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2.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
3.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4.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5.既來之,則安之。
6.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7.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8.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9.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10.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11.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1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13.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14.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15.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16.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勸學》)
17.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莊子《逍遙游》)
18.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19.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20.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賈誼《過秦論》)
21.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22.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史記·項羽本紀》)
23.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24.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王羲之《蘭亭集序》)
25.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26.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潛《歸去來兮辭》)
27.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縉)
28.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神奇的極光》)
29.慣于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魯迅《無題》)
30.生命誠寶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31.學富五車,才高八斗。
32.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33.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34.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35.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36.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37.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38.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39.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40.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41.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42.關(guān)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
43.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44.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45.東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閣序》)
46.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47.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48.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49.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50.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韓愈《師說》)
51.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
52.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
53.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
54.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綿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
55.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宮賦》)
56.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57.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p>
58.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59.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蘇洵《六國論》)
60.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61.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62.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6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64.《書》曰:“滿招損,謙得益。”
65.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66.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歐陽修《伶官傳序》)
67.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蘇軾《石鐘山記》)
68.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歸有光《項脊軒志》)
69.安能屈豪志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
70.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71.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1、合理安排時間,就等于節(jié)約時間。――培根
2、對著困難搖頭,就無權(quán)在勝利面前微笑。
3、成功=艱苦的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談空話。――愛因斯坦
4、在時間的大鐘上,只有兩個字:現(xiàn)在。――莎士比亞
5、最大的失敗就是畏懼失敗,最大的`成功則是戰(zhàn)勝這種畏懼。
6、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卡萊爾
7、人之所以有一張嘴,而有兩只耳朵,原因是聽的要比說的多一倍。
8、命運的主宰是人自己,而自己的主宰是意志。――伏爾泰
9、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 蕭楚女
10、泰山不是壘的,學問不是吹的。 天不言自高,地不語自厚。
11、人唯虛,始能知人。 滿招損,謙受益。 滿必溢,驕必敗。
12、學問淵博的人,懂了還要問;學問淺薄的人,不懂也不問。
13、一個不想蹚過小河的人,自然不想遠涉重洋。 針越用越明,腦越用越靈。
14、心專才能繡得花,心靜才能織得麻。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15、同時趕兩只兔,一只也捉不到。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過來當師傅。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荀子"勸學》)
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
3.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荀子"勸學》)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5.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7.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8.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9.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10.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11.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陳情表》)
12.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李密《陳情表》)
13.臣生當隕首,死當結(jié)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李密《陳情表》)
14.時維九月,序?qū)偃?。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閣序》)
15.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王勃《滕王閣序》)
16.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王勃《滕王閣序》)
17.云銷雨霽,彩徹區(qū)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18.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王勃《滕王閣序》)
19.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
20.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