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走進敦煌石窟,
我們像是讀著一本書,
親眼看到那動蕩驚懼中,
機敏的北朝人,
將西域樣式融進了,
魏晉風骨;
正值太平盛世的唐朝人,
雍容華貴,從容自信,
處處追求藝術(shù)的完美;
由盛入衰的五代和北宋,
漸漸失去了進取的勇氣,
而西夏人的朝氣和蒙元的強悍,
卻一次又一次引起我們的驚喜。
(二)
不是妖艷,不是凄涼,
莫高窟的顏色是渾厚,
因為,它積淀了,
一千多年的風沙,
它撐起了一千多年的分量。
朝代的興衰,
歲月的輪回,
生命的存亡,
莫高窟中,有辛酸,
有甜美,有苦澀,
有輝煌,有憤恨……
這些味道,這些情感,
交織著,鋪灑著,
飛揚著,訴說著,
洋洋灑灑地筑成了一個莫高窟,
一個永久的神話。
莫高窟,是一首意蘊深長的詩;
莫高窟,是一支悠遠回旋的古曲;
莫高窟,是一個永遠不滅的神話。
(三)
一座石窟,一個世界;
一孔洞穴,一截歷史。
壁畫、雕塑、藏經(jīng)、傳說……
每一樣都夠一個人研究一輩子的,
不,一輩子也不夠。
那端坐的佛陀、站立的菩薩;
千手的觀音、飛天的女神;
反彈的琵琶、懷抱的胡笳,
那一樣不讓人沉迷。
石窟里很靜,
又似乎又像在講述,
那飼虎的王子,
救人的七色鹿;
那是誰?
割下自己的肉,
欲換取鴿子的生命。
這一切西來的文化,
都融進了中華文明之中,
這就是我們的博大與包容。
不是有人在探索、
追尋中華文明為什么,
能綿延數(shù)千年而不中斷嗎?
這里就鐫刻著答案。
大漠深處,
河西走廊的盡頭。
我的敦煌,
我的莫高。
絲綢之路上,
一個小小的驛站,
中華文化中,
一首壯美的史詩。
莫高窟,
是我精神的至高點;
莫高窟,
是我心靈的最深處。
如果說,
莫高是一杯濃酒,
那么我愿舉杯,
用生命舉杯;
如果說,
莫高是一輪明月,
那么我愿仰望,
以一生仰望。
莫高——摯愛——神話。
(四)
敦煌的自然風光同樣毫不遜色:
沙漠奇觀鳴沙山和月牙泉,
澄黃的沙山和清澈的泉水相互依存,
延續(xù)千年不變,景色奇異迷人;
陽關(guān)及玉門關(guān)雖只余下斷壁殘垣,
置身其間,
卻仍能隱隱感受到,
邊關(guān)的鐵馬金戈之氣,
使人不得不慨嘆,
歷史的沉重和蒼涼。
讓我驚異還有,
莫高窟大小佛像,
鮮艷的色彩和飛動的衣袂,
也不是讓人敬仰的偉岸身軀,
而是古人對光線出神入化的妙用。
天光透過兩道洞口漫射進來,
正好照在尊者的臉和胸部,
其他部位漸遠漸暗,
其他人物亦漸暗漸遠,
唯獨至高的尊者佛光普照。
我留連到最后,
待洞中的參觀者散盡,
排除了游人對光的干擾,
釋迦尊者立刻光艷柔美,
色澤祥和,
令人肅然起敬。
兩道洞口掌控天光,
準確散射到佛像最重要的部位,
依次過度到黑暗。
其莊嚴肅穆,
令人怦然心動。
莫高窟不僅有,
精妙絕倫的彩塑,
還有四萬五千多平方米,
宏偉瑰麗的壁畫。
壁畫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
有記錄佛教故事的,
有描繪神佛形象的,
有反映民間生活的,
還有描摹自然風光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
是那成百上千的`飛天。
壁畫上的飛天,
有的臂挎花籃,采摘鮮花;
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
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
有的彩帶飄拂,漫天遨游;
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
看著這些精美的壁畫,
就像是走進了,
燦爛輝煌的藝術(shù)殿堂。
莫高窟是活著的,
它是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
它見證著歷史,
記錄著歷史,
聆聽著歷史。
它就像一個無聲的傾聽者,
聽著歷史的低吟淺唱。
莫高窟是絕美的,
但它永遠不是藝術(shù)品,
因為膚淺的藝術(shù)品,
永遠不及莫高窟的深度。
莫高,
意味著文化,
意味著美。
還意味著永久的信仰……
莫高窟是站在歷史的高度俯視人類。
是人類文明的精粹,
是人類靈魂的凝結(jié)。
它是永恒,
是神的力量。
(五)
莫高窟,
可以傲視異邦古跡的地方,
就在于它是,
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
看莫高窟,
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
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千年而始終活著,
血脈暢通、呼吸勻停,
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
一代又一代藝術(shù)家,
前呼后擁向我們走來,
每個藝術(shù)家又牽連著,
喧鬧的背景,
在這里舉行著橫跨千年的游行。
紛雜的衣飾使我們眼花撩亂,
呼呼的旌旗使我們滿耳轟鳴。
在別的地方,
你可以蹲下身來,
細細玩索一塊碎石、
一條土埂,
在這兒完全不行,
你也被裹卷著,
身不由主,踉踉蹌蹌,
直到被歷史的洪流消融。
在這兒,
一個人的感官很不夠用,
那干脆就丟棄自己,
讓無數(shù)雙藝術(shù)巨手,
把你碎成輕塵。
敦煌,綺麗詭怪莫高窟。
漢唐雄風吹拂著西域,絲路駝鈴吟詠著敦煌。
踏入敦煌,一千六百多年前的窟龕徒地向我揭開了她神秘的面紗。
歷史告訴我們:“敦,大也,煌,盛也?!钡牵瑢τ诙鼗?,我們卻顯得異常陌生。
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座要塞,它南枕祁連,西接塔克拉瑪干,北靠北塞山,東峙三危山。從地理環(huán)境看,敦煌無異于漫漫沙漠戈壁中的一片綠洲。
可是,如今當我們行走在奔往敦煌的路上,有時竟一連數(shù)百里都看不見人煙和生命。
從車窗向外望去,曠野里無一不是黑色或者黃褐色的石頭和黃沙。
導游解釋說:一望無邊的黑色或黃褐色的石子叫“戈壁”;那漫無邊際的黃沙叫“沙漠”。
在猛烈太陽光的烤炙照下,公路兩旁的戈壁和沙漠所升騰起來的光焰讓人看得頭暈目眩。即使,間或出現(xiàn)一叢或幾蓬低矮的紅柳、駱駝刺、梭梭草之類的綠色植物,也無一不是灰頭禿腦的,仿佛隨時都有被烤焦、枯萎或蒸發(fā)的危險。
我們還看到,那些綿延起伏的灰色山脈,由于長年干旱無雨,山上寸草不生,沒有植物,毫無生機可言,成為典型的的“死山”。
莫高窟的周圍也莫不如此。
“鳴沙山”由數(shù)個大沙丘堆積而成的,著名的“月牙泉”就蜷縮在這偌大的沙漠里。
在“鳴沙山”,當你目睹周圍高高的沙山隨時都有夷為平地,其間的那一汪名叫——“月牙泉”的清泉隨時也都有被黃沙掩埋的可能的時候,誰人不會憂心忡忡呢?
歷史上,曾把敦煌叫做“沙州”。
抵達敦煌,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隨時準備向人類發(fā)起進攻的高大沙丘就虎視眈眈地睡在你的身旁。讓你驚訝于人與自然的對抗竟是這般切近!
千百年來,敦煌和莫高窟就一直在頑強而艱難地抵御著大風和沙丘的瘋狂進攻!
感謝一條發(fā)源于祁連山冰川群中屬疏勒河系的河流,是這條全長800里的內(nèi)陸河,成為澆灌敦煌綠洲惟一的生命之水。
這條河流,名叫黨河。
是這條母親河一直哺育了敦煌,成為莫高窟免于沙漠吞噬的綠色屏障的。
莫高窟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峰,上下五層,窟區(qū)南北全長3華里之多。現(xiàn)存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布崖面,洞窟里有雍容大度的佛像、精美絕倫的壁畫,彩塑栩栩如生、飛天婀娜多姿,精巧的構(gòu)圖,艷麗的色澤……宛如朝夕成就。烘托出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城東南,一礫石層斷崖之上,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山,前臨大泉河,南北長達近4里。
據(jù)唐代碑文記載,自秦代建元二年(366年),那個名叫樂僔的和尚在在莫高窟開鑿第一個洞窟后,人們相繼在這里鑿窟,歷經(jīng)千多年來人為和自然的破壞,至今仍保存著十六國,經(jīng)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清各朝代開鑿的洞窟735個,壁畫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據(jù)唐代碑文記載,自秦代建元二年(366年),那個名叫樂僔的和尚在在莫高窟開鑿第一個洞窟后,人們相繼在這里鑿窟,歷經(jīng)千多年來人為和自然的破壞,至今仍保存著十六國,經(jīng)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清各朝代開鑿的洞窟735個,壁畫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順著時空的'引導,一陣千年后的足音,先后漫過第429窟、第290窟、第96窟、第130窟、第148窟、第158窟……
其中,第429窟是一幅再現(xiàn)經(jīng)歷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由西北少數(shù)民族貴族建立的封建政權(quán)當時游牧民族狩獵生動場景的壁畫。圖中兩個騎手正在山林中與群獸搏斗,一個在山巔躍馬而起,弓張弦滿,正射向撲來的老虎;另一個在山谷縱馬奔馳,挽弓猛射,追逐成群的獵物。黃羊、野牛和龍或騰躍或狂奔于山中,神態(tài)生動異常。背景為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氣勢磅礴。色澤濃重強烈,線條簡潔明快、遒勁挺拔,表現(xiàn)手法自由而純熟。這一時期,北魏滅了北涼,統(tǒng)一了北方地區(qū),開始了史稱“北朝”的時代。在一百四十多年中,這一時期敦煌比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yè),佛教十分盛行,此間的壁畫,就是當時的社會生活風情的真實再現(xiàn)。
而第290窟,則是一幅反映北周貴族隋國公楊堅稱帝,結(jié)束了北方少數(shù)民族封建政權(quán),建立了“漢人”稱帝的大一統(tǒng)隋朝時期“馬與馬夫”生活場景的壁畫。壁畫生動地描畫了一對疲憊不堪的紅馬半臥在地,不聽主人使喚,憤怒的主人揚鞭向馬打去,馬低首揚蹄似掙扎又似反抗。畫面主設(shè)紅、黑二色,單調(diào)而明快,馬和馬夫的形象生動,動感強烈,簡潔的線條勾勒出剛勁有力的馬蹄、人腿。而馬夫的衣著、面形也頗具西域“胡人”的氣質(zhì)。壁畫對于研究生活在西北戈壁和草原的少數(shù)民族“人與馬交互”的生活與歷史具有及其重要的價值。
第96窟是莫高窟最大的佛窟,始修建于唐朝(公元695年),由禪師靈隱和居陰祖等共同建造,又稱“大佛殿”。大佛殿位于石窟群的正中間,窟檐依崖而建,原為四層,晚唐改建為五層,宋初重修,現(xiàn)存的九層木構(gòu)窟檐為1935年建造。俗稱“九層樓”,高達45米。它是莫高窟最大的建筑物,也是莫高窟的標志??邇?nèi)的倚坐彌勒佛像,又稱北大像,高34.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室內(nèi)石胎泥塑佛像。為敦煌石窟內(nèi)第一大佛,我國第二大佛,世界第四大佛(世界第一大佛為我國四川樂山大佛,高71米;第二大佛為阿富汗巴米羊石窟東大佛,高45米,已被炸掉;第三大佛為巴米羊石窟西大佛,高38米。)。據(jù)敦煌遺書記載,這尊大彌勒佛像因位于唐開元年間所造第130窟大佛之北,遂稱北大佛。大佛經(jīng)過后代多次重修,現(xiàn)存外表為公元1928年重修九層樓時妝繪,但是基本上保存了初建時的造型。1987年由敦煌研究院主持重塑了大佛的雙手。
第130號洞窟(南大佛)為敦煌第二大像,因位于96號窟之南,所以稱為南大像。像高26米,石胎泥塑彌勒佛坐像。前后耗時30余年。大佛頭部較大,雖然不符合人體比例,但是卻很好的解決由下向上仰望時的視覺察差,從而使所有敬佛者當下跪在大佛腳下仰望佛的面部時,仍能清晰的看到既莊嚴又慈祥的彌勒佛的面部表情。
其洞窟中的飛天為敦煌石窟最大的飛天圖像。繪于南北兩璧之上部,每璧兩身,各長2米,為宋代重修時所作。
第148號洞窟(李家窟)位于南區(qū)崖面南段三層。該窟建于唐大歷年間,乾寧時重修,窟主李大賓,故稱“李家窟”。據(jù)造像題材又稱“臥佛洞”、“涅槃窟”。佛床上塑釋迦涅槃像一身,佛弟子、天人、各國王子、佛姨母、菩薩等舉哀像72身(清修)。
第158號洞窟(大臥佛):敦煌彩塑代表作之一。又稱涅槃像、睡佛,吐蕃時期所造,像身長15.8米,肩寬3.5米,為石胎泥塑。頭南腳北,面東,右脅累足橫臥在長17.2米、高1.43米、寬3.5米的佛床上。其洞窟中的瓔珞飛天,是飛天壁畫的代表作之一。表現(xiàn)佛祖涅槃后,諸天人于其遺體上空飛行,遍散七寶、珍珠、香花、瓔珞的情節(jié)。
無論是再現(xiàn)經(jīng)歷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由西北少數(shù)民族貴族建立的封建政權(quán)時期游牧民族狩獵生動場景;還是反映北周貴族楊堅建立了“漢人”大一統(tǒng)隋朝時期人馬與戈壁、草原“交互”的生活場景;不論是石胎泥塑還是飛天壁畫,無不堪稱一時一地的代表作之作,也是一時一地的歷史社會生活的藝術(shù)反映。
真乃自然與人類歷史的曠世杰作!
在若干千萬年里,早在遠古時代,由中原西遷的“三苗”部落就在敦煌一代繁衍生息。漢唐時期,敦煌是扼守古“絲綢之路”的咽喉要沖,也是當時的東西文化交匯的中心,更是佛教東漸傳播的樞紐地域。
該想,我們的先民在這里經(jīng)歷了怎樣的胼手胝足和辛勤的耕耘,才拾掇出了這么一片文化的瑰寶——-“莫高窟”。
《朗讀者》第八期 主題詞《勇氣》
沒有勇氣的人生是蒼白無力的孤行,沒有勇氣的生活是暗淡無光的虛度。人生苦短,唯夢想和勇氣不可辜負。岳飛的三十功名塵與土,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貝多芬的扼住命運的咽喉,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些勇氣都彪炳在史冊上,流傳在故事里。勇氣有時候是一瞬間的閃念,有時候是一輩子的執(zhí)念。勇氣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本期節(jié)目,就讓我們跟隨董卿一起傾聽那些充滿勇氣的朗讀者和故事!
第八期《朗讀者》開場白臺詞
就像茨威格所說
勇氣是逆境當中綻放的光芒一樣
它是一筆財富
擁有了勇氣
就擁有了改變的機會
岳飛的三十功名塵與土
文天祥的留取丹青照汗青
貝多芬的扼住命運的咽喉
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這些勇氣
都彪炳在史冊上
流傳在故事里
?
而在我們這期節(jié)目當中
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
文學史家樊錦詩
一位瘦弱的南方女子
從北大考古系畢業(yè)之后
他用了五十四年的時間堅守在大漠深處
而他為敦煌所做的一切
也被季羨林先生譽為是功德無量
勇氣有時候是一瞬間的閃念
有時候是一輩子的執(zhí)念
勇氣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
依然熱愛生活
我們今天這期節(jié)目的主題詞是勇氣
勇氣是我們生命當中
最鮮艷的一抹原色
很多的文字都在贊美的勇氣
莎士比亞說
有得必有勇
正直的人不會膽怯
試想一下如果歷史失去了勇氣
那將失去改寫的英雄
如果人生失去了勇氣
那很多日子就會變得蒼白無力
?
在今天的節(jié)目時間里
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
一位又一位
朗讀者身上的勇氣
我們接下來要上場的這位朗讀者
?
他是一位演員
他被鏡頭記錄著
但是她也很喜歡用自己的鏡頭
去捕捉她看到的美好
她也是一位多年
堅持支教的志愿者
她說
她身上的這份勇氣
來自于她的老師
讓我們掌聲歡迎朗讀者江一燕
?
接下來要請出的這兩位朗讀者
她們的愛情也經(jīng)受了時間的考驗
最終在六十出頭的年齡
鼓起勇氣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讓我們掌聲歡迎朗讀者
汪明荃羅家英
?
我們都知道
孤獨癥又叫自閉癥
他們不聾
但是對聲響充耳不聞
他們不盲
但是對周圍的一切視而不見
他們不啞
但是卻不知道怎么樣開口
來表達自己
我想當任何的一對父母 在得知自己的孩子
是自閉癥患者的時候
他們今后的每一天
都需要鼓足勇氣去面對
接下來讓我們掌聲歡迎朗讀者
秋爸爸秋媽媽
?
接下來我要請出的這位朗讀者
1982年在世界杯
他獲得了六枚金牌
1984年在奧運會
獲得了三金兩銀一銅的好成績
成為當時當之無愧的體操王子
二十八年前他從熟悉的賽場
走向了陌生的商場
幾經(jīng)風雨
幾經(jīng)沉浮
依然勇于擔當讓我們掌聲歡迎朗讀者
?
李寧
大海從古至今
就是人類一直渴望著
去征服的一個領(lǐng)域
所以我們也看到
有無數(shù)的航海家
冒著生命的危險去探索
去發(fā)現(xiàn)
在中國也有這樣
一位航海愛好者
從2007年1到2009年8月
他用了整整兩年半的時間
完成了自駕帆船
環(huán)球航海一周的壯舉
由此他也成為了中國
單人無動力帆船
環(huán)球航海第一人
讓我們掌聲歡迎朗讀者翟墨
?
1987年
中國的敦煌莫高窟
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但是就是這樣一座
中國古絲綢之路上的歷史文化寶庫
因為經(jīng)歷了動亂戰(zhàn)火盜賊之后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
幾乎成了廢墟
樊錦詩一位出生在北平
成長在上海的瘦弱的姑娘
當年報考的是北京大學歷史系
考古專業(yè)
畢業(yè)之后便與莫高窟結(jié)下了
一輩子的緣分
五十四年啊
從青春年少到滿頭華發(fā)
他為莫高窟的永續(xù)利用
永久保存傾盡了全力
他也被人們稱為是敦煌的女兒
讓我們掌聲歡迎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
?
文學家喜歡說永遠的敦煌
永遠的莫高窟
而我們今天真的是看到了一位老人
為了永遠這兩個字
付出了最實在的努力
最刻苦的堅守
感謝這世界上所有的勇氣
他們在改變歷史
創(chuàng)造奇跡
?更多相關(guān)優(yōu)秀文章推薦: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