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dāng)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形容句子 > 詩經(jīng)里形容困乏的句子

          詩經(jīng)里形容困乏的句子

          時間:2014-07-13 10:31

          把思念深埋在心里一個人獨(dú)自承受痛苦有那些成語

          愛賢念舊 念念。

          愛慕賢者,懷舊 出處:宋·陳亮《與師侍郎》:“侍此講之熟矣。

          愛賢念舊之心,不自知其為譖也。

          ” 僾見愾聞 僾:仿佛,隱約;愾:嘆息。

          仿佛看到身影,聽到嘆息。

          形容對去世親人的思念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祭義》:“僾然必有見乎其位,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嘆息之聲。

          ” 白云孤飛 比喻客居他鄉(xiāng),思念父母。

          出處:《新唐書·狄仁杰傳》:“薦授并州法曹參軍,親在河陽。

          仁杰登太行山,反顧,見白云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

          ’瞻悵久之。

          云移,乃得去。

          ” 白云親舍 親:指父母;舍:居住。

          比喻思念父母的話。

          出處:《新唐書·狄仁杰傳》:“薦授并州法曹參軍,親在河陽。

          仁杰登太行山,反顧,見白云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

          ’瞻悵久之。

          云移,乃得去。

          ” 朝思暮想 朝:早晨;暮:晚上。

          早晚都想念。

          形容非常想念或經(jīng)常想著某一件事。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恒言》卷二十四:“再說沈洪自從中秋夜見了玉姐,到如今朝思暮想,廢寢忘餐。

          ” 春樹暮云 表示對遠(yuǎn)方友人的思念。

          出處:唐·杜甫《春日憶李白》詩:“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xì)論文。

          ” 睹物思人 睹:看;思:思念。

          看見死去或離別的人留下的東西就想起了這個人。

          出處:唐·裴铏《傳奇·顏?!罚骸百F妃贈辟(避)塵犀簪一枚,曰:‘異日睹物思人。

          ’” 翻腸攪肚 形容內(nèi)心極度思念或感到非常不安。

          出處:楊朔《雪花飄飄》:“不過也怪,自從部隊(duì)逼近下花園,百歲忽然翻腸攪肚的想念起爹爹來了。

          ” 分心掛腹 形容十分掛念。

          出處:《宋書·王僧達(dá)傳》:“山川險阻,吉兇路塞……分心掛腹,實(shí)亦私苦。

          ” 風(fēng)木之思 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孝養(yǎng)而生的思念之情。

          出處:明·張居正《承天大志紀(jì)贊·陵寢紀(jì)》:“臣謹(jǐn)以山川形勝、陵宮規(guī)制,各為一圖,用備九重瞻覽,少慰風(fēng)木之思。

          ” 風(fēng)情月思 指男女相互愛戀的情思。

          亦作“風(fēng)情月意”。

          出處:明·高濂《玉簪記·合慶》:“京兆府當(dāng)年指腹,女貞觀重會玉簪。

          慢寫出風(fēng)情月思,畫堂前侑酒承歡。

          ”明·楊柔勝《玉環(huán)記·韋皋延賓》:“記當(dāng)年與那人初見,只指望郵亭一夜姻緣,誰想他風(fēng)情月思深留戀,安甜靜,樂幽閑。

          ” 蜂迷蝶猜 比喻男子對女子的思慕。

          出處:明·高明《琵琶記·丞相教女》:“絳羅深護(hù)奇葩小,不許蜂迷蝶猜。

          ” 蜂識鶯猜 比喻男子對女子的思慕。

          同“蜂迷蝶猜”。

          出處:元本·高明《琵琶記·牛相教女》:“絳羅深護(hù)奇葩小,不許蜂識鶯猜。

          ” 鳳愁鸞怨 比喻夫妻間因思念而生的愁怨。

          出處:明·王玉峰《夢香記·餞別》:“無奈分離一旦,你功名儻萬全,也思恩愛有三年。

          苦只為鶚?biāo)]鵬騫,博得鳳愁鸞怨。

          ” 甘心首疾 甘心:情愿,樂意;首:頭;疾:病,引申為痛。

          想得頭痛也心甘情愿。

          形容男女之間相互思念的癡情。

          出處:《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 掛肚牽腸 極言牽掛,掛念。

          出處:《白雪遺音·嶺兒調(diào)·從別后》:“從別后……心兒里掛肚牽腸,廢寢忘食。

          ” 掛肚牽心 牽:牽掛。

          形容憂慮不安的心情。

          歸正守丘 傳說狐貍將死時,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

          比喻不忘本。

          也比喻暮年思念故鄉(xiāng)。

          出處:《禮記·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 寒泉之思 指子女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出處:《詩經(jīng)·邶風(fēng)·凱風(fēng)》:“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 鶴唳華亭 表現(xiàn)思念、懷舊之意。

          亦為慨嘆仕途險惡、人生無常之詞。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陸平原河橋敗,為盧志所讒,被誅。

          臨刑嘆曰:‘欲聞華亭鶴唳,可復(fù)得乎

          ’” 紅豆相思 紅豆:植物名,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愛情。

          比喻男女相思。

          出處:唐·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 狐死首丘 首丘:頭向著狐穴所在的土丘。

          傳說狐貍將死時,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

          比喻不忘本。

          也比喻暮年思念故鄉(xiāng)。

          出處:戰(zhàn)國·楚·屈原《九章·涉江》:“鳥飛反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

          ”《禮記·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 回文織錦 比喻有關(guān)相思的絕妙詩文。

          出處:典出《晉書·列女傳·竇滔妻蘇氏》:“竇滔妻蘇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蘭。

          善屬文。

          滔,苻堅時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滔。

          宛轉(zhuǎn)循環(huán)以讀之,詞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

          ” 魂馳夢想 形容思念萬分。

          魂勞夢斷 形容日夜思念,精神困乏。

          魂?duì)繅艨M 形容萬分思念。

          出處:宋·劉過《醉太平》詞:“思君憶君,魂?duì)繅艨M,翠銷香暖云屏,更哪堪酒醒。

          ” 兼葭秋水 比喻思慕的人。

          兼,同“蒹”。

          蒹葭伊人 蒹葭:初生的蘆葦;伊人:那個人。

          指一心尋求思戀而不曾會面的人。

          出處:《詩經(jīng)·秦風(fēng)·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 蒹葭之思 蒹葭:初生的蘆葦;思:思念,懷念。

          指戀人的思念之情。

          出處:《詩經(jīng)·秦風(fēng)·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 剪燭西窗 原指思念遠(yuǎn)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語。

          后泛指親友聚談。

          出處:唐·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焦心勞思 形容人非常操心、擔(dān)憂。

          出處:宋·司馬光《進(jìn)五規(guī)狀·遠(yuǎn)謀》:“臣竊見國家每邊境有急,羽書相銜,或一方饑饉,餓莩盈野,則廟堂之上焦心勞思,忘寢廢食以憂之。

          ” 眷眷之心 眷眷:愛戀。

          依戀不舍之心。

          出處:《漢書·文帝紀(jì)下》:“既定漢室,建立明主,眷眷之心,豈有異哉。

          ” 刻骨銘心 銘刻在心靈深處。

          形容記憶深刻,永遠(yuǎn)不忘。

          出處: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深荷王公之德,銘刻心骨。

          ” 刻骨相思 形容思念之深,歷久難移。

          出處:五代·溫庭筠《新添聲楊柳枝·二》詞:“井底點(diǎn)燈深燭伊,共郎長行莫圍棋。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 樂不思蜀 很快樂,不思念蜀國。

          比喻在新環(huán)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huán)境中去。

          出處:《三國志·蜀書·后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

          ’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 離情別緒 分離前后惜別、相思的愁苦情緒。

          出處:宋·歐陽修《梁州令》:“離情別恨多少,條條結(jié)向垂楊縷。

          ” 戀戀不舍 戀戀:愛慕,留戀。

          原形容極其愛慕,不能丟開。

          現(xiàn)多形容非常留戀,舍不得離開。

          出處:《史記·范睢傳》:“然公之所以得無死者,以綈袍戀戀,有故人之間,故釋公。

          ”宋·王明清《揮塵后錄》卷六:“(蔡)元度送之郊外,促膝劇談,戀戀不能舍。

          ” 戀戀難舍 原形容極其愛慕,不能丟開。

          現(xiàn)多形容非常留戀,舍不得離開。

          同“戀戀不舍”。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十五回:“子牙戀戀難舍,有兩極仙翁上前言曰:‘子牙

          機(jī)會難逢,時不可失;況天數(shù)已定,自難逃躲。

          你雖是下山,待你功成之時,自有上山之日。

          ’” 戀棧不去 棧:養(yǎng)牲畜的棚子或柵欄。

          戀棧:牲畜留戀自己的圈、棚。

          形容人貪戀官位,不想離去。

          出處:《晉書·宣帝紀(jì)》:“駑馬戀棧豆。

          ” 流連忘反 留戀不舍,忘記返回。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5回:“人君之宴樂有常,未聞流連忘反。

          ” 流連忘返 流連:留戀不止。

          玩樂時留戀不愿離開。

          留戀得忘記了回去。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

          ” 流溺忘反 猶言流連忘反。

          留戀不舍,忘記返回。

          留連不舍 依戀著不愿去。

          形容依依惜別的情貌。

          同“留戀不舍”。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九十二回:“楊大郎見他愛這粉頭,留連不舍。

          ” 留戀不舍 依戀著不愿去。

          形容依依惜別的情貌。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玄德曰:‘吾初見子龍,便有留戀不舍之情。

          今幸得相遇

          ’” 履信思順 篤守信用,思念和順。

          眠思夢想 睡夢中也在想念。

          形容思念之甚。

          出處:《醒世悟言·李玉英獄中訟冤》:“且說那禁子貪愛玉英容貌,眠思夢想,要去奸他。

          ” 銘心刻骨 刻寫在心上骨上,形容記憶深刻,難以忘記。

          出處: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深荷王公之德,銘刻心骨。

          ” 銘心鏤骨 形容感受極深,永記不忘。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序致》:“追思平昔之指,銘肌鏤骨。

          ” 暮想朝思 形容時時刻刻都在想念。

          暮云春樹 表示對遠(yuǎn)方友人的思念。

          出處:唐·杜甫《春日憶李白》詩:“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 念念不忘 念念:時刻思念著。

          形容牢記于心,時刻不忘。

          出處:《朱子全書·論語》:“言其于忠信篤敬,念念不忘。

          ” 念茲在茲 念:思念;茲:此,這個。

          泛指念念不忘某一件事情。

          出處:《尚書·大禹漠》:“帝念哉

          念茲在茲,釋茲在茲。

          名言茲在茲,允出茲在茲,惟帝念功。

          ” 牽腸割肚 ①形容非常想念。

          ②形容內(nèi)心悲痛如刀割。

          出處:元·白樸《小石調(diào)·惱煞人》曲:“為憶小卿,牽腸割肚,凄惶悄然無底末。

          ” 牽腸掛肚 牽:拉。

          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出處:元·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三折:“可怎生將俺孩兒一時勾去,害的俺張善友牽腸割肚。

          ” 牽腸縈心 猶牽腸掛肚。

          出處:葉圣陶《線下·一個青年》接信后竟置之不答,那種牽腸縈心的期待不將把血管都絞破么

          ” 切切在心 切切:形容情意懇切真摯。

          牢牢地記在心里。

          形容殷切的思念。

          出處: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十一回:“不期被住持爺知覺,施惻隱之心,釋放我等,又賜諸弟兄財物,至今感佩不忘。

          小人切切在心,報恩無地。

          ” 秋水伊人 指思念中的那個人。

          出處:《詩·秦風(fēng)·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 拳拳在念 拳拳:懇切。

          在念:在思念之中。

          形容老是牽掛著。

          出處:元·馬致遠(yuǎn)《薦福碑》第一折:“老夫自登仕路以來,與兄弟張鎬,數(shù)載不能相會,未知進(jìn)取功名也流落四方,老夫常切切之心,拳拳在念。

          ” 入骨相思 形容思念之深,歷久難移。

          出處:五代·溫庭筠《新添聲楊柳枝·二》詞:“井底點(diǎn)燈深燭伊,共郎長行莫圍棋。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 食不下咽 食物雖在口中但咽不下去。

          形容憂心忡忡,不思飲食。

          出處:唐·韓愈《張中丞傳后敘》:“霽云(南霽云)慷慨語曰:‘云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云雖欲獨(dú)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

          ’” 室邇?nèi)隋? 房屋就在近處,可是房屋的主人卻離得遠(yuǎn)了。

          多用于思念遠(yuǎn)別的人或悼念死者。

          同“室邇?nèi)诉h(yuǎn)”。

          室邇?nèi)诉b 房屋就在近處,可是房屋的主人卻離得遠(yuǎn)了。

          多用于思念遠(yuǎn)別的人或悼念死者。

          同“室邇?nèi)诉h(yuǎn)”。

          室邇?nèi)诉h(yuǎn) 室:房屋;邇:近。

          房屋就在近處,可是房屋的主人卻離得遠(yuǎn)了。

          多用于思念遠(yuǎn)別的人或悼念死者。

          出處:《詩經(jīng)·鄭風(fēng)·東門之墠》:“其室則邇,其人甚遠(yuǎn)。

          ” 首丘之情 首丘:頭向著狐穴所在的土丘。

          傳說狐貍將死時,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

          比喻不忘本。

          也比喻暮年思念故鄉(xiāng)。

          出處:戰(zhàn)國楚·屈原《九章·涉江》:“鳥飛反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

          ”《禮記·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 涕零如雨 涕零:流淚。

          眼淚象雨水一樣往下淌。

          形容思念的感情極深。

          出處:《詩經(jīng)·小雅·小明》:“念彼共人,涕零如雨。

          ” 天末涼風(fēng) 天末:天的盡頭;涼風(fēng):特指初秋的西南風(fēng)。

          原指杜甫因秋風(fēng)起而想到流放在天末的摯友李白。

          后常比喻觸景生情,思念故人。

          出處:唐·杜甫《天末懷李白》詩:“涼風(fēng)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 望云之情 比喻思念父母的心情。

          出處:《新唐書·狄仁杰傳》:“仁杰登奇太行山,反顧,見白云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

          ’瞻悵久之。

          云移乃得去。

          ” 畏威懷德 懷:思念。

          畏懼聲威,感念德惠。

          出處:《國語·晉語八》:“民畏其威,而懷其德,莫能勿從。

          ” 聞聲相思 聲:名聲。

          指思慕、欽仰有聲望的人。

          出處:《鬼谷子·內(nèi)揵》:“君臣上下之事,有遠(yuǎn)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jìn)前不御,遙聞聲而相思。

          ” 西窗剪燭 原指思念遠(yuǎn)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語。

          后泛指親友聚談。

          出處:唐·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懸腸掛肚 形容掛念之深切。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二回 “只為父親這一事,懸腸掛肚,坐臥不安。

          ” 眼穿腸斷 眼穿:望眼欲穿。

          眼欲望穿,腸欲盼斷。

          形容盼望、相思之極。

          出處:宋·柳永《安公子》詞:“當(dāng)初不合輕分散,及至厭厭獨(dú)自個,卻眼穿腸斷。

          ” 楊柳依依 楊柳:古詩文中楊柳通用,泛指柳樹。

          依依:輕柔的樣子。

          古人送行,折柳相贈,表示依依惜別。

          比喻依依不舍的惜別之情。

          一見傾心 傾心:愛慕。

          初次見面就十分愛幕。

          出處:《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九年》:“主上與將軍風(fēng)殊類別,一見傾心,親如宗戚。

          ” 一日三秋 三秋:三個季度。

          意思是一天不見面,就象過了三個季度。

          比喻分別時間雖短,卻覺得很長。

          形容思念殷切。

          出處:《詩經(jīng)·王風(fēng)·采蓮》:“彼采葛兮,一是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 一日三歲 形容對人思念殷切。

          出處:《詩·王風(fēng)·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 一日三月 形容對人思念殷切。

          出處:《詩·王風(fēng)·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 依依惜別 依依:留戀的樣子;惜別:舍不得分別。

          形容十分留戀,舍不得分開。

          出處:宋·陸游《舟中對月》:“百壺載酒游凌云,醉中揮袖別故人,依依向我不忍別,誰似峨嵋半輪月。

          ” 驛寄梅花 請郵差寄送梅花。

          比喻向遠(yuǎn)方友人表達(dá)思念之情。

          出處:三國·陸凱《贈范曄》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卿寄一枝春。

          ” 驛路梅花 表示對親友的問候及思念。

          出處:唐·牟融《送范啟東還京》詩:“官橋楊柳和愁折,驛路梅花帶雪看。

          ” 驛使梅花 表示對親友的問候及思念。

          出處:《太平御覽》卷九七○引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陸凱與范曄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并贈花詩曰:‘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

          ’” 意惹情牽 惹:引起。

          牽:牽掛。

          引起情感上的纏綿牽掛。

          引日成歲 捱過一天像度過一年。

          形容思念的深切。

          憂心忡忡 忡忡:憂慮不安的樣子。

          形容心事重重,非常憂愁。

          出處:《詩經(jīng)·召南·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 憂心悄悄 憂慮不安的樣子。

          憂心如焚 如焚:象火燒一樣。

          心里愁得象火燒一樣。

          形容非常憂慮焦急。

          出處:《詩經(jīng)·小雅·節(jié)南山》:“憂心如焚,不敢戲談。

          ” 月明千里 月光普照大地。

          后多用作友人或戀人相隔遙遠(yuǎn),月夜倍增思念的典故。

          出處:南朝宋·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

          ” 越鳥南棲 從南方飛來的鳥,筑巢時一定在南邊的樹枝上。

          比喻難忘故鄉(xiāng)情。

          出處:南朝·梁·蕭統(tǒng)《古詩十九首》:“葫馬依北風(fēng),越鳥巢南枝。

          ” 云樹之思 比喻朋友闊別后的相思之情。

          出處:唐·杜甫《春日憶李白》詩:“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 輾轉(zhuǎn)反側(cè) 輾轉(zhuǎn):翻來復(fù)去;反側(cè):反復(fù)。

          翻來復(fù)去,睡不著覺。

          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

          出處:《詩經(jīng)·周南·關(guān)雎》:“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

          ” 晝思夜想 晝:白天。

          日月想念。

          形容思念極深。

          坐臥不安 坐著躺著都不安寧。

          形容因憂愁恐懼而不安的樣子。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回:“自從哥哥吃官事,兄弟坐立不安,又無路可救。

          ” 坐臥不寧 坐著躺著都不安寧。

          常形容心緒煩亂。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四回:“各事冗雜,亦難盡述,因此忙的鳳姐茶飯無心,坐臥不寧。

          ” 坐臥針氈 猶言如坐針氈。

          形容很不安寧。

          出處:明·陳與郊《義犬》第四出:“狄靈慶得命回家,十分僥幸,只是心魂恍惚,坐臥針氈。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一天不見,就好象過了三年。

          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

          出處:《詩經(jīng)·王風(fēng)·采葛》:“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形容對過去懷念的成語

          出自《小雅·北山》“溥天之下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大夫不均,我從事獨(dú)”溥:(pǔ普)通“普”。

          《禮記·中庸》:“溥溥如天。

          ”《漢書·王莽傳下》:“惟民困乏,雖溥開諸倉以賑贍之,猶恐未足。

          ”《玉篇·水部》:“溥,遍也,普也。

          ”這里用為普遍之意。

          率:《左傳·宣公十二年》:“率師以來,惟敵是求。

          ”《荀子·富國》:“將率不能,則兵弱。

          ”《史記·孔子世家》:“王之將率有如子路者乎?”《鹽鐵論·疾貪》:“貪鄙在率不在下,教訓(xùn)在政不在民也。

          ”《春秋繁露·五行相勝》:“將率不親,士卒不使。

          ”這里用為領(lǐng)導(dǎo)、統(tǒng)帥之意。

          濱:通“瀕”。

          動詞。

          《國語·齊語》:“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鉤,是以濱于死。

          ”《列子·說符》:“有人濱河而居,習(xí)于水。

          ”《史記》:“而鄒、魯濱洙、泗。

          ”《后漢書·袁安傳》:“至乎章和之初,降者十余萬人,議者欲置之濱塞。

          ”這里用為靠近、臨近之意。

          意思天下所有的土地,沒有一處不歸王;統(tǒng)率土地來靠近,沒有誰不是王的臣民。

          大夫做事雖不均,我獨(dú)去從事那賢人。

          原文注釋和翻譯陟1彼北山,言采其杞。

          偕偕2士子,朝夕從事。

          王事靡3盬4,憂我父母。

          溥5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6土之濱7,莫非王臣。

          大夫不均,我從事獨(dú)賢。

          四牡8彭彭9,王事傍傍10。

          嘉我未老,鮮11我方12將13。

          旅14力方剛15,經(jīng)營四方。

          或燕燕16居息,或盡瘁事國,或息偃在床,或不已17于行。

          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18勞。

          或棲遲偃仰,或王事鞅19掌。

          或湛20樂飲酒,或慘慘畏咎。

          或出入風(fēng)議,或靡事不為。

          注釋】1.陟:(zhi至)《詩·周南·卷耳》:“陟彼崔嵬。

          ”《詩·魏風(fēng)·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詩·小雅·車舝》:“陟彼高岡,析其柞薪。

          ”《詩·大雅·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詩·大雅·皇矣》:“陟我高岡,無矢我陵。

          ”《詩·周頌·閔予小子》:“陟降庭止。

          ”《爾雅》:“陟,升也。

          ”《虞書》:“汝陟帝位。

          ”《說文》:“陟,登也。

          ”這里用為登高之意。

          2.偕:《詩·鄘風(fēng)·君子偕老》:“君子偕老,副笄六珈。

          ”《詩·魏風(fēng)·陟岵》:“夙夜必偕。

          ”《詩·小雅·魚麗》:“物其旨矣,維其偕矣。

          ”《詩·小雅·賓之初筵》:“酒既和旨,飲酒孔偕。

          ”《左傳·莊公七年》:“與雨偕也。

          ”《孟子·公孫丑上》:“故由由然與之偕而不自失焉。

          ”《說文》:“偕,俱也。

          ”這里用為共同在一起之意。

          3.靡:《詩·邶風(fēng)·旄丘》:“叔兮伯兮,靡所與同。

          ”《詩·邶風(fēng)·泉水》:“靡日不思。

          ”《詩·鄘風(fēng)·柏舟》:“之死矢靡慝。

          母也天只

          不諒人只

          ”《詩·唐風(fēng)·鴇羽》:“王事靡盬,不能藝稷黍。

          ”《詩·小雅·皇皇者華》:“駪駪征夫,每懷靡及。

          ”《詩·小雅·采薇》:“靡室靡家。

          ”《詩·小雅·四牡》:“王事靡盬,我心傷悲。

          ”《詩·大雅·皇矣》:“比于文王,其德靡悔。

          ”《戰(zhàn)國策·秦策》:“靡不有初。

          ”《爾雅》:“靡,無也。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靡不畢現(xiàn)。

          ”這里用為沒有之意。

          4.盬:(gu古)通“苦”。

          《詩·唐風(fēng)·鴇羽》:“王事靡盬,不能藝稷黍。

          ”《詩·小雅·四牡》:“王事靡盬,我心傷悲。

          ”《詩·小雅·采薇》:“王事靡盬,不遑啟處。

          ”《詩·小雅·杕杜》:“王事靡盬,繼嗣我日。

          ”這里用為止息之意。

          5.溥:(pǔ普)通“普”。

          《禮記·中庸》:“溥溥如天。

          ”《漢書·王莽傳下》:“惟民困乏,雖溥開諸倉以賑贍之,猶恐未足。

          ”《玉篇·水部》:“溥,遍也,普也。

          ”這里用為普遍之意。

          6.率:《左傳·宣公十二年》:“率師以來,惟敵是求。

          ”《荀子·富國》:“將率不能,則兵弱。

          ”《史記·孔子世家》:“王之將率有如子路者乎?”《鹽鐵論·疾貪》:“貪鄙在率不在下,教訓(xùn)在政不在民也。

          ”《春秋繁露·五行相勝》:“將率不親,士卒不使。

          ”這里用為領(lǐng)導(dǎo)、統(tǒng)帥之意。

          7.濱:通“瀕”。

          動詞。

          《國語·齊語》:“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鉤,是以濱于死。

          ”《列子·說符》:“有人濱河而居,習(xí)于水。

          ”《史記》:“而鄒、魯濱洙、泗。

          ”《后漢書·袁安傳》:“至乎章和之初,降者十余萬人,議者欲置之濱塞。

          ”這里用為靠近、臨近之意。

          8.牡:《詩·邶風(fēng)·匏有苦葉》:“雉鳴求其牡。

          ”《詩·衛(wèi)風(fēng)·碩人》:“四牡有驕,朱幩鑣鑣,翟茀以朝。

          ”《詩·秦風(fēng)·駟驖》:“奉時辰牡,辰牡孔碩。

          ”《詩·小雅·伐木》:“既有肥牡,以速諸舅。

          ”《詩·小雅·四牡》:“四牡騑騑,周道迤遲。

          ”《詩·魯頌·駉》:“駉駉牡馬。

          ”《老子·五十五章》:“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論語·堯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

          ”《儀禮·喪服傳》:“牡麻者,枲麻也。

          ”《大戴禮記·易本命》:“丘陵為牡。

          ”《漢書·五行志》:“陽奇為牡。

          ”《說文》:“牡,畜父也。

          ”這里用為雄性的鳥獸,在生殖過程中起授精作用從而生育下一代的生物之意。

          9.彭:盛大貌。

          《易·大有·九四》:“匪其彭,無咎。

          ”《詩·齊風(fēng)·載驅(qū)》:“汶水湯湯,行人彭彭。

          ”《詩·小雅·出車》:“出車彭彭,旗旐央央。

          ”《詩·小雅·北山》朱駿聲曰:“《詩》‘四牡彭彭’、‘出車彭彭’、‘行人彭彭’、‘駟路彭彭’,皆言車馬威儀之盛。

          ”《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這里用為盛多之意。

          10.傍:(bàng棒)同“旁”。

          《墨子·尚同中》:“己有善,傍薦之;上有過,規(guī)諫之。

          ”《廣韻·唐韻》:“傍,亦作旁。

          ”這里用為廣博、普遍之意。

          11.鮮:通“獻(xiàn)”。

          《詩·小雅·車舝》:“鮮我覯爾,我心寫兮。

          ”《禮記·月令》:“子乃鮮羔開冰,先薦寢廟。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乾部》:“鮮,假借為獻(xiàn)。

          ”這里用為進(jìn)獻(xiàn)之意。

          12.方:通“仿”。

          《詩·召南·鵲巢》:“維鵲有巢,維鳩方之。

          ”《詩·小雅·十日之交》:“楀維師氏,艷妻煽方處。

          ”《詩·大雅·皇矣》:“萬邦之方,下民之王。

          ”《論語·憲問》:“子貢方人。

          ”《孟子·梁惠王下》:“方命虐民,飲食若流。

          ”《荀子·勸學(xué)》:“方其人之習(xí)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

          ”《商君書·算地》:“今世巧而民淫,方效湯武之時,而行神農(nóng)之事。

          ”這里用為模擬、仿效之意。

          13.將:《詩·衛(wèi)風(fēng)·將仲子》:“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詩·鄭風(fēng)·大叔于田》:“將叔勿狃,戒其傷女。

          ”《詩·鄭風(fēng)·豐》:“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將兮。

          ”《詩·豳風(fēng)·破斧》:“哀我人斯,亦孔之將。

          ”這里用為愿、請求之意。

          用來表示禮貌上的尊敬。

          14.旅:《詩·小雅·黍苗》:“我徒我御,我?guī)熚衣谩?/p>

          ”《國語·越語上》:“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jìn)旅退也。

          ”這里用為俱、一同之意。

          15.剛:《書·皋謨》:“剛而塞。

          ”《老子》:“柔弱勝剛強(qiáng)。

          ”《論語·公冶長》:“棖也欲,焉得剛

          ”《廣韻》:“剛,強(qiáng)也。

          ”這里用為堅強(qiáng)不屈、剛正不阿之意。

          16.燕:《易·中孚·初九》:“虞,吉;有它不燕。

          ”《詩·小雅·蓼蕭》:“燕笑語兮。

          ”《詩·小雅·六月》:“吉甫燕喜。

          ”《老子·二十六章》:“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論語·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禮記·中庸》:“燕毛,所以序齒也。

          ”《漢書·蔡儀傳》:“愿賜清閑之燕,得盡精思於前。

          ”顏師古注:“燕,安息也。

          ”《集韻·銑韻》:“宴,《爾雅》:‘宴,宴居,息也。

          ’或作燕。

          ”《字匯·火部》:“燕,宴也。

          ”這里用為安閑休息之意。

          17.己:(yi擠)《易·損·初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

          ”《詩·鄭風(fēng)·風(fēng)雨》:“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

          ”鄭玄箋:“已,止。

          ”《詩·唐風(fēng)·蟋蟀》:“無已大康,職思其居。

          ”《詩·陳風(fēng)·墓門》:“知而不已,誰昔然矣。

          ”《詩·小雅·南山有臺》:“德音不已。

          ”《詩·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無罪。

          ”《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論語·公冶長》:“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己矣。

          ”《孟子·梁惠王下》:“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

          已乎

          ”《列子·湯問》:“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廣韻·止韻》:“已,止也。

          ”這里用為停止之意。

          18.劬:(qu渠)《詩·邶風(fēng)·凱風(fēng)》:“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詩·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詩·小雅·鴻雁》:“之子于征,劬勞于野。

          ”《荀子·富國》:“或佚或樂,或劬或勞,非特以為淫泰夸麗之聲。

          ”《集韻·虞韻》:“劬,勞也。

          ”這里用為辛勞之意。

          19.鞅:(yāng央)《晉書·李嵩傳》:“野逸無所就鞅。

          ”唐白居易《香爐峰》:“紛紛何屑屑,未能脫塵鞅。

          ”這里用為羈絆之意。

          形容事務(wù)繁忙的樣子。

          20.湛:《詩·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陽不晞。

          ”《詩·小雅·常棣》:“兄弟既翕,和樂且湛。

          ”《詩·小雅·鹿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

          ”《詩·小雅·賓之初筵》:“錫爾純嘏,子孫甚湛。

          ”《老子·四章》:“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

          ”《淮南子·覽冥》:“故東風(fēng)至而酒湛溢。

          ”這里用為盈滿、飽滿之意。

          【譯文】登上高高的北山,言說那采杞之事。

          聚在一起的讀書人,從早到晚都做事。

          王爺?shù)牟钍聸]停息,想我父母心憂慮。

          天下所有的土地,沒有一處不歸王;統(tǒng)率土地來靠近,沒有誰不是王的臣民。

          大夫做事雖不均,我獨(dú)去從事那賢人。

          四馬拉車多盛大,君王之事很廣博。

          嘉獎我年齡尚未老,呈獻(xiàn)仿效我請求。

          一同出力效剛強(qiáng),經(jīng)營管理國四方。

          或者安閑居家息,或者事國盡全力。

          或者休息臥床上,或者奔走不停忙。

          或不知叫誰來號令,或不知讓誰來辛勞。

          或一再推遲來等待,或王事羈絆太繁忙。

          或精神飽滿來飲酒,或害怕小心又犯錯。

          或出入是非議論中,或什么事情都不做。

          【說明】這是一首在家族內(nèi)部小型宴會上唱的雅歌,歌者通過他的詠唱,描述了他在君王身邊工作的情況。

          第一段是帶有歉意地述說他們工作很忙,可他還是掛念著父母親的。

          第二段則是說明只有從事王事,雖然朝廷里有不均之人,但我跟的是賢人。

          第三段是形容王國盛大,而我得到了重任。

          后三段則是描述了他工作中的各種情況,這些情形,我們現(xiàn)代人也在經(jīng)歷中,一會兒很閑,一會兒又很忙,一段時間連覺也沒得睡,一段時間又天天很休閑。

          一會兒大家伙團(tuán)結(jié)一致,飲酒作樂,一會兒又身處各種是非風(fēng)議中,互相傾軋排擠。

          歌者在終于有一天回家后,向家里人訴說出他工作中的各種情形,心情想必也就放松了很多吧

          形容思念一個人成語?

          《詩經(jīng)·邶風(fēng)·凱風(fēng)》 凱風(fēng)自南, 大風(fēng)從南吹來, 吹彼棘心。

          吹亂棘薪枝條。

           棘心夭夭, 棘薪枝條傾屈, 母氏劬勞。

          母親受盡操勞。

           凱風(fēng)自南, 大風(fēng)從南吹來, 吹彼棘薪。

          吹亂棘薪枝條。

           母氏甚善, 母親明智善良, 我無令人。

          無奈子女不好。

           爰有寒泉

          何處海泉清冽

           在浚之下。

          它在浚邑之下。

           有子七人, 雖有兒子七人, 母氏勞苦。

          母親勞苦困乏。

           睍睆黃鳥, 黃雀關(guān)關(guān)鳴叫, 載好其音。

          它的歌聲美妙。

           有子七人, 雖有兒子七人, 莫慰母心。

          難以慰悅母心。

          詩經(jīng)當(dāng)中 區(qū)分大小雅的標(biāo)準(zhǔn)是什么

          有什么可以參考的文獻(xiàn)

          詩經(jīng)中的大雅和小雅,一般認(rèn)為是西周中期與西周晚期的作品。

          大小雅中的詩歌,多是貴族所寫作,反映貴族的生活。

          較低層的是士身分的人;這里的士不是讀書人的意思,而是低于大夫的一種身分,可以說是低層的官吏,即統(tǒng)治階級中偏下層的人。

          貴族自然寫頌體的詩,或者說,頌體的詩本來就應(yīng)是貴族所寫的。

          這里要說說大雅中三篇非常有名的史詩性質(zhì)的詩篇:《生民》《公劉》和《綿》。

          《生民》是敘述周人傳說中的始祖后稷的事跡的。

          詩中說,后稷的母親足踩了天帝的巨大的腳印,因而懷孕,生下了后稷。

          后稷在嬰兒時期,就得到各種鳥獸的保護(hù)。

          長大之后,后稷開始種各種莊稼,于是周人開始有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公劉》和《綿》兩篇,分別敘述后來公劉和古公亶父這兩位不同時期的周族的首領(lǐng),先后帶領(lǐng)周族的民眾,尋找新的居住地,開墾荒地,劃分疆界,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并構(gòu)筑房屋,建立部落的中心機(jī)構(gòu)。

          總之,三篇詩都是周人的創(chuàng)業(yè)史。

          讀這種辟草萊,劃阡陌,修溝渠,建房舍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歷史,人心感到親切,人心為之鼓舞;或者說,至少絕對不會讓人心中有絲毫不舒服不愉快的感受。

          此外,大雅小雅中都還有些寫勝利的征伐的詩。

          這些詩,雖然中間也有一些周人的首領(lǐng)以德化人的語句,但人讀這些詩,對戰(zhàn)爭總是難于形成一種純凈的溫馨和諧的感覺。

          兩三千年的歷史書中,一直宣傳周文王周武王無比偉大的德行,似乎武王伐紂,絕對是正義討伐邪惡,戰(zhàn)爭的進(jìn)行如同摧枯拉朽,商紂的民眾全是簞食壺漿,歡迎武王。

          但也有的古書上說武王伐紂的戰(zhàn)爭極其殘酷,以致“血流漂杵”。

          周王朝的統(tǒng)治,后來雖然逐漸衰落,但終究其存在一直延續(xù)了八百年之久。

          于是,周王朝,尤其是周文武、周公在道德正義上的崇高形象便被他們自己的反復(fù)宣傳而逐漸固化為絕對的真理。

          先秦時代的以及后秦時代的儒家們又千遍萬遍的宣揚(yáng),西周的政治以至成了文明、正義、道德、真理的代名詞。

          我的意思,對這些理應(yīng)保留那么一點(diǎn)適度的懷疑。

          至少,對武王伐紂的正義性的信賴,在人們的心中不可達(dá)到百分之百的程度。

          阻攔武王伐紂的伯夷叔齊,對武王伐紂就曾有過“以暴易暴”的批評與傷嘆。

          中國的古籍中尚能留下這樣的聲音,實(shí)在可算是中華民族自古具有反思能力的可貴的證明。

          官方編撰的歷史從來不是完全可靠的。

          對自己開國時勝利的戰(zhàn)爭史的不厭其煩的宣傳,其真正的積極意義一定是很有限的,甚至是值得懷疑的。

          周人以武力滅掉了商,但還是懂得單純宣傳武力的不妥,于是努力宣傳自己是因?yàn)橛械?,才得了天下,天命才轉(zhuǎn)到了他們的身上。

          后世因自己的武功而宣揚(yáng)自己的合法性的人,更應(yīng)慎之。

          大小雅中一些詩描寫了貴族階級的生活,例如,不時舉行的豐盛的酒宴。

          《小雅·魚麗》這篇不長的詩,主要的甚至唯一的內(nèi)容,就是描寫酒宴的奢侈、豪華。

          但這一篇也許只是一個例外,其他一些寫宴飲的詩,大都寫得比較莊重。

          比如小雅的第一篇《鹿鳴》,寫統(tǒng)治者歡宴群臣,并給臣子們以賞賜。

          但詩中的句子,全把臣子當(dāng)作他的高貴的賓客。

          實(shí)際上此詩并不是統(tǒng)治者自己寫的,但很可能表現(xiàn)的是包括賢明的國君在內(nèi)的統(tǒng)治階層比較普遍的觀念。

          其第一章中寫道: 人之好我, 客人愛護(hù)我, 示我周行。

          反復(fù)叮嚀使我方向明。

          其第二章中又寫道: 我有嘉賓, 我有博學(xué)善良的客人, 德音孔昭。

          他的聲譽(yù)多么崇高。

          視民不恌, 激勵人民不茍且因循, 君子是則是效。

          君子向他學(xué)習(xí)仿效。

          [1]還有一些宴請兄弟、宴請朋友的詩,也都顯得莊重,并包含一些有益的人生教誨。

          詩經(jīng)中上層社會的詩篇里,不時會有富于人生哲理的句子。

          例如大雅的第一篇《文王》,本是贊頌周文王建立國家的詩篇,其第一章中就有這樣的句子: 周雖舊邦, 周雖然是一個古老的國家, 其命維新。

          它的國運(yùn)從此更新。

          [2]其第六章則寫道: 無念爾祖, 要想想你們的祖宗, 聿修厥德。

          必須進(jìn)德修業(yè)。

          永言配命, 長久地配合天命,自求多福。

          以求更多的幸福。

          殷之未喪師, 當(dāng)殷還未喪失政權(quán)時,克配上帝。

          仁德與上天配合。

          宜鑒于殷, 應(yīng)當(dāng)以殷為鑒戒,駿命不易。

          知道天命來之不易。

          其第五章中還有“天命靡?!钡脑挘彩窃诤笫懒鱾骱軓V的名言。

          總之,周的統(tǒng)治者小心謹(jǐn)慎,認(rèn)真治理國家,從不敢只信賴什么天命。

          又如《大雅·皇矣》一篇,本是講周朝之創(chuàng)業(yè),又專說周文王伐密伐崇之事的,其第七章寫道: 帝謂文王, 上帝對文王說; “予懷明德, “我懷念你顯明的道德, 不大聲以色, 不用聲威和怒色, 不長夏以革。

          不用罰打和鞭革。

          不識不知, 好像不知不識, 順帝之則。

          ” 順從上帝的法則。

          ”[3]·末尾的“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可是包含著極深刻的哲理的。

          詩經(jīng)里的許多詩中,多次提到“愷悌君子”(有時寫作“豈弟君子”),例如《大雅·泂酌》一詩,其第一章寫道: 豈弟君子, 快樂平易的君子, 民之父母。

          民把他當(dāng)父母看。

          其第二章道: 豈弟君子, 快樂平易的君子, 民之攸歸。

          人民統(tǒng)統(tǒng)來歸順。

          [4]這首詩,據(jù)說是周召康公對成王的誡勉。

          看來,中國的古人贊賞的是統(tǒng)治者的溫和平易的性格和平易近人的作風(fēng)。

          對統(tǒng)治者,對貴族階級,也不宜一概看作猙獰的魔鬼。

          在詩經(jīng)的《商頌·長發(fā)》里,關(guān)于治國之道,有“不竟不絿,不剛不柔,敷政優(yōu)優(yōu),百祿是遒”的話。

          《左傳·昭公二十年》也引用了這幾句話,有人今譯如下:“不爭競不急躁,不剛猛不柔弱。

          施政溫和寬厚,百種福祿聚集。

          ”[5] 在《左傳》中,是孔子在談?wù)撝幸眠@幾句話的,孔子對這幾句話給了很高的評價。

          在詩經(jīng)中,對治國與人生的哲理,當(dāng)然遠(yuǎn)沒有在《尚書》中談?wù)摰媚敲炊?,那么集中?/p>

          但就其思想水平來說,可以說達(dá)到了同樣的高度。

          也許人們會發(fā)生疑問,古代上層統(tǒng)治階級所說的,與他們實(shí)際所做的,是一致的嗎

          可以說,二者不可能達(dá)到完全的一致。

          但又應(yīng)看到,統(tǒng)治階層在一定程度上,或者在某些人的身上,可以說也是按照他們所說的去做的。

          他們根本不做的,實(shí)際上他們也沒有說。

          比如,他們說了執(zhí)政者要任用賢人,要關(guān)心民眾的疾苦;這些他們說了,在一定程度上也做了。

          至于民主選舉國家領(lǐng)導(dǎo)人,他們沒有做,自然也沒有說。

          他們公開認(rèn)為,開國者的后代,子子孫孫就應(yīng)繼承國家領(lǐng)導(dǎo)人的職位。

          當(dāng)然,他們也有補(bǔ)充的觀念,他們認(rèn)為后代的執(zhí)政者必須虔誠恭謹(jǐn),認(rèn)真治國;在他們心中,還有個威力無邊的上天,他們決不敢欺天。

          至于在二十一世紀(jì)的今天,有人在內(nèi)心還存著打江山坐江山的觀念,這就另當(dāng)別論了。

          西周的所謂盛世時間并不長,國家的政治很快就出現(xiàn)了腐化與混亂的現(xiàn)象。

          《小雅·賓之初筵》一詩,即充分描繪了貴族們狂飲失態(tài)的情狀。

          例如其中第四章中寫道: 賓既醉止, 客人已經(jīng)醉了呵, 載號載呶。

          時而號啕時而訕笑不止。

          亂我籩豆, 杯盤交錯不成體統(tǒng), 屢舞僛僛。

          時時起舞步伐錯亂。

          是曰既醉, 這就是醉了呵, 不知其郵。

          還不知道過錯在哪里。

          側(cè)弁之俄, 偏偏倒倒歪戴著帽子, 屢舞傞傞。

          還在不停地狼奔豕突。

          既醉而出, 喝醉了離去, 并受其福。

          賓主安然無事。

          [6]這首詩,大都解釋為衛(wèi)武公因飲酒過度而作此詩悔過。

          這種理解很可能是對的,因?yàn)樵娭袥]有進(jìn)行尖銳的諷刺,也沒有很激烈的斥責(zé)。

          當(dāng)然,飲酒失態(tài)相比而言還算小事,周代社會更嚴(yán)重的事情還多著呢。

          司馬遷說過:“《小雅》怨誹而不亂。

          ”[7] 小雅之中抒寫對統(tǒng)治者的怨憤的詩,其數(shù)量之多,是出了名的。

          在整個詩經(jīng)中,國風(fēng)中的情詩,與小雅中的怨詩,可以說是兩個最重要的主題。

          因?yàn)樾⊙诺钠却笱哦鄮妆叮孕⊙诺脑乖娞貏e出名。

          實(shí)際上,大雅之中也有好幾篇很有名的表達(dá)怨憤的詩。

          西周的中期,就出了一個很有名的暴虐的昏君——周厲王。

          大雅中的幾篇怨詩,基本上都是針對周厲王的。

          比如《民勞》一詩,據(jù)傳就是召穆公所作,以表達(dá)對周厲王的不滿,并企圖驚醒這個昏君的。

          詩共五章,在這五章的開頭,反復(fù)吟詠“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民亦勞止,汔可小休”;“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民亦勞止,汔可小愒”; “民亦勞止,汔可小安”,大聲疾呼老百姓勞累得太厲害了,呼吁厲王關(guān)心民眾疾苦,與民休息。

          詩中還從多方面對周厲王進(jìn)行了批評,末尾二句道: 王欲玉汝, 王啊

          想成就你, 是用大諫。

          特此用力勸諫。

          [8]這樣激烈地批評國政的勇氣,在一個暴君當(dāng)政的時代,也是難能可貴的了。

          大雅中的《板》《蕩》二詩,也是非常有名的。

          這兩首詩,也是周朝的大夫批評周厲王的,其言辭比上面的《民勞》更激烈,甚至連上帝(周人的祖宗神)一起痛斥。

          《蕩》開篇即是: 蕩蕩上帝, 敗壞法度的上帝, 下民之辟。

          就是下民的國君。

          疾威上帝, 嚴(yán)刑重斂的上帝, 其命多辟。

          他的政令多不正。

          [9]《板》一開始也是直指上帝: 上帝板板, 上帝反常又反常, 下民卒癉。

          下面庶民都遭難。

          出話不然, 好話說了不兌現(xiàn), 為猶不遠(yuǎn)。

          你的國策沒遠(yuǎn)見。

          [10]痛斥上帝,實(shí)際上明顯地是在痛斥國君。

          《板》的第四章寫道: 天之方虐, 老天正在行暴虐, 無然謔謔。

          不要這樣來喜樂。

          老夫灌灌, 老夫諄諄將你勸, 小子蹻蹻。

          小子驕傲意輕薄。

          匪我言髦, 說話非我老昏了, 爾用憂謔。

          是你有意來戲謔。

          多將熇熇, 你的氣焰如此盛, 不可救藥。

          真是不可再救藥。

          [11]作詩者痛心、氣憤地認(rèn)為不可救藥的,不只是昏聵的君王,也包括君王身邊那一幫禍國殃民的親信。

          在小雅部分,這種抨擊時政的詩就更多了。

          西周的最后一位王是周幽王,周幽王可以算得一位亡國之君,國政極其混亂。

          例如在《雨無正》一詩中,一開頭幾句就是: 浩浩昊天, 茫茫上天, 不駿其德。

          對人失去恩德。

          降喪饑饉, 降下死亡和饑饉,斬伐四國。

          殺戮四方諸國。

          [12]又如《節(jié)南山》一詩的第六章寫道: 不吊昊天, 不善的上天, 亂靡有定。

          亂沒有安定。

          式月斯生, 亂子月月在發(fā)生, 俾民不寧。

          使人民不安寧。

          憂心如酲, 憂心像酒醉, 誰秉國成。

          誰掌握國政。

          不自為政, 不自己管好國政, 卒勞百姓。

          終于勞苦百姓。

          [13]須知,寫這些激烈地批評國政的詩篇的,都是卿大夫之類統(tǒng)治階級中高層的人,再想想,在幾十年前的大躍進(jìn)的時候,在統(tǒng)治者發(fā)動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時候,當(dāng)時的政治高層中,有哪一個持著清醒的頭腦,勇敢地提出過批評

          小雅中有不少的詩篇,表達(dá)了對戰(zhàn)爭的不滿。

          須注意的是,在這些詩里,并沒有像現(xiàn)在的人那樣區(qū)分什么正義的戰(zhàn)爭與非正義的戰(zhàn)爭。

          現(xiàn)在也說不清那些戰(zhàn)爭究竟是抵御外敵入侵的必要的戰(zhàn)爭,還是征伐四鄰的不必要的戰(zhàn)爭。

          不管它是什么樣的戰(zhàn)爭,只來看看,那些被征發(fā)去參與戰(zhàn)爭的普通士兵,包括級別不高的軍官,他們對戰(zhàn)爭是什么感受。

          《采薇》一詩,是寫出征戰(zhàn)士久役歸來的。

          其第三章寫道: 采薇采薇, 采薇菜呀采薇菜, 薇亦剛止。

          薇菜越長越堅硬。

          曰歸曰歸, 說回家呀說回家, 歲亦陽止。

          十月又是小陽春。

          王事靡盬, 王事繁雜沒穩(wěn)定,不遑啟處。

          無暇回家去安身。

          憂心孔疚, 心里愁得將成病,我行不來。

          想快回家不再等。

          [14]其第六章即最后一章寫道: 昔我往矣, 回想當(dāng)初我離家, 楊柳依依。

          楊柳枝兒飄飄掛

          今我來思, 如今戰(zhàn)后我歸來, 雨雪霏霏。

          雨雪紛紛漫天下! 行道遲遲, 道路泥濘走得慢, 載渴載饑。

          饑渴交迫真苦煞

          我心傷悲, 我的心啊多憂傷,莫知我哀。

          沒人知我苦生涯

          [15]這首詩中的“昔我往矣”以下四句,在文學(xué)課的課堂上,經(jīng)常被那些文學(xué)課的教師們從藝術(shù)手法方面大講特講,引導(dǎo)一批批的學(xué)生們作美學(xué)的、藝術(shù)的欣賞。

          講詩經(jīng)的藝術(shù)特色的學(xué)者們,幾乎無一例外地也都要拿這四句詩來講說一番。

          我總覺得,人們讀詩經(jīng),讀得太輕松了,讀得太淺了。

          難道沒有看到我所引用的譯詩的譯者,在八句詩中所加的四個驚嘆號嗎

          我不得不再次感嘆,讀詩經(jīng)的許多人,感情實(shí)在有點(diǎn)麻木了。

          大家請想想,一個農(nóng)夫,拋下他田里的莊稼,拋下他的妻子兒女,甚至還有他的老父母,到邊關(guān)服兵役久久不能歸來。

          最后終于可以回家了,雨雪泥濘,道路難行,又饑又渴,渾身困乏。

          未入家門,還不知家中已變成什么樣景況。

          經(jīng)歷了多少艱難煎熬,想起家中又是何等的不安。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真的,有多少人能體會到他心中的哀痛

          可以再看看《祈父》一詩。

          祈父是掌管國家軍隊(duì)的官員,這首詩是軍士怒于久役,不能回家安居養(yǎng)親。

          其第一章寫道: 祈父, 司馬

          予王之爪牙。

          我是國王的爪牙。

          胡轉(zhuǎn)予于恤, 為何陷我憂患中

          靡所止居。

          使我沒能安居呀

          [16]爪牙一詞,古時無貶義,指國王的得力的將士。

          第二章的后兩句為“胡轉(zhuǎn)予于恤,靡所底止”,意思是:為何陷我憂患中

          使我無所止居呀

          第三章的后兩句為“胡轉(zhuǎn)予于恤,有母之尸饔”,意思是:為何陷我憂患中

          我母熟食誰供呀

          這首詩中的主人公不像普通的農(nóng)夫身分的兵士,很可能是有一定地位的軍官。

          即便是這樣的軍人,長期的軍役,也給他們造成了何等巨大的痛苦啊

          《杕杜》一詩,寫的是妻子懷念久役不歸的征人的。

          詩中“我心傷悲”“女心傷止”“女心悲止”“憂我父母”等句子,無不充滿獨(dú)力苦撐家中事務(wù)的妻子的萬般酸辛。

          國風(fēng)中也有許多這一類的詩篇,以后再談。

          小雅中有《北山》一詩,是士等級的人感嘆、怨怒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勞役不均的。

          這里的士是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低于大夫的一個等級,不是后世寬泛地所指的讀書人。

          且看其第二章: 溥天之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沒有不是天子的土地。

          率土之濱, 四海之內(nèi),莫非王臣。

          沒有不是天子的臣民。

          大夫不均, 大夫分配勞役不均,我從事獨(dú)賢。

          我的工作特別繁重。

          [17]開頭這四句詩,過去常被引用作為當(dāng)時是奴隸制社會的證據(jù)。

          記得郭沫若還曾將“臣”解釋為被刺瞎了眼睛的奴隸。

          對這些我不再說什么了。

          現(xiàn)在看此章全文,不過是這位士抱怨說,整個國家,到處都是王管轄的地方;這個國家各個地方的官員,都是王的臣子。

          本來,所有官員在你手下都應(yīng)是平等的,可為什么給我分配的工作是這樣的繁重

          這整首詩,明明白白是作為小官員抱怨勞苦不均的。

          這首詩最后的三章,用對比的方式有力的控訴了這種苦樂勞逸的不均: 或燕燕居息, 有人安然地休息,或盡瘁事國。

          有人事國盡全力。

          或息偃在床, 有人沒事躺床上,或不已于行。

          有人不斷去打仗。

          或不知叫號, 有人聽不見號召,或慘慘劬勞。

          有人憂忿地操勞。

          或棲遲偃仰, 有人悠閑而徜徉,或王事鞅掌。

          有人煩勞而奔忙。

          或湛樂飲酒, 有人狂飲尋歡樂,或慘慘畏咎。

          有人憂著身受禍。

          或出入風(fēng)議, 有人信口亂談?wù)?,或靡事不為?/p>

          有人凡事負(fù)責(zé)任。

          [18]是的,人世的事情,處處都有不公平,處處都有矛盾。

          統(tǒng)治者階層內(nèi)部有各種矛盾,連周王的家族內(nèi)部也有矛盾。

          西周的最后一個國王——那個昏庸的周幽王,自得了年輕妖媚的褒姒為妃之后,便廢掉太子宜臼。

          宜臼被放逐,憂苦而作《小弁》一詩。

          又有說詩是被其父親流放的伯奇所作。

          伯奇與宜臼的遭遇都一樣。

          此詩的第一章即寫道: 弁彼鸒斯, 那烏鴉呀真快樂,歸飛提提。

          安閑成群飛回窠。

          民莫不榖, 人們都過好生活,我獨(dú)于罹。

          只有我的憂愁多。

          何辜于天, 對天我犯什么罪

          我罪伊何。

          我的罪過是什么

          心之憂矣, 心里真是愁得很, 云如之何。

          究竟叫我怎樣說

          [19]原詩那種極端愁苦悲傷的心情,今譯是很難充分表達(dá)出來的;唯有反復(fù)吟誦原詩,才能體會作詩者那種極度哀痛憂苦的心情。

          其第二章寫道: 踧踧周道, 又平又寬的大道,鞫為茂草。

          全都長滿了野草。

          我心憂傷, 我的心兒很憂傷,惄焉如擣。

          思想起來如刀絞

          假寐永嘆, 和衣而睡長嘆息,維憂用老。

          憂傷太過使人老。

          心之憂矣, 心里真是愁得很,疢如疾首。

          病得好像頭痛了。

          [20]這首詩較長,把主人公無辜獲罪的憂忿苦惱,寫得可謂淋漓盡致。

          末尾二句為,“我躬不閱,何遑我后”;意思是,我身目前尚難保,何暇顧及我死后

          傳統(tǒng)戲劇,歷來是表現(xiàn)人們的悲苦遭遇的戲最為感人,詩歌,其實(shí)也是一樣。

          德國哲學(xué)家叔本華認(rèn)為,人生的本質(zhì)就是苦惱。

          雖然這個話說得有點(diǎn)絕對,但人生苦惱甚多,卻是客觀存在的事實(shí)。

          不必說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的矛盾,以及幾千年社會中貧富貴賤之間的不公不義,對一個個人來說,一些很具體的處境,很瑣細(xì)的事情,都會造成其人生巨大的痛苦煩惱。

          比如小雅中的《黃鳥》與《我行其野》兩首詩,就是具體的個人的一些特殊的具體的苦惱,同樣也是令人痛苦至極的苦惱。

          《黃鳥》一詩,一般都理解為一個寄居異國的人,長期受冷遇,痛苦得想要回家;也有人認(rèn)為這是棄婦的詩。

          無論是哪一種情形,主人公的痛苦程度都是一樣的。

          《我行其野》一詩,有人說是一個婦女遠(yuǎn)嫁他方最后被遺棄,有人解釋為一個招贅到異地的男子最后被驅(qū)逐。

          無論是哪一種情形,遭遇都是近似的,其悲苦都是同樣深的。

          表現(xiàn)下層人的苦難與不平的詩,在國風(fēng)中較多。

          在小雅中,有幾首也寫的非常感人。

          例如《苕之華》一詩,寫的是饑荒年月老百姓生活的艱辛與心中的憂傷哀怨: 苕之華, 凌霄花開藤上多,蕓其黃矣。

          將落花色發(fā)黃喲。

          心之憂矣, 我心充滿憂愁喲,維其傷矣。

          真是無限傷心喲。

          苕之華, 凌霄花兒開滿藤,其葉青青。

          花落只見葉兒青。

          知我如此, 早知活著是這樣,不如無生。

          那就不如不要生

          牂羊墳首, 母羊瘦成大頭腦,三星在罶。

          籠中無魚星光照。

          人可以食, 有人可以得飯吃,鮮可以飽。

          可是很少能吃飽

          [21]“知我如此,不如無生”,在何等樣苦痛的情境中,人們才會發(fā)出這樣絕望的呼聲啊

          《何草不黃》一詩,是寫征役不息的下層人的疾苦的,其前三章寫道: 何草不黃, 哪種草兒不枯黃

          何日不行。

          哪些日子不奔忙

          何人不將, 哪個人兒不出征

          經(jīng)營四方。

          經(jīng)營奔走遍四方。

          何草不玄, 哪種草兒不凋零

          何人不矜。

          哪種人不打單身

          哀我征夫, 可憐我的士兵們,獨(dú)為匪民。

          偏把他們不當(dāng)人。

          匪兕匪虎, 不是野牛不是虎,率彼曠野。

          老在曠野中勞苦。

          哀我征夫, 可憐我的士兵們,朝夕不暇。

          早晚奔跑沒停住。

          [22]除了下層民眾普遍的痛苦辛酸之外,在周王所統(tǒng)治的區(qū)域內(nèi),不同的地區(qū)之間,也有頗大的差別。

          《大東》一詩,就是揭露周王室對東方各諸侯國的掠奪與地區(qū)間的不公平的,其第二章寫道: 大東小東, 東方遠(yuǎn)近各國中,杼柚其空。

          織布機(jī)上搜刮空。

          糾糾葛履, 葛麻織就的葛鞋,可以履霜, 霜天穿它也行動。

          佻佻公子, 逍遙自在的公子,行彼周行。

          走上大路很從容。

          既往既來, 看著他們來又往,使我心疚。

          使我傷心氣填胸。

          [23]東方各國的勞動者織布機(jī)上的產(chǎn)品,被周王室統(tǒng)治者搜刮一空。

          統(tǒng)治者的王孫公子穿著高級漂亮的衣服鞋子,在大道上游游逛逛,饑寒交迫的老百姓怎能不怒氣填胸

          西周初期的那一段所謂的盛世(簡直被儒者視作“圣世”了),文王武王成王周公的那一套,我一直懷疑有被過分拔高的情形。

          西周很快就出現(xiàn)社會的混亂與政治的危機(jī),東周的情形就更不用說了。

          但即使到東周即春秋時代甚至戰(zhàn)國時代的很長時間里,周王室一直被認(rèn)作正統(tǒng)。

          不管當(dāng)下社會的情形再壞,政治狀況再糟糕,人們,特別是官方,都一定要把西周初的幾位圣人永不懷疑地繼續(xù)美化。

          從孔子開始的儒家,在幾千年間,為了批評時政,為了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都把西周的文武周公與傳說中的堯、舜、禹并列在一起,成為人世間完美無缺的典型。

          儒家這種思維方式,的確是有缺點(diǎn)的。

          事實(shí)上,文武周公的那一套不可能是沒有缺陷的。

          硬要用這一套永不變化的東西統(tǒng)管此后的千年萬年,的確是件有點(diǎn)可怕的事情。

          實(shí)際上,從詩經(jīng)中所反映的西周東周的情形完全可以看出,人類社會從來沒有過什么十全十美的時期,任何時代,都有許多的弊病,都有許多的不公平,都有許許多多人的苦難與辛酸。

          可以使人們感到幸運(yùn)的是,詩經(jīng)這部中國最古老的詩集,歪曲事實(shí)粉飾太平的詩很少,大多數(shù)的詩篇都真實(shí)地表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現(xiàn)實(shí)狀況,表現(xiàn)了那個時代普通民眾對社會、對人生的真實(shí)的感受。

          牡丹亭簡介

          《牡丹簡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與《紫釵記》、《邯鄲記》和《記》合稱玉茗堂四夢。

          這出湯顯祖的最杰出劇作,歌頌了青年男女大膽追求自由愛情,堅決反對封建禮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頣、程顥)朱(朱熹)理學(xué)存天理、滅人欲的虛偽和殘酷,形成了反封建社會沒落時期思想、文化專制的一次沖擊。

            明·湯顯祖作。

          寫杜麗娘慕色事。

          共五十五出。

          劇情是:南宋時期的南安太守杜寶只生一女,取名麗娘,年十六歲,尚未許配。

          杜寶為了使女兒成為識書達(dá)理的女中楷模,為她請了位年已六十的老秀才陳最良。

          因陳上《詩經(jīng)·關(guān)雎》惹動了麗娘的情思。

          伴讀的使女春香,偶而發(fā)現(xiàn)了杜府后的花園,并引領(lǐng)麗娘偷偷游了花園。

          久困閨房的麗娘,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動了訪春之情。

          麗娘回屋后,忽作一夢。

          夢見一書生手拿柳枝要她題詩,后被那書生抱到牡丹亭畔,共成云雨之歡。

          麗娘醒來后,懨懨思睡,第二天又去花園,尋找夢境。

          失望之下相思成病,形容日漸消瘦下去。

          一日照鏡子,見自己一下瘦成那個樣子,忙叫春香拿來丹青、素絹,自畫春容,并題詩一首于上。

          她又把夢鏡說與春香,并讓春香把那畫叫裱畫匠裱好。

          杜寶夫婦聽說女兒病重,忙叫陳最良用藥,讓石道姑來念經(jīng),但都不見效。

          中秋之夜,麗娘天逝。

          死前,囑咐春香把春容裝在紫檀木匣里,藏于花園太湖山石下,又囑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牡丹亭邊的梅樹之下。

          這時,投降了金國的賊王李全,領(lǐng)兵圍淮、揚(yáng),朝廷升杜寶為淮、楊安撫使,立即動身。

          杜寶只得匆匆埋葬了女兒,并造了一座梅花庵供奉麗娘神位,又囑托石道姑和陳最良照料。

          杜寶即帶夫人和春香前往淮安,因軍事危急,半路上杜寶讓夫人和春香乘船回了臨安,廣州府秀才柳夢梅,原柳春卿,因一天夢見一花園中,有一女子立在梅樹下,說她與他有姻緣,才改名柳夢梅。

          柳夢梅去臨安考試,路得進(jìn)寶臣苗舜賓援助。

          走到南安時,柳病宿梅花庵。

          柳病漸好時,偶游花園,恰在太湖石邊,拾到麗娘的春容匣子,回到書房,把那春容掛在床頭前,夜夜燒香拜祝。

          麗娘在陰間里一呆三年,閻王發(fā)付鬼魂時,查得麗娘陽壽未盡,令其自己回家。

          麗娘鬼魂游到梅花庵里,恰遇柳生正在對著自己的真容拜求。

          麗娘大受感動,與柳生歡會,自稱是西鄰之女。

          他們兩人的夜夜說笑聲,驚動了石道姑。

          一天夜里兩人正說笑,被突然來的石道姑沖散。

          第二天夜里,麗娘只好得向柳生說出真情,并求柳生三天之間挖墳開棺。

          柳生只好把實(shí)情告訴了石道姑,并求她幫助。

          第二天,他們挖墳開棺,使麗娘還魂。

          道姑怕柳生與杜麗娘事情被發(fā)覺,當(dāng)夜雇船,三人一道去了臨安。

          陳最良發(fā)現(xiàn)麗娘墳被盜,忙去揚(yáng)州告訴杜安撫。

          陳最良還沒到淮安就被叛軍俘獲,李全聽說陳最良是杜家的家塾老師,又得知杜寶還有夫人和春香,就聽從妻子的計策,謊說已殺了杜夫人和春香,然后放了陳最良。

          陳到淮安見了杜寶,即把小姐墳被盜,老夫人、春香被殺的事稟知杜寶,杜寶聽后大慟。

          后杜寶忍痛修書兩封,讓陳最良送給李全和李的妻子,封官許錢、招降了李全,淮安圍解。

          麗娘他們到臨安,在錢塘江邊住下,等柳生知道考試時,考試時間已過,多虧主考官是苗舜賓,才得以補(bǔ)考。

          這時,因淮、揚(yáng)兵事,朝廷延期放榜。

          麗娘讓柳生先去揚(yáng)州看望她父母。

          柳生走后不久,來臨安的老夫人和春香因天晚找宿處恰與麗娘、石道姑相遇。

          柳生到了揚(yáng)州,聽說杜在淮安,又去淮安見杜寶。

          杜寶以為女兒已死,何以有女婿,并以柳生假冒罪名,令人拿下押往臨安侯審。

          杜寶回到臨安,因軍功升為宰相,陳最良升為黃門奏事官。

          這時,榜下,柳中了狀元,可到處找柳不著。

          原來柳正被杜寶吊打,因?yàn)樵诹砩纤殉隽他惸锏拇喝荩诙艑氄J(rèn)為柳是盜墓賊。

          這時,苗舜賓聽說后,趕到杜府,救下了柳生。

          苗告訴杜寶,柳生已考中狀元。

          杜正氣惱時,陳最良來到,說小姐確實(shí)又活了,柳生就是女婿。

          杜認(rèn)為是鬼妖之事,請奏皇上,滅除此事。

          陳把此事告訴皇上,皇上要宰相、小姐、柳生、老夫人都前來對證。

          金鑾殿里,眾人齊到,皇上用鏡子照,看有無影子、斷定麗娘確實(shí)是活人。

          杜寶硬說麗娘、老夫人都是鬼魂所變的,后經(jīng)皇上裁決讓他們父女、夫妻相認(rèn)。

          麗娘又勸柳生拜認(rèn)了岳父杜寶,全家人大團(tuán)圓。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hù)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

          心理測試 圖片大全 壁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