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來形容讀書不認真的詞語
走馬觀花、三心二意、心不在焉、囫圇吞棗、隨意瀏覽、一目十行、左顧右盼、丟字落句、磕磕巴巴、語不連貫、
形容心地寬廣的優(yōu)美句子
這里面有很多你需要的句子:第十一章:棲息之谷——修身心態(tài) 2006-7-10 8:43:37 交易不是知識的學習,交易永遠是修煉場, 人性的一切弱點在這里暴露無遺。
成功的交易者是技巧、心態(tài)和德行的統(tǒng)一,三者不可分離。
交易的最高境界是無我,無欲、無喜、無憂、無恐懼。
成功的交易者總是張著兩只眼, 一只望著市場,一只永遠望著自己。
任何時候,最大的敵人,就是你自己。
校正自己,永遠比觀察市場重要。
——摘自一位股市網友的帖子 華爾街有句名言:“平庸的交易者用技術交易,頂尖的交易者用信念交易”。
精典,讓我們記往這句話,不斷去重復加深或許會有好的結果。
是啊,道理人人懂,就是難做到,知易行難!淋漓盡致的在這里得到體現(xiàn)。
相對來說性格理性的較易成功,性格感性的要困難的多。
期貨就是修煉和鍛造性格最殘酷最有效的場所,知行合一是吾輩的最高境界.我相信只要是有自控能力并勇于克服弱點的人,就可以最終通過不同的方式:長線或短線,來達到此一境界。
期貨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不應是生活的全部。
別被迅速致富沖昏頭腦,我們真正該關切的是一切“真實”的事物,包括事業(yè),親人,好友和美好的時光等,在生活中,努力地保持內心的一份寧靜。
這些都遠比投資獲利更重要,人生短暫,生命只有一次,時間才是我們最大的財富。
最重要的是控制自己,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須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能夠控制自己按正確的思路、正確的方法、正確的原則、正確的手段、最佳的心里狀況參加投資活動。
大道至簡,道理好懂,知識也好掌握.難就難在怎么控制自己,有的人為此走了一輩子。
關鍵的是堅持不懈一貫執(zhí)行,是自我控制,是心手合一,是言行一致。
——摘自一位期貨網友的網頁 是啊,身在職場的職業(yè)經理人,與身在股票市場、期貨市場的職業(yè)人士是何等的相似
假如我們每個人都能日常做到,身在世故之中,心在世故之外。
富貴、錢財、功名不貪,而淡然處之。
來則受之,去則聽之,逆事至而識以為魔,美事至而認以為幻。
外不自矜,內不自持,隨遇而安,從容自得,逍遙自在,修心心不馳,修性性自定。
認真理路,勇往直前,拋開鼎爐之說,純從心性動靜中下功夫,——這將是我們職業(yè)經理人身心修煉的最高境界。
“一個人最幸福的事是什么
一是能把自己的興趣愛好變成職業(yè);二是通過對職業(yè)規(guī)律的掌握、控制而實現(xiàn)人生的理想。
這兩點我們都擁有了,我們就是最幸福的人。
” 本文是《職業(yè)經理人十大心態(tài)修煉指南》的最后一篇。
寫到這里,筆者喜憂參半,心情復雜,——不知自己的付出,對風雨兼程之中的各位職業(yè)經理人朋友是否有所幫助。
一陣茫然之際,冥冥之中,仿佛豁然開朗。
先人的智慧之光透過深邃的蒼穹翩翩而來。
現(xiàn)整理于此,與各位共享共勉。
這些人生修煉大法,有些看起來似乎有些矛盾,但仔細品味,我們又可能體悟出另外一些道理來。
一、《大學》的修煉之道 《大學》一曰“大人之學”,二曰為政之學。
有三種含義:一是指成年之人,可以在社會上立足,因此需要知書明理,通曉人生之道;二是指充實而有光輝的偉大人格,可以在社會上表現(xiàn)道德芳表,修己治人,風動草偃,以平天下為最高目標;三是指為政之人,“孰為大
政為大。
”因此,“大學”之道也可以說是為政之道。
這三種含義并不沖突。
所以《大學》主張:“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 1、《大學》之道——內圣外王之道 《大學》著重闡述了個人修養(yǎng)與社會政治的關系,提出了宋儒稱作“三綱領”和“八條目”的理論思想。
三綱領和八條目是儒家實現(xiàn)“內圣外王”的根本方法。
“內圣”意即“內求于己”,也就是“八條目”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外王”表示“外用于世”,指的是“八條目”中的“齊家、治國、平天下”。
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正是表達了“內圣外王”的精義所在。
2、修身的“三大綱領”——修身的基本原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其意義簡釋如下: 1)明德 是任何人都稟受于天,至靈而不污染的本性,它能夠與天地相溝通。
“明明德”是肯定人類與生具有靈明的德性,現(xiàn)在要加以彰明,使之自覺。
人之行善避惡,并非社會規(guī)范所外加的義務,卻有內在本然的基礎。
道德實踐的價值是由內而發(fā)的,人性是向善的。
2)親民 是在明曉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幫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靈的東西,使他們同樣能夠達到與自己同樣心靈純潔的境界。
覺悟“明明德”此一天生能力之后,就須“親民”,親者新也,日新又新,使自己無時無刻不在行善之途上前進。
人生的一切變化生滅,唯有在遵循內心向善的要求、日新其德方面,可以永遠做個新人。
3)至善 是指心靈獲得最大程度的自由,達到自然與事物發(fā)展相統(tǒng)一的境界。
“明明德”和“親民”的一切方向是“止于至善”。
以“止于至善”為方向或目標,等于是永無止境的期許。
3、修身的“八大條目”——修身的方法步驟 “八條目”是《大學》所說的修養(yǎng)方法,它是有順序的,相互為條件的序列。
每一個條目,都以前一個條目為條件,而它們本身都是以“修身”為根本,前四條是“修身”的方法,后四條是“修身”的必然社會結果。
《大學》是如此論述“八條目”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姐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奇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誠。
意誠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齊。
家齊而后國治。
國治而后天下平。
”其意義簡釋如下: 【1】格物 格,就是確實研究清楚。
“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
在讀書中求知,在實踐中求知,而后明辯事物,盡事物之理。
【2】致知 就是求為真知。
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如一面鏡子,本來全體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現(xiàn)在逐漸擦去灰塵,使恢復光明,有了真知。
所謂知,指道德意識而言,知既至,則能明是非、善惡之辨,聞見所及,胸中了然。
物格而后知至。
【3】誠意 就是要意念誠實。
知既盡,則意可得而實,發(fā)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矯飾,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獨”上下功夫,嚴格要求自己,修養(yǎng)德性,知至而后意誠。
【4】正心 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欲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
意不自欺,則心之本體,物不能動,而無不正。
心得其正,則公正誠明,不涉感情,無所偏倚。
故意誠而后心正。
【5】修身 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
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無偏見,無邪念,才能為人民所擁護。
修身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功夫的落腳點,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始發(fā)點。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
【6】齊家 就是要經營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員,才能教化人民。
【7】治國 就是要為政以德,實行德治,布仁政于國中。
君主要像保護初生的小孩那樣保護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舊布新,日新又新。
統(tǒng)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愛之風充滿全國,國治而后天下平。
【8】平天下 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潔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質,作為人民的榜樣。
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這就要求君主尊老興孝,敬長興悌,恤孤愛民,布行仁政。
君主要實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誠至公,以德為本,舉拔賢臣,提倡忠信,開源節(jié)流,以義為利,如此則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大學》說:“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此八條目中,“修身”是根本。
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礎和方法,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
格物在于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有了認識才能意念誠實,然后才能思想端正。
只有具備了以上的條件,自身的修養(yǎng)才能提高。
自身的修養(yǎng)又是治理國家的必要條件和前提,由此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也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最后達到天下大治。
《大學》作為儒家思想的總綱領,造就了后代儒家對社會的關心和參與精神以及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即“內圣”與“外王”之道。
4、心安理得的“六大過程”——科學決策與心理修煉的程序 《大學》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其意義簡釋如下: 1)知止——明確原則,理清期許 “止”指“歸宿”、“立場”。
“知止”即對目標、歸宿和自己的原則立場有明確了解。
對佛教而言,“止”為梵文奢摩他的意譯,又譯“止寂”、“禪定”,指通過坐禪入定,掃除妄念,專心一境,達到寂靜的境界。
與“止”相對的范疇為“觀”,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譯,也被譯為“智慧”,是在“止”的基礎上發(fā)生的,指集中詳細觀察思維預定的事物和義理,獲得某種功德和智慧。
2)有定——站穩(wěn)立場,堅定不移 “定”是定向。
朱子《大學章句》解“定”字說:“知之,則有定向”。
知止指對歸宿有明確了解,則已經是“志有定向”的。
所以,“定”字應指堅定不移。
“知止而后有定”即是說,能對歸宿有明確的了解,然后方能堅守不移。
3)能靜——動機純正,心不妄動 “靜”是靜心。
朱子《大學章句》釋“靜”字說:“靜,謂心不妄動”。
對于“靜”,《禮記》云:“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論語》也說:“仁者靜”。
道教的北派全真道認為清靜是修道的基礎,故奉《清靜經》為玄門日誦課之首,經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 4)能安——身心安詳,從容有度 “安”是隨處而安穩(wěn)。
朱子《大學章句》釋“安”字為“安,謂隨處而安”。
《管子。
內業(yè)》進一步談到“安”和“靜”、“定”的密切關聯(lián):“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靜。
”又曰:“圣人與時變而不化,從物而不移,能正能靜,然后能定。
”再曰:“正心在中,萬物得度。
”最后則是“德成而智出”。
5)能慮——思慮周到,驅除偏見 “慮”是思考精審。
朱子《大學章句》釋“慮”字為“慮,謂處事精詳”。
6)能得——合理選擇,心安理得 “得”有完成、達成的意思。
朱子《大學章句》釋“得”字為:“得,謂得其所止”。
5、“慎獨”——自我修煉的最高境界 何謂“慎獨”
《大學》解釋說:“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
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慎獨”所要表明的是在閑居獨處、沒有別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更要謹慎地反省自我,進行實踐性道德修為,因為誠與不誠、欺與不欺,雖發(fā)于內心,但必然會表現(xiàn)出來。
朱熹對此解釋說:“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
言欲自修者知為善以去其惡,則當實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不可徒茍且以殉外而為人也。
然其實與不實,蓋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者,故必謹之于此以審其幾焉。
”這實際上是提倡一種道德自律,把修己作為自我主觀意識較強的一種修養(yǎng)行為,不完全依賴于外界條件的約束,也不自欺欺人地借修為的幌子而專做給別人看,釣名沽譽,這些都是個體修為中的大忌。
這一點完全體現(xiàn)了《大學》的理論特點,重視內心道德的嚴格自律,調節(jié)自我情感,堅持所選擇的修養(yǎng)之道。
后世大儒對“慎獨”都是非常看重的,明代王陽明、清代曾國藩等都對此有過精辟的見解。
在現(xiàn)代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關系中,“慎獨”仍是一條非常重要的道德要求和人生修養(yǎng)原則。
從修身過程和步驟而言,知道“德”、“行”都應該“止于至善”的水平上,就要凝神定志。
能做到堅定心神志向,才能靜下心來,排除雜念的干擾。
能靜下來,才能安于所處環(huán)境、條件,不因富貴而放逸心志,不因貧困而隳墮心志。
做到了安,才能專心思考問題,通過思考而有所理悟,分明是非,也就是有所獲得了。
依是而行,有非即去,達到完善自我的修養(yǎng)目的。
任何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結局,都是有序不紊的,即有本末、終始、先后。
修身的“知→止→定→靜→安→慮→得”的順次也是不可不知的,循序漸進,才能有成。
對于儒家的修身學問,梁啟超先生有著高度而精確的概括:“儒家哲學,范圍廣博,概括起來,其功用所在,可以《論語》‘修己安人’一語括之,其學問最高目的,可以《莊子》‘內圣外王’一語括之。
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內圣。
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外王。
至于條理次第,以《大學》上說得最簡明;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內圣的功夫;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 曾仕強先生對此也有高論:“修己、安人都能夠日新又新,這是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目標。
管理者以修己為第一綱領,從自身內部的修治做起,由格、致、誠、正,然后層層擴大,齊家、立業(yè)、治國,推到平天下。
所有決策,悉依止、定、靜、安、慮得的歷程,時刻不忘安人為第二綱領。
秉持光明正大的理念,執(zhí)經達權,以不停滯的精神,適時調整而權宜應變,是第三綱領。
這種管理之道,就是中國管理哲學的精義。
” 綜觀《大學》一書,以簡練而內涵豐富的語言涵蓋了早期儒家人學思想的精神內涵,揭示了儒家理想人格修為的一般過程。
“三綱領”引導人們注重修為目標;“八條目”指示人們修為應該怎樣做。
“八條目”的內容是一個由內到外、相互關聯(lián)、不能任意顛倒的統(tǒng)一的整體,是一個窮盡內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論體系。
它以“格物”為起點,以“平天下”作為其奮斗目標。
盡管《大學》中使用的這些范疇都帶有濃厚的倫理色彩,但在具體的道德修養(yǎng)和社會道德實踐中卻發(fā)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對調適人們的心態(tài)、穩(wěn)定社會關系、保持思想上的連貫性都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
朱熹如此推崇《大學》正是看到了它對穩(wěn)定社會、重塑道德人格所具有的重要價值潛力。
職業(yè)競爭歸根到底是個人品格和能力的競爭,也就是職業(yè)經理人個性品牌的競爭。
能力可以通過學習與實踐獲得,而品格則必須經過伴隨終生的個人修煉方能至真至美至善。
職業(yè)經理人只有內修品格,外練能力,內外兼修,知行合一,才能達到內圣外王的境界,才能達成經天緯地的事業(yè)。
二、《中庸》的修煉之道 “中庸之道”,中國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一種道德實踐的原則和處世待人的方法。
最早提出“中庸”概念的是孔子。
“中庸”一詞承載著世人對處世原則的恪守降臨在兩界凡宇。
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兩端,取其中而用之。
”也就是去除偏激,選擇正確的道路。
它體現(xiàn)的是端莊沉穩(wěn)、守善持中的博大氣魄,寬廣胸襟,和“一以貫之”的堅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現(xiàn)實主義的偉大思想。
然而兩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新興人類們更多的賦予了這個詞語以貶義。
“中庸之道害我們國人不淺。
”,“世風日下,中庸橫行。
”諸如此句不絕于耳。
中庸之道成了老好好、無原則、無主見和隨波逐流的代名詞,實在是我們的先人所沒有想到的。
這恐怕與我們這些年來,忙于學習和引進西方的大師圣經,而對先人的大智慧缺乏了解甚至幾乎忘卻有關。
1、中庸之道概述 中庸之道,是手持兩端,不偏不倚。
不偏的前提是手持兩端,就是最激進和最保守的意見都要顧及到,然后達到不偏不倚的最佳效果。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內在的邏輯:“尚中”是中庸的邏輯起點,“時中”是中庸的內在本質,“中正”是中庸的規(guī)范準則,“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標。
“尚中”的基本內涵是“無過無不及”,“時中”的基本內涵是“無可無不可”,“中正”的基本內涵是“禮義”,“中和”的基本內涵是天人和諧之美。
其中,“尚中”觀念為傳統(tǒng)所固有,為孔子所繼承。
“時中”、“中正”及“中和”的觀念是孔子對傳統(tǒng)“尚中”觀念的豐富和發(fā)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2、尚中——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又給《四書?中庸》加注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
平常也。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就是不要偏激,不要走極端,不要不及,也不要過頭。
庸,就是保持一顆平常心。
中,就是要人們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個度,不要偏激,保持一顆平常心,人心才會平穩(wěn),社會才會穩(wěn)定。
中,就是貧窮也不要心浮氣躁,富貴也不能為富不仁;中,就是做平民不要低三下四,為官不要專橫跋扈;中,就是做人要不卑不亢,不左不右;中,就像孟子說得那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聯(lián)系我們目前浮躁的現(xiàn)實社會,難道我們不需要這樣的“中”嗎
3、時中——審時度勢,與時俱進 “與時偕行”,“動靜不失其時”,也就是“時中”。
“時中”,即“中”而因其“時”,“時”而得其“中”。
得其“中”,所謂經也;因其“時”,所謂權也。
有經有權,故能變通。
此所謂“變通者,趣時者也”。
變通趣時,即變化日新。
能趨時變通,即是“識時務”。
而識時務,能日新,就可以常保通泰。
此所謂“日新之謂盛德”(系辭傳)。
也就是識時務者為俊杰。
4、中正——恪守規(guī)范,正心正身 孔子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就是說,過分恭敬,而不約之以禮,就未免勞倦;過分謹慎,而不約之以禮,就難免流于膽怯懦弱;過分敢作敢為,而不約之以禮,就難免盲動闖禍;過分直率,而不約之以禮,就難免尖酸刻薄。
恭敬、謹慎、勇敢、直率,本來都屬于人的好品德,但孔子認為,如果發(fā)揮不當,或不用禮來約束,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很明顯,在這里,“禮”是成就人之恭、慎、勇、直四德而使之適中的規(guī)范原則。
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和職場游戲規(guī)則。
同時,孔子很強調“正”,如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身正”就是行為合于禮。
由“正身”,孔子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以禮為規(guī)范,衡量人們的等級名分,以使人們的等級與其名分相當。
名分相當,就合乎禮,也就是“正”,就是名正言順,以身作則,不越位,不缺位。
5、中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就是求同存異,恰到好處。
孔子說:“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
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
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昭公二十年)這是孔子評論鄭國著名政治家子產的“臨終遺言”時所說的一段話。
據《左傳》記載,子產臨死前,曾告訴他的接班人子大叔說,為政的關鍵,在于針對不同的對象,或寬或猛,寬猛適中。
孔子稱這種寬猛相濟所達到的適中狀態(tài)為“和”。
6、控制情緒,和諧共贏——小不忍則亂大謀 “喜怒哀樂之末發(fā)。
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人們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xiàn)出來,這叫做“中”,表露出來但符合常理,這叫做“和”。
“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道理。
到達了“中和”,天地便在自己的位置上運動了,而萬物都開始生長發(fā)育了。
為人處世的過程中,作為履行職業(yè)責任的職業(yè)經理人,在一些特殊場合和一些特殊的人與事上,必須做到隱忍不發(fā),含而不露,喜形不能于色,慍怒不能于外。
否則,小不忍則亂大謀,不僅可能會禍及公司的重大利益,也可能會危及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和錦繡前程。
曾國藩的“忍”功世人皆知。
“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勞忍氣四字上做工夫也”,這是他的心得。
在收斂低調中做人,在挫折屈辱中做事,在巧與周旋中攀升,“讓一讓,六尺巷”,退一步海闊天空,大丈夫能忍難忍之事,這就是曾國藩。
但是,他的“忍”并不是一味的強忍,而是善忍、會忍,當忍則忍,不該忍則不忍。
對皇上、太后,以及滿蒙親貴的猜疑、排擠、冷落、出爾反爾和種種不公,曾國藩一忍再忍,一忍到底,但對誤國誤軍、貪婪無度而又加害于他的人,則“是可忍,孰不可忍”,或拍案而起參人一本,或拔劍而起勢不兩立。
他的一生有起有落、有榮有辱,但沒有摶扶搖直上九霄,也沒有一失足掉進深淵。
雖然沒有片段的精彩,卻有整體的絢爛,總能啟動平抑機能,在高潮時削去波峰,在低潮時填平谷底。
7、誠信為本——至誠誠己,厚德載物 《中庸》說:“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中庸》又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與天地參就是與天地并列為三,說明是人的思想品德智能的無比高尚。
這種無比高尚的境界是逐步達到的,而關鍵的一步,就是要“至誠”,因為只有至誠,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固有的天性,也就是天地無私之性,能盡自己之性就能盡他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就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就能參與天地化育。
當然這僅是作者的推理,不一定全是事實,作者據此立論而已,但它說明了至誠的作用過程。
“誠人”必先“誠己”,就是說,要想讓別人“誠”,必須自己先做到“誠”,而且永遠做到“誠”。
《中庸》接著說:“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隨著“誠”的不斷深化,隨著“成物”的不斷擴大,誠的主體的道德修養(yǎng)也日益增進,由博而厚,由博厚而高明。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于是“與天地參”的境界達到了,也就是《易經》乾坤二卦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的君子風度和魅力所在。
8、擇善固執(zhí),金石為開——“誠”的修煉過程 那么,誠的修養(yǎng)主要有哪些過程呢?《中庸》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提出了學、問、思、辨、行五字,而且分別提出學必博、問必審、思必慎、辨必明、行必篤的要求。
審、慎、篤是個態(tài)度問題,只要認真、刻苦,也就不難做到。
但博學和明辨不光是態(tài)度,主要是個下功夫的問題了,所以《中庸》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就是說,別人下一個功夫,你下上百個功夫,別人下十個功夫,你下上千個功夫,盡管人的資質,體力是不一樣的,有強有弱,但有了這種己百己千的精神,也就無不可至了。
這就肯定每一個人都可以“致中和”,只要有心,功夫不愧有心人,功到自然成。
《中庸》說:“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
”于是,“擇善固執(zhí)”一詞成為儒家的處世原則。
但是,有些人誤會了“固執(zhí)”的意思,以為那是頑固而不知變通;同時又以為“擇善”是選擇自己所認定的善,由此形成封閉而自大的心態(tài)。
幸好孟子及時出現(xiàn),以他的言行做為“擇善固執(zhí)”的見證。
擇善需要靈活的智能,固執(zhí)有賴過人的勇氣;智能加上勇氣,同時還以“仁義”為其核心,然后才有可能走向至善的境界。
作為職業(yè)領導者都講究“擇善固執(zhí)”和“從善如流”的領導藝術。
所謂“擇善固執(zhí)”,就是指認定目標不予放棄,堅持不懈。
它是圣人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也是真知睿智的勇氣。
所謂“從善如流”,就是指待人虛懷若谷,善于聽取各方意見,并及時消化。
領導若無“擇善固執(zhí)”,決策必將動搖不定,前瞻后顧;領導若無“從善如流”,必將處事執(zhí)迷不悟,剛愎自用。
晚清權臣李鴻章的誤國就是因為他在“擇善固執(zhí)”上出現(xiàn)了心誤,陷入了思維誤區(qū)而沒有警醒。
他錯就錯在“擇善固執(zhí)”選錯了對象,錯在對敵人講“誠”。
李鴻章早年也是一條血性漢子,敢愛敢恨,敢作敢為。
例如,他曾因為恩師曾國藩待友李元度不公而毅然脫離曾府,也曾因常勝軍統(tǒng)領戈登不服管制而除其軍權。
面對外國列強,李鴻章疾呼:“吾輩如果不迅速求富求強,那么中國將以什么來自立呢
” 李鴻章之所以后來越活越窩囊,主要是因為他誤信了曾國藩的一席話。
一次,曾國藩問李鴻章怎樣與洋人交涉,李回答不管洋人說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
曾沉默了很久說:“依我看來,還是在于一個‘誠’字。
洋人也是人,只要以誠相待,一定會受感化的。
”李鴻章欣然接受,此后與洋人交往無不以“誠”字當先。
心誤導致政誤。
李鴻章一味強調對洋人講誠信,卻不力求洋人對他講誠信,這是他最大的心誤
所以,李鴻章在主持晚清外交的20多年中,凡事以妥協(xié)為宗旨。
例如,在處理1875年至1876年的“馬嘉理事件”中,李鴻章明知英國理虧,卻為了“了事”而簽訂了《煙臺條約》。
在處理1885年的中法沖突時,李鴻章又不顧中國軍隊在越南大敗法軍的事實,簽訂了《中法新約》。
而在1895年簽訂的《馬關條約》,更是丟掉了臺灣
對于朝野批評,李鴻章既不退縮,也不辯駁,因為他認定這是必要的妥協(xié)。
因為不能“從善如流”,他由“擇善固執(zhí)”變成了一意孤行
如果能聽取各方面意見,以從善如流確保擇善固執(zhí),他就有可能像林則徐、左宗棠那樣,成為一名真正的愛國者。
9、見機行事,實事求是——認清環(huán)境,
形容大城市的句子
城市里,座高樓大廈而起,干凈寬敞的馬路,綠化的街道,公路兩旁茂盛的樹木,五顏六花朵,將城市裝點的分外美麗,出行方便的交通,便捷的購物,熱鬧繁華的城市夜景,使得人們心中充滿幸福。
城市繁華,而在喧囂的城市,人們又用另一種方式來度過美好的春。
瞅
超市里人們擠來擠去,挑選著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東西,搶著購年貨;街道上的一個角落,幾個小學生手拿小型鞭炮,用打火機點燃,閉上眼睛,聽著由鞭炮、汽車、人發(fā)出的聲音交雜成的美妙音樂;晚上的廣場,燈火輝煌,有做打氣球,擺地攤生意的,有拿著熒光棒、玩具槍的小朋友,也有打羽毛球的人們……對于城里人,更能顯示春的概念的詞,就是“鬧”字。
這“鬧”,突出繁華城市的人們對春的熱情與新生活的美好追求。
穿過城市繁華的謊言,喧鬧在寂寞中點亮燈光一盞,張開手一條糾纏的長線,是不是應該命名為思念,還是應該并作生命讓承諾做一次天長地久的考驗。
城市繁華,理想在世人仰望的舞臺上行走,在繁華城市的空氣中穿梭。
世間之事就是如此的奇妙,在你我毫無準備時,青春一聲不吭地撞開了我們的心扉,讓我們不由地迸發(fā)出激情,莫名其妙地涌起沖動。
夢想與現(xiàn)實,總是有一定的距離,有時甚至遙不可及,我想寂寞的孩子喜歡夜晚,因為夜晚有一只黑色的精靈從大腦深處蹦出來,陪著他們徹夜無眠,卻總是給他們一種無人能給的靈感,寂寞的孩子在白天,就是一個文靜的乖孩子,只有在夜晚體內的瘋狂因子才會毫無束縛的劈里啪啦的從身體里躥出來,塵世浮沉,漫步在城市繁華的街,看著擦肩而過的人,看著那一張張掛著虛偽的微笑的臉。
那些穿行在鬧市街頭的車水馬龍,淺淺的像我的記憶,古老的街,滿天濺起的雨水,風冷了,這個城市繁華依舊,那個嫵媚的你,在這雨天,是手中的雨花傘,淺藍,那么盈惑,好看。
他們每天一起上班,一起回家,一起買菜,一起做飯,一起憧憬著未來。
他們在那座城市繁華的街道上嬉戲,相擁,在佛祖面前諾著誓言,他們在無止盡的街頭相牽約定永遠在一起,他們輕易地追求著永遠,卻終不知道永遠究竟有多遠。
城市繁華,喜歡穿梭在繁華城市的自由、喜歡融和在朋友的快樂、喜歡包裹在家庭的溫馨、喜歡依偎在伴侶的幸福、喜歡被拋棄的大和社會。
遠離聒噪的人群,喧囂的城市,繁華落盡,夢了無痕,在太陽的折射下散出刺目的眩暈。
安逸的生活我棄之敝屣,平凡的經歷我食之無味。
唯有以苦行僧的方式叩首,虔誠朝拜,求佛,佛無語;問道,道無聲。
城市繁華,在次遇見是在這個大山圍繞的繁華城市,因為朋友我們才得予相識,可是那是我們只不過是年少無知的年齡,簡簡單單以為牽手就是永遠,單純的以為那就是愛情,相差五個年歲的葉,可愛的娃娃臉,幽默的談吐,無法表達的感情然后順理成章的在一起,然后發(fā)現(xiàn)很多第一次都是害羞,驚恐,不知所措,他卻驚訝的說沒想到我的初吻還在,然后又懊惱的說怎么會是初吻。
。
。
城市的夜,何等迷人。
燈紅酒綠,斑離繁華。
每當入夜的時看著萬家燈火明,心中陣陣感慨。
這座城市沒有屬于我的一席之地。
看著他人在夜繁華的一角,那么的開心,放肆。
而我只是這座城的過客。
有時,會厭惡城市。
體會到它的骯臟,人與人之間存在太多勾心斗角,利益的追逐。
沒有鄉(xiāng)村那種淳樸的氣息,放任的呼吸。
一份屬于自我的安寧。
高樓大廈,鋼筋水泥,璀璨燈火,艷麗的絢燦,夢幻般的繁華。
這些年來,為了生計,我匍匐前行,顛簸流離在每一個陌生的城市。
人潮車流中,我的身影愈發(fā)寂寥,我的腳步越來越沉重,沒有時間停下來賞悅城市的美景,沒有機會享受城市的繁華。
在我們的傾斜的世界里,整個城市喧擾而繁華,我們在昏黃的燈光下行走,城市的窒息給我們帶來了一點絕望和心靈的震撼,人們都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生活的,他們都只顧自己的生活,沒有時間去顧及這個被工程師雕琢地危險籠罩的城市,也沒有時間去裝扮這個蛛網成群的城市文明。
一旁的金貿大廈,放出的光芒簡直是沖破了云霄,亮得讓我都睜不開眼了。
放眼望去,這里一片綠光,那里又像有一片云彩在舞動,再前面又像天上的銀河到了地上,堆成了一條發(fā)光的絲帶。
1、這里高樓林立,街道上車水馬龍。
熙來攘往的人群,像潮水,霓虹刺眼,燈光恍惚,亦幻亦真。
2、縱橫交錯的交通設施,構成了城市的血脈和骨架,推動著古城大踏步邁向現(xiàn)代化積極際城市。
3、白天繁華的一切都隨著夜幕的的拉下沉淀出些許難得的安靜。
路旁落下的枯葉隨著風沿著馬路牙子時斷時續(xù)的滾動。
北風,路燈,偶爾疾駛而過的汽笛聲:似乎無處不彌漫著夜的味道。
4、當晚霞燒紅了半邊天時,海邊沙灘上的人們有的在游泳,有的在拾貝殼,有的在盡情地嬉笑,于是,這里的歡聲像海浪一樣一陣高過一陣。
5,我離開了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我來到上海黃浦江邊,就在這個時候,窗簾夜幕降臨,夕陽像河兩岸,世界余輝。
大江不斷沖打著大壩,仿佛在大壩浴,有時,河流水濺他的臉,感覺非常舒適和刺激,仿佛是給一個吻。
6、首都機場休息室像水晶宮,燈火輝煌的、寬敞明亮。
7、黃昏,夕陽已它最后的余暉,創(chuàng)造了永恒的美,留在遠路歸來的人們記憶里,形成永遠的美回憶。
8、酒吧內外大呼小叫恣意放縱的人群,古香古色的街道閃爍著名牌啤酒的廣告燈,到了深夜卻蟲聲唧唧、滿眼煙嵐的深山。
9、我走在街上,五顏六色的,晶瑩剔透的霓虹燈將描寫城市夜晚的句子我的視線吸引過去。
我停了下來,仔細觀察,原來的霓虹燈不僅會一閃一閃的,它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讓霓虹更加豐富多彩,晶瑩剔透。
10、在城市里,站在噪聲和另一端的交通擁擠,綻放的霓虹燈,編織美麗的夜晚,而不是心臟與深色,城市在男性和女性的手光波玻璃聽人心靈最深處,看慣了前面的一個顏色,顏色為紀念流動緩慢。
11、暮色像一張灰色的大網,悄悄地撒落下來,籠罩了整個大地。
12、我看見了南浦大橋的引橋像盤旋而上的蟒蛇;看見了像彩虹般的盧浦大橋;還有橋梁遠看像一個巨大“人”字的楊浦大橋;又看見高架曲折蜿蜒、四通八達;還有桃紅柳綠、鳥語花香的世紀公園。
13,夜間照明是不可預測的,色彩鮮艷,讓人深深陶醉在他們。
14,落日大像黑暗,整個城市的蟬的翅膀像金紗、大像覆蓋著神秘的色彩。
15、我住在繁華的大上海,這里人流如潮、車水馬龍。
小時候,外公總是帶我坐公交車轉來轉去。
描寫安慰或者分享的成語,仿寫句子用的,越多越好
比如她就這么好欺負,別人可謂是要什么給什么,而她……就給一碗淘米水了事 這里的“給一碗淘米水就了事”指的這種大概是湊合的意思吧
句子加上合適的形容詞有什么好處?
1、勤勤懇懇 [ qn qín kěn kěn ]解釋:形容勤勞踏實容勤懇的樣子。
出處:漢·司《報任少卿書》:“曩者辱賜書,教以順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
”例句:爸爸勤勤懇懇地工作,年年被廠里評為先進生產者。
2、鞠躬盡瘁 [ jū gōng jìn cuì ]解釋:恭敬謹慎,勤勤懇懇,盡心竭力,奉獻一切。
出處:明·宋濂《先府君蓉峰處士阡表》:“祖妣夫人與顯考鞠躬盡瘁,誓勿蹶其門。
”例句:敬愛的周總理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我們永遠懷念他。
3、任勞任怨 [ rèn láo rèn yuàn ]解釋:做事能夠經受勞苦和別人的抱怨。
出處:清·顏光敏《顏氏家藏尺牘》:“惟存一矢公矢慎之心;無愧屋漏;而闈中任勞任怨;種種非筆所能盡。
”例句:王老做事勤勤懇懇,任勞任怨 ,大家稱他是人民的老黃牛。
4、持之以恒 [ chí zhī yǐ héng ]解釋:持:堅持;恒:恒心。
長久堅持下去。
出處:宋·樓鑰《攻媿集·雷雨應詔封事》:“凡應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誠;持之以久。
”例句:鍛煉身體必須持之以恒,不然收效甚微。
5、廢寢忘食 [ fèi qǐn wàng shí ]解釋:也說廢寢忘 餐。
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
形容非常勤奮專心。
出處:南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元帝在江、荊間、復所愛習;召置學生;親為教授;廢寢忘食;以夜繼朝。
”例句:總理為了國家大事,日理萬機,廢寢忘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