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晉江各村鎮(zhèn)的普渡時間
七月是鬼月,鬼門關打開,先祖和底下的妖魔會回人間普度同歡,戶戶就要盛待它們上來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這在閩南地區(qū)很風行,我是這里的人(廈門),其他的地方我不知道有沒有,是很重要的節(jié)日,每一個低端一點距離就時間不同,緣來已久,一輩一輩地傳下來 是普渡眾生。
兩個詞其實表達的同一個意思,但普度是白字,就像歡渡春節(jié)一樣,應該是歡度春節(jié)。
普渡眾生:指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們脫離苦海,登上彼岸。
這是佛教中大乘的核心思想,就是自己成道只是小道,要成大道就必須幫助眾生得道,在佛教中稱為“渡”(其實中國的道家也有此思想),渡到哪
在佛教中有一個詞叫作“彼岸”,我們?nèi)怂幍氖谴税叮兴_和佛的境界一個大的范圍稱作彼岸。
凡是成菩薩成佛的任務是幫助眾生“渡”到彼岸。
出 處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丈六金身,能變能化,無大無不大,無通無不通,普渡眾生,號作無人師。
”在閩南一帶,農(nóng)歷七月被稱為鬼節(jié),七月初一要開門,七月30要關門,而在這一個月的時間內(nèi),大家都要輪流做普渡,敬祭亡魂,互相宴請,據(jù)說是請的人越多越好.在原始社會,人們認為外氏族成員及本氏族成員非正常死亡者的亡魂,會成為祟禍,危及人間,故崇拜鬼魂。
到了奴隸社會,鬼魂迷信相當流行,在《左傳》、《國語》等古代文獻資料中,記載有鬼魂感恩報答和懷怨復仇的故事,鬼魂崇拜至今在民間仍有很大的影響。
泉州民間鬼魂崇拜的習俗中,比較典型的當為敬祭亡魂的“普渡”。
“普渡”是閩南地區(qū)的一種民俗文化現(xiàn)象,它是揉合農(nóng)歷七月十五曰道教中元節(jié)和佛教盂蘭盆會而形成的民俗節(jié)曰。
宋代泉州于中元節(jié)舉行齋醮活動時,已把佛教的詞語“普渡”轉(zhuǎn)化為地方民俗的名詞,在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的《真西山文集》中,即有稱為《普渡青詞》的祝文。
宋代以來,普渡是在七月十五曰這天舉行的,其祈求的內(nèi)容甚多:或祈死者無厄幽沉滯之悲;或求生者獲五??祵幹恚换蛱I雨澤以抗旱;或冀赦過以除愆,等等。
到清道光(1821--1850年)間,普渡祭祀儀式有所變化。
道光《金門志》卷15曰:“七月朔(初一曰)起,各社延僧道設醮,作盂蘭會,俗名普渡,以祭無主鬼。
里社公祭,各家另有私祭。
”至新中國成立前,閩南地區(qū)的普渡仍十分盛行,人們把七月的普渡稱“正普”,從七月初一起,各鋪境鄉(xiāng)村輪流普渡,在晉江,“初一起,青陽內(nèi)頭李,初二杏厝王……”逐曰按序,至七月三十曰。
而泉州城內(nèi)有38個鋪,因此各鋪輪流舉行普渡的時間只好有所伸延,自農(nóng)歷六月二十九曰至八尺初二曰,如適逢閏月,又得復始重普。
閩南規(guī)模最大的普渡,首推石獅的“龜湖大普”,即把龜湖的13個村落分屬12個生肖(其中后安和侖后合屬猴),12年各輪流普渡一次,互相宴請,民間有“聞名龜湖大普渡”之俗諺。
高分求晉江地區(qū)普渡表
英林鎮(zhèn)湖美村,正月初六英林鎮(zhèn)錦江村,三月初三,四月初十 東石鎮(zhèn)草洪塘村,七月初八
晉江普渡風俗的由來
【祭敬亡魂】 在原始社人們認為外氏族成員及本氏族成員非正常死亡者魂,會成禍,危及人間,故崇拜鬼魂。
到了奴隸,鬼魂迷信相當流行,在《左傳》、《國語》等古代文獻資料中,記載有鬼魂感恩報答和懷怨復仇的故事,鬼魂崇拜至今在民間仍有很大的影響。
泉州民間鬼魂崇拜的習俗中,比較典型的當為敬祭亡魂的“普渡”。
“普渡”是泉州沿海地區(qū)(包括金門)的一種民俗文化現(xiàn)象,它是揉合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節(jié)和佛教盂蘭盆會而形成的民俗節(jié)日。
宋代泉州于中元節(jié)舉行齋醮活動時,已把佛教的詞語“普渡”轉(zhuǎn)化為地方民俗的名詞,在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的《真西山文集》中,即有稱為《普渡青詞》的祝文。
宋代以來,普渡是在七月十五日這天舉行的,其祈求的內(nèi)容甚多:或祈死者無厄幽沉滯之悲;或求生者獲五福康寧之祉;或蘄雨澤以抗旱;或冀赦過以除愆,等等。
到清道光(1821--1850年)間, 普渡祭祀儀式有所變化。
道光《金門志》卷15曰:“七月朔(初一日)起,各社延僧道設醮,作盂蘭會,俗名普渡,以祭無主鬼。
里社公祭,各家另有私祭。
”至新中國成立前,泉州沿海地區(qū)的普渡仍十分盛行,人們把七月的普渡稱“正普”,從七月初一起,各鋪境鄉(xiāng)村輪流普渡,在晉江,“初一起,青陽內(nèi)頭李,初二杏厝王……”逐日按序,至七月三十日。
而泉州城內(nèi)有38個鋪,因此各鋪輪流舉行普渡的時間只好有所伸延,自農(nóng)歷六月二十九日至八尺初二日,如適逢閏月,又得復始重普。
泉州規(guī)模最大的普渡,首推石獅的“龜湖大普”,即把龜湖的13個村落分屬12個生肖(其中后安和侖后合屬猴),12年各輪流普渡一次,互相宴請,民間有“聞名龜湖大普渡”之俗諺。
泉州古代普渡的祭祀活動,都有地方官員出面主持,他們往往利用普渡日同時祭“無主鬼”和城隍神,讓合境無主鬼魂享受祭品而不為祟作亂人間,并利用城隍神威,倡善懲惡,令百姓安分守己,使官吏不敢欺上枉下。
利用普渡活動來為封建政權統(tǒng)治服務,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官員的溝通民意,對穩(wěn)定封建秩序,對封建官員的自律,和對老百姓心理的自我凈化等,還是起了一定約束作用的。
普渡成為僑鄉(xiāng)泉州的一種陋俗,還是道光以后出現(xiàn)的”。
泉州普渡后來被視為陋俗,當與普渡這種信仰民俗在傳承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競尚奢侈和結(jié)怨械斗等弊端有關,而這己超出了民間信仰的范疇。
宋代泉州的普渡祭祀活動,是認真遵守朝廷“潔齋行事,毋得出謁、宴飲、賈販及諸煩擾”的規(guī)定。
但在明代,情況已有所變化,人們于中元節(jié)祭亡魂之后,隨即舉行會飲。
至清代,普渡奢靡漸成風俗。
乾隆《晉江縣志》曰:“普渡,拈香、搭幛棚,連宵達旦,彈吹歌唱,醵錢華費,付之一空。
”光緒末年,泉州名士吳增著《泉俗激刺篇》,也稱當時普渡“小鄉(xiāng)錢用數(shù)百萬,大鄉(xiāng)錢用千萬強”。
前面已提及的石獅“龜湖大普”,其普渡之日,數(shù)十臺戲同時于一村演出,家家戶戶以“五斗米籃”盛菜肴祭敬,以曬谷物的大蔑蓋為桌,席地大宴賓客,大家均以客多為榮,以客少或無客為恥,故即使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也被強拉入席,以助聲勢,如此鋪張浪費,致使許多村民為了大做普渡而傾家蕩產(chǎn)。
在清代,泉州地方封建勢力抬頭,他們控制了鋪、境的祀神祭鬼活動的指揮權,往往為了私人的恩怨,蓄意挑起鋪、境間的械斗。
有的好事者為向仇家示威,還于普渡日抬出鋪主公和境主公巡境游行,也往往因巡境越界而導致流血械斗。
清代泉州有名的“東西佛”械斗,延伸三百多年,為禍之烈是歷史上所沒有的。
新中國成立后,普渡因被明令禁止而大力收斂,但80年代以來,民間又于中元節(jié)前后的一個月時間內(nèi),私下敬拜無祀鬼魂。
因此了解普渡習俗的起源、發(fā)展和現(xiàn)狀,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有的放矢地去移風易俗,使精神文明建設取得實質(zhì)性的效果。
福建有“普渡節(jié)”是什么意義
又怎樣舉行
怎樣一個形式
普渡不只福建有,在很多地方比如臺灣等地也都有的,是佛教的一個節(jié)日農(nóng)歷7月是鬼節(jié),初一要開鬼門,讓那些鬼出來玩,到30關鬼門,普渡節(jié)具體哪天不固定,但都在農(nóng)歷7月,每個區(qū)每個地方不一樣,同一個村不同條街也不同天,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我自己的理解是根據(jù)那些鬼魂們走到哪里,哪天就是普渡吧普渡的時候,要煮很多好吃的拜拜,放鞭炮,然后邀請親朋好友過來吃,挺熱鬧的懷念小時侯在家過的普渡節(jié)啊,出來太多年了,好多年沒過過普渡了
求晉江陳埭鎮(zhèn),池店鎮(zhèn),羅山鎮(zhèn),石獅各村的普渡日,計量完善,謝謝!
普渡節(jié)是中元節(jié)么
、 我們那叫七月半 就是說是7月14的晚上
普渡的種類
初十好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