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以古漢語口語為基礎(chǔ)的書面語,在遠古時代文言文與口語的差異微乎其微,為大家分享了王冕傳原文翻譯,歡迎借鑒!
王冕傳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xué)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驙颗碡?zé)蹊田,父怒撻之,已而復(fù)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jié)摮?,坐佛膝上,?zhí)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安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學(xué)遂為通儒。
冕屢應(yīng)進士舉,不中。嘆曰:“此童子羞為者,吾可溺是哉?”竟棄去。買舟下東吳,渡大江,入淮、楚,歷覽名山川?;蛴銎娌艂b客,談古豪杰事,即呼酒 共飲,慷慨悲吟,人斥為狂奴。北游燕都,館秘書卿泰不花家。泰不花薦以館職,冕曰:“公誠愚人哉!不滿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祿仕為?”即日將南轅,會 其友武林盧生死灤陽,唯兩幼女、一童留燕,倀倀無所依。冕知之,不遠千里走灤陽,取生遺骨,且挈二女還生家。
冕既歸越,復(fù)大言天下將亂。時海內(nèi)無事,或斥冕為妄。冕 曰:“妄人非我,誰當(dāng)為妄哉?”乃攜妻孥隱于九里山,結(jié)茅廬三間。自題為梅花屋,嘗仿《周禮》著書一卷,坐臥自隨,秘不使人觀。更深入寂輒挑燈朗諷,既而 撫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呂事業(yè)不難致也?!碑?dāng)風(fēng)日佳時,操觚賦詩,千百不休,皆鵬騫海怒,讀者毛發(fā)為聳。人至不為賓主禮,清談竟日不倦。 食至輒食,都不必辭謝。善畫梅,不減楊補之。求者肩背相望,以繒幅短長為得米之差。人譏之。冕曰:“吾藉是以養(yǎng)口體,豈好為人家作畫師哉?”未幾,汝潁兵 起,一一如冕言。
皇帝取婺州將攻越物色得冕置幕府授以咨議參軍一夕以病死冕狀貌魁偉美須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試以死君子惜之。
參考譯文
王冕,諸暨人。七八歲時,父親要他在田壟上放牛,他偷偷地溜進學(xué)堂聽學(xué)生們念書,聽了就默默記在心里,晚上回來竟忘了牽 牛。有人把牛牽回來,責(zé)備說踩了他們的田,他的父親生氣了,狠狠地用鞭子和棍子打他,可他事后還是一樣。他母親說:“孩子對讀書癡迷成這樣,你為什么不讓 他做他想做的事情呢?”王冕于是離開家,寄居在寺廟里,晚上就偷偷出來,在佛像的大腿上坐著,手捧著書就著長明燈誦讀,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大多數(shù)是土造 的,猙獰恐怖,王冕是個小孩子,但他安靜坦然得好像什么都沒看見一樣。安陽的韓性聽說后覺感到很驚奇,便把他收作弟子,學(xué)習(xí)儒學(xué),后來成為通曉儒學(xué)的人。
王冕多次考進士,但都落第了。他嘆道:“這是小孩子都覺得羞愧的',我怎么可以沉溺其中呢? ”最后就放棄了。他雇了艘船下東吳,過大江,進入淮,楚等地,游遍名山大川。有時遇到奇才俠客,談及古時豪杰事跡,當(dāng)即就一起喝酒,吟詩抒發(fā)慷慨悲憤之 情,別人都說他是狂奴。當(dāng)往北到了燕京時,住在秘書卿泰不花家。泰不花推薦他在史館供職,他說:“你真是愚昧啊!不出十年,這里就變成狐貍兔子游玩的地方 了,還當(dāng)什么官?”那天將要往南歸,碰上他朋友盧生死在灤陽,只剩兩個幼女,一個書童留在燕京,不知道怎么辦。
王冕知道后,不遠千里去到灤陽,取回盧生的 骸骨,并帶兩個幼女回到她們家。
王冕回到越地后,又宣稱天下即將大亂。當(dāng)時國內(nèi)無事,有人罵他荒謬。他說:“荒謬的人要不是我,那還有誰稱得上荒謬 呢?”于是帶妻兒隱居在九里山。他搭三間茅屋,自己題名為梅花屋。王冕曾經(jīng)仿《周禮》寫了一卷書,隨時帶在身上,不給別人看。到了深夜就拿出來讀,然后摸 著書說:“只要我不很快死去,拿著這本書遇上明主,象伊尹,呂尚那樣的功業(yè)就可以達成了?!碑?dāng)風(fēng)和日麗時,他就把酒寫詩,寫道上千首都不停,都像雄鷹展翅 高飛,像大海咆哮怒吼,讓讀的人無不激動得毛發(fā)聳立??腿说剿遥膊恍枰匈e主之禮,聊一整天也不累。有食物送來就吃,不用推辭或者道謝。他很擅長畫梅 花,功力不遜于楊補之。求他畫畫的人很多,他以畫卷的長短決定需要多少米。 有人譏笑他,他說:“我借此以養(yǎng)活自己,你以為我喜歡幫別人畫畫嗎?”沒過多久,汝潁地方發(fā)生起義,和王冕說的一樣。
朱元璋奪取了婺州后,即將進攻越地,他訪求賢能,找到了王冕,請他為幕僚,任命為咨議參軍,誰知不久就病死了。王冕相貌魁偉,長著漂亮的胡子,他為人心胸開闊,有遠大的志向,但還沒有得到施展就死了,令人惋惜。
閱讀練習(xí)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或牽牛來責(zé)蹊田 踐踏
B、竟棄去 竟然
C、伊、呂事業(yè)不難致也 功業(yè)
D、不減楊補之 遜色,次于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是
A、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B、安陽韓性聞而異之 而翁歸 自與汝復(fù)算耳
C、攜妻孥隱于九里山 權(quán)起更衣,肅追于宇下
D、求者肩背相望 惟有飲者留其名
7、下列各組句子中,全部表現(xiàn)王冕“磊落有大志”的一項是
①冕小兒,恬若不見;②談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飲,慷慨悲吟;③伊、呂事業(yè)不難致也;④皆鵬騫海怒,讀者毛發(fā)為聳;⑤人至不為賓主禮;⑥汝潁兵起,一一如冕言
A、①③⑥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⑤
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冕少年好學(xué),七八歲放牛時,聽私塾學(xué)生們讀書,回家時竟忘記了牛。后來他寄居在寺院里,夜里捧著書在長明燈下讀,一直讀到天亮。
B、王冕狂傲不羈,認為科考是小孩子都羞于做的事。有時遇到奇才俠客,就命酒痛飲,激昂慷慨,談?wù)摴沤窈澜艿氖?,人們都叫他為狂奴?/p>
C、王冕料事如神,天下太平時,他預(yù)言天下將要大亂,帶著妻兒隱居到九里山。沒過多久,汝潁就發(fā)生了戰(zhàn)事,正像王冕預(yù)言的那樣。
D、王冕胸懷大志,自比伊尹、呂尚。后來皇帝攻取婺州,王冕前往投奔并擔(dān)任了咨議參軍,只是不久就得病死去了,沒能建功立業(yè)。
9、斷句和翻譯
(1)用“/”給文中加波浪線的句子斷句(4分)
皇帝取婺州將攻越物色得冕置幕府授以咨議參軍一夕以病死冕狀貌魁偉美須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試以死君子惜之。
(2)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3分)
②時海內(nèi)無事,或斥冕為妄。(3分)
參考答案
5、B.(竟:最后,最終)
6、B.(A均為連詞,于是,就;B連詞,表承接/代詞,通“爾”;C均為介詞,到;D均為代詞,……的人)
7、C.(①表現(xiàn)王冕勤奮好學(xué),⑤表現(xiàn)王冕狂傲不羈的性格,⑥表現(xiàn)王冕料事如神)
8、D.(是皇帝訪求賢能,找到了王冕,不是王冕主動投奔)
9、(1)皇帝取婺州/將攻越/物色得冕/置幕府/授以咨議參軍/一夕以病死/冕狀貌魁偉/美須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試以死/君子惜之(4分,每錯2處扣1分)
(2)①孩子對讀書癡迷成這樣,你為什么不讓他做他想做的事情呢?(3分,“癡”1分,“曷”1分,句子大意1分)
②當(dāng)時國內(nèi)無事,有人就斥責(zé)王冕荒謬。(“或”1分,“謬”1分,句子大意1分)
當(dāng)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讀書筆記1
我從小喜歡歷史,所以,我也比較喜歡看有關(guān)歷史的書籍。我原先是三國迷,《三國志》、《三國演義》我都看過了,所以我一直覺得三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豐富多彩的階段。一直聽聞《明朝那些事兒》是一部很好的書,語言幽默,但又不乏鮮艷的筆墨;以小說的筆法來寫,但又以歷史為基礎(chǔ)。所以,在這個寒假,我充分利用了我的空余時間看《明朝那些事兒》。雖然并沒有看完,但是我已經(jīng)感慨萬分。
《明朝那些事兒》一共有七本,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余年發(fā)生在明朝的事情。這期間,發(fā)生了許多事,讓我對皇帝對大臣們都有了新的了解和認識,所以,我的心一直被震撼著。
說到明朝,我們大家腦海里第一個浮現(xiàn)出來的人物,應(yīng)該就是朱元璋了。朱元璋,本是布衣,生活艱苦,沒有讀過書,然而,他從一個卑微的貧民走向成功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讓我深感佩服。“鳳凰涅盤,浴火重生”,人也一樣,在經(jīng)歷痛苦和艱難的磨煉之后,方才會成功。朱元璋告訴我們,獲得勝利的關(guān)鍵在于隱忍的耐心和準確的判斷,而這也體現(xiàn)出朱元璋一生的信條:要么不做,要么做絕。朱元璋,他是明朝皇帝的典范,他的勇猛,他的堅強果斷,他的信念,都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雖然,有的人說朱元璋剛愎自用,疑心太重,殺人太多殺人從不手軟,心狠手辣,但是,這是他為了維護鞏固自己的政權(quán)而已,他也無非是想讓天下不要那么黑暗。畢竟人無完人,他依舊是一個很成功的皇帝。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讀書筆記2
最近,班里《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特別火,聽同學(xué)說好看的不得了,我經(jīng)不住誘惑,也買了一套看。
這本書語言風(fēng)趣幽默,時不時蹦出來點《三國殺》之類的小插曲也讓人覺得十分親切,這才促使我再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看完了整整7本。
《明朝那些事兒》講述了明朝從太祖皇帝朱元璋38年登基到年清軍入關(guān),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興衰,在這條長河中有于謙、楊漣這些忠臣,有死太監(jiān)王振、魏忠賢這些奸臣,有浙黨和宦黨、東林黨和庵黨的明爭暗斗,有嚴嵩和徐階、高拱和張居正的首輔之爭。
在忠臣里,我最喜歡于謙,一年級的時候我就會背“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小的時候就很聰明,可當(dāng)他站在城樓上決定與也先決一死戰(zhàn)的時候他還是沒帶兵打仗過得一個小小的兵部侍郎。我想敵眾我寡,于謙絕對不會贏的。可是當(dāng)他報出自己的作戰(zhàn)計劃時所有人都團結(jié)一心,最終大獲全勝,也先不知道,這叫決心和信念。
在皇帝里我最喜歡朱元璋,從一個幾乎一無所有的貧農(nóng)到建立了27年的王朝的明太祖。把元朝的領(lǐng)地一點點的收入囊中,最后建立了明朝,表現(xiàn)出了他過人的能力。
在奸臣里,我最討厭魏忠賢,沒有他,明朝可能就不會滅亡。這都是因為不管事的木工皇帝朱由校,如果我是朱由校,早就把他拉出去凌遲滅九族了。
當(dāng)然了,歷史是不能改變的,歷史就是是用來借古喻今,告誡后人的??傊睹鞒切┦聝骸肥且槐倦y得的好書,大家可以去多看看哦!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讀書筆記3
五年級的時候,我看到班上同學(xué)那幾天都捧著一本書看得津津有味,我留意了一下!原來他看著的是一個名叫當(dāng)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當(dāng)時我認為是一部歷史書,一定很難懂。偶然的機會,我看到市圖書館也有這套書,借來看看的。??!受益匪淺!
《明朝那些事兒》以通俗的方式,很幽默的講述了600多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元末農(nóng)民起義,并將講述至明末的幾百年歷史。特別是第五本之《帝國飄搖》,主要講的嚴世蕃入獄,嚴嵩倒臺,一直到明朝將領(lǐng)領(lǐng)導(dǎo)沿海人民一起抗擊逶寇的一段歷史。這段歷史盡管是明朝從富強走向衰退的過程,但她也是奸臣倒臺,人民生活重新安定的一個階段。特別是打擊日本鬼子侵略的事情,聯(lián)想到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真的解氣!
一直之前我聽說的都是中國的八年抗日戰(zhàn)爭,原來我們的鄰居國的日本一直在欺負我們中國,殺戮搶劫我們的'人民。書中有一句話叫“不打不服”,對日本人的強擄,只有硬起來反抗,把他們打回老家去,一直打到他們服氣,從戚繼光到李舜臣等將領(lǐng),打得日本人氣焰消滅,狼狽而逃!痛快!我看得很是感動,為我們中國的前輩們的英雄氣概!
同時《明朝那些事兒》之《帝國飄搖》,語言很幽默詼諧,通俗易懂,很多事情打個比方過了我也很明白了!原來歷史上是這樣爭爭吵吵的!老百姓很辛苦,整天為生計煩惱!想想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真是值得去珍惜!原來我們是這樣的幸福安定!
如果你有興趣,不妨去看看。我真的很喜歡這套書,更喜歡這第五部的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讀書筆記4
這個星期,我終于讀完了當(dāng)年明月的心血之作《明朝那些事》。本書以通俗小說的形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國工人的嚴謹,法國釀酒師的情懷,美國喜劇演員的幽默,來為我們展示幾百年前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這本書里,自始至終都蘊含著一種力量,一種永恒的、催人奮進的力量。這種力量,支持著戚繼光抗擊倭寇,不畏困難;支持著于謙打響“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力挽狂瀾,延續(xù)了大明兩百多年的歷史;支持著海瑞冒著殺頭的危險,“抬棺罵嘉靖”——這種力量,叫愛國!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教育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我有責(zé)”。我開始只是懵懵懂懂地懂一些,可自從拜讀了《明朝那些事》后,我看到了張居正、徐階、夏炎等人的愛國事跡,才真正懂得了愛國的含義,我從中汲取了無窮的力量。
我希望大家能喜歡《明朝那些事》。因為,我從這套書中,我不但看到了大明王朝三百年間的風(fēng)雨飄搖,還看到了一種精神,一種不滅的精神,經(jīng)過歷史與時間的沉淀,讓后人為夢想不停奮斗、努力的精神。
還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生動幽默。也許有人說,歷史不能幽默。但我認為,讓老百姓看得懂的讀著輕松的歷史,才是優(yōu)秀的歷史書。
《三字經(jīng)》家喻戶曉,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也是中國傳統(tǒng)的兒童啟蒙讀物,在傳統(tǒng)教育中,小孩子們都是通過背誦《三字經(jīng)》來識字知理的。
【三字經(jīng)全文解釋】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xí)相遠。
【解釋】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長過程中,后天的學(xué)習(xí)環(huán)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2、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解釋】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xué),斷機杼。
【解釋】戰(zhàn)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xué)習(xí)環(huán)境。一次孟子逃學(xué),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
4、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解釋】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5、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解釋】僅僅是供養(yǎng)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6、子不學(xué),非所宜。幼不學(xué),老何為。
【解釋】小孩子不肯好好學(xué)習(xí),是很不應(yīng)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xué)習(xí),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么用呢?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xué),不知義。
【解釋】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xué)習(xí),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8、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xí)禮儀
【解釋】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里學(xué)習(xí)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jié)和知識。
9、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dāng)執(zhí)
【解釋】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yīng)該實行和效仿的。
10、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解釋】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yīng)該知道的。
11、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shù),識某文
【解釋】一個人首先要學(xué)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xué)習(xí)看到和聽到的知識。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shù)和高深的數(shù)學(xué),以及認識文字,閱讀文學(xué)。
1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解釋】我國采用十進位算術(shù)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數(shù)字,然后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解釋】還應(yīng)該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識,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個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陽、月亮、星星。
14、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解釋】什么是“三綱”呢?三綱是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應(yīng)該遵守的三個行為準則,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夫妻之間和順相處。
15、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解釋】再讓我們看一看四周環(huán)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這四時季節(jié)不斷變化,春去夏來,秋去冬來,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永不停止。
16、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yīng)乎中
【解釋】說到東、南、西、北,這叫作“四方”,是指各個方向的位置。這四個方位,必須有個中央位置對應(yīng),才能把各個方位定出來。
17、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shù)
【解釋】至于說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宇宙各種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據(jù)一、二、三、四、五這五個數(shù)字和組合變化而產(chǎn)生的。
18、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解釋】“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記時的標記。
19、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dāng)中權(quán)
【解釋】太陽行走的軌跡叫做黃道,大地所在的平面位于中間,這個平面叫做赤道。根據(jù)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古人不知道地球是球體,所以古人所說的赤道應(yīng)該就指的是他們所生活的這個平面。
地球圍繞太陽運轉(zhuǎn),而太陽又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轉(zhuǎn)。太陽運行的軌道叫“黃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條假想的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這就是赤道。
20、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
【解釋】在赤道地區(qū),溫度最高,氣候特別炎熱,從赤道向南北兩個方向,氣溫逐漸變低。我們國家是地處地球的`東北邊。
21、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解釋】我國氣候冷暖勻稱而有霜露。右邊是高原,左邊是大海。
22、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
【解釋】中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這四條大河是中國河流的代表。
23、曰岱華,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解釋】中國的五大名山,稱為“五岳”,就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這五座山是中國大山的代表。
24、曰士農(nóng),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
【解釋】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知識分子、農(nóng)民、工人和商人,是國家不可缺少的棟梁,稱為四民,這是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
25、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解釋】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義、禮、智、信這五種不變的法則做為處事做人的標準,社會就會永保祥和,所以每個人都應(yīng)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26、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
【解釋】除了人類,在地球上還有花草樹木,這些屬于植物,在陸地上和水里到處都有。
27、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
【解釋】蟲、魚、鳥、獸屬于動物,這些動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飛,有的能在陸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28、稻梁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解釋】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稻子、小麥、豆類、玉米和高梁,這些是我們?nèi)粘I畹闹匾称贰?/p>
29、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解釋】在動物中有馬、牛、羊、雞、狗和豬,這叫六畜。這些動物和六谷一樣本來都是野生的。后來被人們漸漸馴化后,才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30、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俱。
【解釋】高興叫作喜,生氣叫作哀,害怕叫作懼,心里喜歡叫愛,討厭叫惡,內(nèi)心很貪戀叫作欲,合起來叫七情。這是人生下來就有的七種感情。
31、青赤黃,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識。
【解釋】青色、黃色、赤色、黑色和白色,這是我國古代傳統(tǒng)的五行中的五種顏色,是人們的肉眼能夠識別的。
32、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解釋】在我們平時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辯出來的,有酸、甜、苦、辣和咸,這五種味道。
33、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解釋】我們的鼻子可以聞出東西的氣味,氣味主要有五種,即羊膻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朽味。
34、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解釋】我國古代人把制造樂器的材料,分為八種,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塊、石頭、金屬、絲線與竹子,稱為“八音”。
35、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diào)協(xié)。
【解釋】我們的祖先把說話聲音的聲調(diào)分為平、上、去、入四種。四聲的運用必須和諧,聽起來才能使人舒暢。
36、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解釋】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親,父親生我本身,我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
37、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解釋】由自己的兒子、孫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孫和曾孫。從高祖父到曾孫稱為“九族”。這“九族”代表著人的長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統(tǒng)的承續(xù)關(guān)系。
38、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解釋】父親與兒子之間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間的感情要和順,哥哥對弟弟要友愛,弟弟對哥哥則要尊敬。
39、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解釋】年長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yīng)該互相講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們就會對他忠心耿耿了。
40、此十義,人所同。當(dāng)順敘,勿違背。
【解釋】前面提到的十義: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這是人人都應(yīng)遵守的,千萬不能違背。
41、斬齊衰,大小功。至緦麻,五服終。
【解釋】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這是中國古代親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時穿的五種孝服。
42、禮樂射,御書數(shù)。古六藝,今不具。
【解釋】禮法、音樂、射箭、駕車、書法和算數(shù)是古代讀書人必須學(xué)習(xí)的六種技藝,這六種技藝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人能同時具備了。
43、惟書學(xué),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
【解釋】在六藝中,只有書法現(xiàn)在還是每個人都推崇的。當(dāng)一個人認識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說文解字》,這樣對于研究高深的學(xué)問是有幫助的。
44、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
【解釋】我國的文字發(fā)展經(jīng)歷了古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這一定要認清楚,不可搞混亂了。
45、若廣學(xué),懼其繁。但略說,能知原。
【解釋】假如你想廣泛地學(xué)習(xí)知識,實在是不容易的事,也無從下手,但如能做大體研究,還是能了解到許多基本的道理。
46、凡訓(xùn)蒙,須講究。詳訓(xùn)詁,明句讀。
【解釋】凡是教導(dǎo)剛?cè)雽W(xué)的兒童的老師,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要解釋明白,并且使學(xué)童讀書時懂得斷句。
47、為學(xué)者,必有初。小學(xué)終,至四書。
【解釋】作為一個學(xué)者,求學(xué)的初期打好基礎(chǔ),把小學(xué)知識學(xué)透了,才可以讀“四書”。
48、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解釋】《論語》這本書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以及弟子的弟子們,記載的有關(guān)孔子言論是一部書。
49、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解釋】《孟子》這本書是孟軻所作,共分七篇。內(nèi)容也是有關(guān)品行修養(yǎng)、發(fā)揚道德仁義等優(yōu)良德行的言論。
50、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解釋】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變的意思。
51、作大學(xué),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
【解釋】作《大學(xué)》這本書的是曾參,他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
52、四書熟,孝經(jīng)通。如六經(jīng),始可讀。
【解釋】把四書讀熟了,孝經(jīng)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讀六經(jīng)這樣深奧的書。
53、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jīng),當(dāng)講求。
【解釋】《詩》、《書》、《易》、《禮》、《春秋》,再加上《樂》稱六經(jīng),這是中國古代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應(yīng)當(dāng)仔細閱讀。
54、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解釋】《連山》、《歸藏》、《周易》,是我國古代的三部書,這三部書合稱“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來說明宇宙間萬事萬物循環(huán)變化的道理的書籍。
55、有典謨,有訓(xùn)誥。有誓命,書之奧。
【解釋】《書經(jīng)》的內(nèi)容分六個部分:一典,是立國的基本原則;二謨,即治國計劃;三訓(xùn),即大臣的態(tài)度;四誥,即國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國君的命令。
56、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解釋】周公著作了《周禮》,其中記載著當(dāng)時六宮的官制以及國家的組成情況。
57、大小戴,注禮記。述圣言,禮樂備。
【解釋】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釋《禮記》,傳述和闡揚了圣賢的著作,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關(guān)禮樂的情形。
58、曰國風(fēng),曰雅頌。號四詩,當(dāng)諷詠。
【解釋】《國風(fēng)》、《大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它是一種內(nèi)容豐富、感情深切的詩歌,實在是值得我們?nèi)ダ收b的。
59、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解釋】后來由于周朝的衰落,詩經(jīng)也就跟著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這本書中隱含著對現(xiàn)實政治的褒貶以及對各國善惡行為的分辯。
60、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解釋】三傳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傳》,它們都是解釋《春秋》的書。
61、經(jīng)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解釋】經(jīng)傳都讀熟了然后讀子書。子書繁雜,必須選擇比較重要的來讀,并且要記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62、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解釋】五子是指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和莊子。他們所寫的書,便稱為子書。
63、經(jīng)子通,讀諸史??际老担K始。
【解釋】經(jīng)書和子書讀熟了以后,再讀史書、讀史時必須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們盛衰的原因,才能從歷史中記取教訓(xùn)。
64、自羲農(nóng),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解釋】自伏羲氏、神農(nóng)氏到黃帝,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帝王都能勤政愛民、非常偉大,因此后人尊稱他們?yōu)椤叭省薄?/p>
65、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解釋】黃帝之后,有唐堯和虞舜二位帝王,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不肖,而把帝位傳給了才德兼?zhèn)涞乃矗趦晌坏弁踔卫硐?,天下太平,人人稱頌。
66、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解釋】夏朝的開國君主是禹,商朝的開國君主是湯,周朝的開國君主是文王和武王。這幾個德才兼?zhèn)涞木醣缓笕朔Q為三王。
67、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解釋】禹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從此天下就成為一個家族所有的了。經(jīng)過四百多年,夏被湯滅掉,從而結(jié)束了它的統(tǒng)治。
68、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解釋】周武王起兵滅掉商朝,殺死紂王,建立周朝,周朝的歷史最長,前后延續(xù)了八百多年。
69、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游說。
【解釋】自從周平王東遷國都后,對諸侯的控制力就越來越弱了。諸侯國之間時常發(fā)生戰(zhàn)爭,而游說之士也開始大行其道。
70、始春秋,終戰(zhàn)國。五霸強,七雄出。
【解釋】東周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春秋時期,一是戰(zhàn)國時期。春秋時的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號稱五霸。戰(zhàn)國的七雄分別為齊楚燕韓趙魏秦。
71、嬴秦氏,始兼并。傳二世,楚漢爭。
【解釋】戰(zhàn)國末年,秦國的勢力日漸強大,把其他諸侯國都滅掉了,建立了統(tǒng)一的秦朝。秦傳到二世胡亥,天下又開始大亂,最后,形成楚漢相爭的局面。
72、高祖興,漢業(yè)建。至孝平,王莽篡。
【解釋】漢高祖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漢朝的帝位傳了兩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時,就被王莽篡奪了。
73、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于獻。
【解釋】王莽篡權(quán)。改國號為新,天下大亂,劉秀推翻更始帝,恢復(fù)國號為漢,史稱東漢光武帝,東漢延續(xù)四百年,到漢獻帝的時候滅亡。
74、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解釋】東漢末年,魏國、蜀國、吳國爭奪天下,形成三國相爭的局面。后來魏滅了蜀國和吳國,但被司馬炎篡奪了帝位,建立了晉朝,晉又分為東晉和西晉兩個時期。
75、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解釋】晉朝王室南遷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繼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時代。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國都建在金陵。
76、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興高齊。
【解釋】北朝則指的是元魏。元魏后來也分裂成東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覺篡了位,建立了北周;東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齊。
77、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tǒng)緒。
【解釋】楊堅重新統(tǒng)一了中國,建立了隋朝,歷史上稱為隋文帝。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即位后,荒淫無道,隋朝很快就滅亡了。
78、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chuàng)國基。
【解釋】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最后隋朝滅亡,他戰(zhàn)勝了各路的反隋義軍,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79、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解釋】唐朝的統(tǒng)治近三百年,總共傳了二十位皇帝。到唐昭宣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從此滅亡。為和南北朝時期的梁相區(qū)別,歷史上稱為后梁。
80、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解釋】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五個朝代的更替時期,歷史上稱作五代,這五個朝代的更替都有著一定的原因。
81、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解釋】趙匡胤接受了后周“禪讓”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傳了十八個皇帝之后,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南下侵擾,結(jié)果又成了南北混戰(zhàn)的局面。
82、遼與金,皆稱帝。元滅金,絕宋世。
【解釋】北方的遼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國家,自稱皇帝,最后蒙古人滅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又統(tǒng)一了中國。
83、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廢。
【解釋】元趄的疆域很廣大,所統(tǒng)治的領(lǐng)土,超過了以前的每一個朝代。然而它只維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農(nóng)民起義推翻了。
84、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
【解釋】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義,最后推翻元朝統(tǒng)治,統(tǒng)一全國,建立大明,他自己當(dāng)上了皇帝,號洪武,定都在金陵。
85、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禎。
【解釋】到明成祖即位后,把國都由金陵遷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共傳了十六個皇帝,直到崇禎皇帝為止,明朝就滅亡了。
86、權(quán)閹肆,寇如林。李闖出,神器焚。
【解釋】明朝末年,宦官專權(quán),天下大亂,老百姓紛紛起義,以闖王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攻破北京,迫使崇禎皇帝自殺,明朝最后滅亡。
87、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解釋】清軍入關(guān)后,清世祖順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亂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88、由康雍,歷乾嘉。民安富,治績夸。
【解釋】順治皇以后,分別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慶四位皇帝,在此期間,天下太平,人民生活比較安定,國家也比較強盛。
89、道咸間,變亂起。始英法,擾都鄙。
【解釋】清朝道光、咸豐年間,發(fā)生了變亂,英軍挑起鴉片戰(zhàn)爭。英、法兩國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和法國神父被殺為由組成聯(lián)軍,直攻北京。
90、同光后,宣統(tǒng)弱。傳九帝,滿清歿。
【解釋】同治、光緒皇帝以后,清朝的國勢已經(jīng)破敗不堪,當(dāng)傳到第九代宣統(tǒng)皇帝時,就被孫中山領(lǐng)導(dǎo)的辛亥革命推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