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去楊開慧觀后感600字作文
基礎教育系黨總支組織全系教職工黨員、預備黨員以及入黨積極分子前往長沙縣板倉參觀了楊開慧烈士故居。
學習、緬懷革命先烈,接受黨性再教育,先后參觀了楊開慧烈士陵園、楊開慧烈士生平業(yè)績陳列館、楊開慧烈士故居,后面還在楊公廟學習了黨的十八大精神。
通過參觀學習,讓我知道了她是忠厚傳家的好女兒、忠烈為民的好學生、忠貞愛國的好妻子、忠義教子的好母親,忠誠革命的好黨員。
雖然整個參觀活動只有將近一個上午,但給我們這些生活在和平時期的人們上了一堂很好的、生動的革命愛國主義教育課,所有的參觀者無不為當年的艱辛與苦難而震撼、無不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感慨。
讓我們也再次的重溫了黨的創(chuàng)建歷程;中國共產黨在一次次革命實踐中不斷的總結經驗與教訓,他們在探索中有著難以想象的艱難和堅定,可以說這其中的每一步都飽含著艱辛,隱藏著血淚。
讓我們從心靈深處感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更加堅定了我要盡自己的努力,繼承和發(fā)揚先烈們的精神,傳承他們的遺志,從自己崗位的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事,讓我們在黨的光輝照耀下,為建設更加和諧、繁榮、昌盛的社會環(huán)境,加油!我心里想起,很多次這樣參觀革命烈士或者遺跡時,我們會寫“使我們認識到今天的生活是用烈士的鮮血換來的,我們應當珍惜。
”是的,我們應當珍惜,也應當紀念,我們應當紀念那個時代的先行者們,那些熱血的青年,為了改造世界的不公,為了自由平等之理想,為了過上自己當家作主的好日子而不惜生命浴血前行的精神。
這種精神到今天也不應該遠去,我們也應該學習楊開慧留下的精神。
忠厚傳家的好女兒、忠烈為民的好學生、忠貞愛情的好妻子、忠義教子的好母親、忠誠革命的好黨員.通過這次參觀讓我更加的體會今天新生活的來之不易,這是多少先輩用鮮血換來的和平年代,以后要更加珍惜生活,努力工作。
本次學習參觀非常成功,我主要是負責拍照這塊。
結束后大家都感受非淺,收獲頗多。
再一次感謝黨組織給予我們這次很好的學習機會。
在黨的十八大召開期間,再一次喚起我們對祖國、對共產黨的崇高敬意
雙百人物的故事
干將熱血沃中華——趙一曼
楊開慧是一個怎樣的人
你好。
楊開慧,號霞,字云錦,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長沙縣板倉鄉(xiāng)。
楊昌濟之女,的第一任妻子。
在率領中共紅軍第二次進攻長沙后,楊開慧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
她拒絕退黨或聲明與脫離關系,于1930年11月14日被殺害。
1957年為紀念楊開慧特寫了《蝶戀花?答李淑一》詞一首。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
”的這首寫于1957年的詞《蝶戀花?答李淑一》,在中國早已家喻戶曉。
詞中熱情懷念的“驕楊”就是他的夫人和戰(zhàn)友楊開慧。
也可以說,楊開慧在的心中,有著不可磨滅的記憶
名霞,字云錦,漢族,著名學者楊昌濟教授獨女。
出生于湖南省長沙縣板倉一個進步知識分子家庭。
1920年下半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是年冬與結婚。
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一直追隨同志從事革命活動,在極為艱苦、險惡的條件下從事黨的機要和交通聯絡工作,開展農民運動、工人運動、婦女運動和學生運動。
大革命失敗后,在嚴酷的白色恐怖中,楊開慧按照黨的安排,帶著孩子回到板倉開展地下斗爭。
在與上級組織失去聯系的情況下,參與組織和領導了長沙、平江、湘陰邊界的地下武裝斗爭,努力發(fā)展黨的組織,堅持斗爭整整3年。
1930年10月24日,楊開慧被捕。
面對窮兇極惡的國民黨長沙警備司令部“鏟共隊”的種種威逼利誘,嚴刑拷打,楊開慧堅貞不屈,大義凜然:“你們要打就打,要殺就殺,要想從我的口里得到你們滿意的東西,妄想
”“砍頭只像風吹過
死,只能嚇膽小鬼,嚇不住共產黨人
”敵人逼問她的去向,要她公開宣布與脫離夫妻關系,楊開慧斬釘截鐵地回答:“要我與脫離關系,除非??菔癄€
”。
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英勇就義于瀏陽門外識字嶺(位于現今長沙市芙蓉路瀏城橋識字嶺處,有其紀念石像),年僅29歲。
希望幫到你
作文戰(zhàn)地家書毛岸英
向警予與蔡和森的結合曾被稱作“向蔡同盟”,然而,數年之后,這樁看似牢不可破的婚姻,卻由于另一個男人的出現,觸礁傾覆。
這個人,在中**史上也是赫赫有名,他就是彭述之,時任中央宣傳部長。
后來墮落為“托派”,1929年被開除出黨。
二人的戀情發(fā)生在向蔡婚后的第六年,亦即1925年。
當時彭述之以中共的“四大”中央委員的身份接替多病的蔡和森擔任中央宣傳部部長,蔡和森則專職主編《向導》周報。
為方便工作,中央決定蔡和森夫婦、彭述之夫婦和秘書鄭超麟一起住在宣傳部的寓所。
彭述之是一個風流才子式的革命者,他處理工作和日常生活都顯得輕松而又有節(jié)奏。
他瀟灑的舉止,幽默的談吐,深深地吸引了向警予,給她帶來了許多樂趣。
而這些正是蔡和森不注意或者本身缺乏的。
無庸置疑,蔡和森也曾是一位風流才子,否則,就沒有“向蔡同盟”的佳話。
但是,一方面,蔡和森的性格和工作作風與彭述之截然不同。
他是那種把生命完全奉獻給革命事業(yè)的忠誠的革命家,是中共早期領導人中得到公認的特別艱苦勤奮的領導人。
工作廢寢忘食,生活不拘小節(jié),甚至不講衛(wèi)生,加之自幼患有哮喘病,等等,嚴重地影響了他人的工作和生活。
與蔡和森一起工作好幾年的張國燾曾說“和他一起生活是一件苦事”。
同志間尚有此種不愉快,更何況夫妻間朝夕相處。
另一方面,蔡和森忽略了自己的角色轉換和角色分工。
婚前的“向蔡同盟”就感情方面而言,理想浪漫的成分居多,但婚后則是實實在在的過日子。
作為職業(yè)革命家的蔡和森,他當之無愧。
但作為人父人夫的蔡和森,則并未完全盡到責任。
蔡妮、蔡博出生不久就被送回老家,由祖母撫養(yǎng)。
這樣,蔡向間就缺乏通過孩子而帶來的交流和歡樂。
還有,他們夫婦都忘我地工作,誰都不愿意為家庭多作點犧牲。
向警予不善理家務,蔡和森無固定收入,以致于家庭有時發(fā)生斷炊之事。
為解決他家的生活困難,李大釗曾多次給胡適寫信,說“和森很窮,專待此(蔡的《俄國社會革命史》一書的稿酬)以為糊口”。
所以,蔡向的婚姻雖然是崇高的,但總讓人感到缺少點什么。
向警予原本是一位活潑多情的女子,崇尚婦女解放和個性自由。
但婚后的她還是受到舊式禮教的一些束縛,處處壓抑自己,不茍言笑,也反對工作和生活中其他人的談情說笑,少婦老成。
同事們送她“老祖母”的綽號。
處于從封建專制社會向近代民主社會轉型時期的向警予,她本身就是趨新和守舊、開放和封閉的矛盾統一體。
婚后她對蔡和森的愛沒變,但對他拖沓和不注意衛(wèi)生的生活習慣比較反感。
另外,“向蔡同盟”的經典故事也使她感到很大的壓力,她必須盡量地顯得莊重。
1925年6月,蔡和森因為領導上海“五卅”運動等工作,過度勞累,哮喘病和胃病復發(fā),不得不離滬到北京療養(yǎng)。
彭述之除了擔任中央宣傳部長之外,還自告奮勇地兼管中央婦女委員會的工作,而負責婦委工作的正好是向警予。
這樣,兩人接觸的機會便更多了。
特別是蔡和森離開上海后,彭述之在生活上對向警予更是關照有加。
這使向警予十分感動。
對她而言,彭的出現仿佛打開了她的另一扇情感的窗口,令其耳目一新。
兩人很快墜入情網。
9月,病情緩解的蔡和森與陳獨秀一同返回上海。
當晚,有愧于丈夫的向警予向蔡和森坦言一切。
剎那間,蔡和森如遭電擊,木然無語。
向彭的戀愛風波不僅大大地傷害了蔡和森的感情,敗壞了向警予的形象,而且影響到中央領導的威信和團結。
為了修復有了裂痕的“向蔡同盟”,在一定程度上挽回其不良影響,中央決定向蔡兩人同時赴莫斯科,向警予進入中山大學學習,蔡和森參加共產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第六次擴大會議。
破鏡有時很難重圓。
幾個月過去,盡管向蔡兩人都曾努力忘記過去,但是,他們最終還是無奈地發(fā)現,他們的感情同盟已是明日黃花。
在莫斯科,他們十分理智而平靜地分手了。
然而,令**然起敬的是,他們的理想、事業(yè)和友誼的同盟卻延續(xù)到他們生命的終點。
1928年3月,向警予在武漢被敵人拘捕后,蔡和森心急如焚,曾給在國民黨中做官的蕭子升拍電報,望其營救。
向警予犧牲后,蔡和森撰文表示深切的悼念。
“六大”會議結束后,蔡和森留在莫斯科擔任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的代表。
此時的蔡和森可謂身心交瘁,他迫切感到需要有一個人來關心他,照料他。
當時,與蔡和森夫婦一同赴莫斯科的還有李立三夫婦等人。
李立三的妻子李一純出于同情和關心,對病中的蔡和森給與了許多照顧,慢慢地兩人竟然產生了不能自拔的愛情。
1926年底,他們正式結婚。
如果說“向蔡同盟”有著濃郁的羅曼蒂克色彩的話,那么,李蔡聯姻則更多的是生命之戀,是患難之情,是以破壞另一個家庭為代價的婚外戀的結果。
李一純,原名李崇英,是一名受新思想影響的湖南青年,1923年參加革命,1925年入黨。
她本是楊開智的妻子,和楊開慧的嫂子。
1923年1月,楊開智找到當時正在北京從事工人運動的李立三,說他在北京還有一些事情要處理,因此,拜托李立三照顧他的妻子李一純南歸湖南長沙。
出乎意料的是,兩李在南歸的途中產生了愛慕之情。
結果,李一純沒有回到長沙,而是跟隨李立三到安源另組了家庭。
1927年3月,李一純跟隨蔡和森從莫斯科回到國內,夫唱妻隨,共同投入到革命事業(yè)的艱苦奮斗之中。
4月,蔡和森、向警予在武漢出席黨的五大會議。
蔡和森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任中央宣傳部部長。
李一純作為工作人員,負責會議記錄。
1931年春,蔡和森被中央派往香港恢復廣東省委。
為節(jié)省黨的活動開支,他和李一純只在一家罐頭公司的樓上租了一間小房子,沒有另租辦公室,很不安全。
其實,早在他從上海準備赴港時,剛從香港回來的他的外甥女劉昂就曾勸他,不要去香港,那里的白色恐怖和內地一樣嚴重。
蔡和森一到香港,就引起國民黨特務的注意。
更為危險的是,曾經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并熟識蔡和森的大叛徒顧順章也到了香港。
然而,蔡和森向來不考慮個人安危。
在他身上有一股敢拼敢闖的湖南人精神。
6月10日,他不顧廣東省委的勸告,硬是參加了一次非常重要的海員工會會議。
臨行前,他親了一下三歲多的女兒蔡轉,然后對李一純說:“這個會我不去不放心,下午1點鐘前我一定回來,如果沒有回來,那就是被捕了。
”他剛進入會場,即遭顧順章指認而被捕。
不久,蔡和森被香港當局引渡給廣東國民黨軍閥,英勇就義。
蔡和森犧牲后,李一純得到黨組織的妥善安排,先后在延安魯迅師范學校、陜甘寧邊區(qū)行政學院和北戴河中直療養(yǎng)院等單位工作。
1984年在北京逝世。
可以告慰烈士英靈的是,蔡和森兩次婚姻所生下的兒女們,在黨和政府的多方關懷下,對新中國的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蔡博是蔡和森與向警予所生的兒子。
1939年赴莫斯科學習,曾獲得斯大林獎學金。
1949年8月,隨劉少奇回國,后成為新中國第一代杰出的煉鐵專家。
蔡轉是蔡和森與李一純所生的女兒。
1938年赴莫斯科學習。
1953年學成歸國,先后在北京、武漢工作,是一名成績顯著、備受尊敬的醫(yī)療戰(zhàn)線上的高級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