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唐代是“花季”,是詩的盛世,是一場精彩的戲,誕生了諸多偉大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李商隱等。在《蔣勛說唐詩》一書中,蔣勛用十個章節(jié)來講述他心中的最精彩的一百首唐詩,他心中最好的唐朝詩人,從魏晉到晚唐,從文學到美學,從張若虛到李商隱,充滿詩意,充滿禪機,娓娓道來,很好看,很好讀,很美。編輯推薦
《蔣勛說唐詩》是蔣勛老師給我們講解唐詩的燦爛與華美,帶領我們體驗生命中的真與善與美,這將是一次愉悅的心靈出走。
唐朝為什么會帶給我們感動?蔣勛說,因為唐詩里有一種燦爛與華美,唐朝就像漢文化一個短暫的度假期,是一次露營,人不會永遠露營,最后還是要回來安分地去遵循農業(yè)倫理。為什么我們特別喜歡唐朝?因為會覺得這一年回想起來,最美的那幾天是去露營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暫的出走。
海報:
媒體評論
蔣勛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喚醒,讓我們看見精燦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啞喑滅的美喚醒,讓我們聽到恍如鶯啼翠柳的華麗歌聲。蔣勛多年在文學和美學上的耕耘,就時間的縱軸而言,他可算為人類文化的孝友之子,他是一個恭謹謙遜的善述者。就空間上的橫軸而言,蔣勛是這個地域的詩酒風流的產物,是從容、雍雅、慧杰、自適的人。
——臺灣著名作家 張曉風
長久以來,弱勢者視美為奢侈,不敢言美;利益者視美為夸富,役使糟踐,美感已為GDP所犧牲。直到經濟轉型,苦于品牌升級、設計加值之時,才回首茫然,心虛自卑,模仿失據(jù),而先生卻早數(shù)十年已藏寶救亡。出之于小說、散文、藝術史、論述、繪畫,苦心孤詣,重構民族美學與歷史記憶,啟蒙俗民生活中的感官審美享樂,獻身為美的傳道者,謙卑明亮,氣象恢宏,給了我們歡喜感動與榮耀自豪。
——2010年臺灣出版界“出版風云人物”獲獎原因
目錄
第一講 大唐盛世
詩像一粒珍珠
唐代是詩的盛世
新繡羅裙兩面紅,一面獅子一面龍
菩提薩埵與水到渠成
文學的內容與形式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詩人的孤獨感
游牧民族的華麗
唐詩里的殘酷
俠的精神
唐朝是一場精彩的戲
第二講 春江花月夜
唐朝是漢文化一個短暫的度假期
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生命的獨立性
與道德無關的生命狀態(tài)
何處春江無月明
空里流霜不覺飛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宇宙意識
對虛擬性的肯定
愿逐月華流照君
更大意義上的歸宿
交響曲的結尾
交響詩樂章
第三講 王維
政治帶給王維的恐怖經驗
孟城坳、白石灘
"無人"的意境
山水中生命的狀態(tài)
另一種生活
《洛陽女兒行》:貴游文學的傳統(tǒng)
邊塞詩
《少年行》的代表性
山水詩中的畫意
第四講 李白(上)
詩歌的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
角色轉換
青梅竹馬
十四為君婦
《蜀道難》
其險也若此
浪漫詩的極致
第五講 李白(下)
《月下獨酌》
《行路難》
《鳳凰臺》
《將進酒》
《金陵酒肆留別》、《客中作》
詩仙和詩圣
《長相思》、《關山月》
送別和贈詩
《清平調》、《沙丘城下寄杜甫》
第六講 杜甫(上)
夢李白
長安水邊多麗人
《兵車行》
《石壕吏》
第七講 杜甫(下)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律詩的極致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春望》
逃難的記錄
離亂中的痛苦生活
第八講 白居易
《賣炭翁》
關注百姓的古文運動
《新豐折臂翁》
大膽批判社會
文學和生命的兩個部分
《長恨歌》--本事
《長恨歌》--夢尋
《琵琶行》--音樂
《琵琶行》--深情
第九講 李商隱(上)
唯美的回憶
幻滅與眷戀的糾纏
繁華的沉淀
抽象與象征
想見時難別亦難
花下醉
人間重晚晴
第十講 李商隱(下)
《錦瑟》
舍棄眷戀?
生命的荒涼本質
尋找知己的孤獨
典型情詩
蘭臺應官前的故事
淚與啼
晚唐的生命情調
李商隱詩的神秘感
作者簡介
蔣勛,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長樂人。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yè),后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臺。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F(xiàn)任《聯(lián)合文學》社長。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著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shù)十種,并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事兩岸美學教育的推廣,他認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p>
精彩書摘
第二講 春江花月夜
唐朝是漢文化一個短暫的度假期
我們看到一朵花開放,非常燦爛、非常華美,可我們大概沒有辦法了解一朵花開放的辛酸,它那么渴望生命完成的過程,它怎么去完成?它經歷了哪些冰雪、霜雹、風雨?我們要看花的華麗,卻不要看花得以完成的殘酷,其實是不可能的。殘酷是我們自己過濾掉了。我們抱著一個小寵物的時候,當然感覺不到殘酷性,可是當我看到一個溫柔的人,抱著一個小寵物,常常會有一種難過,因為這個生命其實已經被豢養(yǎng)為另外一種形式。這也是一種殘酷。一個生命,只要有生態(tài)上的改變,必死無疑。我們沒有給它任何自由意志,我們也沒有給它求生的可能。農業(yè)文化到最后是相濡以沫的狀況,當災難來臨,你會感覺到巨大的無助、無奈,生命個體的強度也無濟于事。
所以,我們處在一個巨大的矛盾之中,就是生命的個體強度跟群體的相互依賴感之間常常找不到平衡。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一個唐朝?很可能是因為群體的依賴感到了一定程度,個人的潛能已經無法得到釋放,所以唐朝出現(xiàn)了。 唐朝調整了一下歷史的角度,給個人以空間,武則天、唐太宗、李白這些人得以出來。不用擔心個性的釋放會給社會造成大紊亂,接下來的宋朝又會回到農業(yè)倫理。我們不必去罵唐朝的人,宋朝以后武則天跟李白被罵得很慘。這些人被認為目無綱紀、無法無天,因為宋朝重新出現(xiàn)了土地依賴的關系,它自然用這種角度去看待唐朝。 唐朝為什么會帶給我們感動?因為唐詩里有一種燦爛與華美,同時我們也知道這只是在美學上做了一個平衡跟提醒,不必擔心在現(xiàn)實當中會產生某些副作用。唐朝是“負”,而不是“正”,我們文化的正統(tǒng)還是農業(yè)倫理。唐朝就像漢文化一個短暫的度假期,是一次露營,人不會永遠露營,最后還是要回來安分地去遵循農業(yè)倫理。為什么我們特別喜歡唐朝?因為會覺得這一年回想起來,最美的那幾天是去露營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暫的出走。我常常跟朋友們說,在農業(yè)倫理里受不了的時候就出走一下,去唐朝過兩天再回來。我一直覺得《春江花月夜》是初唐氣派最遼闊的一首詩,希望跟大家交流這首詩所表現(xiàn)的`真正的宇宙意識。
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的前四句是:“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逼渲械谝痪涞摹捌健焙偷诙涞摹吧薄⑷缓笤偈堑谒木涞摹懊鳌?,都是押韻。每四句是一個韻,一共有九次轉韻,全詩九段,有三十六句,三十六句構成了一個非常完整的結構形式。經過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的琢磨,形式與內容之間的完美關系,終于實現(xiàn)了。初唐時,還有很多五言、四言、六言夾雜的詩句出現(xiàn),比如大家很熟悉的初唐詩人王勃,他最有名的《滕王閣序》,我想大家在教科書里可能都讀過,他寫:“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薄瓣P山難越”是四言,“誰悲失路之人”是六言,“萍水相逢”是四言,“盡是他鄉(xiāng)之客”是六言,還是在用“四六”的形式,這是魏晉南北朝的詩人琢磨出來的規(guī)矩和結構,一直延續(xù)到初唐。
直到《春江花月夜》出現(xiàn),我們看到一個很完整的七言詩的形式。張若虛是一個詩作非常少的人,所以很多人對他的作品不熟??墒乔宄司帯度圃姟?,提到《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說這篇是“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這個人作品不多,只有一兩篇作品,所以叫孤篇;“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是說比全部的唐詩還要好。做詩人做到這樣真是很過癮,平時不輕易出手,一出手就是最好。我基本上不把《春江花月夜》看做張若虛個人化的才氣表現(xiàn),而是強調初唐時期,人的精神有一種前所未有的遼闊,在空間和時間上,都開始有一種擴大。
所以,我第一個想跟大家交換的意見是關于題目。可能你們會聽到很多地方用到《春江花月夜》,有一首國樂的曲子就叫做《春江花月夜》,其實它早先的名字叫《漁舟唱晚》,很多中國的畫家畫畫,也愛給畫作起名為《春江花月夜》?!按航ㄔ乱埂焙孟褡兂闪嗣篮脮r光、黃金歲月的代名詞。張若虛寫了這首詩以后,這個名稱就延續(xù)下來。大概在我的中學時代,有一部法國電影,翻譯過來的名字也叫《春江花月夜》,好像是用這個名稱來代表電影想要闡述的非常美好的時刻。
“春江花月夜”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人會認為斷句的時候應該斷在“春江”兩個字后面,然后下面是“花月夜”,我們在五言詩當中,習慣于“二”和“三”的關系,這樣一來,就會發(fā)現(xiàn)“春”是在形容“江”,如果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春天的江水。我們的語言比較復雜,不像西方的文字,動詞、名詞、形容詞是不同的,我們通常一個字可以是形容詞,也可以是動詞,還可以是名詞,一個人說“小孩子在尿尿”,這兩個尿字當然不一樣,一個是動詞,一個是名詞。用漢語寫詩的時候,有時候常常由詞性本身帶來一種曖昧風格。如果用五言詩來理解,“春江”就是春天的江水,“花月夜”的主詞應該是夜晚,就是有花有月亮的夜晚,聽起來挺俗氣的。
可是漢語文學的有趣之處在于漢字本身一個字一個音,所涵蓋的內容幾乎形成了一個畫面,而不只是一個詞匯。我覺得將“春江”理解為春天的江水,可能是一個錯誤。最有趣的是,這五個字全部是名詞: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我將這五個名詞形容為一首交響曲的五個樂章,整首曲子有五個主題,春天是一個主題,江水是一個主題,花是一個主題,月亮是一個主題,夜晚是一個主題。五個主題在交錯,它們中間發(fā)生了三棱鏡般的折射關系,假設春天是一面鏡子,花是一面鏡子,江水是一面鏡子,鏡子中間產生了多重投射與折射的關系。這首詩之所以迷離錯綜和意向豐富,是因為它的五個主題都是獨立的。
生命的獨立性
在唐詩當中,生命的獨立性是受到歌頌的。在歷史上,如果我喜歡武則天這個角色,跟她取不取得政權沒有必然關系,而是因為我看到她對自己獨立個性的完成。《春江花月夜》之所以美,是因為它在充分的自我的獨立性當中,才會去欣賞另外一個完全獨立的,跟它不同的生命狀態(tài)。
這里面的美學意識非?,F(xiàn)代。二十世紀初,巴黎開始尊重每一個不同的生命。一個女畫家羅蘭桑嬌媚得要死,永遠都是楚楚可憐,很嬌弱的感覺。有人喜歡她,有人不喜歡她,但大家都尊重她;另外有一個俄羅斯來的移民叫蘇蒂納,窮得要死,每天去做苦力,在碼頭上搬完東西,然后回家畫畫,他喜歡畫被宰殺后的牛。羅蘭桑與蘇蒂納如此不同,可他們同時在巴黎,而且他們可以做朋友,認為彼此代表的是巴黎畫派兩種不同的美學。
唐代也有這樣的特質,武則天在取得政權的過程當中,最大的障礙是作為一個姓武的,要去搶奪李姓政權,李家自然會有反撲。初唐時駱賓王寫的《討武曌檄》是很有名的一篇文章,駱賓王是初唐文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文人,我們不太清楚他心里想什么,因為他在幫別人寫文章。徐敬業(yè)要討伐武則天,必須找一個人來寫一篇文章,就像現(xiàn)在報紙的社論一樣,表示自己是名正言順地出兵去打武則天。“檄”就是貼在墻上的看板、大字報,昭告天下說武則天有多壞,所以要起兵討伐她,“檄”主要就是提供輿論支持的。武則天作為一個有雄才大略的執(zhí)政者——我們今天用雄才這個“雄”已經有問題了,應該是“雌才大略”,她上朝的時候,讓別人把這個檄文撕下來念給她聽。這已經是一個政治人物極大膽的作為,因為她至少應該先看一看到底人家在講她什么,可是她選擇直接讓人念。
這篇文章寫得很真實,武則天出身卑賤,“曾以更衣入侍”,“更衣入侍”就是在廁所里替皇帝換衣服。在傳統(tǒng)的農業(yè)倫理中,你的父親、祖父是怎么樣的,你大概也就差不多是怎么樣的。武則天根本就不在乎這些,這里面就有了現(xiàn)代倫理的因素。武則天覺得文章講得很對,可“我就是這樣子,關你什么事?”文章一步一步地形容,到皇帝去世不久,武則天取得政權,“一抔之土未干”——皇帝墳墓上的土都還沒干,“六尺之孤何托?”——一個已經長大,應該繼承皇位的李家后代,竟然被廢掉了。其實“六尺”已經是大男人了,可“六尺之孤何托?”意思是誰來照顧他。這里面的語言跟思想全部是農業(yè)倫理,因為按照農業(yè)倫理,皇帝死后,繼承皇位的應該是他的長子,而這個長子竟然被廢掉,由武則天來做皇帝。
可是武則天的個性中有孤獨意識,有流浪、冒險精神,有來自游牧民族的個人生命“物競天擇”的部分,這與農業(yè)倫理遵循的是兩種不同的邏輯。所以武則天聽著聽著,就開始贊美這篇文章,還問宰相是什么人寫的?宰相說是駱賓王。當聽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的時候,武則天判斷這篇文章會對老百姓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因為這兩句訴諸于農業(yè)倫理中的忠孝,她覺得這篇文章真是擊中要害。她就遺憾地說,駱賓王這樣的人才,宰相竟然沒有招他入閣,這是宰相之罪啊。
我每次讀到這段,都會有一種驚訝,武則天不覺得這篇文章在罵她,她從執(zhí)政者的角度認為這是一篇好文章,罵武則天的部分是可以抽離掉的。在這樣一個時代里,駱賓王有駱賓王自我完成的方式,武則天有武則天自我完成的方式。武則天在自己的孤獨當中,會欣賞駱賓王的孤獨,而不是處于對立的狀態(tài)。在現(xiàn)實當中,事關政治的爭奪;可是在美學的層次上,每一個生命都會欣賞另外一個生命,這才是花季出現(xiàn)的原因。所謂的花季,就是所有的生命,沒有高低之分。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這些存在于自然中的幾個主題,偶然間因緣際會發(fā)生了互動的關系,可它們又各自離去。它們是知己,它們也是陌路?!跋埋R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王維《送別》)他們總是在路上碰到人,就喝一杯酒,變成好朋友,然后擦肩而過,又回到各自的孤獨,這里面沒有一點小家子氣的生命意向。
空里流霜不覺飛
《春江花月夜》為什么影響力這么大?因為這是初唐詩中最具有典范性地將個人意識提高到宇宙意識的一個例子。當生命經驗被放大到宇宙意識,張若虛在文學技巧上又把漫無邊際、天馬行空的思想拉回來——“江流宛轉繞芳甸”。他的面前有一條河流,“宛轉”地流過“芳甸”;“甸”是被人整理出來的一洼一洼的圃,就是田。為什么叫“芳甸”?因為不種稻子,不種麥,而是種花。河流彎彎曲曲地流過種滿了花的、散發(fā)著香味的土地,“江流宛轉繞芳甸”將主題變成了“江”與“花”的對話。
下面一句是月亮與花的主題:“月照花林皆似霰。”這首詩很好玩,一開始的時候是春天,江水在流,然后月亮慢慢升起,潮水上漲。初春時節(jié),空氣很涼,夜晚的時候,水汽會結成一種薄薄的透明的東西在空中飄,也就是“霰”?;ㄓ泻芏囝伾?,紅的、紫的、黃的,當明亮的月光照在花林上,把所有的顏色都過濾成為銀白色。我們看到張若虛在慢慢過濾掉顏色,因為顏色是非常感官的,可是張若虛希望把我們帶進宇宙意識的本體,帶進空靈的宇宙狀態(tài)?!敖魍疝D繞芳甸”中的“芳”是針對嗅覺;“月照花林皆似霰”是針對視覺。江水把氣味沖散,月光把花的顏色過濾。
“空里流霜不覺飛”就非常像佛教的句子,這里的“空”剛好是佛教講的“空”,可以是空間上的空,也可能是心理上的空。春天的夜晚會下霜,可是因為天空中布滿了白色的月光,所以霜的白感覺不到了。這是張若虛詩中出現(xiàn)的第一個有哲學意味的句子,就是存在的東西可以讓你感覺不到它的存在。聽起來很抽象,可是生命里其實有很多東西存在,我們常常已經感受不到它們的存在。比如死亡一直存在,可是我們從來感覺不到死亡。
“汀上白沙看不見。”因為沙洲上的沙是白的,月光是白的,所以汀上有白色的沙也看不出來,這句詩也是在說存在的東西,我們根本不覺得存在。開始的時候講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非常絢爛??墒沁@兩句詩一下將意境推到了一個空白的狀態(tài)。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一首完美的詩,首先需要結構上的精煉。如果我們相信天才論,張若虛真是一個大天才。不然就是時代真是到了水到渠成的階段,這首經得起如此分析與探討的詩才可能產生。從“月照花林皆似霰”,到“空里流霜不覺
飛”,再到“汀上白沙看不見”,就是所有的存在都變成了不存在?!敖煲簧珶o纖塵”——江水、天空全部被月光統(tǒng)一變成一種白,沒有任何一點雜質?!翱铡本瓦@樣被推演出來了。所有一切都只是暫時現(xiàn)象,是一種存在,可是“不存在”是更大的宇宙本質,生命的本質或宇宙的本質可能都是這個“空”。不只是視覺上的“空”,而是生命經驗最后的背景上的巨大的空。
“皎皎空中孤月輪”,在這么巨大的“空”當中,只有一個完整的圓,“孤月輪”就是一個圓。聽過美術史的朋友大概都記得,西方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像蒙德里安這些人,一直在找?guī)缀螆D形的本質,與唐詩的狀態(tài)非常像,就是追問到最后宇宙間還剩下什么。我們有時會講到“洪荒”,洪荒是沒有人的時代,沒有建筑物的時代。我們今天在高雄的西子灣海港,會看到風景,也會在剎那間看到洪荒中的高雄,或者被命名之前的高雄,在這個情景下,人被放到自然中去做討論。我不知道大家可不可以理解,通常我們在現(xiàn)象當中的時候,只能討論現(xiàn)象當中的相對性;可是當一個文學家、藝術家把我們帶到了哲學的層面,他就會去問本質的問題,本質的問題也就是絕對性的問題。
“江畔何人初見月”,張若虛在公元七世紀左右,站在春天的江邊看夜晚的花朵,然后他問,誰是在這個江邊第一個看見月亮的人?這個句子字面意思一點都不難懂,可我們聽到這個句子會嚇一跳。我們在任何一個黃昏在西子灣看到晚霞,如果問誰第一個在這里看到晚霞的?那就問到本質了。通常我們很少看到這種重的句子,因為這完全是哲學上的追問,他忽然把人從現(xiàn)象中拉開、抽離,去面對蒼茫的宇宙。我們大概只有在爬高山時,才會有這種感覺:到達巔峰的時候,忽然感覺到巨大的孤獨感,視覺上無盡蒼茫的一剎那,會覺得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這種句子在春秋戰(zhàn)國出現(xiàn)過,就是屈原的《天問》。屈原曾經問過類似的問題,之后就沒有人再問了,農業(yè)倫理把人拉回來,說問這么多干什么,你要把孩子照顧好,把老婆照顧好。漢詩里面會說“努力加餐飯”,唐詩里面的人好像都不吃飯,全部成仙了。他們問的是“江畔何人初見月”,關心的不再是人間的問題,而是生命本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邊的月亮現(xiàn)在照在我身上,可是江邊的月亮最早什么時候照到了人類?這個句子這么重,所問的問題也是無解。唐詩之所以令我們驚訝,就是因為它有這樣的力量,也就是宇宙意識。大部分朝代的文學沒有宇宙意識,可是唐詩一上來就涉及了。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中的“念天地之悠悠”也是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在如此巨大的、無限的時間跟空間里的茫然性。我覺得茫然絕對不是悲哀,其中既有狂喜又有悲哀。狂喜與悲哀同樣大,征服的狂喜之后是茫然,因為不知道下面還要往哪里去,面對著一個大空白。“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一步一步推到“空”的本質,當水天一色的時候,變成絕對的“空”。生命狀態(tài)處于空之中,本質因素就會出來。這是《春江花月夜》第一段當中最重的句子。
這么重的句子出來以后,接下來怎么辦?神來之筆之后就是平靜。我第一次讀這首詩的時候,讀到這兩句,就想張若虛下面要怎么收?因為下面還有一大半。其實我們讀到這兒的時候應該會停下來,不會再繼續(xù)讀下去了,我們會被詩人帶著去想這個問題?!敖虾稳顺跻娫拢潞文瓿跽杖恕?,我們去想這個問題的時候,他接下來給出一個非常平凡的空間,也就是回到通俗:“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笔撬耆猛ㄋ仔缘臇|西來把“江畔何人初見月”這么重的句子收掉,第一個段落就此結束。
任何一個創(chuàng)作者寫出一個驚人的句子,涉及哲學命題的時候,一定要用比較相反的方法再往回收,不然讀者會沒有辦法思維?!叭松鸁o窮已”,就是人生一代一代地傳下去,沒有停止。這是很通俗的句子。唐詩好就好在可以偉大,也可以平凡、簡單,因為它什么都可以包容。如果選擇性太強,格局就不會大。比如南宋的詞,非常美,非常精致,但包容性很小,只能寫西湖旁邊的一些小事情。而唐朝就很特別,燦爛到極致,殘酷到極致。我們常說“大唐”,“大”就是包容。今天如果我去做詩歌評審,看到“人生代代無窮已”這樣的句子,會覺得真庸俗,可是張若虛敢用,因為他用的地方對?!敖履昴曛幌嗨啤?,江水、月亮每年都是一樣的,水這樣流下去,月亮照樣圓了又缺,缺了又圓,是自然當中的循環(huán)。
下面一句又是一個讓我們有點思考的問句:“不知江月待何人?!逼渲械摹按?,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字,這里的等待是指江山有待,他覺得江山在等什么人。我們回想一下,當陳子昂站在歷史的一個高峰上,說“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他之所以如此自負,是因為他覺得江山等到他了,在古人與來者之間,他是被等到的那個人。生命卑微地幻滅著,一代又一代,可是有幾個人物的生命是發(fā)亮的,是會被記住的?張若虛說“不知江月待何
人”,里面有很大的暗示。在這個時刻,在這個春天,在這個夜晚,在花開放的時刻,在江水的旁邊,他好像被等到了?!安恢麓稳恕笔恰安恢边€是“知”?接著前面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同透露出的是唐詩中非常值得思考的自負感。
接下來是“但見長江送流水”,水不斷地流過去。自古以來,水被用來象征時間,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講的就是時間。在中國文化當中,水的象征性非常明顯,一直代表著不斷流逝的時間?!耙唤核驏|流”也是用水做象征,來表達這個意思?!暗婇L江送流水”的張若虛,覺得宇宙間有自己不了解的更大的時間跟空間,剎那之間,他個人的生命與流水的生命、時間的生命有了短暫的對話。如果說魏晉南北朝一直都在為文學的形式做準備,但始終沒有磅礴的宇宙意識出現(xiàn),那么在《春江花月夜》中大宇宙意識一下被提高到驚人的狀態(tài)。
點擊此處獲得更多內容
【導讀】李商隱擅長詩歌寫作,
晚唐與南唐是文學史上兩個非常重要的時期,有很特殊的重要性。
在藝術里面,大
活在
一九八八年我去了上海,很好奇地去看百樂門大舞廳,還有很有名的大世界,覺得怎么這么破陋?;貞洰斨泻芏鄸|西的
晚唐的
幻滅與眷戀的糾纏
我想先與大家分享李商隱的《登樂游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這首詩只有二十個字,可是一下就能感覺到歲月已經走到了晚唐。詩人好像走到廟里抽了一支與他命運有關的`簽,簽的第一句就是“向晚意不適”?!跋蛲怼笔强煲胍沟臅r候,不僅是在講客觀的時間,也是在描述心情趨于沒落的感受。晚唐的“晚”也不僅是說唐朝到了后期,也有一種心理上結束的感覺。個人的生命會結束,朝代會興亡,所有的一切在時間的意義上都會有所謂的結束,意識到這件事時,人會產生一種幻滅感。當我們覺得生命非常美好時,恐怕很難意識到生命有一天會結束。如果意識到生命會結束,不管離這個結束還有多遠,就會開始有幻滅感。因為覺得當下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不確定的,在這個不確定的狀態(tài)中,會特別想要追求剎那之間的感官快樂與美感。
白天快要過完了,心里有一種百無聊賴的感覺,有一種講不出理由的悶,即“意不適”。晚唐的不快樂絕對不是大悲哀。李白的詩中有號
這種講不出的不舒服要如何解脫呢?“驅車登古原”,用現(xiàn)在的語言來講,就是去散散心吧,疏解一下愁懷。樂游原是當時大家很喜歡去休閑娛樂的地方,這里用了“古”字,表示這個地方曾經
曾經
這首詩太像關于命運的簽。大
李商隱的很多哀傷的感覺都是源于個人生命的幻滅,可以說是一種無奈吧;感覺到一個大時代在慢慢沒落,個人無力挽回,難免會覺得哀傷;同時對華麗與美又有很大的眷戀與耽溺,所以他的詩里面有很多對華麗的回憶,回憶本身一定包含了當下的寂寞、孤獨與某一種沒落。這有點兒類似于白先勇的小說,他的家世曾經非常顯赫,在巨大的歷史變故之后,他一直活在對過去的回憶里。那個回憶太華麗,或者說太
在西洋音樂史上,很多音樂家習慣在晚年為自己寫安魂曲,比如大家很熟悉的莫扎特的《安魂曲》。他們寫安魂曲的時候,那種心情就有一點像李商隱的詩,在一生的回憶之后,想把自己在歷史中定位,可是因為死亡已經逼近,當然也非常感傷。在西方美學當中,將這一類文學叫作“décadence”,“décadence”
“頹廢”這兩個字在漢字里的意思不好,我們說一個人很頹廢,正面的意義很少。我們總覺得建筑物崩塌的樣子是“頹”,“廢”是被廢掉了,可是“décadence”在法文當中是講由極盛慢慢轉到安靜下來的狀態(tài),中間階梯狀的下降過程就叫作“décadence”,更像是很客觀地敘述如日中天以后慢慢開始反省與沉思的狀態(tài)。這個狀態(tài)并沒有什么不好,因為在極盛時代,人不會反省。
1、生活的美學是對過去舊有延續(xù)下來的秩序有一種尊重。如果尊重消失,人活著再富有,也會對擁有的東西沒有安全感。——蔣勛《品味四講》
2、生命里有真正的追求,就大膽地出走!真正的藝術家,不會把自己置放在安逸、有保障的固定生活里,不會是緊緊抓著腐鼠不放的鴟鴞,要大膽飛出去,飛去廣闊的世界。日復一日的原地踏步,只會增加生命的腐爛萎縮,只有不斷出走,不斷重新出發(fā),才能保有活潑、健康而年輕的生命力,也才感受得到真正創(chuàng)造的快樂,感受得到真正的美。
3、我們或者沮喪,或者無奈,或者毫無緣由熱淚盈眶,只是因為剎那間心里什么久未開啟的地方忽然被觸動了。我們剎那間懂了什么,卻說不清楚。我們同時看到了生與死,看到了盛旺與凋零,看到了繁華與幻滅,看到了洪荒與劫毀,看到了終始與因果,如此就在眼前——蔣勛《此時眾生》
4、在匆忙緊迫的生活里,感覺不到美。當藝術變成一種功課,背負著非做不可的壓力、負擔,其實是看不見美的。我喜歡東方古老的哲學家老子的比喻,他說,一個杯子最有用的,是那個空的部分?!Y勛《給青年藝術家的信》
5、少年時的狂熱浪漫一過,我們大約都有一種覺悟,知道自己不過是個凡人,英雄的慷慨悲歌實在離我們太遙遠。如果我們有滄桑,我們的滄桑也只是生活中瑣細的一點點辛酸吧?并不是什么可歌可泣的悲愴或劇痛?!Y勛《忘言書》
6、我們性格里都有林黛玉和薛寶釵,我們永遠都會在兩種性格之間矛盾。林黛玉帶著不妥協(xié)的堅持死去,薛寶釵懂得圓融,跟現(xiàn)世妥協(xié)活下來。我們要內在有自我的堅持,在外又能與人隨和相處,能在這兩者間平衡,真是大智慧。
7、這些似乎熟悉又不熟悉的風景。熟悉,是因為萍水相逢,我與風景,不過都在流浪途中。不熟悉,是因為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告別,那車窗外不斷飛逝而去的風景與歲月,我何曾留住任何一點一滴。——蔣勛《無關歲月》
8、“他知道自己一清如水,所以不在意世俗里沸沸揚揚的傳聞。有人性上小小的缺陷,也有人性上小小的欲望。他們在完成他們自己,同時又很真性情。他要做一個單純的、真性情的自己。有時候我覺得,我要跟這些年輕的生命學更多的東西,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在世俗里,我們經歷了太多人與人之間權謀的爭斗,慢慢會失去對人最單純的善和美的信念?!薄Y勛《美,看不見的競爭力》
9、平常要累積,才能提領自如。
10、如果你關心的是結局,是答案,是目的,你就讀哲學;但如果你覺得過程可能比答案還要迷人,你就讀文學。人精神上的快樂與物質上的快樂,需要平衡。沒有絕對精神上的快樂,也沒有絕對物質上的.快樂,走向極端的任何一邊,都可能導引出一種不健康的生活?!Y勛《讀經典》
11、有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速度與深遠似乎是沖突的,當你可以和自己對話,慢慢地儲蓄一種情感、醞釀一種情感時,你便不再孤獨;而當你不能這么做時,永遠都在孤獨的狀態(tài),你跑得愈快,孤獨追得愈緊,你將不斷找尋柏拉圖寓言中的另外一半,卻總是覺得不對;即使最后終于找到“對的”另外一半,也失去耐心,匆匆就走了?!皩Φ摹绷硗庖话胄枰獣r間相處,匆匆來去無法辨認出另外一半的真正面目?!Y勛《孤獨六講》
12、坦蕩得一如清水時,就會看到最美的東西。
13、美的本質就是創(chuàng)造力。比如說一個美術館,過去的觀念是說擺一張畫或一個雕刻??墒乾F(xiàn)在到大英博物館,你看他最早介紹人類文明,是一個用石頭打出來的手斧,當時的人有一個觀念,他用這個觀念,用他的手,他的技術,在一個材料上做出他要的樣子。藝術史的起源其實是從這里起源,它是創(chuàng)造,動物的世界沒有創(chuàng)造,動物不會用工具,人是第一個會用工具的,美的本質上根本在講創(chuàng)造,與我們世俗上所說的美不完全一樣。
14、我是落日里發(fā)呆的一頭石獅,看到夜色四合,看到繁華匆匆逝去,不發(fā)一語?!Y勛《吳哥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