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分享了關于中華美食文化的
作文素材中華美食文化1
博大精深中華飲食文化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中國人講吃,不僅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饑,它往往蘊含著中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折理,一個小孩子生下來,親友要吃紅蛋表示喜慶?!暗啊北硎局难永m(xù),“吃蛋”寄寓著中國人傳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歲時要“吃”,十八歲時要“吃”,結婚時要“吃”,到了六十大壽,更要觥籌交錯地慶賀一番。這種“吃”,表面上看是一種生理滿足,但實際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這種形式表達了一種豐富的心理內涵。吃的文化已經超越了“吃”本身,獲得了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通過中西交流,我們的飲食文化又出現(xiàn)了新的時代特色。如于色、香、味、型外又講究營養(yǎng),就是一種時代進步。十大碗八大盤的做法得到了改革,這也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中華飲食文化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碰撞中,應該有一個堅固的支點,這樣它才能在博采眾長的過程中得到完善和發(fā)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覺得,這個支點就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特質,也就是中華飲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內涵。因此,對于中華飲食文化基本內涵的考察,不僅有助于飲食文化理論的深化,而且對于中華飲食文化占據(jù)世界市場也有著深遠的積極意義。我認為,中華飲食文化就其深層內涵來廛,可以概括成四個字:精、美、情、禮。這四個字,反映了飲食活動過程中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所包含的獨特文化意蘊,也反映了飲食文化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密切聯(lián)系。
精。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內在品質的概括??鬃诱f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反映了先民對于飲食的精品意識。當然,這可能僅僅局限于某些貴族階層。但是,這種精品意識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地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huán)境,都體現(xiàn)著一個“精”字。
美,體現(xiàn)了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征。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這種美,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tǒng)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孫中山先生講“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將對“味”的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晏氏春
秋》中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敝v的也是這個意思。
美作為飲食文化的一個基本內涵,它是中華飲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
情,這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社會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簡單視之,它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訪。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于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這是飲食活動對于社會心理的調節(jié)功能。過去的茶館,大家坐下來喝茶、聽書、擺龍門陣或者發(fā)泄對朝廷的不滿,實在是一種極好的心理按摩。
中華飲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為“飲德食和、萬邦同樂”的哲學思想和由此而出現(xiàn)的具有民族特點的飲食方式。對于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升品位的問題。我們要提倡健康優(yōu)美、奮發(fā)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禮”,是指飲食活動的禮儀性。中國飲食講究“禮,這與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大關系。生老病死、送往迎來、祭神敬祖都是禮?!抖Y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薄叭Y”中幾科沒有一頁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禮指一種秩序和規(guī)范。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體現(xiàn)著“禮”。
我們談“禮”,不要簡單地將它看作一種禮儀,而應該將它理解成一種精神,一種內在的倫理精神。這種“禮”的精神,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中,從而構成中國飲食文明的邏輯起點。
精、美、情、禮,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基本內涵,換言之,這四個方面有機地構成了中華飲食文化這個整體概念。精與美側重于飲食的形象和品質,而情與禮,則側重于飲食的心態(tài)、習俗和社會功能。但是,它們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發(fā)“情”;唯有“情”,才能有合科時代風尚的“禮”。四者環(huán)環(huán)相生、完美統(tǒng)一,便形成中華飲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們只有準確是把握“精、美、情、禮”,才能深刻地理解中華飲食文化,因則也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飲食文化。
作文素材中華美食文化2
近些年來,中式快餐風靡全國,并取得一定成就,但我認為,推陳出新更應繼承傳統(tǒng)。
無可否認的是,新式中餐的出現(xiàn)及發(fā)展,的確對中餐在市場份額競爭中起到積極作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洋快餐獨大的局面,因此有人認為中式快餐是飲食文化的創(chuàng)新。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一些不妥之處。
首先,創(chuàng)新應該系推陳出新,是在原有文化基礎上的超越和進步;而中式快餐更似是走回頭路。它只是一種新的事物,而不是創(chuàng)新。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經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形成以蘇魯川粵菜為代表的眾多菜系。中國美食名揚海內外,但無論哪一個菜系都要講究食材精良,工序精細,菜式精致,品味精美。非慢功不可出細活。食語之云:靚材精藝,美食之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反觀時下所謂之“中式快餐”,它一味追求速度,其用料之粗,工序之簡,流程之快,哪一點能體現(xiàn)出中國飲食文化之精髓呢?只不過是味精、香料、食材的雜燴罷了,除了消除人們的饑餓感之外,哪有美食?更罔談飲食文化繼承。
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寓于傳統(tǒng)的思想的內涵中,是一種追求和諧,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他可以在人們享受美食過程中沉靜下來,慢慢恢復人類最原始的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境界。
所以,在快節(jié)奏的今天,弘揚傳統(tǒng)美食文化,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義。當下,效率成為社會的要求,匆忙成為生活的常態(tài)。人們就像一臺臺不能停止的機器,逐漸喪失了人類原始和諧的感覺。只有吃飯和睡覺,才是人們難得的放松的時候。品一份美食,嘗一口藏在人們心靈最深處而平日無暇享受到之香茗,則會令人更清新舒暢,不亦快哉!而在中式快餐的環(huán)境下,是很難做到這點的。這是因為,中式快餐吸收的是洋快餐中“高、快、簡”的特點,這樣只會讓人活得更緊張,神經更加緊繃。
其實,不只是美食文化,所有文化的創(chuàng)新都應基于傳統(tǒng),以時俱進。只有這樣,才能在相互激蕩的文化碰撞中,愈加強盛,又保留個性。說,“只有吸收而不繼承,就等于自我毀滅?!钡拇_,如果學習外來文化時不繼承自身的傳統(tǒng),那就犯了“拿來主義”的毛病,魯迅先生對此也作過批判。蘇聯(lián)被和平演變,前車可鑒!關個各個文化創(chuàng)新的成功案例,無一不是以傳統(tǒng)為本,以時代為體,但中式快餐,對傳統(tǒng)廚藝只取其皮毛而去其精髓,實在可惜。
北京烤鴨等傳統(tǒng)老店的成功案例告訴我們,只有在繼承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才是真正弘揚傳統(tǒng)美食文化。若只是學習其皮毛或純粹把它當生意人的噱頭,那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褻瀆,是注定要缺少一種內涵的。
這種內涵思想是一種文化存在之基本。何以為?要判斷一種文化是否一脈相承,最重要的是看它的基本內涵是否改變,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如中華文化,之所以說他是源遠流長,就是因為基本內涵不變,如儒家思想貫穿中國歷史千年以上;周易經歷數(shù)千年而不衰,形成五行、八卦、梅花術數(shù)、奇門遁甲等數(shù)十流派。而印度文化,就不能說是一脈相承,因為它的基本內涵數(shù)易其源,故其文化種類雖繁多而缺乏厚重,就連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也不為現(xiàn)代的印度人所繼承。
所以說,中式快餐只不過是披著傳統(tǒng)美食外衣的偽傳統(tǒng)飲食文化。與外國人非常不同的是:就餐,于中國人來說本該是一項休閑的享受,加上一個“快”字,就令到這種休閑及享受蕩然無存,這種本身就自相矛盾的、由快節(jié)奏社會崔生出來的產物,注定不是文化的精品。
故言之,創(chuàng)新應建立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而這,才是創(chuàng)新的成功之道!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
飲食文化的作文1
中國的飲食文化傳承至今已經五千余年,可謂是燦爛輝煌,如若繁星。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講求的是天人合一,而飲食文化亦是如此,中國的飲食文化,當從神農氏開始至今,五千余年來,中國人一直強調藥食同源的道理,而神農嘗百草正是藥食同源的最早見證。
中國的飲食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fā)展階段,講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細,推出6萬多種傳統(tǒng)菜點、2萬多種工業(yè)食品,內容豐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鮮明,從古到今,歷代相傳又推陳出新。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
不同的飲食習慣造就了不同的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的大致特點:
第一,風味多樣。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我國從古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第二,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jié)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按季節(jié)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
第三,講究美感。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xié)調一致。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tǒng)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tǒng)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jié)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肴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肴名稱既有根據(jù)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jù)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肴形象來命名的。
第五,食醫(yī)結合。我國的烹飪技術,與醫(y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lián)系,在幾千年前有“醫(yī)食同源”和“藥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肴,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p>
華夏民族的飲食生活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的特性,研究中國人的飲食生活不僅是研究中國文化的必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為研究中國文化的一把鑰匙。
飲食文化的作文2
“來同學們,請打開第一百一十七頁的課文《向神農致敬》,農夫一天天辛勤地耕耘,稻米才能收割。所以你們一定要珍惜你們所吃的白米飯,所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啊”,老師說道。此時,身為吃貨的我不禁想到了中國的飲食文化。
中國擁有最古老的文明,最古老的城市,和最古老的飲食文化。飲食文化在中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很久以前就有的文化。其中,最讓人震驚的是飲食文化里的烹飪法。
在古老的城市里,食,是人們的基本需求。日復一日地,中國人對食有了更高的需求,那就是“鮮”。怎么讓食物煮了過后還保持它的鮮,它的營養(yǎng),這真是一門學問。用什么方法處理食物才能讓食物完全煮熟能保存鮮味,正是中國人追求的烹飪工夫。
華人對食物的研究,遠遠超越了全世界各族人民,他們追求的是色、香、味俱全的食物。還沒下鍋前的處理工夫最考驗廚師的刀工,刀必鋒利,食必新鮮。切下去的每一刀都很講究。刀功強,食物更嫩更彈。做中華廚師真的需要很多功夫才能踏進廚房。中華飲食注重健康,從而在中醫(yī)診所找到食療這種治療方法,藥材能補氣補血,更能調理健康,這也是中華食文化保存下來的原因之一。
中華飲食擁有“中和之美”,不能太過咸,不能太過甜,不能太過辣,要剛剛好。在食源開發(fā),食具制作,食品生產,食物的營養(yǎng)等都有一定的標準,才能煮出上等的佳肴。食源地理要好,水源充足,陽光充沛。食具、材料精制,不可腐壞。食品出產衛(wèi)生,保存適當。食物里所含的'礦物質等能確保該佳肴有該攝取的營養(yǎng)。若作和羹,惟爾鹽梅。
燒、炸、烤、燴、熘、燉、炒、爆、煸、熏、鹵、煎、汆、貼、蒸等烹飪法,不僅把食物的特質保留下來,還把食物改造成另一種境界。身為炎黃子孫,誰不為這種文化而深感驕傲呢?食物的烹飪法隨著不同的民族而改變。就這樣,中國有上百種烹飪法一個一個的等你去發(fā)現(xiàn)。中華飲食風味多樣,有甜酸的、苦甜的、咸辣的各種味道。風味會隨著客人的要求改進,滿足客人對食物的熱愛。
碟上有美感。食物的美感可以刺激味蕾,增添飲食的魅力。雕刻成蓮花的胡蘿卜,讓人感覺優(yōu)雅,高貴。一絲的黃瓜,有清爽,大自然的味道。桌上的美感讓人感受到物質上的享受,又進了另一種境界。佳肴的命名有嚴格的要求,名字可以使菜肴栩栩如生,更使食物的美感增進一層,例如:獅子頭、龍鳳呈祥、鴻門宴等。
華人注重禮儀。上菜也有一定的禮儀,上菜的順序必然重要,這樣可以使客人品嘗食物真正的美。食文化是我們華人的驕傲,是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民以食為天,可見古人多么看重飲食。一碟的菜,是經過廚師的汗水醞釀出來的成品。美食是藝術,是驚喜,它的美感給了客人們視覺的沖擊。我們應該保持祖先的智慧,好讓后代明白,飯不僅僅是一盤飯,而是充滿傳統(tǒng)的文化。
飲食文化的作文3
所謂吃貨者,并不以愛吃能吃吃得多吃的快,而以能讀,能品食物之內在者,是以為吃貨。我正在努力的成為一名吃貨,而中國,是吃貨們不可多得的天堂。
譬如中國最有名的餐具,筷子這種以竹制成的用具,使用需要十分特殊的技巧。西方的叉子,餐刀,都要破壞食物后方能入口,但筷子則不同,它講究的是一個巧字,在不挑破的情況下得到食物為最佳??曜樱芎玫卦忈屃酥袊拿?,以和為貴的特點。
在中國,茶有堪比英國的地位。從一個人的品茶習慣,便可以讀出此人的心境。淡茗,清香靜心怡神;花茗,雅香安神曠心;濃茗,茶可醉人,回味良久......連茶具都有許多講究:色清,紫砂為宜;色重,白瓷為宜。一般來說內壁須用白色,才能清楚地反映茶湯的色澤與明亮度。品一杯香茗,從裊裊升起的芬芳水汽中,讀出寧靜與東方特有的精致。
比較有意思的是,在中國,如果一種食物沒有傳說和含義,總會感覺少了點什么。就來說說知名度極高,在各地都有“死忠粉”的人氣美食---油條吧。油條,又名“油炸檜”,是為了“紀念”宋朝奸相秦檜而誕生的。秦檜搬弄是非,活活害死了忠義名將岳飛滿門,百姓恨他恨得牙癢癢,便有手巧的小吃攤主,捏出兩個背對背跪著的小面人,一個代表秦檜,一個代表與他狼狽為奸的老婆,丟進沸騰的油鍋里,炸他個外酥里嫩。不曾想,成品色澤金黃,賣相極佳,入口酥香四溢,令人無法釋懷。于是這種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嫉惡如仇精神的小吃,便隨著那一聲聲“吃油炸檜!”“吃油炸檜!”的叫賣聲,走遍了大江南北。
中國有句人人都知曉的老話:民以食為天。華夏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已經用它永不枯竭的活力與創(chuàng)造力,將食物升華出了一個又一個新的高度。我國地大物博,這種不斷開發(fā)創(chuàng)新的精神,甚至已經超過了食材本身的魅力,這是一種多么美妙的境界啊!
飲食文化的作文4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食,大若天地。我們生存的基本要素就是從食物中獲取的,大地萬物的生靈全部都要靠食物來補充能量,獲取營養(yǎng),維持生命。再看這部《閑話中國人》,開頭第一炮便是在大談“飲食”。中國的飲食文化早有上千年的歷史,可算得上是傳統(tǒng)文化了。由此可看出,飲食文化在中國文化中所占地位之重。
外國人重于情趣,中國人則重于飲食。中國人既然能以食為天,則“悠悠萬事,唯此為大”,世界上還有比天大的嗎?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中國人甚至認為“普天之下,莫非一吃”,認為不管任何事都能用“吃”來解決。這就是現(xiàn)代中國人對千百萬年前的老祖宗流傳下來的飲食文化的認識,這也是書中所說的“泛食主義”。
說到這“泛食主義”,它也包含在飲食文化內,只不過是口語上通過文字來表達的。就像是說人就叫“人口”;謀生就叫“糊口”;職業(yè)和工作就叫“飯碗”。干什么工作就吃什么飯,就像書中所說的:“修鞋補鍋是吃手藝飯;說書賣唱是吃開口飯;當教書匠是吃粉筆灰;出租房屋是吃瓦片兒?!笨偠灾褪恰翱可匠陨?,靠水吃水”。一切都與“吃”扯得上邊。
飲食,說白了也就是吃飯。但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我終于深刻的了解了中國人的“吃飯”文化。
何為“吃飯”文化,我想這也只能在中國才尋找得出答案。在中國人看來,食物乃生命之源。因此給人食物,請人吃飯,是一種很重的禮儀;而接受他人的食物,則是受了很大的恩惠,必須加以回報。這,便是中國文化中“吃飯”文化的基本準則。但在這一來一往,你一席我一頓的過程中,這“吃飯”文化漸漸的變了味兒。中國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日漸豐滿的腰包也閑不住了,開始流行起“請客吃飯”,而“吃飯”文化的基本準則也漸漸成為中國人請客吃飯的正當理由。大家也習慣起這新一代的“吃飯”文化。像這逢年過節(jié),紅白喜事,老人做壽誕,小孩過生日,誰家不請,哪個不吃?如果升了職位,漲了工資,搬了新居,走出國門,三朋四友七大姑八大姨也都會堂而皇之地要求你請客吃飯。有人來了要“接風”,送人走了要“餞行”,有事要“撮一撮”,沒事也要“聚一聚”。用書上的話總結:中國人恐怕是世界上最愛請客吃飯的民族。
這飲食飲食,說完了“食”,接著得說“飲”了。
既然說到“飲”,那么“茶”,便是不折不扣的中國文化。
中國人愛喝茶,西方人愛喝酒?!拔魅孙嬀贫∑渲瑖孙嫴枘巳∑錃狻?,這是書上的原話。西方人喝酒是為了身體,中國人品茶則是為了意境。
自古以來,茶就是文人雅士所熱衷的“至清至雅之物”,它也往往用于陪襯一些山水美景,文雅之趣。所以,這喝茶不叫“喝茶”,得叫“品茶”,從這品茶中還能品出人生哲理,事物的啟迪,從而自古產生那么多的偉大詩人來“頌”茶。就連這品茶中,還品出了茶術之道。
不單“食”能請,這“茶”也能請。比如這“吃早茶”,則是如今商場上用來談生意的辦法之一。吃早茶不過于排場,但也不過于寒酸,幾疊小食,一杯清茶,既能解決早餐問題,也可以享受其中的一點“意境”。它也確實比請客吃飯少了一點銅臭味,少了一點利益和關系。
柴米油鹽醬醋茶,廚房中的繁雜瑣事,生活中的切切察察;
悠悠上下五千年,時代中的巨大變遷,歷史中的中國文化。
這本書可謂籠萬物于形內,把生活中最繁雜卻又最簡單的事與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使人讀完此書,必定能領悟到中國文化中飲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深遠影響。
飲食文化的作文5
紅紅的燈籠高掛著,照著門前的
春節(jié)極大的承襲著中華幾千年來的飲食文化,現(xiàn)在也發(fā)展得空前繁盛,它不僅承載著家人們濃濃的親情,更是一朵盛開的美食之花!
經典作品中的美食,是一道耐人尋味的存在。比如在《白鹿原》中,為什么新娘會做一手好面條,是給娘家“長臉”必需的本領?又比如《京華煙云》中,經歷了那么多社會動蕩和家庭變故的姚木蘭,為什么還會有心思慢條斯理地花費一下午的時間,料理一道燜雞榨菜蒸筍?對于中國人來說,吃飯不僅是為了果腹,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體現(xiàn)著生活智慧和生命尊嚴。而《中國味道》試圖尋找一個嶄新的充滿煙火氣息的溫暖角度,感受經典作品字里行間透露出的優(yōu)雅和從容,領略千百年的尋常日子里,一茶一飯的生動氣韻,在日用飲食之間帶給人們強有力的文化歸屬感。
起初,我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不足,過多把注意力放在美食上。隨著對文學作品的深入了解,我們慢慢感悟出經典的韻味。一本《京華煙云》,在風云變幻的時代背景下,寫出了人物對命運從無力到超然,再到寬懷、同情的境界;一本《紅樓夢》,從詩詞歌賦到酒令燈謎,從說書笑話到醫(yī)卜星相、栽種花果、畜養(yǎng)禽鳥,巨細無遺,活脫脫一本中國文化的百科全書。在鋪天蓋地的資料中,我們第一次知道,原來大部分前面掛一個“胡”的食物都是來自絲綢之路,如胡蘿卜、胡麻子;大部分前面掛一個“番”的食物都是來自海上絲綢之路,如番茄、番薯;而宋朝開始就有如今天這般圍坐一桌的“合家歡”飯局并開始使用公筷。更讓我們欣喜雀躍的是,唐朝就有了冰激凌作甜品,還有一個非常美的名字 “酥山”。制作節(jié)目的過程,對我們來說是一次充滿驚喜、贊嘆與自豪的尋寶之旅,經典作品就是我們的美食地圖,每個人都在這里盡情地快意江湖。
還有讓我們?yōu)橹湴恋倪x手,傾盡全力要把經典作品里令人垂涎的美食變成現(xiàn)實。“火肉久者無油,有松柏之味;風魚久者如火肉,有麋鹿之味”,出生在金陵美食世家的楊天恒,翻遍古籍資料,希望復原400年前“南都繁會圖”里的.金陵味道,看到成品的那一刻,他發(fā)現(xiàn)自己突然懂得了什么是“守護傳承”。河南開封民間食肆手藝人劉建波是個鉆研宋朝美味的魚癡,最初為了店里生意好想復原“清明上河圖”的姜辣羹,沒有讀過多少書的他,第一次翻開歷史書研究千年前的繁華汴梁,靠一次次的嘗試來破解配方,也正是這樣的嘗試,讓他被千年前充滿巧思的中國味道所感動……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我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美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以前電視上做菜的節(jié)目五花八門,但觀眾看見的僅僅是一道道美食。而我們想要運用豐富多樣的電視藝術形式進行當代表達,把美食與文化相融合,將文學作品中的力量,將每一道美食中的幸福滿足感傳遞給大眾。同時,也把中國文化的力量和魅力傳遞出去,讓中國人乃至全世界從美食中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美,感受中華民族的血脈與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