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心理學》讀后感
心理健康,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詞語。
在我沒有學習心理學的時候,我一直對這個概念似懂非懂,自認為對"心理"有不小的心得體會,但恐怕還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時至今日,在老師的講座下,對其認識不知不覺中已是不同往日。
對普通人而言,一件事物最值得關心的莫過于其價值。
同樣,我們最關心的就是在大學里開展心理衛(wèi)生工作的意義了。
總體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進意志、個性、氣質等非智能結構發(fā)展的需要,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需要,是適應未來社會競爭的素質教育的需要, 是探究一個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紀律的科學。
學習心理學,對于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對于關注他人,幫助他人也有重要意義。
特別對于護理專業(yè)的學生,還可以更了解病人情感,利于他們康復。
一個人的內心情感——喜怒哀樂憂傷悲會直接表現(xiàn)為外在行為上,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會使外在的生活充滿愉悅之感。
學習心理學之后,會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點和心理健康狀態(tài),同時也會更加關注周圍的人。
以前會厭煩電話里父親母親隔山隔水的嘮叨,會因為同學之間處事不快而大動干戈,會覺得似乎受委屈的總是自己卻很少從對方立場去考慮問題。
而在學習護理心理學之后,才學著多多關注他人。
也許那些是我們的至親至愛,是我們的同學朋友,又或者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當我們用公正、公平的心態(tài)去考慮問題后,才能讓自己的生活過的和諧,與環(huán)境相和諧,與社會相和諧。
其次,進入大學后,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多,因而需要有較強的自控能力,學習自覺自己主性,否則要么因方法不當,不得要領而事半功倍,要么自控力不好,浪費時光. 克服自卑 我們周圍有不少人有自卑心理,也就是不愿意接受自我。
對青年來說,正確評價自我、接受自我至關重要。
它關系到建立正確的自我觀念,適應環(huán)境,促使性格健康發(fā)展。
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證。
怎樣才能增進自我接受感呢
只要我們做到真正了解自我、樹立符合自身情況的奮斗目標、不斷擴大自我的生活經驗、誠實坦率、平心靜氣地分析自我,找出問題之所在,就能及時予以補救,化失敗的打擊為增進自我接受感的動力,由主觀因素造成的心理動機的種種沖突都可能讓大學生產生挫折感,如學生所學專業(yè)與本人不相符合,班集體中人際關系不協(xié)調,生活上不適應以及個人的外貌,身高,經濟狀況,家庭狀況不佳等等. 正確走好感情之路,學習 心理學讓我們的氣質類型粗略地歸納為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郁質四種。
同學們在戀愛過程中,不同氣質類型的人常有不同的表現(xiàn)。
但由于氣質本身并無優(yōu)劣之分,故其表現(xiàn)也都有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
各種氣質類型的人都可能嘗到愛情之果的酸甜苦辣。
戀愛的不順利,原因很復雜,但氣質方面的消極因素無疑也起了作用。
有的固然失之于古板遲滯,而有的卻恰恰受害于過分的靈活通便。
但擁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知識的同學,每個人都能走好自己的感情之路:擁有膽汁質的人,在戀愛過程中盡可能發(fā)揮自己胸懷坦蕩之長,不猶豫地向你真正所愛者吐露衷情,但切忌急躁,且應注意方式。
另外,對性知識,性行為的不適當?shù)恼J識和理解,也會形成心理壓力,從而進一步發(fā)展心理問題............ 雖然這個學期心理學的課程已經結束了,它能帶給我們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東西得靠我們自己去悟,去體會。
做人,不但需要被愛,還要去愛人,更要愛自己,懂得愛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領悟到世間的有情。
多一些信心,多一些愛,才會找到一條比旁人更美麗,更寬廣,離成功更近的路
有人說,快樂,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已成為遙不可及的夢,其實不然,一個人要快樂是誰也阻止不了的,快樂的因子是每一個人都有的,關鍵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樂,當遇到心煩的事時候,樂觀一點,勇敢一點,博學一點,那快樂就在你身邊。
心理學的價值就是讓世界充滿快樂
對這次的學習,我受益匪淺。
如果非要要問我學習這門課程有什么收獲的話,那就是:“改變”。
學護理心理學的感想500字
摘要】民族凝聚力是民族心理學研究的內容之一,是民族意識的主要組成部分。
民族凝聚力對于民族的發(fā)展演進以及民族的自強、自立都產生重要影響。
同時,在民族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又有不同表現(xiàn),影響它的因素也在發(fā)生著變化。
本文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對民族凝聚力的體驗與表現(xiàn)進行分析,論述影響民族凝聚力形成與發(fā)展的因素。
【關鍵詞】認同感;民族凝聚力;社會心理AStudonTehSocialPsychologyofNatonalCohesion?ZhaoWeiAbstract:Innationalpsychology,nationalcohesionisoneoftheessentialcontentsnationalconsciousnessdiscusses.Nationalcohesionproducesanimportantinfluenceuponanation?sdevelopment,evolution,self-reliancandindependence.Meanwhile,ithasdifferentmanifestationsatdifferentstagesinanation?sdevelopment,andchangestakeplaceinthefactorsthataffectif.Thispapermakesananalysisofthemanofestationsofnationalcohesionintheperspectiveofsocialpsychology,andhasadiscussionaboutthefactorsthataffect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nationalcohesion.Keywords:senseofapproval,nationalcohesion,socialpsychology按照斯大林的論述,民族可以特指歷史上在一定地域內形成的,并且有語言、經濟和文化等特點的穩(wěn)定的群體。
作為人們共同體一種類型的民族,與其他人們共同體是有區(qū)別的。
民族不同于種族,民族屬于社會歷史范疇。
①民族是一群人共同生活的標志,也是一群人具有同一血緣關系的象征。
因此,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總將某民族看作活動的主體。
總將民族與其成員一體化,將對民族團體的看法移情于每一所屬成員身上,即將民族成員與所從屬的民族融為一體。
然而,民族在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其基本特征和內涵是有所變化的,斯大林關于民族的概念反映了在民族形成及發(fā)展初期的本質特征。
沒有民族共同體共同地域、共同語言、共同社會生活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穩(wěn)定的共同心理素質,民族很難形成乃至發(fā)展。
伴隨著社會發(fā)展以及民族的演進,構成民族的基本要素也在發(fā)生變化。
正如當代著名民族學家楊建新先生所指出的:“隨著民族的發(fā)展,尤其是在民族的發(fā)展和繁榮階段,民族文化、民族意識開始起較大作用。
而在第三個階段,即趨同和融化階段,其基礎不再是地域和社會,而主要是文化。
一定程度上說,在這個階段,民族共同體是一種超地域范圍、超社會單位的共同體,文化在維系民族發(fā)展中起主要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
②心理文化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成為民族心理研究的重要內容。
在民族意識構成中,民族自尊、民族凝聚力居于核心地位,民族凝聚力是構成民族意識的主要內容之一。
民族凝聚力是使民族及其成員保持在民族群體內的向心力或合力,也稱為民族內聚力。
民族凝聚力是伴隨著民族自身特征的形成、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民族意識的增長而得以形成與加強的。
可以說,團體凝聚力是團體力量的關鍵,也是推動團體工作的動力。
民族是一種大型團體的形式之一,我們將這個共同體稱為族體,因此有關大型團體的一切原則一般也適用于民族族體。
按照美國心理學家弗斯廷格(L.Festinger)給團體凝聚力所下的定義,民族集團凝聚力應是使民族成員保持在民族集團內的合力,或是使人們集合在民族集團內的情感,確切地說,是一種使其成員對某些人,比對另一些人感到更親近的情感。
民族凝聚力是使民族興旺發(fā)達的粘合劑,因此要想使民族興旺發(fā)達,就必須提高民族的凝聚力。
③從總的方面來看,一個民族的文化對于該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與提高起著重要作用。
關于民族凝聚力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涉及內容較多,我們從民族凝聚力的體驗與表現(xiàn)以及影響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因素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民族凝聚力的體驗與表現(xiàn)民族凝聚力有其內在體驗形式與外在表現(xiàn)形式。
內在體驗是一種來自心理的內化了的反應,而外在表現(xiàn)則是內化認同的反映形式。
1.認同感是民族凝聚力的心理體驗應該說最早使用“認同”一詞的是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在他的防御機制理論中指出:“認同指個人與他人、群體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
”④并且他把認同作為個體與他人有情感聯(lián)系的最早形式。
民族認同感是民族共同體成員在認知和評價上保持一致的情感,是一種族體意識,這種認同感往往會相互影響,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同一民族成員常常受到共同的認同感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不知不覺,甚至是“下意識”的或“不自覺”的。
目前主要采用兩種研究策略對民族認同進行研究,一種是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研究策略,一種是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研究策略。
前者從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出發(fā),或從民族成員對本民族文化、語言、宗教、習俗等的態(tài)度入手,大多運用問卷調查,了解民族成員對本民族的身份和文化的態(tài)度;或從個案研究入手,輔助以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通過實物搜集以及對神話、歷史傳記、人物傳記的分析來研究民族認同。
后者從心理學視野出發(fā),一般采用實驗法和量表法,將群體分為內群體和外群體,通過實驗分別了解群體成員對內群體與外群體的態(tài)度,進而探討因果關系。
⑤在民族共同體日常生活中,民族認同感是一種情感的交流與溝通的需要,有助于民族成員之間的相互了解、交往和互助。
民族認同感在民族共同體發(fā)展中有兩個方面的意義,即積極意義與消極意義。
從積極的方面來看,民族認同感可以增強民族成員之間的聯(lián)系,使民族個體之間能相互合作、互助,可以提升民族凝聚力,激發(fā)民族內在的動力,促進本民族協(xié)調發(fā)展。
相反,民族認同感的消極主要表現(xiàn)在一些民族在某些方面的排他性以及盲從性。
由于長期休戚與共的情感認同,當不同民族共同體之間或民族個體之間發(fā)生沖突時,已形成的心理感情的認同感往往會表現(xiàn)出情緒化色彩,甚至會用情緒代替情感,出現(xiàn)判斷上的偏差和行為上的盲從,從而影響問題的解決,甚至還會影響民族之間的關系。
如就價值觀而言,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是本民族認同的文化價值觀。
價值觀是一個社會或群體中的人們共同體所共有的區(qū)分事物好與壞、對與錯、符合與違背人的愿望、可行與不可行的觀念。
價值觀是一個文化系統(tǒng)的基礎,一種價值系統(tǒng)可成為構成一個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
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逐漸形成了各民族共同遵守的價值觀念,其核心內容是崇尚愛國主義,以維護祖國統(tǒng)一、抵御外來侵略為民族大義……。
這種價值觀念是被整個中華民族所認同的,滲透在每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方式之中。
同時,“各民族在共同認同的價值觀以外,還有著本民族的自我認同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即由于傳統(tǒng)積淀所負載的本民族的執(zhí)著與信念。
”⑥民族認同感是民族凝聚力的前提與表現(xiàn),一個民族強大的凝聚力是起于民族的認同感。
2.群體性是民族凝聚力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之一群體性其實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屬性,在高等哺乳類動物中我們也可觀察到動物的群居性。
人不可以無群,因為“落單”會使人感覺到安全沒有保障。
而只有在群體中才可以互相保護,生活得更滿意。
對于民族個體而言,這種群體性我們也稱之為歸屬感。
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分析,歸屬與愛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
⑦有歸屬必然就會涉及到群體,而群體是多種多樣的,共同活動的種類也是形形色色的,但是,對于社會心理學研究和實踐來說,特別重要的是這樣的群體活動種類,其中參加者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達到最大限度。
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生產群體,其中相互聯(lián)系是以共同的目的為中介的,但活動的性質是個體的。
這種活動從屬于個別人物,整個群體和社會,這就是一種共同勞動。
關于這種勞動馬克思認為:“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同自然界發(fā)生關系。
他們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便不能進行生產。
為了進行生產,人們便發(fā)生一定的聯(lián)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lián)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系,才會有生產”。
⑧形成相互作用人們的個性,其中也包括性格特點的一個因素。
關于這一點魯賓斯坦認為:“在長期交往中人們彼此的相互作用往往會在他們的性格上打下明顯的烙印;而且在一些情況下似乎發(fā)生著性格特性的交換和互類似;由于長期共同生活,人們有時會具有共同的特征;在某些方面變得彼此相似”。
⑨當交往者有很大的相互依存關系(如:父母—孩子)以及他們脫離社會環(huán)境而獨處時,對性格品質的掌握就更為明顯。
研究隔離的獨立群體是極為重要的,因為許多共同活動實際上是在脫離通常的物理和社會環(huán)境下進行的,探險、海船上的海員和宇宙飛船上的人員。
群體隔離性、自主性的影響會由于物理條件的惡化而加強。
緊張的因素起著雙重作用:加強或削弱群體的團結。
群體獨立自主的程度可能表現(xiàn)在沖突情境中它的行為性質上。
如果群體的自主性很高,沖突會“指向于”某個外部客體(例如,不屬于群體的某個人)。
在共同活動條件下沖突可能,例如,指向于儀器,如果群體把儀器評定為外部因素的話,群體自主性很差表現(xiàn)在成員之間發(fā)生的沖突上。
⑩社會的隔離對于人自我感覺的作用可能比物理隔離更大。
群體的自主性可能不僅是物理條件的結果,而且是內外社會心理條件的結果。
這表現(xiàn)為一個協(xié)調一致的群體如果不得已而與其他群體、集體發(fā)生相互作用,有時會表現(xiàn)出自我中心的意向,表現(xiàn)出對“非本群體”成員的攻擊性。
對于個體而言,“落單”最易受別人欺侮,無論是對于個體心理的感受還是生存,群體的歸屬感對任何人都是相當重要的。
群體一般只容許個人的攻擊性向群體外的敵人發(fā)泄,而群體內的每一分子之間,是不容許這些惡意攻擊性存在的。
由于這種關系所以才造成彼此之間的內聚力,產生日漸龐大的群體力量或群體凝聚力,使對其群體有敵意的人物或集團不敢隨便侵犯。
正因為如此,人類在洪荒時期,才沒有被野獸吃掉。
在后來的發(fā)展中,又分化、融合、組成了大小不等的部落、部族、民族與國家。
[11]以我國回族為例,作為我國第四大民族和10個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回族擁有860萬人口(1990年統(tǒng)計)、一個自治區(qū)、2個自治州、11個自治縣以及為數(shù)眾多的民族鄉(xiāng)。
“回族人把自己以清真寺(Masjid)為中心的聚居區(qū)稱為‘哲瑪爾提(Jamaat),’這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義是‘聚集、集體、團結、共同體’等,意譯為‘寺坊’。
寺坊是回族社會的基層宗教社區(qū),除具有普遍社區(qū)的特征外,地依靠共同宗教文化的維系。
就西海固地區(qū)而言,一個具體的回族成員個體總是歸屬于某個具體的寺坊(Jamaat),這個具體的寺坊或清真寺歸屬于某個伊斯蘭教教派;另外,這個回族成員個體在更高的層次上認同于回族’以及普世性的伊斯蘭教‘穩(wěn)麥’。
[12]在這個回族成員個體的現(xiàn)實生活中,‘穩(wěn)麥’和‘回族’的概念是確定的,但也是比較抽象的心理上的歸屬,‘教派’和‘寺坊’則是具體而生動的。
”[13]二、影響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因素對于一個民族而言,影響民族凝聚力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
有民族發(fā)展歷史的原因,有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因素,同時還有宗教信仰等原因。
這里我們對影響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
1.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為民族凝聚力提供了心理物理場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民族生存的“土壤”,同時也是民族凝聚力得以形成與發(fā)展的心理物理場。
拓卜心理學家勒溫從物理學上引用場的概念來說明人的心理生活,這就同物理學的場的概念有一定的聯(lián)系。
勒溫在界定場的概念時曾援引愛因斯坦關于場的定義:“場是相互依存事實的整體。
”勒溫認為人的心理活動是在心理場中發(fā)生的。
“心理環(huán)境是指被我們意識到的并對我們的心理事件實際發(fā)生影響的環(huán)境。
”[14]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優(yōu)劣以及民族對這些優(yōu)劣條件的反應,不僅決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而且影響該民族開辟生存道路的勇氣信心,影響對外部環(huán)境的抗爭性格的形成。
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對民族精神的影響在古代社會生產力不發(fā)達的情況下有著較大的作用,而現(xiàn)代社會則因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社會生產結構的改變等原因,它的影響已日趨減弱。
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對各民族民族意識、民族群體人格的影響等問題早已引起西方研究者的注意。
早在18世紀,啟蒙思想家就自覺尋求形成人類不同種類、民族群體人格的原因。
他們在早期進化論的啟示下,從植物學、動物學的研究成果中受到啟發(fā):不同的地域、氣候、土壤決定了動植物不同的生長形態(tài)、功能、特點。
由此可以推論,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民族凝聚力形成與發(fā)展的心理物理場。
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對民族意識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
黑格爾指出:“助成民族精神的產生的那種自然的聯(lián)系,就是地理的基礎;……自然的聯(lián)系似乎是一種外在的東西;但是我們不得不把它看作是‘精神’所從而表演的場地,它也就是一種主要的、而且必要的基礎。
”[15]“我們所注重的,并不是要把各民族所占據的土地當做是一種外界的土地,而是要知道這地方的自然類型和生長在這土地上的人民的類型和性格有密切的聯(lián)系。
”[16]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條件“不僅制約著人們最初的、自然產生的肉體組織,特別是他們之間的種族差別,而且直到如今還制約著肉體組織的整個進一步發(fā)達或不發(fā)達”[17]。
在黑格爾、馬克思的“人與環(huán)境對立統(tǒng)一論”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十分突出人的主體能動性和征服、改造自然的斗爭精神,也就是人類爭取生存而顯示出來的抗爭精神。
在斯大林關于民族的定義中,“共同的地域”作為衡量構成民族的核心因素之一,可見共同的地域或民族生存地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在民族形成與發(fā)展中的不可或缺的物質作用及心理功用。
可以認為,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民族生存的物質基礎與環(huán)境基礎,是民族凝聚力形成與發(fā)展的心理物理場。
2.民族共同體的一致性是民族凝聚力的著依點民族共同體的凝聚力,不僅建立在成員的相互信任、相互平等、相互真誠的幫助上,也建立在民族成員的共同經驗上。
成員間的共同經驗會使民族成員對同一事物產生共同的深刻的領悟和體驗。
成員間的共同認識和經驗還會使成員產生同生死共患難的情緒情感。
這一切最終會使民族成員形成互相親和的需求與動機。
這種需求與動機就是使民族成員互相幫助,緊密聯(lián)系的內在動力,也是增強民族團體凝聚力的心理動力。
拓卜心理學家勒溫將他的生活空間概念應用于團體心理學中,認為“正像個體和他的行為形成‘心理場’[18]一樣,團體和它的環(huán)境則形成社會場。
社會行為既被看作是發(fā)生于現(xiàn)存的社會實體,同時也被看作是來自于現(xiàn)存的社會實體,例如,小組、成員,信息的障礙和通道。
因此,團體行為決定于特定時間內現(xiàn)存的整個場的情景”[19]。
民族團體的特點,決定于民族個體,個體的特點又由團體所維護與制約。
個體作用于團體,團體制約著個體。
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形成了一個具有動力特點的民族結構整體。
這可用來解釋許多民族極力維護本民族的語言、服飾、風俗習慣的心態(tài),除了有民族獨特的審美觀與情緒情感的原因外,借此達到民族團體一致,維護民族凝聚力也是原因之一。
許多民族的集會像傳統(tǒng)體育競賽、文娛活動及其他信仰集會等,無疑是實現(xiàn)民族認同、增加民族凝聚力的一些重要而有效的活動方式。
如: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傣族的潑水節(jié)等。
民族共同體在與社會與其他民族的互動發(fā)展中,要想實現(xiàn)一定的目標,競爭是必須的。
但成員之間的競爭彼此必須是平等的,從團體的角度又必須是合作的,民族的發(fā)展是由這兩種因素互動作用的,不斷的競爭與合作是促進民族協(xié)調發(fā)展的內部動力之一。
由此我們認為,民族在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如在民族共同利益、宗教信仰,民族語言、民族文化,民族傳統(tǒng)、風俗習慣等是民族凝聚力滋生的土壤。
3.民族發(fā)展歷史的錘煉是民族凝聚的強化物對于一個民族而言,經過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歷史,經歷了無數(shù)的風風雨雨,有過民族發(fā)展歷史中的輝煌與驕傲,同時也在逆境中體驗過挫折與失敗。
民族成員共同經歷的這些榮辱使得民族共同體具有了較大的向心力,同時伴隨著榮辱與共的強烈認同感情。
在某種意義上,外部對手與敵人的存在,往往也是維持民族共同體凝聚力的因素之一。
當民族面臨生死存亡時,民族共同體內部的一切矛盾都會降低到次要的地位,這已經為國內外許多事實所證實。
同時,一個民族在國家或世界事務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其威望越大,民族凝聚力也就越大。
民族的威望是提高民族形象與民族自尊的前提和條件,它直接和民族成員的向心力相連。
另外,在民族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伴隨著民族心理所承受的錘煉,民族成員之間也同時在相互作用。
如;進行信息溝通可增強民族成員之間的親和情感,思想的相互理解,以及民族成員的一致性。
特別是上下的溝通,可使成員產生信任感,自尊感,從而消除誤解與猜疑,增強親和力。
我國許多民族有喜集會的情緒情感,如維吾爾族、藏族、蒙古族、鄂溫克等民族經常舉行大大小小的各種自發(fā)的民族歌舞集會,這不僅為民族成員之間的信息溝通提供了機會,也增強了整個民族的凝聚力。
4.共同信仰對民族凝聚力的固化作用對于一個民族共同體而言,共同信仰在一定程度上起著固化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有著共同信仰的人們,為了共同目的進行著協(xié)作與彼此間的激勵。
共同的信仰以內在和外在的形式對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與發(fā)展起著固化作用。
在信仰體系中,宗教信仰是一種龐繁的信仰系統(tǒng)與社會意識。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宗教意識以一種超越現(xiàn)實、超越俗世的“神靈”信仰形式,反映了不同信仰的民族對自然、社會及自身及其關系的認識。
古往今來的眾多哲學家、人類學家、宗教學家,甚至神學家,都十分關注并力圖探索這種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以及自古以來廣為流傳的群體或個體的宗教信仰心理現(xiàn)象。
對于心理學家們來說,他們所關注和探討的是各種特定的社會條件下,各種不同宗教信仰的各個信教的人,在參與宗教活動和宗教生活中,所感受的宗教經驗和宗教感情。
每一個信仰宗教的人,除了接受某種宗教教義而外,往往或多或少地具有一種融匯宗教體驗、宗教情感和宗教意志的宗教信仰心理狀態(tài)。
這種心理狀態(tài)對于接受或強化宗教信仰具有很大的作用。
對某些信徒來講,宗教情感的感染,可能超過布道或誦經讀經中灌輸宗教信條的效果。
而那些只在理智上相信宗教教義,情感上卻缺乏宗教激情的人,不一定能成為虔誠的宗教信徒。
相反,有些人,他們不一定相信有人格化的神,只是出于傳統(tǒng)的文化氛圍或濃厚的宗教情緒的感染,他們也會習慣成自然地樂意去參加一些宗教活動。
常聽人說,見到寧靜肅穆的教堂,聽到宏亮渾厚的圣樂,情不自禁地就會步入金碧輝煌的神圣殿堂。
去過教堂的人即使不是信教徒也常常感到在教堂聽誦經或聽唱詩班唱歌人的心靈都有一種被凈化的感覺。
也有人在身處逆境,完全絕望與無奈之際,產生一種祈求神靈保佑的宗教需要。
[20]我國的回族信仰伊斯蘭教,其宗教教義及形式就將回族緊緊維系在一起。
我國的云南是多民族的地區(qū),回族形成的“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與全國相比又有其特殊性,即除在腹地與聚居區(qū)與漢族、白族等共同相處外,還在邊境及內地山區(qū)與其他少數(shù)民族相混而居。
然700多年來,云南回族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民族文化特性,即使在漢族或其他民族的文化包圍圈中也始終未被同化,這就是伊斯蘭教的作用,無論是在內地的聚居區(qū)或是在邊疆散居區(qū)都是如此;他們習慣于在回族群體內部頑強地進行宗教和民族意識的教育,把清真寺作為從事這種教育和共同議論民族大事的中心場所,這就使回族內部自然形成了包括管事、阿訇、鄉(xiāng)老等參加的近乎于政教合一的民間管理體系,來管理和指導本民族內部一切事務,以此來抵御外界壓力的滲透。
因此,只要有回族人口居住的地方,無論人數(shù)多少,總要千方百計興建清真寺;即使是無力建蓋,也要到外地回族區(qū)捐款籌資,而各地回族均會盡力解囊相助,并將其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這就是民族的凝聚力。
伊斯蘭教對回族在宗教信仰、意識形態(tài)、社會制度、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人際關系和心理素質等內核方面,都產生著決定性影響,清真寺自然成為維系回回民族發(fā)展的顯著標志。
[21]在一項對吐魯番艾丁湖鄉(xiāng)的調查中,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自改革開放以來,維族村民的宗教信仰又活躍起來,宗教對人們的影響較之以前大為增加。
維族成年人多數(shù)都到清真寺里做禮拜,不少人還嚴格遵守齋戒規(guī)定,做禮拜事實上已成為村民凝聚力的象征。
[22]可見,宗教習俗是宗教文化功能在人們生活習俗中的延伸,它體現(xiàn)了宗教的神圣和莊嚴,而其一旦演變?yōu)槊褡宓纳盍曀?,就成為其民族生活的重要特點。
回族與伊斯蘭教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早已是不容爭辯的事實,歷史已證明伊斯蘭教是維系廣大回族的重要紐帶。
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宗教信仰對民族凝聚力的固化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有著共同信仰的各民族由于共同的信仰而聚攏、而努力實現(xiàn)共同的目標。
同時,作為信仰體系中的宗教使得信仰群眾因宗教的巨大吸附力而凝聚在一起。
由此可見共同的信仰,尤其是宗教信仰對民族凝聚力的固化作用。
讀后感中涉及到護理行業(yè)的書
經過對倫理學的學習,讓我了解到作為一名護士,學好倫理學是很重要的。
因為在這個學習過程中,讓我明白工作中如何恪守醫(yī)德,如何處理好與醫(yī)生、病人之間的相處、溝通。
也讓我了解到,要成為一名好的護士,不僅要有精湛的護理操作水平和堅實的醫(yī)學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還要具備有良好的醫(yī)學道德水平。
如果沒有良好的醫(yī)學道德水平,即使有再好的技術和知識,也只會害人。
就像一些不負責任的護士,粗心大意:換錯藥,掛錯瓶,輸錯液等,使病人失去寶貴的生命。
生命對于每個人都只有一次,人死了就不能復生。
而我們作為一個醫(yī)護人員,關心、尊重和愛護病人的生命是我們的基本責任。
醫(yī)學人道主義的思想基礎是熱愛生命、珍惜生命、關心生命、保護生命,而我們護理人員應該做的就是要救死扶傷,防病治病,全心全意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務,實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
在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幾點:1.要與患者建立充分的信任關系,信任是個人依賴他人進行交流的一種個人愿望,包括對個人不加評判的接納。
信任感在人際關系中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交往的雙方產生安全感,使人感受到別人的關心及重視。
同時信任感的產生可以創(chuàng)造一種支持性的氣氛,使人能夠真誠、坦率地表達自己的價值觀、感情、思想及愿望。
護士在護理過程中,應注意通過自己的責任心、愛心、同情心、及耐心來創(chuàng)造一個有充分信任及支持感的氣氛,并通過自己扎實的護理知識及技能,增加對象對自己的信任感,以發(fā)展良好的護患關系。
2.與患者有效溝通,有效的溝通將產生良好的護患關系,缺乏溝通后無效溝通導致護患之間產生誤解后沖突。
因此,良好的溝通技巧是建立及增進護患關系的基礎。
護士可以通過語言及非語言的溝通技巧,運用移情、傾聽、證實、自我暴露等技巧與對象進行有效的溝通,從而使護士了解更多有關對象的健康狀況、心理感受等方面的信息,更好地滿足對象的需要。
同時通過雙方良好的溝通交流,增加了彼此的了解及信任,促進了護患關系的發(fā)展。
3.要有健康的工作情緒,良好的工作熱情在工作中應時刻注意自己的情緒,不要將不良的情緒因素帶到工作中。
在與對象交流的過程中,不要將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對象。
在工作中要急對象之所急,耐心細致的對待對象,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水準,理解患者心理,同情體貼寬容,維護患者的尊嚴,尊重他們的權利,提高生命質量。
我以前對護理職業(yè)缺乏應有的認識。
而經過對倫理學的學習,我認識到在整個醫(yī)療工作中都少不了護理人員的辛勤勞動,離不開忽視的配合。
所謂,“三分治療七分護理”,充分說明了護理工作的重要性。
醫(yī)生和護士只有職業(yè)分工的差別,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是維護人的健康與生命,都應當?shù)玫饺鐣淖鹬睾蛺圩o。
因此,我們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醫(yī)學道德水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為投身于護理事業(yè)做出應有的貢獻。
如何從心理學的角度寫電影觀后感
那要看什么類型的電影吧 心理學方面的電影就好寫了 就像寫案例一樣擺擺原因 癥狀 治療方法什么的 其他電影可以抓住主人公心理的某個方面 分析性格 氣質類型什么的都行吧
求助幾篇醫(yī)學或護理學相關書籍的讀書筆記
讀書筆—《行為醫(yī)學》《行為醫(yī)學》是研究和關于行為科學中與健康和疾病有知識和技術,并把這些知識和技術應用于疾病的診斷、防治和康復的一門多學科領域。
行為醫(yī)學作為一門與多個學科相關的交叉性學科,覆蓋面寬,應用范圍廣,目前,行為醫(yī)學的研究已涉及基礎醫(yī)學、臨床醫(yī)學、預防醫(yī)學、社會學、人類學、流行病學、營養(yǎng)學、心理學、疾病防治、醫(yī)學教育、中西醫(yī)結合、醫(yī)學哲學以及健康教育等領域。
行為醫(yī)學發(fā)展迅速,但其基本的學科體系與研究內容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健康行為。
如充足休息和睡眠,適度運動等。
包括這些行為的特征、產生、發(fā)展、鞏固。
二是異常行為。
包括飲食、吸煙、酗酒、致胖等不良習慣行為;包括這些行為的特征、產生、發(fā)展、鞏固、轉變的原因和機制。
三是行為評價和診斷。
研究發(fā)展一套測量評價各種行為的方法和技術,包括心理測驗、智力測驗、人格測驗、神經心理測驗、行為評定量表等。
四是行為干預與治療。
包括認知行為治療、行為矯治法、行為塑造法、經典分析療法、松心理咨詢等。
五是行為醫(yī)學知識和技術的具體應用。
在應用研究方面,產生了行為流行病學、預防行為醫(yī)學、臨床行為醫(yī)學、女性行為醫(yī)學、等以應用研究為主要內容的分支學科。
在基礎研究方面涉及到行為生理學、行為藥理學、行為解剖學、行為病理學、行為毒理學、,并逐步形成相對獨立的分支學科。
研究表明,人類46.7%的疾病均與自身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等密切相關。
在我國,占前三位死因順位的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和腫瘤的病因中,人類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因素已超過生物因素、環(huán)境因素而成為第一位與死亡有關的重要因素。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醫(yī)學模式的轉變及人們對健康的追求,行為醫(yī)學將越來越被重視。
因此,學習、研究行為醫(yī)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走近中醫(yī)、了解中醫(yī) —《中醫(yī)基礎理論》讀書心得 書名《中醫(yī)基礎理論》二、著者:印會河 主編三、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四、頁數(shù):145五、內容摘要:《中醫(yī)基礎理論》包括緒論、陰陽五行、藏象、氣血津液、經絡、病因與發(fā)病、病機、防治原則,共計八個部分。
1.緒論 詳細介紹了中醫(yī)學的形成和發(fā)展;從對于生命活動的唯物認識、形神關系,以及對于疾病的唯物分析等方面體現(xiàn)了中醫(yī)理論體系中的唯物觀;從標本緩急、正治反治、異法方宜、病治異同方面體現(xiàn)了其辯證觀;以及詳細闡述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兩個主要特點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
2.陰陽、五行 運用陰陽對立統(tǒng)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上下、內外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生命同自然、社會這些外界環(huán)節(jié)之間的復雜聯(lián)系。
陰陽對立統(tǒng)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tǒng)一關系的失調和破壞,則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fā)生,影響生命的正常活動。
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lián)系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fā)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3.藏象 藏象學說認為,人體各臟腑雖然深藏于體內,難以進行直觀觀察,但這些臟腑通過經絡系統(tǒng)與體表的某些組織器官相互聯(lián)系。
內臟有病,與之相應的體表組織器官可出現(xiàn)異常反應,出現(xiàn)各種癥狀和體征,如舌象、脈象等。
臨床上,通過觀察這些病理現(xiàn)象,根據它們與人體臟腑的聯(lián)系,來推斷內部臟腑的病變,為治療用藥提供理論上的依據。
正如朱丹溪所說:“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于外者,斯以知其內,蓋有諸內者,必形諸外。
”4.氣血津液 從生理和病理方面,闡述了氣、血、津液和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之間互為因果的密切關系。
5.經絡 闡述了經絡在溝通表里上下、連絡臟腑器官感應傳到、調節(jié)機體各部分機能平衡方面的功能活動。
6.病因與發(fā)病 本章認為疾病是人體對來自外界環(huán)境或身體內部有害因素進行斗爭的復雜過程,即“正邪相爭”。
疾病的發(fā)生,是由于正邪相爭,從而引起機體陰陽、氣血、臟腑經絡的功能失調所致。
正氣的強弱不僅決定著疾病的發(fā)生,而且疾病的發(fā)展和傳變,也主要取決于正氣的盛衰變化。
7.病機 中醫(yī)病機學認為,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與患病機體的體質強弱和致病邪氣的性質密切相關。
病機的因素,除包括邪正、陰陽、氣血津液及病變部位之外,天氣、地區(qū)、環(huán)境,以及人體的性別、年齡、體質等,亦都會對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產生明顯的影響,而且疾病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變動的過程,因此,綜合患病機體各方面的情況,對其病機進行具體而細致的分析判斷,方能把握住疾病的本質。
8.預防原則 中醫(yī)學強調預防為主,主張在未病之前加強體育鍛煉,不妄作勞,保持情緒樂觀,并適當預防投藥;而在既病之后,則應防其傳變,及時地控制疾病的發(fā)展,進行有效地治療。
中醫(yī)學的治療原則,包括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調整臟腑功能、調理氣血關系及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等幾方面,其目的在于從復雜多變的疾病現(xiàn)象中,審證求因、審因論治,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以解決疾病的根本矛盾,從而糾正失調的陰陽關系,使之在新的基礎上重新獲得陰陽的動態(tài)平衡。
六、讀后心得印會河教授從事中醫(yī)工作已六十年,精通中醫(yī)基礎理論,勤于臨床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他學術思想開放,主張改革,力倡中醫(yī)西醫(yī)相結合,走中醫(yī)現(xiàn)代化的道路;在繼承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的基礎上,銳意發(fā)展,開拓創(chuàng)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醫(yī)療風格。
其主編的第五版《中醫(yī)基礎理論》汲取了前幾版教材的長處,保持了中醫(yī)理論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而且能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能正確處理繼承和發(fā)揚的關系,比較適合初入門者來學習,是近年來公認的比較經典的一本教材。
我覺得其中最精彩的部分當屬陰陽、五行、藏象、經絡學說。
1.陰陽學說 運用陰陽對立統(tǒng)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上下、內外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生命同自然、社會這些外界環(huán)節(jié)之間的復雜聯(lián)系。
陰陽對立統(tǒng)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tǒng)一關系的失調和破壞,則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fā)生,影響生命的正?;顒印?/p>
如就四季氣候變遷來看,由春溫發(fā)展到夏熱之極點,即可逐漸向寒涼轉化;而從秋涼發(fā)展到冬寒之極點,則亦會逐漸向溫熱轉化。
此即四季氣候“陰陽轉化”的規(guī)律。
又如白天陽盛,機體的生理功能以興奮為主;黑夜陰盛,機體的生理活動以抑制為主。
子夜一陽生,日中陽氣隆,機體的生理功能由抑制逐漸轉向興奮,即為陰消陽長;日中至黃昏,陽氣漸衰,陰氣漸盛,機體的生理功能由興奮轉為抑制,則是陽消陰長。
2.五行 由于對五臟與五色、五官、五味、五音等進行了五行分類歸屬,作了一定的聯(lián)系,這種五臟系統(tǒng)的層次結構,即為臨床診察疾病奠定了理論基礎。
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兩肋脹痛,脈弦,可診為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苦,舌尖紅或糜爛,脈洪或數(shù),可診為心火亢盛;脾虛的病人,面色青,口泛酸水,可診為肝木乘火、肝脾不和。
悲為肺至,屬金;怒為肝至,屬木。
金能克木,故悲能勝怒.恐為腎至,屬水;喜為心至,屬火。
水能克火,故恐能勝喜.怒為肝至,屬木;思為脾至,屬土。
木能克土,故怒能勝思.喜為心至,屬火;憂為肺至,屬金。
木能克金,故喜能勝憂.思為脾至,屬土;恐為腎至,屬水。
土能克水,故思能勝恐.3.藏象 如中醫(yī)認為臟病多虛,腑病多實;臟實者可以瀉其腑,腑虛者可以補其臟等。
如肝開竅于目,眼病實證。
可采用清肝的方藥來治療;眼病虛證。
可采用養(yǎng)肝補血的方藥;心開竅舌,口舌生瘡,可用清心火及瀉小腸之熱的方藥治療。
如果脾氣虛損,不能升清反而下陷,則可導致人體內臟下垂,如胃下垂、子宮脫垂、久痢脫肛等,中醫(yī)學稱之為“中氣下陷證”,則可用益氣升提的方法治療。
4.經絡 在針灸取穴方面,中醫(yī)學亦常從整體觀念出發(fā),運用如下選穴原則,如上病下?。ㄖ胃侮柹峡盒透哐獕翰。H∮咳蛱珱_)、下病上?。ㄖ蚊摳爻>陌贂?、從左治右、從右治左(如治療偏癱,常配取健側的穴位),其他還有俞募取穴、原絡取穴等。
七、小結中醫(yī)作為我國的傳統(tǒng)醫(yī)學,在過去的五千年中,伴隨我們的健康一路走來,時至今日,仍然為我們的生活及健康保駕護航。
在不斷的發(fā)展和完善中,它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系統(tǒng)理論和研究方法。
也許,他的研究方式和西方科學的研究方法有很大差異,但這并不能抹殺中醫(yī)對社會的進步所做出的貢獻。
我們應該積極的走進中醫(yī),了解中醫(yī),進而接受中醫(yī),作為近年來被公認的比較經典的一本教材,印會河教授主編的第五版《中醫(yī)基礎理論》則可以中醫(yī)學習入門以及中醫(yī)科研的很好的參考工具書。
但是,在中醫(yī)學的定義中,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是相提并論的,為什么這種臨床經驗沒能包含在理論體系當中呢
這應該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八、附注:本書一九八四年第一版。
求問護理專業(yè)可以跨考心理學的研究生嗎
難度有多大
可以跨考的,想考名校的心理學碩士是沒有問題的,二本也不必自卑,成考本,自考本以及同等學力考上的比比皆是,你還在發(fā)惱什么呢
只要努力就可以,有志者事竟成。
不知道你是15屆考生還是16屆考生。
如果是15屆考生,現(xiàn)在已經6月份了,需要抓緊復習了。
那么現(xiàn)在咱們需要首先明確,自己想考的是學術心理學還是應用心理碩士,因為相應的考試科目是不同的,選擇好了就著手開始復習吧。
心理學名校很多,比如北大、北師大、中科院、華東師大、西南大學等都很棒。
如需更詳盡的分析,口前 七八五九二 后 六叁久久,預??佳谐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