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構(gòu)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xiàn)實和理想境界聯(lián)系起來,虛寫、實寫相結(jié)合,增添了神秘感。
一、整體把握
本文原是陶淵明《桃花源》詩前的序文,大約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時作者57歲,隱居農(nóng)村已十余年。文中所說的桃花源似乎有實際根據(jù),在今湖南桃源縣西南沅江之濱的桃源山腰上,有一個長約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認為就是桃花源。但課文所敘述的故事純屬虛構(gòu)。
按作者的構(gòu)想,桃花源跟桃花林僅一洞之隔,洞極狹,僅容一人進出;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發(fā)源地,長達數(shù)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盡。弄清這個背景再看故事,就會覺得頭緒很清楚。
故事頗有傳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說一類。首先是漁人入桃源的經(jīng)過甚奇。漁人沿溪行而“忘路之遠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樹夾岸,其中竟無一棵雜樹,這是自然生成還是人工所為?洞口僅容一人通過,且深不可測,不知其中有何怪異,而漁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其次是桃源中人。若為仙,何以飲食起居、待人接物皆與常人無異;若為隱,何以憑一洞之隔便與塵世相去萬里?最后,這個“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漁人出洞后既已“處處志之”,何以再去找時竟茫然無所見?這樣看來,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間了!至于后來南陽劉子驥“規(guī)往”而“未果”,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個尾聲──有這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出來作證,故事就更顯得亦真亦幻,傳奇色彩也就變得更濃了。
作者虛構(gòu)這個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東晉末期戰(zhàn)亂紛乘的環(huán)境里,中年以后他長期隱居農(nóng)村,對農(nóng)村的現(xiàn)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體會,于是構(gòu)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xiàn)的。因此在這篇文章里,他既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又以漁人的復(fù)尋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這個現(xiàn)實世界之中。要尋找它就只能飄然高舉,《桃花源詩》最后說的“愿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就是這個意思。不過這也僅僅是意愿而已,誰辦得到呢?由此看來,劉子驥之后而無人“問津”,似乎也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讀這篇課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無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內(nèi)容和寫法。
二、問題研究
1.作者社會理想的實質(zhì)
“桃花源”是陶淵明理想中的社會。要弄清作者理想的實質(zhì),必須先看原詩,因為在某些實質(zhì)性的問題上詩比記還要說得明確些。例如“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正是原始共耕社會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種和平生活的寫照;“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說的是沒有君主統(tǒng)治,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制度;“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則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會“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這一原則的具體化。概括起來說,這些描寫都表現(xiàn)了原始共耕社會的特點。記,則是先通過漁人所見來展示這個社會生活的風貌,從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寫到男女耕作、老幼歡樂的情形;后通過村人“自云”來揭示這個社會的由來,又通過接待漁人來表現(xiàn)他們的精神風貌。詩和記,二者相互補充,十分清晰地勾出了這個理想社會的輪廓。
應(yīng)當指出,作者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的批判,在客觀上也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帶有一定程度的復(fù)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2.關(guān)于層層設(shè)疑的寫法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過不少以游仙為題材的.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賦》、郭璞的《游仙詩》等,多是假托游仙抒發(fā)作者的不平感和對現(xiàn)實的不滿?!短一ㄔ从洝凡皇菍懽髡弑救恕坝蜗伞?,但漁人的桃花源之行頗與“游仙”相類(唐王維《桃源行》中就有“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的詩句)。為了把桃花源寫成一個似有若無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層層設(shè)疑的寫法。因此,開頭雖然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但并未確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說他是個漁人,不著姓名,這些都無從查考。接著寫桃林奇景,似為人間所有又似為人間所無,又不說出它的確切地點,因為漁人已“忘路之遠近”。寫桃林的通道更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極狹”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漁人進入桃源后,眼前出現(xiàn)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間生活的圖景。可是,后來漁人出而復(fù)尋,本已做好的標記卻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個虛無縹緲的世界,無跡可尋。最后再虛寫一筆,說高士劉子驥“欣然規(guī)往”,給好奇的讀者帶來微茫的希望,但劉子驥又“未果”而“病終”。這樣一來,桃源這個虛實難定的境界就真的成為“千古之謎”了。這種層層設(shè)疑的寫法,表達了作者希望在現(xiàn)實中看到一個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也能激發(fā)讀者的興趣。
三、練習說明
一、熟讀并背誦全文,用自己的話敘述這個故事,可以適當?shù)丶舆M自己的想像。
設(shè)題目的是:①使學生當堂成誦,要求背得順暢,并能大體上敘述作者原意;②發(fā)展學生的想像力,能根據(jù)上下文意補充若干細節(jié),作創(chuàng)造性的復(fù)述。答題方式要靈活,可以先熟讀成誦再作復(fù)述,也可以經(jīng)過熟讀粗知課文大意后,先復(fù)述故事,最后練習背誦。為了激活學生的想像,在熟讀課文過程中,教師可以就故事情節(jié)提出某些問題,或要求簡答,或引而不發(fā),讓學生放開去想,也可以加幾句點評。
二、作者在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這個理想在當時的條件下能不能變成現(xiàn)實?今天我們應(yīng)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提示〕討論前要先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當時的社會狀況,以及一點社會發(fā)展史常識。
設(shè)題目的是讓學生結(jié)合學過的有關(guān)社會發(fā)展知識,正確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培養(yǎng)辯證思維。
此題可讓學生討論,形式不拘,或全班集中討論,或分組討論。前面“問題研究”已對此題所涉及的內(nèi)容作了初步說明,但僅供教師參考。此題是開放性的,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能自圓其說即可,不要搞統(tǒng)一答案。
三、本文語言簡潔而含蘊豐富。請根據(jù)文意完成下面的練習。
1.在括號里填入被省略的字。
( )見漁人,乃大驚,問( )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 )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句話中沒有交代漁人的答語,試說說漁人是怎樣回答的。
3.“詣太守,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內(nèi)容?
陶淵明的語言明凈如一泓清泉,沒有一點雜質(zhì),真正做到了將可有可無的字句一概刪去,這種語言風格很值得探究。三個小題要學生注意的是作者行文時的省略筆法各不同,只讓學生作答是不夠的,還要作一點分析,使學生懂得其中的道理,這樣才能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下面分別進行說明:
1.這是省略句子成分。在不妨礙理解的前提下,省略掉具體的指稱,可以使行文簡潔、流暢。這種省略不僅文言文中常見,在現(xiàn)代書面語和口語中也常見,只是在文言文中出現(xiàn)得更為頻繁罷了。在分析過程中,最好不使用“主語”“賓語”或“施事者”“受事者”之類的概念。
答案依次是:村人、漁人(可用“他”替代)、漁人、村人、漁人(可用“他”替代)。
2.這可見作者的剪裁功夫。村人問“今是何世”,漁人當答以“今是晉”;村人會接著問“秦之后即晉乎”,漁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漢魏,魏之后方為晉。”作者不正面地詳細敘述這一對話過程,卻用總敘的方式把它濃縮在“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句話里。這種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淵明的語言風格。
3.運用指代詞語,避免重復(fù)前文內(nèi)容?!叭绱恕保侵复Z,指上文所說。漁人見太守的目的是告訴他武陵郡中有此“絕境”,希望他派人去探個究竟,因此他一定會談到自己發(fā)現(xiàn)桃源村的經(jīng)過、村中的生活情狀,還會談到他歸途中做標記的事。
四、下面各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跟現(xiàn)代漢語里的不同,試作解釋。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
3.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4.不足為外人道也
設(shè)題目的是提醒學生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讀文言文一定要根據(jù)上下文細究詞義,切勿望文生義。答案如下:
1.交通,這里指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在現(xiàn)代漢語中,“交通”是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作者在《桃花源記》中虛構(gòu)了一個寧靜安樂的世外桃源,那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人人安居樂業(yè)自由安樂,彼此和睦相處。這是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淵明的社會及政治理想。下面看看其具體解析。
一、整體把握
本文原是陶淵明《桃花源》詩前的序文,大約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時作者57歲,隱居農(nóng)村已十余年。文中所說的桃花源似乎有實際根據(jù),在今湖南桃源縣西南沅江之濱的桃源山腰上,有一個長約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認為就是桃花源。但課文所敘述的故事純屬虛構(gòu)。
按作者的構(gòu)想,桃花源跟桃花林僅一洞之隔,洞極狹,僅容一人進出;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發(fā)源地,長達數(shù)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盡。弄清這個背景再看故事,就會覺得頭緒很清楚。
故事頗有傳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說一類。首先是漁人入桃源的經(jīng)過甚奇。漁人沿溪行而“忘路之遠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樹夾岸,其中竟無一棵雜樹,這是自然生成還是人工所為?洞口僅容一人通過,且深不可測,不知其中有何怪異,而漁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其次是桃源中人。若為仙,何以飲食起居、待人接物皆與常人無異;若為隱,何以憑一洞之隔便與塵世相去萬里?最后,這個“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漁人出洞后既已“處處志之”,何以再去找時竟茫然無所見?這樣看來,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間了!至于后來南陽劉子驥“規(guī)往”而“未果”,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個尾聲──有這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出來作證,故事就更顯得亦真亦幻,傳奇色彩也就變得更濃了。
作者虛構(gòu)這個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東晉末期戰(zhàn)亂紛乘的環(huán)境里,中年以后他長期隱居農(nóng)村,對農(nóng)村的現(xiàn)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體會,于是構(gòu)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xiàn)的。因此在這篇文章里,他既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又以漁人的復(fù)尋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這個現(xiàn)實世界之中。要尋找它就只能飄然高舉,《桃花源詩》最后說的“愿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就是這個意思。不過這也僅僅是意愿而已,誰辦得到呢?由此看來,劉子驥之后而無人“問津”,似乎也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讀這篇課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無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內(nèi)容和寫法。
二、問題研究
1.作者社會理想的實質(zhì)
“桃花源”是陶淵明理想中的社會。要弄清作者理想的實質(zhì),必須先看原詩,因為在某些實質(zhì)性的問題上詩比記還要說得明確些。例如“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正是原始共耕社會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種和平生活的寫照;“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說的是沒有君主統(tǒng)治,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制度;“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則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會“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這一原則的具體化。概括起來說,這些描寫都表現(xiàn)了原始共耕社會的特點。記,則是先通過漁人所見來展示這個社會生活的風貌,從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寫到男女耕作、老幼歡樂的情形;后通過村人“自云”來揭示這個社會的由來,又通過接待漁人來表現(xiàn)他們的精神風貌。詩和記,二者相互補充,十分清晰地勾出了這個理想社會的輪廓。
應(yīng)當指出,作者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的批判,在客觀上也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帶有一定程度的復(fù)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2.關(guān)于層層設(shè)疑的寫法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過不少以游仙為題材的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賦》、郭璞的《游仙詩》等,多是假托游仙抒發(fā)作者的不平感和對現(xiàn)實的不滿?!短一ㄔ从洝凡皇菍懽髡弑救恕坝蜗伞?,但漁人的桃花源之行頗與“游仙”相類(唐王維《桃源行》中就有“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的詩句)。為了把桃花源寫成一個似有若無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層層設(shè)疑的寫法。因此,開頭雖然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但并未確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說他是個漁人,不著姓名,這些都無從查考。接著寫桃林奇景,似為人間所有又似為人間所無,又不說出它的確切地點,因為漁人已“忘路之遠近”。寫桃林的通道更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極狹”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漁人進入桃源后,眼前出現(xiàn)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間生活的圖景。可是,后來漁人出而復(fù)尋,本已做好的標記卻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個虛無縹緲的世界,無跡可尋。最后再虛寫一筆,說高士劉子驥“欣然規(guī)往”,給好奇的讀者帶來微茫的希望,但劉子驥又“未果”而“病終”。這樣一來,桃源這個虛實難定的境界就真的成為“千古之謎”了。這種層層設(shè)疑的寫法,表達了作者希望在現(xiàn)實中看到一個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也能激發(fā)讀者的興趣。
練習說明
一、熟讀并背誦全文,用自己的話敘述這個故事,可以適當?shù)丶舆M自己的想像。
設(shè)題目的是:①使學生當堂成誦,要求背得順暢,并能大體上敘述作者原意;②發(fā)展學生的想像力,能根據(jù)上下文意補充若干細節(jié),作創(chuàng)造性的復(fù)述。答題方式要靈活,可以先熟讀成誦再作復(fù)述,也可以經(jīng)過熟讀粗知課文大意后,先復(fù)述故事,最后練習背誦。為了激活學生的想像,在熟讀課文過程中,教師可以就故事情節(jié)提出某些問題,或要求簡答,或引而不發(fā),讓學生放開去想,也可以加幾句點評。
二、作者在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這個理想在當時的條件下能不能變成現(xiàn)實?今天我們應(yīng)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提示〕討論前要先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當時的社會狀況,以及一點社會發(fā)展史常識。
設(shè)題目的是讓學生結(jié)合學過的有關(guān)社會發(fā)展知識,正確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培養(yǎng)辯證思維。
此題可讓學生討論,形式不拘,或全班集中討論,或分組討論。前面“問題研究”已對此題所涉及的內(nèi)容作了初步說明,但僅供教師參考。此題是開放性的,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能自圓其說即可,不要搞統(tǒng)一答案。
三、本文語言簡潔而含蘊豐富。請根據(jù)文意完成下面的練習。
1.在括號里填入被省略的字。
( )見漁人,乃大驚,問( )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 )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句話中沒有交代漁人的答語,試說說漁人是怎樣回答的。
3.“詣太守,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內(nèi)容?
陶淵明的語言明凈如一泓清泉,沒有一點雜質(zhì),真正做到了將可有可無的字句一概刪去,這種語言風格很值得探究。三個小題要學生注意的是作者行文時的省略筆法各不同,只讓學生作答是不夠的,還要作一點分析,使學生懂得其中的道理,這樣才能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下面分別進行說明:
1.這是省略句子成分。在不妨礙理解的前提下,省略掉具體的指稱,可以使行文簡潔、流暢。這種省略不僅文言文中常見,在現(xiàn)代書面語和口語中也常見,只是在文言文中出現(xiàn)得更為頻繁罷了。在分析過程中,最好不使用“主語”“賓語”或“施事者”“受事者”之類的概念。
答案依次是:村人、漁人(可用“他”替代)、漁人、村人、漁人(可用“他”替代)。
2.這可見作者的剪裁功夫。村人問“今是何世”,漁人當答以“今是晉”;村人會接著問“秦之后即晉乎”,漁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漢魏,魏之后方為晉?!弊髡卟徽娴卦敿殧⑹鲞@一對話過程,卻用總敘的方式把它濃縮在“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句話里。這種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淵明的語言風格。
3.運用指代詞語,避免重復(fù)前文內(nèi)容?!叭绱恕保侵复Z,指上文所說。漁人見太守的目的是告訴他武陵郡中有此“絕境”,希望他派人去探個究竟,因此他一定會談到自己發(fā)現(xiàn)桃源村的經(jīng)過、村中的生活情狀,還會談到他歸途中做標記的事。
四、下面各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跟現(xiàn)代漢語里的不同,試作解釋。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
3.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4.不足為外人道也
設(shè)題目的是提醒學生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讀文言文一定要根據(jù)上下文細究詞義,切勿望文生義。答案如下:
1.交通,這里指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在現(xiàn)代漢語中,“交通”是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2.妻子,這里指妻子及兒女。在現(xiàn)代漢語中,“子”是詞尾,無義。
3.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在現(xiàn)代漢語中,“無論”是表示條件的連詞。
4.不足,不值得。這個意思仍保留在現(xiàn)代漢語的成語中,如“不足掛齒”(不值得一提)、“不足為奇”(不值得奇怪)等。
教學建議
本課擬用一個半課時教讀。
由于文章故事性強,語言淺顯易懂,學生學起來定會覺得興味甚濃,疏通文意決非難事。在此條件下,教師可以憑自己的經(jīng)驗創(chuàng)造出有特色的教法來。下面提幾條建議,以供參考:
一、關(guān)于誦讀教學
本文共309字,用中速讀一遍約需2.5分鐘。假定學生在課前預(yù)習中已讀過兩三遍,課上再讀七八遍,必能基本成誦。再加上教師及個別學生的示范朗讀和檢查背誦,課上用于誦讀的時間不會超過35分鐘。這是學好這篇課文的基本保證,從長遠的眼光看,尤其應(yīng)該如此,決不容忽視。
讀和講可以穿插起來進行。大致可分三個階段:(1)在掃清語言障礙的基礎(chǔ)上讀得順暢,主要是字音準確,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并通過多次誦讀熟悉故事;(2)對情節(jié)作一點分析,激活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具體地想像出故事的發(fā)展過程,能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復(fù)述,并牢牢記住文章中所有重要的語句,能讀出一點“講故事”的味道;(3)分析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能比較熟練地背誦全文。以上是就水平一般的教學班而言,在水平較高的教學班,也無妨先背下來,然后指導(dǎo)學生進行探究式的學習。
二、關(guān)于想像力的培養(yǎng)
陶淵明的文章似淡而濃,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品味的方法之一就是運用想像來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細節(jié)。例如:
1.漁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無意?
過去的詩人對此就有不同解釋。唐代詩人王維曾寫道:“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桃源行》)按這種說法,漁人這天并非出來打漁,而是為了欣賞山光水色,在不知不覺間來到桃花林的。南宋詩人謝枋得的看法與此不同,他寫道: “飛花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慶全庵桃花》)這是說,漁人“沿溪行”恰好在溪的下流,桃林中既“落英繽紛”,自然有不少花兒落在水面,隨流而下,漁人是在看到這些花瓣后,逆流而上到達桃花林的。這兩種說法都有理,不必辨其是非,卻也無妨以此引起學生的想像。
2.漁人何以敢入洞?
漁人見桃林面積之廣(“夾岸數(shù)百步”),又是純一色的桃樹(“中無雜樹”),為人間所罕有,已有“尋仙”之意;待到行至桃林盡頭,發(fā)現(xiàn)了“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他以為這是“天外有天”的標志,便決意去追尋光源,滿心希望能由此而直達仙境。
3.村人聽漁人“具言所聞”后,為什么“皆嘆惋”?
桃源村人為“避秦時亂”而來此,至晉太元中已將近六百年。文中沒有提到漁人所說的具體內(nèi)容,但從村人“皆嘆惋”的反應(yīng)中,可以推知他說的是外界的人們在改朝換代的戰(zhàn)爭浩劫中所遭受的災(zāi)難。
為培養(yǎng)學生想像力而提出探究性的問題不宜過多,更不宜瑣碎,要給學生留出自己發(fā)揮想像的余地,辦法就是要求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復(fù)述故事。
拓展閱讀:《桃花源記》重點知識歸納
一、相關(guān)背景:
1、關(guān)于作者:
陶淵明(約365~427),東晉大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不滿當時士族地主把持政權(quán)的黑暗現(xiàn)實,任彭澤令不足三月即辭官歸隱,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志。從此\'躬耕自資\',直至63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他長于詩文辭賦,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nóng)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yōu)秀作品隱寓著他對腐朽統(tǒng)治集團的憎惡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有《陶淵明集》。
2、相關(guān)知識:
本文原是陶淵明《桃花源》詩前的序文,大約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時57歲,因為此時正處于東晉末期,社會環(huán)境是戰(zhàn)亂紛呈,生靈涂炭。他拒絕同統(tǒng)治者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隱居農(nóng)村已十余年,對農(nóng)村的現(xiàn)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體會,于是構(gòu)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xiàn)的。
課文所敘述的故事純屬虛構(gòu)。讀這篇課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到他的無能為力的思想矛盾。
課文下面注釋:
二、請掌握下列重點字詞
1、緣溪行:緣:順著、沿著。 2、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
3、繽紛:繁多的樣子。
4、林盡水源:林盡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到頭了。
5、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6、才通人:僅容一人通過。才:僅
7、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
8、儼然:整齊的樣子。 9、屬:類。
10、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
11、相聞:可以互相聽到。 12、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3、黃發(fā)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黃發(fā):舊說是長壽的特征,所以用來指老人。垂髫:垂下來的頭發(fā),用來指小孩。
14、要:通“邀”,邀請。 15、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16、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 17、具言:詳細地說出。
18、嘆惋:感嘆、惋惜。 19、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延:邀請。
20、語云:囑咐。語,告訴。 21、不足:不值得。
22、便扶向路:就順著舊路(回去)。扶:沿、順著。向:從前的、舊的。
23、及郡下:到了郡城。 24、詣:到。特指到尊長那里去。
25、尋向所志: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 26、遂:終于。
27、規(guī):計劃。 28、未果:沒有實現(xiàn)。
29、尋:隨即,不久。 30、問津:問路。這里是訪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三、古今異義詞
1.阡陌交通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指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
今義: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妻子:古義:指妻子和兒女
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毫無出路的境地
3.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無論: 古義: 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表示條件的連詞
4.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
今義:味好,香濃
7.詣太守,說如此。 如此:古義:像這樣
今義:這樣
四、一字多義
為:武陵人捕魚為業(yè) (作為) 尋:尋向所志 (尋找)
不足為外人道也 (對,向) 尋病終 (不久)
乃:見漁人,乃大驚 (于是) 舍:便舍船 (舍棄)
乃不知有漢 (竟然) 屋舍儼然 (房屋)
得:便得一山 (看到) 志:處處志之 (做標記)
既出,得其船 (找到) 尋向所志 (做的標記)
復(fù):不復(fù)出焉、不復(fù)得路 (再) 遂:遂與外人間隔 (因而)
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 (又) 遂迷 (終于)
后遂無問津者 (就)
五、意思相同的字詞
1.悉如外人: 悉:都
并怡然自樂: 并:都
咸來問訊: 咸:都
皆嘆惋: 皆:都
2.便要還家: 要:通“邀”,邀請。
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 延:邀請。
3.緣溪行: 緣:順著。
便扶向路: 扶:沿、順著。
六、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塑造了一個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過這個故事表現(xiàn)了陶淵明對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不滿,希望能有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自由快樂的理想社會。
(二)、文章脈絡(luò)
1.全文按情節(jié)的發(fā)展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故事開端,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經(jīng)過。
第二部分(2-2段):故事的發(fā)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jīng)過。
第三部分(4-5段):故事的結(jié)局和尾聲,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訪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2.線索:漁人(武陵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發(fā)現(xiàn)——訪問——離開——再尋。,
七、理解性默寫
1、本文中描繪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異景象)的語句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漁人“欲窮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3、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環(huán)境的句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4、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社會環(huán)境的安寧的句子: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髻。并怡然自樂。
5、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人民安居樂業(yè)、和平幸福的境況(或:描寫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黃發(fā)垂髻,并怡然自樂。
6、與《大道之行也》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表現(xiàn)的思想相同的句子是:黃發(fā)垂髻,并怡然自樂。
7、本文最能體現(xiàn)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a.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b.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本文“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碧一ㄔ慈藶楹螄@惋不已?
問今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9、交代桃源人來歷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
八、課文理解
1.第2段中,作者從哪幾方面對桃花源中的人們進行了描寫?
答:從活動、穿戴、心情等方面進行描寫。
2.本文中第三段描寫了桃花源人社會風尚的哪兩個方面?
答:描寫桃花源人社會風尚的兩個方面是:生活幸福;民風淳樸。
3.“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桃源人為什么嘆惋?
答:桃源人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一直過著痛苦的生活而嘆惋。
4.漁人臨走時,桃源人叮囑說:“不足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
答:桃花源中人不想外人進來干擾和破壞他們目前和平、寧靜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事紛爭帶進桃花源。
5.漁人離開桃源后,還寫太守與劉子驥先后探訪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答:作用是: ① 讓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出來作證,故事更顯得亦真亦幻,增添傳奇色彩。②暗示這是一個虛構(gòu)的無法實現(xiàn)的理想世界
6.本文的哪兩件事能說明桃花源是虛構(gòu)的?作者虛構(gòu)這樣一個地方目的是什么?
答:說明桃花源是虛構(gòu)的兩件事是:(1)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2)未果,尋病終。
虛構(gòu)目的是:描繪無剝削,壓迫,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寧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同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照,表達了作者和廣大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7.在現(xiàn)代生活中,友人對自己周圍發(fā)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說:“你‘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這個人說的話意思是什么?用簡潔的話來回答。
答: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他與世隔絕,孤陋寡聞,不問世事。
九、寫出出自本文的四個成語并解釋:
1.世外桃源:與世隔絕,沒有戰(zhàn)亂,人人安居樂業(yè)的理想社會。后用此成語指虛構(gòu)的超脫現(xiàn)實的安樂美好的地方。
2.豁然開朗:豁然,開闊明亮的樣子。形容有狹窄陰暗突然變?yōu)殚_闊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覺明朗。
3.無人問津:津:渡口。沒有人來問渡口。后用此成語比喻沒有人過問受到冷遇。
4.落英繽紛:落英:落花。繽紛:繁多凌亂的樣子。鮮花紛紛飄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兒凋謝的暮春天氣。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
《桃花源記》改寫作文1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一個人以打魚為生。有一天他順著溪水邊劃船邊捕魚,劃著劃著,卻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了一大片的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木,花草遍地都是,鮮嫩而又美麗,落花紛紛。漁人感到十分詫異,這里的桃花真美呀,難道前面有什么仙人嗎?他想,出于好奇心,于是他又繼續(xù)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fā)源地,一座山出現(xiàn)在漁人面前,山上有一個小洞口,洞里隱隱約約似乎有亮光。漁人于是下了船,從洞口處進去。剛開始,洞口十分狹窄,只能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步后,眼前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呈現(xiàn)在漁人眼前的是:一大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美。這里的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的叫聲和狗的叫聲都處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奇怪的是這里男男女女的穿戴跟桃源以外的人完全一樣,老人們都坐在椅子上閑聊,孩子們都在田間打鬧嬉戲。個個都十分安閑、快樂。
突然有一個村人發(fā)現(xiàn)了漁人,十分驚訝,于是走過去問道:“請問,您是從哪里來的?”“哦,我是從武陵郡來的?!薄澳窃趺粗肋@個地方的?”“我是無意間來到這里的?!贝迦艘娺@位漁人并沒有什么惡意,于是便把漁人邀請到自己家里去作客,擺了酒,又殺雞,做了香噴噴的飯菜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是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領(lǐng)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親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罢垎?,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現(xiàn)在是晉朝?!薄皶x朝?難道不是秦朝嗎?”漁人感到十分驚異他們竟不知道有過漢朝,那魏和晉就更不用說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都告訴了村民,村民十分感嘆。幾天后,漁人怕家里人擔心他,于是告辭了,在離別之前,村人囑咐他說道:“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人說。”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劃了回去,心想:“這樣好的一個地方,以后一定要再來?!庇谑撬幪幎甲隽擞浱?。到了郡城后,他去拜見了太守,把他發(fā)現(xiàn)桃花園和做記號的事告訴了太守,太守大怒:“放肆,竟有人不歸順我朝,明天我叫人隨你前去。”可是他們?nèi)サ臅r候,卻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于是人們都認為漁人是騙子。
這件事也傳到了南陽劉子驥的耳中,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于是高高興興準備前去,但未能實現(xiàn)。不久他因病而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沒有人探尋桃花源了。
《桃花源記》改寫作文2
在東晉孝武帝統(tǒng)治的時候,有一個武陵人以捕魚為生。他的祖宗們都是兩袖清風的芝麻小官,但到了他這一代就不行了,政治上的容不得清官,所以,就靠捕魚來養(yǎng)活一家老小,還有妻子。
這時,這位名叫阿人的捕魚者又迎來了新的晨曦,他邊劃著船,肚子一邊咕嚕咕嚕地叫著,腦子里一邊想著:肚子好餓啊!打自我被生了下來,沒一餐是吃飽過的,現(xiàn)在又要養(yǎng)活上的老、中的妻、下的小,真后悔當初那么早投胎,現(xiàn)在好了,真受苦!
等阿人回過神來,才發(fā)現(xiàn)自己還在岸上,正坐在船上劃著空氣,一手將魚網(wǎng)撒在沙灘上。
“有沒搞錯啊!白忙了一場!”待阿人重新將船放進溪里,再打理好魚網(wǎng),又捕多一次時,他繼續(xù)抱怨到。
阿人就這樣一邊想入非非,一邊機械地工作著,一邊沿著溪蕩著。
忽然覺得有些不對勁,一抬起頭,“哇!!!難道我升了天,置身于小天使們中?”阿人只見眼前一片清一色的桃樹,凋落而絢麗的桃花瓣絮絮地飛舞著,飄下來,“好羅曼蒂克耶!”阿人不禁贊嘆到。
“嗯!我一定要把這仙鏡的盡頭找到,不然我就將我的姓氏倒過來寫(其實他姓王)!”阿人下決心道,便繼續(xù)沿著桃花林進去。
可是,桃花林在水源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
“咦?奇怪啦!怎么旁邊有個小洞?”阿人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時,東張西望,又發(fā)現(xiàn)了這么一樣東西,“進去看看吧!”
阿人便把船拴好,徑自走進這個狹窄的山洞……
欲知后事如何,立即幫你分曉。
阿人走進了這僅容一人的山洞后竟越走越寬敞。最后,一片土地映入了他的眼簾。
乍一眼望去,片片肥沃土地,平坦開闊,間間瓦房屋子,整齊佇立。整個村莊怎么看都應(yīng)歸于良田美池桑竹那類的。道路交錯相通,可聞雞狗叫聲。之中耕作勞作之人,男男女女的衣服,都和村外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在一起自得其樂。
忽然有一個人發(fā)現(xiàn)了阿人,竟大吃一斤,問他從哪兒來,阿人便具體地答復(fù)了那人。那個村中人邊邀請阿人到他家,并擺酒殺雞做飯請他。
村里的村民們聽說有阿人那么一個人,都過來看熱鬧。他們說,他們的祖先為了避秦時的戰(zhàn)亂,便帶著妻子、兒女和村民們一起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連現(xiàn)在是什么時代都不知道了。
阿人把自己所知道的外面的消息告訴村里人聽,大家都感到惋惜。其他人又一一請阿人到他們家,都用酒食招待他。
阿人在這里停留了幾天,便要離開了。村里人對他說:“這里的事不要對別人說?!?/p>
回到郡里,阿人告訴了太守聽,太守就派人和他去尋找阿人回來時所標的記號,但都不見了,就找不到桃花園啦!
后人咧,也略有所聞,但有的人去找又找不到,不久后又死了,很離奇,就沒人敢去了。
《桃花源記》改寫作文3
晉太元年間,有一個武陵人,以捕魚為業(yè)。一個明媚的清晨,有個漁人沿著河邊劃行,河水清澈見底,還有許多小魚游過,漁人沿著小溪游山玩水,不知不覺間劃出了很遠,忘記了路程的遠近。猛然一抬頭,是一片景色怡人的桃花林,離岸邊只有幾十步遠,是間沒有其它的雜樹,桃樹棵棵枝繁花茂,散發(fā)出的香氣撲鼻而來,沁人心脾。一陣陣微風拂來,淡粉的花瓣隨風飄散,落入水中,仿佛天女散花一般。野花遍地是,小草青的逼你的眼,樹上樹下整個空間構(gòu)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漁人陶醉其中。出于好奇,他又繼續(xù)走,想要穿過桃林去看個究竟。
漁人又往前劃了一段時間,桃林沒了,眼前居然出現(xiàn)了一座高峻挺拔的大山,上面翠柏蒼蒼,而且河水就是從這座山腳流出來的。河水清澈的可以看見里面的水草一枝一枝的。正準備再上山看一看時,卻發(fā)現(xiàn)旁邊有一個小洞口,往洞里看隱隱約約好像有些光,好奇的漁人把船拴在岸邊,走到洞前,想進去看看。
洞口開始非常狹窄昏暗,反容一人通過。又往前走了幾步,眼前一下子明亮起來,刺著漁人的眼睛有些疼,定晴一看,有一個村莊,被群山包圍著,在濃霧的籠罩下,顯得又神秘又非常美麗。漁人靜了靜心,細細地欣賞起來;肥沃的土地一塊接邊著一塊修得很整齊,中間交錯相通的兩條路,一條緊挨著美麗的池塘,池塘里荷花林立,個個嬌嫩欲滴;另一條的一頭連著村莊,遠處是大片的的竹林。那田中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的人們,男女的衣著穿戴,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一樣。幾間茅屋炊煙裊裊,屋前坐著一位老爺爺,他的幾個孫子圍著他追逐打鬧,把老爺爺也逗樂了。
村里人一見漁人,都停住了腳步,打量一番后,主動上前問。漁人詳細地回答了桃花源的人的問題后,村中人便邀請漁人到家中去作客,擺酒,殺雞做飯菜招待他。村子里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的禍亂,帶領(lǐng)妻子兒女和同縣的人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再也沒有出去過,于是和桃花源外的世人斷絕了往來。他們問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漁人一件件為他們詳細地說出自己所知道的事情,那些人聽了后都感嘆驚訝。其他的人各自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好酒和飯菜來招待他。漁人住了幾天,們是不是還無知向他們告辭離去。漁人說:“我不能繼續(xù)待下去了,我上有老下有小,我得回去了,他們會擔心我的?!贝逯腥她R聲說道:“下次記得有空來玩啊!但是欠這里的情況千萬不要對外人說?!睗O人答應(yīng)了他們。
漁人是個守信用的人。他想:答應(yīng)人家的事情有一定要做到,況且他們好酒好菜招待自己,自己不能恩將仇報,一定不能告訴外人。他把這個秘密永遠的埋在了自己心里,只是每年的這一天,他會到桃花源作客。
《桃花源記》改寫作文4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捕魚為生。一天,他順著一條曲折宛轉(zhuǎn)的溪流劃船,不知不覺間忘了路程遠近的距離。忽然遇到一片茂盛的桃花林,花朵爭奇斗艷、美不勝收,粉的仿佛天邊的云霞,桃林生長在溪流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一眼望不到邊,中間沒有別的雜樹,只余下一路飛揚的桃花,地上芳香的野草青翠欲滴、鮮嫩美麗,落英繽紛,讓人起憐惜之意。漁人對桃花林綺麗的景色感到非常詫異。又再次向前行進,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一探究竟。
桃林在涓涓溪流的發(fā)源處就到頭了,緊接著便出現(xiàn)一座巍峨大山,山邊有一個隱秘的小洞口,里面隱隱約約好像有些光亮似的,令人心生疑惑,好奇心更盛。于是漁人就大膽離開船上岸,小心翼翼地從洞口進入。開始很狹窄,僅僅只能讓一個人通過。又緩慢向前行走了幾十步,突然就由狹窄幽暗變得開闊明亮了。這里土地平坦寬闊,房舍整整齊齊,有肥沃的良田畝畝,美麗的池塘中養(yǎng)了許多活潑的小魚,鱗片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閃閃發(fā)光,以及桑樹竹子之類的花草樹木。田間中的羊腸小道交錯相通、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犬吠聲處處可以聽到。那田中來來往往辛勤耕田勞作的人們,男女的衣服穿戴,都像桃花源外與世隔絕、世風淳厚的世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安閑快樂。所有人安居樂業(yè)。
那里面的`人看見了漁人,竟然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細的回答了他們的問題。那里的人就熱情的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擺酒殺雞做飯菜來款待他。村中的其余人聽說了漁人,都來打聽他的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帶領(lǐng)妻子兒女以及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從此沒有再出去,于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起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漁人一一向他們詳盡的說出了自己所聽到的事,村中的人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家中,拿出美酒飯菜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告辭離開。這里面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必向外面的人說啊?!?/p>
漁人出來后,迫不及待地找到他的船,便沿著來時的路返回,一路上到處做了標記。漁人回到武陵郡城,恭敬地去拜見太守,并將這些情況和盤托出。太守立即派人跟隨他前往,尋找之前所留下的標記,最終也還是迷失了方向,而不能再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位志向高潔的隱士,聽聞這件事,十分高興地計劃前往一觀,卻沒有實現(xiàn),不久便因病去世。此后就再沒有訪求桃花源的人了。
《桃花源記》改寫作文5
我生活在一個離你們十分遙遠的年代東晉太元年間,在武陵郡靠打魚為生。可是我這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卻經(jīng)歷了一件絕不平凡的事情。
還記得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像往常一樣在溪水中劃著船??墒窃诓恢挥X中,我就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只見兩岸突然出現(xiàn)了一片茂盛的桃花林,長達幾百步,枝頭的桃花都綻開了笑臉。微風吹過,一陣淡粉色的花雨凌亂地飄落到了嫩綠的草地上,顯得格外鮮艷。我不禁被這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地又劃起了船,想要看看這桃林的盡頭又是怎樣一番景象。
連綿的粉色一層接著一層,又漸漸變淡了,在這溪水的源頭,一座座高山連綿不斷。我以為我的旅行就這樣結(jié)束了,可正當我想調(diào)轉(zhuǎn)船頭時,突然發(fā)現(xiàn)了一束亮光從山中射出。我好奇極了,便索性下了船,向前一探究竟。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個狹窄的洞,我便微側(cè)著身子擠了進去。就這樣走了幾十步,前方突然明亮起來寬廣平坦的土地、排列整齊的房屋、還有那肥沃的農(nóng)田、清澈的池塘和郁郁蔥蔥的桑樹竹林在田間的小路上,耕種勞作的男男女女穿著與桃源之外也沒什么兩樣;雞鳴狗叫之聲也時時聽到;老人和孩子們也都笑容滿面、怡然自得。
可他們見到我時,都十分吃驚,詢問我的來歷,我便一一作了解答。而我也對他們的身世十分好奇,經(jīng)過他們的介紹,我才得知,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領(lǐng)著妻子兒女和同縣的人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并再也不出去了,所以與外界隔斷了。他們詢問我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和晉了。我便把自己知道的事情詳盡的告訴他們,他們也都感嘆不已。我在他們的盛情款待中,又度過了快樂的幾天,也是該離別的時候了。但他們卻再三囑咐我,千萬不要將他們的住處告訴別人。
就這樣,我又劃著船回去了,只不過這一次我又做了一些記號,因為我想,如果我告訴太守的話,一定會得到一筆不菲的收入。可是,當我?guī)е卦俅蝸淼竭@里時,那天所見的種種全部神秘的消失了。此后雖然還有一些人繼續(xù)尋找,但都失敗了。從此,這個神秘的世外桃源就再也沒有被提起過
《桃花源記》改寫作文6
秋天的一個傍晚,我獨自在田野間散步,涼爽的秋風迎面吹來,顯得十健愜意。我走著走著,眼前突然出現(xiàn)了一口水井,這井十分大,里面十不十地涌出許多泉水。我走到了井的旁邊,把頭探向井里。忽然,一股大浪花把我整個人卷了進去我被嚇暈了,似乎有種超越時空的感覺。我到了
當我睜開眼時,我正在一個桃花島上,這里到處都是桃樹,到處都是粉色的桃花,到處都是成熟的桃子。我驚呆了。我朝著桃花島的頂端一直走,走了將近兩個多小時,發(fā)現(xiàn)桃樹都沒了,出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棵超大型的桃樹。樹干里有個門,我推開門進去了,突然肯前有一道刺眼的光??锨伴W現(xiàn)出一片繁榮的景象,那里的土地開闊平坦,房屋整整齊齊。肥活的土地,美麗的池塘,桑樹,池塘,應(yīng)該有的東西全都具備了。那里的人正在勞動,有的在種田,有的人在放牛,年輕人在干活,婦女則在織布,小孩在讀書,玩耍,老人多則在下圍棋,都非常高興,他們的衣豐和外面的一點都不相同。雖然那里沒有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沒有現(xiàn)代的高科技產(chǎn)品,但是,這小小的一個村莊,那么美麗,那么繁榮。仍然驚呆了我,我想:在人世間,竟然有這么美的一個世界。我實在是感到奇怪。
我走進了這個村莊的一戶人家。那里的人見我是一個外來人,立刻做了一桌好菜來歡迎我。他們已經(jīng)知道我是從21世紀來的。他們說:我們的祖先和你一樣,都是21世紀的人,他們是兩家人,一次偶爾的機會,來到了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他們發(fā)現(xiàn),若想回去必須去喝一個廟里的圣水,但是,由于這里有這么美的景物,又有許多天然資源,便住了下來,生育有了我們。由于這里過一年,那里才十天,所以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好幾代人了,我們也建起了村莊,過著幸福的日子,決定不再回去了。我在那個村莊玩了許多天,許多人都請我去他們家里去吃酒,許多天后,我想走了,但是村里的人卻一直要我留下,當我正在予唇時,突然
我來到了原來的世界,原來我做了一個美好而又快樂的夢。
《桃花源記》改寫作文7
如果有一個地方,那里遠離人世繁華,遠離塵囂,寧靜而又美好。那么,它的名字就是叫做桃花源了吧。
我是武陵人士,一介草民。平日以打魚為生。每天起早貪黑漂浮于江面之上,只為了把賣魚的錢大部分交給官府,去繳納沉重的苛捐雜稅,另一部分去購買柴米油鹽,勉強圖個生活。唉,不知這苦難的日子何時能到個頭兒啊!那天,我像平常一樣撐著船飄蕩在江面上。幾簍下去,一條大魚也沒有。唉,半天的功夫就這樣白費了嗎。我不甘心哪,于是繼續(xù)劃著船往前走。想到交稅的.日子又要到了,可是還沒有攢夠錢,心里覺得很是酸楚。身體覺得好累,于是我放下竹篙,躺在船上休息了一會兒。
等我再次醒來的時候,船已經(jīng)不知道飄到了什么地方。我站起身眺望,發(fā)現(xiàn)前方有一片粉紅。近了才發(fā)現(xiàn),這里有大片的桃花林?;ò觊_的正好,到處都是芳香的味道。地面上,也鋪了一層薄薄的花瓣,像是才下過一場桃花雨。
我把船靠岸,走進了桃林。不知走了多久,發(fā)現(xiàn)了一座山,不遠的地方還有個小洞口。我俯下身子,感覺里面有空氣流通,知道這個洞口一定能通向某個地方。于是,好奇的鉆了進去。經(jīng)歷了一段狹窄幽暗的地方,便有一道亮光出現(xiàn)。我期待著走了上去,果然,洞口的另一邊是一個全新的世界。一眼望下去,良田百畝,竹林蒼蒼,一些婦女在采集著新鮮的桑葉,男子們在田間耕耘,男男女女的衣著打扮,都與外面的人有所不同。不遠處,有幾位在樹下歇息的鶴發(fā)老人,還有幾個嬉笑追逐打鬧的孩童,不亦樂乎。有幾個人發(fā)現(xiàn)了我,很是詫異。人們好奇的打量著我,問詢我的來歷。我把怎樣發(fā)現(xiàn)洞口的經(jīng)過一五一十的告訴他們。他們覺得我不像壞人,于是熱情的招呼我去家中做客。于是,我跟著一位慈祥的老伯去了他家中,他們家人很友善,忙著殺雞宰豬肉用好酒來招待我。
飯桌上,我看著香氣騰騰的雞肉豬肉,慨嘆這里生活條件這樣好。老伯很是好奇,問我現(xiàn)在外面的世道如何。我哀嘆一聲,把外面的苛政講述了一番。老伯一家很是動容,為百姓們而惋惜。我說,現(xiàn)在已是晉朝了,社會很是動亂。晉朝?他們睜大了眼睛。難道不是秦幾世嗎?我告訴他們秦經(jīng)二世即亡,中間還經(jīng)歷了兩漢時期,已經(jīng)有數(shù)百年歷史了。他們于是告訴我,自從祖先們來次避難,便與世隔絕,再也沒有與外界有所來往了,如今,我是第一個闖入這個新世界的人。這里生活很是美好。沒有戰(zhàn)爭,沒有苛捐雜稅,沒有作威作福的官吏,百姓們安居樂業(yè),生活的幸??鞓?。我好想就此住下,可是,想到外面還有一些未了的事,決定先回去一趟。
我走的那天,村里人都來送我。他們再三囑咐,千萬不要和世人說起這個地方,他們不想被外界打擾。我答應(yīng)了下來。我沿路做了很多標記,只等下次來時辨認。可是,當我收拾好細軟,再次前往時,卻發(fā)現(xiàn)之前的標記一無所蹤。我不肯放棄,在江面流連了數(shù)日。怎么辦?難道再也尋不到了嗎?也許……也許,可以讓很多的人來尋找,說不定就能找到了!可是,我之前答應(yīng)了他們不說這件事的,怎么辦?我糾結(jié)再三,我實在太愛那個地方了!終于,我稟告了太守。太守派手下的小吏日日在江邊尋找。月余,卻沒有音信。太守怒了,要治我欺瞞之罪。我惶恐不安,……最終找到了聲望很高的名士劉子驥,他替我求情,并愿意同我繼續(xù)尋找。大半年的光陰過去了,我們找遍了江邊的所有地方,卻再也沒有找到那個美麗的地方……子驥先生在病重時對我說,他相信那個地方的存在。他說,世上一定有那個地方,它那么美,該是叫做桃花源吧……
《桃花源記》改寫作文8
晉孝武帝統(tǒng)治之時,一個捕魚人因迷失方向,而錯投桃花林。說來真是“事有湊巧,物有偶然”,這一錯投,卻發(fā)現(xiàn)了一個鮮為人知的世外桃源。
漁人漫步在桃花園,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一顆顆桃花樹似迎賓一般站得整整齊齊,那盛開的桃花喜笑顏開。微風一吹,仿佛在與桃花細語。一瓣瓣桃花從樹上落下,漫天飛舞,整個世界似乎突然都變成了紅色,讓人陶醉……
一聲尖叫打斷了他的美好憧憬。他定睛一看,一個小孩滿臉恐懼,眼淚是飛流直下三千尺。小孩的母親聞聲而來,一把把孩子抱到懷里,不停地安慰,好不容易才把小孩的眼淚抵御在了最后防線。她抬頭一看,突然看見了打魚人,也大吃一驚,嚇得一下坐在了地上。打魚人不知所措,全身上下仔仔細細地檢查了一番:我是小偷還是強盜?他們竟如此害怕,真是莫名其妙!然后又用無助的目光看著這隊母女,好久好久,時間仿佛凝固了一般,母親終于大膽地問道:“你……你……從哪里……哪里來的?”“我就是沿著那個洞口而來啊。”漁人用手指指著遠方的一個洞口說道。轉(zhuǎn)眼一看,卻只見疑惑的目光和一頭霧水的神情。打魚人不得不重頭到尾,一點一滴地將事情敘述了一遍。說得口干舌燥,這個婦人便邀請漁人到家中,并殺雞拿酒給他吃喝。這時,所有人都聽說這個消息了,于是都趕了過來,漁人乘此時機,問道:“這是什么地方?怎么如此美麗?”一個長者答道:“我們的老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便率領(lǐng)妻子、兒女及鄉(xiāng)鄰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就隱居在里面,再也不出去了。也不知現(xiàn)在秦朝怎么樣了?”漁人楞了楞:“秦朝早已滅絕了,現(xiàn)已是東晉時期了?!卑俾劜蝗缫灰?,若不是親眼所見,有何人相信這世上竟有人不知道有漢朝,更別說魏晉了。于是漁人將自己所知道的事全部告訴了那些桃園人,他們嘆了嘆氣,或許是為世間的動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而感到傷感痛惜吧。說完大家都擺出了酒食,盛情地款待漁人。漁人停留了幾天,便準備離去。大家對他說道:“你可千萬不能把這里的情況告訴別人啊!”漁人點點頭答應(yīng)了。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一個人間仙境。那里的人在桃花的陶冶下淳樸熱情,永遠和諧快樂地生活著。
后人咧,也略有所聞,但有的人去找又找不到,不久后又死了,很離奇,就沒人敢去了。
《桃花源記》改寫作文9
在東晉太元年間,我把捕魚當成是我的職業(yè)。
有一天,我劃船去了一個地方捕魚??墒俏彝浟宋易吡硕嗝淳玫穆烦?。忽然我看見了非常多的桃樹,非常的美麗。美麗的桃花生長在小溪的兩岸,有幾百步那么長。我累暈了,太陽真的是太熱了。我進到了桃樹林里,里面沒有別的樹,全是桃樹。地上的草很漂亮,墜落的花瓣很多。這真的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啊。可能里面的東西比這里的更好看。我繼續(xù)往里走。哇,這么多美麗的水。咦,前面怎么有一個小口?哇,好窄啊,都快把我給擠成肉卷了。里面有光?難道有人在里面住嗎?
我擠進去一看,果然有人。我看見里面的人在耕田。好整潔的屋子啊。有幾個人向我走來。他們問:“你是什么人呀?我怎么從來沒有見過你呀?”我說:“我是你們這的外面的人?!蔽铱匆姶彘L來了。村長說:“來我們家里面坐一會兒吧?!蔽胰チ怂液螅匆婋u鴨魚肉什么的都有,我的口水禁不住都快流出來了。我不禁狼吞虎咽起來。村里的人都看著我嘻嘻地笑,弄得我都不好意思再吃下去了。我吃完之后,他們問我外邊怎么樣??墒俏曳浅5呐欢?,他們怎么問的是秦朝。我說:“現(xiàn)在是晉朝了,已經(jīng)改變了三個朝代了。好!我把我知道的已經(jīng)全部告訴你們了,我走了。”的人說:“我們這里的事情不能告訴外人?!蔽艺f:“為什么?”村里的人說:“你不要說了?!?/p>
我心里想:我就不聽你的,哈哈,我去給太守說去。我去了。我在路上做了路標。太守就派人和我一起去找。我感到我們迷路了,我最后跳下了船,就我自己逃出來了。我給南陽的劉子驥說了一下,他認為他自己很高明,能找出來??上詈蟛∷懒?。從那以后就沒有人再問我通向那與世隔絕的地方了。我自己去了。我?guī)Я巳陌Z食,做了一個大船,帶了我的七八個孩子和我的妻子。走了三十天后,我們的糧食用的差不多了,可是沒有找到我要找的地方。我把我的“天戰(zhàn)號”停在了岸邊。我看見了一個農(nóng)民。我問他能不能給我?guī)资Z食。他二話沒說給了我?guī)装俅?。我回到船上,我讓我的幾個孩子把糧食裝上了船。我們把我們原來帶的糧食吃完后,剛要打開農(nóng)民給我們的糧食。可是,我剛一打開,就有一個炸彈向我飛來。我們的船沉了。幸虧我和幾個孩子以及妻子都逃了出來。從那以后,我們一家人都再也不想提起桃花源的事,與再也沒有人向我問起那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了。
《桃花源記》改寫作文10
我乃一介莽夫,以捕魚為生。這幾年戰(zhàn)火連連,皇帝老兒只顧玩樂,不問朝政,搜刮民脂。我現(xiàn)在家徒四壁,難以供給老妻和小兒,是在郁悶。
今天,我照往常一樣道河邊打漁,真希望天公作美,能賞我?guī)拙W(wǎng)。前兩天我已收了幾回空網(wǎng)了,隔壁柴夫大傻人家天天都能被一捆柴回家,為什么山認樵夫給樹,而水認漁夫不給魚呢?我就這樣發(fā)著呆,驀然一驚,發(fā)現(xiàn)周圍景色全變了樣,滿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桃花林,竟沒有別的一棵樹,小草清新嫩綠,花兒鮮艷美麗,桃花漫天飄舞,一層層淡淡的云煙繚繞在四周,一股清香在四周氤氳開來。我十分詫異,這個年頭兵荒馬亂的,怎么會有如此美麗的地方呢?我想弄清個究竟,看看桃林后到底是什么?
于是我繼續(xù)搖槳前行,桃林在河水的源頭就盡了。前面有一座小山,山前有個洞,仿佛還透出了星星亮光。莫非這是那個賊窩的藏寶點?我心里有點欣喜,便將船鎖好,進入了山洞,開始洞口很窄,我只得側(cè)身通過,又走了幾十步,山洞豁然開闊敞亮了起來,我將頭探出洞外,馬上不敢相信地使勁揉了揉眼睛,用口將臂膀狠狠地咬了一口,留下了紅紅的牙印。我癡癡地看著,莫非這是人間仙境?別有洞天啊!這兒土地肥沃,莊稼整整齊齊一塊一塊,一座座房舍一排一排,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高大的桑樹和竹子充斥著我的眼睛。田間小路縱橫交錯似乎織成了一張網(wǎng)羅幸福的大網(wǎng),站在其間稀稀疏疏還能聽見雞鳴犬吠。壯年男子扛著鋤頭在田間勞作,年輕的少婦當門織布,他們的穿著與我們外面的一模一樣。老人們在葡萄藤下躺在舒適寬大的躺椅里沐浴陽光,享受天倫之樂,一些蓬頭稚子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地在捉迷藏,釣魚。我從他們的臉上看見了一種與我闊別已久的東西——笑容。
突然一個人看見了我,竟對我上下的打量,一副十分吃驚的神情。因為這是別人的地盤,我當然要謹慎行事。于是我滿臉堆笑地說:“請問您貴姓???”那人這才反應(yīng)過來,抱拳道:“免貴姓李,叫我大李就行了。請問您姓甚,來自何處?”我答道:“我姓劉單名一個靜字,說來怕您笑話,我娘在我小時希望我做一個老實本分求靜的人,便為我取了這個名字。我來自荊州,是個漁夫,我在護城河邊打漁時不知怎的迷了路,便到這里來了。”大李沉思了一會,便邀請我去他家小住幾日,為我殺雞擺酒席接風洗塵,面對他的熱情,我盛情難卻,只得隨他去了。一路上,有很多人與他打招呼,互相噓寒問暖,當有人問起我,他便說是從外面來的貴客。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大家便都知道了,都紛紛跑到大李家里來看我,想我打聽關(guān)于外面的世道。他們自稱是因秦朝的暴虐無道的統(tǒng)治,便帶著妻兒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避難,隨著天長日久,來的路被漸漸湮沒、荒蕪消失,他們互相勉勵勞動,春收蠶絲,秋收糧食,這兒根本就沒有什么君王、也沒有什么賦稅,在這里自由自在,幸福安定地生活。他們問我如今是秦始皇帝傳幾世了。我是十分奇怪,他們竟然不知道漢朝,更不用說前朝魏朝和現(xiàn)在的晉朝了。于是我便按平常聽說書先生說的為他們講了近幾朝的事,我開始有點猶豫講不講本朝的,但又一想這兒又不是那皇帝老兒的領(lǐng)土,不會有事,我便開始向他們大吐苦水,講我們?nèi)缃窭杳靼傩罩部?。講了整整三天三夜心里才覺著舒坦。圍聽的桃源人紛紛潸然淚下,留下同情的淚水,嘆道:“世轉(zhuǎn)五百年,又是一個黑暗王朝,痛苦百姓??!”不久,人們紛紛散去,他們請我到他們家做客,都為我辦了酒席。在桃花源停留了幾日,我覺得不好再打擾人家了,便向大李辭別。離開時,大李對我說:“這兒的事不值得對外面提起??!”我茫然,不知為何。
離開時,我突然意識到我已經(jīng)迷戀上了這個地方,它是我一生的信仰。我冥思,我苦想,我認為要占領(lǐng)這里只有依靠官府。于是我在歸途上一邊劃船一邊將自己的衣服撕成布條系在沿途的樹上,做了明顯的標志。到了郡城,我便匆匆趕往衙門,向太守訴說了我的經(jīng)歷,太守開始有一點懷疑,但我指天誓日,說一定是真的,太守才將信將疑,派了幾個人同我前去。當?shù)匠呛舆厱r,布條如刀片般漫天飛舞,落在水里,形成一個“回”字。回?我再次迷茫。我四處張望,已找不到任何通往桃源的標記。突然我似乎在大霧前方看見了大李的笑臉,我馬上拉著官兵朝那邊看去,可什么也沒有,連大霧也消失得無影無蹤。那些官府的走狗十分生氣,對我亂棍相加,我失去了知覺,昏迷了過去。當我再次醒來時,已流落街頭,衣衫襤褸。打聽妻子,早已帶兒改嫁,我痛苦不堪,在街頭放聲嚎哭。突然有一個人遞與我一個饅頭,我一看是一個須發(fā)飄飄的騎驢老者。我揩干眼淚看他不是本地人,便問他來此有何目的。他說他希望找到傳說之中的桃花源,他是劉子驥。我一聽,便慌忙勸阻他不要去,看在同姓的份上,聽我一言,回去吧。而他此時卻冥頑不化,執(zhí)意要去,我無可奈何,獨自搖頭走開了。事后,街上流傳說南陽劉子驥瘋了,要找什么世外桃源,結(jié)果什么都沒找著,到還病死了。我只得為他嘆息。
后來,天下烽火四起,王朝似乎搖搖欲墜,我也被迫背井離鄉(xiāng),遇到了一個叫陶淵明的隱士,將我的經(jīng)歷告訴了他。于是他寫下了《桃花源記》,為我隱去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