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關(guān)于孝敬父母的語句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
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
”——《論語·為政》
關(guān)于孝敬父母的論語
孟懿子問孝。
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孝乎
”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
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論語》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
”——《論語·為政》
急求:《論語》中 關(guān)于“孝順父母,尊敬長輩”的句子或段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知道是不是了,好像有點跑題了,暫時只想到這個,抱歉
十句關(guān)于孝敬父母的句子
1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下能養(yǎng)。
——記》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喜,一則以懼。
——《論語》3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4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孟子5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孟子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孟子6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
——莊子7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莊子8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9開始吧,孩子,開始用微笑去認識你的母親吧
——(古羅馬)維吉爾10作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
——(美國)羅
論語中有關(guān)孝心的名言??
《論語》中記載孔子關(guān)于孝順父母問題的言論有多條,其中同您的問題最貼近的是孟懿子問孝時,孔子的回答。
孔子的回答只有兩個字——無違。
對于“無違”這兩個字,孔子上車后向其學生樊遲作了解釋。
當時樊遲正在駕車,孔子告訴樊遲,“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問“何謂也”,孔子回答“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雖然這里沒有直接說不要同父母吵架,但既然事之以禮,就肯定不應當同父母吵架了。
論語中關(guān)于孝的句子
《論語》中關(guān)于“孝”的語句1.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學而》)2.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學而》)3.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學而》)4.孟懿子問孝。
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5.孟武伯問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為政》)6.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
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為政》)7.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為政》)8.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里仁》)9.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里仁》)10.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里仁》)1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里仁》)12.子曰:“孝哉,閔子騫。
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進》)
按照論語所說,人一定要孝
為什么一定要孝
孝順父母的意義是什么
父母養(yǎng)育子女的目的又何在呢
中國人其實很開放,什么都可以反對和拋棄那些不太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的人,往往以為中國人思想很保守,因循守舊,更不容易接受外來的東西,其實,正好相反。
不信
請看,歐洲有些國家還有女王,大概就是保留了所謂的“封建余孽”,亞洲更是有日本“萬世一系”的天皇;中國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而今安在哉
就是他們的子孫,也早已風流云散了,還有幾人能續(xù)得上族譜
如果說這是政治,那就再看文化,中華民族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自不待言,就說自漢以來傳入的佛教文化,自五四以來傳入的馬克思主義文化,這些文化都是我們主動接受的,如今這樣徹底地融入了我們這個民族血液中,請問,世界上還有幾個民族能和我們相提并論
還有現(xiàn)在,我覺得中國大概是世界上思想最開放的國家了。
尤其是一些年輕人,他們已經(jīng)開放得不知道還剩下什么了。
他們的確很自由,但自由的代價是荒誕
如果覺得荒誕這個詞不太好,就換成“懸浮”吧
所以,中國人是很開放的,是什么都可以反對的,是什么都可以拋棄的。
但是,有一樣東西,似乎最勇敢的中國人也從來都不敢反對,這就是孝
父子關(guān)系是從哪里來的
《論語》的第二章是這樣說的: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不好犯上,而好 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 與
”《論語?學而第一》 《論語》中有許多孔子弟子的話,那是因為孔子的弟子認為這些話十分符合孔子的思想,就編入了《論語》,因此,我們也可以把這些話看成孔子的思想。
有子的這段話是說: 一個人如果遵守父子關(guān)系、兄弟關(guān)系,但卻喜歡犯上,這樣的情況很少見;不喜歡犯上,而喜歡作亂的,這種人是沒有過的。
所以,君子做事,從根本處著手,本建立起來了,道自然就成了。
遵守父子關(guān)系,是建立仁的根本啊
對于我們今天“自由”慣了人來說,這話聽起來有些僵硬,很有些壓制人的感覺,但其實不是。
《論語》里的很多社會關(guān)系,比如君臣關(guān)系、父子關(guān)系,說的都是理想狀態(tài)。
即君應該有君的水平,臣應該有臣的樣子,父子關(guān)系也是一樣。
當然,現(xiàn)實中不可能完全是這樣,也正是因為如此,孔子的思想才有意義。
所有上面的這些問題,隨著我們閱讀《論語》的深入,都會慢慢地說清楚的。
孝是仁之本,而孝講的又是父子關(guān)系。
那么,父子關(guān)系(包括以父子關(guān)系為代表的血緣、親緣關(guān)系)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很簡單,父子關(guān)系其實就是一種血緣關(guān)系,而且是動物性的血緣關(guān)系。
那么,這就產(chǎn)生了一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如果要像其他動物一樣對待這種動物的血緣關(guān)系,人就和動物沒有區(qū)別;人要想從一般的動物中區(qū)別出來,就要將這種動物性的血緣關(guān)系上升為“人”的血緣關(guān)系。
問題又來了。
為什么一定要選擇血緣關(guān)系來作為人類之成為人類的突破口呢
道理既無比深奧,又無比簡單。
說它深奧,是因為用所謂的學術(shù)話語來說,可以寫好多本書;說它簡單,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能無比親切地感受到。
它的簡單就在于:一、父子關(guān)系(血緣關(guān)系)所產(chǎn)生的親情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動物性的感情,是完全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于人的內(nèi)心深處的,是不需要后天培養(yǎng)的,也是任何外力難以摧毀的。
二、血緣關(guān)系是不能選擇的(非理性的),是不能追問的,是只能承認和相信的。
所謂“理性止步的地方,就是宗教的起點”,所以,以血緣關(guān)系為價值的起點,已經(jīng)具有了“宗教”的意味。
在諸種血緣關(guān)系中,為什么一定要選擇父子關(guān)系呢
其實,最早很可能重視的是母子關(guān)系,只是進入到父系社會以后,人類的“理性”化進程加速,父子關(guān)系成為最容易“人”化的血緣關(guān)系。
于是,父子關(guān)系就被選擇出來了。
其實,父子關(guān)系不過是在特定時代的血緣關(guān)系的集中體現(xiàn)罷了。
父子關(guān)系既包蘊了與生俱來的動物性的感情,又具有了不可追問的“宗教”性,于是,這種關(guān)系就被從各種關(guān)系中選擇出來,作為人類(中國文化意義上的)之成為人類的基本關(guān)系。
動物的“人”一旦明確地意識道了“父子關(guān)系”,就變成了“人”的動物
這在倫理學上,有個學術(shù)名詞,叫做自然血緣倫理本體。
什么是孝
孝就是遵守父子關(guān)系(血緣關(guān)系)。
上面說了,《論語》中的父子關(guān)系、兄弟關(guān)系是理想意義上的關(guān)系,那么遵守這種關(guān)系就變得很親切很自然了。
至于父子關(guān)系、兄弟關(guān)系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那是一個“歷史概念”,就是說,在不同的歷史情景中(不同的情況下),其內(nèi)容是不一樣的。
孝分兩個方面。
一個方面是來自自然血緣的感情,這種感性是無比溫暖的,無比柔軟的,是“人性”的,這姑且叫做“孝”的內(nèi)向度;但是,另一方面,人類為了使自己成為人類,為了使人類社會能夠存在和發(fā)展,又必須制定一些社會規(guī)則,而凡是規(guī)則就必然是僵硬的,冰冷的,孝”既然是人之成為人的基礎(chǔ),就必然肩負起某些規(guī)則,姑且叫做“孝”的外向度。
其實,在我們的整個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孝”這兩個向度總是在“博弈”。
內(nèi)向度的東西多一些,社會往往就比較開放和進步,反之則比較禁錮。
孝,應該是一種心情 我曾經(jīng)遇到過這樣一件事。
十多年前,我在中國人民大學當本科新生的班主任。
在學生將要報到入學的時候,系里讓我去看看學生的檔案,目的是為了多了解學生。
我詳細了查看了四十多名學生的檔案,令我驚奇的是,有幾個學生的檔案中竟然裝有他們高考作文的試卷。
我仔細地“研究”了這些作文試卷,發(fā)現(xiàn)這些試卷都有一些“特殊”的地方。
其中有一份就是寫自己的母親因病去世,自己是如何克服困難,取得較好的學習成績的,細節(jié)很生動。
讀了以后,我明白了招生工作人員的良苦用心。
開學后不久,我就找這位同學談話,鼓勵他要努力學習,并說有什么困難盡管找老師和系里的工作人員。
他大概覺得我的談話怪怪的,就說:“我挺好的,沒什么困難呀
”我更佩服這位同學了,說:“你母親去世了,你家庭生活比較困難,系里會考慮補助的。
”他睜大了眼睛說:“啊
我母沒去世啊,好好的啊
” 這回該輪到我驚訝了:“你在高考作文里不是說你的母親去世了嗎
”誰知他一臉不屑地說:“您信那個
” 那位學生這樣寫作文也許不算是什么太不應該的事,但我總覺得這樣的心情要不得
孝有很多外在表現(xiàn)形式,但孝不是對領(lǐng)導的唯唯諾諾,不是在單位里的迎來送往,不是在場合上的舉止得體。
總之,孝,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孝,其實是一種心情
只有在這種心情的滋養(yǎng)中,人才能真正體會到人之為人
萬事孝為本 上面有子的話是一個嚴密的推演過程。
遵守父子關(guān)系而好犯上的人很少,不犯上而好作亂的人幾乎沒有。
所以孝是根本。
這是一個忠——孝、家——國的推演過程,也是中國倫理——政治的邏輯結(jié)構(gòu)。
這是一個漫長的故事,在后來的閱讀中我們會慢慢地展開。
古人講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試想,一個人在家打爹罵娘,到了社會上卻忠君愛國,這可能嗎
俗話說:“寒門出孝子,孝子出忠臣。
”的確,未有在家不為孝子而能在朝為忠臣者。
所以,只有孝,才能忠。
由孝而忠,是社會秩序;由孝而仁,則是人的道德發(fā)展的必然過程。
孝的確是萬事之本,是中國人的價值之源。
中國人沒法拋棄孝。
人——家——國,孝是根本,是基礎(chǔ),是只能相信而不能追問的。
但有一種情況例外,就是當承認自己不是人的時候。
然而,如果前提是自己不是人,怎么會有資格來追問“人”的問題呢
我常含淚告誡同學們,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不能褻瀆的:一是母親,二是祖國
除此以外,百無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