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
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英雄淚!
賞析:
讀辛棄疾的詞,總有種豪邁又大氣的感覺。不愧是能提著刀殺入幾萬人敵軍大營的英雄人物啊!
整篇詞脈絡的鋪陳非常清晰爽利。從遠處的山水風景切入,再由外部事物(“孤鴻”)聯(lián)想到自己,繼而舒展情緒,再表達平生抱負,隨后回到現(xiàn)實,感慨時光流逝、英雄老去。暢意淋漓,一氣呵成。
第一段開頭先寫景。舉目遠眺,一片遠闊天地。“遙岑”指遠山,是說遠遠望去,山巒疊嶂就像女孩子頭上的簪子和發(fā)髻,形態(tài)各異。然而這樣的風景并沒有為他帶來欣喜,反而“獻愁供恨”,不斷地使他產(chǎn)生“愁”和“恨”。
為何愁,為何恨呢?因為他看見落日下一只落單的大雁,頃刻想到了自己的處境。辛棄疾祖籍山東,出生時北方已經(jīng)淪陷在金兵統(tǒng)治下。他一路南下,投奔南宋朝廷。所以說自己是“江南游子”。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這一句有很深的含義?!奥淙铡弊屓烁袀?,讓人聯(lián)想到結束和沒落。那一刻,不知他目送著太陽落山,是否也想到了正在下沉的南宋王朝?!敖嫌巫印?,亦想回家,想要一路殺回去,收回中原土地,解放家鄉(xiāng)。然而一切都太難了。故而“愁”,故而“恨”。
“千里清秋”是這樣的壯闊而肅殺,而登亭遠眺的游子是這樣的孤獨而無助。
但如果僅僅是孤獨,那也就泯然眾人了。我個人覺得第一段最出彩的.就是后面幾句,“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p>
吳鉤,“是春秋時期流行的一種彎刀,它以青銅鑄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滿傳奇色彩,后又被歷代文人寫入詩篇,成為馳騁疆場,勵志報國的精神象征?!?來自百度百科)吳鉤在宋代很流行,可能也是由于其更多的精神象征意義。
辛棄疾一方面用“吳鉤”這個詞來自喻剛毅頑強的品質、以及得不到重用的境遇,另一方面,“吳鉤”也確實指他腰間佩著的刀劍?!鞍褏倾^看了”和另一句更有名的“醉里挑燈看劍”意義類同,都是他對曾經(jīng)的沙場生涯的懷念,以及對征戰(zhàn)殺敵的迫切渴望。
他在孤獨、心酸和悲苦中把自己蒙了塵的劍看了又看,內心悲憤痛絕。像那位說“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桿拍”的前人一樣,拍遍欄桿,也沒有人理解他此時此刻的情意。
辛棄疾的性格是強硬而剛烈的,他這幾個句子內在還是有著剛強的骨架,卻比柔情更令人心酸難受。
反復讀幾遍,“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記得“了”一定要念[liǎo]),意味綿密,節(jié)奏緊湊卻自帶一股特別的悠揚瀟灑,真是蕩氣回腸。
緊接著第二段,他用了三個典故。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笔堑谝粋€,講的是西晉文學家張翰(字季鷹)思念家鄉(xiāng)的莼菜鱸魚羹而辭官回鄉(xiāng)的事。以季鷹與自己對比,季鷹回鄉(xiāng)了,而自己始終不得歸。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個典故,說的是劉備(劉郎)看不起許汜,認為其自私自利,在國家危難時依然只管自己置地買房。現(xiàn)如今他覺得自己和許汜沒什么差別,在國家風雨飄搖之際,卻無所作為,只能在江南閑居,因而愧對先賢英烈。
“憂愁風雨,樹猶如此。”說的是東晉政治家、軍事家桓溫的故事。桓溫一次征戰(zhàn)路經(jīng)某地,見先前種下的柳樹已長得很大了,感慨時光飛逝,“泫然流淚”道:“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撫今追昔,有不盡的共鳴與感悟。料想從來英雄遲暮,無人問津,可能到頭來唯有紅顏知己伴隨左右,聊加安慰。但他又能去哪里,找誰來用“紅巾翠袖”為自己擦眼淚?
這句話,是否在說自己的眼淚永遠流不完,擦不干呢。
都說辛棄疾是用刀劍在寫詞。果不其然。整篇詞里,沒有一個字符合我以前對文字“美”的要求。但每一個字又都那樣蘊藉貼切,忠心耿耿地為作者的思想和情緒的表達而服務。
真正的豪放派,應有這樣的熾熱血淚和剛勁風骨。
而他,本是一名武人。如今卻以詩詞后世揚名。他若知曉,不知將作何感想。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是南宋文學家辛棄疾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全詞就登臨所見揮發(fā),由寫景進而抒情,情和景融合無間,將內心的感情寫得既含蓄而又淋漓盡致。下面為大家分析了辛棄疾水龍吟鑒賞,歡迎閱讀!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宋代: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欄桿 一作:闌干)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翻譯
遼闊的南國秋空千里冷落凄涼,江水隨天空流去,秋天更無邊無際。極目遙望遠處的山嶺,只引起我對國土淪落的憂愁和憤恨,還有那群山像女人頭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陽斜照著這樓頭,在長空遠飛離群孤雁的悲鳴聲里,還有我這流落江南的思鄉(xiāng)游子。我看著這寶刀,狠狠地把樓上的欄桿都拍遍了,也沒有人領會我現(xiàn)在登樓的心意。
別說鱸魚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風吹遍了,不知張季鷹已經(jīng)回來了沒?像只為自己購置田地房產(chǎn)的許汜,應怕慚愧去見才氣雙全的劉備??上r光如流水一般過去,我真擔心著風雨飄蕩中的國家,真像桓溫所說樹也已經(jīng)長得這么大了!叫誰去請那些披紅著綠的歌女,來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淚!
賞析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當時詞人應葉衡之聘在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便借登建康城西賞心亭游覽之際抒發(fā)了郁結心頭的悲憤。
從結構方面看,本詞脈絡分明,層次清晰。
詞的上片是登高遠眺,由物及人,觸景生情:先寫秋高氣爽的南國秋色——水天相連,蒼茫清冷,江天無際,秋色無邊;接著寫山的形狀——挺拔秀麗如“玉簪”似“螺髻”,既繪形繪色又抒情傳神,面對眼前的美景,詞人想到的卻是淪陷區(qū)無知無情的山此時也因中原淪喪而向人們“獻愁供恨”;最后寫登樓遠眺,并由外物聯(lián)想到自身——似“斷鴻”的辛棄疾22歲時率眾南下,離開淪陷區(qū)父老兄弟的他就像一只失群的孤雁,而他的報國忠心卻至今仍無人理會,只能空佩寶劍傷心地站在賞心亭上看夕陽西沉,聽孤鴻哀鳴。
詞的下片是借典抒情,以之明志:先通過古人古事表達自己的報國之志——既不愿像張翰那樣只思莼鱸美味,也不愿像許汜那樣只知“求田問舍”,其中的“休說”“怕”“羞”等字從反面入筆,表達了詞人不甘從俗、渴望建功立業(yè)的豪邁氣概;接著用“木猶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細說自己報國無門、歲月蹉跎的苦悶心情;至于“可惜”三句,則淋漓盡致地寫出了詞人的“憂愁”所在——國勢日益衰微,而自己卻不得不虛度年華;最后三句以問作結,照應前文,寫了詞人忠貞愛國卻無人理解的苦悶:有誰能想到喚來歌女撫慰英雄的憂傷?男兒有淚不輕彈,英雄如此落淚,可見其已傷心至極!然而,讓更人傷心的是,英雄的心境竟然從不被人理解。這與上片中“無人會,登臨意”前后照應,讀來的確讓人蕩氣回腸。
從藝術表現(xiàn)手法方面看,這首詞充分顯示了辛棄疾矢志報國的情懷與壯志難酬的悲憤交織而成的那種特有的沉雄豪壯的“稼軒風”?!扒Ю锴迩铩薄八S天去”“吳鉤看了”“欄桿拍遍”,胸懷報國大志,恥于“莼鱸之思”“求田問舍”,氣度是何其豪壯!悲恨填膺,無人理會,國勢危殆,無路請纓,虛度光陰,空灑英雄之淚,感情是何其沉郁!全詞就是這樣豪情郁氣,一并交織,將詞的壯美發(fā)揮到了極致。
水龍吟
辛棄疾
過南劍雙溪樓
舉頭西北浮云,倚天萬里須長劍。
人言此地,夜深長見,斗牛光焰。
我覺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下看,憑欄卻怕,風雷怒,魚龍慘。
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
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
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
問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陽纜?
【簡析】
這是辛詞中愛國思想表現(xiàn)十分強烈的名作之一。作者在紹熙五年(1194)前曾任福建安撫使。從這首詞的內容及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看,可能是受到主和派饞害誣陷而落職時的作品。作者途經(jīng)南劍州,登覽歷史上有名的雙溪樓,作為一個愛國詞人,他自然要想到被金人侵占的中原廣大地區(qū),同時也很自然地要聯(lián)想到傳說落入水中的寶劍。在祖國遭受敵人宰割的危急存亡之秋,該是多么需要有一把能掃清萬里陰云的長劍呵!然而,詞人之所見,卻只是莽莽群山,潭空水冷,月明星淡。欲待燃犀向潭水深處探著,卻又怕水面上風雷怒吼,水底里魔怪兇殘。說明,若想取得這把寶劍,組成統(tǒng)一的、強大的愛國抗金力量,這中間是會遇到重重阻撓與嚴重破壞的。后片即景抒情,雖然流露出壯志難酬,不如困居高臥的隱退思想,但這一消極思想之產(chǎn)生,是與他當時的處境,與南宋王朝整個政治形勢分不開的。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圖恢復進取,一味妥協(xié)投降;對愛國抗敵的有識之士卻百般壓制打擊,直至迫害鎮(zhèn)壓,使統(tǒng)一中原的偉大事業(yè),付之東流。因此,在指出辛詞中經(jīng)常流露的隱退閑居這一消極思想的同時,還必須指出這種思想之所以產(chǎn)生的客觀原因。
詞的特點集中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線索清晰,鉤鎖綿密。這是一首登臨之作。一般登臨之作,往往要發(fā)思古之幽情,而辛棄疾此詞卻完全擺脫了這一俗套。作者即景生情,把全副筆 墨集中用于抒寫主戰(zhàn)與主和這一現(xiàn)實生活的主要矛盾之點上。開篇遠望西北,點染出國土淪喪,戰(zhàn)云密布這一時代特征。、接著便直截提出了解決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法:倚天萬里須長劍!也就是說,要用自衛(wèi)反擊和收復失地的戰(zhàn)爭來消滅人侵之敵。下面緊扣雙溪樓引出寶劍落水的傳說。這里的寶劍既指堅持抗敵的軍民,又是作者自況。這是第一層。從人言此地到上片結尾是第二層。作者通過潭空水冷、風雷怒,魚龍慘來說明,愛國抗敵勢力受到重重阻撓而不能重見天光,不能發(fā)揮其殺敵報國的應有作用。下片換頭至一時登覽,是第三層。正因為愛國抗敵勢力受到重重阻撓,甚至還冒著極大的危險,所以詞人才產(chǎn)生不妨高臥這種消極退隱思想。最后緊密照應開篇,以眼前之所見結束全篇,使全篇鉤鎖嚴密,脈胳井然。
第二是因邇及遠,以小見大。作者胸懷大志,以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為己任。他雖身處福建南平的一個小小雙溪樓上,心里盛的'卻是整個中國。所以,他一登上樓頭,便舉頭西北,由翻卷的浮云,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聯(lián)想到大片領土的淪陷與骨肉同胞的深重災難。而要掃清敵人,收復失地,救民于水火,則需要有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但作者卻從一把落水的寶劍起筆,加以生發(fā)。長劍,最長也不過是三尺龍泉而已。而作者卻通過奇妙的想象,運用夸張手法,寫出了倚天萬里須長劍這一壯觀的詞句。這是詞人的心聲,同時也喊出了千百萬人心中的共同意愿。
第三個特點是通篇暗喻,對比強烈。這首詞里也有直抒胸腺的詞句,如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但是,的詞句,關鍵性的詞句卻是通過大量的暗喻表現(xiàn)出來的。詞中的暗喻可分為兩組:一組是暗喻敵人和主和派的,如西北浮云,風雷怒,魚龍慘,峽束蒼江對起等;一組是暗喻主戰(zhàn)派的,如長劍,過危樓,欲飛還斂,元龍老矣等等。這兩種不同的形象在詞中形成鮮明的對照和強烈的對比。這種強烈對比、還表現(xiàn)在詞的前后結構上。如開篇直寫國家危急存亡的形勢:舉頭西北浮云,而結尾卻另是一番麻木不仁的和平景象;問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陽纜!沐浴著夕陽的航船卸落白帆,在沙灘上擱淺拋錨。這與開篇戰(zhàn)云密布的形象是何等的不同!
這首詞形象地說明,當時的中國大地,一面是西北浮云,中原膏血;而另一面卻是西湖歌舞,百年酣醉,長此以往,南宋之滅亡,勢在必然了。 由于這首詞通體洋溢著愛國熱情,加之又具有上述幾方面的藝術特點,所以很能代表辛詞雄渾豪放、慷慨悲涼的風格,讀之有金石之音,風云之氣,令人魄動魂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