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dāng)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名言 > 孟子中修養(yǎng)的名言錦集60句

          孟子中修養(yǎng)的名言錦集60句

          時間:2020-11-25 21:09

          問:孟子尊老愛幼的名言有哪些?

          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其他名言

          (1)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不用圓規(guī)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2)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

          (3)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5)其進(jìn)銳者,其退速。 (前進(jìn)太猛的人,后退也會快。)

          (6)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

          (7)言近而指遠(yuǎn)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蕓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語言淺近而意義深遠(yuǎn)的話,這屬于善言;運用簡單但影響廣泛的方法,這屬于善道。君子的語言,看去平平凡凡但都含著很深的道義;君子的操守,以修養(yǎng)本身入手進(jìn)而達(dá)到使天下太平。一般人的毛病就在于放下自己的田不去種而來耕別人的田——對別人要求十分嚴(yán)格,可自己承擔(dān)的卻很少。)

          (8)仁者無敵。(仁德的人是無敵于天下的。)

          (9)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君主仁,沒有人不仁;君主義,沒有人不義;君主正,沒有人不正。)

          (10)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以百姓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百姓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

          (11)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殺一個無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卻去取了過來,是不義。)

          (12)賢者在位,能者在職。(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當(dāng)?shù)墓傥?,有才能的人?dān)任一定職務(wù)。)

          (13)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14)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百姓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谷之神為次,君主為輕。)

          (15)人皆可以為堯舜。(人人都可以當(dāng)堯舜這樣的好人。)

          (16)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為,別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壞它,國必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

          (17)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禍害或者幸福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

          (18)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君子不抱怨天,不責(zé)怪人。)

          (19)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自己損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對自己極不負(fù)責(zé)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yè)。)

          (20)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修養(yǎng)心性的辦法最好是減少物質(zhì)欲望。)

          (21)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對別人恭敬的人不會侮辱別人,自己節(jié)儉的人不會搶奪別人。)

          (22)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愛別人的人,會受到別人的愛;尊敬別人的人,會受到別人尊敬。)

          (23)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交朋友時,不依仗自己年紀(jì)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們富貴。)

          (24)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賢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還在糊涂卻硬要叫人明白。)

          (25)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還不見泉水的話,仍然是一個廢井。)

          (26)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一個人妨礙自己進(jìn)步的壞毛病,就在于他自滿到老是喜歡當(dāng)別人的老師。)

          (27)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不以趕不上別人為羞恥,怎么能趕上別人呢?)

          (28)人之易其言也,無責(zé)耳矣。 (一個人把什么話都輕易地說出口,那便(要出現(xiàn)很多錯處,對他就)不足責(zé)備了。)

          (29)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人們有句口頭常言,都這樣說‘天下國家’。天下的根本在于國家,國家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個人。)

          (30)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有預(yù)料不到的贊揚,也有過份苛刻的詆毀。)

          (1)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你愛護(hù)別人但人家不親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愛夠不夠;你管理人民卻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夠不夠;待人以禮對方不報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夠不夠。任何行為如果沒有取得效果,都要反過來檢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會歸順你了。)

          (2)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種樂處,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沒災(zāi)患,是第一種樂趣;抬頭無愧于天,低頭無愧于人,是第二種樂趣;得到天下優(yōu)秀人才而對他們進(jìn)行教育,是第三種樂趣。)

          (3)仲尼不為已甚者。(孔子是一個不會做過火的事的人。)

          (4)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齋戎沐浴,則可以祀上帝。(如果西施身上沾了骯臟,別人走過她身邊時也會掩著鼻子;雖然是個面貌丑陋的人,如果他齋戎沐浴,也一樣可以祭祀上帝。)

          (5)世俗所謂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世上人常說不孝的事有五件:四肢懶惰,不事生產(chǎn)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飲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貪戀錢財,偏袒妻子兒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縱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受到恥辱,四不孝;逞勇力好打架,危害了父母,五不孝。)

          (6)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同情別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恥的心,人人都有;對別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屬于仁,羞惡心屬于義,恭敬心屬于禮,是非心屬于智。這仁義禮智,不是外人強加給我的,是我本來就有的,不過是沒有去思考追求罷了。)

          (7)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仁是人的心,義是人的'路。放棄正路不去走,喪失了良心不去求,太可悲了!人丟了雞犬,都知道去找,良心丟了卻不知去找,治學(xué)問的道理沒有別的,就是把喪失了的良心找回來就行了。)

          (8)拱把之桐梓,人茍欲生之,皆知所以養(yǎng)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養(yǎng)之者,豈愛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僅僅一兩把粗的桐樹梓樹,人們要想叫它生長起來,都知道怎樣去培養(yǎng)它。至于對自己,卻不知道怎樣去培養(yǎng),難道愛自己還不如愛桐樹梓樹嗎?真是太不動腦子了。)

          (9)體有貴賤,有大小。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yǎng)其大者為小人,養(yǎng)其大者為大人。(身體有重要部分和不重要的部分,有大處也有小處。不要因保養(yǎng)小的部位而影響大的部位,不要因為保護(hù)次要的部分而影響了重要的部分。只保養(yǎng)小部位的人是道德低下的小人,而養(yǎng)其身體中大部位的人則是高尚的君子。

          (10)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不知道羞恥的那種羞恥,是真正的羞恥了。

          (11)饑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飲渴害之也。豈惟口腹有饑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無以饑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饑餓的人吃什么都美,干渴的人喝什么都甜,這是由于沒有嘗到飲水和食物的正常味道,因為饑餓與干渴損害了他的味覺。難道只有嘴舌和肚子有饑餓干渴的損害嗎?人心也都有類似的損害。如果人能夠不使饑餓干渴造成的那種損害,成為人心的損害,那就不會把比不上別人作為憂慮了。)

          (12)經(jīng)典名言:

          A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D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E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F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濟(jì)天下。

          G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H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I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一、仁者無敵。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

          【釋義】奉行仁政的人是無敵于天下的。

          【賞析】孟子反對用刑殺來治理國家,他認(rèn)為仁政是最好的治理方式。有仁德的人無敵于天下,對國內(nèi)能通過推廣仁德來使百姓安定,對外以至仁伐不仁,決不至于讓血流得把搗米的木槌都漂起來。對于個人來說,如果能修養(yǎng)仁德,他就能使天下人心服口服;對國家來說,奉行仁政,對內(nèi)對外都能成功治理。孟子講的治國之道是要統(tǒng)治者努力推行仁政,以德治國,反對刑罰殺戮。

          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釋義】尊敬自己家里的老人,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護(hù)自己家里的子女,從而推廣到愛護(hù)別人家的孩子。(一切政治措施都由這一原則出發(fā))要統(tǒng)治天下就像在手心里轉(zhuǎn)動?xùn)|西一樣容易了。

          【賞析】孟子認(rèn)為有仁德的人能夠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有德行的人當(dāng)政,他能把自己的仁德推廣到天下,這樣就是推行仁政,由類似尊老愛幼的仁德美善出發(fā)去制定國家的政策,管理天下就是很輕松的事了。

          三、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

          【釋義】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怎樣對待你。

          【賞析】這是孟子與鄒穆公一段對話中的一句。當(dāng)時,鄒國與魯國邊境發(fā)生械斗。鄒穆公問孟子:“我的地方官員死了33人,可是老百姓沒有一個肯為長官效死的。對這些可惡的百姓,要殺呢,殺不盡;不殺呢,這種瞪著眼睛看長官戰(zhàn)死而不去救助的行為,太可恨了。你說怎么辦?”孟子回答說:“災(zāi)荒年,你的老百姓有的餓死在溝邊路邊,青壯年四散逃荒的就有幾千人,而你的糧倉里、府庫里卻裝得滿滿的。地方官員卻沒有一個來向你匯報,對老百姓這種嚴(yán)重饑荒情況,還說形勢大好。這些地方官員的行為,就叫做對國君怠慢、對人民殘忍呀!曾子說過‘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怎樣對待你’。人民在危難時得不到官府的救濟(jì),現(xiàn)在才有報復(fù)的機會。所以只要你行仁政,關(guān)愛百姓,百姓自會愛護(hù)他們的長官,而愿為之效死了?!?/p>

          四、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

          【釋義】我善于培養(yǎng)我的浩然之氣。

          【賞析】孟子是個胸懷寬廣的大儒。他長期周游列國來推行自己的主張,要在天下實行仁政,要統(tǒng)治者保民愛民,與民同樂,實現(xiàn)天下統(tǒng)一?!睹献印す珜O丑下》里記載他的話說:“如欲平治天下,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今日的社會里,除了我,還有誰呢?)正是有這種心胸,他才能對推行仁政孜孜不倦,即使身處厄運困境,也不改變志向理想。

          五、出于其類,拔乎其萃。

          【釋義】(圣人)出自于同一類的人,卻遠(yuǎn)遠(yuǎn)高出于眾人。

          【賞析】這是孟子對孔子的崇高禮贊。孟子認(rèn)為孔子是人類中“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杰出人物,“自生民以來,未有盛(偉大)于孔子也”。并說:“乃所愿,則學(xué)孔子也?!?/p>

          六、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

          【釋義】當(dāng)今之世(如果要想平治天下),除了我能做到,還能有誰呢?

          【賞析】這是孟子的宏偉抱負(fù)及自信之語??酌隙司兄问缿n道的心情,孟子更多次明確自己迫切希望參與治理天下國家的抱負(fù)。他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边@是他獨特的歷史觀。他認(rèn)為從周文王、武王開國距今已七百多年了,應(yīng)該有圣王出現(xiàn),而自己能當(dāng)“名世”之士,作伊尹、姜太公一類的人。所以他說:當(dāng)前,如果上天還不想使天下得到平治,那也就算了;如果天意想使天下得到平治,“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七、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

          【釋義】(社會有分工,)有的人從事腦力勞動,有的人從事體力勞動;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就

          擔(dān)當(dāng)管理工作,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就被別人管理。

          【賞析】這是孟子批判農(nóng)家學(xué)說的話。農(nóng)家學(xué)說的代表人物許行,主張“賢者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即國君及在上位的人應(yīng)當(dāng)同農(nóng)民一道種田,才能吃飯;自己煮飯,同時管理國事。

          孟子反對這種觀點,揭露了這種觀點的許多荒謬可笑之處,闡明其事實上的不可能,從而正面闡明社會分工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合理性。

          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

          【釋義】身在富貴之中要不迷亂本性,身在貧賤之中要不改變志向,身在威勢武力之下也絕不卑躬屈膝,有違道義,這樣才可算作大丈夫。

          【賞析】一個人只有堅持自己的追求,堅持修養(yǎng)仁德,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改變自己的志向目標(biāo),恒心恒德,才算是大丈夫。富貴也好,貧賤也罷,都不能改變理想和節(jié)操,這才是大丈夫。

          九、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

          【出處】《孟子·離婁上》

          【釋義】如果不用圓規(guī)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賞析】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基本要求和規(guī)范,違背了這些要求和規(guī)范,就不能把事情做好。只有順應(yīng)這些規(guī)則,才能順利完成工作。工匠不使用圓規(guī)矩尺,他就不能很好地畫出自己想要的圖形。所以,我們必須強調(diào)制度、紀(jì)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句哲言現(xiàn)在已經(jīng)轉(zhuǎn)化為成語了,就是“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十、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釋義】作踐自己的人,沒必要跟他談什么有價值的言論;拋棄自己的人,不能跟他一起干什么有價值的事業(yè)。

          【賞析】孟子認(rèn)為,開口閉口都非議“禮”和“義”的人,就是所謂的自暴;自身不能堅守“仁”的信念、遵循“義”的規(guī)范,就是所說的自棄。這個提法和我們今天的“自暴自棄”有所不同,但是都不脫離與理想、志向、情趣的關(guān)系。

          十一、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釋義】人們的共同缺點就在于喜歡充當(dāng)別人的老師。

          【賞析】一個人應(yīng)該性格內(nèi)斂、品德謙虛才好。愛好仁德的人,有志于修養(yǎng)德行的人,絕不會取得一點點成績就驕傲自滿。而那種目光短淺的人,他們只要有一丁點收獲,就開始沾沾自喜、得意洋洋。孟子對這種人非常不滿,極力諷刺他們。真正有德行的人,他們努力學(xué)習(xí),晝夜不倦,孜孜以求,不恥下問。他們沒有固定的老師,唯善是從,謙虛謹(jǐn)慎。孟子對他們這一類人是崇敬的。

          十二、言人之不善,當(dāng)如后患何?

          【出處】《孟子·離婁下》

          【釋義】愛說別人的壞話,該知道有什么樣的壞結(jié)果吧?

          【賞析】這是孟子告誡人言人之惡,必遺后患的道理。就常情而論,一個人有不良之行,是不喜歡別人背后議論的,報復(fù)就是必然的`了。莊子說:“災(zāi)人者,人必反災(zāi)之。”就是這個道理。

          十三、友也者,友其德也。

          【出處】《孟子·萬章下》

          【釋義】交友啊,是結(jié)交他的好品德。

          【賞析】這是孟子的話。他認(rèn)為交友之道,貴在結(jié)交其德。因此交友時就不應(yīng)考慮對方的權(quán)勢,而應(yīng)該考慮對方的品德,這才是真正的交友之道。古人認(rèn)為朋友是五倫之一,是家庭之外重要的人際關(guān)系。酒肉朋友是靠不住的。所以古人講“以友輔仁”,是說朋友是來輔助自己的仁德的。所以以天子身份友匹夫而不為屈尊,以匹夫身份友天子而不叫僭越。

          十四、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出處】《孟子·告子上》

          【釋義】(即使有天下最易生長的東西)只有一天曝曬它,卻有十天冷凍它(也不能生長的了)。

          【賞析】孟子告誡人不論進(jìn)德修業(yè),均需專心致志、有始有終,絕不能時作時輟,甚至一作十輟,一進(jìn)十退,亦即俗諺所說,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學(xué)習(xí)、工作時間少,而嬉游、閑散日子多,如果這樣,必將一事無成。

          十五、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釋義】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兩者不能同時兼得,那就放棄魚而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正義,是我想要的。如果兩者不能同時得到,那就犧牲生命而求取正義。

          【賞析】君子一切以仁義為指歸,只有仁義道德才能讓他真正動心。所以,在危及道義的時候,君子舍生取義。生命對于道義而言微不足道,失去了仁德,失去了真善美,失去了正義,生命只不過是臭皮囊,是行尸走肉,一點意義都沒有。故而,在生死義利之間如何取舍決定了一個人的品行之高下,確實應(yīng)該慎重。

          十六、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出處】《孟子·告子下》

          【釋義】在憂患中生存,在安樂中死去。

          【賞析】這是孟子的名言。他認(rèn)為就個人來講,歷史上許多著名人物都是經(jīng)歷過艱難困苦的磨煉,以百折不撓的意志才成就了偉大的事業(yè);就國家來講,國內(nèi)若無盡忠竭智的輔弼大臣,國外又無敵國外患可擔(dān)心,只知安享太平,而不知危難將至,則國恒亡。由此可見,憂患意識強而又能艱苦奮斗,就能得到生存和發(fā)展壯大;而貪圖安逸享樂,不思進(jìn)取,就會導(dǎo)致衰亡。這便是歷史的演變法則。

          十七、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出處】《孟子·盡心上》

          【釋義】得到天下有美好才德的青年,而教育他們成才,這是人生的第三種樂趣。

          【賞析】孟子所說的“三樂”,是指“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這三種樂趣,均是“為人之樂”:一為天倫之樂,一為做有“一身正氣”之人之樂,一為做人師之樂。孟子認(rèn)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種為人師之樂,更是人生中一種深層次的快樂。他認(rèn)為君子的這三種人生樂趣,超過于稱王于天下的樂趣。

          十八、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濟(jì)天下。

          【釋義】困厄不得志時就獨自修煉保全好自己,顯貴得意時就使天下都得到好處。

          【賞析】這是傳統(tǒng)儒家的修身思想。歷史上,中國的士大夫經(jīng)常以此自勵,要求從自己做起,努力尋求內(nèi)心的美善,完善自己的人格,并進(jìn)而弘揚仁義于天下,使天下人受益。這種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折射出中國傳統(tǒng)文人熠熠閃光的人格,引領(lǐng)著新時代的讀書人去尋求人格的完善。

          十九、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出處】《孟子·盡心下》

          【釋義】如果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尚書》。

          【賞析】這句話中的“書”,今天已經(jīng)變得廣泛起來,并不專指《尚書》。我們讀書,是為了尋求其中的真義,為了給現(xiàn)實人生服務(wù)。如果完全相信書上講的,讓書牽著鼻子走,成了書的奴隸,成了“讀死書”。所以,讀書不僅要能讀進(jìn)書里去,還要能讀到書外來,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

          二十、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釋義】有仁愛之心的人才是人,把仁愛之心和人合起來說,便成為做人之道。

          【賞析】孟子在這里把仁愛之心作為人的根本屬性,也就是說,人之異于禽獸就在仁與不仁之分。他指出“仁”,是人的本心。所以“仁”,是為人而存在,人,離開了“仁”,便近于禽獸;反之,仁,也非人不能實行和體現(xiàn)。因此,仁與人合而言之,便是做人的基本原則。

          孔孟學(xué)說的目的,不外修己治人,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個人說,要作仁人志士;就治國說,要行仁政,即德政,這一切都以“仁”為基礎(chǔ),并弘揚它。仁,是儒家學(xué)說的核心。

          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不用圓規(guī)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其進(jìn)銳者,其退速。(前進(jìn)太猛的人,后退也會快。)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應(yīng)該處于統(tǒng)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處于統(tǒng)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群眾。)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國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廟;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體。)

          仁者無敵。(仁德的人是無敵于天下的。)

          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君主仁,沒有人不仁;君主義,沒有人不義;君主正,沒有人不正。)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以百姓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百姓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殺一個無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卻去取了過來,是不義。)

          賢者在位,能者在職。(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當(dāng)?shù)墓傥唬胁拍艿娜藫?dān)任一定職務(wù)。)

          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百姓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谷之神為次,君主為輕。)

          人皆可以為堯舜。(人人都可以當(dāng)堯舜這樣的好人。)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為,別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壞它,國必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

          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禍害或者幸福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君子不抱怨天,不責(zé)怪人。)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自己損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對自己極不負(fù)責(zé)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yè)。)

          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修養(yǎng)心性的辦法最好是減少物質(zhì)欲望。)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對別人恭敬的人不會侮辱別人,自己節(jié)儉的人不會搶奪別人。)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愛別人的人,會受到別人的愛;尊敬別人的人,會受到別人尊敬。)

          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交朋友時,不依仗自己年紀(jì)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們富貴。)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賢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還在糊涂卻硬要叫人明白。)

          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還不見泉水的話,仍然是一個廢井。)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種樂處,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沒災(zāi)患,是第一種樂趣;抬頭無愧于天,低頭無愧于人,是第二種樂趣;得到天下優(yōu)秀人才而對他們進(jìn)行教育,是第三種樂趣。)

          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不以趕不上別人為羞恥,怎么能趕上別人呢?)

          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

          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解說詩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誤解詞句,也不要拘于詞句而誤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

          盡信《書》,不如無《書》。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東山便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天下也變小了。)

          獨樂(yüè)樂(lè),與人樂樂,孰樂?(一個人獨自欣賞樂音快樂,和別人一道欣賞音樂也快樂,到底哪一個更快樂呢?)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您老人家這么一說,使我的思想豁然開朗也。(戚戚:感動的樣子))

          如欲平治天下,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如果想要讓天下太平,在當(dāng)今的世上,除了我能做到還有誰呢?)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君子之于禽獸,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yuǎn)庖廚也。

          學(xué)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也。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fēng)也,小人之德,草也。

          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彼一時,此一時也。

          道在邇而求諸遠(yuǎn),事在易而求諸難。

          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人不可以無恥。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hù)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