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女讀后感500字
近期讀了《再被狐貍騙一次》中的《瞎清窩》文章,讓我頓感受到,不論是動物還是人類,都會有著一段感人的真愛。
這一篇文章中,寫了一只母狐貍,叫蝴蝶斑,她和一只叫灰背的雄狐貍結(jié)為夫妻,并產(chǎn)下小雌狐黃胸毛和小公狐黑鼻頭。
可是,幸福的時光往往是短暫的。
有一天,他們一家子出去覓食,剛走到一片草叢旁時,一只巨蜥突然從草叢中竄出來,一口咬住了走在最前頭的雄狐黑背,有用長長的尾巴把小雌狐黃胸毛掃出去了一丈多遠,直挺挺的躺在了那里,母狐蝴蝶斑還被巨蜥的爪子抓瞎了眼。
可誰也沒有想到,蝴蝶斑竟把她唯一的依靠——黑鼻頭清窩趕出了家中
這個問題一直困惑著沈石溪,直到有一天,他從書中知道了,原來凡事沒被清過窩的小狐貍,都智商低下,交際能力低下,獵食技藝低下,長大后很難找到配偶,就算生兒育女,后代的存活率也極低。
在我看到這段話時,心中不由得一酸,原來我錯怪了蝴蝶斑,她是一位好母親,她為了不讓自己的兒子變成窩囊廢,寧可餓死也要把黑鼻頭趕出家門,變成一只強壯的公狐貍。
是呀,母親總是這樣,她做的每一件事,說的每一句話,里面總是都飽含著濃濃的母愛,不管自己的處境,也要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春天,給自己一個冬天,每個孩子的生日,就是每個媽媽的受難日,讓我們把春天的綠芽,種在媽媽那冬天的土地上吧
也為我們的春天抹上一聲笑聲,為媽媽的冬天抹上一絲陽光吧
列那狐的故事讀后感 5篇 100字
是著名動物小說作家。
這本書上描寫了的真摯情感------中,母鷹為了種族舍棄生子;中,水秧兒令可自己爸爸傷心也不愿背叛狼獾;中,亮被可愛的小狐打動,連自己的名聲也不顧;中老牛為了孩子過好生活,不惜獻出生命;中大白牙為了猴群的安危而獻出生命……而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了。
的主人公是白珊瑚。
她是一匹漂亮的優(yōu)種白馬,從小與馴獸員婁阿甲一起長大,婁阿甲在表演中意外受傷時,她跟著汽車走了二十四里路,在婁阿甲死后,白珊瑚竟然絕食。
后來,她開始吃東西了,卻想念主人,終于在她把一切安排好時,悄悄離開了馬戲團,去了安葬婁阿甲的地方白珊瑚是一只有情有意小心謹慎的馬。
,而某些人呢
連一匹馬也不如
我們應該像白珊瑚一樣為人著想------她在最后時刻為了馬群不亂,兒子藍寶貝不再想當頭馬,親自踢了兒子一腳;我們應該像白珊瑚一樣小心-------當牽馬仙想把她牽走時,她不慌不忙地走,最后在門旁邊蹬了他一蹶子后,踩得他鼻青臉腫;我們應該像白珊瑚一樣知恩圖報-------因為婁阿甲從小養(yǎng)育了她,她寧愿放棄自己在馬戲團的優(yōu)越條件,逃到婁阿甲死亡的地方悼念他。
這本書中別的故事也可以給你啟發(fā),我推薦你讀一讀它。
它是一本很好的書,每一個故事都有深刻的意義,每一個故事都能給你很大的收獲。
<<吶喊>>自序的讀后感
本文是這部小說集的序言,魯迅在這篇序言中,通過回顧自己從19世紀末崐到五四時期的經(jīng)歷、自己的思想發(fā)展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歷程,說明了寫作崐《吶喊》的緣由及《吶喊》的主題,也反映了作者的觀點。
在藝術(shù)上,《〈吶喊〉自序》別開生面,獨具一格,不同于一般書序的寫崐法。
娓娓而談,侃侃有議,在夾敘夾議中述說了自己的經(jīng)歷,表達了自己的社崐會觀點和文學觀點,成為一篇杰出的散文。
第一部分(1─10自然段)19世紀末到五四時期,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思想發(fā)展崐歷程。
第一層(1自然段)總括全文,點明創(chuàng)作《吶喊》的緣由。
《吶喊》的緣由是青年時代的許多“夢”。
“夢”是理解全文的關鍵──崐即全文的“文眼”。
是指魯迅在青年時代對革命思想的追求,對社會前進道路崐的探求,對光明富強的中國的憧憬,而這些都像夢幻一樣未能實現(xiàn)。
回首往事,崐固然可因未荒廢時光,內(nèi)心無愧而“歡欣”,卻也難免因無人理解而“寂寞”。
崐但是,不管怎樣,那救國救民的愿望在作者心中縈繞,那“我以我血薦軒轅”崐的壯志使作者心潮難平。
當反帝反封建的戰(zhàn)斗號角吹響的時候,那長期埋藏在崐心底的理想和積累起來的豐富經(jīng)驗,就成為投入新的戰(zhàn)斗的動力,并凝結(jié)成為崐革命的文藝作品,這就是《吶喊》的緣由。
第二層(2─10自然段)回顧過去的生活經(jīng)歷和思想變遷,著重敘述棄醫(yī)從崐文的經(jīng)過,具體說明“夢”的產(chǎn)生和破滅的過程。
應該根據(jù)地點的變換,來整理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從中看出他的思想發(fā)展過崐程。
(選用典型事例)1.紹興父親患病: 反映作者飽嘗世態(tài)炎涼,痛恨黑暗的社會,埋下后來學崐醫(yī)的種子。
(選用典型事例)2.南京求學: 反映了作者學習西方科學,接受進化論啟蒙,促成他選擇學崐醫(yī),以醫(yī)學治療國民身體疾病,促進維新的思想。
(選用《全體新論》《化學崐衛(wèi)生論》等課程)3.仙臺學醫(yī): 表現(xiàn)作者棄醫(yī)從文的思想轉(zhuǎn)變,認識到第一要著是要改變國崐民的精神,決心用文藝作武器喚起民眾。
(突出一次時事畫片放映情景)4.東京治文: 表現(xiàn)作者善于解剖自己,克服知識分子單憑熱情,只信自己崐輕視民眾的思想,認識到救國救民的大業(yè),需要團結(jié)很多的人。
(選用《新生》崐雜志流產(chǎn)一事)在這一部分中,先寫父親患病一事,再寫上南京求學,學習西方自然科學崐知識,接受進化論思想的啟蒙,促成他抉擇學醫(yī),并由此而形成了一個美好的崐“夢”: 平時治病救人,戰(zhàn)時從軍報國,一面又能促進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
崐──表現(xiàn)出他青年時代救國救民的熱情。
仙臺學醫(yī)只選了一個最集中、最強烈崐的鏡頭──一次時事畫片放映情景,它是作者回憶中再不能忘卻的一件事,正崐是這件事給了作者以強烈的刺激,形成了他對“國民性”弱點的認識,促使他崐棄醫(yī)從文──第一個“夢”破滅了,第二個“夢”產(chǎn)生了。
棄醫(yī)從文這一行動,標志著魯迅思想發(fā)展的重大進步,說明他早期的愛國崐主義思想已經(jīng)提高到更加自覺的階段,他已經(jīng)把人民群眾的覺悟與祖國的前途崐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而且決心著手做提高人民群眾覺悟的工作。
按照魯迅當時的崐認識,認為文藝對改變?nèi)藗兊木駹顟B(tài)的作用最大,于是他開始提倡新文藝運崐動。
然而,那時社會上像魯迅這樣的革命民主主義者還是少數(shù),在一般知識分崐子中,如魯迅那樣決心從事新文藝運動的更是寥若晨星。
因此,周圍的空氣是崐冷淡的,他得不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志,熱烈的愿望得不到人們積極的響應。
崐但他還是克服重重困難,籌辦《新生》雜志,雜志的命名正表明魯迅催促“新崐的生命”的誕生的希望。
結(jié)果,《新生》雜志流產(chǎn)了,他的美好的“夢”又一崐次遭到破滅,使魯迅感到寂寞痛苦。
然而他并不怨天尤人。
痛苦的經(jīng)驗,促使崐他嚴格地解剖自己,認識到“我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英雄”,救國崐救民的大業(yè),要團結(jié)很多人,決不是一個人振臂一呼所能成功的,因此克服了崐知識分子單憑熱情的弱點。
作者為什么具體敘述他當時那種寂寞悲哀的心情?因為他當時的心情,與后來《吶喊》的創(chuàng)作密切有關。
后來《吶喊》所反崐映的許多重大問題: 舊社會的積弊、國民性的弱點、辛亥革命的教訓等,幾乎崐都在這種“寂寞和悲哀”的沉默之中進行了思考和探索。
這是好“夢”破滅與崐勇猛戰(zhàn)斗之間的過渡,是爆發(fā)前蓄積力量的沉默,正是《吶喊》創(chuàng)作的重要醞崐釀準備。
著重記敘當時的心情,可以幫助讀者更清晰地把握《吶喊》產(chǎn)生的過崐程。
第二部分(11─20自然段)介紹寫作《吶喊》的緣由、經(jīng)過和為革命而創(chuàng)作的文崐藝觀點、創(chuàng)作態(tài)度。
第一層(11─17自然段)創(chuàng)作小說的動機。
5.北京S會館抄古碑: 環(huán)境描寫烘托了作者在辛亥革命失敗以后寂寞、苦崐悶但不悲觀的心境,這是冷靜分析、深刻思索的時期。
6.北京朋友索稿: 詳寫寓意深刻的關于“鐵屋子”的對話,生動反映了十崐月革命給魯迅以“新世紀的曙光”,認識到喚起民眾,就能毀壞鐵屋子,從此崐他就投入到反封建的洪流中去。
這就是五四時期魯迅的思想情況。
從以上魯迅的經(jīng)歷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思想發(fā)展大致經(jīng)過: 敇抉擇學醫(yī),崐敇治病救人;棄醫(yī)從文,救治麻木;悲哀沉默,思想孕育;披掛上陣,吶喊戰(zhàn)斗崐四個階段,而貫穿于其中的,則是他不斷追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革命崐精神。
要實現(xiàn)救國救民的美“夢”,喚醒沉睡的大眾,正是《吶喊》的由來。
崐 第二層(18─20自然段)說明創(chuàng)作《吶喊》的指導思想,對小說能成集的心崐情和小說集《吶喊》的命名。
創(chuàng)作是為慰藉猛士而發(fā)出吶喊,當然須聽將令,這就是作者創(chuàng)作的指導思崐想。
先交代一下從寂寞到吶喊的變化,并非“不能已于言”,就是說,年青時崐候經(jīng)歷了提倡文藝運動的“夢”,破滅以后,已處于寂寞之中。
在寂寞之中開崐始動筆,為什么“仍不免吶喊幾聲”? 就因為“還未能忘懷于當日自己的寂寞崐和悲哀”。
不是要慰藉自己年青時候做過的“夢”,而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崐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有前軀”。
(不畏懼向前沖鋒)“聽將令”魯迅在另一篇文章里有解釋,是指“那時革命的前軀者的命令,崐也是我自己愿意遵奉的命令,決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揮刀”。
崐(《〈自選集〉自序》“聽將令”反映到現(xiàn)實里,產(chǎn)生了顯著的效果──“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崐寫出了積極的因素。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吶喊》含義的兩個方面:1.為了驚醒精神麻木的人們,使他們起來抗爭,而發(fā)出的戰(zhàn)斗的吶喊;2.為勇猛的革命前軀助威幫陣的呼喊。
(出于魯迅的謙虛)小結(jié):一、圍繞中心,按時間順序選擇典型事例反映思想發(fā)展過程:作者抓住《吶喊》緣由這條線索,敘述了作者生活道路和思想發(fā)展過程,崐這條線索即是: 好夢──寂寞──吶喊(敘事線索)以“夢”的產(chǎn)生、破滅為線索,這樣就使文章的中心明確,重點突出,體崐現(xiàn)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二、夾敘夾議:本文是按作者經(jīng)歷的幾個階段進行敘述,所以以記敘為主,但作為序言,崐要說明小說創(chuàng)作的動機、意圖,自然離不開議論。
本文議論主要有三種形式:1.在敘事的關鍵地方作畫龍點睛的議論寫父親的病,說“在敁侮蔑敋里接了錢”;寫上南京求學“仿佛是敁走異路,逃崐敁異地敋”;學洋務是“將靈魂敁賣敋給洋鬼子”。
這些敘事已透露了當時社會的世態(tài)崐炎涼,而作者在記敘之中又特意在兩段敘事的聯(lián)結(jié)處,加入幾句承上啟下的議崐論: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崐人真面目”寥寥數(shù)語,使敘述中所含意思更加顯豁。
2.記錄作者的思想變化的感受的議論它往往交織在敘事中,但由于它更多的是作者歷史上思想認識的結(jié)論,所崐以應該說主要是議論。
如: 記敘看時事畫片刺激后寫的一段話,把棄醫(yī)從文的崐原因和啟蒙主義文學觀揭示得很透辟,論述了醫(yī)治身體的病和醫(yī)治精神的病的崐關系。
又如毀壞鐵屋子爭論后的一段話,更是鮮明的議論,結(jié)論是: 希望是不崐能抹殺的。
3.總結(jié)性的議論結(jié)尾處對《吶喊》和文學革命的關系論說。
這段議論旗幟鮮明,闡述精辟,崐落在文章的結(jié)穴處,是全文敘事的理論歸結(jié)。
議論的末句,又與文章第一句自崐然呼應。
三、比喻貼切,寓意深遠關于鐵屋子的爭論:鐵屋子: 比喻黑暗濃重的舊社會,極深刻地說明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
示眾的材料看客: 比喻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人們。
置身于毫無邊際的荒原: 比喻叫喊于生人中卻毫無反響而感到狐獨。
聽將令: 比喻適應新民主主義思想文化革命的需要。
大毒蛇: 比喻寂寞如何纏住了靈魂。
關于民族氣節(jié)英雄的故事
一、 問題的提出我們課上老師提出了很多成語中的名人故事,我們對此很感興趣。
于是,我們幾個對成語中的名人故事做了一次調(diào)查。
二、 調(diào)查方法1. 查閱有關成語的書籍,總計報刊,上網(wǎng)瀏覽,關注新聞,了解成語中名人故事的來源。
2. 走訪有關部門,了解名人的故事怎么變成成語的。
3. 通過多種途徑,搜集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三、 調(diào)查情況和資料整理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 體 內(nèi) 容新聞 成語故事的來源 是根據(jù)三代真實的故事或虛構(gòu)的故事,然后由后人總結(jié)出來,起一個字成語,成語來源于一個個經(jīng)典故事中的故事情節(jié)報紙 歷史上的成語名人姓名 臥薪嘗膽(勾踐) 負荊請罪(廉頗)完璧歸趙(藺相如) 洛陽紙貴(左思)網(wǎng)絡 有關成語 百步穿楊 聞雞起舞 畫龍點睛 約法三章書籍 歷史上的成語 邯鄲學步 守株待兔 望梅止渴 塞翁失馬 掩耳盜鈴…… …… ………………四、 結(jié)論1. 我國的成語多不勝數(shù),淵源流長,許多名人的故事都隨著時間的消逝都變成了成語。
成語中記錄了他們當年的輝煌歷史,這些成語中有些名人的故事,也可以當作我們的反面教材和正面教材,可以使我們學到許多有益的知識,反面教材可以使我們吸取到教訓,使我們以后都不要重蹈覆轍。
2. 在歷史長河中名人的成語數(shù)不勝數(shù),如抱薪救火,愛屋及烏,風雨同舟,赴湯蹈火……名人中的成語給了我們許多可學的知識,我們?yōu)樗麄兠娓械阶院溃麄兊妮x煌歷史值得我們學習。
3. 我國的成語是奇特的,它們是由一個故事變成的,這些故事有的出自一本書。
這些成語都是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
我們應該多看,學好
晉楚城濮之戰(zhàn)故事梗概
城濮之戰(zhàn)應該是中國歷史上已知最早有詳細記載的戰(zhàn)例,也是誘敵深入戰(zhàn)術(shù)的典范。
據(jù)記載此戰(zhàn)為先軫所謀劃。
前632年,四月初四,楚軍和晉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交戰(zhàn)。
晉文公兌現(xiàn)當年流亡楚國許下“退避三舍”的諾言,令晉軍后退,避楚軍鋒芒。
子玉不顧楚成王告誡,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
楚軍大敗。
簡介編輯公元前632年,春秋時期文公與楚成王為爭奪中原霸權(quán),晉軍謀略制勝,在城濮(山東鄄城西南)大敗楚軍,開“兵者詭道也”先河的一次作戰(zhàn)。
4月,晉、楚兩軍為爭奪中原地區(qū)霸權(quán),在城濮(山東鄄城西南)交戰(zhàn)。
楚軍居于優(yōu)勢,晉軍處于劣勢。
晉國下軍副將胥臣奉命迎戰(zhàn)楚國聯(lián)軍的右軍,即陳、蔡兩國的軍隊。
陳、蔡軍隊的戰(zhàn)馬多,來勢兇猛。
胥臣為了戰(zhàn)勝敵人,造成自己強大的假象,以樹上開花之計,用虎皮蒙馬嚇城濮之戰(zhàn)唬敵人。
進攻時,晉軍下軍一匹匹蒙著虎皮的戰(zhàn)馬沖向敵陣,陳、蔡軍隊的戰(zhàn)馬和士卒以為是真老虎沖過來了,嚇得紛紛后退。
胥臣乘勝追擊,打敗了陳、蔡軍隊。
晉文公于周襄王二十年,即文公五年(公元前632年)初,率軍由棘津(河南滑縣西南)渡河,進攻附楚的曹、衛(wèi),企圖誘楚來援以解宋圍。
正月占衛(wèi)五鹿(河南清豐西北),二月進至斂盂(河南濮陽東南)與齊昭公會盟,都城楚丘(河南滑縣東北)的衛(wèi)人逐其君降晉。
三月攻占曹都陶丘(山東定陶西北)。
但楚軍不受調(diào)動,反而加緊圍攻商丘。
宋向晉告急,晉文公用先軫建議,利用秦、齊“喜賄怒頑”的心理,運用外交謀略制造秦、齊與楚的矛盾。
一面讓宋重賄秦、齊,請兩國出面求楚退兵,一面分曹、衛(wèi)之地與宋,堅其抗楚決心。
商丘未能攻下,而曹、衛(wèi)之地又被晉送于宋國,楚因而拒絕退兵。
秦、齊遂出兵助晉,形成三強聯(lián)合對楚的戰(zhàn)略格局。
楚成王見形勢不利,恐秦乘機攻其后方,退至申邑(河南滎陽西北),并令圍攻商丘和緡邑以及占領谷邑的楚軍撤回。
但圍攻商丘的主將子玉,驕傲自負,堅請與晉一戰(zhàn)。
楚成王決心動搖,同意子玉建議,但又不肯全力決戰(zhàn),僅派王室親兵600人增援子玉。
子玉派人與晉交涉:如晉許曹、衛(wèi)復國,楚即解宋之圍。
晉國君臣認為形勢有利,希望決戰(zhàn),但恐不允子玉條件,將遭宋、曹、衛(wèi)三國仇恨。
于是一面暗許曹、衛(wèi)復國,勸其與楚絕交,一面扣留楚使臣以激怒子玉。
子玉果怒而求戰(zhàn),率軍進逼陶丘。
晉文公為疲敝楚軍,誘使子玉輕敵深入,以便在預定戰(zhàn)場與楚決戰(zhàn)。
遂退避三舍(在古代一舍為30里,三舍為90里),至城濮與秦、齊軍城濮之戰(zhàn)會合。
四月初一,楚軍進至城濮,初二,雙方對陣。
晉軍在秦、齊軍聲援下配置為上、中、下三軍;楚軍以陳、蔡軍為右軍,申、息兩軍為左軍,主力精銳為中軍。
晉統(tǒng)帥先軫下令首先擊潰較弱的楚右軍;并讓晉上軍佯退,于陣后拖柴揚塵,制造后軍已退的假象,以誘楚左軍進擊,使其暴露側(cè)翼,爾后回軍與中軍實施合擊,又將楚左軍擊潰。
子玉及時收住兵力,方免于中軍敗潰。
楚軍退至連谷(河南西華境)時,子玉自殺。
此戰(zhàn),晉文公及先軫等,決戰(zhàn)前充分運用外交謀略,是由實力制勝向謀略制勝的轉(zhuǎn)折點;決戰(zhàn)中,晉軍先弱后強,各個擊破,示利誘敵,在戰(zhàn)術(shù)上也有所發(fā)展。
2過程編輯城濮之戰(zhàn)是繼齊、楚召陵之盟和宋、楚泓之戰(zhàn)以后,晉國與楚國之間的一場大戰(zhàn),在春秋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它扼制了楚國的北進勢頭,穩(wěn)定了中原形勢,成就了晉國的中原霸主地位。
關于城濮戰(zhàn)前的形勢,我們在第一章中已作了交代。
泓之戰(zhàn)后,中原列國鄭、許、陳、蔡、魯、衛(wèi)、曹、宋等都已拜倒在楚國的軍威之下,楚成王又攻占齊國谷地(山東省東阿縣),擁立公子雍,造成對齊國的威脅。
當時,楚國可以說是勢力強盛、聲威方張。
晉國自文公即位以來,對內(nèi)整頓內(nèi)政,發(fā)展經(jīng)濟,壯大軍旅,對外尊崇王室,聯(lián)絡齊、秦,以與楚國針鋒相對,爭奪中原霸權(quán)。
晉、楚之戰(zhàn)勢在難免。
這是城濮之戰(zhàn)的根本原因。
城濮之戰(zhàn)的直接原因是晉援宋拒楚。
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4 年),宋成公因為其父襄公當年善待過晉文公,與文公有舊交,遂叛楚即晉。
冬,楚成王命令尹子玉、司馬子西率軍伐宋,包圍緡(mín,音民)邑(在山東省金鄉(xiāng)縣東北)。
次年冬,楚率陳、蔡、鄭、許五國軍隊包圍宋國,宋國向晉告急。
晉中軍元帥先軫說:報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
晉文公采納先軫建議,準備起兵救宋。
他在被廬檢閱軍隊,擴編三軍,任命了將佐,從而拉開了城濮之戰(zhàn)的序幕。
晉國君臣十分重視這次軍事行動,確定了政治、外交與軍事總體戰(zhàn)的方針。
在軍事上,決定不直接救宋,而首先討伐曹、衛(wèi)。
因為楚始得曹而新婚于衛(wèi),若伐曹、衛(wèi),楚必救之,則齊、宋免矣。
這一著制敵方案,既可引誘楚師北上,又可坐收以逸待勞之功。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 年)春,晉國出動三軍、戰(zhàn)車七百乘伐曹,借道于衛(wèi),衛(wèi)人不允許。
晉軍遂繞道南下,在南河(河南省淇縣南)渡過黃河。
正月初九,攻取衛(wèi)國的五鹿。
并揮師東進,攻占斂盂(在河南濮陽東南),遣使至齊國通好。
二月,晉文公與齊孝公結(jié)盟,成功地把齊國拉到了自己一邊。
衛(wèi)侯見晉大軍壓境,晉、齊又結(jié)為盟好,請求參加結(jié)盟,晉文公不答應。
衛(wèi)侯又想親近楚國,國人不同意,就驅(qū)逐了衛(wèi)侯。
晉軍不戰(zhàn)而得衛(wèi)國。
戰(zhàn)前,魯國追隨楚國。
在晉軍攻衛(wèi)時,魯曾派公子買幫助戍守衛(wèi)國。
現(xiàn)見晉軍勢大,衛(wèi)侯逃亡,而楚國救衛(wèi)沒有成功,魯國便召回公子買而殺了他。
一面向晉國報告說他擅自興兵,另一面又向楚國報告說他沒有完成防守任務,玩弄兩面手法,坐待投靠勝利者。
三月,晉軍南下攻曹。
十二日,攻入曹都(山東定陶)。
晉軍攻擊曹、衛(wèi),本欲引誘楚軍北上。
但楚軍并不上鉤,而猛攻宋國,宋再次向晉軍告急。
晉軍若南下救宋,誘楚北上之戰(zhàn)略意圖則無法貫徹。
若不南下救宋,必失掉宋國,陷于戰(zhàn)略被動地位。
面對這種形勢,晉大夫先軫又建議:讓宋國使者去賄賂齊、秦二國,使齊、秦勸楚退兵。
晉則捉住曹共公,分曹、衛(wèi)的田地給宋人,以激怒楚國人,逼其不聽齊、秦的勸解。
齊、秦勸楚不成,必然堅定了站在晉國一邊的立場,決定出兵對楚作戰(zhàn)。
這是晉走出的第二著高棋。
楚成王見晉軍破曹降衛(wèi),與齊、秦結(jié)成了聯(lián)盟,中原形勢已變,就退回申邑(在河南南陽市),命令大夫申叔撤出攻占齊國的谷邑,命令令尹子玉撤回圍宋的軍隊,并告誡子玉說:無從晉師
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險阻艱難,備嘗之矣。
民之情偽,盡知之矣。
又說:《軍志》曰:'允當則歸'。
又曰:'知難而退'。
又曰:'有德不可敵'。
但楚令尹子玉一向驕傲,不聽楚成王勸告,指派伯棼赴申邑向楚成王請求出戰(zhàn),楚成王一怒之下率王師回國,只給子玉留下了西廣、東宮、若敖之六卒的軍隊。
這里的若敖之六卒有些許爭議,一說一卒一百人,一說一卒為兵車三十乘。
但若為后者,若敖一族便有一百八十乘兵力,晉國全國主力也只有七百乘,與楚王“少與之師”不符。
子玉他派宛春赴晉軍說:請復衛(wèi)侯而封曹,臣亦釋宋之圍。
子玉雖然狂傲,但身為楚國令尹,也并非無謀之輩,他的這個計劃就是一石三鳥之策。
如果晉答應他的要求,則曹、衛(wèi)、宋三國都會感戴楚國。
如果晉不答應他的要求,那么曹、衛(wèi)、宋三國將會怨恨晉國。
晉大夫子犯即上了子玉的圈套,說:子玉無禮哉
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主張拒絕子玉的建議。
但晉中軍帥先軫則識破了子玉的機關,說:子與之
定人之謂禮。
楚一言而定三國,我一言而亡之。
我則無禮,何以戰(zhàn)乎
于是,晉國私下答應恢復曹、衛(wèi),讓他們斷絕與楚國的關系,而扣留楚使宛春以激怒子玉。
這是晉國走出的第三著高棋。
一向狂傲自大的子玉不能忍受這種刺激,冒然率軍北上攻擊晉軍,終于被晉軍牽上了鼻子。
當初,晉文公以公子身份顛沛流離時,曾路過楚國,受到楚成王的款待。
酒席宴上,成王問文公: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谷
文公回答道: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
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三十里一舍)。
這次,文公果然實踐諾言,面對楚軍的進攻,命令自曹國后撤三舍,與宋、齊、秦三國軍隊一同駐扎在城濮(山東省范縣南)。
子玉率軍急進,依托丘陵險阻扎營,兩軍對峙于城濮。
晉文公退避三舍,既是報答以前楚成王給予的禮遇,也是運用卑而驕之、怒而撓之的誘敵之計,子玉再次上鉤。
楚子玉派大將斗勃向晉文公請戰(zhàn)說:請與君之士戲,君憑軾而觀之,得臣(子玉名)與寓目焉,晉欒枝答詞卻相當謙恭:寡君聞命矣。
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
為大夫退,其敢當君乎
既不獲命,敢煩大夫謂二三子:戒爾車乘,敬爾君事,詰朝相見。
城濮交戰(zhàn)時雙方的陣容是:晉三軍,即先軫為元帥,統(tǒng)率中軍,郤溱輔佐,狐毛統(tǒng)率上軍,狐偃輔佐。
欒枝統(tǒng)率下軍,胥臣輔佐。
楚國也是三軍,即令尹子玉以若敖之六卒統(tǒng)率中軍。
子西(斗宜申)統(tǒng)率左軍。
子上(斗勃)統(tǒng)率右軍。
楚的仆從國鄭、許軍附屬楚左軍,陳、蔡軍附屬楚右軍。
四月六日,晉軍在城濮嚴陣以待楚軍。
子玉狂傲聲稱:日必無晉矣。
當兩軍接觸之時,晉下軍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馬身上,首先沖擊楚右翼的陳、蔡軍,陳、蔡軍驚駭逃散,楚右軍潰敗。
楚子玉、子上見右軍潰敗,怒火中燒,加強對晉中軍和上軍的攻勢。
晉右翼上軍狐毛設將、佐二面旗幟,令二旗后退,引誘楚軍。
晉下軍欒枝所部也以車輛曳樹枝奔馳而偽裝后退。
楚子玉以為晉右翼敗退,令楚左軍追擊,所以對陳、蔡及右翼軍潰敗并未理會。
楚左軍追擊晉上軍時,側(cè)翼暴露,晉先軫、郤溱率中軍攔腰截擊,狐毛、狐偃率上軍夾攻楚左軍,楚左軍潰敗。
楚子玉見左、右軍皆敗,遂下令中軍停止進攻,得以不敗。
子玉率殘兵退出戰(zhàn)場,晉軍進占楚軍營地,休整三日后,勝利班師。
城濮一戰(zhàn)使晉文公建立了霸權(quán),楚國北進鋒芒受到挫折,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別山以南地區(qū)。
中原諸侯無不朝宗晉國。
在城濮之戰(zhàn)中,宋、齊、秦的軍隊雖然到了城濮,但未參加實際戰(zhàn)斗。
晉國以戰(zhàn)車七百乘、五萬多兵力擊敗楚、陳、蔡、鄭、許五國聯(lián)軍十余萬眾,是一次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
(此處并無證據(jù)證明楚軍真實兵力比晉國多。
十余萬僅是后人猜測,切尚有爭議)晉國的勝利在于,認識到楚是強敵,君臣團結(jié)一心,在政治、外交、軍事上,周密策劃,牢牢掌握著戰(zhàn)爭的主動權(quán),所以終于擊敗了楚國。
楚國則不然。
楚自戰(zhàn)勝宋襄公以來,中原諸侯無一能敵,官兵上下已養(yǎng)成一片虛驕之氣。
子玉雖為一代梟將,不但不能革除積弊,反而更加驕狂。
面對這樣的大戰(zhàn),竟意氣用事,掉以輕心,結(jié)果被人牽了鼻子,導致戰(zhàn)爭失敗。
楚成王得到楚軍敗報,派人指責子玉說: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
子玉羞憤自殺。
四月二十七日,晉軍進入鄭國衡雍(河南原陽縣西,當時在黃河南岸),并在踐土(距衡雍較近,當時亦在黃河南岸,在河南花園口黃河北岸)修筑王的行宮,向襄王獻俘。
周襄王策命晉文公為侯伯。
晉文公要求諸侯皆獎王室,無相害也。
有渝此盟,明神殛之,無克祚國。
晉文公在尊王的旗幟下,順理成章地登上了霸主寶座。
3結(jié)果編輯俗話說“先下手為強,后動手遭殃”。
在軍事上,“先發(fā)制人”也是一個重要的命題。
早在《左傳》中便有“先人有奪人之心”的提法,后人也多強調(diào)“兵貴先”、“寧我薄人,無人薄我”,意思都是主張爭取作戰(zhàn)中的先機之利。
可是,事情并不是絕對的。
在一定條件下,“后發(fā)制人”也是軍事斗爭的重要手段,它與“先發(fā)制人”之間存在著辯證的統(tǒng)一。
其實質(zhì)便是積極防御,即以防御為手段,以反攻為目的的攻勢防御,它常常成為較弱一方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
春秋時期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就是歷史城濮之戰(zhàn)城濮之戰(zhàn)發(fā)生于魯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它是春秋時期晉、楚兩國為爭奪中原霸權(quán)而進行的第一次戰(zhàn)略決戰(zhàn)。
在這場戰(zhàn)爭中,楚軍在實力上占有優(yōu)勢,但是由于晉軍善于“伐謀”、“伐交”,并在戰(zhàn)役指導上采取了正確的揚長避短、后發(fā)制人的方針,從而最終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楚軍,“取威定霸”,雄踞中原。
春秋時期,大國爭霸,最先崛起的是東方的齊國。
齊桓公死后,齊國內(nèi)亂不已,霸業(yè)遂告中衰。
這時,位于長江中游地區(qū)的楚國乘機向黃河流域擴展勢力,并在泓水之戰(zhàn)中挫敗宋襄公圖霸的企圖,將自己的勢力范圍發(fā)展到長江、淮河、黃河、漢水之間,控制了鄭、蔡、衛(wèi)、宋、魯?shù)缺姸嘀行摇?/p>
正當楚國勢力急劇向北發(fā)展的時候,在山西、河南北部、河北西南一帶的晉國也興盛了起來。
公元636年,長期流亡在外的晉公子重耳歷盡艱辛,終于回國即位,是為晉文公。
他執(zhí)政后,對內(nèi)修明政治,任賢使能,發(fā)展經(jīng)濟,崇儉省用,整軍經(jīng)武;對外高舉“尊王”旗幟,爭取與國,從而逐步具備了爭奪中原霸權(quán)的強大實力。
晉國的壯大崛起,引起了楚國的嚴重不安。
兩國之間的矛盾因此日趨尖銳。
而圍繞對宋國的控制權(quán),終于導致了這一沖突的全面激化。
公元前634年,魯國因和曹、衛(wèi)兩國結(jié)盟,幾度遭到齊國的進攻,便向楚國請求援助。
而泓水之戰(zhàn)后被迫屈服于楚的宋國,這時看到晉文公即位后晉國實力日增,也就轉(zhuǎn)而依附晉國。
楚國為了維持自己在中原的優(yōu)勢地位,便出兵攻打齊、宋,并想借此來扼制晉國勢力的東進和南下。
而晉國也不甘心長期局促于黃河以北一帶,于是便利用這一機會,以救宋為名,出兵中原。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領楚、鄭、陳、蔡多國聯(lián)軍進攻宋國,圍困宋都商丘。
宋成公于危急中派大司馬公孫固到晉國求救。
晉國大夫先軫認為這正是“報施救患,取威定霸”的良機,力主晉文公出兵。
但是,當時晉、宋之間隔著曹、衛(wèi)兩國,勞師遠征,有側(cè)背遇敵的危險;況且楚軍實力強大,正面交鋒也無必勝把握。
正當晉文公為此躊躇猶豫之際,狐偃進而向晉文公提出建議:先攻打曹、衛(wèi)兩國,調(diào)動楚軍北上,以解救宋國,這樣就堅定了晉文公出兵的決心。
戰(zhàn)略方針確定后,晉國君臣隨即進行了戰(zhàn)前準備,將原來的兩個軍擴編為上中下三個軍,并任命了一批比較優(yōu)秀的貴族官吏出任各軍的將領。
準備就緒后,晉文公遂于公元前632年1月統(tǒng)率大軍渡過黃河,進攻衛(wèi)國,很快占領了整個衛(wèi)地。
接著,晉軍又向曹國發(fā)起了攻擊,三月間,攻克了曹國都城陶丘(山東定陶),俘虜了曹國國君曹共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