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有什么美麗的景色。
五朵山,來歷:古名倚帝山、岐棘山、騎立山、北頂,以山有五垛山峰并峙;得名五垛山。
泰山泰山崛起于華北大平原東緣,凌駕于齊魯丘陵之上。
主峰玉皇頂海拔1524米,如鶴立雞群,格外巍峨,大有通天拔地之勢,故被古人視為頂天立地,“直通帝座”的天柱。
滿山的蒼松翠柏更顯出它的壯美。
泰山因其高,氣候垂直變化,山下為暖溫帶,山頂為中溫帶。
山上多云霧,年平均降水量達1132毫米,而山下只有75O毫米。
這種復(fù)雜的自然現(xiàn)象,古人得不到科學解釋,便產(chǎn)生了神秘感,認為泰山是“出云播雨”、“神靈所居”的天府,因而成為人們崇拜的山神。
自至清乾隆,在2000多年間,先后有13代帝王31次到泰山封禪或祭祀,使泰山擁有“五岳獨尊”、“雄鎮(zhèn)天下”的地位。
泰山還有悠久的宗教活動史,廣大文人學士的游覽觀賞史,學者的科學研究史以及農(nóng)民起義活動史等等,從而構(gòu)成了極為豐富的泰山歷史文化內(nèi)容。
據(jù)歷史記載,東漢時,泰山的道教就已相當興盛,尤其是宋真宗封泰山,在岱頂建碧霞祠以后,更是盛極一時,至明代,達到了頂峰。
佛教亦于東晉時傳入泰山,最早的寺院,就是今天泰山的靈巖寺。
泰山作為游覽審美對象的歷史,也源遠流長,詩經(jīng)中就有“泰山巖巖,魯邦所瞻”的頌歌。
最早在泰山留下足跡的名人當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天文學家張衡、文學家蔡邕、學者班固、馬融等,都游歷過泰山。
東漢學者應(yīng)劭〔shào紹〕的,就是現(xiàn)存最早的游記之一。
曹植、陸機、謝靈運、李白、杜甫、蘇東坡、徐霞客等人都是泰山風景美學的重要開拓者。
泰山的文化遺跡中,尚有1800多處碑碣和摩崖石刻,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岱廟至岱頂?shù)牡巧降纼膳浴?/p>
其年代,自秦漢至當代,連續(xù)兩千多年;論書體,真、草、隸、篆,無不齊備;流派,歐、趙、顏、柳,各呈風彩;內(nèi)容,大多是點化名山勝景,弘揚民族精神,真是洋洋大觀,浩浩古今。
自本世紀初開始,現(xiàn)代地質(zhì)學開創(chuàng)了泰山自然科學的研究篇章,揭開了泰山自然發(fā)展歷史的奧秘,確認了泰山北側(cè)張夏——崮山地區(qū)的寒武系地層是我國北方寒武系地層的標準剖面。
在我國寒武系區(qū)域地層對比和國際寒武系地層對比研究中起著重要作用,因而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雄偉壯觀的泰山,數(shù)千年來,融入了帝王封禪、宗教神話、書畫意境、詩文渲染、工匠藝術(shù)以及科學家的探索等等山水文化,構(gòu)成了獨特的泰山風景。
其主景區(qū)逐漸形成三重空間一條軸線的景觀格局。
所謂三重空間,一是以岱廟為中心的人間鬧市泰安城,它是封禪、游覽、朝山進香的服務(wù)基地,是古代的旅游城,二是城西南蒿里山的“陰曹地府”,三是南天門以上的仙界天府。
一條軸線是指連接這三重空間的景觀帶,主要是泰安城岱廟中軸線北延岱宗坊上至玉皇頂長達6300級(號稱7000級)的登道“天階”。
通過沿途三里一旗桿,五里一牌坊,一天門、中天門、南天門,構(gòu)成一條“步步登天”雄偉壯麗的景觀序列。
在泰山雄偉博大的懷抱里潛藏著秀麗的桃花峪,險峻的龍角山,奇特的天生橋,幽深的靈巖寺,奧秘的后石塢、天燭峪,高曠的岱頂?shù)取?/p>
泰山具有特殊的內(nèi)蘊,即自然山體之宏大,景觀形象之雄偉,賦存精神之崇高,山水文化之燦爛,名山歷史之悠久。
因而,泰山無論在帝王面前,或平民百姓心目中,都是的,凡我炎黃子孫,無不敬仰泰山精神,“穩(wěn)如泰山”、“重如泰山”、“有眼不識泰山”的意識深入人心。
世界上很難有第二座山像泰山那樣,幾千年來深入到整個民族億萬人的心中,并以其自然和文化融為一體的獨特性立于世界遺產(chǎn)之林。
這座同時具有科學、美學和歷史文化價值的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目錄。
今天,登泰山已成為世界性的向往,讓我們沿著7000級臺階,踏著數(shù)千年來億萬炎黃子孫的足跡,領(lǐng)悟“華夏之魂”的精髓,激勵奮發(fā)向上的人生精神,為攀登事業(yè)的高峰而奮斗
嶧山嶧〔yì易〕山有小泰山之稱,位于山東鄒縣南。
孔子、孟子、、漢高祖等都曾登臨嶧山,并有先立嶧山碑、后刻泰山碑之說,可見嶧山成名之早。
更重要的是嶧山的誘人之美。
它海拔555米,拔起于鄒魯平原,相對高差大,顯得十分雄偉。
嶧山是一座造形地貌十分豐富的花崗巖丘陵,節(jié)理發(fā)育,形成三峰聳峙,峭壁如削的氣勢;其球狀風化也十分典型,渾圓的丸石漫坡相挨相疊,異常壯觀。
石間多孔穴,幽奧迷離。
嶧山有不少歷代名人的摩崖石刻,是現(xiàn)存的重要人文景觀。
梁山嶧山因帝王登臨而出名,梁山則因農(nóng)民造反而聞名,尤其是的藝術(shù)魅力,使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
梁山位于山東梁山縣,在宋代是800里水泊中的島嶼。
明代以后,因黃河泛濫淤為平川。
滄海桑田,前些年還在平地之下挖出一條較完好的明朝的船。
梁山不高,海拔197米。
歷史上之所以成為多次地區(qū)性農(nóng)民起義的根據(jù)地,是因為有800里水域,使官兵無可奈何,故有“梁山之險在水,不在山也”之評說。
現(xiàn)在山上仍有宋江寨的寨墻及“水滸勝跡”可尋。
梁山不但是歷史紀念地,更主要的是一座因而揚名的文化名山。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縣境內(nèi),聳立于中州大地。
嵩山是由東部的太室山和西部的少室山組成,太室山主峰——峻極峰海拔1494米,少室主峰1512米。
嵩山構(gòu)造復(fù)雜,斷塊隆起,巍峨壁立,形成“嵩高惟岳,峻極于天”的雄偉氣勢。
它介于古都洛陽和開封之間,為“地之中”而被封為中岳,嵩山地形險要,自周、秦、漢以來,一直是軍事重鎮(zhèn)和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文人墨客游覽歌詠的勝地。
古代帝王一般都要巡幸五岳,封禪泰山,唯有,封禪。
她于公元696年臘月,登嵩山封太室,禪少室,為表示她大功告成,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改陽城為告城。
定年號為“萬歲登封元年”。
嵩山風景區(qū)是人文薈萃之地,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0多處,人文景觀格外突出。
著名的景點有嵩山中岳廟、少林寺、嵩岳寺、法王寺、嵩陽書院、測景臺和觀星臺等。
嵩山中岳廟是規(guī)模宏大的宮殿式建筑群(圖5),布局嚴謹,軸線對稱的九進院落,現(xiàn)存房屋400多間,古柏300多株,碑碣百余通。
整個建筑群坐落在坐北朝南的山谷小盆地中,是典型的“風水寶地”。
它背依黃蓋峰,左右環(huán)山,前屏玉案山,軸線長達數(shù)公里,實為風景建筑佳例。
少林寺位于太室與少室山之間的小溪畔,風景優(yōu)美。
少林寺建于公元495年,是中國禪宗的祖寺,又是少林武術(shù)發(fā)源地。
寺西松柏林中聳立著240多座少林寺高僧墓塔,造型各異,高低華山成書于兩千多年前的《山海經(jīng)》說:“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
”這就非常形象地描繪出西岳華山的氣勢。
華山位于黃河與渭河之濱,北臨平原,南接重巒,主峰海拔2100米,超然于眾山。
杜甫有詩贊曰:“西岳峻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
”華山“聳峙關(guān)中,照臨西土”,體勢如立,昂首天外,氣魄之大,無與倫比。
常言道:“自古華山一條路”,主要是指青柯坪往主峰攀登的險道。
青柯坪海拔1125米,是華山高度的一半,是一處較為開闊的山谷臺地,往上,便是危崖絕壁的西峰。
兩地水平距離只有六七百米,而高差竟達千米。
攀登這千米危崖,須歷經(jīng)五大險道,無數(shù)險境。
一是“千尺■”,是一條沿花崗巖垂直節(jié)理風化形成的巖石縫隙,略經(jīng)人工斧鑿而成的豎槽式登道。
石級之寬僅容半足,縫隙之寬僅容兩人側(cè)身相錯。
二是夾壁懸梯的“百尺峽”。
三是絕壁臨壑深不及底的“老君犁溝”。
過此即可登上四面凌空頂平如臺的云臺峰(北峰)。
北峰是觀景的好地方,巨峰環(huán)立,高擎天際,最為壯觀的是南望雄險絕倫的主峰景觀。
從云臺登主峰,還要經(jīng)歷“擦耳崖”和“蒼龍嶺”兩大險道。
蒼龍嶺是一道窄如墻、深若淵的花崗巖嶺脊。
嶺長一華里,寬僅一二米,形似龍脊魚背,古人過此,“須騎嶺抽身,漸以就進”,就是兩腿跨騎嶺脊,撐著過去。
現(xiàn)在兩側(cè)有護欄,可以安步登嶺,充分領(lǐng)略險峰之美。
過了嶺,再翻過“龍口”和“通天門”,便到了蒼松古木成蔭、瑤草琪花爭艷的華頂。
華頂是東、西、南三峰環(huán)抱,中較低平的絕頂小谷地,古木森森,外險內(nèi)幽,置身其間,一切險景都不見了。
這種強烈的夷險對比,非歷盡艱險者難以享受得到它的美。
華頂以鎮(zhèn)岳宮為中心,西登百米便是外削千米的西峰,站在“手可摩天”的“摘星臺”,讀李白詩句:“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更能領(lǐng)略華岳真意。
南峰略高于西峰,為華岳主峰。
到此,便覺“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宋代寇準詩)。
東峰因峭壁上有五道指狀形跡而成為自古聞名的仙掌峰(圖6)。
東峰觀日出稱奇,又以千姿百態(tài)圖6 華山仙掌峰的華山古松而美不勝收。
西岳華山,有規(guī)模宏大的岳廟,建在北麓平原上,一條中軸線使岳廟與華山在景觀上連成一體。
華山曾是道家天下,華山的人文景觀如道路、宮觀充分體現(xiàn)了道教崇尚自然、追求玄秘以及審美上的奇險意境,因而與華山天險相得益彰。
如群仙觀,建于巉巖峭壁之間,下棋亭筑于孤峰絕頂,賀老洞構(gòu)于崖壁,真是奇構(gòu)絕筑,為華山添上一筆險彩。
華山登道,幾乎無路不險,無險不路,卻又險而不危。
華山就美在險字,只有攀崖歷險,才能領(lǐng)略無限風光。
恒山北岳恒山,位于山西渾源縣城南六公里。
北岳歷史上有兩處,另一處是河北曲陽縣的常山。
常山在河北平原之西,聳立于太行山前,景觀雄偉,而且交通方便,曲陽還有規(guī)模宏大的北岳廟。
晚明以后明確恒山為北岳。
恒山相對高度1000多米,氣勢磅礴,儀態(tài)非凡。
主峰海拔2017米。
其西為翠屏山,東西兩峰對峙,中間被一條斷層切開,渾河沿斷裂切割成峽谷,名為金龍峽。
形勢險要,是古代山西高原與華北平原之間的重要交通孔道。
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因而被譽為控關(guān)帶水的“絕寨名山”。
近代鐵路交通興起,改變了原有交通格局,所以恒山作為通道“絕寨”意義也發(fā)生了變化。
但是恒山作為祖國歷史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來看,仍然不失光彩。
尤其是構(gòu)筑于恒山峽谷懸壁之上的懸空寺,堪稱光照千古的名山奇構(gòu)。
懸空寺坐落在金龍峽西崖峭壁上,懸空寺的選址,確非常人所能想象。
它建在高約200多米,近乎垂直的懸崖凹壁間,凹深不過10米,長約40—50米,下距谷底80米,上離山頂150米左右。
就在這凹壁上,倚巖作基,就崖起屋。
背負翠屏峰,面對天峰嶺。
上載危崖,下臨絕谷。
棧道飛架,樓閣懸空。
結(jié)構(gòu)奇險,造型奇特。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贊它是“天下巨觀”。
懸空寺大小殿宇40間,始建于北魏,歷代維修,是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廟,寺內(nèi)還有銅、鐵、石、泥塑佛像80余尊。
此外,恒山的北岳寢宮,北岳廟和會山府都與山巖洞壁巧妙地結(jié)成一體,令人心馳神往。
五臺山五臺山在恒山之南,位于山西五臺縣北。
素有“華北屋脊”之稱。
五臺山因有五座高聳如平臺的山巒環(huán)圍而成,故稱五臺。
最高峰為北臺的北斗峰,海拔3058米,五峰之中為低凹的山谷盆地——臺懷鎮(zhèn),海拔1700米左右。
臺懷鎮(zhèn)夏季最熱月氣溫為17.8℃,有“清涼世界”之稱,因此五臺山也叫清涼山。
五臺山以佛教名山聞名中外,東漢永平年間,印度僧人來中國傳教,稱五臺山為文殊菩薩演教道場。
奏請漢明帝在此建寺。
此后,經(jīng)歷1900多年的建設(shè)與發(fā)展,形成寺廟林立、殿宇相望,不同時代不同形式的寺院建筑,構(gòu)成五臺山獨特的佛教文化景觀。
寺廟最集中的地區(qū)是臺懷鎮(zhèn),這里五臺環(huán)抱,土地平廣,清泉淙淙,環(huán)境幽雅,頗有超凡脫俗的意境。
著名的寺廟有14座,主要大寺又集中在盆地東南勃然凸起的靈鷲山周圍,因山就勢,直貫頂峰,其中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早的是靈鷲山麓的顯通寺。
占地八萬多平方米,各種建筑400多間,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如銅殿、銅塔、大銅鐘、大銅鍋及無量殿等。
此外靈鷲山上的菩薩頂,山下塔院寺高達56米的白塔,都是佛地的標志和象征(圖7)。
在五臺山的寺廟中,還有兩座舉世矚目的古寺——南禪寺和佛光寺。
這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是我國建筑史上的瑰寶。
南禪寺在五臺山西南的陽白鄉(xiāng)李家莊。
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殿內(nèi)佛像大部為唐代原塑,形象豐滿,線條流暢,色彩豐富。
佛光寺位于五臺縣東北的佛光村,全寺120余間,其中大殿為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所建。
佛光寺的唐塑、壁畫、墨跡與建筑合稱“四絕”。
它們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上世紀末就開始對五臺山進行地質(zhì)科學研究,揭示了它的科學價值。
五臺山因前寒武系地層發(fā)育典型,層序較全,而成為全國研究地層對比的重點地區(qū)之一,還有大量第四紀冰川活動的遺跡,不愧為地質(zhì)科學博物館。
北武當山北武當山地處呂梁山脈中段,位于山西方山縣境。
由香爐峰、天柱峰、松都峰、千疊峰等十幾座山峰,高低錯落組成。
主峰香爐峰海拔2254米,其余多在1800米以上。
北武當山四周臨河溝低谷,群峰突起,雄渾壯闊。
此山為花崗巖山體,有數(shù)處大面積的摩崖,蔚為壯觀。
植被繁茂,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
北武當山是我國北方道教勝地之一。
北武當?shù)烙^始建于唐代。
山中古跡眾多,現(xiàn)存明、清時代的建筑有20余處,以及碑刻等,還有古國城遺址等歷史遺跡。
贊美青海的句子
青海是新疆與西藏的融合,有“世界屋檐”的美稱。
其境內(nèi)既有青海湖大海般的風光魅力,又有青藏高原的雄壯、河湟文化的遼闊。
長江、黃河發(fā)源于青海境內(nèi),是世界上著名的河流,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青海湟中是黃教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故多寺廟,且規(guī)模宏偉,建筑輝煌,尤其是塔爾寺,它是格魯派六大名寺之一,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西北地區(qū)佛教活動的中心。
此外,青海湖鳥島更是鳥的棲息地,上萬只鳥兒齊聚一堂,形成了青藏高原一大奇觀。
每逢農(nóng)歷六月初六,青海很多地方都有民間自發(fā)的“花兒會”,其中距西寧36公里的大通老爺山風景區(qū)的花兒會最為出名。
這一天,滿山姹紫嫣紅,游人如織,人們濃妝艷抹,摩肩接鍾,勝似節(jié)日。
游山的人們,按年齡結(jié)伙的比較多。
當憩息時,東一攤,西一攤,唱起“少年”(即花兒,青海鄉(xiāng)間愛情民歌)來。
同時,唱點不斷擴大,更多的游人則是花兒的欣賞者。
花兒是農(nóng)民們在土地上表達愛情的方式,六月六花兒會則是他們尋找愛情、憧憬愛情、歌唱愛情的不可多得的機會,還使很多民間花兒歌手嶄露頭角.“青海青,黃河黃,還有那滔滔的揚子江,牛兒肥,馬兒壯,昆侖山下好牧場,白云千里鳥飛翔,我們發(fā)源在青藏高原,這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故鄉(xiāng)。
”這是上世紀40年代,羅家倫先生用《中華民族的故鄉(xiāng)》這首詩來闡釋青海在中華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
青海歷史文化與中華文化一樣,是多元文化,造就了風格迥異的人文景觀和絢麗多彩的諸多亞文化;是包容文化,始終以其寬大的胸懷和開放的姿態(tài),進行情感和文化上的交流和認同,體現(xiàn)中華民族兼容并蓄的特點青海之美,美在丹霞。
從西寧赴貴德,迎接游客的第一道美景就是獨特的丹霞地貌。
由丹霞山形成的阿什貢峽谷,地處黃河北岸,兩側(cè)山巒夾峙,高聳入云,紅的如火,青的似黛。
山崖經(jīng)億萬年的風雨侵蝕,形成了無數(shù)道奇形怪狀的景致。
有的像久經(jīng)風霜的老人面孔;有的像西天取經(jīng)的唐僧師徒;有的像動物世界里多種動物的造型;還有的酷似男人的雄器、女人的陰戶。
簡直就是鬼斧神工、渾然天成、惟妙惟肖的藝術(shù)杰作。
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青海長云暗雪山》 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
揮動鞭兒響四方,百鳥兒齊飛翔。
要是有人來問我,這是什么地方
我就驕傲地告訴他,這是我的家鄉(xiāng)……”大美青海雖不是我的家鄉(xiāng),但它勝似家鄉(xiāng)。
因為,我的心時常向往之,我的魂始終牽繞之。
青海省西寧市有沒有一個叫做坎不拉的地方?
包景區(qū)有:塔爾寺、青海湖、茶卡鹽湖、克湖、鳴、月牙泉、莫高窟、嘉峪關(guān)、七彩丹霞、卓爾山風景區(qū)等景區(qū),有我們想看的雪山、草原、花海、湖泊、沙漠、戈壁、雅丹、彩丘、牛羊馬群等多種自然景觀;更是匯合了漢、藏、伊斯蘭等多樣性文化;“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 “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張掖丹霞地質(zhì)公園簡介甘肅,古屬雍州,地處黃河上游,它東接陜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內(nèi)蒙、寧夏,是古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地和黃金路段。
甘肅是中華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華夏始祖伏羲氏在這里推八卦、授漁獵,馬可·波羅東游中國時也曾在此停留。
甘肅大地上散布著上千處人文景觀,其中有堪稱世界石窟壁畫藝術(shù)寶庫的敦煌莫高窟、萬里長城的最西端嘉峪關(guān)、以泥塑著稱于世的天水麥積山石窟、甘青川地區(qū)最大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拉卜楞寺等。
甘肅地域遼闊,自然風光優(yōu)美,茫茫的戈壁、淳樸的黃土高原、廣袤無垠的草原、潔白瑩潤的冰川共同構(gòu)成了一幅雄渾壯麗的畫卷。
鳴沙山·月牙泉的奇異組合,給神秘沉重的絲路古道增添了一絲輕松愜意。
區(qū)域分布目前,甘肅已形成了蘭州、河西、甘南、隴東4個風格各異的旅游風景區(qū),開辟了多條旅游專線,是游人西北覽勝賞景的好去處。
河西地區(qū),被譽為絲綢之路旅游的黃金路段,張掖、武威、敦煌都是享譽海外的歷史名城;甘南,這里是藏、回、東鄉(xiāng)、保安、撒拉等少數(shù)民族的集聚地,有獨具一格的民情和風俗,有氣勢雄渾的雪嶺冰峰,也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甘肅的隴東地區(qū),這里是具有悠久革命歷史的老區(qū),境內(nèi)除有眾多的革命遺跡外,還有道家圣地崆峒山、王母宮山以及公劉廟、菩薩山等廟會。
歷史文化歷史甘肅建省約有700多年的歷史;縣的建制早于省的建制,從春秋時開始萌芽算起,迄今己達2200余年。
北宋初期西夏統(tǒng)治河西時設(shè)有甘肅軍司(駐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qū))。
這是最早出現(xiàn)的甘肅之名。
但作為地方行政區(qū)劃名稱,元代才正式設(shè)置甘肅省。
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張掖市)、肅州(今酒泉市)的第一個字合成。
文化有八千多年歷史的甘肅,融絲路文化、敦煌文化、黃河文化、伏羲文化、藏傳佛教文化、伊斯蘭文化以及隴東黃土地文化為一體,是多民族、多文化共生的地帶,是我國早期文明最輝煌的地方之一,甘肅在中國西部形成一道神秘而獨特的文化風景。
旅游季節(jié)甘肅的最佳旅游時間是5-10月。
因為甘肅省跨緯度很大,所以南北氣候有明顯差別。
蘭州以北地區(qū)夏天炎熱,冬季嚴寒,日夜溫差大,干燥少雨。
甘南地區(qū)以天然草場為重要旅游資源,而夏季是草木生長最豐茂的時節(jié),所以每年的夏季是游甘南的最佳時間,然而這里天氣多變,常有風雨驟至的時候。
到這些地區(qū)旅游除必備太陽鏡、帽子等防曬品外,最好再帶件厚實的外套,以抵御早晚的寒氣。
注意事項1、甘肅地處我國西北內(nèi)陸,晝夜溫差較大,游客一定要注意攜帶御寒衣服,建議攜帶外套及毛衫出行,以免感冒。
2、甘肅海拔較高,紫外線照射強烈,氣候干燥,游客需準備好充足的防曬品,自備防曬霜、潤唇膏、太陽鏡、太陽帽等防曬用品。
3、甘肅白天干燥,游客需帶著水壺,多喝水或者多吃水果;甘肅的水果品種多,且甘甜味美,但注意不要吃多,以免腸胃不適。
4、甘肅西北海拔較高,雖然不及青藏高原,初到者往往會有輕微高原反應(yīng),出現(xiàn)頭痛、頭暈和食欲消退等現(xiàn)象,這些都屬正常現(xiàn)象。
您不必驚慌,只要多飲水,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即可。
5、甘肅是我國經(jīng)濟比較落后的地區(qū)之一,餐飲食宿條件都不及東部發(fā)達地區(qū),而且飲食習慣、生活習慣受少數(shù)民族影響,回族風味很明顯。
在甘肅,面食和牛羊肉是飲食的主要構(gòu)成部分,游客朋友要盡量適應(yīng),入鄉(xiāng)隨俗。
6、西北地區(qū)由于地域遼闊,和東部地區(qū)存在一定的時差,景點多且分散,游客朋友們要注意調(diào)節(jié),暈車的游客則最好帶暈車藥,不然旅途會很辛苦、勞累。
7、去甘肅必定到敦煌,到敦煌一定會去莫高窟。
莫高窟里光線昏暗,游客不要忘記攜帶手電筒;登窟的話就不能忘記穿舒服的登山鞋,這樣旅途會更便利、更安全。
8、在甘肅有大量的回族同胞居住,伊斯蘭教盛行,游客要注意當?shù)厝说纳罱伞?/p>
不要因為小事情而與人起爭執(zhí),這只會影響您旅游的心情。
9、在西北大部分地區(qū)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不吃豬肉,這是他們生活中的最大禁忌,絕對不可冒犯。
高原反應(yīng)甘肅整體來說海拔不太高,因地方而議吧。
在蘭州天水等這些都市來說,不會出現(xiàn)高原反應(yīng)。
如果去了甘南藏區(qū),或祁連山一帶,或許有些人會出現(xiàn)一定的高原反應(yīng)。
例如頭暈、頭疼、全身無力、失眠等,輕微的高反癥狀一般會在1-2天內(nèi)隨著身體對海拔的適應(yīng)而消失。
應(yīng)對高原反應(yīng),我們有如下建議:1、行前禁止煙酒,避免勞累,可適當提前幾天服用紅景天等預(yù)防藥品。
感冒期間不宜去高原地區(qū),容易引發(fā)肺水腫。
2、無需體能鍛煉,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保證睡眠,心態(tài)放松即可。
3、輕微的高原反應(yīng)會隨著身體對海拔的適應(yīng)而逐漸自愈,所以不要輕易吸氧,以免造成對氧氣瓶的依賴,可服用高原安或西洋參等藥品緩解。
4、經(jīng)過海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