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生活平淡但又溫馨的詩句?急!!!
描述安然平淡生活的詩句:1.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陋室銘》2.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采菊》3.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怎么形容想要平淡安穩(wěn)生活的詞語或句子
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
當(dāng)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有人卻沒有腳笑著面對,不去埋怨。
悠然,隨心,隨性,隨緣。
注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自以為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
當(dāng)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欺騙得了你。
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無味之中。
形容生活安穩(wěn)美好的成語
1、清閑自在:清靜空閑,無拘無束。
形容生活安閑舒適。
2、膏粱文繡:指富貴人家的奢華生活。
亦泛指精細(xì)貴重的東西。
3、抱甕灌園:比喻安于拙陋的淳樸生活。
4、三百甕齏:指長期以咸菜度日,生活清貧。
齏,咸菜。
三百甕,極言其多,一時吃不完。
5、安家樂業(yè):猶安居樂業(yè)。
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勞動。
6、養(yǎng)尊處優(yōu):養(yǎng):指生活。
指生活在有人伺候、條件優(yōu)裕的環(huán)境中。
7、鼎鐺玉石:視鼎如鐺,視玉如石。
形容生活極端奢侈。
8、鐘鼓饌玉:指鳴鐘鼓,食珍饈。
形容富貴豪華的生活。
9、擊鐘鼎食:打鐘列鼎而食。
形容貴族或富人生活奢華。
10、太平無事:指時世安寧和平,也指生活清靜無憂。
11、野鶴閑云:閑:無拘束。
飄浮的云,野生的鶴。
舊指生活閑散、脫離世事的人。
12、含哺鼓腹:哺:口中所含的食物;鼓腹:鼓起肚子,即飽食。
口含食物,手拍肚子。
形容太平時代無憂無慮的生活。
13、足衣足食:衣食豐足。
指生活富裕。
桃花源記重點是什么
桃花源記重點復(fù)習(xí) 桃花源記重點復(fù)習(xí)<<隱藏 八年級上學(xué)期《桃花源記》復(fù)習(xí)資料 桃花源記復(fù)習(xí)資料【文學(xué)常識】本文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又名潛,字元 亮,世稱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東晉著名田園詩人.不滿當(dāng) 時現(xiàn)實,棄官歸隱.《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都是傳世名篇.我們還學(xué)過 他的《歸園田居》.【一般詞語】[緣]沿著,順著.[夾岸]兩岸.夾,在兩 旁.[數(shù)]幾.[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英,花.[繽紛] 繁多樣子.[復(fù)]再.[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才]僅. [平曠]平坦開闊.[儼然]整齊的樣子.[屬]類.[阡陌]田間小路.[悉, 并,咸,皆]全,都.[黃發(fā)]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悅. [乃(不知有漢)]竟然.[具]詳細(xì).[問訊]打聽消息. [云]說.[嘆惋]感嘆驚訝.惋,驚訝,驚奇.[延]邀請.[語(yù)]告訴. [扶]沿,順著.[向]從前,舊的.[及]到.[詣]到.[遣]派.[欣然]高 興的樣子.[規(guī)]計劃.[果]實現(xiàn).【一詞多義】[中]①年間.(晉太元中) ②中間.(中無雜樹)[志]①標(biāo)記.(尋向所志)②做標(biāo)記.(處處志之)[為] ①(wéi)作為(武陵人捕魚為業(yè))②(wèi)對,向.(不足為外人道也)[尋] ①尋找.(尋向所志)②隨即,不久.(尋病終)[聞]①聽說.(村中聞有此人) ②聽到的事情.(具言所聞)[舍]①(shě)舍棄,丟下.(便舍船)②(sh è)房舍.(屋舍儼然)[作]①勞作. (其中往來種作)②做.(設(shè)酒殺雞作食)【古今異義】[鮮美]古:鮮艷美麗. 今:食物味道好.[開朗]古:地方開闊,光線充足.今:樂觀,暢快,不陰郁 低沉.[交通]古:交錯相通.今:各種運輸郵電事業(yè)的總稱.[妻子]古:妻子兒 女.今:男子的配偶.[絕境]古:與世隔絕的地方.今:沒有出路的境地.[無 論]古:不要說,(更)不必說.今:連詞,表示條件關(guān)聯(lián)詞.[如此]古:像這 樣.今:這樣.[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滿.【詞類活用】[異]感到 詫異.[窮]走完.[盡]到頭.【通假字】[要]通邀,邀請.【成語】[豁然開朗] 形容由狹窄幽暗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 也比喻對某個道理長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 明白.豁然,開闊敞亮的樣子. [無人問津]比喻無人探問價格或情況.津,渡口.[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的 樣子.[世外桃源]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xiàn)實斗爭的美好世界.[與世隔絕]與社會 上的人們隔離, 斷絕來往. 形容隱居或人跡不到的極偏僻地方. 【理解探究】 (一) 用原文語句回答: 描寫桃花林美麗景色的語句是: 1. 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 描 2. 寫桃花源社會環(huán)境安定平和的語句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3.描寫桃花源人 熱情好客的語句是:便邀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 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表現(xiàn)桃花源中自然環(huán)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曠, 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5.表現(xiàn)人民生活恬適 的句子:往來種作;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6.表明漁人總體感受的句子:豁然開朗.7.表明桃花源中人來桃花源原因的句 子:先世避秦時亂.8.表明漁人背信棄義的句子:詣太守,說如此.(二)用 自己的話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寫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麗的氣氛, 暗示將會出現(xiàn)奇境,為寫桃花源的美好做鋪墊.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現(xiàn)了漁 人怎樣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3.欲窮其林中的窮字表現(xiàn)了漁人怎樣的心 理?由于甚異之, 想探個究竟. 4.豁然開朗照應(yīng)前文什么內(nèi)容?初極狹, 才通人. 5.為什么村人見漁人,乃大驚?村人對陌生人出現(xiàn)感到驚異,表明桃花源與世隔 絕很久.6.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會環(huán)境 是怎樣的?社會動蕩,戰(zhàn)爭頻繁,民不聊生. 7.桃花源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狀況,精神狀態(tài)怎樣?①自然環(huán) 境:美麗富饒;②社會環(huán)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狀況:安居樂業(yè);④精神狀態(tài): 自由快樂.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8. 從文中可推斷漁人向桃花源中人說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會動亂,人民生活痛苦.9.桃花源中人為什么嘆惋?作 者為什么不一一寫出漁人的話?為時代變遷,桃花源外社會黑暗動蕩,人民生活 痛苦而嘆惋.本文主要寫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戰(zhàn)亂;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 人皆知,沒有必要一一寫出.10.桃花源中人不復(fù)出焉的原因是什么?先人已飽 受戰(zhàn)亂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會中再過痛苦的生活.11.為什么村 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對漁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壞他們和平安定的生 活. 12.作者為什么要寫尋向所志,不復(fù)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一個似有實無的虛幻世 界,并不存在.也表達(d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13.作者為什么要寫劉子驥尋訪桃花 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給桃花源增添奇異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現(xiàn) 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隱含了作者無力改變社會現(xiàn)實的無奈.14.作者筆下的桃 花源具有怎樣的特點? (作者追求的是怎樣的生活?) 環(huán)境優(yōu)美, 人民安定幸福, 民風(fēng)淳樸;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人人自食其力,安居樂 業(yè),和平安寧的理想社會.15.作者為什么要虛構(gòu)一個與現(xiàn)實對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反映廣大人民的愿望; 對美好生活向往, 對黑暗社會批判. 16.寫出文章的整體思路.(漁人)發(fā)現(xiàn)桃源,訪問桃源,離開桃源. 【遷移拓展】1.與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語是什么? 豁然開朗.2.你怎樣看待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社會?它與當(dāng)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 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當(dāng)時現(xiàn)實的一種精神寄托,是對當(dāng)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客觀 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跡,有 一定的復(fù)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3.漁人 是個怎樣的人?寫漁人有怎樣的作用?漁人背信棄義, 不守諾言. 寫漁人的作用: 一方面與桃花源中人的淳樸好客形成對比,加深了人們對桃花源外社會的認(rèn)識, 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會;另一方面,本文以漁人進(jìn)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 寫漁人是組織材料的需要.4.針對第二段語句作簡要評注. 本段駢散結(jié)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連貫流暢,精煉有意境.黃發(fā)垂髫又 運用借代修辭,增強了語言表現(xiàn)力.5.由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 開朗你能從中聯(lián)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啟示?圍繞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為, 必須經(jīng)歷一些艱難苦難回答即可.6.第二段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入手描寫的?請 你以桃花源美在……領(lǐng)起, 寫兩點賞析性文字. 桃花源美在自然環(huán)境的優(yōu)美, 例: 桃花源美在社會生活寧靜.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難于桃花源,不復(fù)出焉 的行為的?桃花源人在當(dāng)時是很幸運的,能躲避禍患,生活安定;但從積極意義 上來講,躲避不是永遠(yuǎn)的,應(yīng)該起來抗?fàn)?(談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形容生活平淡的詞語
歲月靜好,現(xiàn)世安穩(wěn).生活如草生堤堰,葉生樹梢,自然便好 歲月靜好,現(xiàn)世安穩(wěn).生活如草生堤堰,葉生樹梢,自然便好
日子過得不錯用什么詞來形容
《愛蓮說》北宋學(xué)者周敦頤所作的一篇議論散文。
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頤與沈希顏、錢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縣)羅巖,有詩刻石。
后來沈希顏在雩都善山與建濂溪閣,請周敦頤題詞,周敦頤作〈愛蓮說〉相贈,表明了他對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的贊賞。
作品原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晉陶淵明獨愛菊。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作品譯文 水里陸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值得喜愛的有很多。
晉朝的陶淵明只愛菊花。
自從唐朝以來,世上的人都喜愛牡丹。
我只愛蓮花的從污泥里長出來卻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滌過但是并不顯得妖艷,它中間貫通,外部筆直而不彎曲,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jié)節(jié),香氣散播到遠(yuǎn)處,更加清幽,筆直而潔凈地立在那里,人們可以在遠(yuǎn)處觀賞它,卻不可以靠近玩弄它呀。
我認(rèn)為菊花是花中隱居的人;牡丹,是花中富貴的花;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
愛菊花的人,陶淵明之后就很少有聽聞了。
愛蓮花的,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
喜愛牡丹的人,當(dāng)然人很多了
說:一種文體,通常借某一事物說明道理。
詞語翻譯之:的。
可愛:值得喜愛。
甚:很,非常。
者:花。
蕃:多。
獨:只。
自:從。
予:我。
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際意義。
出:長出。
淤泥:污泥。
染:沾染(污染)。
濯:洗滌。
清漣: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
妖:美麗而不端莊。
焉:聲詞,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
通:貫通;通透。
植: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莖)內(nèi)空外直。
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長枝節(jié)。
意思是不牽牽連連的,不枝枝節(jié)節(jié)的。
香遠(yuǎn)益清:香氣遠(yuǎn)播,更加顯得清芬。
遠(yuǎn):遙遠(yuǎn),空間距離大, 遠(yuǎn)播,遠(yuǎn)遠(yuǎn)的傳送出去。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凈植: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
亭亭:聳立的樣子。
植:立。
可:只能。
褻(xiè):親近而不莊重 玩:玩弄。
焉:句末語氣詞,這里指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啊’ ‘呀’。
褻玩:玩弄。
謂:認(rèn)為。
隱逸者:指隱居的人。
在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就隱居避世; 君子:指道德品質(zhì)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
隨著前面的名詞而變化,例如:“有黃鶴樓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嘆詞,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啊。
菊之愛:對于菊花的喜愛。
之:語氣助詞,的。
(一說為“賓語提前的標(biāo)志”) 鮮:少。
聞:聽說。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
宜乎眾矣:(愛牡丹的)應(yīng)當(dāng)有很多人吧。
宜乎:當(dāng)然。
宜:應(yīng)當(dāng)。
眾:多。
詞類活用⒈蔓:名詞用作動詞,長枝蔓。
例句:不蔓不枝 ?、仓Γ好~用作動詞,生枝杈。
例句:不蔓不枝 ?、尺h(yuǎn):形容詞作動詞,遠(yuǎn)播,遠(yuǎn)遠(yuǎn)地傳送出去。
例句:香遠(yuǎn)益清 ?、辞澹盒稳菰~作動詞,顯得清幽。
例句:香遠(yuǎn)益清 古今異義詞(亭亭凈植)植:古義:樹立 今義:種植 (宜乎眾矣)宜: 古義:當(dāng)。
和乎連用,有當(dāng)然的意思 今義:合適,應(yīng)當(dāng)。
一詞多義 之:結(jié)構(gòu)助詞,的(水陸草木之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等閑視之,置之度外);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意(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或舒緩語氣 焉:語氣詞(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兼詞(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觸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漣而不妖);顯得幽香(香遠(yuǎn)益清) 遠(yuǎn):遠(yuǎn)播,形容詞用作動詞(香遠(yuǎn)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離長,(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 鮮:少 (陶后鮮(xiǎn)有聞);新鮮,(無鮮肥滋味之享);鮮艷,(芳草鮮美) 直:挺立 (中通外直);只,僅僅 (豈直五百里哉) 閱讀理解 1、蓮的品質(zhì):“蓮,花之君子者也。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 2、周敦頤《愛蓮說》詠蓮名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
” 3、公園花展,觀賞牡丹的人總比觀賞其它花的人多,用《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是:“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 4、表現(xiàn)詞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 5、描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
” 6、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對比,集中表現(xiàn)蓮高潔品質(zhì),現(xiàn)在人們常用來比喻某些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 7、比喻君子美名遠(yuǎn)揚的語句是:“香遠(yuǎn)益清。
” 8、最能概括蓮花高貴品質(zhì)的句子是(主旨句):“蓮,花之君子者也。
” 9、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dá)事理,不攀附權(quán)貴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10、對蓮花一般映襯的句子:“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 11、從生長環(huán)境的角度寫蓮花的高潔、質(zhì)樸、莊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 12、形容潔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 13、“予獨愛蓮”的原因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
” 14、從反面映襯蓮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 15、作者用隱逸者-菊花來正面襯托出蓮花在塵世中也能潔身自愛。
16、作者同時運用了富貴者-牡丹來反面襯托出蓮花擁有君子的高尚情操,不與世人一樣,只追求名利。
17、體現(xiàn)蓮自尊自愛的句子:“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
” 18、比喻君子志潔行廉,又有莊重的儀態(tài),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
【文章從哪個方面寫蓮花:1.生長環(huán)境 2.體態(tài)香氣 3.風(fēng)度氣質(zhì)。
】 作品主旨 “愛蓮”即愛君子之德。
⒈本文借贊美蓮花體現(xiàn)了作者在污濁的社會潔身自好,保持正直、堅貞的節(jié)操⒉ 批評了當(dāng)時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世風(fēng)。
[采納]謝謝lz
有關(guān)平淡的詩句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 [宋]雷震 《村晚》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p>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wù)哿?,春色未曾看?/p>
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幼童輕歲月,謂言可久長,一朝見零悴,嘆息向秋霜。
迍邅已窮極,疢疴復(fù)不康,每恐先朝露,不見白日光。
庶及盛年時,暫遂情所望。
吉辰既乖越,來期眇未央。
促促歲月盡,窮年空怨傷。
——伍緝之《勞歌二首》之一繞池閑步看魚游,正值兒童弄釣舟形容平淡生活的詩句 60句形容平淡生活的詩句 60句。
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
——唐·白居易《觀游魚》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fēng)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唐]呂巖 《牧童》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
疑怪昨宵睡夢好,原是今朝斗草贏。
笑從雙臉生。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個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蓬頭稚子學(xué)垂綸,側(cè)坐莓臺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yīng)人。
—— 胡令能 《小兒垂釣》
《愛蓮說》的寓意以及關(guān)于它的具體分析
愛蓮說求助編輯百科名片 愛蓮說北宋學(xué)者周敦頤所作的一篇議論散文。
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頤與沈希顏、錢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縣)羅巖,有詩刻石。
后來沈希顏在雩都善山與建濂溪閣,請周敦頤題詞,周敦頤作〈愛蓮說〉相贈,表明了他對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的贊賞。
作品名稱: 愛蓮說 作品出處: 作者: 周敦頤 文學(xué)體裁: 說 創(chuàng)作年代: 北宋 目錄原文譯文句子解釋注釋詞語解釋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閱讀理解鑒賞本文主旨寫作背景作者介紹原文譯文句子解釋注釋 詞語解釋 詞類活用 一詞多義閱讀理解鑒賞本文主旨寫作背景作者介紹展開編輯本段原文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fán)。
晉陶淵明獨愛菊。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予(yú)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 愛蓮說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xiè)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編輯本段譯文 濂溪清賞 水里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可愛的很多。
晉朝的陶淵明只愛菊花。
自從唐朝以來,世上的人都喜愛牡丹。
我只愛蓮花的從污泥里長出來卻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滌過但是并不顯得妖艷,它中間貫通,外部筆直而不彎曲,不纏生藤蔓,不旁出冗枝,香氣散播到遠(yuǎn)處,更加清幽,筆直而潔凈地立在那里,人們可以在遠(yuǎn)處觀賞它,卻不可以親近而不莊重地玩弄它呀。
我認(rèn)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富貴的花;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對于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之后就很少聽聞了。
愛蓮花的,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
喜愛牡丹的人,當(dāng)然人很多了!編輯本段句子解釋 1.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fán)。
水上、陸地上,草本的,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有很多。
2.晉陶淵明獨愛菊。
晉代的陶淵明只喜歡菊花。
3.自李唐來,世人甚(盛)愛牡丹。
從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非常喜愛牡丹。
4.予(yú)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漣而不妖, 我唯獨喜愛蓮花,(愛它的)出自淤泥卻不被(淤泥所)沾染,被清水洗濯卻不顯得妖異。
5.中通外直, (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 6.不蔓不枝, 不生枝蔓,不長枝節(jié)。
7. 香遠(yuǎn)益清, 香氣遠(yuǎn)播,更加清香, 8.亭亭凈植, 它筆直地潔凈地站在那里。
亭亭,聳立的樣子。
植,立。
9.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
?。ㄈ藗儯┲荒苓h(yuǎn)遠(yuǎn)地觀賞(它們),卻不能輕慢地玩弄它。
10.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我認(rèn)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居者; 11.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 12.蓮,花之君子者也。
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此句為判斷句,從“者也”看出,其中真正的關(guān)鍵是判斷動詞——“是”) 13.噫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唉!(在此作語氣助詞)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說了。
14.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誰呢
15.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對于牡丹的喜愛,應(yīng)當(dāng)有很多人。
予(yú)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漣而不妖 這句描寫蓮花的高潔、質(zhì)樸。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描寫蓮花正直編輯本段注釋詞語解釋 晉陶淵明獨愛菊:晉朝陶淵明只喜愛菊花。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自稱,世稱靖節(jié)先生(死后謚靖節(jié)),東晉潯陽柴桑(現(xiàn)在江西省九江縣)人,東晉著名詩人。
是著名的隱士。
他獨愛菊花,常在詩里詠菊,如詩里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來稱為名句。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從從歷史的唐朝以來,人們很愛牡丹。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
世人,社會上的一般人。
唐人愛牡丹,古書里有不少記載,如唐朝李肇的里說:“京城貴游,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數(shù)萬(指錢)者。
”盛:特別,十分。
甚:很,十分。
之:的。
可愛:值得喜愛。
甚:很,非常。
者:花。
蕃:多。
獨:只。
自:從。
予(yú):我。
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無實際意義。
出:長出。
淤泥:污泥。
染:沾染(污染)。
濯(zhuó):洗滌。
清漣(lián):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
妖:美麗而不端莊。
焉:聲詞,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
姓李所以稱為“李唐”。
通:貫通;通透。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莖)內(nèi)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長枝節(jié)。
意思是不牽牽連連的,不枝枝節(jié)節(jié)的。
香遠(yuǎn)益清:香氣遠(yuǎn)播,更加顯得清芬。
遠(yuǎn):遙遠(yuǎn),空間距離大, 遠(yuǎn)播,遠(yuǎn)遠(yuǎn)的傳送出去。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凈植: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
亭亭:聳立的樣子。
植:立。
可:只能。
褻(xiè):親近而不莊重 玩:玩弄。
焉:句末語氣詞,這里指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啊’’ ‘‘呀’’。
褻玩:玩弄。
謂:認(rèn)為。
隱逸者:指隱居的人。
在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就隱居避世; 君子:指道德品質(zhì)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
隨著前面的名詞而變化,例如:“有黃鶴樓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嘆詞,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啊。
菊之愛:對于菊花的喜愛。
之:語氣助詞,的。
(一說為“賓語提前的標(biāo)志”) 鮮(xiǎn):少。
聞:聽說。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
宜乎眾矣:(愛牡丹的)應(yīng)當(dāng)有很多人吧。
宜乎:當(dāng)然。
宜:應(yīng)當(dāng)。
眾:多。
詞類活用 1.蔓:名詞用作動詞,長枝蔓。
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詞用作動詞,生枝杈。
例句:不蔓不枝 3.遠(yuǎn):形容詞作動詞,遠(yuǎn)播,遠(yuǎn)遠(yuǎn)地傳送出去。
例句:香遠(yuǎn)益清 4.清:形容詞作動詞,顯得清幽。
例句:香遠(yuǎn)益清 (亭亭凈植)植: 古義:樹立 今義:種植 ?。ㄒ撕醣娨樱┮耍? 古義:當(dāng)。
和乎連用,有當(dāng)然的意思 今義:合適,應(yīng)當(dāng)。
一詞多義 之:結(jié)構(gòu)助詞,的(水陸草木之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等閑視之,置之度外);助詞,,無實意(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或舒緩語氣 焉:語氣詞(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兼詞(故日月星辰移焉) 清:清澈(濯清漣而不妖);顯得幽香(香遠(yuǎn)益清) 遠(yuǎn):遠(yuǎn)播,形容詞用作動詞(香遠(yuǎn)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離長,(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 鮮:少 ( 陶后鮮(xiǎn)有聞);新鮮,(無鮮肥滋味之享);鮮艷,(芳草鮮美) 直:挺立 (中通外直);只,僅僅 (豈直五百里哉) 特殊句式 【判斷句】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判斷句。
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斷。
【被動句】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穢。
【文章主旨句】 蓮,花之君子者也。
【省略句】 濯清漣而不妖(謂語 “ 濯 ”前面省略了主語“蓮”) 【倒裝句】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愛蓮,何人同予者)賓語前置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隱逸之花)定語后置 固定結(jié)構(gòu):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編輯本段閱讀理解 1、蓮的品質(zhì):“蓮,花之君子者也。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 2、周敦頤詠蓮名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
” 3、公園花展,觀賞牡丹的人總比觀賞其它花的人多,用《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是:“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 4、表現(xiàn)詞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 5、描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
” 6、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對比,集中表現(xiàn)蓮高潔品質(zhì),現(xiàn)在人們常用來比喻某些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 7、比喻君子美名遠(yuǎn)揚的語句是:“香遠(yuǎn)益清。
” 8、最能概括蓮花高貴品質(zhì)的句子是(主旨句):“蓮,花之君子者也。
” 9、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dá)事理,不攀附權(quán)貴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10、對蓮花一般映襯的句子:“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 11、從生長環(huán)境的角度寫蓮花的高潔、質(zhì)樸、莊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 12、形容潔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 13、“予獨愛蓮”的原因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
” 14、從反面映襯蓮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 15、作者用隱逸者-菊花來正面襯托出蓮花在塵世中也能潔身自愛。
16、作者同時運用了富貴者-牡丹來反面襯托出蓮花擁有君子的高尚情操,不與世人一樣,只追求名利。
17、體現(xiàn)蓮自尊自愛的句子:“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
” 18、比喻君子志潔行廉,又有莊重的儀態(tài),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
文章從哪個方面寫蓮花:1.生長環(huán)境 2.體態(tài)香氣 3.風(fēng)度氣質(zhì)。
編輯本段鑒賞 蓮花,曾是古往今來文人筆下高歌詠嘆的對象, 但大多數(shù)文人都是驚嘆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將其形諸筆端;而這筆散文精品卻獨辟蹊徑,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zhì)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 ,從而也表現(xiàn)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和對追名逐利的世態(tài)的鄙視和厭惡。
從內(nèi)容上看,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并 以蓮自況,抒發(fā)了作者內(nèi)心深沉的慨嘆。
文章的前一部分,寫出了蓮花的高貴品質(zhì)。
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出了蓮花身處污泥之中,卻纖塵不染,不隨世俗、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態(tài)的可貴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 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牽扯攀附的高尚 品質(zhì);再次“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寫出了蓮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樣,凜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說的一切,事實上是作者人格的寫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證。
正如作者所說:“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其間的潛臺詞就是感慨于像他一樣具有蓮花之潔的人實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襯托,表明自己獨愛蓮花,并描繪蓮花的形象,贊美蓮花的品格。
第二段與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相比較,點明蓮花“君子”的比喻意義,表明作者對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蓮喻人,通過對蓮花的描寫和贊美,歌頌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達(dá)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對追名逐利的世態(tài)的鄙棄和厭惡。
在寫法上,《愛蓮說》具有“說”這一文體的共同特點,即托物言志。
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氣度、蓮的風(fēng)節(jié),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tài)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同時,文章還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反襯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這一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的高明手法,達(dá)到深化主題的目的。
文章以一個“愛”字貫通全文,把愛蓮這一主題落到了實處,也把愛蓮變現(xiàn)的淋漓盡致。
這首詩在語言上也同樣富有特色,那就是優(yōu)美簡練,的確是如蓮之美——“不蔓不枝”,沒有多余的無用之語。
愛蓮說(5張) 其重點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這一句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達(dá)的意思恰好相反。
其中心句為:“蓮,花之君子者也。
” 古人寫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懷, 同樣的一句話,都有二層意思,一層喻物,一層抒懷。
同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也有第二層抒懷意思。
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難。
這也是他為官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污。
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愿望罷了。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道理
所以百花之中獨蓮而能為,彌足可貴也。
這也是作者的感嘆吧,因為在大環(huán)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獨善其身的,除了逃避與遠(yuǎn)離。
或者如他那樣兢兢業(yè)業(yè)的守著自己的一份志節(jié)。
周敦頤的《愛蓮說》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開篇深沉大氣,既點明了《愛蓮說》之蓮也屬水陸草木之花,也點明了蓮的可愛,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罷了。
這為他下文的“予獨愛蓮”埋下了順理成章的伏筆。
如此開篇,出筆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
接下去周敦頤并沒在甚蕃里糾纏,只是直接縮景,一句“晉陶淵明獨愛菊”,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
接下句“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像是重復(fù),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
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愿終老南山。
他要在塵世中當(dāng)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tài),與眾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眾心態(tài)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zhì)的區(qū)別的。
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dá)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
下句周敦頤就直接進(jìn)入了正題“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寫蓮之語,愛蓮之心,喻蓮之志,可謂一氣呵成,看似是對蓮的直觀描寫,其實字字句句皆是借蓮之表像傾訴心衷也。
此運筆之老到,實讓人嘆為觀止。
可說通篇讀者都無一絲喘息之機(jī)。
語言超凡脫俗,而回味卻是雋永綿長,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頤先用花進(jìn)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讓人讀來也別有一番滋味。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此平淡之句接上節(jié)“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可謂渾然一體,不著絲毫痕跡。
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態(tài)描寫的淋漓盡致,而無一言直接指責(zé)。
在文章結(jié)尾,作者一嘆真正隱逸的高士極少,二嘆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見,三嘆貪慕富貴的俗人很多,耐人尋味,發(fā)人深省。
周敦頤通過這樣的對比,將自己比喻為君子。
君子難為,猶勝于避世也。
從這一點來看,周敦頤有些孤芳自賞的意思。
不過周敦頤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發(fā)出了深沉的感嘆“菊之愛,陶之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是的,,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
晉有陶淵明,可現(xiàn)在卻聽都沒聽到還有人會這樣做的。
或是像我一樣的,在塵世中能相守一份純凈的,有著我這樣追求君子風(fēng)范的,又有幾人
大多數(shù)的人,皆在紅塵世事中從眾罷了。
從這里可以看出,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眾只求純凈的心態(tài),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
他感嘆,是因為世風(fēng)日下,大多數(shù)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本文托物言志,表達(dá)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態(tài)度,同時也表達(dá)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鄙棄。
歌頌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美德,表達(dá)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此文高風(fēng)亮節(jié),清雅脫俗,精短,瑯瑯上口,有押韻,實為古文中難得的精品短篇。
而且一文雙解,內(nèi)容厚實而意境深遠(yuǎn)。
加上其文近似白話,易讀易解,所以成了流傳后世膾炙人口的佳品。
在賞析此文的時候,如果能感動于文中的志節(jié),這也就是讀此文的最佳所得吧。
《愛蓮說》的結(jié)構(gòu),我們可以概括為:一條線索,即以(對蓮的喜愛)為線索;兩個陪襯,以水陸草木之花為蓮的總陪襯,以菊和牡丹為蓮的旁襯和反襯;三種類型,即愛菊花,愛牡丹,愛蓮花,指代三種人菊花:隱居避世的人;蓮花:指品德高尚,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牡丹:指追求富貴高傲之人。
編輯本段本文主旨 “愛蓮”即愛君子之德。
⒈本文借贊美蓮花體現(xiàn)了作者在污濁的社會潔身自好,保持正直、堅貞的節(jié)操⒉ 批評了當(dāng)時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世風(fēng)。
編輯本段寫作背景 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學(xué)家周敦頤來星子任南康知軍。
周敦頤為人清廉正直,襟懷淡泊,平生酷愛蓮花。
周敦頤來星子后,在軍衙東側(cè)開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種植荷花。
周敦頤來星子時已值暮年(55歲),又抱病在身,所以每當(dāng)公余飯后,他或獨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賞花品茗,并寫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愛蓮說》。
《愛蓮說》雖短,但字字珠璣,歷來為人所傳誦。
一年以后,周敦頤由于年邁體弱辭官而去,在廬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講學(xué)。
他留下的蓮池和那篇《愛蓮說》,一直為后來者珍視。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調(diào)任南康知軍,滿懷對周敦頤的仰慕之情,重修愛蓮池,建立愛蓮堂,并從周的曾孫周直卿那兒得到周敦頤《愛蓮說》的墨跡,請人刻之于石立在池邊。
朱熹作詩道: 聞道移根玉井旁,花開十里不尋常; 月明露冷無人見, 獨為先生引興長。
賞析《愛蓮說》,其重點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這是全文的中心題意。
古人寫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懷,同樣的一句話,都有二層意思,一層喻物,一層抒懷。
同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也有第二層抒懷意思。
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難。
這也是他為官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污。
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愿望罷了。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道理
所以百花之中獨蓮而能為,彌足可貴也。
這也是作者的感嘆吧,因為在大環(huán)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獨善其身的,除了逃避與遠(yuǎn)離。
或者如他那樣兢兢業(yè)業(yè)的守著自己的一份志節(jié)。
周敦頤的《愛蓮說》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開篇,就是作此感嘆吧。
周敦頤是我國理學(xué)的開山祖,他的理學(xué)思想在中國哲學(xué)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周敦頤從小喜愛讀書,在家鄉(xiāng)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志趣高遠(yuǎn),博學(xué)力行,有古人之風(fēng)”。
他的學(xué)問、氣度,也感動過許多人來追隨他學(xué)習(x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頤、程顥兩兄弟,他們后來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學(xué)家。
公元1072年,周敦頤來到江西,創(chuàng)辦了濂溪書院,從此開始設(shè)堂講學(xué),收徒育人。
他將書院門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號“濂溪先生”。
因他一生酷愛蓮花,便在書院內(nèi)建造了一座愛蓮堂,堂前鑿一池,名“蓮池”,以蓮之高潔,寄托自己畢生的心志。
先生講學(xué)研讀之余,常漫步賞蓮于堂前。
后造就一篇《愛蓮說》,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成為千古絕唱,至今仍膾炙人口編輯本段作者介紹 周敦頤(1017.5.5~1073) 周敦頤 字茂叔,號濂溪,謚號元公,中國北宋思想家、理學(xué)家、哲學(xué)家。
原名敦實。
世稱濂溪先生。
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人。
北宋理學(xué)的創(chuàng)始人。
以母舅龍圖閣學(xué)士鄭向任分寧(修水)主簿,調(diào)南安軍司理參軍,移桂陽令,徙知南昌,歷合州判官、虔州通判。
熙寧初知郴州,擢廣東轉(zhuǎn)運判官,提點刑獄。
所到之處,都很有實績。
“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悅服,事不經(jīng)先生之手,吏不敢決”。
晚年知南康軍,治所在今星子縣城。
曾游覽廬山,為廬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為詩中道:“廬山我愛久,買田山中陰。
”因筑室廬山蓮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營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將原在故里的母親鄭木君墓遷葬于廬山清泉社三起山。
敦頤卒,亦附葬于母親墓旁。
以后子孫世居江州,后裔綿衍。
周敦頤先后于1067年在湖南邵州(今湖南邵陽)、1071年江西南康建有愛蓮池。
據(jù)朱熹《邵州特祀濂溪先生記》和彭謹(jǐn)《愛蓮?fù)び洷穬晌木f周敦頤1067年“以永州通判攝邵州事”《愛蓮池記碑》記載:“周子在邵州衙東北隅辟池種蓮”《湖南鄉(xiāng)土地理志》記載:“周敦頤以永州淬攝邵州事……辟池種蓮”,清雍正時期編輯的《古今圖書集成》之《方輿匯編、職方典、寶慶府古跡考一》記載:“愛蓮池,周敦頤先生觀蓮處,在邵著《愛蓮說》”。
愛蓮池(13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