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部經(jīng)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
《天氣之子》觀后感1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正值雨季,江南的小雨連綿也不知幾時能止。在這種天氣下進行觀影,即使我是看槍版,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赐暌院?,我確實覺得很感動,也有很多
我看完以后雖然看到豆瓣上面有很多負面評價,最終它的評分是7.1分。在我心中確實有很多的疑惑。但我本人覺得可以給8分左右。唯一我認為電影沒有做好的就是。對于人物感情色彩的具體描繪,讓人很難接受為什么帆高和陽菜突然之間怎么就成為了戀人的關系。我看的時候確實很自然,但事后一想確實不太習慣。當然我覺得這部電影最出色的就是它的音樂和精致的畫面。
做的最好的地方就是結尾的時候那首《大丈夫》的響起,整個人渾身雞皮疙瘩都起來,也許這就是少年應該有的瘋狂,男主角的中二生活和女主對自己解脫造就這樣一個故事。實在是太妙了,我也想在某家麥當勞里遇見某個100%晴天女孩,的確如果抱著對君名的期待來看這部電影是挺讓人失望的,這一部電影沒有君名那樣讓人一看特別的揪心,而是仿佛在預料之中,完全就是一種自然的感覺。但是它依舊有很多感動之處。
我作為一個不是對電影有很深研究的人,但我認為對于大部分人的青春都渴望能有一個這么瘋狂的故事吧。這種說上就上,敢愛就愛的勇氣,任性的自我主張,面對心愛之人不顧一切的男主,正是在某種程度上引起了我們的共鳴。正如我看到影片短評中有羨慕男主的遭遇的,離家出走之后就能遇到漂亮的雙馬尾美少女,就能有一個摳腳大叔安排一份工作,還能有漂亮的御姐相助,包括最后拯救女主這一段里,男主幾乎被所有其他配角幫助過,這一幕幕的劇情確實我們已經(jīng)看過了很多。但我看到這一幕內(nèi)心還是很有觸動的。哪一個男生不希望自己能夠拯救一個漂亮的女孩子,然后你懂得。
這種英雄救美的情懷,這種舍棄晴天擁抱愛情的沖動,誰能說不去試一試呢。我在看電影的時候其實更多還是羨慕的,是因為在現(xiàn)實的生活里面我們遇不到這樣巧合的事情,我們也碰不到陽菜這樣的女孩。才會寄托于電影中的實現(xiàn),滿足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電影作為一門藝術表現(xiàn)形式,確實具有打動人心的能力,這樣一部青春的日式電影帶給每一個人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
對于《天氣之子》中最精彩的部分莫過于男女主角高空中跳落長達兩分鐘緊密相連在一起的畫面,很唯美,中二的男主說這每一個青春期男孩都想說出的告白話語。女主被打動最后安全和男主一起生活了下去。這里的歌曲非常好聽,叫做《逃離地面》非常推薦??偠灾?,天氣之子我給它8分。我很期待新海誠接下來的作品,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驚喜!
《天氣之子》觀后感2
《天氣之子》可以說是新海誠在商業(yè)片道路上的大成之作了,敘事的節(jié)奏把握得非常好,114分鐘的電影沒有一點拖泥帶水的感覺。整個故事情節(jié)也講究的是“短平快”,基本沒有在不相干的地方多花功夫。在電影院的時候真是沉浸其中了,感覺時間過了很久講了很多事情,看完的一刻又覺得時間過得如此之快。
畫面仍是新海誠一貫的風格,每一幀都可以拿來做壁紙。在本作中,場景相對固定——東京,不同天氣下的畫面烘托出了不同的氛圍。例如前半部分的陰雨讓人感覺十分壓抑,但最后延綿不絕的暴雨卻十分舒暢。(題外話,作為一個風光攝影愛好者真是看畫面都能感動了)音樂也延續(xù)了君名的水準,RADWIMPS的音樂一如既往的好聽。但個人感覺有些嗆頭了,在高潮處一曲接一曲,有些透不過氣。
故事或者說主題是本作的最大優(yōu)勢,也是本作的最大短板。拋開奇幻的背景,精良的制作,天氣之子講述的其實很簡單,即在特定時空背景下的愛情故事。男女主角由于一系列“偶遇”產(chǎn)生了“不可分離”的羈絆,在羈絆變得越來越深時遭遇了“難以抵御”的分離,最終經(jīng)過不懈努力,甚至還放棄了很多東西(比如毀滅世界)重新走到了一起。所有的設定都是為此服務的,這就導致了看電影時覺得主題很飽滿,細細回味時卻感覺不夠。
當然,簡單的主題并不一定不好,要在一部不到兩個小時的商業(yè)電影里講清楚、講好深刻的道理,很難。天啟之子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取舍,很多可以進一步挖掘的方向并沒有深入下去(例如個人的選擇,人與自然等)。舒暢的觀影節(jié)奏和這些取舍是分不開的。簡單的主題沒有錯,還能吸引更多普通觀眾,但有些商業(yè)片的“特質”也在本片出現(xiàn)了,這就讓人很難接受了。多處不合時宜直接的賣肉,雖然能讓觀眾會心一笑,但笑了之后恐怕會心寒,這不是我要的新海誠。關鍵之處用力過猛的情節(jié)讓人難免有些尷尬,直抒胸臆式的情感表達也過于直接,自然一點、平淡一些會更好。
至于人物塑造,我細細回想了一下,似乎沒有感受到片中人物各自的特質。有一瞬間覺得森島帆高和立花瀧沒有什么區(qū)別,天野陽菜和宮水三葉除了各自的特性設定之外好像也沒有很大的區(qū)別。須賀圭介應該能塑造得更立體一點的。人物畢竟是為了主題服務的,這種塑造方式我持保留意見。
總結,一部非常好的商業(yè)電影,一部非常美的新海誠代表作,主題拿捏得很準,表現(xiàn)得很好,細節(jié)之處還待完美。你問我喜不喜歡這部電影?當然喜歡!真是美的享受。你問我支不支持這部電影?當然支持!商業(yè)片就該這么拍,畢竟有句話: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天氣之子》觀后感3
天氣之子和你的名字比起來我覺得后一部會更加好。
后者我愿意打9分,但是前者最多7—8。
前半場我覺得他在講,戀人也和這個世界相連,她同樣屬于這個世界,而不是單純只屬于一個人,兩個人的靠近就像兩個世界的靠近一樣,彼此碰撞摩擦。
后半場就有點畫風歪斜了,是延續(xù)了日劇一貫的套路,我們都在人群中毫不起眼,卻在彼此眼中閃閃發(fā)光,還是在講這個世界本身很瘋狂,有你的時候才會有救贖和晴天?
說實話我不屬于圣母的性格,犧牲一個救天下我還真沒那么大的胸懷氣魄。但是把人生至于這樣的“特殊選擇”之中,本身就像藝術手法一樣,用夸張而明艷的色彩去碰撞情感和心靈本身,而與新海誠原先淡淡的憂郁底色,和成長之中本身細膩的情感矛盾卻實在有所沖突。
看你的名字的時候,就算是高空和遠景,同樣是夕陽下的男主和女主,當時只覺浩瀚虛緲,寥寥幾筆就把靈魂,神話傳說,和我們聯(lián)系起來了,流星的分鏡本就寓意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時空,就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兩個人在不同的地方,看見了同樣的場景。甚至最后的結局,與馬克李維《如果一切重來》的結局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是天氣不是這樣的。
雖然大家都是抬頭仰望天空,但是云層的變幻恰如無根之浮萍。如果說流星的寓意是「戀人彼此千年一遇的心動瞬間」,那么我又該如何去定義這一場綿延不絕,范圍廣闊,淹沒塵世,又艱難抉擇的大雨呢?
僅僅只是想說,感情來的時候,荷爾蒙就如大雨滂沱,山洪暴發(fā)天崩地裂?
拜托,我們不是在演凹凸曼。
而一段負責任的感情,要和這場大雨一樣,綿延持續(xù)好多好多年?
如此說來,這個世界的確很瘋狂。
《天氣之子》觀后感4
業(yè)界一流的作畫與分鏡、RADWIMPS質量上乘的音樂、令人振奮的聲優(yōu)演技,我本以為新海誠能為我再現(xiàn)《朝花夕誓》的感動,結果他卻把這一切都搞砸了。膚淺如小時代的故事注定無法支撐起那應接不暇的絕景,突兀的音樂插入總會使人游離于電影之外,單薄的人物塑造導致我走不進任何角色的內(nèi)心。
在豆瓣上,我看見不少人為《天氣之子》貼上了超現(xiàn)實、青春與叛逆及個人的弱倫理等等抽象、高大上的標簽,然而這樣的解讀無疑是在嘩眾取寵。與其說《天氣之子》是超現(xiàn)實,倒不如說是新海誠控制不住劇中的現(xiàn)實,導致一部寫實的半成品電影不得已地成為了童話故事,哪怕它是為了藝術性舍棄邏輯也在我的接受能力之下,可事實上整個故事的邏輯缺失竟然單單是為了那一文不值的戲劇性。
另一方面,新海誠對于青春與叛逆的理解讓我一度覺得是郭敬明在編導,年輕成為了青春的唯一主人,成長后背負的責任反而成了無聊的代名詞,這樣的刻板印象讓每個在生活中掙扎的成人感到心寒。讓我們回憶一下,為什么太宰治的文學被稱為青春文學吧,因為叛逆始終是青春唯一的特性。青春不是某個年齡段專屬的所有物,而是叛逆的人所具有的獨特魅力。那么叛逆的又應該通往哪里?我想,那一定不是免責的貪欲,更不是踩在無數(shù)個現(xiàn)實尸體上的只有自己能夠幸福的布爾喬亞式嘴臉,這仿佛在嘲弄每個曾經(jīng)熱愛新海誠的觀眾,這是在開倒車的膚淺青春。青春與叛逆不是瘋狂的代言人,更不是一則童話故事的主題,真正的青春是在叛逆中痛苦地成長,并在失去中得到尤物,在責任與尊嚴中徘徊的物語。新海誠竟然什么都沒有觸碰到,他對于青春的理解從《秒速五厘米》一直在走下坡路,而愛情是他青春里唯一美好的制服,可是愛情根本不是青春的特征,愛情甚至可能成為落俗的罪魁禍首。
那些強社會與弱倫理的解讀更是滑天下之大稽,仿佛在告訴我希特勒也是光明正道。說到底,新海誠的野心繼《云之彼端》又一次失敗了,而這一次所構建的日本并不是架空式的歷史,而是在寫實世界展開的童話。但是,你不能把你控制不住的東西說成是藝術,你也不能把你自己的貪欲說成是世界的瘋狂,你更不能玷污青春與叛逆把它們說成是拋棄責任的免罪金牌。帆高和陽萊在叛逆中沒有得到任何的成長,也沒有改變世界,他們只不過是在膚淺的青春下做著黃粱一夢,并在責任與生活面前落俗下墜。
如果不是新海誠,我也不會為了一部垃圾的作品說這么多,就到這里吧,點到為止,冷靜,再冷靜。之所以選擇這一點著重說明,是因為新海誠一天不明白這一點,他就一天也不能創(chuàng)作出好的動畫作品,他會一直退步下去。
《天氣之子》觀后感5
如果你抱著分析新海誠的態(tài)度走進電影院,你很可能對新海誠新作《天氣之子》得出一系列的批判甚至有點否定的態(tài)度。正如很多影迷觀影結束后的第一反應,《天氣之子》沒有像《你的名字》那樣給予觀眾更多的想象空間。
但如果你放下戒備,走進新海誠的世界,你依舊會被他打動,那存粹的容不得一點雜質的少男少女的感情,那真實的東京現(xiàn)代生活,那充滿夢幻與回憶的獨白。
當RADWIMPS演唱的主題曲《愛にできることはまだあるかい》在影院響起,燈光緩緩亮起,你會發(fā)現(xiàn)你早已被新海誠的純情世界所打動,而當你走出影廳,也會發(fā)現(xiàn)大家執(zhí)手羞看淚眼。
《天氣之子》是新海誠時隔三年推出的新作,故事設定在未來的東京,男女主人公也延續(xù)了他一貫的作風—少男少女。
16歲的帆高從鄉(xiāng)下離家出走,夢想到東京這樣一個大都市工作生活,還在輪渡上,這位鄉(xiāng)下的“土”青年就被一個大叔勒索了一頓美餐,而對于他這樣一個高中還沒有畢業(yè)的未成年人來說,在東京打黑工是非常不現(xiàn)實的,他也試圖去東京的歌舞伎町做男服務生,后又被皮條客嘲諷與訕笑,影片中對帆高第一眼見到的東京都市呈現(xiàn)得有多繁華閃爍,對隨后帆高與陽菜生活的呈現(xiàn)就有多邊緣。
最后在輪渡上認識的須賀為他提供了膳宿,但同時,他還要為須賀所在的一家都市傳說雜志撰稿。
就是在帆高最初來到東京失魂落魄只能在麥當勞吃殘羹之時,帆高遇到了陽菜,在麥當勞打工的陽菜主動送給了帆高一個漢堡,兩人的相識從此開始。隨后,當陽菜被麥當勞解雇,而帆高又發(fā)現(xiàn)晴女的市場的時候,兩人開始通過利用陽菜的超能力為人們祈禱晴天而謀生,從而影片陰雨潮濕的氛圍中有了短暫的陽光。
影片的序場就是帆高的回憶和獨白,他夢到了陽菜使用超能力,向上天祈求晴天從而耗盡自己升上天空,這一場景也揭示了陽菜超能力的來源—母親的逝世
逐漸地,他們發(fā)現(xiàn),每使用一次超能力,陽菜的皮膚就會逐漸變得透明,而當超能力過度使用,關東地區(qū)連續(xù)幾個月的暴雨之時,陽菜選擇了犧牲自己而升入天空,而帆高則選擇了另外一條路—就算大雨讓這座城市顛倒,我會給你懷抱。
于是影片就在這樣的一種違反自然意志的行為中結束了,帆高救回了陽菜,而東京大部分街道也被淹沒。
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表達了新海誠對純情世界最美好的追求。這種純情是通過未成年人抵抗成年世界來實現(xiàn)的,也是筆者認為新海誠新作與前作最大的不同,因為在《天氣之子》里面,未成年對成人世界的反抗是成功的,這種反抗不像是《云之彼端,約定的地方》里對秘密的探索,而是一種原發(fā)性的,帶有某種將童真與成熟二項對立的反抗。
以陽菜的超能力為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的是,幾乎陽菜每次使用超能力使天氣變晴朗,都是在幫助別人,在影片里,超能力是與希望連接在一起的,無論是神宮苑煙火大會,老奶奶對新盂蘭盆節(jié)(魂靈回鄉(xiāng))的重視,還是須賀想要與哮喘的女兒在晴朗的天氣下散步,這種召喚晴天的能力是與希望聯(lián)系在一起的,陽菜和帆高也正是想通過天氣工作室賺錢從而好好生活。希望在影片里構成了未成年人一個最大的母題。
這里面同時就涉及到了一個階級的問題和語境的問題。
在筆者看來,陽菜和帆高都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未成年人,類似的電影有比如是枝裕和的《無人知曉》,《無人知曉》里少年的犯罪和《天氣之子》里的“犯罪”同樣讓觀眾心生憐惜,但《無人知曉》是實實在在地不知法而犯法,《天氣之子》卻帶有更加悲觀而浪漫主義的氣息—未成年人選擇與整個世界對抗,就算大雨淹沒東京,帆高也不會讓陽菜犧牲,其實,這種對抗不是空穴來風,影片中脫離敘事的一段場景—高中畢業(yè)的帆高來到東京,得知東京以前就是一片海,因為人類獵取自然而廣為填海造陸,從此可知,導演新海誠為帆高反抗世界的價值提供了支撐。
帆高與陽菜這種純粹的感情沒有一絲雜質,當皮條客誘惑陽菜去歌舞伎町工作時候,帆高拉起陽菜就拼命奔跑。帆高向往自由,可成年世界的種種都在強迫他回到自己該去的位置,回到自己應該做的選擇,而不是堅守內(nèi)心與純真,如果你考察《天氣之子》的敘事,你會發(fā)現(xiàn)很混亂的一面,帆高離家出走的原因沒有交代,陽菜和弟弟的生活背景也沒有交代,甚至影片的支線—影片著重刻畫的家庭關系,須賀的家庭及其女兒,還有夏美都沒有交代清楚,甚至出現(xiàn)了須賀與他母親見面談話的場景以及須賀女兒的哮喘,一切都是與影片敘事所不相關的,并且在新作里,新海誠也放棄了《秒速五厘米》和《你的名字》里面時空結構的重組,而僅僅是以線性的方式來組織故事,因此很容易被人看作是一部沒有誠意的作品。
新海誠一直以來被人們視為是宮崎駿的接班人,但縱觀新海誠的創(chuàng)作脈絡,其實,兩者是完全不同的風格,而且,在更為深層的哲學表達和生命
20xx年,新海誠推出首部長篇動畫《云之彼端,約定的地方》,20xx年推出《秒速五厘米》,在這部電影中,新海誠首次嘗試將時間結構打散分為三話,對比少年和成年世界之后人情感的空虛,從而使得影片中的主人公具有了悲情和孤獨的色彩,20xx年,推出《追逐繁星的孩子》,被認為是對宮崎駿宏大世界觀的效仿,但由于處理方式雜亂,并沒有得到認可,20xx年的《言葉之庭》中,新海誠將純愛美學推向極致,從而使得天氣在新海誠宇宙中成為一個重要的意象,炎熱的夏天與連綿的雨構成了影片兩種不同的氛圍,也是主人公兩種心境的傳達。20xx年《你的名字》在中國票房大賣。新海誠也被中國觀眾寄予了更高的厚望。
新海誠的電影也有一些固定的套路和成規(guī):比如電車文化,主人公的設定都是少男少女,情節(jié)一般都是少男少女對于分離的不可逃避,同時季節(jié)的因素在影片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從而使得整部電影具有悲傷感和孤獨感的同時帶著浪漫主義的氣息……
筆者認為,新海誠的方向,一直都是探索少男少女的純愛世界,以及與這個世界的對抗和和解,其中有無奈,有希望,有隱隱作痛的心境,有逃避,新海誠所做的,不過是對這種純情美學或者說情愫萌動做不同方向的探索,而在《天氣之子》中,這種探索并沒有比前作有更多的新意,但是在世界觀的構建上,卻是直接打破成年人的語境,直擊成年世界的骯臟與齷齪,用東京雨來洗刷成人所犯下的罪行,不是犬儒主義式的磨平棱角,而是與這個世界的不和解??吹竭@里,或許你對《天氣之子》敘事的雜亂會有一點的理解。
我們都是經(jīng)歷過少年,都曾有過懵懂的情愫,無效的反叛,都曾有過一個離家出走的夢,都曾有過想要一直守護的女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成人世界的入侵,我們妥協(xié),退讓,于是我們適應這套成人世界的法則,并且不亦樂乎地沉醉其中,于是有了那句“愿你走出半生,歸來仍少年”。
新海誠想讓我們懂得純情的美好,愿看完新海誠的你,都能想起當初純真的自己,即便無法再回到過去,也能依舊被打動。
《天氣之子》觀后感6
就算大雨讓這座城市顛倒,我會給你懷抱。
先來說優(yōu)點。最大的優(yōu)點依然是新海誠一直以來的優(yōu)點——畫面。用知名B站up Lex的話是“啊,這光!啊,這水!”,男主在麥當勞睡著時閃現(xiàn)的畫面我很喜歡,陽光灑在海面上,融合著典雅的配樂,莊重神圣。動畫電影首先應是電影,而電影表現(xiàn)光的藝術是很難的,沒有真人電影里的自然光源可以運用。在印度的詩電影《螢火蟲》里,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微光中的女子隔紗撫摸親吻男子,那是藝術,《天氣之子》的這一幕也是藝術。
其次是社會性的表現(xiàn)。15歲少年到東京艱難求生,謊報年齡的少女被店主發(fā)現(xiàn)后失去麥當勞的工作,少男少女相遇后互相幫助生活。友情變?yōu)閻矍?,還有親情。女主弟弟的角色加入形成了經(jīng)典的“三口之家”模式,在這里少男少女的父母是缺席的,他們成為了父親母親。好的電影是有社會展示的,開頭東京百態(tài)的背景,在地鐵旁邊“搖晃”的家,最后那句“反正這個世界早已失控了”,調侃之余,還有作者表達。(可能是因為我正處于畢業(yè)找工作的階段,所以更有感觸吧。)
還有一點既是優(yōu)點也是缺點,我想了很久認為優(yōu)點大于缺點——全片充滿了巧合。車上的“人生贏家”就是弟弟,突然拿到的槍,英雄救美后發(fā)現(xiàn)是給漢堡的女孩,男主逃跑時遇到大姐,到這里,我只能歸因于“日本真小”和作者的偷懶。直到最高潮的“一人對抗全世界”的逃跑,弟弟出現(xiàn)撲倒了警察,我被觸動了,這是作者對于“命中注定”和“全世界幫你”宿命的表達。
新海誠沒有變,他依舊偏執(zhí),偏執(zhí)少男少女的愛,偏執(zhí)光與水的混合,但我能贊美這種偏執(zhí)。
雨一直下,氣氛不算融洽。
僅我看過的新海誠電影排序:你的名字。>言葉之庭>秒速5厘米>天氣之子。
第一個缺點是偏執(zhí)的度沒把握好,換句話說我沒有被這個愛情故事打動。松居大悟在《你因你是你》中也展示了偏執(zhí),三個男孩發(fā)瘋似的愛上了一個女孩,他們把她當做公主,每天偷窺。最后女孩發(fā)現(xiàn)后剪了頭發(fā)扔在地上讓男孩吃掉,只有池松壯亮演的那個角色吃了,這一刻我認為達到了愛情的極致。你可以為一個你愛的人犧牲什么,能做到不要尊嚴的地步嗎,能否做到你因你是你,空喊“我要救你”的口號和日劇跑是不夠的,情緒傳達給觀眾可以靠感靠音樂助力,但音樂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
《天氣之子》里有淺嘗輒止的道德困境,男主在下大雨和女主之間選擇了女主,這應該沒人覺得有問題。但若是前面加入橋段說大雨造成交通堵塞甚至車禍呢?更嚴重點造成超市被淹沒,多數(shù)人流離失所呢?《大魚海棠》就涉及到這點,當時我記得許多人都在罵女主為了一條魚犧牲全村人的性命。
我希望看到男主在全東京所有人的生命和女主的生命中選擇女主,讓這座城市重回海底,兩人成為亞當夏娃。
我理解電影要想做到國民性、高票房,不可能涉及讓人不痛快的點,《天氣之子》可能也只想講男孩女孩相遇相愛的過程,那這個缺點肯定在許多人眼里微不足道。小情小愛當然能賺觀眾眼淚,但新海誠的影響力已經(jīng)很大了,“宮崎駿的接班人”這個詞已經(jīng)出來了,《天氣之子》代表日本征戰(zhàn)奧斯卡,上一部選送的日本動畫電影還是1998年宮崎駿的《幽靈公主》,兩部片在社會性和作者性上怎么比啊?
第二個缺點是旁白開場,新海誠電影的畫面那么精美卻依然靠著粗糙的旁白敘事,這簡直太浪費了。第三點是最后“致敬”的《千與千尋》空中段落。我不太喜歡致敬梗,還有自我致敬梗。我理解片中出現(xiàn)的《你的名字。》男女主是給粉絲的彩蛋,我看的時候也驚了一下,但那時觀眾的注意力都會落在這種與主線沒有關系的人物身上,我希望更多時間去展示男女主間的感情細節(jié)。
女孩和水的聯(lián)系,我從初中喜歡到現(xiàn)在?!都t樓夢》里“女兒是水做的骨肉”一句太美了,《佩小姐的奇幻城堡》里女孩進入海底世界的橋段具有想象力,《水形物語》里的水下一吻。雨的意象我也很喜歡,《言葉之庭》里“隱約雷鳴、陰霾天空、但盼風雨來、能留你在此”,《海賊王》阿拉巴斯坦篇最后帶來勝利喜悅的雨水。但有著女孩與雨的《天氣之子》,卻沒有打動我。
《天氣之子》一度讓我誤入下雨的馬孔多,卻只是冷漠的旁觀者。
《天氣之子》觀后感7
新海誠在中國傳媒大學發(fā)布了《天氣之子》的發(fā)布會。發(fā)布除了新海誠外還有為天氣之子配樂作曲的“RADWIMPS”樂隊成員也來到了現(xiàn)場,本次《天氣之子》的作畫鏡頭比《你的名字》更多所以動畫劇情也會更豐富。
團隊用了一年的施工時間完成《天氣之子》的電影制作,對于觀眾的提問新海誠也十分謙虛自己并不是大家口中的“細節(jié)狂魔”新海誠也在發(fā)布會中透露《天氣之子》的作畫參考了《大魚海棠》的畫面。而《大魚海棠》的導演也對新海誠表示敬佩。
雖然《天氣之子》7月19日在日本就已經(jīng)首映,但國內(nèi)的觀眾已經(jīng)迫不及待了。因為除了《你的名字》《天氣之子》在日本拿下的票房成績依然驚人,截止目前《天氣之子》在日本創(chuàng)下了130億日元的票房成績,榮登20xx年劇場版排行榜第五名。
三年前《你的名字》在內(nèi)地一舉斬獲5。7億票房,今年的《天氣之子》能否破當年創(chuàng)下的記錄?我認為還是很有可能的。
天之子是一個講述在充滿暴風雨的世界里一起勇敢地生活下去的故事,男主角“帆高”離開離島獨自一人前往首都東京,由于生活拮據(jù)不得不找一份工作,于是來到了一間專門出版奇怪超自然刊物的出版社擔任寫手。
但就在這時他也遇上了一位神奇的少女“陽菜”這位不可思議的少女擁有讓天空變晴的能力,通過了解兩人從邂逅到相愛,再到落難,一段都市奇妙旅程就此展開。
《天氣之子》的電影主題曲《愛能做到的還有什么》也是由《你的名字》音樂的原班人馬“RADWIMPS”樂隊負責創(chuàng)作,這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和新海誠合作了。此前你的名字主題曲《燈籠夢》和《前前前世》已經(jīng)能聽到出色的配樂能力,這次也能穩(wěn)定發(fā)揮。
新海誠的個人畫風極為強烈,從20xx年播出的《秒速5厘米》20xx年的《言葉之庭》再到20xx年爆紅的《你的名字》新海誠的動畫功力能看到明顯的提升,動畫也越來越好。
從《葉言之庭》開始新海誠動畫的劇情方面就明顯看到越做越好了,以前新海誠在Falcom游戲公司時候的短板已經(jīng)逐漸彌補了過來,當時新海誠還在參與公司游戲的OP和ED等動畫制作。
特別像《你的名字》這種反轉劇情真的非常震撼,本來以為只是單純的交換身體,直到一切都被流星毀滅才發(fā)現(xiàn)兩個人根本不在同一個世界,時間維度的錯開讓人措不及防,男主找到當年的隕石坑這段至今記憶尤深刻,女主去東京也注定找不到那個他!但最后結局還算非常完美的走到了一起。
《天氣之子》觀后感8
相信大家看《天氣之子》,很多都是奔著“新海誠”這個招牌去的。不過,新海誠表示這一次的《天氣之子》不會是想要和《你的名字》一樣,成為一種標桿,所以反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的。這就對這部電影的一些評價產(chǎn)生了影響。
雖然看得人挺多,但是評價卻是較為兩極分化。目前各大網(wǎng)站的平均評分基本上是中等偏上的級別,既不是非常不好,也不是非常優(yōu)秀的感覺,一些低評價的觀眾給出的理由是對這部電影的`價值觀產(chǎn)生問題,并且觀觀影結果并沒有達到預期,有些失望。
其實,新海誠應該突破《你的名字》中的一些刻板印象,這就像是一個演員需要演繹出不同的角色一樣,若是只能記住一個經(jīng)典,那他是一個好演員,但是這樣恰恰是這個演員自身無法接受的后果,新海誠應該也是如此吧。
《天氣之子》這部作品,或許從一開始就并不是一部要超越《你的名字?!返淖髌?,而是一部有意的遠離你的名字的作品?;蛘哒f,就像新海誠在訪談中所說的那樣,一部“充滿了任性”的作品。確實,在世界與少女的抉擇中毫不猶豫的選擇陽菜的帆高,這種“直球”出現(xiàn)在一部如此體量的片子中確實讓人感受到一種任性。但是,讓我最疑惑不解的是,在人們異口同聲地提到他們無需為天氣的驟變感到愧疚,無需為世界的改變承擔責任之時,在最后的場景中,目睹朝著淹沒的城市獻上祈愿的陽菜,帆高卻堅決地否定了人們的看法,用最肯定的口吻說出——
不是這樣的,世界并非從一開始就是瘋狂的。是我們改變的。是在那個夏天,那片天空的穹頂上,我選擇的。比起青空,更重要的是陽菜,比起眾多的幸福,更重要的是陽菜的生命。于是我們也祈愿了,無論世界的形態(tài)變成什么樣子,我們都會單純地活下去。
但是與這堅定的口吻所不相符,帆高的臉頰卻流下了莫名的淚水。面對陽菜的“沒問題嗎?”的疑問,帆高整理了自己的心情,又找回了堅定的口吻,發(fā)出了整個作品中最強有力的的臺詞,最有信息量的結尾。
如何看待這個結尾,我還沒有能夠將心中的這股感受整理完畢,不過,或許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在小說版的后記中,新海誠提到,這個結尾在制作過程中一直沒有最終決定下來。他一直沒有能夠準確捕捉到兩人在此時的情感。最終讓他做出決定的,是洋次郎一開始提出,但是卻一直找不到合適的用處的曲子。于是新海誠這么說道了:(他們的心境)全部都已經(jīng)寫在這里了。
《天氣之子》觀后感9
《你的名字》距離發(fā)行至今已經(jīng)三年了。新海誠導演所引發(fā)的社會現(xiàn)象,仍在持續(xù)。最新作品《天氣之子》,和前作一樣,寫實地描繪了東京的街道,但無論在那里發(fā)生多不現(xiàn)實,只要是動畫就能實現(xiàn)的大膽,告訴我們在我們生活的世界里也有奇跡。我喜歡《天氣之子》有以下幾個原因。
1、對唯美近乎苛求的刻畫。也有貶義把這稱為炫技的,你難道是為看那些云雨水滴上影院的?但我對日常細節(jié)的溫馨描寫的確是招架不住感動的,東京特有的各處城市景觀,以動畫畫面呈現(xiàn)出來,代入感非常微妙。而我眼里那些寫實卻又美得喪心病狂的畫面,換一個人來看可能無動于衷。每個人對生活的感受點本來就不同,經(jīng)歷太多麻木、經(jīng)歷太少不解、不論經(jīng)歷與否仍然相信感觸,我是后一種。
2、并不華麗的男主女主設定。五官端正清秀、不夸張觸目,鄰家小哥哥小姐姐的日常感。人設符合細膩情感的展開路線,在唯美的背景光影云雨中也不顯搶鏡,調和均衡。在觸發(fā)觀眾對花季懷戀的共鳴上,男女主的出演聲優(yōu)都是未滿20歲的新人,純粹的小清新本色致青春。
反而,配角各有亮點。要是把陽菜和夏美放一起站,差距不是一點點,夏美角色設定上明顯多是男畫師的筆觸,滿滿對胸的執(zhí)念,夏美女大學生誰信呢,都是套路哈。再說陽菜那相依為命的小學生弟弟,撩妹小能手加女裝小正太,戲碼不少。連路上撿來的流浪小貓都渾身是戲,說起來新海誠的大部分作品都有貓出沒,簡直無貓不歡,這回還被做成了周邊。
3、故事情節(jié)上弱一點也無傷大雅。猜不出,會有多少影評人,為劇情爭議而大書特寫。雖說走的文藝向,但畢竟是商業(yè)片一部。珠玉在前,不能超越前作的話就請導演你不要拉新片出來溜,這總說不過去。數(shù)部前作中,多有劇情無法飽滿飛躍的遺憾存在,是粉的,大致能寬容這一點。不然何以從《云之彼端》熬上十幾年才一夜翻紅。要說換一個編劇達人來講故事吧,那就不是新海誠style了。不是粉的,單以《你的名字》的影響力為起點和標桿,評判結果估計不理想。
《天氣之子》觀后感10
電影《天氣之子》在北京舉辦首映禮,影片宣布正式定檔11月1日。導演新海誠攜動畫監(jiān)督田村篤以及音樂主創(chuàng)RADWIMPS現(xiàn)身,分享影片背后的故事。首映現(xiàn)場,新海誠表示,選擇“天氣”主題,是為了貼近人類的生活,他很喜歡中國的動畫片《大魚海棠》,自己還參考了其中的部分分鏡。前來助陣的光線影業(yè)總裁王長田表示,新海誠是一位天才導演,他透露《天氣之子》將與《哪吒》共同角逐奧斯卡。
《天氣之子》是新海誠繼《你的名字》后的又一力作。講述了離家出走的少年帆高在陰雨連綿的東京認識了可以讓天氣變得晴朗的少女陽菜。少男少女開始攜手為東京市民們帶去晴天,兩人也在相處的過程中相愛,并了解到了天氣的奧秘。
首映禮上,在被問到為什么選擇“天氣”作為新片主題時。新海誠解釋,“天氣”的主題是在為《你的名字》做宣傳期間想到的?!啊赌愕拿帧烦晒α艘院螅o我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帶來了很多局限性。因此,我想創(chuàng)作一部和大家生活息息相關的作品。而天氣和所有人都有關系。雖然聽上去很遙遠,但天氣影響著我們的心情,溫室效應也對每個人的生活造成很大影響?!彼€指出,自己以往的作品中天氣都是美的,但這一次,他將天氣放到了人類的對立面。
主題曲《愛能做到的還有什么》的創(chuàng)作者,日本樂隊RADWIMPS上臺時,場內(nèi)爆發(fā)了熱烈的掌聲。這是繼《你的名字》后,RADWIMPS和新海誠的又一次合作。對此,RADWIMPS的主唱野田洋次郎坦言,此前已經(jīng)堅定地拒絕為新海誠再次創(chuàng)作,然而看了《天氣之子》的劇本后,樂隊三人最終還是決定和新海誠合作?!霸趧?chuàng)作《你的名字》的音樂時,我們覺得自己已經(jīng)做到最好了,因此不想和新海誠再次合作。但是人真的是很神奇的生物,休息了一段時間以后,那種不想創(chuàng)作的心情就麻木了?!?/p>
首映禮上,動畫電影《大魚海棠》的導演梁璇和《姜子牙》的導演李煒也來到現(xiàn)場,對新海誠表達了自己的喜愛之情。新海誠坦言,自己非常喜愛《大魚海棠》,創(chuàng)作雨滴變成魚的一些分鏡時參考了大魚海棠;他也對《姜子牙》表示了極大的興趣,并問李煒是否已經(jīng)找到了合適的音樂人選,想要促成RADWIMPS和《姜子牙》的合作。
光線傳媒的總裁王長田也來到了現(xiàn)場,他透露《天氣之子》將要和《哪吒之魔童降世》一起角逐奧斯卡的最佳國際影片獎,并稱贊新海誠是可遇不可求的“天才導演”。對此,新海誠回應道,自己并沒有看過《哪吒》,但是十分想看。
他還問現(xiàn)場觀眾有多少人看過《哪吒》。王長田回答他:“《哪吒》的觀眾正好是一個日本的人口。”對此,新海誠感嘆道:“日本作品也要以不輸給中國作品的勁頭繼續(xù)努力。不斷競爭,不斷學習?!?/p>
《天氣之子》觀后感1
相信大家看《天氣之子》,很多都是奔著“新海誠”這個招牌去的。不過,新海誠表示這一次的《天氣之子》不會是想要和《你的名字》一樣,成為一種標桿,所以反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的。這就對這部電影的一些評價產(chǎn)生了影響。
雖然看得人挺多,但是評價卻是較為兩極分化。目前各大網(wǎng)站的平均評分基本上是中等偏上的級別,既不是非常不好,也不是非常優(yōu)秀的感覺,一些低評價的觀眾給出的理由是對這部電影的價值觀產(chǎn)生問題,并且觀觀影結果并沒有達到預期,有些失望。
其實,新海誠應該突破《你的名字》中的一些刻板印象,這就像是一個演員需要演繹出不同的角色一樣,若是只能記住一個經(jīng)典,那他是一個好演員,但是這樣恰恰是這個演員自身無法接受的后果,新海誠應該也是如此吧。
《天氣之子》這部作品,或許從一開始就并不是一部要超越《你的名字?!返淖髌?,而是一部有意的遠離你的名字的作品。或者說,就像新海誠在訪談中所說的那樣,一部“充滿了任性”的作品。確實,在世界與少女的抉擇中毫不猶豫的選擇陽菜的帆高,這種“直球”出現(xiàn)在一部如此體量的片子中確實讓人感受到一種任性。但是,讓我最疑惑不解的是,在人們異口同聲地提到他們無需為天氣的驟變感到愧疚,無需為世界的改變承擔責任之時,在最后的場景中,目睹朝著淹沒的城市獻上祈愿的陽菜,帆高卻堅決地否定了人們的看法,用最肯定的口吻說出——
不是這樣的,世界并非從一開始就是瘋狂的。是我們改變的。是在那個夏天,那片天空的穹頂上,我選擇的。比起青空,更重要的是陽菜,比起眾多的幸福,更重要的是陽菜的生命。于是我們也祈愿了,無論世界的形態(tài)變成什么樣子,我們都會單純地活下去。
但是與這堅定的口吻所不相符,帆高的臉頰卻流下了莫名的淚水。面對陽菜的“沒問題嗎?”的疑問,帆高整理了自己的心情,又找回了堅定的`口吻,發(fā)出了整個作品中最強有力的的臺詞,最有信息量的結尾。
如何看待這個結尾,我還沒有能夠將心中的這股感受整理完畢,不過,或許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在小說版的后記中,新海誠提到,這個結尾在制作過程中一直沒有最終決定下來。他一直沒有能夠準確捕捉到兩人在此時的情感。最終讓他做出決定的,是洋次郎一開始提出,但是卻一直找不到合適的用處的曲子。于是新海誠這么說道了:(他們的心境)全部都已經(jīng)寫在這里了。
《天氣之子》觀后感2
新海誠已經(jīng)成為日本最有分量的動畫監(jiān)督之一,最近他很喜歡看《三體》,他還發(fā)推說期待三體的第二部趕快翻譯出來。所以這么優(yōu)秀的作品我們要讓肥水先流自己田才是。不過我倒是希望新海誠能導演三體的劇場版,制作水準和畫面特效都會對得起這部作品。
回歸主題,這部《天氣之子》和他的前作一樣的風格,把生活中瑣碎的畫面湊成一幅幅絕美的藝術品,就是他擅長的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在這部電影的情節(jié)上也是這樣,故事本身簡單像一個加入現(xiàn)代生活元素的童話。
男主是個離家出走的十六歲少年,孤身來到大城市謀生。女主陽菜也是和弟弟相依為命,她沒有了父母,她在快餐店兼職給過男主一個漢堡。這也是他出來唯一一次感受到陌生的溫暖,而且對陽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來他在一家工作室安家,和這家的大姐姐去找晴女的消息,晴女是對著天空祈禱就能化雨為晴的特異女。
而女主就是他們要找的晴女。于是男主就和陽菜為那些需要晴天的客戶提供服務。最有趣且溫馨的一段就是男主為陽菜準備了一把傘,一打開就看到傘邊緣掛了一圈晴天娃娃。女主還不滿意,于是他說還有驚喜,就是讓她的弟弟穿上斗篷成了一大個晴天娃娃。那副三人打著傘跟著個大晴天娃娃走在雨過天晴的草坪上真是和諧溫馨的畫面。
他不知道的是女主陽菜每次祈禱天空,身體就會變透明一部分。她曾對他說這是她最后一次做晴女。雖然她很喜歡這份工作,男主也沒勉強她繼續(xù)。只是這最后一次是非常惡劣的天氣,突發(fā)降雪。她這次祈求天晴之后就被一股強風帶上了天空。
于是男主為了再見到她,就穿過城市某廢棄樓頂?shù)镍B居也飛上了云層,原來云上的景色真的隱藏了太多奇景,如白色的鯨魚翻滾在天空。女主就沉睡在一片云中的草地上。被男主叫醒了,男主拉起她要回去,她說一旦下去天氣又會恢復惡劣。男主已經(jīng)把她拉離了云層,兩人往下落,他對她說‘‘這一次請為你自己許愿吧!‘‘女主真的雙手捂住胸口許愿了。這副畫面很唯美,女主淚珠往上滾飛。就差男主變成白龍了,可惜他不是賑早見。
回到地上那場大雨落下真是干凈利落,他說只要有她在,就無論什么天氣都是晴天,結尾就是雨中的景色。筆者寫完這些片段也覺得心里被洗過一樣明澈。
《天氣之子》觀后感3
《你的名字》距離發(fā)行至今已經(jīng)三年了。新海誠導演所引發(fā)的社會現(xiàn)象,仍在持續(xù)。最新作品《天氣之子》,和前作一樣,寫實地描繪了東京的街道,但無論在那里發(fā)生多不現(xiàn)實,只要是動畫就能實現(xiàn)的大膽,告訴我們在我們生活的世界里也有奇跡。我喜歡《天氣之子》有以下幾個原因。
1、對唯美近乎苛求的刻畫。
也有貶義把這稱為炫技的,你難道是為看那些云雨水滴上影院的?但我對日常細節(jié)的溫馨描寫的確是招架不住感動的,東京特有的各處城市景觀,以動畫畫面呈現(xiàn)出來,代入感非常微妙。而我眼里那些寫實卻又美得喪心病狂的畫面,換一個人來看可能無動于衷。每個人對生活的感受點本來就不同,經(jīng)歷太多麻木、經(jīng)歷太少不解、不論經(jīng)歷與否仍然相信感觸,我是后一種。
2、并不華麗的男主女主設定。
五官端正清秀、不夸張觸目,鄰家小哥哥小姐姐的日常感。人設符合細膩情感的展開路線,在唯美的背景光影云雨中也不顯搶鏡,調和均衡。在觸發(fā)觀眾對花季懷戀的共鳴上,男女主的出演聲優(yōu)都是未滿20歲的新人,純粹的小清新本色致青春。
反而,配角各有亮點。要是把陽菜和夏美放一起站,差距不是一點點,夏美角色設定上明顯多是男畫師的筆觸,滿滿對胸的執(zhí)念,夏美女大學生誰信呢,都是套路哈。再說陽菜那相依為命的小學生弟弟,撩妹小能手加女裝小正太,戲碼不少。連路上撿來的流浪小貓都渾身是戲,說起來新海誠的大部分作品都有貓出沒,簡直無貓不歡,這回還被做成了周邊。
3、故事情節(jié)上弱一點也無傷大雅。
猜不出,會有多少影評人,為劇情爭議而大書特寫。雖說走的文藝向,但畢竟是商業(yè)片一部。珠玉在前,不能超越前作的話就請導演你不要拉新片出來溜,這總說不過去。數(shù)部前作中,多有劇情無法飽滿飛躍的遺憾存在,是粉的,大致能寬容這一點。不然何以從《云之彼端》熬上十幾年才一夜翻紅。要說換一個編劇達人來講故事吧,那就不是新海誠style了。不是粉的,單以《你的名字》的影響力為起點和標桿,評判結果估計不理想。
《天氣之子》觀后感4
新海誠此番歷時三年的回歸作品,別具新意選用“天氣”為主題,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觀察與思考。新海誠表示,“《你的名字?!分筇鞖獍l(fā)生了很大變化,世界各地極端氣象愈發(fā)頻繁”。因此描繪出一個氣候錯亂、陰雨不斷的東京,在結合現(xiàn)實世界的同時,也為影片增添了奇幻感。
劇情很簡單,女主人公是可以有雨過天晴的魔力,但是會因為使用這種魔力而消失在人間,因為這種魔力可以帶給人們快樂,所以女主人公為了這份快樂使用魔力最后消失了。一開始建議使用魔力來賺錢的建議是男主人公提出的,但是他并不知道會有失去生命的后果,最后為了救女主人公拼盡了全力,happy ending!
從這部電影里,我感受到了每個角色的力量,也因為每個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獨白和呼喊而感動得落淚。每個音樂和劇情配合地天衣無縫,里面的光線運用得如此獨到。
但不得不說,故事本身太弱了。首先,晴天女孩的能力沒有合理的解釋,所以我無法理解為什么該能力用多了晴天女孩就要消失,那如果這點不理解的話,我不知道接近兩個小時的電影在干什么。其次,很多情節(jié)的轉換在我看來很莫名其妙:我非常不能理解那位大叔在最后非要攔著小伙子去找那位小姑娘,因為這件事根本和大叔無關?。晃乙膊惶斫夥且圃煨』镒雍途熘g的矛盾,使得小伙子去找小姑娘有重重阻礙這一點。所以經(jīng)常會不知道劇情怎么就這樣發(fā)展了,會不知道一些角色在干什么,為什么會做那樣的選擇。
《言葉之庭》,《你的名字》和《天氣之子》是我認真看過的新海誠的三本電影。我最喜歡的還是《言葉之庭》,雖然它時間最短,大概40多分鐘,在我看來故事本身卻是最完整的,而且,我也很喜歡最后那個沒明說卻能令人憧憬的結局。
《天氣之子》觀后感(一)
11月1日,新海誠新作《天氣之子》首映,在前一天剛看完《你的名字》的我十分爽快地買下了票,選擇一個人去電影院里感受新海誠給我?guī)淼母袆?。這是我第一次去看電影的首映,心里面十分的激動。在觀看的前夕,我腦海里依然回蕩著《你的名字》帶給我那一抹純粹的感動。
《天氣之子》男主帆高是一名因承受不住家里壓力而離家出走來到東京的少年,沒有成年、稚嫩并且膽小的他在東京處處碰壁,那一抹因找不到住處而躲在陰暗角落的瘦弱身影實在令人心痛。
相比較男主的稚嫩,女主陽菜則顯得成熟得多。她的母親因病去世后,就和自己的弟弟生活在一起,并且承擔起家庭的重擔,賺錢養(yǎng)家。為了讓自己能夠更容易獲得打工的機會,她甚至謊稱自己是一個十七歲的少女,在男主面前裝成一位成熟的姐姐,實際上她比帆高還要小一歲。
陽菜是一個100%的晴女,有她祈愿的地方就會停止陰雨連綿,變得晴空萬里,人們的精神也更加積極起來。這對生活在天氣異常、陰雨連綿的東京市民來說是一個天大的福音,帆高也意識到這一點,并與陽菜建立了一個定制天氣的網(wǎng)站,在幫助東京市民的同時獲取收益。
然而,帆高卻并不知道,陽菜為此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作為晴女的陽菜每祈禱一次,身體就會變得透明,最后會完全消失,而當陽菜完全消失時,東京的天氣就會恢復正常。
而帆高知道這個消息后,十分震驚,想要挽救陽菜,甚至不惜用撿來的槍與阻攔他的警察正面對抗。在整部電影中,帆高與陽菜相識,一起生活的甜蜜,為救陽菜的不顧一切都深深地震撼到我,觀影過程中,我也忍不住熱淚盈眶。
陽菜:你找到我存在的意義,謝謝你。
帆高:我想再一次見到你。比起晴空,我更需要你,天氣什么的,就這樣瘋狂下去也無所謂!
陽菜甜美的笑容、帆高為救陽菜的不顧一切、嘶聲吶喊配以觸動人心的音樂與BGM,即便在電影結束的那一刻,我依然不舍得離去。
我已經(jīng)是一個成年人,出于生活等種種原因,屬于少年的那股熱血也在慢慢退卻,不顧一切的愛情在現(xiàn)實中很難做到也很難遇到,但卻令人憧憬。
如同《你的名字》一樣,《天氣之子》同樣是一部十分優(yōu)秀的佳作,能給人帶來不一樣的感動與沖擊,值得一看。
《天氣之子》觀后感(二)
相信大家看《天氣之子》,很多都是奔著“新海誠”這個招牌去的。不過,新海誠表示這一次的《天氣之子》不會是想要和《你的名字》一樣,成為一種標桿,所以反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的。這就對這部電影的一些評價產(chǎn)生了影響。
雖然看得人挺多,但是評價卻是較為兩極分化。目前各大網(wǎng)站的平均評分基本上是中等偏上的`級別,既不是非常不好,也不是非常優(yōu)秀的感覺,一些低評價的觀眾給出的理由是對這部電影的價值觀產(chǎn)生問題,并且觀影結果并沒有達到預期,有些失望。
其實,新海誠應該突破《你的名字》中的一些刻板印象,這就像是一個演員需要演繹出不同的角色一樣,若是只能記住一個經(jīng)典,那他是一個好演員,但是這樣恰恰是這個演員自身無法接受的后果,新海誠應該也是如此吧。
《天氣之子》這部作品,或許從一開始就并不是一部要超越《你的名字》的作品,而是一部有意的遠離《你的名字》的作品。或者說,就像新海誠在訪談中所說的那樣,一部“充滿了任性”的作品。確實,在世界與少女的抉擇中毫不猶豫的選擇陽菜的帆高,這種“直球”出現(xiàn)在一部如此體量的片子中確實讓人感受到一種任性。
但是,讓我最疑惑不解的是,在人們異口同聲地提到他們無需為天氣的驟變感到愧疚,無需為世界的改變承擔責任之時,在最后的場景中,目睹朝著淹沒的城市獻上祈愿的陽菜,帆高卻堅決地否定了人們的看法,用最肯定的口吻說出:“不是這樣的,世界并非從一開始就是瘋狂的。是我們改變的。是在那個夏天,那片天空的穹頂上,我選擇的。比起青空,更重要的是陽菜,比起眾多的幸福,更重要的是陽菜的生命。于是我們也祈愿了,無論世界的形態(tài)變成什么樣子,我們都會單純地活下去?!?/p>
但是與這堅定的口吻所不相符,帆高的臉頰卻流下了莫名的淚水。面對陽菜的“沒問題嗎”的疑問,帆高整理了自己的心情,又找回了堅定的口吻,發(fā)出了整個作品中最強有力的的臺詞,最有信息量的結尾。
如何看待這個結尾,我還沒有能夠將心中的這股感受整理完畢。不過,或許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在小說版的后記中,新海誠提到,這個結尾在制作過程中一直沒有最終決定下來。他一直沒有能夠準確捕捉到兩人在此時的情感。最終讓他做出決定的,是洋次郎一開始提出,但是卻一直找不到合適的用處的曲子。于是新海誠這么說道:“他們的心境全部都已經(jīng)寫在這里了?!?/p>
《天氣之子》觀后感(三)
新海誠已經(jīng)成為日本最有分量的動畫監(jiān)督之一,最近他很喜歡看《三體》,他還發(fā)推說期待三體的第二部趕快翻譯出來。所以這么優(yōu)秀的作品我們要讓肥水先流自己田才是。不過我倒是希望新海誠能導演三體的劇場版,制作水準和畫面特效都會對得起這部作品。
回歸主題,這部《天氣之子》和他的前作一樣的風格,把生活中瑣碎的畫面湊成一幅幅絕美的藝術品,就是他擅長的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在這部電影的情節(jié)上也是這樣,故事本身簡單像一個加入現(xiàn)代生活元素的童話。
男主是個離家出走的十六歲少年,孤身來到大城市謀生。女主陽菜也是和弟弟相依為命,她沒有了父母,她在快餐店兼職給過男主一個漢堡。這也是他出來唯一一次感受到陌生的溫暖,而且對陽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來他在一家工作室安家,和這家的大姐姐去找晴女的消息,晴女是對著天空祈禱就能化雨為晴的特異女。
而女主就是他們要找的晴女。于是男主就和陽菜為那些需要晴天的客戶提供服務。最有趣且溫馨的一段就是男主為陽菜準備了一把傘,一打開就看到傘邊緣掛了一圈晴天娃娃。女主還不滿意,于是他說還有驚喜,就是讓她的弟弟穿上斗篷成了一大個晴天娃娃。那副三人打著傘跟著個大晴天娃娃走在雨過天晴的草坪上真是和諧溫馨的畫面。
他不知道的是女主陽菜每次祈禱天空,身體就會變透明一部分。她曾對他說這是她最后一次做晴女。雖然她很喜歡這份工作,男主也沒勉強她繼續(xù)。只是這最后一次是非常惡劣的天氣,突發(fā)降雪。她這次祈求天晴之后就被一股強風帶上了天空。
于是男主為了再見到她,就穿過城市某廢棄樓頂?shù)镍B居也飛上了云層,原來云上的景色真的隱藏了太多奇景,如白色的鯨魚翻滾在天空。女主就沉睡在一片云中的草地上。被男主叫醒了,男主拉起她要回去,她說一旦下去天氣又會恢復惡劣。男主已經(jīng)把她拉離了云層,兩人往下落,他對她說:“這一次請為你自己許愿吧!”女主真的雙手捂住胸口許愿了。這副畫面很唯美,女主淚珠往上滾飛,就差男主變成白龍了。
回到地上那場大雨落下真是干凈利落,他說只要有她在,就無論什么天氣都是晴天,結尾就是雨中的景色。筆者寫完這些片段也覺得心里被洗過一樣明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