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被誅九族絕后的名人都有哪一些?包括皇帝
歷史上名的是明朝方孝孺,被明成祖誅十族。
朱棣通過靖役篡位之后,方孝孺拒絕為朱棣位詔書,結果惹怒朱棣,被誅十族。
還有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
胡惟庸是朱元璋的宰相,因被疑叛亂,被朱元璋處死。
胡惟庸死后,其謀反“罪狀”陸續(xù)被揭發(fā),最終被誅九族,同時導致包括開國第一功臣韓國公李善長等大批元勛宿將皆受株連,牽連致死者三萬余人。
歷代皇帝、偉人都是什么屬相
中國歷代皇帝屬相統(tǒng)計,屬兔的皇帝最多,作為兔子,我很榮幸
中國古代從秦始皇贏政開始到清宣統(tǒng)皇帝溥儀止,共經(jīng)歷了約350帝,其中目前已知生年的有約291帝,按照人數(shù)從多到少排列及代表人物如下: 兔:共計34帝,占11.7%,其中代表人物有:東漢漢光武帝劉秀;三國魏文帝曹丕;夏景帝李元昊;清乾隆皇帝弘歷;清咸豐皇帝奕詝。
馬:共計28帝,占9.6%,其中代表人物有:劉邦之子、唐太宗李世民;漢惠帝劉盈;元太祖鐵木真(成吉思汗);清康熙帝玄燁;清雍正帝胤禛;清宣統(tǒng)帝溥儀。
龍:共計28帝,占9.6%,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宗皇太極;清嘉慶帝颙琰;清同治帝載淳。
豬:共計26帝,占8.9%,漢文帝劉恒;漢后帝劉禪;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宋高宗趙構;元世祖忽必烈;明萬歷帝朱翊鈞;明崇禎帝朱由檢。
虎:共計26帝,占8.9%,秦始皇贏政;清順治帝福臨;清道光帝冕寧。
牛:共計24帝,占8.2%,漢景帝劉啟;蜀漢昭烈帝劉備;隋煬帝楊廣。
猴:共計23帝,占7.9%,東晉晉元帝司馬睿;武周圣神皇帝武則天;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羊:共計22帝,占7.6%,秦二世胡亥;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光緒帝載湉。
狗:共計20帝,占6.9%,吳大帝孫權;唐高祖李淵;宋仁宗趙禎;宋徽宗趙佶。
雞:共計20帝,占6.9%,漢武帝劉徹;南北朝后主陳叔寶;隋文帝楊堅;唐玄宗李隆基;五代十國南唐后主李煜。
蛇:共計20帝,占6.9%,漢高祖劉邦;五代十國后周世宗柴榮;明建文帝朱允炆。
鼠:共計20帝,占6.9%,新帝王莽;唐高宗李治;五代十國后晉高祖石敬瑭;明成祖朱棣。
求中國歷朝中興的名稱及皇帝(詳細點最好)
從秦始皇開始算起,秦朝2位,漢朝31位,三國11位,晉朝16位,五胡十六國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國55位,宋朝18位,金遼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還有南明、北元,其它諸如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太平天國洪秀全父子、甚至稱洪憲帝僅兩個月的袁世凱,加起來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歷時840年的東周、西周和春秋、戰(zhàn)國時代之王、公、侯加進去,就更多了,這些君王總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
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進去,中國帝王應該有829位。
中國歷代皇帝名單 秦朝:秦始皇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嬰西漢:漢高祖(劉邦) 惠帝(劉盈) 前少皇帝(劉恭) 后少皇帝(劉弘) 文帝(劉恒) 景帝(劉啟) 武帝(劉徹) 昭帝(劉弗陵) 宣帝(劉病已) 元帝(劉奭) 成帝(劉驁) 平帝(劉衎) 孺子(劉嬰) 東漢:光武帝(劉秀) 明帝(劉莊) 章帝(劉炟) 靈帝(劉宏) 獻帝(劉協(xié)) 西晉:武帝(司馬炎) 惠帝(司馬衷) 懷帝(司馬熾) 愍帝(司馬鄴)東晉: 元帝(司馬睿) 明帝(司馬紹) 成帝(司馬衍) 康帝(司馬岳) 穆帝(司馬聃) 哀帝(司馬丕) 廢帝(司馬奕) 簡文帝(司馬昱) 孝武帝(司馬曜) 安帝(司馬德宗) 恭帝(司馬德文)十六國:蜀(成漢):武帝(李雄) 哀帝(李班) 幽公(李期) 昭文帝(李壽) 末主(李勢)前趙:高祖(劉淵) 昭武帝(劉聰) 隱帝(劉桀) 劉曜后趙:明帝(石勒) 海陽王(石弘) 武帝(石虎) 譙王(石世) 彭城王(石遵) 義陽王(石鑒) 趙王(石祗) 前燕:文明帝(慕容煌) 景昭帝(慕容儁) 幽帝(慕容暐)前秦:景明帝(苻健) 厲王(苻生) 宣昭帝(苻堅) 哀平帝(苻丕) 高帝(苻登) 苻崇前涼:昭王(張寔) 成王(張茂) 文王(張駿桓) 王(張重華) 威王(張祚) 沖王(張玄靚) 悼公(張?zhí)戾a)后秦:武昭帝(姚萇) 文桓帝(姚興) 姚泓后燕:武成帝(慕容垂) 惠愍帝(慕容寶) 昭武帝(慕容盛) 昭文帝(慕容熙)南燕:獻武帝(慕容德) 太上帝(慕容超)北燕:馮跋 馮弘 后涼:懿武帝(呂光) 靈帝(呂纂) 建康公(呂隆)南涼:武王(禿發(fā)烏孤) 康王(禿發(fā)利鹿孤) 景王(禿發(fā)辱檀)西涼:武昭(王李嵩) 后主(李歆) 永建(王李恂)北涼:武宣王(沮渠蒙遜) 哀王(沮渠牧楗)西秦:宣烈王(乞伏國仁) 武元王(乞伏乾歸) 文昭王(乞伏熾磐) 末王(乞伏暮末)夏:武烈帝(赫連勃勃) 昌秦王(赫連昌) 平原王(赫連定)南北朝:宋 : 武帝(劉裕) 少帝(劉義符) 文帝(劉義隆) 孝武帝(劉駿) 廢帝(劉予業(yè)) 明帝(劉彧) 后廢帝(劉昱) 順帝(劉準) 齊:高帝(蕭道成) 武帝(蕭賾) 郁林王(蕭昭業(yè)) 海陵王(蕭昭文) 明帝(蕭鸞) 東昏侯(蕭寶卷) 和帝(蕭寶融)梁:武帝(蕭衍) 簡文帝(蕭綱) 元帝(蕭繹) 敬帝(蕭方智)陳:武帝(陳霸先) 文帝(武帝侄) 廢帝(陳伯宗) 宣帝(文帝弟) 后主(陳叔寶)北朝-魏:道武帝(拓拔珪) 明元帝(拓拔嗣) 太武帝(拓拔燾) 南安王(拓拔余) 文成帝(拓拔浚) 獻文帝(拓拔弘) 孝文帝(拓拔宏) 宣武帝(元恪) 孝明帝(元詡) 孝莊帝(元子攸) 長廣王(元曄) 節(jié)閔帝(元恭) 后廢帝(元朗) 出帝(元修)東魏:孝靜帝(元善見)西魏:文皇帝(元寶炬) 廢帝(元欽) 恭帝(拓拔廓)北朝-齊:文宣帝(高洋( 廢帝(高殷) 孝昭帝(高演) 武成帝(高湛) 后主(高緯) 幼主(高恒)北朝-周:孝閔帝(宇文覺) 明帝(宇文毓) 武帝(宇文邕) 宣帝(宇文贇) 靜帝(宇文衍)隋:文帝(楊堅) 煬帝(楊廣) 恭帝(楊侑)唐:唐高祖(李淵)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唐中宗(李顯) 唐睿宗(李旦) 武則天(武曌 ) <從新即位:唐中宗(李顯) 唐睿宗(李旦)> 溫王(李重茂) 唐玄宗(李隆基) 唐肅宗(李亨) 唐代宗(李豫) 唐德宗(李適) 唐順宗(李誦) 唐憲宗(李純) 唐穆宗(李恒) 唐敬宗(李湛) 唐文宗(李昂) 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 唐昭宗(李曄) 唐哀帝(李拀)五代十國-五代:后梁:太祖朱溫 郢王朱友珪 末帝朱友貞后唐:莊宗李存勖 明帝李嗣源 愍皇帝李從厚 末帝李從珂 后晉 高祖石敬瑭 出帝石重貴后漢 高祖劉知遠 隱帝劉承祐后周 太祖郭威 世宗郭榮 恭帝郭宗訓 十國-前蜀:高祖(王建) 后主(王衍)后蜀:高祖(孟知祥) 后主(孟昶)吳:太祖(楊行密) 烈祖(楊渥) 高祖(楊隆演) 睿帝(楊溥)南唐:烈祖(李昪) 元宗(李景)楚:武穆王(馬殷) 衡陽王(馬希聲) 文昭王(馬希范) 廢王(馬希廣) 恭孝王(馬希萼) 留王(馬希崇) 閩:閩太祖(王審知) 閩太宗(王延均) 閩康宗(王繼鵬) 閩景宗(王延義) 和帝(王延政) 荊南:武信王(高季興) 文獻王(高從海) 貞懿王(高保融) 貞安王(高保勗) 德仁王(高繼沖) 南漢:襄帝(劉隱) 天皇大帝(劉巖) 殤帝(劉玢) 明孝皇帝(劉晟) 惠帝(劉鋹) 吳越:武孝王(錢鏐) 文穆王(錢元瓘) 忠獻王(錢弘佐) 忠遜王(錢弘倧) 忠懿王(錢弘俶) 北漢:漢世祖(劉崇) 孝和皇帝(劉鈞) 少平皇帝(劉繼恩) 英武皇帝(劉繼元)宋-北宋: 太祖(趙匡胤) 太宗(趙匡義) 真宗(趙恒) 仁宗(趙禎) 英宗(趙曙) 神宗(趙頊) 哲宗(趙煦) 徽宗(趙佶) 欽宗(趙桓)南宋:高宗(趙構) 孝宗(趙眘) 寧宗(趙擴) 理宗(趙昀) 度宗(趙禥) 恭帝(趙顯) 端宗(趙昰) 端宗(趙昺)元:太祖(鐵木真) 太宗(窩闊臺) 定宗(貴由) 憲宗(蒙哥) 世祖(忽必烈) 成宗(鐵木耳) 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英宗(碩德八刺) 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天順帝(阿刺吉八) 文宗(圖帖木爾) 明宗(和世) 寧宗(懿磷質班) 順帝(妥歡帖睦爾)明: 太祖(朱元璋) 明惠帝(朱允炆) 明成祖(朱棣) 明仁宗(朱高熾) 明宣宗(朱瞻基) 明英宗(朱祁鎮(zhèn)) 明代宗(朱祁鈺) 明憲宗(朱見深) 明孝宗(朱祐樘) 明武宗(朱厚照) 明世宗(朱厚驄) 明穆宗(朱載垕) 明神宗(朱翊鈞) 明光宗(朱常洛) 明熹宗(朱由校) 明思宗(朱由檢) 清:太祖(努爾哈赤) 太宗(皇太極) 順治帝(福臨) 康熙帝(玄燁) 雍正帝(胤禎) 乾隆帝(弘歷) 嘉慶帝(喁琰) 道光帝(綿寧) 咸豐帝(奕寧) 同治帝(載淳) 光緒帝(載恬) 宣統(tǒng)帝(愛新覺羅??溥儀)
姓張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上姓張的名人大全
姓史名人 張 儀:戰(zhàn)國時期魏國著名的政治活、軍和外交家,張儀的連橫戰(zhàn)略增強了秦的力量,加快了中國的統(tǒng)一進程。
張 良:西漢謀臣。
(公元前
-公元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省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
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chuàng)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
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陜西城固人。
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前往大月氏國(在今中亞阿姆河流域)。
他的使命是幫助該區(qū)人民起來抵抗侵略者。
張騫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獲釋后再度前往中國以西的地方探險。
他的旅行路線經(jīng)過阿富汗,直達現(xiàn)在的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境內的撒馬爾罕。
當時尚無人到過中國以西這么遠的地方。
因此,張騫給皇帝帶回了在中國第一次聽到的關于印度、中東以及歐洲諸國的消息。
后來中國商人帶著絲綢和玉石,沿張騫所經(jīng)過的路線,翻山越嶺來到中國西北并穿過了戈壁沙漠。
這條路線后來被稱為“絲綢之路”。
張 角:東漢杰出的農(nóng)民起義軍領袖,他組織發(fā)動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給漢政權以沉重的打擊。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
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fā)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
為蜀國五虎上將,戰(zhàn)長坂名震于時。
傳與劉備、關羽結義于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后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省南樂人,唐初開國功臣張公謹之孫,少聰敏,博覽經(jīng)史,尤精于歷象、陰陽、五行之學。
為避武則天之侄武三思,而出家做和尚,法號一行。
唐玄宗即位,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氣象、地震的調查統(tǒng)計工作,支持“渾天說”。
后人只知其善算法,他算法方面的書籍早已散佚,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
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圣”。
張 謇:江蘇南通人,清代著名實業(yè)家和政治活動家。
張謇創(chuàng)辦的大生紗廠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并開創(chuàng)了士林一代新風。
張 瀾,愛國民主人士。
(1872-1955),四川南充人。
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
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1954年,先后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
張擇端 字正道,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省諸城)人。
曾在北宋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事繪畫,因為丟失官位家居,以賣畫為生。
宣和年間翰林待詔,擅長“界畫”,尤善畫舟車、市街、城廓、橋架皆獨具風格。
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煙雨風雪圖》和《西湖爭標圖》等。
最著名的作品是《清明上河圖》,據(jù)說歷時十年完成,歷經(jīng)輾轉,后為明賈似道得手,迭經(jīng)明清兩朝皇室收藏。
曾被溥儀帶至關外,是中國古代繪畫作品中的極品,存北京故宮。
張道陵:原名張陵,字輔漢。
東漢沛國豐(今江蘇省豐縣)人,留候張良九世孫,生于吳之天目山。
通達五經(jīng),曾入太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任巴郡江州(今重慶)令。
后棄官隱居北邙山(今洛陽北)。
漢章帝、漢和帝征沼皆不就。
與弟子王長杖策入淮,經(jīng)鄱陽(今波陽),溯流至云錦山(今貴溪龍虎山)煉丹,修長生之道,三年丹成。
聞巴蜀診氣為害,遂與弟子赴四川鶴鳴山(一作鴿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傳道。
在四川灌縣創(chuàng)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zhí)鞄煛?/p>
張仲景:東漢醫(yī)學家,河南鎮(zhèn)平人。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后人尊為醫(yī)圣。
張僧繇:南朝梁代吳中(今江蘇省蘇州)人,著名書畫家。
創(chuàng)造了“凹凸法”的繪畫手法,與顧愷之、陸探微并稱魏晉三大畫家。
張景岳:明朝中醫(y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
他闡發(fā)了醫(yī)易相通的中醫(yī)理論,對中醫(yī)理論的發(fā)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
字叔大(1525-1582),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恕?/p>
穆宗時入閣,神宗時為首輔,綜核名實,信賞必罰,整飭紀綱,推行一條鞭法,為相(明太祖朱元璋時已經(jīng)沒有宰相的設置,但是他卻有宰相的實權)十年,海內稱治。
卒謚文忠。
著有《太岳集》、《帝監(jiān)圖說》等。
張德成:清末義和閉首領。
直隸新城(今河北省高碑店)白溝河人。
船夫出身。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4月在靜海(今屬天津市)獨流鎮(zhèn)設拳壇,所部團民稱“天下第一壇”。
6月下旬串閉民五、六千人至天津,在紫竹林等地抗擊八國聯(lián)軍。
天津淪陷后,回獨流鎮(zhèn)準備再起,不久在靜海王家門被地主殺害。
張大千:名愛(1899-1983),又名秀,季菱,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或逕署“署人張大 千”,當代著名畫家。
四川省內江人,幼年受擅長繪畫的母親和以畫虎著稱,自號“虎癡”的二哥張善的熏陶指引,并從名師曾農(nóng)髯,李梅閹學詩文、書法和繪畫。
除臨摹歷代名跡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為師,經(jīng)過刻苦鉆研,獲得了卓越的成就。
一生作畫無數(shù),遺作甚多,與齊白石并稱“南張北齊”。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
字藎忱(1890-1940),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
自1914年投筆從戎之日起,張將軍便將自己的生命和熱血奉獻給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yè)。
抗戰(zhàn)期間馳騁抗日沙場,屢建戰(zhàn)功,一九四零年壯烈殉國于湖北。
張自忠將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五十多個同盟國中殉職最高的將領,也是抗日戰(zhàn)爭期間為國捐軀的唯一的國民黨上將級軍官,對于他的壯烈殉國,舉國同悲,、周恩來、朱德分別題寫“盡忠報國”、“為國捐軀”、“取義成仁”的挽詞。
張?zhí)祝褐袊鵁o產(chǎn)階級革命家。
江蘇省武進人,中共早期黨員之一。
1920年參加北京共產(chǎn)主義小組。
1921年陪同共產(chǎn)國際代表,先后在北京、上海與李大釗、陳獨秀等會談,參與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chǎn)黨。
同年6月以中共代表身份出席共產(chǎn)國際三大。
1922年8月參加中共中央杭州會議,主張國共合作,建立反帝反封建統(tǒng)一戰(zhàn)線。
曾任中共第四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五屆中央委員,八七會議上當選為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
1927年領導廣州起義,任總指揮。
同年12月12日,在赴前方指揮戰(zhàn)斗途中,遭敵伏擊,壯烈犧牲。
張學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
西安事變的組織者。
字漢卿,號毅庵,奉天(今遼寧?。┖3侨恕?/p>
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之長子。
發(fā)動“西安事變”,促進了國共兩黨合作,共同抗日,為民族解放事業(yè)做出了不朽功績。
2001年在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勞比醫(yī)院病逝,享年10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