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古詩文名句
黃鶴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峰嶺之上,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天下絕景之稱。
黃鶴樓是武漢市標志性建筑,與晴川閣、古琴臺并稱武漢三大名勝。
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
唐代著名詩人崔顥在此題下《登黃鶴樓》一詩,使它聞名遐邇。
《登黃鶴樓》這首詩在當時就很有名,傳說李白登黃鶴樓,有人請李白題詩,他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嚴羽《滄浪詩話》評:“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以下是歷朝歷代詩人留下的與黃鶴樓有關的詩詞:1、《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2、《送康太守》唐·王維城下滄江水,江邊黃鶴樓。
朱欄將粉堞,江水映悠悠。
鐃吹發(fā)夏口,使君居上頭。
郭門隱楓岸,侯吏趨蘆洲。
何異臨川郡,還勞康樂侯。
3、《黃鶴樓》唐·盧郢黃鶴何年去杳冥,高樓十載倚江城。
密云朝卷四山景,流水夜傳三峽聲。
柳暗西州供寫望,草芳南浦偏離情。
登臨一向須回首,看卻鄉(xiāng)心萬感生4、《李公擇求黃鶴樓詩,因記舊所聞于馮當世者》宋·蘇軾黃鶴樓前月滿川,抱關老卒饑不眠。
夜聞三人笑語言,羽衣著履音空山。
非鬼非人意其仙,石扉三叩聲清圓。
洞中鏗鋐落門關,縹渺入石如飛煙。
雞鳴月落風馭還,迎拜稽首原執(zhí)鞭。
汝非其人骨腥膻,黃金乞得重莫肩。
持歸包裹蔽席氈,夜穿茆屋光射天。
里閭來觀已變遷,似石非石鉛非鉛。
或取而有眾忿喧,訟歸有司令幾年。
無功暴得喜欲顛,神人戲汝哀可憐。
原君為考然不然,此語可信馮公傳。
5、《黃鶴樓》宋·游景仁長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萬景收。
漢水北吞云夢入,蜀江西帶洞庭流。
角聲交送千家月,帆影中分兩岸秋。
黃鶴樓高人不見,卻隨鸚鵡過汀洲。
6、《菩薩蠻·黃鶴樓》現(xiàn)代 mao zedong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
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
剩有游人處。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7、《黃鶴樓》唐·崔灝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8、《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唐·李白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9、《望黃鶴樓》唐·李白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紅日。
巖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頗聞列仙人,于此學飛術。
一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
金灶生煙埃,玉潭秘清謐。
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術。
□予羨攀躋,因欲保閑逸。
觀奇遍諸岳,茲嶺不可匹。
結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
10、《醉后答丁十八以詩譏余槌碎黃鶴樓》唐·李白黃鶴高樓已槌碎,黃鶴仙人無所依。
黃鶴上天訴玉帝,卻放黃鶴江南歸。
神明太守再雕飾,新圖粉壁還芳菲。
一州笑我為狂客,少年往往來相譏。
君平簾下誰家子,云是遼東丁令威。
作詩調(diào)我驚逸興,白云繞筆窗前飛。
待取明朝酒醒罷,與君爛漫尋春暉。
11、《黃鶴樓》唐·賈島高檻危檐勢若飛,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萬古長如舊,黃鶴何年去不歸
岸映西州城半出,煙生南浦樹將微。
定知羽客無因見,空使含情對落暉
12、《江夏送友人》唐·李白雪點翠云裘,送君黃鶴樓。
黃鶴振玉羽,西飛帝王州。
鳳無瑯□實,何以贈遠游。
徘徊相顧影,淚下漢江流。
描寫海的文言文
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
’我之謂也。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
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shù)。
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
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
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tí 1,稗子一類的草,子實像糜子:“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米之在太倉乎
”2,楊柳新長出的嫩芽:“枯楊生~。
” )米之在太倉乎
號物之數(shù)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
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
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
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
。
。
。
。
。
具體的可以看寫河神和海神的對話,有深刻含義
關于平明,日中,人定,日暮,夜闌,暮春,三春,三秋的詩句
平明《芙蓉樓漸》 唐 王昌 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p>
洛陽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日中《鑒》 唐 李嶠 明鑒掩塵埃,含情照魏臺。
日中烏鵲至,花里鳳凰來。
玉彩疑冰徹,金輝似月開。
方知樂彥輔,自有鑒人才。
人定《人定》 唐 白居易人定月朧明,香消枕簟清。
翠屏遮燭影,紅袖下簾聲。
坐久吟方罷,眠初夢未成。
誰家教鸚鵡,故故語相驚。
日暮《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夜闌《貴公子夜闌曲》 唐 李賀 裊裊沉水煙,烏啼夜闌景。
曲沼芙蓉波,腰圍白玉冷。
暮春《暮春題瀼西新賃草屋五首之一》 唐 杜甫 久嗟三峽客,再與暮春期。
百舌欲無語,繁花能幾時。
谷虛云氣薄,波亂日華遲。
戰(zhàn)伐何由定,哀傷不在茲。
三春《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三秋《雨雪曲》 唐 盧照鄰 虜騎三秋入,關云萬里平。
雪似胡沙暗,冰如漢月明。
高闕銀為闕,長城玉作城。
節(jié)旄零落盡,天子不知名。
100字古詩文
1.醉翁亭記 北宋 歐陽修 選自—《歐陽文忠公文 環(huán)滁(chú)皆山也.南諸峰,林壑(hè)尤.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chán)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變化者,山間之朝(zhāo)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yǔ)僂(lǚ)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ōng)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yì),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2.阿房宮賦 杜牧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Lí)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qūn)焉,蜂房水渦,矗(chù)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jì)何虹?高低冥迷,不知東西.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nèi),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妃嬪[pín]媵(yìng)嬙(qiáng),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niǎn)來于秦.朝歌夜弦(xián),為秦宮人.明星熒(yíng)熒(yíng),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huán)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lù)遠聽,杳(yǎo)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tài)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piāo)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chēng)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lǐ)迤(yǐ),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zī)銖(zhū),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chuán),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yǔ)之粟(sù)粒;瓦縫參差(cēn cī ),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jiàn),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ōuy?。?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shù)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3.岳陽樓記 范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téng)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fú)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yǐ).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yín)雨霏霏(fēi),連月不開,陰風怒號(háo),濁浪排空;日星隱曜(yào),山岳潛(qián)形;商旅不行,檣(qiáng)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qǐng),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zhǐ)?。╰īng)蘭,郁郁青青(qīng).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4.蜀道難 李白 噫吁戲,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躔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虺,砰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5.六國論 蘇洵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①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②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③”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④繼五國遷(31)滅,何哉?與⑤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⑥喪,齊亦不免⑦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⑧不賂秦.是故(32)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33)速⑨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⑩,李牧連卻之⑾.洎⑿牧以讒⒀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⒁盡之際,可謂智力⒂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⒃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⒄,當(tǎng)(34)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⒅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⒆秦之心禮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悲夫!有如此之勢(22),而(23)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24).為(25)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26)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27)秦,而猶有可以(28)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29)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30),是又在六國下矣. 6.小石潭記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聞水聲,如鳴佩(pèi)環(huán),心樂(lè)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為巖.青樹翠蔓(màn),蒙絡(luò)搖綴(zhuì),參(cēn)差(cī)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動,俶(chù)爾遠逝,往來翕(xī)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liáo)無人,凄神寒骨,悄(qiǎo)愴(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gōng )古,余弟宗玄.隸(lì)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7.桃花源記 陶潛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huò)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qiān)陌(mò)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tiáo),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suì)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yù)云:“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8.水經(jīng)注.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9.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1)風怒號(2),卷我屋上三重茅(3).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4)長(5)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6).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7).公然抱茅入竹去(8),唇焦口燥呼不得(9),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10)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11).布衾(12)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13).床頭屋漏無干處(14),雨腳如麻(15)未斷絕.自經(jīng)喪亂(16)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17)! 安得(18)廣廈(19)千萬間,大庇(20)天下寒士(21)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22)見(23)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10.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fán).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 甚(有的版本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漣(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xiè)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yì)!菊之愛,陶后鮮(xiǎn)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可能有幾篇長了,但都是名篇的說,不要介意啊~~ 一般搜搜初中文言就差不多這個要求了吧. 嗯,就是這樣的,喵~~
尋找描寫水曲,水綠,水靜的古詩文
水曲 【西枝村尋置草堂地,夜宿贊公土室二首】杜甫 出郭眄細岑,披榛得微路。
溪行一流水,曲折方屢渡。
贊公湯休徒,好靜心跡素。
昨枉霞上作,盛論巖中趣。
怡然共攜手,恣意同遠步。
捫蘿澀先登,陟巘眩反顧。
要求陽岡暖,苦陟陰嶺冱。
惆悵老大藤,沈吟屈蟠樹。
卜居意未展,杖策回且暮。
層巔馀落日,早蔓已多露。
天寒鳥已歸,月出人更靜。
土室延白光,松門耿疏影。
躋攀倦日短,語樂寄夜永。
明燃林中薪,暗汲石底井。
大師京國舊,德業(yè)天機秉。
從來支許游,興趣江湖迥。
數(shù)奇謫關塞,道廣存箕潁。
何知戎馬間,復接塵事屏。
幽尋豈一路,遠色有諸嶺。
晨光稍曚曨,更越西南頂。
春有秀陌瑤池,瑤池,夏有流觴曲水,曲水,秋玩月,與冬時,觀瑞雪,賞寒梅,拚今宵共沉醉。
水綠 【相和歌辭·子夜四時歌四首·春歌】李白 秦地羅敷女,采桑綠水邊。
素手青條上,紅妝白日鮮。
蠶饑妾欲去,五馬莫留連。
【上巳會詩】 三春之季。
歲惟嘉時。
靈雨既零。
風以散之。
英華扇耀。
翔鳥群嬉。
澄澄綠水。
澹澹其波。
修岸逶迤。
長川相過。
聊且逍遙。
其樂如何。
坐此修筵。
臨彼素流。
嘉肴既設。
舉爵獻酬。
彈箏弄琴。
新聲上浮。
不有七德。
知者所娛。
清瀨氵
古代不同地位等級的人,穿衣服都有哪些規(guī)矩
一、質(zhì)地明貴賤在棉入我國之前,古人的只有絲織品和織品。
絲織品總稱為“帛”,分,種類多,如綾、羅、綢、緞、錦、紈、綃、絹、縞、素、縑、綺等,這些只有統(tǒng)治者才能穿。
因此,宋代詩人張俞在《蠶婦》中寫道:“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
一般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和葛布衣,所以“布衣”就成了平民庶人的代稱。
后來一般讀書人在沒有入仕之前,也稱為“布衣”。
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自稱“臣本布衣”。
二、長短顯身份李商隱在《雜纂》中說:“仆子著鞋襪,衣裳寬長,失仆子樣。
”因為“衣裳寬長”是有身份的人的服裝,仆人是最下層的苦力,是不能寬衣博帶的,只能一身短打扮。
這正如后來哪怕到了民國,咸亨酒店里的下等人還是一身短打扮,站著喝酒。
上等人、讀書人是穿長衫坐著慢慢喝酒的。
三、服色分地位古代服裝的顏色與一個人的地位密切相關。
一般說來,金黃紅紫等艷麗之色,多屬于達官貴人;青藍黑白,則屬于平民。
按中國的陰陽五行說,黃色具有象征意義,代表著土地的顏色,著黃色意味著占有土地,是天下的統(tǒng)治者。
所以古代只有帝王才能著黃衣,于是黃衣就成了帝王的代稱。
皇帝所用之物也常著以“黃”字,如皇帝的龍袍叫黃袍,皇帝頒發(fā)的文告叫黃榜。
唐朝較為特殊,宮廷里品位高的宦官也可以穿黃衣,所以“黃衣”有時是宦官的代稱。
如白居易在《賣炭翁》中提到的“黃衣使者”。
官吏的服色以“品”而定,一般而言,三品以上的官員著紫衣,四品著深紅色衣,五品淺紅,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
漢代曾有“散民不敢服雜彩” (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規(guī)定,可見古代平民的服裝是不能施彩的,未仕者皆穿白衣,故“白衣”成為沒有功名的平民的代稱。
古詩文中還常見以下關于衣著的名詞:朱衣,古代帝王夏季的服裝。
朱紫,因四品、五品的官服都是緋紅和紫色,故以朱紫代表封建官僚。
烏衣,三國時士兵穿的黑色服裝。
赫衣,封建社會里囚犯的服裝。
古代讓犯有死罪的人穿上沒有領子、不鑲邊的赫色衣服來代替死刑,以后,赫衣就成了囚衣。
錦衣,是瑰麗多彩、花紋精致古雅的絲織品服裝。
在古代只有高官厚祿的人才能穿上,所以“錦衣”常指做了大官。
“衣錦還鄉(xiāng)”是說做了大官回鄉(xiāng)炫耀。
其實我們從歷代所用的“蒼頭”、“白丁”、“皂隸”、“黃袍”、“紅頂戴”這些帶著顏色的稱呼上以及“大紅大紫”等詞語的用法上,就可以看出服色的等級意義了。
四、紋飾別等級上古時期,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即十二種紋飾。
十二種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即雉)、宗彝、藻(水草)、火、粉米、黼(斧形)、黻(亞形)。
十二種紋樣各有特定的象征意義,如日、月、星,取其照臨光明,如三光之耀;龍,象征王權、人君的應機布教而善于變化;山,象征王者鎮(zhèn)重安靜四方;華蟲(雉),取其有文彩,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表示有深淺之知、威猛之德;藻,象征冰清玉潔;火,取其向上;粉米,代表食祿豐厚;黼為斧形,象征決斷;黻作兩已相背,象征善惡分明,等等。
紋樣不同,所屬官階不一樣。
天子之服,十二章全用,諸侯只能用龍以下八種,卿用藻以下六種,大夫用藻、米、粉米四種圖案,士用藻火兩種圖案,界限分明,不可僭越。
在等級社會中,服飾是一個人地位身份的外在標志。
各階層的成員,從衣食住行到穿衣戴帽,都有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不可隨便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