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ter ___cool when jumped into the pool for the morning exercise
注釋 [1]嗜:特別愛好 [2]無從:沒有辦法。
[3]致書:得到書,這里是買書的意思。
致:得到。
[4]假借:同意復詞。
借。
“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杭础案サ≈?不懈怠,不放松抄書.“之”是“怠”的賓語,指“筆錄”這件事。
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6]走:跑。
[7]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8]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
古時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束發(fā)戴帽)儀式,表示已經(jīng)成人。
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以二十。
這里即指二十歲。
[9]患:擔心,憂慮。
[10]碩師:學問淵博的老師。
碩,大。
[11]嘗:曾經(jīng)。
[12]趨:奔向。
[13]先達: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
[14]叩問:求教。
叩,請教。
[15]德隆望尊:道德聲望高。
又作德高望重。
[16]門人弟子填其室: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
門人、弟子,學生。
填,塞。
這里是擁擠的意思。
[17]辭色:言語和臉色。
[18]援疑質(zhì)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
援,引,提出。
質(zhì),詢問。
[19]俯身傾耳以請:彎下身子,側(cè)著耳朵(表現(xiàn)尊敬而專心)請教。
[20] 叱咄:訓斥,呵責。
[21]至:周到。
[22]復:這里指辯解。
[23]俟:等待。
[24]負篋(qiè)曳屣(xǐ):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表示鞋破)。
[25]窮冬:隆冬。
[26]皸(jūn)裂:皮膚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7]舍:這里指學舍,學校。
[28]支:通“肢”四肢的意思 [29]媵(yìng)人:待嫁的女子,這里指侍女 [30]湯:熱水。
[31]沃灌:澆水洗。
[32]衾:(qīn)被子。
[33]寓逆旅:住在旅店里。
逆旅,旅店。
[34]容臭:(xiù)香袋。
臭:氣味,這里指香氣 [35]燁(yè)然:光彩照人的樣子。
[36]缊(yùn)袍敝衣:破舊的衣服.缊,舊絮.敝,破. [37]口體之奉:指衣食的享 用. [38]太學:即國子監(jiān),設于京城,是全國最高學府。
[39]縣官:這里指朝廷。
廩稍:廩食,即伙食費用。
[40]司業(yè)、博士:指國子監(jiān)司業(yè)、國子監(jiān)博士,都是教官。
[41]流輩:同輩的人。
[42]朝京師:這里指去官后進京朝見皇帝。
[43]撰:同“撰”。
長書:長信。
贄:初見面時表敬意送的禮物。
[44]夷:平和。
[45]際遇之盛:謂好的遭遇。
這里指官位之盛 [46]與游:相互交往。
[47]趨:快走。
[48]慕:仰慕。
[49]擁覆:圍蓋起來。
[50]色愈恭:態(tài)度更加恭恭敬。
[51]乃和:才得暖和。
乃,才。
詞類活用 腰白玉之環(huán)。
(腰,名詞作動詞,腰佩。
) 手自筆錄。
(手,名詞作動詞,用手,親手) 日有...歲有...(日,歲,名詞作狀語) 手自筆錄。
(筆,名詞作狀語,用筆) 戴朱纓寶飾之帽。
(寶,名詞作動詞,用珠寶;朱纓,名詞作動詞,用紅纓)[編輯本段]古今異義 余幼時嗜學(余:古義為我,今義為剩下) 媵人持湯沃灌 (湯:古義為熱水;今指喝的湯。
) 走送之。
(走,古義為跑,今義為走) 遇逆旅(逆:古義為迎,今義為向著相反的方向) 窮冬烈風(窮:古義為末,今義為貧窮,窮盡)[編輯本段]一詞多義 以:1.來 (計日以還;俯身傾耳以請) 2.把 (以書假余) 3.用 (以衾擁覆) 4.因為(以中有足樂者) 之:1.的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2.代詞 (走送之) 3.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當余之從師也) 4.無實義 (無鮮肥之味之享) 5.臭,1香氣 2臭氣 1.患; 1.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擔憂,憂慮,動詞) 2.無凍餒之患矣(憂患,名詞) 2.故; 1.故余雖愚(所以,連詞) 2.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特意,故意,副詞) 3.道; 1.益慕圣賢之道(學說,名詞) 2.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說,動詞) 4.至; 1.色愈恭,禮愈至(周到,形容詞) 2.至舍,四肢僵勁不能動(到,動詞) 5.質(zhì); 1.援疑質(zhì)理(詢問,動詞) 2.非天質(zhì)之卑(本質(zhì),資質(zhì),名詞) 6.色 1.未嘗稍降辭色(臉色)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表情) 3.顏色(課外)[編輯本段]通假字 1支:同“肢”四肢 2被:同“披”穿著 3灌: 同 盥[編輯本段]問題研究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闡述的? 明確:見板書設計 (解說:本文以記敘為主,適當渲染描繪,筆法簡潔,文采飛揚,氣韻流動。
尤以首段對“趨行百里,負篋曳屣于碩師名人求教;俯身傾耳,甘于粗敝為進德修身足樂”的記敘、描述;第2段對“被綺繡,沃甘肥,學有不成怎可怨天?書滿棟師常伴,業(yè)有不精豈非不?!钡挠洈?、描述,以及二者的對比,從而得出“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的結(jié)論,這樣的寫法更是美妙絕倫,學習時務必引導學生仔細品味。
) 2.補出下列語段中省略的成分。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明確:先達、余、余、余、余 (解說:此題可考查學生的理解與感悟能力。
) 3.作者是怎樣寫自己的求學經(jīng)歷的
作者寫自己年輕時學習上的艱苦情景,主要寫了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態(tài)度。
開篇即點出學習上難以解決的矛盾:“家貧”和“嗜學”,由此引出了求學的艱難:常借書于人,手自筆錄,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因此得以遍觀群書。
苦無名師引導,趨百里外,從師叩問。
經(jīng)過作者的主觀努力,頑強拼搏,在付出了無數(shù)辛勤的勞動,經(jīng)歷了無數(shù)辛酸后,終于克服了學習上“無書”和“無師”的困難,獲得了知識,成為飽學之士。
作者特別渲染了從師求學的艱難:窮冬時節(jié),穿行在深山大谷中,“足膚皸裂而不知”,“四肢僵勁不能動”。
生活上艱苦異常,粗茶淡飯一日也只有兩頓,穿的是破衣舊袍。
但這些都未動搖作者求學的意志。
在艱苦的學習生活中,作者怡然自樂,對同舍生的豪華生活毫不艷羨。
精神上的富足,戰(zhàn)勝了物質(zhì)上的貧困。
知識的積累,精神的充實,是學子讀書的必備條件。
作者最后以“勤且艱”小結(jié)自己的學習生涯,想必馬生能從中受到啟發(fā)。
4.作者寫自己艱苦求學經(jīng)歷的目的何在
是為了勉勵馬生專心向?qū)W,刻苦自勵。
因為課文只是節(jié)選,參照后文敘太學的優(yōu)越學習條件,以及對馬生語重心長的鼓勵和期望,作者的意圖非常明顯。
同時,文章由自己的經(jīng)歷寫起,讀來也更親切平易。
5.你從作者的讀書經(jīng)歷中悟出了哪些學習秘訣
學習要勤奮,求師應誠心,求學須不斷克服并戰(zhàn)勝困難。
6.宋濂無書讀,天寒抄錄;求師難,恭敬詢問;生活苦,以學為樂。
這種求學精神對你有什么啟示
請結(jié)合實際,談談認識。
雖然我們現(xiàn)在的學習條件優(yōu)越,遠遠超過了宋濂,但刻苦學習的精神卻比不上他。
因此,應該向他學習,不在生活上攀比,專心致志,才能學有所成。
7.“先達”對弟子“未嘗稍降辭色”,這種態(tài)度可取嗎
為什么
談談你的理解。
無論贊同與否,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1:不可取。
師生關系應該是民主平等關系,老師應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與學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長。
這樣才能有利于我們的學習和成長。
示例2:可取。
我認為“先達”的“未嘗稍降辭色”并非不尊重學生,而是一種更負責的尊重。
因為只有“嚴師”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質(zhì)的學子。
同時,尊重師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讀后啟示 求學之路是艱難坎坷的,只有不畏艱難,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學有所成,勤奮學習是取得成績的根源。
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主觀的努力,與客觀學習生活條件關系不大。
在學習中我們要有苦中作樂,以苦為樂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應該要好好珍惜我們現(xiàn)有的優(yōu)越的學習環(huán)境和條件努力學習。
講析 《送東陽馬生序》講析(節(jié)選)(劉志豪) 這篇文章意在勉勵當時的太學生要刻苦讀書,說理透徹,文字樸素,很有感動人心的力量。
現(xiàn)在分幾段來談。
第1段記述自己青少年時期求學的經(jīng)歷,一共有三層。
第一層寫少年時代讀書的刻苦勤奮。
文章一開始就揭示了“嗜學”和“家貧”的尖銳矛盾。
“嗜學”就是喜歡讀書,家境貧寒卻又無法買書來看,只好向別人借書,“手自筆錄”,自己親手抄寫,這就成了解決矛盾的辦法。
“手自筆錄”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學習的勤奮態(tài)度。
接著用寒冬天氣抄書的情景進一步描寫這種刻苦精神。
“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硯臺里結(jié)了很硬的冰,手也凍僵了。
這既是指天氣,又是指家道貧寒。
而“硯冰”“手指”,是圍繞著“手自筆錄”的抄書方式寫的。
“弗之怠”,是說不懈怠偷懶。
這是用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條件進行對比,進一步突出學習的刻苦。
作者從最艱難的嚴冬季節(jié)著筆,用來說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很有概括作用。
“走送之,不敢稍逾約”的“走”字和“稍”字值得注意。
“走”是跑的意思,這里指“趕快”。
“走送之”,親自去借,又親自去送,而且趕緊送去。
“不敢稍逾約”,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這個“稍”字強調(diào)了他堅守信約,決不耽誤,即使困難再大,也是這樣。
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樂于借書給他,他也才有可能“遍觀群書”。
從“無從致書以觀”到“遍觀群書”,這中間的原因,表面看來,是“不敢稍逾約”,實際上是“弗之怠”,是他不畏艱苦的學習精神。
這一層是寫讀書刻苦。
第二層一開始,用“既加冠”的“既”字承接上文,“既加冠”就是到了成年。
古代男子到了二十歲便舉行加冠儀式,束發(fā)戴帽,表示已成年。
前一層說的是學習刻苦,這一層講的是求師艱難。
寫的是“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的情景。
所謂“鄉(xiāng)之先達”,是指當?shù)赜袑W問的前輩。
“執(zhí)經(jīng)叩問”,就是帶著經(jīng)書去請教。
“百里”,是說路程遠,顯示了求師欲望的迫切和堅決。
這個情景是分三點來寫的。
第一點寫老師的嚴厲。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德隆望尊”也就是德高望重,這是概括性的評價,然后用學生擠滿屋子這一情景進一步烘托渲染,說明這位老師確實有學問、有知名度。
但是,即使是求教的人很多,老師也沒有“稍降辭色”,言辭、態(tài)度很嚴肅,絲毫也不隨便。
這是用的反襯手法。
而寫老師嚴厲又是為了突出作者求師的誠懇。
于是,接下來的第二點是寫平時請教老師的情景,“立侍左右”,“俯身傾耳”,生動地表現(xiàn)了他的虔誠和恭敬的態(tài)度。
第三點是寫老師發(fā)怒時他求教的情景,“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態(tài)度更加謙和,以至于不敢出聲。
這里的兩個“愈”字,相當傳神。
“俟其欣悅,則又請焉”,等到老師高興的時候,又繼續(xù)請教。
這一層是寫求師難。
第三層主要寫求學的艱苦情況。
作者選取了一個特定情景加以描寫。
“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負篋曳屣”,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表明窮苦;“深山巨谷”,表明路途險惡。
窮冬、烈風、大雪,分別從季節(jié)、環(huán)境、氣候的特點上著眼。
“足膚皸裂而不知”,“四肢僵勁不能動”,這些又反襯了天氣的嚴寒和行路的凄苦。
這是寫行,同時寫到了衣、食、住,寄居旅舍,穿破舊棉袍,每天只吃兩頓飯,沒有鮮魚美肉可供享受。
這一切,都表現(xiàn)了一個“苦”字。
而著力寫苦,有兩個目的:一是對比“同舍生”,那些住在同一旅舍里的富家子弟;一是表現(xiàn)自己“中有足樂者”,也就是內(nèi)心的樂趣。
作者連用這樣幾個動詞,“被”“戴”“腰”“佩”“備”,著力寫出富家子弟服飾的華美,勾勒出他們的形象,“燁然若神人”,像神那樣光彩艷麗。
這是個比喻,這一個比喻越是突出,下面的對比就越鮮明。
“余則袍敝衣處其間”,一邊是服裝鮮艷,一邊是破衣爛襖。
這就進一步突出了作者的寒酸相。
在經(jīng)過這樣的對比后,作者的筆墨開始轉(zhuǎn)折,進入對精神境界的揭示,“略無慕艷意”,表明他一點也不羨慕,不自慚形穢。
那么,他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中有足樂者”,內(nèi)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所以他就不會在吃、穿上和別人比較了。
接下來作者用“蓋余之勤且艱若此”結(jié)束這一層,說明這只是一個例子,是一種特定情景,從而用特定來說明一般,概括了許多類似情形。
這篇文章中心意思明確,但作者不是板著面孔空講道理,而是用夾敘夾議的方法。
而這種夾敘夾議手法的運用,又是通過現(xiàn)身說法的途徑,包含著自己親身的經(jīng)歷和感受,因而顯得情意懇切,語重心長,使人感到親切。
文章從敘述入手,表面上看似乎離題,實際上內(nèi)在的勾連很緊。
寫年輕時讀書、從師、求學的經(jīng)歷,選取的是跟題旨有關的事情,因而在敘述中隱隱地有著議論的意圖。
寫自己的艱苦經(jīng)歷是正面教育,寫富家子弟求學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訓。
這一切又無不是為著勉勵馬生。
因而,全文的結(jié)構(gòu)緊密,最后推出題旨就顯得水到渠成。
本文的另一個重要的寫作特色是善于運用對比手法。
比較明顯的是富家子弟的豪華和作者自己的貧寒的對比。
本章的結(jié)論便是從這些對比中引出的,因而很鮮明,很有說服力。
《送東陽馬生序》賞析(周溶泉、徐應佩)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浙江金華)人。
元至正中,薦授翰林院編修,以親老,辭不赴,隱東明山著書。
明初以書幣征,除江南儒學提舉,命授太子經(jīng),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
后因長孫宋慎與丞相胡惟庸謀反案牽連而被貶四川茂州,死于洪武十四年(1381)五月,終年七十二。
正統(tǒng)中,追謚文憲。
宋濂少時勤苦好學,元時曾受業(yè)于文豪吳萊、柳貫、黃之門,得其薪傳。
于書無所不窺;自少至老,未嘗一日釋卷,故學識、文才俱登峰造極。
及事明太祖,凡國家祭祀、朝會、詔諭、封賜之文,多出其手。
相傳明太祖嘗以文學之臣問于劉基,基對曰:“當今文章第一,輿論所屬,實在翰林學士臣濂,華夷無間言者。
其次臣基,不敢他有聽讓。
”(《跋張孟兼文稿序后》)當時日本、高麗使臣來京朝貢者,每問“宋先生安否”,且以重金購其文集而歸。
著有《宋學士集》《宋文憲全集》并行于世。
宋濂文雍容高華,醇厚演迤,而多變化。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濂文雍容渾穆,如天閑良驥,魚魚雅雅,自中節(jié)度。
”劉基于其所著《宋景濂學士文集序》中引歐陽玄贊濂之言曰:“先生天分極高,極天下之書無不盡讀;以其所蘊,大肆厥辭。
其氣韻沈雄,如淮陰出師,百戰(zhàn)百勝,志不少懾;其神思飄逸,如列子御風,飄然騫舉,不沾塵土;其詞調(diào)清雅,如殷卣周彝,龍紋漫滅,古意獨存。
其態(tài)度多變,如晴霽終南,眾騶前陳,應接不暇,非具眾長,識邁千古,安能與此!”他在文學上主張崇實務本,“必有其實,而后文隨之”;強調(diào)“隨物賦形”、“人能養(yǎng)氣則情深文明,氣盛而化神”(《文原》)。
著名篇章有《秦士錄》《王冕傳》《胡長孺?zhèn)鳌贰独钜蓚鳌贰董h(huán)翠亭記》《看松庵記》等,《送東陽馬生序》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送東陽馬生序》,“序”是一種文體。
“序”有書序和贈序兩種。
書序比較早,多為敘述著作者的意趣、寫作緣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
贈序創(chuàng)于唐初,用于臨別贈言,如韓愈的《送孟東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義序》等。
宋濂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市)做官,他的同鄉(xiāng)、浙江東陽縣青年馬君則也在京城,就讀于“太學”。
馬生回鄉(xiāng)探親,宋濂寫了這篇文章,結(jié)合自己的實踐體會“道為學之難”,勉勵馬生勤苦學習。
這篇贈序不是板著面孔說教,也非輕施諛詞以恭維對方,而是現(xiàn)身說法,針對時弊以加針砭,因而寫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辭流暢,其中所講道理對我們今天也很有啟發(fā)意義。
敘自己“為學之難”,先揭示“嗜學,家貧”的主客觀情況。
“嗜學”,有強烈的讀書愿望,濃烈的讀書興趣,而“家貧”則無力購書,無資聘師,無法結(jié)友。
在這種處境下,唯有靠自己的“專心”、“勞苦”予以克服。
作者先敘無書之苦。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好讀書卻買不起書,只有走借書之途。
再寫借書之難,借來的書,不能污損,不可久待,只有“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為了不逾約,即使是“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也“弗之怠”,仍要“筆錄”。
復寫求師之艱。
先寫“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嘗趨百里外”求教,不辭勞苦。
鄉(xiāng)賢因門人弟子眾多,對他“未嘗稍降辭色”,他不因冷遇而灰心,不因疏淡而反感,相反的卻是“俯身傾耳以請”;甚至會遇到“叱咄”,而他卻“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鄉(xiāng)先達的態(tài)度愈差,他的態(tài)度卻愈敬,可見求知的心誠。
再寫外出從師的“勤且艱”。
“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道路、環(huán)境、季節(jié)、氣候,都極惡劣,而他“足膚皸裂”、“四肢僵勁”,則置天寒地凍于不顧,山高路遠而不管。
對于衣、食、住也不講究。
寄居旅舍,一天兩頓飯,無甘美肥鮮;一身粗布破袍,無光鮮錦繡。
作者于前面以環(huán)境的惡劣突顯其堅苦不移,這里則以“燁然若神人”的紈绔子弟為對比,反襯其獨得其樂。
正由于如此,不計客觀條件的艱苦,執(zhí)著追求,虛心求教,他才能“遍觀群書”,而列于君子之列,居天子之側(cè),四海稱其姓氏。
從封建社會的“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點看,宋濂可謂學有所成的了。
接著寫諸生學習條件優(yōu)裕而懈怠,回應上文,又明揭意圖。
作者仍然從食、住、書、師四個方面予以對比。
太學生無衣食之患,相反的是鮮服美食;高堂大廈,群書畢集,師隨左右,不像自己當年的學習,有“凍餒之患”、“奔走之勞”、“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條件好了,卻有“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條件的優(yōu)裕和效果的不佳又形成對照。
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礎上其理穎然而出:“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顯示了不容置辯的力量。
最后一節(jié)文字寫作這篇序的目的:“勉鄉(xiāng)人以學”。
作者和馬君則系同鄉(xiāng)關系,又是位勤奮好學的青年,加之以長信為進見禮,言和色夷,是個流輩稱其賢的“善學者”,因而才誠懇地以“為學之難以告之”。
由于文中是以個人的經(jīng)歷和體會為例證的,因而要申說一下無“夸際遇之盛而驕鄉(xiāng)人”的意思。
作者在行文中也一直注意防止驕矜之意,寫向人請教,說“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稱自己“今雖耄老,未有所成”,以及“幸預”、“綴”、“謬稱”等謙讓之辭,純?nèi)皇情L者之風,學者之范。
作者勖勉后生馬君則,語重心長,寓理于事,其事一為己事,一為人事。
敘己事,娓娓動聽;述人事,頭頭是道。
以己事與人事相比照,其理煜然。
人事即為太學生事,馬生系太學生中之一員。
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太學生,是個“用心於學甚勞”的“善學者”,因而具有勸勉的基礎,否則也不必如此諄諄告誡。
這篇勸學篇,因為作者現(xiàn)身說法和嚴密對比,事繁而不蕪。
語簡而意昭,不愧是宋濂的力作之一,也是明文中的佼佼者。
宋濂不僅學識豐贍,文才彪炳,而且政治經(jīng)驗富足,馬生原是個用心于學的人,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那作者又為何還要如此教誨
作者不說太學使人養(yǎng)尊處優(yōu),不求上進,而講條件優(yōu)越,要充分運用。
這是因為他深知朱元璋登上寶座后一直妒賢嫉能、殺戮功臣,以鞏固其統(tǒng)治。
他的親信謀士、開國功臣劉基就死于朱元璋的陰謀,開國元勛徐達、太師韓國公李善長、中丞涂節(jié)、吏部尚書詹徽、開國公常升等都被朱元璋以各種借口而殺害。
宋濂可謂知時識世,在朱元璋大清洗之前就告老還鄉(xiāng),退居林泉。
他這次“朝京師”,馬生“撰長書以為贄”,對他加以贊頌,他為了避免朱元璋的疑忌,在贈序中不講為國為民之類的涉嫌的話,而講萬年百處可說的讀書問題。
談讀書,還不忘贊揚一下太學,對皇帝主辦的學校條件說了一番好話。
從這里可見宋濂不僅飽有學識,而且老于世故。
宋濂雖然如此小心謹慎,可是后來他的孫子與一案有牽,也株及了他。
參考資料:
送東陽馬生序的相關習題~~
《 樂在其中》原翻譯: 1曰:“君子食無求飽,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注釋】就有道:接近德才兼?zhèn)涞娜恕?/p>
正:改正,修正。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貪求飽足,居住不貪求舒適,做事勤敏而說話謹慎,接近德才兼?zhèn)涞娜硕恼约海@樣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人了。
” 2、子曰:“賢哉,回也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 【注釋】①簞(dan):古人盛飯的圓形竹器,類似筐。
【譯文】孔子說:“多么有賢德啊,顏回
一竹籃飯,一瓜瓢水,住在 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依然自得其樂。
多么有賢德啊,顏回
”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譯文】孔子說:“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 為樂的人。
” 4、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 【注釋】 (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音zhì,同“智”;樂,古音yào,喜愛的意思。
【譯文】孔子說:“智者喜愛水,仁者喜愛山;智者好動,仁者好靜; 智者快樂,仁者長壽。
5、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 【注釋】(1)《韶》:舜時古樂曲名。
【譯文】孔于在齊國聽了《韶》樂,三個月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
于是感嘆說:“想不到欣賞音樂竟可以達到這種程度
” 6、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云。
” 【注釋】①飯疏食:飯,這里作動詞用,指吃飯。
疏食,粗糧。
②水:古代以“湯”和“水”對舉,“湯”指熱水,“水”就是冷水。
③肱(gong):上臂,這用泛指胳膊。
④枕;用作動詞。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過手臂當枕頭,也自有快樂在其中。
不仁義的富有和尊貴,對于我來說,就像天邊飄浮的云一樣。
” 7、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
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譯文】孔子說:看到善良的行為,就擔心達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動,就好像把手伸到開水中一樣趕快避開。
我見到過這樣的人,也聽到過這樣的話。
以隱居避世來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義而貫徹自己的主張。
我聽到過這種話,卻沒有見到過這樣的人。
8上人教版語文第5單元 古今異義和通假字歸納
與朱元思書1.通假字 反:通“返”。
例句:窺谷忘反。
意思:返回。
轉(zhuǎn):通“囀”。
例句:千轉(zhuǎn)不窮。
意思:鳥鳴。
2.古今異義 許 古義:附在整數(shù)詞之后表示約數(shù)。
例句: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
今義:或許,應允,贊許等。
奔 古義:指飛奔的馬。
例句:猛浪若奔。
今義:奔跑,飛奔。
經(jīng)綸 古義:籌劃、治理。
例句:經(jīng)綸世務者 今義:規(guī)劃,管理政治的才能 戾 古義:至 .例句:鳶飛戾天者 今義:罪惡 3.一詞多義 絕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到極點) 猿則百叫無絕(斷,停) 上 負勢競上(向上) 橫柯上蔽(在上邊) 無 直視無礙(沒有) 猿則百叫無絕(停止) 百 一百許里(十的倍數(shù)) 猿則百叫無絕(極言其多) 4.詞類活用 任意東西(東西:名詞作動語,向東或向西) 猛浪若奔(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負勢競上(上:名詞用作動詞,向上) 互相軒邈(軒邈:形容詞用作動詞,往高處或往遠處伸展) 望峰息心(息:動詞使動用法,使……平息) 橫柯上蔽(上:名詞用作狀語,在上邊) 風煙俱凈(凈:形容詞用作動詞,消散、散凈) 5.特殊句式 省略句 (船)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主語省略) 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詞“于”) 倒裝句 后置定語 鳶飛戾天者 即:飛戾天之鳶者無柳先生傳古今異義: 會意:古:指對書中的內(nèi)容有所領會 舊:古:舊交,舊友 今:指領會別人沒有明確指出的意思 今:過去的,過時的 一詞多義: 以:1、因以為號焉 翻譯為介詞,把、用 2、以此自終 翻譯為憑借或連詞,不翻譯 之:1、或置酒而招之 翻譯為代詞,他 2、葛天氏之民歟 翻譯為助詞,的 言:1、閑靜少言 翻譯為說,說話 2、黔婁之妻有言 翻譯為言語,話 如:1、晏如也 翻譯為......的樣子 2、親舊知其如此 翻譯為像 詞類活用: 詳:形容詞用作動詞,知道。
親舊:沒有活用(原為形容詞用作動詞,為錯解,此為正解,請多多包涵),親戚朋友。
以“樂”其志,樂:名詞(快樂)用作動詞(使……快樂) 性嗜“酒”,酒:名詞用作動詞,喝酒馬說 1.通假字 (1)食馬者:“食”同飼,喂養(yǎng). (2)才美不外見:“見”同現(xiàn),顯現(xiàn). (3)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無馬邪:“邪”同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2、古今異義 是 古義:這樣的.例: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今義:判斷詞. 安 古義: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 今義:安全;安定;安裝. 等 古義:同樣.例:且欲常馬等不可得. 今義:等候;用在人稱代詞名詞后表示復數(shù)或列舉. 或 古義:有時,有的人.例:一食或盡粟一石 今義:或者 3、一詞多義 雖有千里之能:的 馬之千里者:結(jié)構(gòu)助詞,不譯 策之不以其道:代詞,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詞,不譯 雖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執(zhí)策而臨之:馬鞭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連詞,表轉(zhuǎn)折,但是 執(zhí)策而臨之:連詞,連接狀語和謂語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吃,動詞 食之不能盡其材:通“飼” 喂養(yǎng),動詞 故雖有名馬:即便 雖有千里之能:雖然 其真無馬邪:難道【反問,加強語氣】 其真不知馬也:可譯為“恐怕”【表示判斷、猜測】 4、實詞 千里馬——日行千里的馬,本文指人才 伯樂——擅長相馬之人,本文指識別人才的人 辱——辱沒 駢——一兩馬并駕 稱——著稱 一食——吃一頓 食馬者——通“飼”,喂.本文指埋沒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質(zhì) 見——表現(xiàn)在外面,“見”通“現(xiàn)” 等——等同,一樣 常——普通的 是——這種,作代詞 策之——用鞭子打馬 執(zhí)策——馬鞭子 道——方法 盡——竭盡 材——通“才”,才能 鳴——鳴叫 通——通曉 執(zhí)——拿著 臨——面對 知——識別,了解 5、虛詞 而——表轉(zhuǎn)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結(jié)構(gòu)助詞,的 以——憑借 雖——即使 或——有時 其——代“千里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詞,代千里馬 以——按照 (鳴)之——助詞,無意義 6、詞類活用 1、形容詞用作動詞: 辱:辱沒。
例句:只辱于奴隸人之手。
盡:吃盡。
例句:一食或盡粟一石。
2、名詞用作動詞: 策:名詞,馬鞭子。
這里用作動詞,用鞭子打的意思。
鞭策,驅(qū)使。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數(shù)量詞用作動詞: 千里:行千里。
例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盡:使……盡,竭盡。
例句:食之不能盡其材 7、特殊句式 1. 其真無馬邪
反問句 2.馬之千里者。
定語后置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省略句 4.策之不以其道 省略句送東陽馬生序詞類活用 腰白玉之環(huán)。
(腰,名詞作動詞,腰佩。
) 手自筆錄。
(手,名詞作動詞,用手,親手) 日有...歲有...(日,歲,時間詞作狀語)古今異義 媵人持湯沃灌 (湯:古義為熱水;今指喝的湯。
) 走送之。
(走,古義為跑,今義為走)一詞多義 以:1.來 (計日以還;俯身傾耳以請) 2.把 (以書假余) 3.用 (以衾擁覆) 4.因為(以中有足樂者) 之:1.的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2.代詞 (走送之) 3.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當余之從師也) 4.無實義 (無鮮肥之味之享) 5.臭,1香氣 2臭氣 通假字 1支:同“肢”四肢 2被:同“披”穿著
七年級下語文文言文副詞
人教版的文言常識: 《口技》 1.出處:節(jié)選自《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2.作者:林嗣環(huán),字鐵崖,明末清初人. 3.字詞句: A.字音:少頃[qǐng] 囈[yì]語 齁[hōu] 曳[yè]屋 許許[hǔ]聲 B.詞義: ⑴.通假字:滿坐寂然:“坐”通“座”,座位,這里指座位上的人,即賓客;全場靜悄悄的. ⑵.古今異義: ①.但:古義為:只,eg: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今義:表轉(zhuǎn)折連詞. ②.聞:古義為:聽,eg:微聞有鼠作作索索; 今義:用鼻子嗅. ③.股:古義為:大腿,eg:兩股戰(zhàn)戰(zhàn); 今為:屁股. ④.走: 古義為:跑, eg:兩股戰(zhàn)戰(zhàn), 幾欲先走; 今為:步行. ⑤.雖:古義為:即使,表假設連詞.eg:雖人有百手;今義:雖然,表轉(zhuǎn)折連詞. ⑶.一詞多義: ①.乳:a.動詞,喂奶,eg:;b.名詞,乳頭,eg:兒含乳啼. ②.絕:a.副詞,極,eg:以為妙絕;b.動詞,盡、消失,eg:群響畢(全,都)絕. ③.妙:a.名詞,妙處,eg:眾妙畢備;b.形容詞,美妙,奇妙,eg:以為妙絕. ④.指:a.名詞,指頭,eg:手有百指;b.動詞,指出,指明,eg:不能指其一端. ⑤.作:a.擬聲詞,eg:有鼠作作索索;b.開始,文中是發(fā)出聲音,eg:…百千其作. ⑥.間: a.動詞,夾雜,中eg:間有力拉崩倒之聲;b.動詞,間斷,eg:遂與外人見隔. ⑦.是:介a.詞,這,eg:當是時;b.判斷動詞,eg:問今是何世. ⑷.詞語活用: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詞作動詞,擅長;京城中有個擅長口技藝術(shù)的人.) ②.不能名其一處(名,名詞作動詞,說出;不能夠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 ③.會賓客大宴(宴,名詞作動詞,舉行宴會;會,適逢;正碰上有家人大擺宴席請客.) ④.婦撫兒乳(乳,名詞作動詞,喂奶) ⑸.重點詞語翻譯: ①.少頃:一會兒. ②.既而:不久,緊接著. ③.是時:…的時候. ④.未幾:不久. ⑤.一時:同時. ⑥.囈語:說夢話. ⑦.絮絮:連續(xù)不斷地說話. ⑧.中間[jiàn]:其中夾雜著. ⑨.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⑩.稍稍:漸漸. ⑩.傾側(cè):翻倒傾斜. ⑩.齁:打鼾.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倒裝句:會賓客大宴.(應為“會大宴賓客”,賓語前置.) 正碰上由家人大擺宴席請客. ②.凡所應有,無所不有:應有盡有.文中形容聲音之雜. ③.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在這時候,客人們沒有一個不驚慌變色離開座位,個個捋起袖子,露出胳膊,兩條腿直發(fā)抖,幾乎都想搶先逃走. 《短文兩篇》——《夸父逐日》、《兩小兒辯日》 1.出處:《山海經(jīng)》;《列子》 2.作者:第二篇選自作者是戰(zhàn)國時鄭國人列御寇. 3.文學影響:《山海經(jīng)》是我國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內(nèi)容包括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及山川、道里、民族、物產(chǎn)、藥物、祭祀等,并保存了不少遠古神話傳說.《夸父逐日》是我國最早的神話之一. 4.字詞句: A.詞義: ⑴.通假字:“知”通“智”,意思是:智慧.eg:孰為汝多知乎? ⑵.古今異義: ①.湯:古義:熱水,eg:日中如探湯;今:常用于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②.汝: 古義:代詞“你”,eg:孰為汝多知乎?今為:姓氏. ③.去:古義:離,eg:我以日始出時出人近.今為: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 ⑶.一詞多義: ①.為:a.動詞,是,eg:此不為遠者;b.動詞,說,eg:孰為汝多知乎?c.作,eg:化為鄧林;d.認為,eg:孰為汝多知乎? ②.其:a.介詞,那,eg:問其故;b.介詞,它,eg:及其日中;c.介詞,他的或他們的,eg:棄其杖. ⑷.詞語活用: ①.孔子東游(東,名詞作狀語,到東方.) 孔子到東方游歷. ②.而日中時遠也(遠,形容詞作動詞,離人遠的.) 正午時離人遠.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倒裝句:孰為汝多知乎?(應“孰為汝知多乎”,謂語前置,起強調(diào)作用.) 誰說你知識淵博呢? ②.省略句:未至,道渴而死.(“未至”前省略了“夸父”) 夸父還沒有趕到太湖,就在半路渴死了. 日中如探湯.(應“日中如于之探于湯”;省略介詞和賓語;) 正午時像(把手)伸(向 )熱水. ③.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 譯:夸父和太陽賽跑,他一直追趕到太陽落山的地方;這時,他口渴想要喝水;他就到黃河、渭水去喝;黃河與渭水的水都不夠夸父喝,于是,他又到北邊大湖去喝. (逐走:競跑,賽跑) ④.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去人)遠也. (以:認為. 去:距離.) 譯: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離人們要近一些,而到了中午的時候,就要距離人們遠一些. ⑤.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譯:太陽剛出來的時候,人們感覺非常的清涼;到了中午,就好像伸熱水一樣燙人;這難道不是因為近一點炎熱而遠一些清涼嗎? 《狼》 1.出處:選自《聊齋志異》 2.作者: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 3.字詞句: A. 字音:綴[zhuì]行 苫蔽[shàn bì] 尻[kāo]尾 B. 詞義: ⑴.通假字:“止”通“只”,只有,eg:止有剩骨. 止增笑耳.止露尻尾. ⑵.古今異義: ①.耳:古:文言文中出現(xiàn)在句尾時,通常解釋為“罷了”,eg:只增笑耳.今為:耳朵. ②.股:古義:為大腿,eg: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為:屁股. ⑶.一詞多義: ①.止:a.只有,eg:止有剩骨;b.停止,eg:一狼得骨止. ②.敵:a.動詞,敵對,文中是脅迫、攻擊,eg:恐前后受其敵;b.名詞,敵人,eg:蓋以誘敵. ③.之:a.補充音節(jié),無義,eg:久之,目似瞑,意暇甚;b.代詞,指狼,eg:又數(shù)刀弊之. ④.意:a.神情、態(tài)度,eg:意暇甚;b.動詞,企圖,打算,eg:意將遂入以攻其后也. ⑤.前:a.前面,eg:其一犬坐于前;b.動詞,上前,eg:狼不敢前. ⑥.恐:a.擔心,eg:恐前后受敵;b.恐怕,eg:不治將恐深. ⑷.詞語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詞作狀語,像狗一樣); ②.一屠晚歸(屠,動詞作名詞,指屠戶,一個屠戶傍晚回家.)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詞作動詞,“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④.恐前后受其敵(敵,名詞做動詞,攻擊,脅迫的意思) ⑤.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詞作動詞狀語,“鉆洞”的意思,企圖打穿柴草堆鉆過去…) ⑥.又數(shù)刀斃之.(斃:作動詞作使動詞.“使……死”) ⑦.狼不敢前.(前:名詞作狀語,上前) ⑸.重點詞語翻譯: ①.顧:回頭看,文中指往旁邊看;eg:顧野有麥場. ②.苫蔽:覆蓋、遮蔽. ③.少[shǎo]時:一會兒. ④.弛:放松,文中指卸下;eg:弛擔持刀. ⑤.久之:過了一會兒. ⑥.暴:突然;屠暴起. ⑦.意暇甚:神情很悠閑.意,神情、態(tài)度;暇,空閑.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倒裝句: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裝;“以”介詞,譯為“把”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②.省略句:a.投以骨(應“投以骨”,之,代狼.) 把骨頭投向(狼). b.場主積薪其中(應積薪其中,省略介詞“于”.) 場主在那里堆積了柴草. c.一狼洞其中(一狼洞其中 ,省略介詞“于”.)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d.屠戶乃奔倚其下(屠戶乃奔倚其下,省略介詞“于”.) 屠戶就跑過去背在柴草堆下面. ③.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骨頭已經(jīng)(扔)光了,而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④.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一只狼徑直走開了,另一只像狗一樣蹲坐在(屠戶的)前面. ⑤.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屠戶)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對方的. 七、文言文中的時間短語 表示突然發(fā)生:忽、忽然 表示同時發(fā)生:一時 表示相繼發(fā)生:既而 表示在特定的時間內(nèi)發(fā)生:是時 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fā)生:少頃、未幾、俄而、少時、久之五、課外古詩詞 1、山際見來煙, . ,云從窗里出.吳均《山中雜詩》 2、 ,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 .(王維《竹里館 》) 3、峨嵋山月半輪秋, .夜發(fā)清溪向山峽, .(李白《峨嵋山月歌》) 4、誰家玉笛暗飛聲, ,此夜曲中聞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5、故園東望路漫漫, ,馬上相逢無紙筆, .(岑參《逢入京使》 6、蒼蒼竹林寺, . , .(劉長卿《送靈澈上人》) 7、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 . , .(趙師秀《約客》) 8、李杜詩篇萬口傳, . , .(趙翼《論詩》 六、課內(nèi)古文默寫 12、《口技》(林嗣環(huán))(1)表現(xiàn)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過程: ①由遠到近,由外而內(nèi),由大而小,由分而合.當是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時齊發(fā),眾妙畢備.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聞余響.未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婦夢中咳嗽. (2)表現(xiàn)從失火到救火的情形:響聲大作,由少而多.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兒齊哭. (3)描述觀眾的反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的評論: ①一時齊發(fā),___________________. ②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代道具的簡單: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已. ②撤屏視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已. 七、字詞整理 1、通假字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_____通_____,_________ 對鏡帖花黃 _____通______,_________ 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 _____通______,______ 滿坐寂然 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孰為汝多知乎 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止有剩骨 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2、古今異義未嘗識書具( ) 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 或以錢幣乞之( )問女何所憶( ) 賞賜百千強( ) 及魯肅過尋陽( ) 會賓客大宴( )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 施八尺屏障( )眾妙畢備( ) 雖人有百手( ) 不能名其一處( )奮袖出臂( ) 兩股戰(zhàn)戰(zhàn)( ) 與日逐走( ) 河、渭不足( ) 日始出時去人近( ) 及其日中如探湯( )孔子不能決也( ) 綴行甚遠( )屠大窘( )顧野有麥場( ) 弛擔持刀( ) 暴起( ) 詞類活用父異焉( ) 邑人奇之( ) 賓客其父( ) 父利其然也( )洞其中( ) 意將隧入( ) 犬坐于前( ) 策勛十二轉(zhuǎn)( ) 4、表時間的詞語少頃、 既而、是時、一時、未幾、忽、俄而、忽然、少時、久之、 頃刻表示突然發(fā)生:_________ _________ 表示同時發(fā)生:_________ 表示相繼發(fā)生:_________ 表示在特定時間內(nèi)發(fā)生:_________ 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fā)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過了很久才發(fā)生:_________ 寫出下列課文中的成語:《木蘭詩》____________《孫權(quán)勸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夸父逐日》____________ 6、虛詞用法(1)而 A 表順接 B 表轉(zhuǎn)接 C 表修飾 D 表并列遠者小而近者大( ) 一兒以日初遠,而日中時近也( )結(jié)友而別( )道渴而死(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 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 )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 )(2)以 A 動詞,認為 B 介詞,把、用、憑借、因為 C 連詞,用來,來或以錢幣乞之( ) 蒙辭以軍中多務( ) 一兒以日初遠( ) 以刀劈狼首( )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 ) 蓋以誘敵( ) 投以骨( )(3)于 A 在 B 從 C 到 D 比 賢于材人遠矣( ) 受于人( ) 飲于河、渭( ) 犬坐于前( )于廳事之東北角( ) (4)為 A 成為 B 作為 C 認為 D因為 E 題寫自為其名( ) 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 卒之為眾人( ) 治經(jīng)為博士( )化為鄧林( ) 孰為汝多智乎( )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 (5)之 A 代詞 B 動詞,去 C 結(jié)構(gòu)助詞,相當于“的” D 結(jié)構(gòu)助詞,無實義 E語氣助詞,無實義前時之聞( ) 仲永之通悟( ) 卒之為眾人( ) 受之天也( )拍而嗚之( ) 于廳事之東北角( ) 撤屏視之( )復投之( ) 久之( ) 斃之( ) 禽獸之變詐( )另附一詞多義:書 書詩四句( ) 辭 旦辭爺娘去( ) 孤常讀書( ) 蒙辭以軍中多務( ) 市 愿為市鞍馬( ) 乳 婦撫兒乳( ) 東市買駿馬( ) 兒含乳啼( ) 去 去人近( ) 絕 以為妙絕( ) 一狼徑去( ) 群響畢絕( ) 就 指物作詩立就( ) 敵 蓋以誘敵( ) 蒙乃始就學( ) 恐前后受其敵( ) 自 還自揚州( ) 得 得為眾人而已耶( ) 自以為大有所益( ) 欲得飲( ) 與 借旁近與之( ) 是 當是時( ) 與蒙論議( ) 不知木蘭是女郎( ) 前 前時之聞( ) 焉 父異焉( ) 狼不敢前( ) 必有我?guī)熝桑?) 犬坐于前( ) 見賢思齊焉( ) 見 見往事爾( ) 故 兩狼之并驅(qū)如故( )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 問其故( ) 見兩小兒辯日( ) 故時有物外之趣( ) 意 收族為意( ) 當 木蘭當戶織( ) 意少舒( ) 當涂掌事( ) 意將隧入( ) 但當涉獵( ) 意暇甚( ) 當是時(請注意 新教材沒有《兩小兒辯日》
什么是杯劇
一傷仲永》 1.出處:選自《臨川文集》 2.作者:王,字介甫,晚號半山也被稱為王文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代表作:、、中的殘卷、若干條。
4.內(nèi)容理解:告訴我們學習和教育對于人才的培養(yǎng)是十分重要的。
5.字詞句: A.字音:環(huán)謁〔ye〕 泯〔min〕然 稱〔chen〕 夫〔fu〕 B. 詞義: ⑴.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扳通“攀”,牽、引。
②.賢于材人遠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嘗識書具: “嘗”同“曾”,曾經(jīng)。
⑵.古今異義: ①.是:古義此,與“自”組合意為“自從”,eg: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今為判斷詞。
②.或:古義不定代詞,有的,eg:或以錢幣乞之;今義為或許。
③.文理:古義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觀者;今表示文章內(nèi)容或語句方面的條理。
⑶.一詞多義: ①.自:a.自己,eg:并自為其名;b.從,eg: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②.聞:a.聽說,eg:余聞之也久;b.名聲,eg: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其:a.這,eg:其詩以養(yǎng)父母;b.他的,eg:稍稍賓客其父。
④.并:a.連詞,并且,eg:并自為其名;b.副詞,全,都,eg: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⑤.名:a.名詞,名字,eg:并自為其名;b.動詞,說出,eg:不能名其一處也。
⑥.賓客:a.動詞,以賓客之禮相待,eg:稍稍賓客其父;b.名詞,客人,eg: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⑦.就:a.動詞,完成,eg:自是指物作詩立就;b.動詞,從事,做,eg:蒙乃始就學。
⑧.然:a.代詞,這樣,eg:父利其然也;b.形容詞詞尾,……的樣子,eg:泯然眾人矣。
⑨.于:a.介詞,此,eg:賢于材人遠也;b.介詞,在,eg:與廳事之東北角。
⑩.為:a.動詞,作為,eg:其讀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b.動詞,成為,eg:卒之為眾人。
⑩.夫:a.指示代詞,那些,eg:今夫不受之天;b.名詞,丈夫,eg:夫起大呼。
⑷.詞語活用: ①.忽啼求之(啼,哭著,動詞作狀語。
) ②.父異焉(異,奇怪,形容詞作動詞。
) ③.賓客其父(賓客,名詞作動詞。
以賓客之禮相待。
) ④.父利其然(利,作動詞。
) ⑤.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日,每天,作狀語;環(huán)謁,四處拜訪。
) ⑸.重點詞語翻譯: ①.世隸耕(隸,屬于。
) ②. 不至:沒有達到(要求)。
③.稱前時之聞(稱,相當。
) ④.通悟:通達聰慧。
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系,;收,聚、團結(jié)。
⑥.彼其:他。
⑦.泯然:完全。
⑧.賢于材人:勝過有才能的人;賢,超過;材人,有才能的人。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判斷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全局表判斷。
)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務農(nóng)。
②.省略句:a.不使學。
(即“不使之學”,省略賓語) 不讓方仲永學習。
b.令作詩。
(即“令其做詩”,省略賓語) 我叫方仲永作詩。
c.還自揚州。
(省略主語“我”) (我)從揚州回鄉(xiāng)。
d.受之天。
(“之”后省略“于”) 先天得到的。
③.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同鄉(xiāng)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用錢幣求仲永題詩。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與邑人,不使學:(他的)父親以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縣里的人,不讓他學習。
⑤.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
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⑥.其詩以養(yǎng)其父母,收族為意: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團結(jié)同宗族的人為內(nèi)容。
⑦.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從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詩,他立即寫成。
⑧.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叫他做詩,寫出來的詩已經(jīng)不能跟以前聽說的相當了。
⑨.今夫不受之天,故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那么,現(xiàn)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難道之成為普通人就完了嗎
備注:文章屬于一篇隨筆,采用的是欲抑先揚的寫法。
二、 1.出處:又叫,這是南北朝時北方名歌中的一首 敘事詩 ,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這首詩后經(jīng)文人加工潤色,被歷代傳誦,與合稱為我國詩歌史上的“雙璧”,二者異曲同工,互相輝映,對后代的文學藝術(shù)產(chǎn)生過不小的影響。
2.字詞句: A.字音:機杼〔zhu〕 鞍韉〔an jiang〕 轡〔pei〕頭 鳴濺濺〔jian〕 金柝〔tuo〕 阿姊〔zi〕 霍霍〔huo〕 可汗〔ke han〕 貼:軍帖〔tie〕;貼〔tie〕黃花;字帖〔tie〕 B.詞義: ⑴.通假字: ①.對鏡帖花黃:“帖”通“貼”,粘,粘貼。
②.出門看火伴:“火”通“伙”。
⑵.古今異義: ①.爺:古義指父親,eg:卷卷有爺名;今指爺爺,即父親的父親。
②.走:古義為跑,雙兔傍地走;今義行走。
③.但:古義為只,副詞,eg: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今常用作轉(zhuǎn)折連詞。
④.郭:古義為外城,eg:出郭相扶將;今僅用作姓氏。
⑶.一詞多義: 市:a.集市,eg:東市買鞍馬;b.買,eg:愿為市鞍馬。
(名詞作動詞。
我愿意為此去買鞍馬。
) 買:a.買(東西), eg:東市買駿馬;b.雇,租,eg:欲買舟而下。
⑷.詞語活用: ①.“何”疑問代詞作動詞,是什么。
問女何所思。
②.“策”名詞作動詞,登記。
策勛十二轉(zhuǎn) ③.“騎”動詞作名詞,戰(zhàn)馬。
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⑷.重點詞語翻譯: ①.旦:早晨。
②.濺濺:流水聲。
③. 胡騎:胡人的戰(zhàn)馬。
④.強,有余。
⑤.不用:不愿做。
⑥. 扶將:扶持。
⑦.賞賜百千強:賞賜很多財物。
C.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省略句:愿為市鞍馬。
(愿為‘此’市鞍馬”,“此”指代父從軍這件事。
) 愿意為此去買鞍馬。
②. 倒裝句:問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裝。
賓語前置。
) 問一聲閨女想的是什么
③.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木蘭)不遠萬里奔赴戰(zhàn)場,跨越關山嶺(疾行)如飛。
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 寒冷的月光照射著鎧甲。
將軍(身經(jīng))百戰(zhàn)出生入死,壯士(轉(zhuǎn)戰(zhàn))多年(凱旋而)歸來。
④.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對著窗戶,梳理著烏云般(美麗)的頭發(fā),對著鏡子(在前額)貼上花黃。
D.備注:本課出現(xiàn)很多句式,如復沓句、頂真句\\\/聯(lián)珠句、排比句等。
內(nèi)容上詳略處理得當。
三、 1.出處:選自《資治通鑒》 2.作者:北宋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字君實,世稱涑水先生。
3.文學影響:司馬遷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重要的 編年體通史 ,共294卷,記述了公元前403年(戰(zhàn)國時期)至公元959年(五代時期)共1362年的史實。
全書內(nèi)容以政治軍事為主,略講經(jīng)濟、文化,長于描寫戰(zhàn)爭。
《赤壁之戰(zhàn)》《淝水之戰(zhàn)》等都是本書描寫戰(zhàn)爭的代表作。
這里“資”是“幫助”;“治”是治理;“通”是“通史”;“鑒”是“借鑒”;整個書名的意思是:以歷史上的得失為鑒戒來幫助加強政治。
4.字詞句: A.詞義: ⑴.古今異義: ①.但,古義為只,eg:但當涉獵;今為轉(zhuǎn)折連詞。
②.治,古義為研究,eg: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
今為治理。
③.博士,古義為官職,eg: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
今為學位。
⑵.一詞多義: ①.以:a.用,eg:以軍中多務;b.與“為”譯為“認為”,eg:自以為大有所益。
②.當:a.掌管,eg:當除掌事;b.應當,eg:但當涉獵。
③.見:a.知道,eg:見往事耳(了解歷史罷了。
);b.認清,識別,eg: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動詞,看見,見漁人,乃大驚。
④.若:a.動詞,比得上,eg:孰若孤;b.介詞,好象,eg:仿佛若有光。
⑤.之:a.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eg: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b.助詞,的,eg:于廳事之東北角。
⑶.重點詞語翻譯: ①.當涂:當?shù)?,當?quán)。
②.辭:推托。
③.及魯肅過尋陽:及,到了…的時候。
④.才略:政治或軍事方面的才干和謀略。
⑤.涉獵:粗略地閱讀。
⑥.刮目相看: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⑥.更:更新。
⑶.成語 ①.吳下阿蒙:比喻學識尚淺。
②.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倒裝句: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何見事”應“見事何”,疑問句賓語前置。
) 老兄你為什么看事情的變化這么晚呢
②.省略句:肅遂拜蒙母。
(“拜”后省略介詞“于”。
) 魯肅于是拜見了呂蒙的母親。
③.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我難道是想讓你鉆研經(jīng)史典籍而成為博士嗎
④.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只不過應當廣泛地學習知識,懂得過去的教訓罷了。
D.備注:本文以對話為主,語言形象,使人感受到人物說話是的口吻、神態(tài)和心理。
詳略得當。
四、《口技》 1.出處:節(jié)選自《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2.作者:林嗣環(huán),字鐵崖,明末清初人。
①. 3.代表作:《鐵崖文集》《秋聲詩》《虞初新志》 4.文學影響:《虞初新志》是清張潮編選的 筆記小說集 ,共二十卷,多數(shù)作品文字優(yōu)美,有些也對當時社會不合理現(xiàn)象有所反映。
5.字詞句: A.字音:少頃〔qing〕 囈〔yi〕語 齁〔hou〕 曳〔ye〕屋 許許〔hu〕聲 B.詞義: ⑴.通假字:滿坐寂然:“坐”通“座”,座位,這里指座位上的人,即賓客;全場靜悄悄的。
⑵.古今異義: ①.但:古義為只,eg: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今表轉(zhuǎn)折連詞。
②.聞:古義為聽,eg:微聞有鼠作作索索;今義用鼻子嗅。
③.股:古義為大腿,eg:兩股戰(zhàn)戰(zhàn);今為屁股。
④.走: 古義為跑, eg:兩股戰(zhàn)戰(zhàn), 幾欲先走;今為步行。
⑤.雖:古義為即使,表假設連詞。
eg:雖人有百手;今義雖然,標轉(zhuǎn)折連詞。
⑶.一詞多義: ①.乳:a.動詞,喂奶,eg:婦撫兒乳;b.名詞,乳頭,eg:兒含乳啼。
②.絕:a.副詞,極,eg:以為妙絕;b.動詞,盡、消失,eg:群響畢(全,都)絕。
③.妙:a.名詞,妙處,eg:眾妙畢備;b.形容詞,美妙,奇妙,eg:以為妙絕。
④.指:a.名詞,指頭,eg:手有百指;b.動詞,指出,指明,eg:不能指其一端。
⑤.作:a.擬聲詞,eg:有鼠作作索索;b.開始,文中是發(fā)出聲音,eg:…百千其作。
⑥.間: a.動詞,夾雜,中eg:間有里拉崩倒之聲;b.動詞,間斷,eg:遂與外人見隔。
⑦.是:介a.詞,這,eg:當是時;b.判斷動詞,eg:問今是何世。
⑷.詞語活用: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詞作動詞,擅長;京城中有個擅長口技藝術(shù)的人。
) ②.不能名其一處(名,名詞作動詞,說出;不能夠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
) ③.會賓客大宴(宴,名詞作動詞,舉行宴會;會,適逢;正碰上有家人大擺宴席請客。
) ⑸.重點詞語翻譯: ①.少頃:一會兒。
②.既而:不久,緊接著。
③.是時:…的時候。
④.未幾:不久。
⑤.一時:同時。
⑥.囈語:說夢話。
⑦.絮絮:連續(xù)不斷地說話。
⑧.中間〔jian〕:其中夾雜著。
⑨.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⑩.稍稍:漸漸。
⑩.傾側(cè):翻倒傾斜。
⑩.齁:打鼾。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倒裝句:會賓客大宴。
(應為“會大宴賓客”,賓語前置。
) 正碰上由家人大擺宴席請客。
②.凡所應有,無所不有:應有盡有。
文中形容聲音之雜。
③.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在這時候,客人們沒有一個不驚慌變色離開座位,個個捋起袖子,露出胳膊,兩條腿直發(fā)抖,幾乎都想搶先逃走。
五、《短文兩篇》——《夸父逐日》、《兩小兒辯日》 1.出處:《山海經(jīng)》;《列子》 2.作者:第二篇選自作者是戰(zhàn)國時鄭國人列御寇。
3.文學影響:《山海經(jīng)》是我國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內(nèi)容包括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及山川、道里、民族、物產(chǎn)、藥物、祭祀等,并保存了不少遠古神話傳說。
《夸父逐日》是我國最早的神話之一。
4.字詞句: A.詞義: ⑴.通假字:“知”通“智”,eg:孰為汝多知乎
⑵.古今異義: ①.湯:古義熱水,eg:日中如探湯;今常用于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②.汝: 古義為代詞“你”,eg:孰為汝多知乎
今為姓氏。
③.去:古義為離,eg:我以日始出時出人近。
今為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
⑶.一詞多義: ①.為:a.動詞,是,eg:此不為遠者;b.動詞,說,eg:孰為汝多知乎
c.作,eg:化為鄧林;d.認為,eg:孰為汝多知乎
②.其:a.介詞,那,eg:問其故;b.介詞,它,eg:及其日中;c.介詞,他的或他們的,eg:棄其杖。
⑷.詞語活用: ①.孔子東游(東,名詞作狀語,到東方。
) 孔子到東方游歷。
②.而日中時遠也(遠,形容詞作動詞,離人遠的。
) 正午時離人遠。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倒裝句:孰為汝多知乎
(應“孰為汝知多乎”,謂語前置,起強調(diào)作用。
) 誰說你知識淵博呢
②.省略句:未至,道渴而死。
(“未至”前省略了“夸父”) 夸父還沒有趕到太湖,就在半路渴死了。
日中如探湯。
(應“日中如于之探于湯”;省略介詞和賓語;) 正午時像(把手)伸(向 )熱水。
③.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
譯:夸父和太陽賽跑,他一直追趕到太陽落山的地方;這時,他口渴想要喝水;他就到黃河、渭水去喝; 黃河與渭水的水都不夠夸父喝,于是,他又到北邊大湖去喝。
(逐走:競跑,賽跑) ④.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去人)遠也。
(以:認為。
去:距離。
) 譯: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離人們要近一些,而到了中午的時候,就要距離人們遠一些。
⑤.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譯:太陽剛出來的時候,人們感覺非常的清涼;到了中午,就好像<把手>伸<向>熱水一樣燙人;這難道不是因為近一點炎熱而遠一些清涼嗎
六、《狼》 1.出處:選自《聊齋志異》 2.作者: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所著。
詳情見7年級上冊《山市》。
3.字詞句: A. 字音:綴〔li〕行 苫蔽〔shan bi〕 尻〔kao〕尾 B. 詞義: ⑴.通假字:“止”通“只”,只有,eg:止有剩骨。
⑵.古今異義: ①.耳:古文言文中出現(xiàn)在句尾時,通常解釋為“罷了”,eg:只增笑耳。
今為耳朵。
②.股:古義為大腿,eg: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為屁股。
⑶.一詞多義: ①.止:a.只有,eg:止有剩骨;b.停止,eg:一狼得骨止。
②.敵:a.動詞,敵對,文中是脅迫、攻擊,eg:恐前后受其敵;b.名詞,敵人,eg:蓋以誘敵。
③.之:a.補充音節(jié),無義,eg:久之,目似瞑,意暇甚;b.代詞,指狼,eg:又數(shù)刀弊之。
④.意:a.神情、態(tài)度,eg:意暇甚;b.動詞,企圖,打算,eg:意將遂入以攻其后也。
⑤.前:a.前面,eg:其一犬坐于前;b.動詞,上前,eg:狼不敢前。
⑥.恐:a.擔心,eg:恐前后受敵;b.恐怕,eg:不治將恐深。
⑷.詞語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詞作狀語,像狗一樣); ②.一屠晚歸(屠,動詞作名詞,指屠戶,一個屠戶傍晚回家。
)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詞作動詞,“打洞”的意思。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 ④.恐前后受其敵(敵,名詞做動詞,攻擊,脅迫的意思) ⑤.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詞作動詞狀語,“鉆洞”的意思,企圖打穿柴草堆鉆過去…) ⑸.重點詞語翻譯: ①.顧:回頭看,文中指往旁邊看;eg:顧野有麥場。
②.苫蔽:覆蓋、遮蔽。
③.少〔shao〕時:一會兒。
④.弛:放松,文中指卸下;eg:弛擔持刀。
⑤.久之:過了一會兒。
⑥.暴:突然;屠暴起。
⑦.意暇甚:神情很悠閑。
意,神情、態(tài)度;暇,空閑。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倒裝句: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裝;“以”介詞,譯為“把”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 ②.省略句:a.投以骨(應“投<之>以骨”,之,代狼。
) 把骨頭投向(狼)。
b.場主積薪其中(應積薪<于>其中,省略介詞“于”。
) 場主在那里堆積了柴草。
c.一狼洞其中(一狼洞<于>其中 ,省略介詞“于”。
)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d.屠戶乃奔倚其下(屠戶乃奔倚<于>其下,省略介詞“于”。
) 屠戶就跑過去背靠在柴草堆下面。
③.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骨頭已經(jīng)(扔)光了,而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④.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一只狼徑直走開了,另一只像狗一樣蹲坐在(屠戶的)前面。
⑤.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屠戶)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對方的。
七、文言文中的時間短語 表示突然發(fā)生:忽 忽然 表示同時發(fā)生:一時 表示相繼發(fā)生:既而 表示在特定的時間內(nèi)發(fā)生:是時 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fā)生:少頃 未幾 俄而 少時 久之望塵莫及——及:比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