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
一、文章內(nèi)容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二、文學(xué)常識
1、本文作者是酈道元,他是我國北魏杰出的地理學(xué)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經(jīng)注》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tǒng)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文筆絢爛,語言清麗。
2、三峽包括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三、語音
略無闕處(quē)重巖疊嶂(zhàng)不見曦月(xī)沿溯阻絕(sù)素湍綠潭(tuān)絕?多生怪柏(yǎn)飛漱其間(shù)屬引凄異(zhǔ)
四、通假字
1、略無闕處(闕通缺)
五、古今異義詞
1、或王命急宣(古義:有時
今義:常用于選擇復(fù)句的關(guān)聯(lián)詞)
2、至于夏水襄陵(古義:一個動詞'到'和一個介詞'于'
今義:常連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六、詞類活用
1、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動詞用作名詞,奔馳的快馬)
2、林寒澗肅(寒:形容詞用作動詞,清涼)(肅:形容詞用作動詞,寂靜)
3、空谷傳響(名詞作狀語,在空蕩的山谷里)
七、一詞多義
*沿溯阻絕(隔絕)
*哀轉(zhuǎn)久絕(消失)
2、自
*自三峽七百里中(從、由)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八、重點詞語解釋
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
2、或王命急宣(或:有時)
3、則素湍綠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4、良多趣味(良:很)
5、屬引凄異(屬:連接)
6、不見曦月(曦:陽光或日光)
九、特殊句式
十、朗讀節(jié)奏
1、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十一、理解性默寫
1、文中側(cè)面寫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文中側(cè)面寫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3、寫三峽全景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4、寫兩岸連山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5、寫山高的句子是: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6、由三峽水流洶涌湍急聯(lián)想到李白的詩歌是:《早發(fā)白帝城》
7、作者寫了春冬之時八種景物的特點和給予作者的感受是: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8、寫三峽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
9、三峽夏季江水的特點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絕。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10、從視覺角度寫兩岸連山的句子是: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11、描寫夏季三峽景色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袝r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12、描寫三峽春冬之景的句子是: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13、描寫三峽秋季景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4、文章寫三峽春冬景色時,既描寫了'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的靜景,也描寫了'懸泉瀑布,飛漱其間'的動景,動靜結(jié)合,相得益彰。
十二、重點語句翻譯
1、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輕風(fēng),(仍然)不認為快。
2、回清倒影
*回旋的清波中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3、絕?多生怪柏
4、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有很多趣味。
5、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峽谷的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沒有中斷的地方。
6、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重疊的山巖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時分,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十三、課文內(nèi)容理解
1、本文寫春冬之景,用素、綠、清、影四字突出其特點。寫秋季景色,用寒、肅、凄、哀四字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
2、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用一句話概括三峽的景色特點:雄奇險峻,清幽秀麗。
3、文末以漁歌作結(jié)有什么作用?
*進一步突出三峽秋天的凄異。
4、本文的中心是:描寫三峽的雄偉山勢和四季景色。
5、作者先寫夏季景色的目的是:首先展現(xiàn)長江奔騰的`氣勢和蓬勃的活力。
6、為什么后寫秋天?
*目的在于讓讀者感受三峽寒靜肅穆、似含秋思的風(fēng)致。
7、合寫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現(xiàn)風(fēng)平浪靜時節(jié)三峽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點。
8、作者描寫了春冬之時的八種景物是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怪柏、懸泉、瀑布。
9、作者寫三峽秋景什么最突出:猿嘯
10、本文寫凄異哀轉(zhuǎn)的猿聲的目的是:使哀愁和悲秋融為一體。
11、漁歌使用的修辭方法是引用,其作用是強調(diào)、渲染了三峽秋天的凄涼、悲愁。
12、對文章賞析有誤的一項是(A)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qū)懭龒{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節(jié)的特點。
B、文章使用了大量極富表現(xiàn)力的駢散句,語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關(guān)于三峽江水的描寫與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有異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寫山,后寫水,突出了三峽山高水險的特點。
13、從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漁者歌謠的作用是什么?
*進一步突出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渲染三峽秋天蕭瑟凄清的氣氛。
14、本文寫景的特點是:在四季變化中展現(xiàn)三峽奇異鬼譎的山水美景,寓靜態(tài)于動態(tài)之中,動靜結(jié)合。
15、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qū)?,而是從夏、春冬寫到秋?/p>
*主要根據(jù)三峽江水的特點來選擇寫作順序的。
16、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表達了祖國山水風(fēng)光的熱愛,寄予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十四、開放性試題
1、三峽適合修建水力發(fā)電站,也可以從本文找出兩個理由。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并寫出文中印證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勢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或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原句: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2、選出下面不是寫'水清'的一項()
A、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B、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
D、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一、重點詞語:解釋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1、 自三峽七百里中
2、 略無闕處
3、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4、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5、 或王命急宣
6、 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7、 飛漱其間
8、 良多趣味
9、 每至晴初霜旦
10、林寒澗肅
11、屬引凄異
12、空谷傳響
二、重點句:準(zhǔn)確翻譯下面的重點句。
1、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3、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4、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5、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6、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7、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三、關(guān)于課文內(nèi)容的問題:
1、描寫景物需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文章開篇寫山,請你結(jié)合文章的.語句說一說三峽的山有什么特點?夏天三峽的水又有什么特征?
2、作者寫三峽春冬之時的景色,都寫了哪些景物?請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分別說說這些景物有什么樣的特征?
3、作者筆下秋天的三峽有種異常的凄涼的氣氛,請你結(jié)合文章分析三峽這樣的特點是從哪些地方體現(xiàn)出來的?
4、選文寫三峽春冬景色時,運用了動靜結(jié)合的手法,使得景物特點鮮明。請你結(jié)合原文分析何處寫動,又何處寫景?
參考答案:
1、 在
2、 同“缺”,斷缺。
3、 如果
4、 到
5、 有;宣布、傳播
6、 即使;快;
7、 沖蕩
8、 的確,實在;
9、 早晨
10、 寂靜
11、 連續(xù)
12、 回聲
二、譯句
1、 重重疊疊山峰,遮蔽了天空和太陽。
2、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見太陽,如果不是午夜就看不見月亮。
3、 即使騎著奔馳的快馬、駕著風(fēng),也沒有船行的速度快呀!
4、 春冬兩季,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影著山石樹木。
5、 水清、草榮、山峻、樹茂,的確趣味無窮??!
6、 兩岸山峰連綿不斷,完全沒有斷缺的地方。
7、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上下下的船只都被阻隔斷了。
三、問題
1、“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出了山的連綿;“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則寫出了山的高峻。
“夏水襄陵”寫出夏季水勢的大;“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則寫出了水流之急。
2、寫了山、樹、水、草這幾種景物,其特征分別為“水清、草盛、山峻、草盛”。
3、“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屬引凄異,空谷傳響,”我們可以感受到冬日三峽凄涼、悲傷的氣氛。
4、本段中的靜景是:“綠潭倒影”(怪柏)、素湍回清(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是動景。
原文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闕 通:缺;重巖 一作:重巒)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溯 同:泝;暮到 一作:暮至)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巘 一作:山獻)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p>
注釋
(1)自:在,從三峽:指長江上游重慶、湖北兩個省級行政單位間的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峽全長實際只有四百多里。
(2)略無:毫無,完全沒有。闕:通“缺”,缺口,空隙。
(3) 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樣的山峰。
(4)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5)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6)曦(xī):日光,這里指太陽。
(7)襄(xiāng):上,這里指漫上。 陵:大的土山,這里泛指山陵。
(8)沿:順流而下(的船)。溯:逆流而上(的船)。
(9)或:有的時候。王命:皇帝的圣旨。宣:宣布,傳達。
(10)朝發(fā)白帝:早上從白帝城出發(fā)。白帝:城名,在重慶奉節(jié)縣東。朝:早晨
(11)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
(12)雖:即使。 奔:奔馳的快馬。御:駕著,駕駛
(13)不以:不如。此句謂和行船比起來,即使是乘奔御風(fēng)也不被認為是(比船)快,或為“以”當(dāng)是“似”之誤。(見清趙一清《水經(jīng)注刊誤》) 疾:快。
(14)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綠潭:碧綠的潭水。
(15)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16)絕巘(yǎn):極高的山峰。絕:極。巘:高峰
(17)懸泉:懸掛著的泉水瀑布。飛漱:急流沖蕩。漱:沖蕩。
(18)清榮峻茂: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
(19)良:實在,的確,確實。
(20) 晴初:(雨后或雪后)天剛剛放晴的時候。霜旦:下霜的早晨。
(21)屬引:連續(xù)不斷。屬(zhǔ):動詞。連接。引:延長。凄異:凄涼怪異。
(22)哀轉(zhuǎn)久絕:悲哀婉轉(zhuǎn),猿鳴聲很久才消失。絕:消失,停止。轉(zhuǎn):通“囀”鳴叫。
(23)巴東:漢郡名,在今重慶東部云陽,奉節(jié),巫山一帶。
(24) 三聲:幾聲。這里不是確數(shù)。
(25) 沾:打濕。
(26) 裳(cháng):衣服。
譯文
在三峽七百里之間,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疊疊的懸崖 峭壁,遮擋了天空和太陽。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等到夏天水漲,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時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擋了,不能通航。有時候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疾風(fēng),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山峰之間有懸泉瀑布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確實趣味無窮。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經(jīng)常有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xù)不斷,非常凄涼怪異,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zhuǎn),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