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有一句流行語:“神馬都是浮云”,在網(wǎng)絡(luò)上火爆流行。它的意思是:世間萬物都沒有什么了不起,什么“功名富貴”、“金錢地位”等等,都不過是過眼云煙。從克服浮躁情緒、保持一顆淡定的'心態(tài)這方面來說,倒也不乏積極意義,但若把人們?yōu)橹畩^斗的事業(yè)也當(dāng)作“浮云”來看,其消極意義也就顯而易見了。其實“浮云”一詞,在古詩文中,屢見不鮮,并且有很多是廣為傳誦的名句。請看下列輯錄: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孔子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
一一《古詩十九首》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一一李白《送友人》
身將客星隱,心與浮云閑。
——李白《古風(fēng)》
九十六圣君,浮云掛空名。
——李白《經(jīng)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云生。
一一李白《灞陵行送別》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
一一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
——韋應(yīng)物《淮上喜會梁州故人》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登飛來峰》
嗟乎!人生若浮云朝露。
一《周書·蕭大圜傳》
浮云為我陰,悲風(fēng)為我旋。
——關(guān)漢卿《竇娥冤》
俯觀江漢流,仰視浮云翔。
——蘇武《別詩》
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
——陸賈《新語慎微篇》
莫道浮云終蔽日,嚴(yán)冬過盡綻春蕾。
——陳毅
紅云,天空我飄過的衣裳
極力的在藍天飛舞
一些斑點,一些陳舊
是古老的風(fēng)霜和年代上的條紋
斑馬黑色的輪角使毛發(fā)昂立
我翹首觀望,那紅
黑色混合的液體,飛流,泥漿
砂礫,塵土,以及霧靄
在每一個肩上挑破的血色
河水深著
膚淺著漫游
丑露出秋天的肚臍裝
一顆透明,一縷破
排列的騷動,沒有不安
在潛伏的心臟里
在輾轉(zhuǎn)的碗里。扭轉(zhuǎn)
蛇一樣的'紅色
長廊的影子
掛上窗簾,或者制成蛇狀的帶子
眼睛是黑與紅
那些風(fēng),從哪來,偏離了航道
重要用一根繩子
吊著自己,見到買貨的,順手給了
留兩只手掌,無言以對
我不知一支竹篙,撐了多久
被削離的越來越細(xì)
當(dāng)一只山蜂鉆進來黑色的無底洞中
海灘上,早已是死難者的墳?zāi)?/p>
而我無處可避
這是怎樣的一個覺醒
在聽高漲的水聲潮落
在聽壓低了閘口的大門的呻吟
仿佛雷電閃亮的鐐銬
一對浮木
抱頭痛惜頓化作無數(shù)碎屑離去
心,是一把激越的斧的數(shù)字
讓傷痛以及每一滴殘熱的血流出
那世界不在虛無里生長
也不在紙糊的籠中長大
1、《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賞析:
李白懷才見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xiàn),心情是孤寂苦悶的。但他面對黑暗現(xiàn)實,沒有沉淪,沒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詩篇中多歌頌太陽和詠月之作。太陽是自然界中光明絢麗的形象,明月是清澈純潔的象征。尤其是明月,清新、明麗、寧靜、溫柔,因而詩人和它相親相近。在這首詩中,詩人還進一步把明月引為知己,對月抒懷。詩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達一種孤獨寂寥的思想感情。這種孤寂之情無法驅(qū)遣,于是詩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動的描寫,把明月作為知音,相邀對飲。同時還異想天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類,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隨,好象并不是獨酌,但月不解飲,影徒隨身,這就更加突出了詩人的孤獨感,正如孫洙所說:“題本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復(fù)推勘,愈形其獨。”(《唐詩三百首》卷一)因為世少相知,詩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為伴,向月而高歌,對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悶。結(jié)聯(lián)進而要和明月、身影永遠結(jié)成忘情好友,將來在邈遠的碧空中相見遨游。這表現(xiàn)了詩人對污濁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在孤獨中向往自由和光明。這首五言古詩,構(gòu)思新穎,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詩中別具神韻的佳作。
2、《子夜吳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fēng)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賞析:
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在他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十分注意向漢魏六朝的民歌學(xué)習(xí),從中獲得豐富的養(yǎng)料,充實和發(fā)展自己的創(chuàng)作,這首《子夜吳歌》就是詩人向民歌學(xué)習(xí)而又有所創(chuàng)造的例證?!蹲右箙歉琛肥橇瘯r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寫少女熱烈深摯地憶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現(xiàn)非常真誠纏綿,李白正是掌握住了這種表達感情的特點,在本詩中成功地描寫了閨中思婦那種難以驅(qū)遣的愁思?!伴L安”兩句寫景,為抒情創(chuàng)造環(huán)境氣氛。皎潔的月光照射著長安城,出現(xiàn)一片銀白色的世界,這時隨著颯颯秋風(fēng),傳來此伏彼起的搗衣聲。搗衣含蘊著思婦對征人的誠摯情意?!扒镲L(fēng)”兩句承上而正面抒情。思婦的深沉無盡的情思,陣陣秋風(fēng)不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對遠方丈夫的憶念,更增加她的愁懷。“不盡”既是秋風(fēng)陣陣,也是情思的悠長不斷。這不斷的情思又總是飛向遠方,是那樣執(zhí)著,一往情深。最后兩句思婦直接傾訴自己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邊疆,返回家園和親人團聚,過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現(xiàn)了詩人對勞動婦女的同情。這首民歌氣味很濃的樂府詩,樸素自然,流麗婉轉(zhuǎn),真切感人。
3、《金陵酒肆留別》
風(fēng)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賞析:
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曾說自己早年東游揚州,不到一年光景,“散金三十余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可見李白是一位輕財重義,交游極廣的詩人。這次,當(dāng)他即將離開金陵,前往揚州時,朋友相送,在餞別的酒度上,李白寫了這首詩,作為臨別紀(jì)念。這些來相送的“金陵子弟”,不過是些年輕的朋友,彼此雖意氣相投,但在政治理想上未必一致,因此這首詩就很不好寫。說多了虛詞,沒有實際內(nèi)容,只能流于淺薄、空泛。然而朋友相處,一旦分離,總是令人留戀的?,F(xiàn)在如此寫來,恰到好處,它真誠地表達了詩人對友情的珍重。詩的開頭兩句,就寫得很歡暢、豪爽,形象生動,意境豐美。暮春三月,楊花飛舞,金陵酒肆,吳姬勸嘗。此時此地,此情此景,無論是“欲行”還是“不行”的人,都是興奮的、愉快的。所以接下去的兩句,用敘述的語言,簡潔、明了地總寫一筆惜別的熱烈場面。這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點,也表明了朋友之間的美好情意。于是最后兩句,以設(shè)問方式,用眼前景物,十分貼切而自然地抒發(fā)了這離情別意的深切:請朋友們不妨問一問啊,向東奔流而去的滔滔江水,我們惜別的情意和它相比,究竟是誰短啊又誰長?如此作結(jié),不僅形象生動,巧思巧妙,而且情真意切,余韻悠然。全詩語言清新流利,具有質(zhì)樸的民歌風(fēng)味,是李白詩中的名篇。謝榛說:“太白《金陵留別》詩:‘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妙在結(jié)語?!保ā端匿樵娫挕罚?/p>
4、《行路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fù)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賞析:
《行路難》共三首,是李白天寶三年(744)因遭讒毀而離開長安時作的。這是其中的第一首。李白在這首詩中,以滿腔的悲憤,深深的感嘆著世路的艱難,從而抒發(fā)了他久久郁積于心的痛苦和憂傷。一向嗜酒成癖的詩人,面對這“金樽清酒”,竟然喝不進了,“玉盤珍羞”,也咽不下了,拔劍四顧,心意茫然。雖然壯志猶在,但是啊,欲渡黃河,冰已塞川;將登太行,雪又滿山。人生世路,竟是這樣難以逾越的艱難險阻。道路縱然如此崎嶇,詩人也并沒有就此意冷心灰,還是希望將來能有一天,象姜尚遇文王、伊尹見商湯那樣,做出一番宏偉的事業(yè)。可是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這是怎樣撕裂人心的一聲吶喊。它深刻地揭示了一個有抱負(fù)的詩人,在那政治黑暗的封建時代,是怎樣的欲罷不能而又前路茫茫啊。最后兩句,雖然是以豪邁的氣概,寫出了對美好理想的憧憬,但這畢竟只是一種渺茫的希望。現(xiàn)實與理想的深刻矛盾,構(gòu)成了這首詩的基調(diào),它支配著詩人在難以平靜的感情的激流里,急劇地起伏跳蕩,發(fā)出了巨大的轟鳴,形成了一種波瀾壯闊的雄偉氣勢,扣人心弦。這首詩語言高華,但又自然明暢,音節(jié)高亢,但又抑揚宛轉(zhuǎn)。在短短的篇幅里,用了許多色彩濃重的字眼,化成了一個個鮮明突出的形象,如“金樽”、“玉盤”、“冰川”、“雪山”“碧溪”、“紅日”、“云帆”“滄?!保言娙说母星橛骋r得更加熾熱而強烈。悲歌慷慨,于抑郁中沖出了奔放不羈的豪情,這正是李白詩歌浪漫主義藝術(shù)的特點和感人力量。
5、《玉階怨》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
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宮女怨情的詩。在封建社會里,皇帝“后宮佳麗三千”,該有多少無辜的少女,長年被幽閉在深宮之中,度著那凄涼的歲月,遭受那難以忍受的折磨和摧殘啊。李白在這首詩中,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她們的不幸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詩的開頭兩句,寫這位宮女久久佇立階前,以致夜露浸濕了她的羅襪,冰涼冰涼的,這才把她驚醒。一個“侵”字,把宮女凝思忘情的癡呆形象,生動地烘托了出來。在這寂靜的深夜里,這位宮女在凝思什么?一個孤獨的少女,她該凝思什么,又能凝思什么啊。無限憂傷、抑郁和苦悶的心情,通過這十個字所描繪的形象,鮮明地表現(xiàn)了出來。當(dāng)她意識到夜露侵肌,轉(zhuǎn)身返回室內(nèi)的時候,室內(nèi)也同樣是冰涼冰涼的。“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狈畔潞熥?,是為了擋住寒氣的侵襲,可是透過疏簾,那明晃晃的秋月又正照射著,又該增添多少愁緒啊。她在那里呆呆地望著和她相伴的孤月,通宵不眠。這里沒有正面著一怨字,而是通過形象本身的細(xì)節(jié)描寫,抒發(fā)了宮女的深深怨情,正是這首詩的藝術(shù)特色。
6、《清平調(diào)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fēng)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任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fēng)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賞析:
《清平調(diào)詞》三首,是李白于天寶初年入長安供奉翰林時所作。李白到長安后,受到玄宗非常的禮遇。玄宗曾親自“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diào)羹以飯之”(李陽冰《草堂集序》)。把李白置于翰林院,賜以天馬駒,宮中宴會,玄宗巡游,都讓李白陪侍左右,真是直上青云。李白對唐玄宗的禮遇,以及當(dāng)時的生活也是感到滿意的,所以寫了一些思想內(nèi)容貧乏,歌詠宮廷生活的詩篇。這三首《清平調(diào)辭》,就是玄宗和楊貴妃在興慶宮沉香亭前賞牡丹,李白奉命而作。第一首是贊頌楊貴妃的美麗。起句連用兩個比喻,一比楊貴妃的服飾,一比她的容貌姣美。通過兩個貼切的比喻就把楊貴妃的形象勾畫出來。次句進一步用牡丹花帶露顏色更鮮艷,來形容楊貴的艷麗和光彩照人。第三句筆鋒一轉(zhuǎn)贊頌象楊貴妃那樣的麗質(zhì)和姿容,只能在神仙所居的“玉山”見到。結(jié)句更一層說明楊貴妃有如“瑤臺”仙女,只應(yīng)在皎潔的月光下于“瑤臺”中相遇。全詩以妥貼的比喻,奇妙的想象竭力描繪、歌頌楊貴妃之美。第二首寫楊貴妃因貌美而得寵。首句以帶露香艷的牡丹花來比楊貴妃,但又含有牡丹花承露,也好象楊貴妃受玄宗寵幸一樣。次句用楚王和巫山神女相會的夢境,來襯托楊貴妃被玄宗寵愛之深。巫山神女和楚王只是夢中歡會,而現(xiàn)實中的楊貴妃則是“三千寵愛在一身”。最后兩句又用趙飛燕受寵于漢成帝和楊貴妃相比,贊美楊貴妃遠勝趙飛燕。這樣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既頌揚了楊貴妃,又突出了她備受恩寵。第三首正面寫玄宗對楊貴妃的無比寵愛。首句寫玄宗和楊貴妃共賞牡丹,但詩人突出玄宗對名花和有“傾國”之美的楊貴妃的歡愛,同時還包含著只有“名花”才能和楊貴妃相配,只有“傾國”之色的楊貴妃才配得到玄宗寵幸之意。次句明確點出唐玄宗面對“名花”和“傾國”佳麗的歡悅愜意。第三句具體敘寫只有名花與美人,能消除唐玄宗的春愁春恨。結(jié)句寫賞牡丹的地點和唐玄宗倚著闌干欣賞的神態(tài)。這三首詩反復(fù)歌詠楊貴妃的美麗和唐玄宗的宮廷生活,雖寫得雍容華貴,但實際上表現(xiàn)了李白這一時期作為宮廷侍臣的庸俗方面。
7、《夢游天姥吟留別》
??驼勫?,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綠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zhuǎn)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fēng)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賞析:
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游仙詩。意境雄偉,變化惝恍莫測,繽紛多采的藝術(shù)形象,新奇的表現(xiàn)手法,向來為人傳誦,被視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這首詩的題目一作《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寶三載,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敗。離長安后,曾與杜甫、高適游梁、宋、齊、魯,又在東魯家中居住過一個時期。這時東魯?shù)募乙杨H具規(guī)模,盡可在家中怡情養(yǎng)性,以度時光??墒抢畎讻]有這么作,他有一個不安定的靈魂,他有更高更遠的追求,于是離別東魯家園,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這首詩就是他告別東魯諸公時所作。雖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憤怨仍然郁結(jié)于懷,所以在詩的最后發(fā)出那樣激越的呼聲。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間,熱愛山水,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此詩所描寫的夢游,也許并非完全虛托,但無論是否虛托,夢游就更適于超脫現(xiàn)實,更便于發(fā)揮他的想象和夸張的才能了。
“??驼勫?,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霓明滅或可睹。”詩一開始先說古代傳說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虛無縹緲,不可尋求;而現(xiàn)實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時隱時現(xiàn),真是勝似仙境。以虛襯實,突出了天姥勝景,暗蘊著詩人對天姥山的向往,寫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勝。
天姥山臨近剡溪,傳說登山的人聽到過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與天臺山相對,峰巒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墮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覺。浙東山水是李白青年時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時曾說“此行不為鱸魚鲙,自愛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對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熱愛,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號稱奇絕,是越東靈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嶺如我國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見大巫之別。可是李白卻在詩中夸說它“勢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還更挺拔。有名的天臺山則傾斜著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樣。這個天姥山,被寫得聳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這座夢中的天姥山,應(yīng)該說是李白平生所經(jīng)歷的.奇山峻嶺的幻影,它是現(xiàn)實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筆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著展現(xiàn)出的是一幅一幅瑰麗變幻的奇景:天姥山隱于云霓明滅之中,引起了詩人探求的想望。詩人進入了夢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飛渡過明鏡一樣的鏡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鏡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謝靈運當(dāng)年曾經(jīng)歇宿過的地方。他穿上謝靈運當(dāng)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謝公當(dāng)年曾經(jīng)攀登過的石徑——青去梯。只見:“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zhuǎn)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繼飛渡而寫山中所見,石徑盤旋,深山中光線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雞高唱,這本是一片曙色;卻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暫憩之中,忽覺暮色降臨,旦暮之變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龍吟,震響于山谷之間,深林為之戰(zhàn)栗,層巔為之驚動。不止有生命的熊與龍以吟、咆表示情感,就連層巔、深林也能戰(zhàn)栗、驚動,煙、水、青云都滿含陰郁,與詩人的情感,協(xié)成一體,形成統(tǒng)一的氛圍。前面是浪漫主義地描寫天姥山,既高且奇;這里又是浪漫主義地抒情,既深且遠。這奇異的境界,已經(jīng)使人夠驚駭?shù)牧?,但詩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詩境卻由奇異而轉(zhuǎn)入荒唐,全詩也更進入高潮。在令人驚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時間“丘巒崩摧”,一個神仙世界“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fēng)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倍刺旄5?,于此出現(xiàn)?!霸浦迸屎鐬橐?,驅(qū)長風(fēng)為馬,虎為之鼓瑟,鸞為之駕車,皆受命于詩人之筆,奔赴仙山的盛會來了。這是多么盛大而熱烈的場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像列隊迎接詩人的到來。金臺、銀臺與日月交相輝映,景色壯麗,異彩繽紛,何等的驚心眩目,光耀奪人!仙山的盛會正是人世間生活的反映。這里除了有他長期漫游經(jīng)歷過的萬壑千山的印象、古代傳說、屈原詩歌的啟發(fā)與影響,也有長安三年宮廷生活的跡印,這一切通過浪漫主義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這般輝煌燦爛、氣象萬千的描繪。
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寫夢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詩,它感慨深沉,抗議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虛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虛無飄渺的描述中,依然著眼于現(xiàn)實。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覺“世間行樂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夢境旋亦破滅,詩人終于在驚悸中返回現(xiàn)實。夢境破滅后,人,不是隨心所欲地輕飄飄地在夢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肮艁砣f事東流水”,其中包含著詩人對人生的幾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時此刻詩人感到最能撫慰心靈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徜徉山水的樂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所說:“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北緛碓娨獾酱怂坪跻驯M,可是最后卻憤憤然加添了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長安三年的郁悶之氣。天外飛來之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對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對權(quán)貴的抗?fàn)帲龇饨ㄉ鐣卸嗌賾巡挪挥龅娜说男穆?。在等級森?yán)的封建社會中,多少人屈身權(quán)貴,多少人埋沒無聞!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較開明的,較為重視人才,但也只是比較而言。人才在當(dāng)時仍然擺脫不了“臣妾氣態(tài)間”的屈辱地位?!罢垩币辉~出之于東晉的陶淵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賦“歸去來”。李白雖然受帝王優(yōu)寵,也不過是個詞臣,在宮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約可以從這兩句詩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稱“天子”,君臨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卻抹煞了一切人的尊嚴(yán)。李白在這里所表示的決絕態(tài)度,是向封建統(tǒng)治者所投過去的一瞥蔑視。在封建社會,敢于這樣想、敢于這樣說的人并不多。李白說了,也做了,這是他異乎常人的偉大之處。
這首詩的內(nèi)容豐富、曲折、奇譎、多變,它的形象輝煌流麗,繽紛多彩,構(gòu)成了全詩的浪漫主義華贍情調(diào)。它的主觀意圖本來在于宣揚“古來萬事東流水”這樣頗有消極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調(diào)卻是昂揚振奮的,瀟灑出塵的,有一種不卑不屈的氣概流貫其間,并無消沉之感。
因為韻法與思想程序有參差,這首詩不宜按韻法來分段?,F(xiàn)在我們按思想程序把它分成三段:第一段是開頭四韻十句,這是全詩的引言。第二段從“湖月照我影”到“失向來之煙霞”共五韻二十八句。這是全詩的主體,描寫整個夢境,直到夢醒。以下是第三段,二韻七句,敘述夢游之后的感想,總結(jié)了這個夢,作為向東魯朋友告別的話。李白在好幾首詩中,向往于蓬萊仙界,希望煉成金丹,吞服之后,飄然成仙,跨鶴騎鹿,遠離人世,遨游于神仙洞府。但在這首詩中,一開頭就否定了瀛洲仙島的存在。他說:航??腿苏劦藉尴蓫u,都說是在渺茫的煙波之中,實在是難以找得到的地方??墒牵饺苏勂鹛炖焉?,盡管它是隱現(xiàn)于云霓明滅之中,卻是有可能看見的。這四句是全詩的引言,說明作此詩的最初動機?!板蕖敝皇怯脕碜鳛榕阋r,但卻無意中說出了作者對煉丹修仙的真正認(rèn)識?!靶烹y求”這個“信”字用得十分堅決,根本否定了海外仙山的存在,也從而否定了求仙的可能性。然則,李白的一切游仙詩,可知都不是出于他的本心。連同其他一切歌詠酒和女人的詩,都是他的浪漫主義的外衣。杜甫懷念李白的詩說:“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保ā恫灰姟罚┮寻牙畎桩?dāng)時的情況告訴我們了。他是“佯狂”,假裝瘋瘋癲癲。他這種偽裝行為,在杜甫看來,是很可哀憐的。因為杜甫知道他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下面更明白說出“世人皆欲殺”,這也不是一般的夸張寫法??梢韵胍姡?dāng)時一定有許多人憎惡或妒忌李白,或者是李白得罪了不少人,而杜甫呢,他是李白的朋友,他對李白的行為即使不很贊同,但對李白的天才卻是佩服的,所以他說“吾意獨憐才”。第三韻四句是概括越人所說天姥山的高峻。它高過五岳,掩蔽赤城。赤城是天臺山的別名。天臺山已經(jīng)很高了,對著天姥山,卻好像向東南傾倒的樣子。四萬八千丈,當(dāng)然是藝術(shù)夸張,珠穆朗瑪峰也只有八千八百四十多公尺高,因為聽了越人的宣傳,我就想去看看。誰知當(dāng)夜就在夢中飛渡鏡湖(在今紹興),再東南行,到達了天姥山?!皡窃健痹诖司渲校玫氖菑?fù)詞偏義,主要是“夢越”,為了湊成一句七言詩,加了一個“吳”字。
第二段,全詩的主體,描寫夢游天姥山的所見所遇。文辭光怪離奇,顯然是繼承了楚辭的藝術(shù)傳統(tǒng)。作者告訴我們:他飛過鏡湖,到了剡溪(今嵊縣),看到了南朝大詩人謝靈運游宿過的地方。湖泊里有淥波蕩漾,山林中有猿啼清哀。他也仿效謝靈運,腳下趿著為游山而特制的木屐,登上了高山①,迷。從此一路過去,到了天姥山。走在半峰上,就看到海中日出,又聽到天雞的啼聲。經(jīng)過了許多崎嶇曲折的山路之后,正在迷途之間,天色忽已暝暮。這時聽到的是像熊咆龍吟的瀑布之聲,看到的是雨云和煙水。這種深山幽谷中的夜景,別說旅客為之驚心動魄,就是林木和峰巒,也要覺得戰(zhàn)栗。這時候,忽然又遇到了奇跡,崖壁上的石門開了。其中別有一個天地,別有一群人物。他看到許多霓裳風(fēng)馬的“云之君”和鸞鳳駕車、虎豹奏樂的“仙之人”,不覺嚇了一跳,驀然醒來,只看到自己的枕席;而剛才所見的一切云山景物都消失了。
“云之君”是神,“仙之人”是仙人,合起來就是神仙。李白愛好修道求仙,為什么遇到這許多神仙,非但并不高興,反而驚慌起來呢?這一驚慌,使他的游興大受打擊,在驚醒之后,便勾引起深深的感慨,甚至長嘆起來。于是接下去產(chǎn)生了第三段。
就全篇詩意來看,第三段才是真正的主體,因為作者把主題思想放在這一段里。但是在這第三段的七句中,我們可以找到兩個概念。一個是“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意思是說:人世間一切快樂的事都像做了一個美夢,一下子像水一般流失了。這是一種消極的世界觀,對人生的態(tài)度是虛無主義的。另一個概念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是一個不為權(quán)貴所屈的詩人,從趨炎附勢的社會中脫逃出來以后的誓言,它反映一種積極的世界觀,一種反抗精神。這兩種思想顯然是不同路,甚至是相反的,然而作者卻把它們寫在一起。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到底哪一個是作者的主題呢?當(dāng)然,從來沒有一個讀者只看見作者這一個思想而無視于另一個思想。但在二者的輕重之間,或說因果之間,看法稍有不同,就可能從這首詩得到不同的體會。作《唐詩解》的唐汝詢是偏重于前一種思想的。他說:將之天姥,托言夢游以見世事皆虛幻也。……于是魂魄動而驚起,乃嘆曰:“此枕席間豈復(fù)有向來之煙霞哉?”乃知世間行樂,亦如此夢耳。古來萬事,亦豈有在者乎?皆如流水之不返矣。我今別君而去,未知何時可還。且放白鹿于山間,歸而乘之以遍訪名山,安能屈身權(quán)貴,使不得豁我之襟懷乎?這樣講法,就意味著作者基于他的消極的世界觀而不屑阿附權(quán)貴,因為這也是一種虛幻的事情。詩中所謂“世間行樂亦如此”,這個“此”字,就應(yīng)當(dāng)體會為上面二句所表現(xiàn)的夢境空虛。
8、《引駕行》
紅塵紫陌,斜陽暮草,長安道,是離人。
斷魂處,迢迢匹馬西征。
新晴。
韶光明媚,輕煙淡薄和氣暖,望花村。
路隱映,搖鞭時過長亭。
愁生。
傷鳳城仙子,別來千里重行行。
又記得、臨歧淚眼,濕蓮臉盈盈。
消凝?;ǔ孪?,最苦冷落銀屏。
想媚容、耿耿無眠,屈指已算回程。
相縈。空萬般思憶,爭如歸去睹傾城。
向繡幃、深處并枕,說如此牽情。
賞析:
這首《引駕行》是柳永創(chuàng)長調(diào)慢詞的一個范例。
全詞共一百二十五字,以平敘為主,層次多變化,注重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抒情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對后世創(chuàng)作長調(diào)慢詞者有很大的啟發(fā)。
上片極盡鋪敘之能事,先以一組排句對旅途中的客觀物景,大肆進行鋪寫涂抹。這組排句均以一個三字句托上兩個四字對句,著意加以渲染?!凹t塵紫陌,斜陽暮草”,描繪當(dāng)時的長安道說的是場所。
“韶光明媚,輕煙淡薄”,描繪當(dāng)時的天氣氛圍。接著,人物登場,“迢迢匹馬西征”、“搖鞭時過長亭”,謂主人公正旅行,“離人”、“匹馬”,“斷魂”、“迢迢”,都帶感情色彩,讓人覺得主人公的這次旅行,并不那么愉快,再與此時此地的大好時光相對照,則更加烘托出這次旅行,是多么令人難堪,使人生愁。于是,抒情主人公很自然地興起對于“鳳城仙子”的思憶。“別來千里重行行”說的是漫長的旅行途中,有萬千情事可以思憶,但令人難忘的還是即將踏上征途的那一時刻,倆人執(zhí)手相看,那臉上水盈盈的雙眼,永遠印腦際。頭一組排句與以下的思憶,布局巧妙,寫的是現(xiàn)的景況,鋪敘中穿插回憶,已將主人公旅途中的愁思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下片轉(zhuǎn)換角度,述說對方的相思苦情,并且進一步設(shè)想將來相見的情景。“花朝回夕,最苦冷落銀屏?!睅拙湔f的是主人公設(shè)想,離別之后,每逢花朝月夕,她必定分外感到冷落,夜夜無眠,說不定她已經(jīng)算好了我回歸的日程。對方的相思苦情,這是想象中的事,但寫得十分逼真,虛實難辨。這時候,仿佛她就自己的眼前。接著,主人公轉(zhuǎn)而想到,這千萬般的思憶,不管是我想念她,還是她想念我,全都是空的,怎比得上及早返回,與她相見,那才是實的?!盃帯?,同“怎”。那時候,“向繡幃、深處并枕,說如此牽情。”我將向她從頭細(xì)細(xì)述說,離別之后,我是如何如何地思念著她?;孟胫校髡呒让枥L了她的相思苦情,又寫出彼此述說相思的情景,深切而生動。
這首詞的上片寫的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憶起“鳳城仙子”,實景實情實寫;下片描寫對方的相思,虛者實寫。上下片合起來,說的就是“相思”二字。全詞鋪敘、言情,有時間的推移,也有場景的變換,所抒之情飽滿生動。
9、《新上頭》
學(xué)梳松鬢試新裙,
消息佳期在此春。
為愛好多心轉(zhuǎn)惑,
遍將宜稱問傍人。
賞析:
古代女子年十五始用簪束發(fā),表示成年,叫“上頭”。韓偓這首詩,以鮮明而富有個性的人物形象和細(xì)致生動的心理刻劃,寫得頗有情趣和富于哲理,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詩寫一位快滿十五歲的姑娘在學(xué)梳“松鬢”(松松地貼在兩鬢的頭發(fā),一作“蟬鬢”),試穿新裙,因為就在這個春季,她很快就要舉行“上頭”禮了,她想把自己打扮得漂亮動人。然而,由于過分愛好,反復(fù)打扮,她反而不知怎樣才算漂亮了,于是四處去問傍人,究竟該怎樣才好?!姼韬芏绦?,但卻一波三折,詩情婉轉(zhuǎn),讀來生動有味。
詩人用富有特征性的舉止,來生動地刻畫這位姑娘的形象。先是像電影一樣地推出一個特寫鏡頭:一位年青的姑娘正在對鏡梳妝打扮,反反復(fù)復(fù),不厭其煩。這位姑娘為什么要這樣裝扮自己呢?原來是為了迎接一生中重要的“上頭”佳期的到來。這兩句是因果倒裝,逆筆推挽,不僅使詩句顯得跌宕多姿,更重要的是突現(xiàn)了這位姑娘認(rèn)真裝扮自己的動作,同時,第二句又暗用春天來襯托年青姑娘的朝氣蓬勃,使這個形象充滿生機,寫出了活潑可愛的精神狀態(tài)。三句“為愛好多心轉(zhuǎn)惑”,是全詩的關(guān)鍵,這一轉(zhuǎn)折,不僅是絕句“起承轉(zhuǎn)合”的需要,同時也根據(jù)主人公心理的邏輯變化。這位姑娘開始一意愛好,然而求之過急、過深,難免“轉(zhuǎn)惑”,不知怎樣才好了。對于一個只有十五歲的還是少不更事、缺乏主意的姑娘來說,這種變化十分自然。作者通過細(xì)膩的刻劃,不僅進一步寫活了這位女子,同時也指出了一種普遍的心態(tài),具有更為廣泛的意義。而最后一句“遍將宜稱問傍人”,又是這種疑惑心理的延伸。唐代詩人朱慶馀有一首《閨意獻張水部》的絕句:“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位新婚女子,就與這位才剛要“上頭”的姑娘顯然不一樣了,心中雖然也有點“惑”,但她決不去“遍將宜稱問傍人”,而只是“低聲問夫婿”,不同年齡、不同情境的人,即使遇到類似情況,也各有不同的心理。兩詩對照,可見其中道理,而更饒風(fēng)趣。
10、《如夢令》
為向東坡傳語,人玉堂深處。
別后有誰來?
雪壓小橋無路。
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
賞析:
這首《如夢令》,毛氏汲古閣本題作《有寄》,傅榦本調(diào)下注云:“寄黃州楊使君二首,公時翰苑。”當(dāng)是元祐元年(1086)九月以后,元四年三月以前,蘇軾京城官翰林學(xué)士期間所作。詞中抒寫懷念黃州之情,表現(xiàn)歸耕東城之意,是作者當(dāng)時特定生活和心理狀態(tài)的真實反映及流露。
首二句“為向東坡傳語,人玉堂深處”,以明快的語言,交待他“玉堂(翰林院)深處”,向黃州東坡表達思念之情,引起下文。這兩句的語氣,十分親切。蘇軾心目中,黃州東坡,儼然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別后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是“傳語”的內(nèi)容,是蘇軾對別后黃州東坡的冷清荒涼景象的揣想。先設(shè)一問以避免平直。有此一問,便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把盒驘o路”,仍承上句帶有問意,似乎是說:別后有沒有人來?是雪壓住了小橋,路不通嗎?以景語曲折表達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是與否之間,都表現(xiàn)了對別后黃州東坡的無限關(guān)心。
末三句“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緊承上意,亦是“傳語”的內(nèi)容,表達歸耕東坡的意愿?!皻w去,歸去”,直抒胸臆,是愿望,是決定,是決心?!敖弦焕绱河辍?,是說春雨喜降,撬犁地春耕,補充要急于“歸去”的理由,說明“歸去”的打算。“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詞“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的意境?!耙焕绱河辍彼膫€字更是“皆曲盡形容之妙”,妙就妙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輕快。
作為豪放派代表詞人,蘇軾頗多氣勢磅礴之作;但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詞作,顯示了東坡創(chuàng)作風(fēng)格的多樣性。這首《如夢令》便代表了蘇軾創(chuàng)作清淡的一面,詞中不設(shè)奇險之語,清新淡雅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