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xué)佛就是學(xué)做人,真正學(xué)佛的慈悲學(xué)佛的智慧。
2.佛法就是我們生活的方法,輕松自在完美的活法叫佛法。
3.真正的修行是修心,是修正自己,而不是修正別人,放下我執(zhí)我愛,慈悲一切眾生,才是佛法的真諦。
4.面對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境,不起煩惱,這叫看破。你要知道,沒有恒常,沒有長久。順境,要安心,逆境還是要安心。
5.要放下,但不是放棄,不舍棄一個眾生,這叫慈悲,放下一切眾生,這叫智慧。
6.當(dāng)你把自己放在最低處時,實際上你是在最高處。當(dāng)把自己放在最高處時,實際上你是在最低處。
7.真正的慈悲在于愛別人,不是愛自己。
8.念佛持咒,嘴上念,心里不念,有什么用呢?修行的圓滿不在于表相的改變,不在于形式,主要是心的改變。
9.愚者為自己,因此煩惱痛苦。智者為別人,因此幸??鞓贰?/p>
10.要把修行放在第一位,沒有什么事比修行更重要的事了,除非你不想解脫。
11.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的修行不夠,別人的毛病都是你挑出來的,你不挑哪有那么多毛病。
12.不要總是牽掛,放不下,各有各的因緣,各有各的福報,盡到你的責(zé)任和義務(wù)就行了。
13.別人傷害你,愉快的承受,無怨無恨,才能了結(jié)怨恨,不再繼續(xù)結(jié)怨。
14.看人是好人,看事是好事,看境是好境,一切都是自己的心。
15.什么是善惡?一切為自己就是惡,處處為別人就是善。
16.福報不是求來的,是修來的。痛苦煩惱不是別人給你的,是你自己找來的。
17.智慧是沒有煩惱的,慈悲是沒有敵人的。
18.佛法是成佛的方法,有了真正的佛法,就有了辦法。只要認(rèn)真修,堅持修,就一定會解脫,一定能成佛。
19.只有得到暇滿的人身才能解脫,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機(jī)會,千萬不要虛度此生。
20.真正的快樂不是你擁有的多,而是你計較的少。
21.欲望越高,失望越大。不要怕失去,真正地放下了就什么都有了,一切如夢如幻,有什么可執(zhí)著的。
22.一切境都是由內(nèi)心呈現(xiàn)的,不要跟著跑,跟著境轉(zhuǎn)就是奴才,沒有自由,把握住自己的心,讓一切境隨心轉(zhuǎn),這叫大自在。
23.如理如法的好好修行,這才是真正地供養(yǎng)上師三寶,布施父母眾生。
24.一切痛苦的根源是自私自利,我執(zhí)我愛。饒益一切眾生,承辦眾生的利益才是快樂的源泉。
25.你什么時候隨緣,什么時候就順利。當(dāng)你無所求時,才會無所不有。
26.寂靜處不在山上,也不在廟里,只要有一顆清靜的心,到處都有寂靜處,到處都是凈土。
27.真正想修行,在家修,在社會上修,修怎樣做人,怎樣處事,怎樣對境。想逃避現(xiàn)實是不可能的,智慧是歷煉出來的。
28.能看到自己的缺點(diǎn)最殊勝,能改正自己的錯誤才能解脫。
29.除了你自己的心,哪里有凈土呀!心凈土凈,不要向外找,什么也找不到,心就是土,土就是心。
30.內(nèi)心的快樂是真正的快樂,精神的享受是最大的享受。
31.弄明白自己的心叫明心,見到了自己的本性叫見性。
32.一切隨緣就叫解脫。不執(zhí)著不攀緣,苦樂完全取決于自己。
33.自性就是一個完全自然的狀態(tài),完全放松,沒有任何所求,來也自然,去也自然,順其自然,不取不舍,無求無欲,保持一種安祥的狀態(tài)。
34.不依止善知識,就不能成就,沒有上師就沒有佛,一切諸佛都是依止上師而成佛的。
35.不知什么是佛,沒有目標(biāo),盲目地念佛,念了好幾年,還照樣分別執(zhí)著。真正的佛在哪?清靜心就是佛,清靜心是什么?用智慧放下一切。
36.修行不在表面,就在心上,每個起心動念都是修行,真正有修行,誰也障礙不了你。
37.真正隨緣了才能順利,真的放下了才能得到。
38.為什么活得累?是因為你的心四處漂泊,沒有歸處,找不到家,沒有休息的地方,所以心累。把他帶回自己的家,讓他好好休息,就輕松自在了。
39.整個宇宙是我家,所有的眾生都是我的家人。
40.慈悲心是拔出一切眾生的痛苦,給予一切眾生安樂。
41.菩提心是為度化一切眾生而修持成佛。
42.無論做什么事,不要忘了正知正念,一切功夫下到心地上。形式上表面上的東西都不是修行,除了修心,別的哪有什么可修的?
43.慈悲心菩提心發(fā)出來了,無論做什么都有功德,都是為眾生,說話和念咒沒有區(qū)別,說什么都是咒語,都是智慧。你自己就是佛。一切都是你,你就是一切。
44.發(fā)自內(nèi)心的去為眾生著想,為眾生服務(wù),所求的自然就有,否則,你什么也得不到。
45.緣分不同,所以看法不同,有的人喜歡你,有的人不喜歡你,這都是正常的。你能左右別人嗎?把自己的心管好,不要執(zhí)著這些。
46.只有自己的心障礙自己,別的沒有什么障礙。不相信不可思議的東西,就見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47.有分別心念佛是雜修雜念,無分別心念佛是專修專念。
48.讀經(jīng)固然好,讀心更重要。
49.業(yè)力現(xiàn)前時,象洪水一樣不可阻擋,到那時,誰也幫不了你,誰也救不了你,只有你自己一人承擔(dān)。
50.算什么命,能算出來嗎?除了自己,誰也改變不了你的命運(yùn),上師告訴你的是改變命運(yùn)的方法,你要按照他的要求去做,才能解脫。
51.菩提心發(fā)出來了,修什么法都能達(dá)到圓滿,一切佛都是一體,念多少佛都是念一尊佛,都是自己的本尊。
52.我們現(xiàn)在還沒有認(rèn)識到自己就是佛,不相信自己是佛。認(rèn)識不到,就是迷,就是凡夫。當(dāng)你相信了自己是佛,承認(rèn)了自己是佛,沒有絲毫的懷疑,你就成佛了。
53.很多人信佛,學(xué)佛都是形式上的,真正信佛了,相信因果,就不會有什么想不通的了。
54.正確地認(rèn)識自己,這叫覺,很多人還沒有認(rèn)識自己,沒有認(rèn)識宇宙人生的真相,認(rèn)識不到,就是凡夫。
55.為自己求解脫,還是沒有忘掉“我”,真正想解脫的人,完全為眾生,為度眾生而成佛。
56.如果你真正明白了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回痛苦,真正清楚了解脫的利益,你就會認(rèn)識到修行的重要。
57.世人誤將假我當(dāng)真我,以無常當(dāng)永恒,不知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的緣起性空的道理,所以活得很累。
58.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有的人不念心,念相。不觀心觀相。追求形式,執(zhí)著表相,不信真佛,不拜真佛,不供奉真佛,那你永遠(yuǎn)也成不了佛。
59.所有的苦都源于尋求現(xiàn)世的快樂,而這種快樂是找不到的,即使找到了,也不會長久,很快又會消失的。
60.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中,念念不忘上師三寶念念不忘父母眾生,念念不忘如法修行。
61.去掉我執(zhí)我愛的最好辦法就是發(fā)慈悲心,愚者為自己,智者為別人。
62.得到的越多,煩惱越多,壓力越大,有得必有失,有利就有弊,有愛就有恨,有因必有果。
63.形式上學(xué)佛念佛,實際上求名聞利養(yǎng),不要只看眼前利益,目光放遠(yuǎn)一些,少發(fā)俗愿,多做利益眾生的事。
64.所有大乘佛法,其心要即為菩提心,無論修何種法,沒有菩提心,無法獲得解脫,根本沒有成就的.可能,若發(fā)此心,一切皆能具足,一定能夠成佛。
65.對上師三寶的功德生起歡喜心,你自己的相續(xù)中也能產(chǎn)生這些功德。你喜歡,你相信,你想得到,這就是信心。
66.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這就是因果。
67.請求上師三寶的加持很重要,可以消除業(yè)障,增加?;?,沒有恭敬心,沒有信心,你就得不到任何加持。
68.打開你的心胸,放開你的心量,就會變得越來越圓融,越來越豁達(dá)。
69.佛力加持不可思議,找到了解脫的方向,繼續(xù)堅持修,認(rèn)真修,老老實實地修,不能退轉(zhuǎn),時時刻刻祈禱上師三寶的加持,就不會有違緣和障礙。
70.實實在在,老老實實,這就是真相,是自性,是真理,這就是佛。
71.先把自己調(diào)整好,不要總想如何去改變別人。
72.不會尊敬別人,不知道照顧別人,不是真正的學(xué)佛人,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你就要如何對待別人。
73.把一切眾生都放在自己的頭頂上,實際上你是在最高處,大家都喜歡你,擁護(hù)你,信任你。
74.讓別人一步,實際上是讓自己一步。
75.沒有發(fā)心,就沒有修行,發(fā)什么心呢?發(fā)出離心慈悲心菩提心,沒有這些最基礎(chǔ)的,永遠(yuǎn)也解脫不了。
76.為自己無論做什么都是惡,為眾生無論做什么都是善。
77.不為他人著想,永遠(yuǎn)得不到你想要的東西。
78.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不尊重別人,別人也不會尊重你。
79.爭什么比什么計較什么?沒有善心,誰都幫不了你,爭也爭不到,比也比不上,計較也沒有用。去掉自私自利自愛,你就會自在。
80.只有開發(fā)內(nèi)心的慈悲和智慧,才能達(dá)到生死自在。
81.幫助我們修心的方法,幫助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叫佛法。
82.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定要堅持,尤其是在面臨諸多障礙和干擾時,更要堅持。
83.認(rèn)識到我們的所見所聞都是假象,認(rèn)識到此生都是虛幻,我們才能真正認(rèn)識到佛法的真相。
84.錢多了會壓死你,你承受得了嗎?帶,帶不走,放,放不下。
85.時時刻刻發(fā)悲心,饒益眾生為他人。
86.珍惜上師,珍惜傳承,珍惜法寶,珍惜人身,珍惜緣分,珍惜光陰。
87.認(rèn)認(rèn)真真學(xué)佛,老老實實修行,這就是最殊勝,最圓滿的供養(yǎng)和布施。
88.上師是父親,壇城是母親,弟子是兒女,生生世世都是一家人,金剛道友必須要互相尊重,互相幫助,搞好團(tuán)結(jié),要珍惜這個緣分。
89.信佛是信因果,如果你真的信因果,就不會有想不通的事。
90.真正能夠修持佛法的人身才是暇滿人身,這是生生世世修來的,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機(jī)會,錯后以后再也沒有這樣的機(jī)會了,不要輕易的放棄。
91.菩提心是一切大乘佛法的基礎(chǔ),沒有這個基礎(chǔ),根本就沒有進(jìn)入大乘法門。
92.慈悲心是菩提心的基礎(chǔ),如果凡事只想自己,不替別人考慮,慈悲心就發(fā)不出來,更談不上發(fā)菩提心了。
93.好和壞都是自己的心,如果不執(zhí)著了,一切都是好的,壞的也會變好,如果執(zhí)著了,看什么都不好,好的也會變壞了。
94.如果你有智慧,就不會有煩惱,如果你還有煩惱,那你還是愚者。
95.慈悲心發(fā)出來了,心胸自然就能打開,煩惱業(yè)障自然而然地就會消失,心胸打不開,永遠(yuǎn)活得累。
96.對于一個修行人來說,有什么可高興的?有什么可悲傷的?什么時候都是一個狀態(tài)。
97.心情好了,你的身體工作家庭都會好。
98.好好地發(fā)慈悲心,看每個眾生都那么可親可愛,然后你才會輕松自在。
99.修行修什么?修心,念佛念什么?念心。
100.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心就是念心,時時刻刻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就是修心。
【十句
經(jīng)典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禪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塵中,不是塵,塵在心中,化灰塵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尋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經(jīng)典二: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源自《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當(dāng)年地藏王菩薩原可以成佛,但他見地獄里有無數(shù)受苦的魂靈,
不忍離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這句話的由來,屬于佛教的大乘
經(jīng)典三:一切皆為虛幻。
這句出金剛經(jīng):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dāng)作如是觀
對于愛情:美好的愛情,動人的愛情,原來都是虛幻的!可是虛幻的愛情卻也是最美的!如墜夢中,近在眼前,卻觸摸不到;遙遠(yuǎn)的總是最美,因為遙不可及,充滿想象,卻難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營造的幻境這種美,值得我們凡人一直去追尋,即使花去畢生的時間,得到心碎的結(jié)局,卻依然在憧憬
對于生活:如果人不執(zhí)著世間的一切物質(zhì)名利,就不會被物質(zhì)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這些感官之物,才會變得不快樂一切皆流,無物永駐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覺、感受,因為才會身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所以記得佛家的句:一切皆為虛幻
人生如夢隨風(fēng)散!聚散,喜憂皆是緣!
經(jīng)典四:不可說。
很多的東西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眾生要拋棄妄念執(zhí)著,進(jìn)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狀態(tài)!“說”這一行為本身需要一個妄念才能實行,所以不可說!佛陀有這么多經(jīng)書,這么多語錄就是為了教化眾生不得已而為之,故禪宗講求不執(zhí)著于文字就是這個道理
有句話很好的說明了這句佛家經(jīng)典:有的事可說不可做,有的可做卻不可說,有的既不可說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讓大家最自己去體會《涅盤經(jīng)》云:「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經(jīng)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由唐代玄奘法師所譯,盡得禪宗精髓!
全句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
佛家講“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這句話基本要闡述的是萬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對萬物起執(zhí)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談空卻又戀空,其實戀取世事和戀空并無分別,同樣是執(zhí)取而不放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xiàn)象,是人們虛妄產(chǎn)生的幻覺
色即是空,使人們認(rèn)識到事物的現(xiàn)象,認(rèn)識到諸多的苦和煩惱都是虛妄產(chǎn)生的空即是色,則由事物的共性,因緣關(guān)系,讓人們知道因果報應(yīng),善惡循環(huán)所謂: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勸人向善的基礎(chǔ)
經(jīng)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原文應(yīng)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出自《華嚴(yán)經(jīng)》: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處處皆是佛,一切眾生人人皆是佛
經(jīng)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這句話,并不出自佛經(jīng),而是出自一個故事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憶
萬發(fā)緣生,皆系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剎那
經(jīng)典八: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大悲是無盡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淚來形容;大悟就是開大智慧,這個智慧不是言語能表達(dá)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興,內(nèi)心的喜悅又怎么是笑聲能表達(dá)的呢?
年齡越長,對于這句的體會就越深刻
經(jīng)典九: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是佛家勸人改惡從善的話語出宋?釋普濟(jì)《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喻作惡的人一旦認(rèn)識了自己的罪行,決心改過,仍可以很快變成好人
儒家把和諧導(dǎo)向社會理想,道家把和諧導(dǎo)向事物本源,佛家則把和諧導(dǎo)向內(nèi)心世界佛家認(rèn)為,境由心生內(nèi)心平和,見事皆和
禪宗有云:心險佛眾生,平等眾生佛心中若無佛,向何處求佛?眾生皆有佛性
經(jīng)典十: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于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從而有效地規(guī)避風(fēng)險,抵制誘惑否則就會痛苦繞身
心動則物動,心靜則物靜
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佛語有云: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佛語經(jīng)典語錄】
1.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2.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
3.知幻即離,不假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4.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
5.我觀是南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罪。
6.復(fù)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yǎng),或修補(bǔ)塔寺,或裝理經(jīng)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回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舍一得萬報。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7.復(fù)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先佛塔廟,或至經(jīng)像,毀壞破落,乃能發(fā)心修補(bǔ)。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jié)緣。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zhuǎn)輪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更能于塔廟前,發(fā)回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8.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yīng)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9.人在愛欲之中獨(dú)生獨(dú)死,獨(dú)去獨(dú)來??鄻纷援?dāng),無有代者。
10.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
11.佛言:當(dāng)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12.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陀字八萬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一句彌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即是總持總念諸佛、諸菩薩、諸經(jīng)咒、諸行門。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六字全收。」亦謂「賅羅八教,圓攝五宗。」既得臨終往生凈土,亦獲現(xiàn)世身心安樂。
13.念阿彌陀佛功德,多于念地藏菩薩百千萬倍。何以得知?準(zhǔn)《觀音經(jīng)》,有一人供養(yǎng)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乃至一時,不如禮拜供養(yǎng)觀世音菩薩。《十輪經(jīng)》云:‘一百劫念觀世音,不如一食頃念地藏菩薩?!度阂烧摗吩唬骸淮蠼倌畹夭仄兴_,不如一聲念阿彌陀佛?!我怨?佛是法王,菩薩為法臣,如王出時,臣必隨從,大能攝小。佛是覺滿果圓,超諸地位,所以積念者功德最多,過于地藏百千萬倍。菩薩未屬佛地,果未圓滿,故功德最少?!?/p>
14.心有所住,即為非住。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
15.諸行無常,一切皆苦。諸法無我,寂滅為樂。
16.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疑物,何處染塵埃。
17.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yīng)當(dāng)發(fā)愿,生彼國土。
18.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xù)。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v有多智禪定現(xiàn)前,若不斷淫,必落魔道。
19.知見立知,即無名本。
20.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21.佛言,愛欲莫甚于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22.厭離未切終難去,欣愛非深豈易生。鐵圍山外蓮花國,掣斷情韁始放行。
23.報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須當(dāng)戒淫欲。淫欲斷時生死斷,便是如來親眷屬。
24.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生滅法,佛說皆是空。
25.緣起法身偈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26.七佛通誡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27.毗婆尸佛偈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像?;萌诵淖R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28.迦葉佛偈 一切眾生性清凈,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29.尸棄佛偈 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30.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31.迦葉佛偈一切眾生性清凈,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32.釋迦牟尼佛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33.拘留孫佛偈見身無實是佛見,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34.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懼于生死。
35.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nèi),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rèn)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36.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原無生滅,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37.聲在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38.三界輪回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
39.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林中,心不動則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則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40.自恐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怕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fù)如來不負(fù)卿.
——木心《素履之往》
雨后總像有誰離去了
——木心《素履之往》
生命好在無意義,才容得下各自賦予意義。假如生命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卻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尷尬狼狽。
——木心《素履之往》
當(dāng)愚人來找你商量事體,你別費(fèi)精神——他早就定了主意的。
——木心《素履之往》
人依賴你,你稍一欠動,他就惱了,怨怒你不通情理,辜負(fù)你對他的信任; 生命是極滑稽的,因為它那樣地貼近死; 談到他的缺點(diǎn)時,他便緊緊摟住那缺點(diǎn),一臉憨厚的笑——缺點(diǎn)是他的寵物; 有一種人是這樣的,你看不起他,他就看的起你,你看的起他,他就看不起你; 不能不與偽善者周旋時,便偽惡,淋淋漓漓地偽惡,使偽善者卻步斂笑掉頭而去; 社交場中善于辭令,是一種本領(lǐng)。默然、藹然、蕭然,卻顯得很融洽,這是一種本領(lǐng)。
——木心《素履之往》
輕浮,隨遇而愛,謂之濫情。多方向,無主次地泛戀,謂之濫情。言過其實,炫耀伎倆,謂之濫情。沒條件的癡心忠于某一人,亦謂之濫情。
——木心《素履之往》
愛一個人,沒有機(jī)會表白,后來決計絕念。再后來,消息時有所聞,偶爾也見面…幸虧那時未曾說出口,幸虧究竟不能算真的愛上。又愛了另一個人,表白的機(jī)會不少,想想,懶下來,懶成朋友,至今還朋友著…光陰荏苒,在電話里有說有笑,心中兀自慶幸,還好…否則苦了。
——木心《素履之往》
各有各的音,各有各的知音。 甲與乙斗,丙支持甲,丁支持乙。 后來甲乙議和,第一條款:誅丙、丁。
——木心《素履之往》
沒有自我的人的自我感覺都特別良好。
——木心《素履之往》
有口蜜腹劍者,但也有口劍腹蜜者。
——木心《素履之往》
使愛情的舞臺上五光十色煙塵陡亂的,那是種種畸戀,二流三流腳色。一流的情人永遠(yuǎn)不必殉隕,永遠(yuǎn)不會失戀,因為"我愛你,與你何涉"。
——木心《素履之往》
四個態(tài)度
彼佳,彼對我無情——尊敬之。
彼佳,彼對我有情——酬答之。
彼劣,彼對我無情——漠視之。
彼劣,彼對我有情——遠(yuǎn)避之。
——木心《素履之往》
門外漢有兩種,入不了門,又不肯離門而去,被人看在眼里,稱之為門外漢,如果不在門前逗留,無所謂內(nèi)外,漢而已。另一類是溜進(jìn)門的,張張望望,忽見門內(nèi)又有一門,欣然力推而出——那是后門,成了后門的門外漢。 后門的門外漢絕不比前門的門外漢少?!惫鸫髮W(xué)“的新解是:有人在此”哈“了一下,沒有成”佛“。
——木心《素履之往》
“真實的愛情是颯爽的 歌德明審?!耙灿浽谶@里吧。 常是小人之交甜如蜜,君子之交淡似水,這也還像個話,甜得不太荒唐,淡得不太寂寞。后來慢慢地很快就不像話了,那便是小人之交甜搶蜜,君子之交淡無水,小人為了搶蜜而撲殺,君子固淡,不晤面不寫信不通電話,淡到見底,干涸無水。
——木心《素履之往》
傲慢是天然的,謙遜只在人工。
——木心《素履之往》
凡是偉大的,都是叛逆的。
——木心《素履之往》
如果米開朗基羅在雕大衛(wèi)時,知道三天以后這件作品將被炸毀,他一定歇手飲酒去了。 “永恒”的觀念,迷惑著藝術(shù)家。
——木心《素履之往》
年月即久,忘了浪漫主義是一場人事,印象中,倒宛如天然自成的精神艷史。 深夜閑談,托爾斯泰欲言又止:“我們到陌生城市,還不是憑幾個建筑物的尖頂來識別的么,日后離開了,記得起的也就只幾個尖頂?!?地圖是平的,歷史是長的,藝術(shù)是尖的。
——木心《素履之往》
古典主義,是后人說的。 浪漫主義,是自己說的。 唯美主義,其實是一種隱私,叫出來就失態(tài),唯美主義傷在不懂得美。 象征主義,也不必明言,否則成了謎底在前謎面在后。 現(xiàn)實主義,笨嘴說俏皮話,皮而不俏。 意象主義,太太,意象算啥主義,是意象派吧。 超現(xiàn)實主義,這樣地能超,超掉“主義”行不行呢。
——木心《素履之往》
寂寞的是,在生時,沒有一個朋友。更寂寞的是,被理解的,都不可能是偉人。
——木心《素履之往》
到后來,總還是看在愚蠢的份上,再讓一步。
——木心《素履之往》
“小聰明”是長不大的。
——木心《素履之往》
背德的行為,通常以損害別人的性質(zhì)來判斷而忽視其在損害別人之前先已損害了自己,在損害別人之后又繼續(xù)損害著自己。 理想主義,是表示耐性好的意思。 上帝不擲骰子,大自然從來不說一句俏皮話。人,徒勞于自己賭自己,自己狎弄自己。 就“生”而言,“死”是丑的,活著的人不配議論“死”的美。 眼看一個個有志青年,熟門熟路地墮落了,許多“個人”加起來,便是“時代”。
——木心《素履之往》
晴秋上午 隨便走走 不一定要快樂
——木心《素履之往》
中國人總是鬧哄哄,偶爾靜下來,是在釀制更鬧的鬧哄哄,兵營如此,僧廟如此,殯儀館如此……
——木心《素履之往》
都有一份純真、激情、向上、愛美、生動憨孌的意境,亦即是羅曼蒂克的醇髓,幾乎可說少年青年個個是藝術(shù)家的坯,詩人的料,英雄豪杰的種。 青春將盡,天賦的本錢日漸告罄,而肉體上精神上開支浩繁,魔鬼來放高利了。這個人人難逃的律令,人人全然不知,像感覺到童年,童年已逝的道理一樣,青春也不自識,更不自識,因為從童年到青春是柔潤發(fā)旺的進(jìn)程,而青春既盡,即轉(zhuǎn)戾燥干涸,其勢趨下,疇昔的純真激情向上愛美都是天然而然
——木心《素履之往》
在精神世界經(jīng)歷既久,物質(zhì)世界的豪華威嚴(yán)實在無足驚異,凡為物質(zhì)世界的豪華威嚴(yán)所震懾者,必是精神世界的陌路人。
《素履之往》
高明的父,總是暗暗鐘悅逆子的;高明的兄,總是偏袒桀驁不馴的乃弟。
——木心《素履之往》
以善得天下,以偽善治天下,偽得不耐煩,偽得漏洞百出,乃直接惡——回想當(dāng)初將得而未得天下時,大家以為從前的善還不算善,這次可是真正的善了,因而紛紛投奔,共襄大業(yè)。再回想當(dāng)初偽善開始運(yùn)作,大家精練作偽的功夫,小偽偽不過大偽,文偽偽不過武偽,大偽武偽到底也敗于真惡。 “善”無人信矣,“偽善”戲法穿矣,際此將失而未失天下時,上過當(dāng)吃過虧的人,先要弄清那“善”的理論前導(dǎo)就是狂想妄想,不符人情物理。
——木心《素履之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