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的成語
蒙漢情深賓至如歸【讀音】:bīn zhì rú guī【解釋】:賓:客人;至:到;歸:回到家中。
客人到這里就象回到自己家里一樣。
形容招待客人熱情周到。
【出處】:《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賓至如歸,無寧災患,不畏寇盜,而亦不患燥濕過甚其詞發(fā)音guò shèn qí cí釋義詞:話,言詞;甚:超過。
指話說得過分,不符合實際情況。
示例趙伯韜藐然搖了一下頭,再坐在沙發(fā)里架起了腿,只淡淡地說了四個字:“過甚其詞。
”(茅盾《子夜》九)近義詞言過其實 夸大其詞反義詞恰如其分 實事求是 適可而止
贊美蒙古族的句子
贊美蒙古族的句子】解答可以寫句子:蒙古族興起于中國北方草原,是歷史悠久的強大民族。
他們生活在遼闊的大草原,自古以來一直過著游牧的生活,草原的遼闊造就了蒙古族人民性格的豁達開朗,而長期的游牧生活造就了他們的性格格外地粗獷、豪放、勇敢,草原廣闊、人煙稀少、居住分散,所以使得蒙古族人民格外的熱情好客。
贊美“蒙古族”的句子有哪些
《草原》不是六年級的嗎?形容草原人民的四字詞語:熱情好客 熱情奔放毫不拘束 熱情洋溢賓至如歸 寬大為懷熱情好客 彬彬有禮 客隨主便 便邀還家 無微不至 便隨主客 便邀還家 無微不至 樓主,我想不到了
《草原》的課文描寫了蒙古族人民的哪些風俗習慣
套馬摔跤民族舞蹈住蒙古包奶茶、奶豆腐、盤腿坐民族服裝
《草原》中描寫蒙古族人民風俗習慣的句子。
全部都要
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
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
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聲音,也看不見什么東西,除了些忽飛忽落的小鳥。
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回明如玻璃的帶子——河
牛羊多起來,也看到了馬群,隱隱有鞭子的輕響。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
這是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
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
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
車跟著馬飛過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
1、這段話寫了(蒙古族人民迎接遠客的景象。
隆重而熱烈,體現草原人民粗獷豪放,熱情好客的品質)。
你從中體會到(體會到草原人民粗獷豪放,熱情好客的品質)。
2、傾斜的句子是(......)句,第一句中的“玻璃的帶子”指(河),寫出了河的(清澈與彎曲回旋的樣子)特點,破折號表示(作者看見河時的驚喜),最后的感嘆號表達了(說明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牲口,才會有人家......)。
第二句中的“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說明(主人迎客心切)。
“彩虹”形容(蒙古族身著節(jié)日盛裝,策馬疾馳,遠迎來客。
),讀了這句話讓我(覺得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的品質)。
3、“灑脫”的意思是(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
灑脫:言談舉止等自然,不拘束)。
請從文中找出描寫灑脫的句子來: 4、找出這段話中的一對反義詞:(男)——(女) (老)——(少) 5、“襟飄帶舞”的意思是(衣襟和裙帶迎風飄動)。
--------------------------------------希望你的問題得到解決。
祝你好運
贊美蒙古族的話
蒙古族在節(jié)日宴慶場合,總少不了長者或專門的吟唱者、被稱為“琿錦”或“和勒莫日其”(指善于辭令的祝贊者)吟誦祝詞,以增加節(jié)日氣氛。
祝詞可根據其內容分為與牧民生產相關的祝詞,如“制氈祝詞”、“蒙古包祝詞”等;與牧民生活習慣相關的祝詞,如“祭火祝詞”;與相關的祝詞,如“嬰兒誕生祝詞”、“新人祝詞”等;與競技娛樂相關的祝詞,如“游藝祝詞”、“三項競技祝詞”等。
祝詞大致由開頭、主體、結尾三個部分組成。
吟誦者吟唱時,往往在開頭交代吟唱祝詞的原因理由,即吟誦者要說明自己是以大家的意愿吟唱祝詞的,然后對所要祝福的事物進行真實的描述與贊頌,最后在結尾部分表達對未來的祝福意愿。
祝詞的中心內容部分,以所祝愿的事物、事件并按時間順序變化的場景為描述對象。
如“祭火祝詞”: 罕山只有土丘大的時候, 汪洋大海只有水洼大的時候, 可汗用火石擊燃, 皇后用嘴唇吹旺, 以火石為母, 以火鐮為父, ——那發(fā)明火的火神圣母啊
我們向你敬獻醇香的奶酒, 我們向你敬獻美味的肉食, 祈求你賜予最大的福分, 讓我們在這幸福中永生。
表達美好愿望,祈求福、祿、壽的愿望,往往以詩的形式放置于結尾部分,是所有祝詞共同的特點。
對于較短的祝詞,可稱之為祝福語。
蒙古族的祝福語在任何場合都可以由長者吟說,主要是對人、事、物的美好祝愿。
祝詞是為祈求祝愿一切事物的美好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古老而悠久的民間文學形式,是人們相信語言魔力時代的產物,由長者或專業(yè)的吟誦者在節(jié)日慶典或集體收獲勞動成果之時吟唱,以此祈求祝福人丁興旺、牲畜安泰。
二、贊詞 一首詞句華麗動聽的贊詞,是蒙古族人民豪邁情感與審美情趣的體現。
贊詞以贊美一切美好事物且從不同視角進行全面贊美為基本特征。
在贊揚馬的詞中誦道: 它那飄飄欲舞的輕美長鬃, 好像閃閃放光的寶傘隨風旋轉; 它那炯炯發(fā)光的兩只眼睛, 好像結緣的魚兒在水中游戲; 它那寬敞而舒適的胸膛, 好像天上的甘露滴滿了寶瓶; 它那聰穎而靈敏的雙耳, 好像山頂上盛開的蓮花瓣; 這匹馬一身具備了八吉祥徽, 無疑是一匹舉世無雙的寶馬。
贊詞與祝詞雖然都蘊涵著對事物贊頌的成分,但祝詞是對事物未來的祝愿,而贊詞主要是贊美景物,如對自己家鄉(xiāng)的山川河流、新建的房屋、辛勤的勞動果實、優(yōu)勝的駿馬、相互饋贈的禮物等等進行贊美,即對事物現有的一切美好形式都可加以贊美和頌揚。
贊詞同樣也是蒙古族勞動人民在漫長的勞作中創(chuàng)造的民間口頭文學形式之一,早先融會于各類習俗儀式中。
人們相信這樣的贊美能夠激發(fā)事物的活力,可增強壯志。
早期的贊詞并不僅僅是勞動人民抒發(fā)情感、表達審美情趣的文學形式,而是通過華麗的語句來取悅神靈以期望得到神的保佑與恩賜,這才是其真正的起源和早期的功能。
人們不了解自然變遷,無法掌握自然規(guī)律,因此深信通過語言可以打動神靈。
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贊詞所贊美的對象更加寬泛,涉及蒙古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根據內容,贊詞大致可分為:習俗贊詞、景物贊詞、生計贊詞三類。
每一種贊詞都有其特定的吟唱場合,且由專門的吟唱者對贊美對象進行全面的頌揚。
如“賽馬頌”,從馬匹的形貌起直到整個賽程中的每一細節(jié),以及馬的主人所做的賽馬前的準備等,都會詳盡地描述與贊美。
贊詞是民間口頭文學體裁,因此吟唱者并不拘泥于固定的語句,而是根據場景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進行即興吟誦。
因此,贊詞不僅是集體的創(chuàng)作,同時也體現著吟唱者的智慧及其藝術表現能力。
隨著時代的變遷,作為蒙古族民間口頭文學瑰寶—祝詞與贊詞所祝福與贊美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也從以往的只融會于生產、生活諸儀式的形態(tài)中,漸漸趨于在舞臺藝術與現實生活中并存發(fā)展,并且已成為蒙古族傳統(tǒng)的語言藝術典范。
對于蒙古族祝贊詞的整體研究并不是很多,其中,趙永銑先生在相關章節(jié)中做了較詳細的闡述,在此主要參考他的研究,對祝贊詞做一介紹
蒙古族同胞熱情好客的詞語
草原遼闊的詞語廣闊無垠 一望無垠 沃野千里 一望無際 一馬平川 無際無涯 寬闊無邊 草原茫茫 無邊無垠 莽莽蒼蒼 平原寬廣 遼闊無涯一碧千里 廣袤無垠、描寫蒙古族同胞熱情好客的詞語熱情好客 熱情奔放毫不拘束 熱情洋溢賓至如歸 寬大為懷熱情好客 彬彬有禮客隨主便 便邀還家無微不至 便隨主客便邀還家 無微不至描寫蒙漢人民深情話別的場面。
戀戀不舍 難舍難分 依依惜別蒙漢情深何忍別 天涯碧草話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