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說中,總少不了人物語言的對白描敘。它既是作文的語言表達方式之一,又是塑造人物形象、表現(xiàn)人物思想情感的必要手段之一。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福》,在人物語言描敘方面獨具個性.用了重復對白來刻畫人物,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一、祥林嫂自語
命運多舛的祥林嫂自從死了前夫,便到魯鎮(zhèn)“打工”,誰知又被婆家抓了回去再嫁到賀家。然而,不幸再次降臨到她的頭上,賀老六得傷寒死了,兩歲的兒子又被狼“銜了去”。于是她再次來到魯鎮(zhèn),在沒有任何人的要求下,她就打開了話匣子,“我真傻,真的……可憐他手里還緊緊地捏著那只小籃……”這是她開始向人傾述時,聲音也嗚咽,說不出成句的話來了。第二次,她全不理會別人變了音調的稱呼和冷冷的笑容,只是直著眼,給別人講述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根本不管別人愛聽不愛聽,“我真傻,真的……可憐他手里還緊緊地捏著那只小籃……”仍然是淌下眼淚,聲音也嗚咽了??僧斔谌伍_口向人要說“我真傻,真的”時,別人馬上打斷她的話頭,替她說下面的故事,接著都煩厭地走開了。祥林嫂為什幺幾乎是用一樣的語句來講述自己失子的悲慘故事呢?從這三次重復的獨白中,我們不難看出一個愛子之深、失子之痛的母親的情懷,同時也不難看到當一個婦女,在受到接二連三的精神打擊之后,心里防線的崩潰,思想情感的脆弱,沒有了希望,沒有了寄托,只是沉湎于過去那難以忘懷的楚痛之中,滿腦子里就這一件事,一見到人就像錄音機一樣把早已錄制好了的片斷放給別人聽。由此可見,祥林嫂從第二次來魯鎮(zhèn)起一直都是處于麻木的精神狀態(tài)之中,沒有走出悲痛的陰影。她的人生悲劇緣由也就在于此了。固然,我們可以說祥林嫂的悲慘結局是封建禮教所致,但就她本人的個性而言,是不是也有那幺一點缺陷?
二、四叔的含糊
魯四老爺,對這一人物在小說中作者著墨不多,只輕描淡寫地交代了他的書房、他的幾次皺眉,還有私下里告誡四嬸不準祥林嫂參與祭祀,但作為一個寫作高手并沒有忘記小說的要素之一——刻畫人物,用語言最妙。于是就出現(xiàn)了經典性的個性語言:當有人報告說,祥林嫂是被兩個山里人和一個不認識、一個就是衛(wèi)老婆子綁架走了時,他說了四個字,“可惡!然而……”“可惡”是指這伙人的綁架行為,簡直是強盜,不知禮儀,敗壞魯家的門風,至少說也該給有點威望的四爺打聲招呼或者說光明正大地來要人,何必這樣的粗暴無禮?但一想到祥林嫂是背著婆家逃跑出來的,也有違背“婦道”之嫌,婆家人捉她回去,也是情理之中的,所以一個“然而”就原諒了他們的粗暴無禮。從“無禮”到“有禮”的這個過程,僅這四個字就把它的邏輯講通順了。接著,衛(wèi)老婆子親自出馬來魯家釋疑,四叔第一句話就是“可惡!”,見對她的不滿情緒:你是個中人,隱瞞實情不說,連個照面都不打,還幫著別人暗暗地劫走我家的傭人,鬧得沸反盈天的,這成什幺體統(tǒng)?但當衛(wèi)老婆子把情況一說,把罪一認,把證一保,嚯,四叔立即釋然,又一個“然而”就心平氣和了,也認為衛(wèi)老婆子合“禮”,幾乎把一個兩面討乖而又得利的滑頭,當成了一個大好人了。這合哪樣的“理學”?魯迅先生就用這四個字,時合時散地運用到四叔身上,一下子就把一個封建遺老冷酷、自私、偽善的面孔揭開了,語言是多幺的精煉而有力??!
三、四嬸的呵斥
四嬸的反復言語是在祥林嫂第二次來到魯鎮(zhèn)之后。當聽到祥林嫂的.遭遇之后,四嬸眼圈有些紅了,盡管先前有些躊躇,但還是讓祥林嫂做了家里的女傭??僧斔氖甯嬲]她,祥林嫂這種人固然可憐,但“傷風敗俗”,用她幫忙可以,要是祭祀,一切飯菜要自己做,如果讓她做,不干不凈的,祖宗是不吃的。這樣一來,作為魯家特別隆重的祭祀大事,四嬸再忙也不讓祥林嫂插手了。當祥林嫂照舊去分配酒杯和筷子時,四嬸慌忙地說:“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擺。”祥林嫂又去取燭臺,四嬸又慌忙地說“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拿。”這種語氣算客氣,先稱呼,后說事,理由是不言的。祥林嫂雖有些為難,顯得疑惑,但也不是傻子,就因為自己嫁了再嫁,死了兩個男人而被眾人鄙薄嘛。可當她聽了柳媽的話,捐了門檻,贖了罪,以為自己就清白無罪,完全可以干一個女工力所能及的家事了。然而,四嬸在祭祀時,見她老不聽安排,便慌忙大聲地說:“你放著罷,祥林嫂!”這次聲音提高了,語順變動了,句子縮短了,且是先說事,后稱呼,足見其既不客氣又顯慌亂的情態(tài)。對于同是女性的四嬸,雖同情祥林嫂的遭遇,兩次自作主張收留她為傭人,但她在四叔的指使下,無意中充當了封建禮教的執(zhí)行者,斷送了祥林嫂的生存希望,把她一步步地由家庭傭人變成無家可歸的浪人,直至推向了死亡的深淵。祥林嫂人生悲劇的造成,四嬸雖說主觀上沒有什幺過錯,但客觀上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盡管只呵斥了這幺幾句。
讀魯迅的小說,那些“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人物總會糾結著我們的心。下面是魯迅《祝?!方庾x,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魯迅《祝?!方庾x1
魯迅在小說中以“為人生、為人性”的主旨,重點是將矛頭直指封建專制和封建文化,揭露了其“吃人”的本質。并且大多都是愚昧麻木和奴性十足。他們之中最多的是孩子、女人、老人和青年。來自不同的年齡階段,有著深刻的人性探究價值。仁慈、善良和同情是人性最珍貴之處,應讓學生從這幾處分析小說中除了祥林嫂之外的人物,從他們身上去找祥林嫂的悲劇根源。
作者在重筆濃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的同時,還作了匠心獨運的構思,那就是祥林嫂的每一次悲劇的發(fā)生都是在春天。
首先看她最初的身份--童養(yǎng)媳。她有一個比自己小十歲的丈夫。正值青春少年的她,在婆婆家里做牛做馬,把自己的青春支付在無窮無盡的勞作中,封建夫權奪取了她一生中的春天。
再看她第一次喪失,也是在春天。
如果一直做童養(yǎng)媳,生活再苦再累,總有小丈夫長大的一天,丈夫成人后總會給祥林嫂一些依靠,不幸的是在婆家失去青春自由的祥林嫂,又在春天里失去了丈夫。在當時的中國的農村,女人失去丈夫就意味著更要聽從婆婆的呵斥,要謹遵著"從一而終"的信條,所以在這個春天,祥林嫂失去的不僅僅是比她小十歲的丈夫,更是她做一般婦女的權利。如果說有小丈夫的祥林嫂是婆婆家的媳婦兼?zhèn)蛉耍敲创禾炖锸フ煞虻南榱稚﹦t成了婆婆家里純粹不用付錢沒有人身自由的奴隸--隨人使用隨人買賣。為了躲避婆婆難堪的虐待,而逃到魯家做了一個冬天短工的祥林嫂,在有了短暫自由之后的新春時節(jié),又被婆家人五花大綁而去。婆婆為榨取祥林嫂最后的一點價值,用賣她到賀家坳的錢給小叔子說親,讓另一個"祥林嫂"來到婆家。
其三,再看祥林嫂一生中的又一次打擊。在春天里再度喪夫且失子。
嫁到賀家坳之后,盡管祥林嫂沒有逃脫被賣的命運,但是她卻有了一個有力氣、會干活的丈夫,有了個白胖的兒子,日子可以說舒心了不少,但是"天有不測風云",可憐的祥林嫂再次在春天里被拋入不幸的深淵。壯如牛的丈夫因傷寒而死,在"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三綱五常"的封建社會里,女人寡而再嫁,本來就要無辜地背上不貞的罪名,再加上一寡再寡更無辜地要讓滿腦子封建迷信思想的人們加上"不祥"的罪名。沒有了丈夫,祥林嫂還可以有做母親的權利,但是祥林嫂的不幸仍在春天里延續(xù),狼叼走了兒子,也叼走了祥林嫂所有的希望和生命力,甚至封建族權這條豺狼還叼走了祥林嫂夫妻二人苦心經營的家--大伯把她趕出了家門。
最后再看祥林嫂在新春的祝福中倒斃。
一寡再寡,失去青春的祥林嫂,在給魯家付出青春血汗之后,被魯四老爺借助于封建的政權逐出了家門。流落街頭的祥林嫂由于受到封建神權的毒害,在新春到來之時,又惶惶恐恐,瑟瑟縮縮地承受鬼神思想的折磨。春天本是讓人充滿希望的季節(jié),魯鎮(zhèn)的人們在祝福的聲聲祈禱中盼望著幸福降臨。然而無依無靠、走投無路的祥林嫂卻在連綿不斷的爆竹聲中,帶著被分尸的驚懼寂然逝去,為自己凄慘悲涼的命運劃上了句號。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祥林嫂的悲劇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春天里發(fā)生,作者這一匠心的`構思,真正用意不外乎有兩點:一、讓讀者更深刻地把握祥林嫂的悲劇性;二、讓讀者明白在封建四權的統(tǒng)治下,像祥林嫂這樣的舊中國農村的勞動婦女生命中沒有"春天"可言的,封建四權就像一張無形的大網,網羅著祥林嫂這樣的女子生命中的一個個春天,直到吞噬她們的靈魂。
可以說祥林嫂就是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蠱惑之下的犧牲品。在魯鎮(zhèn),她是以勞動工具的身份出現(xiàn)的。她希望以自己全部誠實的勞動來換取起碼的生活。此外,她對生活沒有什么所謂的非分要求。她出身卑微,她沒有姓名,也沒有人去關心她的姓氏。她從來沒有懷疑過她自己為什么滿足這種奴隸式的生活,她只想維持這種奴隸式的生活。在等級觀念森嚴的封建社會里,婦女的社會地位是最低的,而維護封建等級制度之一的封建禮教歷經二千余年的發(fā)展,在國人的心中根深蒂固,無孔不入。祥林嫂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生活。她盡力維持這個奴隸地位,也正是因為封建禮教的束縛使她不敢越雷池半步。所以她很滿足于付出很多得到很少的生活。
封建禮教如同一把無形的枷鎖死死的纏著她,慢慢的侵蝕著她的靈魂。對她這個寡婦的到來,魯四老爺?shù)谝粋€感覺就是“皺眉”,因為她是一個寡婦。按當?shù)氐牧曀?,福禮由她做,會給他帶來不祥的征兆,封建禮教之網己經悄悄的散開了。她在魯四老爺那里感到滿意的生活很快因她婆婆的到來被打破了。她被她的婆婆“用繩子一捆,塞在花轎里”強迫嫁到山坳里去了,抬到男方家后,她拼命反抗,以致使她的頭“撞香案角上”,留下一個永遠消滅不了的傷疤。但只要能夠不受侵擾的依靠自己的勞動平靜生活下去,祥林嫂也還是能夠感到滿足的生活下去的。她對生活的要求,始終不過是要過一種平凡的起碼的生活,然而天有不測風云,這種平凡的起碼的生活隨著她的男人的死亡而終止。封建的族權制度又一次搶起大棒,施加在她的身上,丈夫死了,兒子又被狼叼吃了,遭受滅頂之災的她,再次回到魯四老爺家里,已經讓他感到她是“敗壞風俗”、“不干不凈”。這一次她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在祭祀時干這干那,擔當一切了。她已經失去了主人對她的信任,祭祀時不讓她沾手。因為封建禮教的歧視,她想通過自己誠實勞動得到主人信任的希望破滅了,對她是沉重一擊。在封建禮教下的祥林嫂想做奴隸而不得。
禁錮祥林嫂的另一條枷鎖就是神權思想。根據(jù)封建的宗教觀念,一個再嫁女人死后閻王爺也要把她鋸成兩半,分給兩個丈夫。這對林嫂來說,比她在現(xiàn)實生活所受的喪夫失子的痛苦還要使她感到悲哀和恐懼,但她并沒有因此感到絕望。她聽從柳媽的建議,去求捐門檻。廟祝起初執(zhí)意不允許,直到她急得流淚,才勉強答應了。價目是大錢十二千。祥林嫂為了擺脫這個來自陰間的懲罰,她忍著別人的譏諷和嘲笑,整日緊團著嘴,誠實的勞動著,最后,把一年積聚起來的工錢用到捐門檻上,為的是找替身,給“千人踏,萬人跨”來贖罪,當她從鎮(zhèn)的西頭回來的時候,她“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好像她已經拿到了赦免證一樣。誠實的善良的祥林嫂哪能明白,這種封建迷信的精神愚弄,也滲透著血腥的內容,它永遠保持著對卑賤者的精神威壓。等到祭祖時她再次遭到拒絕?!澳惴胖榱稚?!”四嫂慌忙大聲說。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燭臺,只是失神的站著。沒有比這更沉重的打擊,捐門檻所帶來的希望隨著四嬸的斥責頓時化為泡影。她的精神大廈完全坍塌,最后在一片“祝?!钡谋夼诼曋兴廊ァ?/p>
從祥林嫂的身上,我們看不到過分的要求,除了要求過著奴隸式的生活;我們看不到她對封建迷信的反對,她的這些麻木就是封建文化禁錮的結果。
封建迷信思想強加給她的莫須有的罪責與痛苦——用“歷來積存的工錢”“在土地廟捐了門檻”。經歷了幾起幾落的生活磨難之后的祥林嫂,不僅沒有認識到自己不幸的根源,反而在封建禮教、宗教迷信的毒害中愈陷愈深。
小說中出現(xiàn)的主要人物除祥林嫂之外有柳媽、四嬸、魯四老爺和“我”。繼續(xù)概括后分別從女人、老人和青年的角度分析。先說女人。魯鎮(zhèn)上的女人們在對待祥林嫂(以下簡稱祥)時是充滿了耐人的詭異,從她們的語言和行為上絲毫看不到同情與憐憫,更別說“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觸了,擁有的只是排斥、歧視和取笑。就如魯迅這樣寫道:
(1)這故事倒頗有效,……女人們卻不獨寬恕了她似的,臉上立刻該換了鄙薄的神氣,還要陪出許多眼淚來。有些老女人沒有在街頭聽到她的話,便特意尋來,要聽他這一段悲慘的故事。直到她說到嗚咽,……滿足的去了,一面還紛紛的評論著。
(2)……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們,眼里也再不見有一點淚的痕跡,……
(3)“祥林嫂,你實在不合算?!绷鴭屧幟氐恼f。“再一強,或者索性撞一個死,就好了?!銓淼疥幩救?,那兩個死鬼的男人還要爭,你給了誰好呢?閻羅大王只好把你鋸開來,分給他們。我想,這真是……”
女人們無法意識到大家都一樣,都是社會的弱勢群體,都處在社會的最底層,都看不到自己原來與祥一樣被封建勢力壓迫者、迫害者,卻像個“看客”一般“把玩”著祥的不幸,同時也在“啃噬”著自己的麻木。實在是可恨、可悲、更可憐。
魯四老爺這般極端冷酷的人的存在,才讓祥無處藏身、悲慘死去。
(1)初到魯鎮(zhèn):魯四老爺“皺了皺眉,”后又有“暗暗告誡四嬸說,這種人雖然似乎很可憐,但是敗壞風俗的,用她幫忙還可以,祭祀的時候可用不著她沾手,一切飯菜,只好自己做,否則,不干不凈,祖宗是不吃的?!?/p>
(2)祥被綁改嫁時:“可惡,然而……”
(3)祥死時:“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聲的說:‘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
他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jiān)生”,是封建禮教的堅決捍衛(wèi)者,他思想僵化,反對新黨,反對一切變化。已經是共和國時代了,而他還停留在封建時代。對于祥,起初只是因她是寡婦,覺得很不吉利罷了,還能容忍。后來祥改嫁回來,他實在無法容忍,因為在他的封建倫理觀念上,改嫁是女子最大的罪惡,害怕玷污了祖先。正因為這種歧視,才徹底的毀滅了祥想要活下去的希望。被掃地處出門,悲慘而死,還要被罵一句“謬種”!
“我”是“自詡”為新黨的新青年。但我的表現(xiàn)實在“不堪入目”。
(1)當我看到已經淪為乞丐的祥時,“我就站住,豫備她來討錢。”
(2)祥問了“我”三個問題:
A:“一個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沒有魂靈的?”—“也許有罷,—我想?!?/p>
B:“那么,也就有地獄了?”—“也未必,……”
C:“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見面的?”—“那是,……實在,我說不清……”
其實,“我”是完全知道那些所謂的“魂靈”、“地獄”之類,實屬封建迷信的謊言。“我”始終沒有徹底否定,“我”是擁有同情心的,但更多的是軟弱,是妥協(xié)。就像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最終失敗一樣?!拔摇彪m沐浴了新世界的陽光,可惜“我”仍保留著封建時代的心。文中有一段話,這樣寫道:“‘說不清’是一句極有用的話。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給人解決疑問,選定醫(yī)生,萬一結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這‘說不清’來作結束,便事事逍遙自在了。我在這時,更感到這一句話的必要,即使和討飯的女人說話,也是萬不可省的?!濒斞冈f過,“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fā)表出來?!蔽覟楹巍罢f不清”?自以為是慰藉、卻不曾想增添了祥的煩惱,想要含糊對付過去,卻不曾在祥的死寂的心靈上掀起了波瀾,加劇了她的恐懼。
魯迅《祝?!方庾x2
《祝?!肥囚斞赶壬囊黄恼?,它講述了祥林嫂的悲慘命運,揭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表現(xiàn)了魯迅先生反封建的精神。在鑒賞小說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小說的三要素,小說的情節(jié)結構和人物形象等幾個方面來探究和鑒賞,學會品味小說的語言,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小說的思想和主題,讓學生能夠提高自己的認識和理解,促進學生鑒賞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探究了《祝福》中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寫作手法,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小說的基本方法,能夠把握文章的主題和脈絡,分析人物形象。
一、分析故事情節(jié),了解故事中的主要內容
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讓學生能夠通過閱讀和思考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把握好小說的情節(jié)和發(fā)展脈絡。通過學生對于故事情節(jié)的分析,學生會了解到故事情節(jié)大體由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有的還有序幕和尾聲幾個部分構成。在《祝福》中,主要對小說主人公祥林嫂的命運進行了敘述,通過祝福景象和魯四老爺作為小說的序幕,接著講訴了祥林嫂的悲慘死去作為故事的結局。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首先向讀者介紹了祥林嫂初到魯鎮(zhèn),接著講述了祥林嫂被賣改嫁,而祥林嫂再到魯鎮(zhèn)則是故事的高潮,作者描寫的祝福景象與我的感受則是故事的尾聲。在分析故事情節(jié)中,魯迅先生描寫了祥林嫂的悲慘生活情境很多都是發(fā)生在春天,“春日之時,丈夫死亡”“孟春之時,被賣改嫁”“暮春之時,痛失愛子”。在分析故事情節(jié)時,學生要把握好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和關鍵時間點,讓學生能夠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討論的方式來進行分析,促進學生在探究中構建出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閱讀和鑒賞來了解故事的情境,知道小說發(fā)展的過程和其中的事件,從而在探究中在大腦中構建出一個清晰的故事情節(jié),了解祥林嫂的命運和生活。
二、探究人物形象,深刻理解人物性格
在《祝福》中有很多的人物,祥林嫂當然是最為關鍵的一個人物。其次還有魯四老爺、四嬸、祥林嫂的婆婆、柳媽等。每一個都有不同的形象和性格,從而使小說變得生動形象,表現(xiàn)了祥林嫂生活的環(huán)境,他們每一個人都對祥林嫂的命運有著直接影響。當描寫祥林嫂的肖像時,作者關注了祥林嫂的“眼睛”的刻畫,第一次到魯鎮(zhèn)時描寫祥林嫂時,魯迅寫到“順著眼”表明了祥林嫂的善良溫順。第二次到達魯鎮(zhèn)時寫到了祥林嫂“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但到了臨終前,她“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辈煌难凵袂逦乇磉_了祥林嫂從年輕善良到由于受到生活的影響而慢慢變得呆滯、沒有了生機和活力。不同的眼神表達了她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展現(xiàn)出了她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也反映出了她的精神狀態(tài)。
在分析人物語言時通過與我對話展現(xiàn)的是祥林嫂在封建迷信思想影響下的矛盾心理;在對四嬸講阿毛時的語言,表達的是祥林嫂內心的痛苦和深深的自責,后悔自己沒有看好阿毛;在對大家講阿毛時,展現(xiàn)了祥林嫂的麻木和空虛;在與柳媽的對話時表達的是精神重壓和恐懼。與不同的人進行對話表達的是不同的精神狀態(tài)和心理,但從總體上表達的都是她的一種悲慘生活狀態(tài),一種痛苦的境遇。
三、了解寫作手法,提高學生寫作構思能力
在寫《祝?!窌r,魯迅先生用到了倒序的寫作手法。小說一開頭就給讀者設置了一個懸念:祥林嫂是什么人?為什么會落到這個地步?為什么又會在死前提出那樣奇怪的問題呢?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和主動性,使讀者可以積極地進行探究,從而了解到封建社會中國農村的真實精神面貌,了解封建社會中封建思想對勞動人民的影響和精神上的束縛。通過倒序的寫作手法給讀者形成了一個探究的動力和源泉,促進了小說故事的發(fā)展和順利進行,使文章的構思和文章結構在讀者腦海中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印象,幫助了讀者更好地理解小說,掌握小說反封建的主題和思想?!蹲8!返膶懽魇址ぐl(fā)了學生閱讀小說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在探究中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理解,促進了學生探究積極性的提高。
總之,《祝?!窂牟煌嵌缺磉_出了封建社會對人們思想的約束和制約,導致了祥林嫂悲慘命運的出現(xiàn)。通過祥林嫂和富人們完全不同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用富人的生活熱鬧忙碌來烘托祥林嫂的悲慘和痛苦,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題和思想。
小說的主人公祥林嫂,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鬼神宗教觀念,這種為封建統(tǒng)治的合理性辯護的,極端野蠻、荒誕的意識形態(tài)殘害致死的。
可見,小說開頭的關于“祝?!睔夥盏拿鑼?,就為祥林嫂的死,提供了一個最恰切的環(huán)境。
接著介紹了人物所賴以生活的這個家庭。其主人魯四老爺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jiān)生”;廳堂的布置,幾案的擺設,處處顯示出令人窒息的死氣。要知道,中國的宋明理學對于處在封建等級制最底層的勞動婦女來說,是最殘暴最苛虐的一種思想體系。什么“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之類,稍有觸犯,則賜死、沉塘。各地志書、家譜的記載,以及《烈女傳》《儒林外史》等書中關于烈女、節(jié)婦的血淚故事,至今使人不寒而栗。
祥林嫂不幸生活在這樣禁錮重重、腐朽愚妄的封建觀念和習俗如此濃重、強烈,真如泰山壓頂?shù)沫h(huán)境里,還有什么生路可言呢?她的死,是必然的了。
果然,在追敘人物一生幾次重大的波折之前,作者便讓我們預先知道:祥林嫂已經死了。而且,在臨死之前,她腦子里產生了對于鬼神觀念的“疑惑”──“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卻疑惑了”。
這“疑惑”非同一般,不可等閑視之。千百年來,由于長期封建制的野蠻統(tǒng)治,造成了中國勞苦百姓的麻木、愚昧;他們,尤其是其中的婦女,有誰懷疑過人類社會之上,冥冥中還有一個鬼神世界主宰著?而這樣的一位祥林嫂,竟對它表示“疑惑”了,這是破天荒的事。要知道,對鬼神的“疑惑”,就是對封建統(tǒng)治意識的“疑惑”,也就是對中國勞動婦女傳統(tǒng)命運的“疑惑”;這一驚人的意念,從一個備受禁錮、束縛的弱女子的頭腦中產生,真是談何容易啊!任何人讀到這里,都會從心里提出一個問號:祥林嫂心中的“疑惑”是怎樣產生的?
作者這樣鮮明、醒目地通過人物之口指出這一“疑惑”,事實上是在這里設置了一個懸念;這一懸念是貫串至終篇的??梢哉f,自此以下的全部描寫,都是為了解答這一懸念,充實這一懸念。同樣地,作者也是為自己提出了一個難題:怎樣用具體描寫,來證實祥林嫂心中這一“疑惑”的出現(xiàn),是合理、自然而又真實、可信的。這一懸念和難題解決好了,作品就獲得了成功。
要看到,祥林嫂是以她的整個生命,也就是以她的死來換得這一可貴的“疑惑”的。
以往的分析評論大都認為,將祥林嫂迫害致死的是封建宗法制的“四條繩索”──政權、族權、神權和夫權。錢谷融先生在《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載《華東師大學報》1981年第4期增刊)一文中認為:祥林嫂“主要就是被程朱理學所崇奉的舊禮教迫害死的”。這樣,就將《祝福》的“思想鋒芒”闡述得更鮮明、更準確、更符合作品的實際和作者的原意了。
我認為,在錢先生精當分析的基礎上,還可以進一步看到:作者在描寫祥林嫂被舊禮教迫害致死的過程中,同時也寫到了“死”的另一面,那就是她的活力。小說讓我們清楚地看到:祥林嫂有強烈的活的愿望,而且希望盡可能地活得體面些。她有頑強的生命力,她是最能活下去,也是最應該活下去的人。就是這樣具有旺盛生命力,這樣耐活的人,終于被迫害死了;封建禮教的罪惡,真是令人發(fā)指。作者充分寫出祥林嫂的活力,正是為了拿來襯托她的死的冤屈和悲哀。
在封建禮教的統(tǒng)治下,婦女根本沒有獨立的人格,所謂“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婦女對任何事情,任何處境,只有服從認命,不能有自己的選擇;所謂“婦者,服也”。此外,還有“節(jié)烈”觀念,這世上最“昏迷的強暴”來束縛摧殘婦女。
作為貧苦的勞動婦女的祥林嫂,她當然不可能認識整個封建禮教的野蠻和不合理;但是,她在承認和遵從一切婦道條律的前提下,卻為自己能比較安穩(wěn)地活下去──“做穩(wěn)了奴隸”,做了盡其所能的最大的努力。
正如前面所述,落后、愚昧的中國勞苦百姓,對于為封建統(tǒng)治辯護的鬼神宗教迷信,歷來是無疑義地信奉的。而宗教迷信的要義,說穿了無非就是胡亂編派給你什么前世的罪孽,憑空應許給你來世的幸福,目的是要你做一個現(xiàn)世的馴羊,一任他們剪毛剝皮,至死而無怨。祥林嫂當然不可能抗拒、背叛這“從來如此”、世代相傳的鬼神迷信觀念。──她的“疑惑”是臨死之前才產生的。然而,對于現(xiàn)世的悲苦的命運,她并不是一味馴順地接受,相反地,是一再掙扎、苦斗過的。
統(tǒng)觀祥林嫂的一生,她善良、本分,又能吃苦、耐勞,是個“拼命硬干的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她又能思考,有決斷,而且勇于行動。──丈夫死后,只身從婆家逃出來,在魯四老爺家當傭人,為的是做一個不依賴他人的、自立、自守的“未亡人”。對于野蠻的暴力綁架,她做了“出格”的反抗;說明她不是逆來順受,任人隨意擺布的。與山里農民賀老六結合之后,一度生活過得還安穩(wěn),人也胖了,“交了好運了”;可見她又不是那樣頑固、執(zhí)拗地死守“節(jié)烈”,而是思想圓通,能面對現(xiàn)實的聰明人。聽信了柳媽的勸說,她立即采取行動,──到神廟里去捐門檻,為的是變被動為主動;她不甘心被人輕賤蔑視,被認為是“不干不凈”,她要做一個跟旁人一樣的正常的人。
及至一切掙扎、苦熬都無濟于事,最后還是被宣判為有罪。從魯四老爺家被趕出來之后,祥林嫂陷入了徹底的困境,顯然是無法再活下去了。這時,她體力雖已不支,但腦子還是能思考的。面對死亡,面對死后酷刑的恐懼,她回首一生悲苦的經歷,終于不能接受這“有罪”的宣判了。她想到,鬼神不是以公正、慈悲為懷的嗎?為什么對自己是那樣的不公,那樣的殘忍無情呢?她從自己切身的痛苦經歷中,引申出對鬼神世界的“疑惑”了。
祥林嫂見到“我”時這樣說道:“這正好。你是識字的,又是出門人,見識得多。我正要問你一件事──”從這說話的語氣來看,問題不是偶然提出,在她,是慎重思慮多時的了。再從她對提問對象的選擇來看,祥林嫂確是一個有見識、愛思考的人,并不是一般懦怯昏庸的弱女子。
這里,無妨拿她與《故鄉(xiāng)》中的閏土作一比較:少年時代那樣天真、活潑、機靈的閏土,幾十年生活的困苦壓得他像一個“木偶人”;與兒時的好友,讀書“出門”的知識分子“我”見面時,只會嘆息生活“非常難”。由于他相信鬼神,相信命運,視一切不平,一切苦難為命中注定;所以“老爺”二字,很自然地從他口中吐出,不帶一點兒怨憤和不平。對于現(xiàn)世生活的質疑問難,更是談不上的了。而祥林嫂呢,由于所受的打擊、迫害,尤其是在精神上的,遠遠甚過閏土,加之她對一生所遇的種種不幸,歷來是采取主動掙扎苦斗的手段;而且她又是那樣愛思考的人。于是,臨死之前,那種世道不公,神鬼不靈的怨憤之想,就很自然地在心中升起。
可以看出,作者筆下的祥林嫂,是相當理想化的人物。在苦難深重的中國勞動婦女群中,是很難找到像祥林嫂這樣的婦女的。她身上具有那么多“有價值”的東西,不只是勤勞、質樸。但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這理想化并沒有失去真實性。要知道,祥林嫂這樣的人物不可能出現(xiàn)在以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和罪惡為主要任務的《吶喊》集中,而只能出現(xiàn)在《彷徨》中。因為創(chuàng)作《彷徨》之時,魯迅已側重考慮到如何探路前進的問題?!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毕榱稚┚鸵运牟粚こ5乃?,以及死前對舊世界統(tǒng)治的“疑惑”,去警醒和教示一切活著的人,沿著這一“疑惑”繼續(xù)“求索”下去。
祥林嫂到底是怎樣死去的呢?
關于這,歷來的評論者大都認為沒有必要細加考究,因此不作明確的判斷。
我認為,祥林嫂是自殺而死的。在別無生路可走的情況下,最后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才符合人物性格發(fā)展的邏輯。而事實上,人物的自殺,也是作者在小說中作了多方的暗示,“將意思傳給別人”了的。
試想一想,當祥林嫂被魯家趕出來之后,已是體衰力竭,人們將她視為不潔的異物,任誰都不會同情關心她的了;她所面臨的唯一結局就是死亡。與其慢慢地挨著,凍死餓死,倒不如盡快地主動結束自己的生命。自殺是需要一定的勇氣的,祥林嫂就有這勇氣。究其一生,她雖是受盡迫害,受盡摧殘的婦女,但也時時顯示了她的不斷掙扎的主動性。這一生中最后一次的抉擇──如何結束自己的生命?在祥林嫂來說,也是采取了主動的手段的。我認為,只有認識到、理解到這一點,我們心目中的人物性格才是完整的、統(tǒng)一的、一以貫之的,也才是符合作者的原意的。
再從小說的具體描寫來看,祥林嫂一出現(xiàn),便那樣鄭重其事地向“我”詢問人死后的情狀。必然地,她早已埋下了死的念頭了。
且看魯四老爺對她的死竟如此惱怒:“且走而且高聲的說:‘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如果是一般的凍餓而死,他的反應不會那么強烈:“偏偏要在”──可見是死者主動選擇的行為。
再從“我”在祥林嫂死的前后一系列心理反應來看:回答了她關于靈魂有無的問話之后,馬上便“心里很覺得不安逸”,想到“我的答話怕于她有些危險”,倘若“因此發(fā)生了別的事,則我的答話委實該負若干的責任”。而且,“我”“仿佛懷著什么不祥的豫感”,“這不安愈加強烈了”。
當魯家短工告訴“我”,祥林嫂“死了”時,“我”的反應也是強烈的:“‘死了?’我心里突然緊縮,幾乎跳起來,臉上大約也變了色?!倍姨貏e追根究底的要問個明白:“怎么死的?”短工的回答卻是“怎樣死的?──還不是窮死的?”由于這是兇死,在年關祝福時,短工忌諱說出真相,所以只好這樣籠統(tǒng)地回答。中間的破折號是停頓之意,說明短工有所猶豫和躊躇。短工顯然沒有按“我”所要求的回答。但“我”知道祥林嫂準是自殺而死,于是內心“驚惶”了一陣,“還似乎有些負疚”。
作者接連用好幾段文字反復敘寫“我”心中的不安、“預感”和“負疚”的心情,其目的是在強調突出祥林嫂的不尋常的死。
還應該看到,作者用了相當多的筆墨,著力描寫的,由于祥林嫂的慘死,在“我”心中引起的系列反應,是寄托了他對軟弱動搖的知識分子的勸喻的。
很有意思,作者筆下的“我”是一個知識分子新派人物。他能看清社會的黑暗,心中有所不平,對封建守舊派(自己的“四叔”)產生強烈的憎惡和反感。──從“話不投機”到“決計要走”。
遇到祥林嫂那樣嚴肅認真地向“我”提問,使“我”措手不及,敷衍了事的回答之后,心里立刻產生了一連串的不安;但隨后又想“我”明明說過“說不清”,已經推翻了答話的全局,即使發(fā)生了什么事,于“我”也毫無關系了?!啊f不清’是一句極有用的話?!苯o人“解決疑問”,“用這‘說不清’來作結束,便事事逍遙自在了?!暴ぉざ嗝磮A滑乖巧的一種應世手段啊!
待知道祥林嫂的慘死,起初“我”“還似乎有些負疚”,接下去,就不這樣了?!拔异o聽著窗外似乎瑟瑟作響的雪花聲,一面想,反而漸漸的舒暢起來?!币蛔吡耸?,何必自尋煩惱。城里的“清燉魚翅”“價廉物美”,對“我”有更大的吸引力?!拔摇本褪且猿渣c兒喝點兒的行動來求得內心暫時的“平衡”。嗚呼!“人和人的感情”,竟是那樣的“不相通”。
小說結尾一段,再次借寫祝福的氣氛,寫景中的幻覺:
……我在這繁響的擁抱中,也懶散而且舒適,從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慮,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只覺得天地圣眾歆享了牲醴和香煙,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豫備給魯鎮(zhèn)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
這里包含了對封建禮教吃人罪惡的憤懣之情,但更主要的是通過這自嘲的獨白,表現(xiàn)了對社會的黑暗和丑惡無可奈何,聽之任之的頹唐心情。說到底,“我”是在社會斗爭面前抱著玩世不恭的逃遁態(tài)度的,一個茍活的知識分子。
顯然,作者對這一人物是有所譴責和批判的。因為,五四至第一次大革命時期,魯迅對中國革命的希望,更多的還是寄托在知識分子身上。在1925年3月寫的《通訊》一文中,他曾說過:“現(xiàn)在”“也只好從知識階級一面先行設法,民眾俟將來再談”。(《華蓋集》)
《祝?!穼懴榱稚┑乃溃环矫婀倘唤衣犊卦V了封建禮教對婦女的殘酷迫害,另一方面也是通過這一紐結,將不同身份,不同思想狀況的兩個人物串在一起,發(fā)生碰撞,引起對比。讓讀者看到,一個是地位卑微,身上有許多封建意識束縛的勞動婦女,在她那低賤、狹小的天地里,卻向來是那樣的勇于行動,勤于思考,臨死之前,終能悟出一個對鬼神觀念的“疑惑”來。另一個是“出門人,見識得多”的知識分子,他有清醒的頭腦,有一定的是非愛憎之心。也許是由于經歷過多挫折,磨損了他的銳氣吧,而今變得圓滑世故,遇到現(xiàn)實問題繞著走,更不愛深思探究,袖手旁觀而心安理得了。
我認為,作者這樣寫“我”,其用意是在勸喻中國知識分子“都擺脫冷氣”,不要“自暴自棄”,積極投入到改革社會的“韌”的戰(zhàn)斗中去,“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而且要更多地、更深切地了解勞苦大眾的苦難,看到他們身上的可貴品質。
繼《祝?!分蟀雮€月,魯迅寫了《在酒樓上》;這篇小說著重刻畫了一個青年時代懷抱“改革中國”的壯志,中年成了茍且敷衍、得過且過的、軟弱退縮的知識分子呂緯甫。我想,作者筆下這一人物的出現(xiàn),也可以反證《祝?!分械摹拔摇笔羌耐辛唆斞笇χR分子的批評、勸喻的意圖的。
二、祥林嫂的悲劇性到底何在?
作為革命民主主義的啟蒙思想家和偉大的反封建戰(zhàn)士,魯迅始終以極大的熱情關注著中國農民的命運。在短篇小說《祝?!分?,他又挑開了很少為世人所知曉的生活一角──農村婦女創(chuàng)傷累累而又麻木愚鈍的心靈世界,向讀者提供了祥林嫂這個深受封建主義壓迫與殘害的悲劇典型??墒?,究竟怎樣認識祥林嫂的悲劇?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祥林嫂是一個善良、樸實的貧苦農村婦女,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誠實、勤懇的勞動,換取一種最起碼的“人”的生活。然而,誠如魯迅在
祥林嫂的悲劇,還表現(xiàn)在她不僅受到封建主義政治上、經濟上的壓迫,更遭致封建禮教與神權迷信的殘酷精神虐殺。封建禮教要求婦女“從一而終”,但封建族權又允許出賣守寡的媳婦。祥林嫂要遵奉禮教守寡,可宗法勢力又強迫她再嫁,她無論如何行事都是錯的。由此可見封建禮教的極端虛偽。小說中的魯四老爺──一位“講理學的老監(jiān)生”,便儼然是封建禮教的化身。祥林嫂第一次到魯家?guī)凸?,魯四老爺就皺起了眉頭,分明“討厭她是個寡婦”。祥林嫂被婆家搶走,魯四老爺只說了句:“可惡!然而……”傭人被綁架,他不免感到有損自己的尊嚴和役使的利益,但一想到祥林嫂的婆家有權處置守寡的媳婦,他也就不好再說什么了。他的一言一行,完全是從維護封建禮教出發(fā)的。因此,當?shù)诙问フ煞?、死了孩子的祥林嫂再來幫工時,魯四老爺便視之為“敗壞風俗”的“謬種”,吩咐祭祀、祝福之類的事情決不許祥林嫂沾手。祥林嫂周圍的世界,也被封建倫理道德所支配?!版?zhèn)上的人們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調和先前很不同;也還和她講話,但笑容卻冷冷的了?!毕榱稚┤焕頃@些事,她心中懷著一位仁慈母親的巨大悲哀,只是直著眼睛,和大家講述兒子阿毛被狼吃掉的慘事。開始,鎮(zhèn)上的人們頗有些同情,但不久,“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們,眼里也再不見有一點淚的痕跡”。祥林嫂哪里知道,在那個冷漠的世界里,她的悲哀“經大家咀嚼賞鑒了許多天,早已成為渣滓”。正當她被心靈的創(chuàng)痛苦苦地折磨時,迷信的柳媽又對她講述陰間的懲罰,這更使她感到極大的恐怖。為了“贖罪”,祥林嫂不惜將積年的工錢到土地廟去捐了一條門檻,自以為能夠恢復“人”的地位。不料,在冬至祭祖時,她又一次遭到主人的斷喝:“你放著罷,祥林嫂!”這一打擊使她的精神趨于崩潰。從此,她的記憶與體力大不如前,終被魯家趕走,淪為街頭的乞丐。到了這等地步,鬼魂和地獄的夢魘仍然咬噬著她的心。她不僅生前哀苦無告,還須懷著更大的恐懼走向死亡。從肉體到精神都被封建禮教與神權迷信摧殘虐殺,正是祥林嫂悲劇的根本所在。
祥林嫂的悲劇還在于,她一生順從封建禮教,到頭來卻被封建禮教活活吞噬;她受盡封建禮教與迷信的迫害,卻又被摧殘麻木得自覺和不自覺地去維護封建禮教與迷信。比如,她反抗再嫁,固然表明不愿被婆家當做牲口一樣地出賣,要維護自己作為“人”的起碼的尊嚴,但支配她采取“出格”的反抗的內在原因,還是那種“從一而終”的封建觀念。祥林嫂花了極大的代價去捐門檻,也表明她信服了神權迷信,要以門檻作為替身,“給千人踏,萬人跨”,好贖了自己一世的“罪名”,免得死后到陰間再受酷刑。封建勢力的高壓與愚弄,就是這樣殘害、扭曲了祥林嫂的靈魂。通過這一完整的悲劇性格,《祝福》異常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禮教道德極端虛偽、殘酷的本質,向整個封建宗法制度提出了強烈的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