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評語 > 唐玄宗科舉考試的評語錦集96條

          唐玄宗科舉考試的評語錦集96條

          時間:2017-06-18 21:09

          張九齡詩風清淡,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有《曲江集》。譽為“嶺南第一人”。

          總評

          張九齡是一位詩文俱佳、才華橫溢的文學家,尤以詩歌藝術成就為高。在唐代詩壇上,他是繼陳子昂之后,力排齊梁頹風,追蹤漢魏風骨,打開盛唐局面的重要一人。可以說,他以其詩歌創(chuàng)作和政治地位,影響了一代詩歌的發(fā)展。嶺南豪邁亢直的民風,他本人耿介不阿的性格,使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體現(xiàn)出“雄厲振拔”、“骨峻神竦,思深力遒”的勁健風格,又別具一種“雅正沖淡”的盛唐氣度。以下這首《望月懷遠》可窺豹一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天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唐代,嶺南尚在開化之中,張九齡的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對嶺南詩派的開創(chuàng)、形成和發(fā)展壯大,起了啟迪作用。后起廣東詩人,如宋代余靖、元末南園五子、明代南園后五子、明末清初的嶺南三大家以至清代的黎簡、宋湘,在他們的詩歌中,都可以有形無形地見到張九齡的影響,逐步形成嶺南詩派的獨特風貌。清人屈大均在論及嶺南詩歌的兩大流派時,曾說:“粵人以詩為詩,自曲江始;以道為詩,自白沙始。”這是很中肯的。張九齡文集《曲江集》仍留傳后世。

          歷代評價

          《舊唐書》:九齡文學政事,咸有所稱,一時之選也。

          贊曰:開元之代,多士盈庭。日用無守,嘉貞近名。嵩、齡、適、挺,各有度程。大位俱極,半慚德馨。

          《新唐書》:人之立事,無不銳始而工于初,至其半則稍怠,卒而漫澶不振也。觀玄宗開元時,厲精求治,元老魁舊,動所尊憚,故姚元崇、宋璟言聽計行,力不難而功已成。及太平久,左右大臣皆帝自識擢,狎而易之,志滿意驕,而張九齡爭愈切,言益不聽。夫志滿則忽其所謀,意驕則樂軟熟、憎鯁切,較力雖多,課所效不及姚、宋遠矣。終之胡雛亂華,身播邊陬,非曰天運,亦人事有致而然。若知古等皆宰相選,使當天寶時,庸能有救哉!

          王方慶:此子必能致遠。

          李林甫:九齡文吏,拘古義,失大體。

          李隆基:正大廈者柱石之力,昌帝業(yè)者輔相之臣。生則保其榮名,歿乃稱其盛德,節(jié)終未允于人望,加贈實存乎國章。故中書令張九齡,維岳降神,濟川作相,開元之際,寅亮成功。讜言定其社稷,先覺合于蓍策,永懷賢弼,可謂大臣。竹帛猶存,樵蘇必禁,爰從八命之秩,更進三臺之位??少浰就?,仍遣使就韶州致祭。

          崔群:玄宗初得姚崇、宋璟、盧懷慎、蘇颋、韓休、張九齡則治,用宇文融、李林甫、楊國忠則亂,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輕。

          元稹:昔我玄宗明皇帝得姚元崇、宋璟,使之鋪陳大法,以和人神,而又益之以張說、蘇颋、嘉貞、九齡之徒,皆能始終彌縫,不失紀律。

          林同:連理庭中木,叢生坐側芝。未嘗聞孝感,一一有茲奇。

          司馬光:上即位以來,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嘉貞尚吏,張說尚文,李元纮、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各其所長也。

          吳中復:明皇初任姚崇、宋璟、張九齡為宰相,遂致太平。乃李林甫用事,紀綱大壞,治亂于此分矣。

          徐鈞:祿山必兆邊陲禍,林甫終貽廟社憂。二事眼前君不悟,何須金鑒錄千秋。

          歸有光:萬鈞之重不為懾,雷霆之威不為怵。諤諤乎無所隱也,蹇蹇乎無所避也,侃侃乎無所撓也,亹亹乎必致之也。人主為之改容,奸萌為之弭息,四夷聞之而不敢窺伺,此正直之臣也。其在于古,若排闥、折檻、引裾、壞麻之類,皆可以言正直也。其大者,如汲黯、蕭望之、李固、宋璟、張九齡、陸贄、李沆、范仲淹、李綱之徒是也。

          拓展閱讀:張九齡簡介

          張九齡是廣東人,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幼時便聰明敏捷,是遠近聞名的小神童。長安二年(702年),張九齡參加了科舉考試,名列第一。榜單一公布,引起一片嘩然,那些落第的考生紛紛上告,說考官不公平,一個來自嶺南蠻荒之地的考生,有什么資格當狀元呢?此事驚動了皇帝,下詔重新考試,結果雖然增加了一些進士名額,但獨占鰲頭的.依然是張九齡。這一下,眾人啞口無言,無人敢再說什么。那一年,張九齡24歲。

          不過張九齡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風順。開元四年(716年)秋,張九齡以“封章直言,不協(xié)時宰”,招致了當時的權相姚崇的不滿。這年秋天,他以秩滿為辭,去官歸養(yǎng)。張九齡回到嶺南卻并不閑著。剛回到家里,他便向朝廷狀請開大庾嶺路。張九齡出入嶺南,也走過這必經(jīng)之路,對大庾嶺梅關“人苦峻極”的險阻深有感受。張九齡的建議得到朝廷批準,于是他自任開路主管,趁著農(nóng)閑征集民夫,開始開鑿工程。張九齡親自到現(xiàn)場踏勘,緣磴道,披灌叢,不辭勞苦,指揮施工。古道修通后,全長十幾公里,路寬近17米,路兩旁遍植松樹。路修成之后,張九齡還親自撰寫了《開鑿大庾嶺路序》,這條路被后人譽之為“古代的京廣線”。

          修完路,張九齡重返京師,備受器重。但他并不迎合皇帝,而是把直言勸諫當成己任。八月初五,玄宗過生日。群臣紛紛在金殿上道賀,獻上自己的禮物。張九齡的禮物是一個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布包,他高聲說:“臣敬獻陛下一方寶鏡。”可當他將布包打開時,有人一下子笑出了聲,那不過是五冊書,哪里是什么寶鏡!

          原來張九齡看到唐玄宗有些怠于政事,安于享受,于是埋首書案,耗時數(shù)月,撰寫了《千秋金鑒錄》,把它當作生日禮物,進獻給皇帝。這部書引經(jīng)據(jù)典,從歷史的治亂興衰事例出發(fā),探究其中的經(jīng)驗與教訓,給唐玄宗敲響了警鐘。玄宗非常高興,連聲稱贊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禮物,并且賜給張九齡一批珍貴書籍,以示嘉獎。

          張九齡棋下得好,唐玄宗便常找他下棋。張九齡見皇帝迷戀下棋不理國事,心里焦急。

          一日對弈,廝殺正酣時,張九齡忍不住對皇上說:“陛下,天天下棋不好。”“不要緊”,唐玄宗一面回答,一面提了“車”來捉張九齡的“馬”?!氨菹?,老這樣下棋,朝廷大事你怎顧得了啊?”張九齡又說。“不要緊,”唐玄宗把對方的“馬”吃掉了?!艾F(xiàn)在內則官吏腐化,外則異族侵境,如不富國強兵,國有難,百姓就難安居?!薄安灰o,朝廷有文武百官料理,你快下棋吧?!碧菩谌詳[弄棋子。張九齡便不再說話,他一邊下棋,一邊想法讓唐玄宗把“車”騰了出來。唐玄宗以為得勢,拿起“車”橫沖直撞,連掃幾子后,又在中宮線上叫“將軍”。張九齡沒有起“仕”保“帥”,只上一步卒。唐玄宗見走法奇怪便提醒九齡?!安灰o?!睆埦琵g若無其事?!澳悴活檶④姡詭浤憔洼斄?,還說不要緊?!本琵g此時大笑說:“陛下,下棋好比管理國家大事,如帥一動不動,與各子不齊心,各子也不保護他,這局棋當然輸啰。下棋是娛樂,國事才要緊”一席話說得唐玄宗夢面紅耳熱。

          可見這位張九齡勸諫皇帝還講究幾分策略,比之“愣頭青”范仲淹之流,官場情商要高上好幾分。此外,張九齡善識人,孟浩然、王維等一大批出類拔萃的人物,都曾得到過他的提拔。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祿山任平盧將軍,在討伐契丹時打了敗仗,范陽節(jié)度使張守珪將他逮捕,押赴京城,建議將其斬首。張九齡時任丞相,見到報告后,當即批示將安祿山斬首。此前,張九齡在安祿山進京面圣時,曾見過他一面,之后就對侍中裴光庭說:“將來禍亂幽州的人,一定是這個胡雛兒?!边@次能有機會除掉朝廷的憂患,自然不想放過。然而唐玄宗卻不這樣想,雖然張九齡一再爭辯,皇上還是傳旨特赦了安祿山。

          天寶十四年(755年),被張九齡斷言“必反”的安祿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亂”,叛軍一步步逼近長安,唐玄宗不得不倉皇出逃四川,一路風餐露宿,困苦不堪。此時,他想起了張九齡當年的勸告,悔恨得潸然淚下,感嘆說:“蜀道鈴聲,此際念公真晚矣;曲江風度,他年卜相孰如之?!倍藭r的張九齡,早已逝去了15年。

          武則天有個親戚,是個小女孩,因為父親很早去世,按照傳統(tǒng),進入皇宮,由武則天負責帶大,隨后在公元705年,到公元713年,風云變幻,各路人馬都走到了臺前。

          大唐的權力,從李顯傳到韋后,從李旦傳到李隆基,最后打敗太平公主,李隆基榮升新皇帝,搬入皇宮,和武氏第一次相遇。

          在茫茫人海中看了一眼,并沒有引起波瀾,宰相們添油加醋的警告,使李隆基對武氏,產(chǎn)生了興趣,最后走到了一起,生了七個娃,前面死了仨。

          為了保護孩子,傷心的武氏,決定走上奪權的老路,由李隆基封為惠妃,地位堪比皇后,擠掉李隆基的原配王氏,然后,將目光轉向了太子。

          太子李瑛在李隆基所有的兒子中,排行第二,據(jù)說因為老大身上有缺陷,為了不影響唐朝皇帝的整體顏值,李隆基才臨時決定,立了老二做太子,但是在武惠妃向皇帝打了小報告后,李隆基卻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的問題。

          政事堂中,作為宰相的首輔,和太子關系很不平常,太密切了,太子和權臣結合,成了李隆基的心病,從這時候起,皇帝有了廢立太子的打算,今天歷史崔要介紹的人物,就是那位支持太子的宰相,張九齡。

          張九齡是歷史四大宰相系列的最后一位:

          1、張說,策論天下第一的唐朝宰相

          2、宋璟,唐朝的紀檢干部

          3、李隆基時代的總設計師姚崇

          張九齡,公元678年,在廣東韶關市出生,張家能在韶關落腳,是從他爺爺?shù)陌职帜禽呴_始的,張九齡的曾祖父叫張君政,是韶關長史,按照職位,屬于副市長的級別。

          張君政的長史,在這里做了十幾年,因為人際關系處理的不錯,兒子、孫子都進入了官場,但是官不大,類似縣令、參軍的位置,直到張九齡的出現(xiàn)。

          經(jīng)過祖輩三代人的打拼,張家在廣東,算是根深蒂固,和官場的大人物,也能聯(lián)系上,而張九齡從小讀書成績很好,為了孫子能有一個更好的前途,家人們從張九齡的小時候,就開始了鋪路。

          能進入官場,名聲特別重要,這意味著起點比別人更高。

          唐朝早期的詩人王勃,經(jīng)過家人的安排,和當朝宰相取得了聯(lián)系,通過寫信,發(fā)表自己寫的詩篇,為的就是得到宰相的一句好評:此神童也!

          在文人圈,有了這句評語,名氣就算打響了。

          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章寫的好不好,主觀因素太多了,大家覺得你有名,那文章自然是好的,這個在唐朝的科舉考試中,影響非常大。

          詩人陳子昂,上京趕考了兩次,都是名落孫山,后來出一千兩銀子,買了把胡琴,將文章自比胡琴,珍貴卻沒人賞識,為了引起重視,直接把胡琴砸了個稀巴爛,從而成名,第二年,就得了個進士及第。

          張九齡的家族,打通不了宰相的門路,在廣東,還是吃得開的,所以第一封信,他寫給了廣州刺史王方慶。

          結果就簡單了,王方慶給張九齡的評價:此子必能致遠。

          當然,張九齡本身的水平,還是不錯的,畢竟到了王方慶這種級別的官員,如果對方能力不達標,要開口給個極高的評價,等于砸了自己招牌,錢再多,也是不會干的。

          公元702年,24歲的張九齡考中進士。

          一年后,張九齡寫了第二封信,對方是策論排名第一的張說。

          張說是文化圈的名人,看到張九齡的信,也很欣賞,但是能為張九齡說話,除了信的內容,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張說落魄了。

          因為幫宰相魏元忠說話,被流放到廣西,路過韶州,張九齡的`父親就安排,讓張說給小家伙一個評語。

          為了這個評語,張家給張說的好處,無非是在他落魄的時候,保證吃飽穿暖,不會受罪。

          這是張九齡和張說的第一次見面,此后兩家的關系,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張說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神龍革命后,回到京城,開啟了自己輝煌的職業(yè)生涯,三次當選宰相,為了當年的一個承諾,把張九齡當成了自己人,因為兩人都姓張,結成了本家親戚。

          對于張九齡來說,投奔張說,是進入仕途的捷徑,但不可避免的是,張九齡的職業(yè)生涯,和張說捆綁在了一起。

          公元713年,張說被貶為岳州刺史,隨后張九齡也被姚崇罷免,回了家。

          為了擺脫張說的影響,張九齡做了一件,當時看來特別無私的事情,向中央上交提案,內容是修建梅嶺古道。

          梅嶺古道從廣東的南雄市,到江西大余縣,是條山道,在秦朝,也有一條,主要用于軍事,因為年久失修,加上路也造的不好,通行不便,張九齡便上書朝廷,重建一條。

          朝廷的批文很快就下來了,但是修路的錢,得自己想辦法。

          造路修山,這種關系國計民生的事情,最能得到民心,也能得到國家的肯定,公元718年,張九齡重返京城,擔任禮部員外郎。

          正所謂好事成雙,三年后,張說從幽州歸來,進入政事堂,擔任中書令。

          大靠山回來了,在官場混得不怎么樣的張九齡,迎來了最好的機會,在公元723年,升職成為中書舍人。

          照著這個模式,發(fā)展下去,等到張說光榮退休,中書令的位置,就是張九齡的,高官厚祿,也是指日可待。

          可惜不知道什么原因,無論張說如何推薦,皇帝就是不批,張九齡的官,中書舍人成了盡頭,上不去了。

          公元726年,宇文融、崔隱甫和李林甫,三人彈劾張說,張說被免官,回家養(yǎng)老了。

          張九齡呢,中書舍人肯定沒了,從中央下來,回家鄉(xiāng),做了桂州都督、嶺南按察使。

          公元730年,張說去世。

          中間的這四年,張九齡日子過得倒很輕松,做做官,沒事了,回家看看親人,約三五好友,看看風景,做做詩。

          但是,張說死后,張九齡突然被召回了京,原因是皇帝,要親自提拔他,升他的官。

          張九齡回到京師的第一份工作,是替皇帝寫詔書。

          這是一份類似秘書的工作,皇帝有什么話,要和大臣或者百姓們說,自己不會扯著嗓子喊,而是寫下來,讓太監(jiān)們讀,皇帝也不會寫,他只說一個意思。

          怎么把意思表達出來,還能把文章寫出花來,這就是負責寫詔書的人,該考慮的問題了。

          張九齡在這個位置上,干了兩年,寫了上百篇詔書,中間也想過退休,可惜皇帝不批,兩年后,皇帝對55歲的張九齡,完成了考核,在仕途上進了一步,擔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負責修撰國史。

          從24歲,考中進士,進入官場,一路坎坷,在55歲時,完成突破,成為宰相,第二年,更是一步登天,坐上了中書省老大的位置,冊封為中書令、金紫光祿大夫、始興縣伯。

          官做大了,飯票也有了長期的。

          當上中書令后,張九齡開始以CEO的方式,幫助皇帝,治理國家,主張的,是休養(yǎng)生息的策略:少打仗,少征稅,扶持農(nóng)業(yè),整頓吏治,把一些混日子的官員,剔除官場。

          因為張九齡30年的職業(yè)生涯,大部分在地方上,所以他的改革,更多是偏向農(nóng)民,為老百姓做事,得到表揚也多。

          當然,官要做的久,光討好老百姓是不夠的,還要拉攏親信,方式就是升他們的官。

          張九齡是文人、作家,文章寫的好,對他脾胃的年輕人,也都是這方面的人才,比如孟浩然、王維,語文的課本上,還有李白寫給孟浩然的詩。

          據(jù)說早年,詩圣杜甫,也寫過詩集,寄給張九齡,可惜當初張宰相太忙,杜甫呢,太年輕,寫作的水平有限,兩人就錯過了。

          成為宰相,不可避免的,就是需要接觸,權力的核心部分,包括太子問題,而張九齡在這個問題上,表現(xiàn)得政治智慧,就不夠了,站隊太早,從一開始,他就堅定的站在原太子李瑛這邊。

          結果,因為一件事,宰相沒了。

          公元737年,監(jiān)察御史周子諒彈劾宰相牛仙客,因為太激動,說錯話,得罪了皇帝,被打死,而周子諒的幕后老大,就是張九齡,當初正是他推薦了周子諒,作為連帶責任,張九齡被罷官。

          張九齡,被安史之亂推向歷史齒輪的宰相(四大宰相系列)

          宰相沒得當了,去荊州,做了大都督府長史,從此告老還鄉(xiāng)。

          公元740年,生病去世。

          關于張九齡,歷史上還有一個故事,被人說道的最多,這個故事的主角,就是安史之亂的參與者,安祿山。

          張九齡作為讀書人,是看不慣安祿山這種武將的,安祿山第一次見宰相,沒有留下好印象,當時張九齡對他的評語是:亂幽州者,必此胡也。

          公元733年到公元736年,安祿山兩次討伐契丹,仗都打敗了,上報朝廷,張九齡給的回復,就一個字:殺。

          結果當然沒死成。

          安史之亂后,作為安祿山最有名氣的反對者,張九齡的傳奇,成了街頭巷尾的談資。

          延伸閱讀: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謚文獻。漢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唐朝開元年間名相,詩人。西漢留侯張良之后,西晉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七歲知屬文,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始調校書郎。玄宗即位,遷右補闕。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母喪奪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賢相;舉止優(yōu)雅,風度不凡。自張九齡去世后,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因此,張九齡一直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張九齡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斗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詩風清淡,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有《曲江集》。譽為“嶺南第一人”。

          張九齡為張說所獎掖和拔擢,張說去世后,他又于開元二十一年輔佐玄宗為宰相。作為開元盛世的最后一個名相,他深為時人所敬仰,王維、杜甫都作有頌美他的詩篇。他曾辟孟浩然為荊州府幕僚,提拔王維為右拾遺;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獻給他,未能如愿,晚年追憶,猶覺得可惜(見《八哀詩》)。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夜月 一作:月夜)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譯文

          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xiāng)村至今留存。

          從紫臺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

          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里環(huán)佩叮當是昭君歸魂。

          千載琵琶一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fā)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釋

          ①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指王昭君。

          ③去:離開。

          ④紫臺:漢宮,紫宮,宮廷。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墳墓。

          ⑦省識:略識。

          ⑧春風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賞析

          這是組詩《詠懷古跡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詩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時表現(xiàn)了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并贊美了昭君雖死,魂魄還要歸來的精神,從中寄托了詩人自己身世及愛國之情。全詩敘事明確,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詩的發(fā)端兩句,首先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據(jù)《一統(tǒng)志》說:“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里?!逼涞刂罚丛诮窈憋鰵w縣的香溪。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這是三峽西頭,地勢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處,東望三峽東口外的荊門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遠隔數(shù)百里,本來是望不到的,但他發(fā)揮想象力,由近及遠,構想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的雄奇壯麗的圖景。他就以這個圖景作為這首詩的首句,起勢很不平凡。杜甫寫三峽江流有 “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長江二首》)的警句,用一個“爭”字,突出了三峽水勢之驚險。這里則用一個“赴”字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生動。這是一個有趣的對照。但是,詩的下一句,卻落到一個小小的昭君村上,頗有點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評論家一些不同的議論。明人胡震亨評注的《杜詩通》就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當似生長英雄起句,此未為合作?!币馑际沁@樣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xié)調的。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則又是另一種看法。他說:“發(fā)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鐘靈毓秀,始產(chǎn)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币馑际钦f,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楊倫《杜詩鏡銓》說:“從地靈說入,多少鄭重?!币才c這個意思相接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前兩句寫昭君村,這兩句才寫到昭君本人。詩人只用這樣簡短而雄渾有力的兩句詩,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從這兩句詩的構思和詞語說,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賦》里的話:“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钡?,仔細地對照,杜甫這兩句詩所概括的思想內容的豐富和深刻,大大超過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詩解意》說:“‘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說得很對。但是,有神的并不止這兩個字。讀者只看上句的紫臺和朔漠,自然就會想到離別漢宮、遠嫁匈奴的昭君在萬里之外,在異國殊俗的環(huán)境中,一輩子所過的生活。而下句寫昭君死葬塞外,詩人用青冢、黃昏這兩個最簡單而現(xiàn)成的詞匯,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藝術匠心。在日常的語言里,黃昏兩字都是指時間,而在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間了,它指的是那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它是那樣地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這句詩就給人一種天地無情、青冢有恨的無比廣大而沉重之感。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這是緊接著前兩句,更進一步寫昭君的身世家國之情。畫圖句承前第三句,環(huán)佩句承前第四句。畫圖句是說,由于漢元帝的昏庸,對后妃宮人們,只看圖畫不看人,把她們的命運完全交給畫工們來擺布。省識,是略識之意。說元帝從圖畫里略識昭君,實際上就是根本不識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劇。環(huán)佩句是寫她懷念故國之心,永遠不變,雖骨留青冢,魂靈還會在月夜回到生長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詞人姜夔在他的詠梅名作《疏影》里曾經(jīng)把杜甫這句詩從形象上進一步豐富提高:“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huán)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边@里寫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而不是長安的漢宮,特別動人。月夜歸來的昭君幽靈,經(jīng)過提煉,化身成為芬芳縞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边@是此詩的結尾,借千載作胡音的琵琶曲調,點明全詩寫昭君“怨恨”的主題。據(jù)漢代劉熙的.《釋名》說:“琵琶,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晉代石崇《明君詞序》說:“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迸帽臼菑暮藗魅胫袊臉菲?,經(jīng)常彈奏的是胡音胡調的塞外之曲,后來許多人同情昭君,又寫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樂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詩歌里就密切難分了。

          前面已經(jīng)反復說明,昭君的“怨恨”盡管也包含著“恨帝始不見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還是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鄉(xiāng)土,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積累和鞏固起來的對鄉(xiāng)土和祖國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前面提到,這首詩的開頭兩句,胡震亨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的詩句只能用于“生長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長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適當,正是因為他只從哀嘆紅顏薄命之類的狹隘感情來理解昭君,沒有體會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吳瞻泰意識到杜甫要把昭君寫得“驚天動地”,楊倫體會到杜甫下筆“鄭重”的態(tài)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驚天動地”,何以值得“鄭重”的道理說透。昭君雖然是一個女子,但她身行萬里,青冢留千秋,心與祖國同在,名隨詩樂長存,詩人就是要用“群山萬壑赴荊門”這樣壯麗的詩句來鄭重地寫她。

          杜甫的詩題叫《詠懷古跡》,他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國之情的。杜甫當時正“飄泊西南天地間”,遠離故鄉(xiāng),處境和昭君相似。雖然他在夔州,距故鄉(xiāng)洛陽偃師一帶不像昭君出塞那樣遠隔萬里,但是“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洛陽對他來說,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鄉(xiāng),正好借昭君當年想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鄉(xiāng)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說:“只敘明妃,始終無一語涉議論,而意無不包。后來諸家,總不能及。”這個評語說出了這首詩最重要的藝術特色,它自始至終,全從形象落筆,不著半句抽象的議論,而“獨留青冢向黃昏”、“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劇形象,卻在讀者的心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

          創(chuàng)作背景

          這組詩是詠古跡懷古人進而感懷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從夔州出三峽,到江陵,先后游歷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宮、先主廟、武侯祠等古跡,對于古代的才士、國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寫下了《詠懷古跡五首》,以抒情懷。

          作者簡介

          年少優(yōu)游

          杜甫因青少年時因家庭環(huán)境優(yōu)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杜甫在青年時代曾數(shù)次漫游。十九歲時,他出游郇瑕(今山東臨沂)。二十歲時,漫游吳越,歷時數(shù)年。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故鄉(xiāng)參加“鄉(xiāng)貢”。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他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杜甫遂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游。

          天寶三載(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為梁宋之游。之后,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四載秋,轉赴兗州與李白相會,二人一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友誼。秋末,二人握手相別,杜甫結束了“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長安。

          仕途不順

          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于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婆e之路既不通,杜甫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余,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甫入門即聞哭泣,原來稚子餓死。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戰(zhàn)亂流離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fā),次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是為肅宗。這時,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陜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立即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但因官小,未予囚禁。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成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陜西鳳翔)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詔三司推問,幸賴宰相張鎬救免十二月肅宗召回杜甫復任左拾遺。

          杜甫在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華州司功參軍。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遺,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yī)筮、考課等事。到華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游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zhèn)老官臺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fā)了對仕途失意、世態(tài)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

          盡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時值安史之亂,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fā)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zhèn)西北庭節(jié)度使李嗣業(yè)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愛國的熱情。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zhàn)爆發(fā),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zhàn)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zhàn)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chuàng)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并在回華州后,將其修訂脫稿。“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p>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憂時傷亂,詠嘆國難民苦。這年立秋后,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共作詩30多首。

          杜甫幾經(jīng)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jié)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jié)縣。

          兩年后,離開奉節(jié)縣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詩人病死在衡陽市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間,他雖過著“生涯似眾人” 的生活,但卻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歲晏行》等一千多首詩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所有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