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邁時運 穆穆良朝 這首詩是什么意思
賞析 [序]時運,游暮春也。
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影獨游,欣慨交心。
邁邁時運,穆穆良朝。
襲我春服,薄言東郊。
山滌余靄,宇曖微霄。
有風(fēng)自南,翼彼新苗。
洋洋平澤,乃漱乃濯。
邈邈遐景,載欣載矚。
人亦有言,稱心易足。
揮茲一觴,陶然自樂。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
童冠齊業(yè),閑詠以歸。
我愛其靜,寤寐交揮。
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斯晨斯夕,言息其廬。
花藥分列,林竹翳如。
清琴橫床,濁酒半壺。
黃唐莫逮,慨獨在余。
這首詩模仿的格式,用四言體,詩題取首句中二字,詩前有小序,點明全篇的宗旨。
本來,漢魏以后,四言詩已漸趨消歇。
因為較之新興的五言詩來,其節(jié)奏顯得單調(diào),而且為了湊足音節(jié),常需添加無實義的語詞,也就不夠簡練。
但為了追求平和閑靜、古樸淡遠(yuǎn)的情調(diào),常有意選用節(jié)奏簡單而平穩(wěn)的四言詩體。
因為是有意的選擇,其效果比本身更為明顯。
全詩牽涉到這樣一個典故:據(jù)記載,一次和一群門徒圍坐在一起,他讓各人說出自己的志向。
最后一個是曾點,他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
”意思是:在暮春時節(jié),天氣暖和得已經(jīng)穿得住春裝了,和五六個成年朋友一起,帶上六七個少年人,到曲阜南面的沂水里入浴,再登上求雨的土壇,迎著春風(fēng)的吹拂,然后一路唱著歌回家。
這想像中和平安寧的景象,悠閑瀟灑的儀態(tài),把向來嚴(yán)毅深沉的老夫子也感動得喟然長嘆,說:“吾與點也。
”(我的心與曾點一樣)后代修禊(三月三日在水邊洗濯以消除不祥)的風(fēng)俗漸盛,因為時間也是暮春,又同是在水邊嬉游,所以關(guān)于修禊的詩文,常引用到中這個典故。
東晉元興三年(404),四十歲,正閑居在家鄉(xiāng)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
他在禊日出游東郊,想起曾點說過的那一番話,寫下了這首紀(jì)游的詩。
詩前小序的大意是:暮春時節(jié),景物融和,獨自出游,唯有身影相伴,欣喜感慨,交雜于心。
全詩四章,恰是前二章說欣喜之情,后二章敘感傷之意。
先說一二兩章。
第一章前四句中,“時運”謂四時運轉(zhuǎn);“襲”謂取用、穿上;“薄言”是仿中常用的語詞,無實義。
這四句意思很簡單,用五言詩寫兩句也夠了:時運值良朝,春服出東郊。
但詩歌語言并非唯有簡練才好,而必須服從特定的抒情要求。
下筆緩緩四句,正寫出詩人悠然自得、隨心適意的情懷。
開頭“邁邁”、“穆穆”兩個疊詞,聲調(diào)悠長,也有助于造成平緩的節(jié)奏。
而且“邁邁”形容時間一步一步地推進(jìn),“穆穆”形容春色溫和寧靜,都排除了激蕩、強(qiáng)烈的因素,似乎整個時空和詩人的意緒有著同樣的韻律。
后四句寫郊外所見景色:山峰滌除了最后一點云霧,露出清朗秀麗的面貌;天宇輕籠著一層若有若無的淡淡云氣,顯得格外高遠(yuǎn)縹緲;南風(fēng)吹來,把蹤跡留在一大片正在抽發(fā)的綠苗上,那些禾苗歡欣鼓舞,像鳥兒掀動著翅膀。
這些寫景的句子從簡樸中顯出精巧,似漫不在意,卻恰到好處。
同時這開遠(yuǎn)的畫面,又是詩人精神世界的象征。
它廣大、明朗、平和、歡欣。
第二章轉(zhuǎn)筆來寫自己在水邊的游賞,這情趣和中說的“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相似。
“洋洋平澤”,是說水勢浩大而湖面平坦,詩人就在這湖邊洗濯著(這里“漱”也是洗滌之意);“邈邈遠(yuǎn)景”,是說遠(yuǎn)處的景色遼闊而迷蒙,它引人矚目,令人欣喜。
這四句中寫動作的兩句很簡單,其實就是四個動詞。
“乃”和“載”都沒有實義,主要起湊足音節(jié)、調(diào)和聲調(diào)的作用。
寫景的兩句也很虛,不能使讀者切實地把握它。
但實際的效果如何呢
那洋洋的水面和邈邈的遠(yuǎn)景融為一氣,展示著大自然浩渺無涯、包容一切的寬廣。
詩人在湖中洗濯,在水邊遠(yuǎn)望,精神隨著目光延展、彌漫,他似乎和自然化成了一個整體。
這四句原是要傳布一種完整而不可言狀的感受、氣氛,倘若某一處出現(xiàn)鮮明的線條和色塊,就把一切都破壞了。
后四句是由此而生的感想:人們不是這樣說嗎:凡事只求符合自己的本愿,不為世間的榮利所驅(qū)使,人生原是容易滿足的。
舉起酒杯一飲而盡,在朦朧醉意之中,我就自得其樂。
以上是說暮春之游在自然中得到的欣喜。
陶淵明熱愛自然,這是人所皆知的。
他病重時寫給幾個兒子的遺書中,還言及自己“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fù)歡然有喜。
”不過,陶淵明之熱愛自然,內(nèi)中還深含著一層人生哲理。
在他看來,多數(shù)人由于違背了人的自然本性,追逐無止境的欲望,于是虛偽矯飾,傾軋競爭,得則喜,失則憂,人生就在這里產(chǎn)生了缺損和痛苦。
而大自然卻是無意識地循著自身的規(guī)律運轉(zhuǎn)變化,沒有欲望,沒有目的,因而自然是充實自由的,無缺損的。
人倘能使自己化同于自然,就能克服痛苦,使人生得到最高的實現(xiàn)。
這樣再來看前二章,也許可以體會得更深一些。
那么,陶淵明為什么又“欣慨交心”,還有一種感傷呢
說到底,人終究不能完全脫離社會,只是面對著自然生活——哪怕是做了隱士。
就在陶淵明寫作詩的前一年(元興二年)冬,軍閥篡晉自立,國號楚,并把貶為平固王,遷往自己的根據(jù)地江州,安置在潯陽。
不久另一名軍閥(后來的)以復(fù)晉為旗幟,起兵討伐。
元興三年自春至夏,兩軍在潯陽一帶反復(fù)拉鋸,戰(zhàn)爭異常激烈。
這動蕩不寧、惡濁昏暗的社會現(xiàn)實,與陶淵明筆下溫和平靜的自然,恰成為反面的對照。
它不能不在詩人的心中投下濃重的陰影。
三四兩章傷今懷古的感嘆,正是以此為背景的。
第三章前四句,寫自己目光投注在湖中的水波上,遙想起《論語》中曾點所描敘的那一幅圖景:少長相雜的一群人,習(xí)完了各自的課業(yè),無所憂慮、興味十足地游于沂水之濱,然后悠閑地唱著歌回家。
需補(bǔ)充說明的是,這里面包含著雙重意義:一方面是個人的平靜悠閑,一方面是社會的和平安寧。
這本是曾點(包括)所向往的理想境界,但陶淵明把它當(dāng)作實有之事,以寄托自己的感慨。
他的周圍,是一個喧囂激蕩的流血世界;他自己,進(jìn)不能實現(xiàn)濟(jì)世之志,退又不能真所謂超然物外。
而且他是孤獨的,小序中說“偶影獨游”,正與曾點所說“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相對照,他不能不感傷。
下面說:“我愛其靜,寤寐交揮。
”用一個“靜”字總括曾點所敘,并表示對此時刻向往,不能自已(“交揮”猶言“迭起”),因為那種社會的安寧與人心的平和,是他所處的世界中最為缺乏的;那種朋友們相融無間、淡然神會的交往,又是他最為渴望的。
最后兩句說:遺憾的是那個時代與自己遙相懸隔,無法追及。
這實際是說,他所向往的一切不可能在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
第四章所敘,是游春后回到居所的情景。
開頭兩句,寫經(jīng)過自晨至夕的流連,又回到家中。
接著四句描摹庭園景色和。
這里表面上沒有寫主人的活動,但我們的目光跟著詩篇取景的鏡頭,看到分列小徑兩旁的花卉藥草,交相掩蔽的綠樹青竹,床頭一張古琴、半壺濁酒,不是清楚地感受到一種清靜的氣氛和主人清高孤傲的情懷了嗎
第二章出現(xiàn)過的、使詩人“陶然自樂”的酒,在這里重又出現(xiàn)了,不過它現(xiàn)在似乎更帶有憂傷的色彩。
酒中的陶淵明到底是快樂的還是憂傷的呢
恐怕他自己也說不清。
后面“黃唐”指傳說中的黃帝、唐堯,據(jù)說他們統(tǒng)治的遠(yuǎn)古時代,社會太平、人心淳樸。
但是“黃唐莫逮”,這個時代自已已經(jīng)無法追趕了,“慨獨在余”,我只能一個人獨自感嘆傷懷。
最后這兩句的意思和第三章結(jié)尾兩句差不多,不過是換了一個寄托感慨的對象,把傷今懷古的情緒回復(fù)加強(qiáng)了一番。
但懷古并非陶淵明真正的目的。
他只是借對古人的追慕表達(dá)對現(xiàn)實的厭惡,對一種空想的完美境界的向往,這和《桃花源記》實質(zhì)上是共通的。
這首詩表現(xiàn)的情緒、蘊含的內(nèi)容是復(fù)雜而深厚的。
詩人從寄情自然中獲得欣慰,但仍不能忘懷世情,擺脫現(xiàn)實的壓迫;他幻想一個太平社會,一個靈魂沒有負(fù)荷的世界,卻又明知道不可能得到。
所以說到底他還是痛苦的。
但無論是歡欣還是痛苦,詩中表現(xiàn)得都很平淡,語言也毫無著意雕飾之處。
陶淵明追求的人格,是真誠沖和,不喜不懼;所追求的社會,是各得其所,怡然自樂,因而在他的詩歌中,就形成了一種沖淡自然、平和閑遠(yuǎn)的獨特風(fēng)格。
任何過于夸張,過于強(qiáng)烈的表現(xiàn),都會破壞這種純和的美,這是陶淵明所不取的。
描寫湖邊景色的詩句
湖 徐元杰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鷺飛。
風(fēng)日晴和人意好陽簫鼓歸。
湖 秋 月 宋 孫銳 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歸舟。
白蘋紅蓼西風(fēng)里,一色湖光萬頃秋。
君山 程賀 曾游方外見麻姑,說道君山自古無。
原是昆侖頂上石,海風(fēng)飄落洞庭湖。
游鏡泊湖 董必武 泛舟南北兩湖頭,到處青幽不用求。
水碧山青宜入畫,游人欣賞愿勾留。
臨洞庭上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jì)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梅花 王冕 三月東風(fēng)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滴。
一聲羌管無人見,無數(shù)梅花落野橋。
欹湖 王維 吹簫凌極浦,日暮送夫君。
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
旅次岳陽寄京中親故 曹鄴 君山南面浪連天,一客愁心兩處懸。
身逐片帆歸楚澤,魂隨流水向秦川。
月回浦北千尋雪,樹出湖東幾點煙。
更欲登樓向西望,北風(fēng)催上洞庭船。
題舒鄉(xiāng) 曹鄴 功名若及鴟夷子,必擬將舟泛洞庭。
柳色湖光好相待,我心非醉亦非醒。
回鄉(xiāng)偶書 賀知章 離別家鄉(xiāng)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fēng)不改舊時波。
采蓮子 皇甫松 船動湖光滟滟秋,貪看年少信船流。
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知半日羞。
漁父 張志和 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連。
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fēng)波不用仙。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 黃庭堅 滿川風(fēng)雨獨憑欄,綰結(jié)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當(dāng)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
送賀賓客歸越 李白 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yīng)寫黃庭換白鵝。
望洞庭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fēng)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湖 心 亭 清 許承祖 百遍清游未擬還,孤亭好在水云間。
停闌四面空明里,一面城頭三面山。
與 顏 錢 塘 登 樟 亭 望 潮 作 唐 孟浩然 百里聞雷震,鳴弦暫輟彈。
府中連騎出,江上待潮觀。
照日秋空通,浮天渤解黨。
驚濤來似雪,一座凜生寒。
夜 泛 西 湖 明 董斯張 放棹西湖月滿衣,千山暈碧秋煙微。
二更水鳥不知宿,還向望湖亭上飛。
花 港 觀 魚 清 許承祖 水上新紅漾碧虛,盧園景物盡邱墟。
就中只覺游魚樂,我亦忘機(jī)樂似魚。
春題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 白居易 柳湖松島蓮花寺,晚動歸橈出道場。
盧橘子低山雨重,栟櫚葉戲水風(fēng)涼。
煙波淡蕩搖空碧,樓殿參差倚夕陽。
到岸請君回首望,蓬萊宮在海中央。
形容春天的景色的句子大全
湖上 杰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風(fēng)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這跡罕至的小湖,小湖的東面是一片菜地,碧綠的菜畦十分逗人喜愛;小湖的西面是一片小樹林,輕捷的小鳥給人以無窮的趣味。
目前,來這里的人很少,猶如一位美麗的姑娘“藏在深閨無人識”.
描寫“湖面上飄著霧,猶如仙境一般”的詩句有哪些
在一個明麗的春日,馬來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繞到賈公亭一場春雨剛過。
云氣同湖的微波連成一片,像貼在水面似的。
而湖水漲得滿滿的,快要跟岸齊平了。
遠(yuǎn)處近處都有黃鶯婉轉(zhuǎn)的叫聲,這些春天的使者們,嬉戲追逐,爭著搶著往向陽的枝頭飛。
誰家新歸的燕子在湖邊飛上飛下,它們忙著銜泥筑巢。
沿途繁花東一簇,西一叢,快要讓人眼花繚亂了。
而路上的春草剛從土里鉆出來,剛夠遮住馬蹄。
春神把花掛在樹上,把草鋪在地上,供人們盡情賞玩,而我最迷戀的卻是湖東一帶,這里綠楊成蔭,白堤靜靜的躺在湖邊,安閑,自在,真要讓人留連忘返了。
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云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
幾處早出的黃鶯爭著飛向向陽的樹木,誰家新來的燕子銜著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繽紛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
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游覽不夠,尤其是綠色楊柳蔭下的白沙堤。
早鶯新燕爭飛,亂花淺草迷人,一片生機(jī)勃勃。
詩人在錢塘湖堤上踏春游賞,面對如此美好的春景,流連忘返,不肯離去。
《錢塘湖春行》生動的描繪了詩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見的明媚風(fēng)光,是一首唱給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贊歌。
詩的首聯(lián)緊扣題目總寫湖水。
前一句點出錢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樓觀參差”景象,兩個地名連用,又給讀者以動感,說明詩人是在一邊走,一邊觀賞。
后一句正面寫湖光水色:春水初漲,水面與堤岸齊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蕩漾的波瀾連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態(tài)天容。
頷聯(lián)寫仰視所見禽鳥。
鶯在歌,燕在舞,顯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機(jī)。
黃鶯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黃鶯用它婉轉(zhuǎn)流利的歌喉向人間傳播春回大地的喜訊;燕子穿花貼水,銜泥筑巢,又啟迪人們開始春日的勞作。
“幾處”二字,勾畫出鶯歌的此呼彼應(yīng)和詩人左右尋聲的情態(tài)。
“誰家”二字的疑問,又表現(xiàn)出詩人細(xì)膩的心理活動,并使讀者由此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
頸聯(lián)寫俯察所見花草。
因為是早春,還未到百花盛開季節(jié),所以能見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tuán),西一簇,用一個“亂”字來形容。
而春草也還沒有長得豐茂,僅只有沒過馬蹄那么長,所以用一個“淺”字來形容。
這一聯(lián)中的“漸欲”和“才能”又是詩人觀察、欣賞的感受和判斷,這就使客觀的自然景物化為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讀者受到感染。
這兩聯(lián)細(xì)致地描繪了西湖春行所見景物,以“早”“新”“爭”“啄”表現(xiàn)鶯燕新來的動態(tài);以“亂”“淺”“漸欲”“才能”,狀寫花草向榮的趨勢。
這就準(zhǔn)確而生動地把詩人邊行邊賞的早春氣象透露出來,給人以清新之感。
前代詩人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二句之所以妙絕古今,受到激賞,正是由于他寫出了季節(jié)更換時這種乍見的喜悅。
《錢塘湖春行》以上兩聯(lián)在意境上頗與之相類,只是白詩鋪展得更開些。
尾聯(lián)略寫詩人最愛的湖東沙堤。
白堤中貫錢塘湖,在湖東一帶,可以總攬全湖之勝。
只見綠楊蔭里,平坦而修長的白沙堤靜臥碧波之中,堤上騎馬游春的人來往如織,盡情享受春日美景。
詩人置身其間,飽覽湖光山色之美,心曠而神怡。
以“行不足”說明自然景物美不勝收,詩人也余興未闌,集中飽滿的感受給讀者無盡的回味。
中國歷史上,在天堂杭州當(dāng)剌史的可以說是不乏名人,不過,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兩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蘇東坡了。
他們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緬懷的政績,而且也流傳下來許多描寫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詩詞文章與傳聞軼事,所以又有人們稱他們?yōu)椤帮L(fēng)流太守”。
白居易的七律《錢塘湖春行》就是為人們所熟知的一篇,這首詩不但描繪了西湖旖旎駘蕩的春光,以及世間萬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機(jī),而且將詩人本身陶醉在這良辰美景中的心態(tài)和盤托出,使人在欣賞了西湖的醉人風(fēng)光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對春天、對生命的滿腔熱情所感染和打動了。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詩歌的第一句是地點,第二句是遠(yuǎn)景。
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與外湖之間,峰巒疊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觀景,美不勝收。
賈亭,又叫賈公亭,據(jù)《唐語林》卷六載,貞元中,賈全任杭州剌史時,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稱其為賈公亭,未五六十年后廢。
貞元是唐德宗的年號,從公元780年到805年。
白居易寫此詩時,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處名勝。
白居易一開始來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賈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見春水蕩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初平”所表達(dá)的是白居易對春日里西湖的一種特有的感受。
由于連綿不斷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來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著就要與視線持平了,這種水面與視線持平的感覺只有人面對廣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覺,也是一個對西湖有著深刻了解和喜愛的人才能寫出的感受。
此刻,腳下平靜的水面與天上低垂的云幕構(gòu)成了一副寧靜的水墨西湖圖,而正當(dāng)詩人默默地觀賞西湖那靜如處子的神韻時,耳邊卻傳來了陣陣清脆的鳥鳴聲,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視線從水云交界處收了回來,從而發(fā)現(xiàn)了自己實際上是早已置身于一個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這四句是白居易此詩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為搶眼的句子,同時也是白詩描寫春光特別是描寫西湖春光的點睛之筆。
幾處,是好幾處,甚至也可以是多處的意思。
用“早”來形容黃鶯,體現(xiàn)了白居易對這些充滿生機(jī)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愛:樹上的黃鶯一大早就忙著搶占最先見到陽光的“暖樹”,生怕一會兒就會趕不上了。
一個“爭”字,讓人感到春光的難得與寶貴。
而不知是誰家檐下的燕子,此時也正忙個不停地銜泥做窩,用一個“啄”字,來描寫燕子那忙碌而興奮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寫活了。
這兩句著意描繪出鶯鶯燕燕的動態(tài),從而使得全詩洋溢著春的活力與生機(jī)。
黃鶯是公認(rèn)的春天歌唱家,聽著她們那婉轉(zhuǎn)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嫵媚;燕子是候鳥,她們隨著春天一起回到了家鄉(xiāng),忙著重建家園,迎接嶄新的生活,看著她們飛進(jìn)飛出地搭窩,使人們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在對天空中的小鳥進(jìn)行了形象的擬人化描寫之后,白居易又把視線轉(zhuǎn)向了腳下的植被,“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這也是一聯(lián)極富情感色彩與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寫,充分顯示了白居易對描寫對象的細(xì)致觀察以及準(zhǔn)確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花而言其亂,乃至要亂得迷了賞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詩句中,很少有這種寫法,而這種獨到的感受,卻正是白居易在欣賞西湖景色時切身的體驗,五顏六色的鮮花,漫山野地開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襯下,千姿百態(tài),爭奇斗艷,使得白居易簡直不知把視線投向哪里才好,也無從分辨出個高下優(yōu)劣來,只覺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勝收,應(yīng)接不暇呀。
“亂花漸欲迷人眼”一句是駐足細(xì)看,而“淺草才能沒馬蹄”,則已經(jīng)是騎馬踏青了,在綠草如茵、繁花似錦的西子湖畔,與二三友人,信馬由韁,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該是一件多么愜意的事情呀,馬兒似乎也體會到了背上主人那輕松閑逸的興致,便不緊不慢地,踩著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長長的白堤。
詩人在指點湖山、流連光景的不經(jīng)意間,偶然瞥到了,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時隱時現(xiàn)的情景,覺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將其寫入了詩中,沒想到就是這隨意的一筆,卻為全詩增添了多少活潑情趣和雅致閑情。
著名美學(xué)家別林斯基曾說過,“無論在哪一種情況下,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fā)出的,因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絕對的美,這美隱藏在創(chuàng)造或者觀察它們的那個人的靈魂里。
”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恰恰說明了這一美學(xué)欣賞真理。
因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會有不盡人意之處,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無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為他不但善于觀察,而且更善于發(fā)現(xiàn)和體驗。
我們現(xiàn)在每每有逛景不如聽景的體會,或是聽朋友介紹,或是在影視風(fēng)光片中,聽說和看到名勝山水美不勝收,心中不由得生起無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臨其境,面對真山真水,卻反而覺得遠(yuǎn)沒有預(yù)期的那樣動人美麗。
這就是因為我們不能帶著一種發(fā)現(xiàn)欣賞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帶著一種先入為主的過高的甚至是帶有幾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呀。
試想古往今來,西湖向人們展示了多少次美妙的春光
而又有多少人見證了西子湖的春色
可是到頭來,我們?nèi)匀恢荒芤髡b幾位大詩家不多的幾首作品,莫不是西湖只有等到像蘇東坡這樣的大文豪光臨的時候,才像孔雀開屏般地展現(xiàn)她那驚人的美艷
西湖的鳥兒,只有到了大詩人白居易面前,才“爭暖樹”、“啄春泥”不成
其實不論何時何地,西湖都是最美的,我們不是也知道這樣的名句嗎:“若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 白居易就是因為有著這樣一副難得的美學(xué)家的欣賞眼光,才能在無數(shù)西湖的游客中,獨具慧眼地發(fā)現(xiàn)它的動人之處,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賜予人類的這一人間天堂。
白居易并沒有看到很多的“早鶯”和“新燕”,只有“幾處”、只見“誰家”而已,要是我們,說不定還會因為沒有到“處處”聞鶯、“家家”有燕的時節(jié),而感到遺憾,心想要是再晚來十天半個月就好了。
可是白居易卻不這樣認(rèn)為,少有少的好處,正因為少,才是“早鶯”,才是“新燕”,才有一種感知春天到來的喜悅,如果詩人沒有一種年輕的心態(tài)和熱愛生命與春天的胸懷,恐怕就不會被這為數(shù)不多的報春者所打動,所陶醉,而欣然寫下這動人的詩篇了。
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聞花花香,見草草美,為四處點綴的各色野花而心亂神迷,為沒過馬蹄的草地而唏噓感嘆了。
仔細(xì)想一想,沒過馬蹄的草地其實是最平常不過的了,觀賞這樣的草坪根本用不著在春天趕到西子湖畔,在我們的街頭綠地就可以了,不過,橫在我們與草坪之間的恐怕有一塊醒目的標(biāo)牌:“請勿踐踏草地”,于是,一切與自然的拉近,也就在剎那間,變成了一句嚴(yán)肅的警告,而今天都市里的人們對自然景觀而非人造景觀的漠視或無動于衷也就情有可原了。
不過,白居易是幸運的,因為他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發(fā)現(xiàn)春天的眼睛,所以他會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連忘返:“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白沙堤,即白堤,又稱沙堤或斷橋堤,西湖三面環(huán)山,白堤中貫,在湖東一帶,總攬全湖之勝。
而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時,也確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過其堤在錢塘門之北,可是后人多誤以白堤為白氏所修之堤了。
這首詩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記,從孤山、賈亭開始,到湖東、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綠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飽覽了鶯歌燕舞,陶醉在鳥語花香,最后,才意猶未盡地沿著白沙堤,在楊柳的綠陰底下,一步三回頭,戀戀不舍地離去了。
耳畔還回響著由世間萬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贊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瀉出一首飽含著自然融合之趣的《錢塘湖春行》的優(yōu)美詩歌來。
事實上,白居易在這首詩中所表達(dá)的那種對于春天或美好事物的敏銳觀察與體驗,在許多古代詩人中都是非常常見的,唯其如此,他們才能像白居易一樣,在春天剛剛來到人間時,就已經(jīng)欣喜地發(fā)現(xiàn),并為之感動不已,激起他們創(chuàng)作的欲望,寫下動人的詩篇,留給后人以豐富的美學(xué)享受。
像白居易那樣,并不會因為只有幾只黃鶯在樹上啼唱,只有幾家房檐下燕子在搭窩而感到遺憾,反而會因此感覺到春天的腳步已經(jīng)越來越近,而感到欣喜異常,從而寫出“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新泥”這樣動人的詩句的例子是很多的。
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作者
這句出自孟郊《后》,詩如下: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曠蕩恩無涯; 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說得是唐德宗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孟郊又赴京參加了一次進(jìn)士考試。
這次,他進(jìn)士及第了,而這時,他也已經(jīng)46歲了。
他高興地作了一首《登科后》的絕句,表達(dá)他當(dāng)時愉快的心情。
這首詩的意思是:過去那種窮困窘迫的生活是沒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今天我高中了進(jìn)士,才真正感到皇恩浩蕩;我愉快地騎著馬兒奔馳在春風(fēng)里,一天的時間就把長安城的美景全看完了。
這首詩把詩人中了進(jìn)士后的喜悅心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其中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成為千古名句。
春風(fēng)得意原指讀書人考中后的得意心情,現(xiàn)在一般形容事情辦成功,達(dá)到目的后那種得意洋洋的情態(tài)。
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