈可不好好珍惜?
四、行止不端,讀書無益
點評:孔圣人說,古之學者讀書為己,今之學者讀書為人。意思說古代的讀書人讀書是為了自己,今天的讀書人讀書是為了別人。為人若何?為父母、為市場、為金錢名利、為工作職業(yè),讀書成為一種工具,讀書淪為達到他人的目的的一種手段?,F(xiàn)在我們要認識到讀書不是為了別人而讀,讀書是為自己而讀!為己若何?修學儲能,內修仁德,外修禮儀。用現(xiàn)代人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實現(xiàn)人自身的全面、自由的發(fā)展。簡單說,讀書是為了修身正行!如若讀了滿腹圣賢之書,但依然“行止不端”,學識上是大學生,品行上卻是小學生,可謂讀書無益,枉讀詩書了。
五、作事乖張,聰明無益
點評:“作事乖張”乃謂為人處事不講情理,偏執(zhí)、不馴服,處處與眾迥異。有句話說,人不怕你聰明絕頂,就怕你不講道理。如果為人不善,居心不良,“聰明”就會為虎作倀,成為作惡的工具。雄獅百萬能伏,國賊一個可畏。難怪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敬,謹慎而親仁,泛愛眾,學友余力,則志于文”,學做人在求智慧之先,圣人一片苦心,可見一斑。
六、心高氣傲,博學無益
點評:博學為何?通古至今,縱橫捭闔,只為修己身。若以讀書為裝點門面,以博學作夸耀之本,心高自傲、不可一世,以為莫己若者,縱然讀盡天下古今之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有何益?徒增一恨耳!
七、時運不濟,妄求無益
點評:這里不是宣揚宿命論,不是奉勸人知足而止、不思進取。有句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所謂時勢造英雄,人要成事,不僅僅要知己之所能為,更要知彼之所能為否。時運不濟,就是客觀條件還不足以成為滿足實現(xiàn)主觀要求的條件,妄然求取,非但無益,而且有害。不是說過,要實事求是嗎?要讓主觀的愿望同客觀現(xiàn)實統(tǒng)一,要把“求”同“時運”結合起來,學會等待時機,切莫大膽妄為。
八、妄取人財,布施無益
點評:青年再《講堂錄》寫到:貨色兩關打不破,其人不足道也。貨者,財也。錢財是身外物。仗義疏財,是豪杰的行為;愛財如命,難成大器。一生不愛錢、不拿錢,不碰錢,前輩之風,后人真是難以企及。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無功不受祿,妄取人財,與謀財害命差之不遠。妄取人財,拿來布施,無異于先飽私囊后,借花獻佛博取善名,典型的偽君子!然而君不見現(xiàn)實社會中多少所謂企業(yè)家、實業(yè)家,借造假造劣來賺取巨大利潤,后又拿出“九牛一毛”來做慈善,名利兩得,不亦卑鄙乎!
九、不惜元氣,醫(yī)藥無益
點評: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當惜愛之。外軀內氣,養(yǎng)身莫過于養(yǎng)氣。孟子說,“吾善養(yǎng)我浩然之氣。”又說,不為浮譽所惑,則所以以養(yǎng)其力者厚,不為流俗相惑,則所以制其氣者重。如何養(yǎng)氣?唯有制欲。色欲、食欲、財欲,人生于世,天下無處不有欲。若縱欲而行,傷身十分,更是有傷元氣,雖靈芝妙藥,服之無益。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以養(yǎng)浩然之氣,誠哉斯言!
十、淫惡肆欲,陰騭無益
點評:此句言如若生活放縱奢侈,荒淫無度,雖然屢屢行善多積陰德,也是枉然無益。陰鷙,即積陰德之意。俗話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若有驕奢淫惡之惡行而雖有善行亦無益于己,無濟于事。達人先自達,以身作則,嚴于律己,從艱苦樸素開始。
林則徐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漢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是中華民族抵御外辱過程中偉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績是虎門銷煙。官至一品,曾任江蘇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云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國人的敬仰。
1.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睹献印るx婁上》
2.應該熱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轮兛死?/p>
3.辱,莫大于不知恥。——王通
4.虛偽永遠不能憑借它生長在權利中而變成真實?!└隊?/p>
5.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睹献印けM心上》
6.精忠報國?!端问贰ぴ里w列傳》
7.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以禮貌相待的人們喜悅?!系滤锅F
8.如果良好的習慣是一種道德資本,那么,在同樣的程度上,壞習慣就是道德上的無法償清的債務了?!獮跎晁够?/p>
9.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顿Y治通鑒》卷九十六
10.老鼠正在房子里扒墻穿洞,但是他們不去檢查貓的牙齒和腳爪,而要研究的卻只是它是不是一只圣潔的貓,如果客觀存在是一只虔誠的貓道德的貓,那就行了,決不計較它有沒有別的才能,別的才能倒是不關緊要的?!R克·吐溫
11.以家為家,以鄉(xiāng)為鄉(xiāng),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豆茏印つ撩瘛?/p>
12.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谥t《石灰吟》
13.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會偷竊,可是,即使把百萬金元給了盜賊,也沒法兒指望他從此不偷不盜?!死茁宸?/p>
14.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獜堓d《正蒙·中正》
15.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獜堓d《正蒙·乾稱》
16.要留心,即使當你獨自一人時,也不要說壞話或做壞事,而要學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別人面前更知恥。——德謨克利特
17.去讒賤貨,所以修身?!涤袨?/p>
18.美德大都包含在良好的習慣之內?!晾?/p>
19.不守時間就是沒有道德。——蒙森
20.驕諂,是一個人。遇勝我者則諂,遇不知我者則驕?!昃余y
21.勞動受人推崇。為社會服務是很受人贊賞的道德理想?!磐?/p>
22.精神上的道德力量發(fā)揮了它的潛能,舉起了它的旗幟,于是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正義感在現(xiàn)實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诟駹?/p>
23.蜜蜂從花中啜蜜,離開時營營的道謝。浮夸的蝴蝶卻相信花是應該向他道謝的?!└隊?/p>
24.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和親自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K霍姆林斯基
25.良心是一種根據(jù)道德準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档?/p>
26.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跏厝省陡倪^》
27.人不能象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p>
28.見善則遷(學習),有過則改?!吨芤住ひ妗は蟆?/p>
29.驕傲道德導致豐盈,然后導致貧困,最后導致聲譽掃地。——富蘭克林
30.感情有著極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為的重要前提?!獎P洛夫
31.如果不去加強并發(fā)展兒童的個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逃记傻娜吭E竅就在于抓住兒童的這種上進心,這種道德上的自勉。——蘇霍姆林斯基
32.修辭立其誠。《周易·乾·文言》言語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33.我愿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擔當患難?!惗喾?/p>
34.道德活動既受政府長官支配,又受良心的制約?!蹇?/p>
35.美德對于每個人,都是善;不道德對于每個人,都是惡?!Υ炔?/p>
36.歷史使人賢明,詩造成氣質高雅的人,數(shù)學使人高尚,自然哲學使人深沉,道德使人穩(wěn)重,而倫理學和修辭學則使人善于爭論?!喔?/p>
37.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yǎng)出偽君子。——蘇霍姆林斯基
38.要是一個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獻給一種道德追求,要是他擁有這樣的力量,一切其他的人在這方面和這個人相比起來都顯得渺小的時候,那我們在這個人的身上就看到崇高的善?!嚑柲嵫┓蛩够?/p>
39.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訣”在于,當一個人還在少年時代的時候,就應該在宏偉的社會生活背景上給他展示整個世界、個人生活的前景?!K霍姆林斯基
40.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
41.言必信,行必果?!墩撜Z·子路》果:果斷
42.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清·金纓《格言聯(lián)璧·持躬》
43.有真道德,必生真膽量。凡怕天怕地怕人怕鬼的人,必是心中有鬼,必是品行不端。——宣永光
44.沒有任何東西比人類的愛更富有智慧、更復雜。它是花叢中最嬌嫩的而又最質樸、最美麗和最平凡的花朵,這個花叢的名字叫道德?!K霍姆林斯基
4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46.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卷一》
47.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浊?/p>
48.寬則得眾?!墩撜Z·陽貨》
49.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峨x騷》
50.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杜f唐書·魏征列傳》
余秋雨他的《君子之道》理性中包含感性,將從古到今留傳下的君子之道完美闡釋,深入人心。
余秋雨在本書的自序中寫到過這本書的緣由,是因他在曾在美國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講述中華的集體人格,并把講題命名“君子的腳步”。之后并以君子之道為入口來講述中華文化。余秋雨認為,中華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中國文化的鑰匙也在其中。了解君子之道,是在追蹤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和人格世界的底蘊。君子之道對于中國,如同騎士精神對于歐洲,武士道對于日本。只要君子未死,人格未潰,中國文化就不會淪喪。本書引經(jīng)據(jù)典,將文獻加以自己的分析,結合現(xiàn)代人的思維方式和現(xiàn)實背景,講述君子之道的精髓和奧妙之處。巧妙地將君子之道與中華文化結合起來,探尋中國文化歷史之精髓。
《君子之道》中,針對君子先進行簡單的輪廓描寫選出九項君子之道,例如諸子百家對君子之道的不同意見、君子之道的影響以及演變過程,等等。第二部分就是探討君子之交,君子之名、君子之偽、君子之獄,即君子如何處理世間之誼,名譽、偽君子以及牢獄自由的關系。第三部分就是余秋雨從佛學中得到的修行感悟,從國外的故事中了解其他國家的人文情懷,最后匯集作者幾十篇小散文,在文化人類學的立場探索中華民族的人格,追蹤歷史。于是引出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從而提出了“集體人格”這個詞。他將中國哲學作為對照,提到了“西方互助沖突的”的人格,認為中國文化和外國文化最根本的差異就是人格的差異,因為人格的差異,導致的文化的差異。而與外國集體人格不同,中國的集體人格的表現(xiàn)方式是“君子”,是衍伸最廣、重疊最多、滲透最密的。經(jīng)過儒家的選擇、闡釋,升華到了一種人格精神??鬃右恢毕雱?chuàng)建一個尊親,尚禮的社會,將自己的目標定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基礎上,隨著理論的完善,提出了君子之道,從此,這便成為文化的記憶沉淀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就像余秋雨先生所說的一樣,對中國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沒有君子,什么都是徒勞。我曾試圖翻閱了孔子的一些文獻,卻未找到孔子給君子下的定義,通常將小人作為君子的參照物。,用否定來闡釋肯定,形成一種對比。下面的例子也許就能證明。
書中君子懷德中有一個例子。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慧”《論語.里仁》 君子懷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處,必然選擇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鄰里。小人懷土,土是地利,小人只選擇有利可圖之地,如升官發(fā)財?shù)?,以為居處,定居后,則安安而不遷徙。就擇居而辨君子小人。君子懷刑,刑即典刑,經(jīng)典法則。君子有所行動,就想到是否合乎此類典刑。小人懷惠,小人之行,冒險以求其幸,不思慮后果,只貪圖眼前的小恩小惠。就行動而辨君子小人??鬃訛槭裁窗训潞屯敛⒘谐蓪α⒏拍?,先看看儒家經(jīng)典《禮記·大學》中很有意思的排位,在排位中,君子心中的按重量排序分為五個階段:一是德,二是人,三是土,四是才,五是用。但是余秋雨先生用了一個當下社會比較熱門,能令現(xiàn)代普通人一下能明白的詞即為“土豪”其解釋為那些“土豪”喜歡把中國那些只重物、不重德的有錢人。君子懷德之后必須要提到君子之德風?!墩撜Z.顏淵》中的一段話:“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狈g為君子的道德像風,民眾的道德像草,風吹向草,草就隨風傾伏。這一段話中指出了君子的品行要像風一樣影響眾人。凡是有利于社會風化的都應像風一樣,吹向民眾,所以君子之德也是君子應該做的。如果一個君子擁有高貴的德行,但默不作聲,他的君子之德就沒有影響到其他人,小人就感受不到社會的良好的風氣,所以只有君子不停的傳播仁義道德,才有真正的意義。君子處理人際關系時,要與人為善,有成人之美,出自《論語·顏淵》:“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并且君子要做到坦蕩蕩,周而不比。要做到和而不同,而不是同而不和,要團結而不是勾結。在我讀這本書之前,曾覺得君子這個稱呼離我們很遠,不僅是因為時間的跨度,也是因為君子是高高在上,觸不可及的。但是讀了這本之后,突然覺得君子離我們很近,就像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你真心的去稱贊、關愛別人時,不去計較自己的利益,以大體為重,你便是真正的君子。如果針對一件事斤斤計較,去嫉恨,便是小人了。希望每一個人都是君子,積極的度過每一天。一直流傳下來的不僅是君子之道,還有就是中庸之道。中不偏,庸不易。按照自己的人生走,不因為別人去不停地更換目標。保持一顆中正的、平和的心去生活,認真對待自己的事業(yè)家庭。所以說,中庸是儒家設定得到思維杠桿。也是因為如此,中華文明才成為人類古文明中唯一沒有泯滅的幸存者。余秋雨認為君子比小人要勞累很多,小人要結黨營私,窺探對手,戰(zhàn)戰(zhàn)兢兢,但并不是說君子不勞累,君子的勞累是敞亮通達,不逃避質疑的目光??鬃釉f過:“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對于自己的得失、財富無憂無懼,但對大道是他們憂慮的全部。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很多這樣的君子,他們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可敬可養(yǎng)。就像大詩人陶淵明一樣將他的生活寄托在田之中的,更深一層說,他是將精神寄托在對遠古的懷想之中,以古代那些志行高潔的隱士、貧士為楷模,用他們的精神來進行處我鼓勵,這使他能夠堅持“固窮守節(jié)”的生活,不改變“隱居求志”的初衷。陶淵明的生活,正是田園境界與懷古情調的結合,做到了君子憂道不憂貧。
一直以來,中國都被稱為禮儀之國。往大了講“禮,國之干也”一個國家都有屬于自己國家普天同慶的節(jié)日,全國上下舉國同慶。這就是國之干也。禮往小了來說,從小到大我們都在接觸,都在努力去做,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單位都有屬于自己的禮節(jié),這種禮節(jié)不僅是對自己的一種認可,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每個公民都做到了“禮”,就不會再有丑陋國民性這樣令人擔憂的字眼。每個人有了禮,才會有風度、才會美,禮儀之邦這是中華民族的標簽,不要因為任何原因丟失這最為重要的精神支柱。君子之禮,與美同在。君子與小人最大的區(qū)別也在于君子有知恥感,而小人因為利益蒙蔽了內心,麻痹了心靈。恥和不恥是君子人格的封底閥門,如果閥門打開,君子的人蕩然無存。如果存在,即使銹跡斑斑,人格還會生生不息。
在君子之交中,我鐘愛余秋雨先生對君子之交的論述。他在文章中提到了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闡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他們倆使“高山流水”成為了千古至誼的代稱。他通過水的哲學,引出了莊子的至理名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交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出自于《莊子·山水》。在我沒有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始終認為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恰當。所以又重新細細品味,才發(fā)現(xiàn)原來清水和甜酒便是解讀之門。雖然在色、香、味中清水與甜酒不能相提并論,但水是人的.必需品,而酒不能多喝,水可盡飲,無礙心智,而酒卻喝多傷身。現(xiàn)在隨著閱歷的增加,更加成熟,更對君子之交淡如水深有體會。在我看來,真正的朋友未必每天都要見面,未必都要驚天動地,但是只要是需要朋友幫助的時候,朋友總會盡最大的能力去幫助自己,即便很久沒有見面,沒有過多的寒暄,沒有莫名的尷尬但還是有一個眼神、一個微笑就知道對方想要說什么、做什么。就這樣,平平淡淡的度過,相識甚好。君子之道中,余秋雨不僅運用莊子的“淡哲學”還巧妙的將老子的“冷哲學”“低哲學”“鈍哲學”聯(lián)系到一起,我很敬佩余秋雨先生,不僅博覽群書,而且能用嫻熟的文字、精妙的語言鏈接起來,總結出了這樣的一段話,道出了為何君子之交是淡如水的:“第一,水 利萬物而不爭;第二,處低位而得道?!?/p>
現(xiàn)在如果讓我選擇是濃烈的友誼,或是平淡的友誼,我想,我更需要的是平淡的友誼。我希望我和朋友的友誼,細水長流,一直陪伴在我左右。雖然友誼會使我們溫暖,但友誼之道還是充滿坎坷,有些友誼既不高,也不廣,卻有點甜,有點稠,借用莊子說的話,這種友誼叫“甘誼”也許是因為承諾的落空,工作的競爭,一旦無法一起分享喜悅,便會產(chǎn)生嫌隙,這便是悲劇的開始。所以人際關系好比清水中營養(yǎng)豐富,即成污染;血管之中,如粘度過高,即成病患。所以我們要學會看淡周邊的一切,正如“世事漠漠,恰如水墨,被人加濃,反失常態(tài)。由濃及淡,即返自然,便得泰然?!?/p>
讀完《君子之道》后,我發(fā)現(xiàn)君子和小人一直是亙古不變的一個話題,不是人生下來就是君子,抑或是小人,沒有絕對的小人,也沒有絕對的君子,每個人心中都有對君子這個定義的理解和標準,所以我們應該學會如何正確看待生命中的得失,如何處理好友誼、名利、欲望;每個人的一生中,特別是在今天這樣的時代,都會遇到遺憾和不如意,有時我們無法改變,但一定要確保我們對待事物的正確性。無論何時,都要保持一顆純凈的心,正確的價值觀,君子喻與義,小人喻與利可以有欲望,但也要明白為獲得自己的利益時,也要為社會做出貢獻。真誠的對待每一個人,尊重每一個人,要以德報怨,愛人者之恒愛之,敬人者之恒敬之.。每個中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去維護我們的“禮儀之邦”的稱呼,有責任去實現(xiàn)我們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