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的名人名言
1、不要努力成為一個成功者,要努力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 (美國)2、一個人的真正價值,首先決定與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義上從自我解放出來。
——(美國)3、人只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
—— (美國)4、倘若人能完成它所希望的一半,那么,他的麻煩也會加倍。
—— (美國)5、只見汪洋時就以為沒有路地的人,不過是拙劣的探索者。
—— (英國)6.天使為欲求與神同等的權力,而犯法墮落;人類為求知識與神同等,而觸法墮落。
—— (英國)7、不管時代的潮流和社會的風尚怎樣,人總可以憑著高貴的品質,超脫時代和社會,走自己正確的道路。
---愛因斯坦(美國)
關于科學的名人名言
真正的科學家應當是個幻想家;誰不是幻想家,誰就只能把自己稱為實踐家。
—— 巴爾扎克科學是到處為家的,不過,在任何不播種的地方,是決不會得到豐收的。
—— 赫爾岑攻克科學堡壘,就像打仗一樣,總會有人犧牲,有人受傷,我要為科學而獻身。
—— 羅蒙諾索夫你要知道科學方法的實質,不要去聽一個科學家對你說些什么,而要仔細看他在做什么。
—— 愛因斯坦人的一生就是這樣,先把人生變成一個科學的夢,然后再把夢變成現實。
—— 法國科學家的成果是全人類的財產,而科學是最無私的領域。
—— 高爾基在科學的入口處,正象在地獄的入口處一樣,必須提出這樣的要求:“這里必須根絕一切猶豫;這里任何怯懦都無濟于事。
”。
—— 馬克思往往有這樣的情形:為科學和技術開拓新道路的,有時并不是科學界的著名人物,而是科學界毫不知名的人物,平凡的人物,實踐家,工作革新者。
—— 斯大林科學賜于人類最大的禮物是什么呢
是使人類相信真理的力量。
—— 康普頓熱愛科學就是熱愛真理,因此,誠實是科學家的主要美德。
—— 費爾巴哈德行使心靈明晰,使人不僅更易了解德行,而且也更易了解科學的真理。
—— 羅吉爾·培根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 培根如果沒有系統(tǒng)的知識的幫助,先天的才能是無力的。
直觀能解決很多事,但不是一切。
天才和科學結合后才能得到最高的成功。
—— 斯賓塞傳播知識就是播種幸福。
科學研究的進展及日益擴大的領域將喚起我們的希望,而存在于人類身心上的細菌也將逐漸消失。
—— 諾貝爾大著作有時全不需要好屁股。
聽鄭須溪說,德國人就把“坐臀”作為知識分子的必具條件。
譬如,只要有坐性,《水滸傳》或《紅樓夢》的人名引得總可以不費心編成的。
這是西洋科學法,更是二十世紀學問工具。
—— 錢鐘書科學研究能破除迷信,因為它鼓勵人們根據因果關系來思考和觀察事物。
—— 愛因斯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 科學的永恒性就在于堅持不懈地尋求之中,科學就其容量而言,是不枯竭的,就其目標而言,是永遠不可企及的。
—— 卡·馮·伯爾當科學達到某個高峰的時候,它的面前會出現通向新的高峰的廣闊前景,通向進一步發(fā)展的嶄新道路。
—— 瓦維洛夫近代科學的目標是什么
就是探求真理。
科學方法可以隨時隨地而改換,這科學目標,蘄求真理也就是科學的精神,是永遠不改變的。
—— 竺可楨科學需要人的全部生命。
—— 巴甫洛夫科學總是革命的、非正統(tǒng)的;這是它的本性;只有科學在睡大覺時才不如此。
—— 薩爾頓科學的宗旨就是提供宇宙的真正寫真。
—— 列寧在重視勞動和尊重勞動者的基礎上,我們有可能來創(chuàng)造自己的新的道德。
勞動和科學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兩種力量。
—— 高爾基科學絕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受。
有幸能夠致力于科學研究的人,首先應該拿自己的學識為人類服務。
—— 馬克思聰明的資質、內在的干勁、勤奮的工作態(tài)度和堅忍不拔的精神,這些都是科學研究成功所需要的其他條件。
—— 貝弗里奇攀登科學高峰,就象登山運動員攀登珠穆朗瑪峰一樣,要克服無數艱難險阻,懦夫和懶漢是不可能享受到勝利的喜悅和幸福的。
—— 陳景潤科學沒有國境,但科學家有祖國。
—— 巴斯德就科學來講,把前人獲得的零星的真理找出來進一步加以發(fā)展,就是當之無愧理應受到獎賞的功勞。
—— 歌德一旦科學插上幻想的翅膀,它就能贏得勝利。
—— 法拉第想喝水時,仿佛能喝下整個海洋似的這是--信仰;等到真的喝起來,一共也只能喝兩杯罷了--這是科學。
—— 契柯夫科學不能或者不愿影響到自己民族以外,是不配稱作科學的。
—— 普朗克望采納
科學的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不問,不能則學,雖能,然后為德。
聞之不見,雖博必謬之而不知,雖識;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荀況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荀況 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去作,不馳于空想,不驁于虛聲,而惟以求真的態(tài)度作踏實的工夫。
以此態(tài)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此態(tài)度作事,則功業(yè)可就。
——李大釗 講到學習方法,我想用六個字來概括:嚴格、嚴肅、嚴密。
這種科學的學習方法,除了向別人學習之外,更重要的是靠自己有意識的刻苦鍛煉。
——蘇步青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即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朱熹 學和行本來是有聯系著的,學了必須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當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學到了手。
否則讀書雖多,只是成為一座死書庫。
——謝覺哉 要讀好書,必須先打好基礎,讀好了基礎,才能在這基礎上作個別問題的研究,基礎要求廣,鉆研則要求深,廣和深也是統(tǒng)一的,只有廣了才能深,也只有深了才要求廣。
——吳晗 獨立思考能力是科學研究和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一項必備才能。
在歷史上任何一個較重要的科學上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都是和創(chuàng)造發(fā)明者的獨立地深入地看問題的方法分不開的。
——華羅庚 知識的問題是一個科學的問題,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決定的倒是其反面——誠實和謙遜的態(tài)度。
—— 懶于思索,不愿意鉆研和深入理解,自滿或滿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識,都是智力貧乏的原因。
這種貧乏用一個詞來稱呼,就是愚蠢。
——高爾基 知識的歷史猶如一只偉大的復音曲,在這只曲子里依依次響起各民族的聲音。
——歌 德 知識和能力是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要注意有扎實的基礎,要注意復習和鞏固,不能急于求成。
——谷超豪 只有知識才是力量,只有知識能使我們誠實地愛人,尊重人的勞動,由衷地贊賞無間斷的偉大勞動的美好成果;只有知識才能使我們成為具有堅強精神的、誠實的、有理性的人。
——高爾基 除了知識和學問之外,世上沒有任何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靈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見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統(tǒng)治和權威。
——培根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
——愛因斯坦 知識就是力量。
——培 根 天然的才能好象天然的植物,需要學問來修剪。
——培 根 人不光是靠他生來就擁有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
——歌 德 聰明的人有長的耳朵和短的舌頭。
——弗萊格 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哪就只有學習
學習——高爾基 有教養(yǎng)的頭腦的第一個標志就是善于提問。
——普列漢諾夫 我的努力求學沒有得到別的好處,只不過是愈來愈發(fā)覺自己的無知。
——笛卡兒 學問是異常珍貴的東西,從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恥。
——阿卜·日·法拉茲 學習是勞動,是充滿思想的勞動。
——烏申斯基 把學問過于用作裝飾是虛假;完全依學問上的規(guī)則而斷事是書生的怪癖。
——培 根 當你還不能對自己說今天學到了什么東西時,你就不要去睡覺。
——利希頓堡 游手好閑的學習并不比學習游手好閑好。
——約·貝勒斯 求學的三個條件是:多觀察、多吃苦、多研究。
——加菲勞 學到很多東西的訣竅,就是一下子不要學很多。
——洛 克 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證記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
——托爾斯泰 多則價謙,萬物皆然,唯獨知識例外。
知識越豐富,則價值就越昂貴。
——馬 戈 作為心智脂肪儲備起來的知識并無用處,只有變成了心智肌肉才有用。
——斯賓塞 知識和世故不同,真有學問的人往往是很天真的。
——羅曼·羅蘭 知識有兩種,其一是我們自己精通的問題;其二是我們知道在哪里找到關于某問題的知識。
——約翰生 自然賜給了我們知識的種子,而不是知識的本身。
——寒涅卡 知識是治療恐懼的藥。
——愛默生 知識有重量,但成就有光澤。
有人感覺到知識的力量,但更多的人只看到成就的光澤。
——切斯特菲爾德 知識是珍寶,但實踐是得到它的鑰匙。
——托馬斯·富勒 重復是學習之母。
——狄慈根
歌頌偉人的句子
1、偉大的人物都是了荒沙大漠,才登榮的高峰。
爾扎克《》) 2、從偉大到可笑,相差只有一步。
--巴爾扎克《人間喜劇》 3、最卓越的東西,也常有是最難被人了解的東西。
--雨果《悲慘世界》 4、他是強者的“叛徒”,弱者的忠臣。
--雨果《笑面人》 5、是偉大的人,也是最能忍辱的人。
--雨果《呂意·布拉斯》 6、一個人想求精神上的偉大,必須多感受,多控制,說話要簡潔,思想要含蓄,絕對不鋪張,只用一瞥一視,一言半語來表現,不像兒童那樣夸大,也不像女人那樣流露感情;應當為聽了半個字就能領悟的人說話,為男人說話。
--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 7、偉大的靈魂就像高聳的山峰。
暴風雨襲擊它們,烏云遮蓋它們,但是只有在那里才能盡情地呼吸。
那里的空氣是清新的,它滌蕩著心胸中一切污泥濁水,而當烏云散去的時候,卻出現了對人類的統(tǒng)治。
--《羅曼·羅蘭傳》 8、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
--羅曼·羅蘭《貝多芬傳》 9、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風雨吹蕩它,云翳包圍它,但人們在那里呼吸時,比別處更自由更有力。
純潔的大氣可以洗滌心靈的穢濁;而當云翳破散的時候,他蒞臨人類了。
--羅曼·羅蘭《彌蓋朗琪羅傳》 10、沒有單純、善良和真實,就沒有偉大。
--托爾斯泰《戰(zhàn)爭與和平》 11、自由、高傲的人,是以時而像閃電、時而像寶劍那樣冷靜的思想力量為武器,遠遠走在眾人面前,超越生活之上。
--高爾基《人》 12、為整個的文明世界做出一個模范,真是偉大呀
--馬克·吐溫《鍍金時代》 13、挺拔的青杉不應俯首于卑微的灌木,只應讓低矮的灌木在青杉下凋枯。
--莎士比亞《魯克麗絲受辱記》 14、要在別人抬不起頭的情形之下顯出我的英雄本色來。
--狄更斯《馬丁·矍述偉》 15、高貴、隱秘的勝利,是任何肉眼所不見,任何聲譽所不瞥,任何鼓樂所不歌頌。
生活、苦難,孤獨,遺棄,貧困,這都是些戰(zhàn)場,都是它們的英雄;無名英雄,有時比顯赫的英雄更偉大。
--雨果《悲慘世界》 16、生與死只是腳下的奴仆。
--泰戈爾《被俘的英雄》 17、你們的名聲將留芳千古;你們將在歷史上添上不朽的一頁。
--馬克·吐溫《稀奇的經驗》 18、天才人物的條件之一是要有創(chuàng)造發(fā)明:發(fā)明了某一種形式,某一個體系或某一種原動力。
--巴爾扎克《莫黛斯特·米尼翁》 19、一個天才的人多少總有孩子氣。
--巴爾扎克《公務員》 20、每隔一個時候,世界上就要產生一個這樣的天才。
我們已經說過,這種天才的降臨使得藝術、科學、哲學或者整個社會煥然一新。
他們充實了一個世紀,然后又消失退隱了。
但他們的光輝燕不只照耀著一個世紀,而是照耀著全人類,從時代的這一個盡頭到那一個盡頭。
--雨果《莎士比亞》 21、天才不是為天才而生,而是為人類而生。
--雨果《莎士比亞》 22、天才人使命是創(chuàng)造,而要依著內心的法則創(chuàng)造一個簇新的有機體的世界,自己必須整個兒生活在里頭。
一個藝術家決不嫌太孤獨。
可怕的是,自己的思想反映到鏡子里的時候被鏡子把原來的形狀改變了,縮小了。
--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 23、天才用一個觀點就可揭示一個真理,而真理比帝王更強大。
--普希金《給托里的信》 24、天才是超越民族,高于民族的。
是永遠高于民族的
--高爾基《一個英雄的故事》 25、當一個作家深切地感到自己和人民的血肉聯系的時候,這就會給他以美和力量。
--高爾基《文學書簡》 26、篩子,我好比一個籃子,隨便你把什么垃圾倒到我身上來,我總能給你篩出歌來。
我說是這樣的人--籃子
--高爾基《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yè)》 27、優(yōu)秀人物的錯誤,就在于這獲得世人的賞識而浪費青春。
--巴爾扎克《驢皮記》 28、嫉妒的人或者愚蠢的人由于從來不知道才智高明者的行為的動機,總是馬上抓住一些表面矛盾來提出指控,暫時將才智高明的人列為被告。
--巴爾扎克《無神論者做彌撒》 29、在公務員當中和在藝術家那里一樣,流產遠遠超過產兒。
這就應了布封的警句:“忍耐即天才。
”--巴爾扎克《公務員》 30、精神方面的優(yōu)點,只在肉眼看不見的范圍內生長開花,詩人的妻子只會感覺到詩人的缺陷,她看到的是對珠寶進行加工而不是用珠寶來裝飾自己。
--巴爾扎克《莫黛斯特·米尼翁》 31、天才與美女,都注定要放出燦爛的光芒,引人注目,惹人妒羨,招人誹謗的。
--巴爾扎克《奧諾麗納》 32、天才尋找障礙,障礙創(chuàng)造天才。
--《羅曼·羅蘭傳》 33、我始終認為,任何天生的或后生的天才,若不與堅忍不拔、謙虛踏實和埋頭若干的品質相結合,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狄更斯傳》
中國科學偉人有些人
1、中國數學界的伯樂——熊慶來人們在贊美千里馬時,總會記起識馬的伯樂。
中國科學界在贊美華羅庚時,也不會忘記他的老師、中國近代數學的先驅——熊慶來。
熊慶來(1893~1969),字迪之,云南彌勒人,18 歲考入云南省高等學堂,20 歲赴比利時學采礦,后到法國留學,并獲博士學位。
他主要從事函數論方面的研究,定義了一個“無窮級函數”,國際上稱為熊氏無窮數。
熊慶來熱愛教育事業(yè),為培養(yǎng)中國的科學人才,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熊慶來的培養(yǎng)下,華羅庚后來成為著名的數學家。
我國許多著名的科學家都是他的學生。
在 70 多歲高齡時,他雖已半身不遂,還抱病指導兩個研究生,這就是青年數學家楊樂和張廣厚。
2、只有初中學歷的數學家——華羅庚1985 年 6 月 12 日,在東京一個國際學術會議上,75 歲的華羅庚 (1910~1985)教授用流利的英語,作了十分精彩的報告。
當他講完最后一句話,人們還在熱烈鼓掌時,他的身子歪倒了。
一束鮮花還沒有來得及獻到他的手上,這位世界聞名的數學巨星便突然隕落了。
華羅庚出生于江蘇省金壇縣一個小商人家庭,從小喜歡數學。
1930 年,19 歲的華羅庚寫了一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不成立的理由》,發(fā)表在上?!犊茖W》雜志上,此文受到了熊慶來教授的重視,華羅庚在熊慶來教授的指導下,刻苦學習后,去英國留學。
他對數論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
抗日戰(zhàn)爭時期,華羅庚寫出了 20 多篇論文和厚厚的一本《堆壘素數論》。
他特別注意理論聯系實際,1958 年以后,他深入 20 多個省市自治區(qū)的農村和工廠,宣傳推廣優(yōu)選法。
3、第一個獲得菲爾茲獎的華人——丘成桐1982 年,美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1949~)獲得了被稱為數學界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成為第一個獲得這項榮譽的華人數學家。
1976 年,27 歲的丘成桐解決了微分幾何的著名難題——卡拉比猜想,并把微分方程應用到微分幾何中去,推動了微分幾何和微分方程的發(fā)展,成為這個領域最年輕的學者,名揚海外。
4、物理女王——吳健雄被稱為物理女王的吳健雄(1912~),出生于上海,1936 年到美國加州大學學習,獲得博士學位后一直留在美國,成了著名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
1956 年,楊振寧和李政道首次提出“宇稱不守恒定律”,推翻了 長期以來被人們奉為金科玉律的“宇稱守恒定律”。
吳健雄為了證明楊、李定律的正確性,幾乎整天鉆在實驗室里,餓了啃個面包,渴了喝杯牛奶,每天睡眠只有四個小時。
辛勤的勞動終于換來豐碩的成果:證明楊、李定律是正確的,轟動了國際物理界。
5、第一次榮獲諾貝爾獎的華人——楊振寧和李政道1957 年 12 月,瑞典皇家科學院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兩個美籍華人學者——楊振寧(1921~)和李政道(1926~)。
從 1901 年起,這種頒獎儀式舉行了幾十次,但這一次格外引人注目。
這是因為,一是楊振寧和李政道論證弱相互作用下宇稱守恒的論文 1956 年才發(fā)表,證明他們的觀點正確的實驗 1957 年初才完成,當年就獲諾貝爾獎,這是沒有先例的。
二是獲得獎勵的李政道教授當時只有 31 歲,在歷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中,他是第二位最年輕的。
楊振寧當時也不過 36 歲。
三是 57 年來獲得這項最高榮譽的已有幾百人,但沒有一個華人。
難怪在評論他們的成就時,美國科學界認為:“兩位青年學者的輝煌成就,證明在人類高度智慧的階層中,東方人、西方人有完全相同的創(chuàng)造能力。
”6、J 粒子和丁肇中1976 年 12 月在諾貝爾獎的頒獎儀式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場面:獲物理學獎的美籍科學家丁肇中教授(1936~)用漢語在大會上發(fā)言。
雖然會上很少有人能聽懂漢語,但大家以敬佩的目光,注視著這位出生在美國、祖籍山東日照的杰出的華裔學者。
丁肇中的專業(yè)是粒子物理。
粒子物理是研究比原子核更深層次的 微觀世界中物質結構的科學。
1974 年,丁肇中率先發(fā)現了轟動物理學界的新的粒子即亞原子粒子。
他把這種粒子取名為 J 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這是中國人發(fā)現的粒子。
J 粒子的存在表明,原來人們以為只要有“上”、“下”、“奇”三種夸克就能解釋各種基本粒子,這其實是不夠的,必須引進第四種夸“粲”。
這一發(fā)現非同小可,它增進了科學家對自然界構造的認識,極大地推動了粒子物理學的發(fā)展,所以 1976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丁肇中。
7、地質力學的創(chuàng)立者——李四光素稱地大物博的中國,在 1956 年以前,長期被外國人宣布為貧油國,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人靠“洋油”過日子。
是地質學家李四光(1889~1971)首創(chuàng)的地質力學,打開了中國石油寶藏的大門,甩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使中國進入世界產油大國的行列。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chuàng)立了地質力學,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guī)律,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
在李四光的主持下,我國在較短的時間里就發(fā)現了大慶油田等大型油田。
8、求是精神的典范——竺可楨竺可楨(1890~1974),浙江紹興人,自幼受農村生活的影響,把為農業(yè)服務作為他的主要奮斗目標。
大家知道,以物候來指導農事活動,是我國古代農業(yè)技術的一個重要特色。
竺可楨深知物候知識的重要性,極力倡導物候學研究,數十年如一日地物候觀測,并寫成《物候學》一書,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竺可楨還十分注重從古代文獻中搜集有關物候的記載,經過比較研究,提出以物候的歷史變化為標尺的氣候變遷理論,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9、橋梁專家——茅以升1937 年,中國橋梁建筑史上第一座現代化大橋——錢塘江鐵公路兩用橋正式建成通車。
設計這座大橋的是 41 歲的中國橋梁專家茅以升(1896~1989)。
1954 年他主持修建了長江第一座現代化大橋——武漢長江大橋。
茅以升一生學橋、造橋,還寫橋。
他的《錢塘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 中國橋梁——古橋和今橋》等著作,為祖國的科學事業(yè)作出了卓越貢獻。
10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錢學森(1911~),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
1904 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第二年到美國留學,曾先后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求學,1938 年獲博士學位。
他的導師是世界著名航空大師、近代力學的奠基人卡門。
以后又成為卡門組織的美國最早的火箭研究機構——“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核心成員。
錢學森在力學許多領域獲得了巨大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是他與卡門一起取得的超聲速流體力學成果,成為超音速飛機克服熱障、聲障的依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他們的理論應用于美國火箭研究,取得顯著效果。
1955 年,錢學森投身于我國的航天事業(yè),在發(fā)展國防科學技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我國導彈核武器的研究中建立了功勛。
他還把控制論思想應用于技術領域,創(chuàng)立了橫跨許多學科的嶄新方法——工程控制論。
11、提出“錢偉長方程”的錢偉長錢偉長(1912~),是我國著名的力學家和現代應用數學家。
錢偉長在力學和應用數學領域的成就,受到全球科學界的稱譽。
他研究了有關板殼問題內稟統(tǒng)一理論,提出了板殼理論的非線性微分方程組,在國際上被稱為“錢偉長方程”。
他的有關儀表彈性元件環(huán)殼分析解的研究成果,被譽為“具有中國獨特優(yōu)點的重要貢獻”。
他提出了“圓薄板大撓度理論”,并完成了“廣義變分原理”的研究。
他還編著了《傅氏級數之和》的大表,包括了 1 萬個三角級數。
錢偉長有大量的科學研究論著,為科學做了許多劃時代的工作,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12、最早發(fā)現原子核一分為三的錢三強錢三強(1913~1992),浙江吳興縣人。
父親是“五四”時期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錢玄同。
1936 年,錢三強在清華大學畢業(yè)后,第二年就被派往法國留學。
留法期間,錢三強在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居里實驗室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導師是瑪麗?居里的女兒伊萊娜?約里奧—居里夫人。
他們師生合作,獲得很多新的發(fā)現。
1945 年左右,國際上一般認為,原子核分裂只有分為兩個碎片的可能。
錢三強與妻子何澤慧及兩個法國研究生在一起,用核乳膠技術發(fā)現鈾的原子核受中子打擊后,大約在 300 次裂變中,有一次分裂成三個碎片。
這個重要發(fā)現使他們異常興奮,但他們沒有立即宣布,而是繼續(xù)實驗。
那時還沒有電子計算機,每發(fā)現一個異常現象,都要做復雜的計算。
經過 一段時間,他們觀測了上萬次,終于在 1946 年底證明:鈾的原子核在中子打擊下,不僅可以分裂為二,而且可以分裂為三。
不久以后,何澤慧還觀測到鈾原子核的“四分裂現象”。
這些研究成果使人們對原子核的裂變有了進一步了解,受到法國科學界的贊譽,被人們認為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居里實驗室和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第一個重要成果。
新中國建立后,錢三強主持建立我國第一個原子核物理研究基地——原子能研究所,他親自參與領導了我國原子彈的制造,為我國核武器的制造和原子能工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13、中國量子化學之父——唐敖慶研究復雜無機物和金屬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和功能是當代化學前沿課題之一,這門學科叫“配位場理論”。
以中國化學家唐敖慶(1915~)為首的集體從 20 世紀 60 年代開始這項研究以來,使中國的“配位場理論”的研究和應用水平,居于世界領先地位,這對發(fā)展集成電路、稀土元素等新型材料打下了基礎。
因而引起國際化學界矚目。
唐敖慶在量子化學、高分子物理化學、化學固氮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952 年,唐敖慶獨創(chuàng)地提出了“分子內旋轉的阻礙勢函數問題”,后又在高分子結構和性能的理論研究中取得了重大進展。
1963 年以后,唐敖慶帶領化學家從六個方面發(fā)展了配位場理論,并且完成了《配位場理論方法》這部重要的著作,1982 年獲我國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國際化學界稱他為“中國的量子化學之父”。
14、“黃理論”的創(chuàng)立者——黃昆在我國,科學家的最高榮譽稱號是科學院學部委員(1994 年改稱院士),1955 年授予第一批學部委員時,獲得這一崇高榮譽的僅有200 多人。
固體物理學家黃昆(1919~2005)教授才學出眾,成果卓著,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
黃昆是我國半導體物理學科的主要開創(chuàng)者之一。
他與謝希德教授合作編著的《半導體物理》一書,填補了這門學科的空白。
他還編寫了《固體物理學》等教材,為培養(yǎng)、造就我國半導體技術骨干隊伍,作出了重要貢獻。
黃昆的一些重要科研成果極大地影響著國際科學界。
他提出固體中的雜質缺陷導致 X 光漫散射,國際上稱為“黃散射。
”他提出的關于多聲子輻射和無輻射躍進的量子理論,國際上稱為“黃理論”。
他首先提出晶體中聲子和電磁波的耦合振蕩模式,并推導出它的運動方程,國際上稱之為“黃方程”。
黃昆還與德國學者玻恩合寫了《晶格動力學》,這本書一直到現在還是這個領域的權威性著作。
15、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1930~),湖南省農業(yè)科學研究院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
1960 年他在培育高產稻種試驗中,發(fā)現了一株天然雜交水稻。
1964 年夏天,他首次發(fā)現了雄性不育株,以后又率先提出了通過培育水稻三系(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進行雜交的設想,并含辛茹苦地加緊進行田間實驗。
1973 年,終于突破難關,在世界上第一個育成強優(yōu)勢秈型雜交水稻,1974 年和 1975 年在南方多處試種效果良好,1976 年后開始大面積推廣。
從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利用水稻雜交優(yōu)勢的國家。
國內外的生產實踐證明,在同樣條件下,雜交種比一般良種增產 20%~30%,高的達 50%以上。
1980 年,秈型雜交水稻作為我國第一項出口專利轉讓給美國,很短時間內被許多稻米生產國引種。
國際上贊譽他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
16、當代畢升——王選中國是發(fā)明活字印刷術的文明古國,但近百年來中國印刷術大大落后了。
1986 年前中國內地的所有報紙和絕大多數書刊仍沿用鉛排工藝,勞動強度大、效率低,且有鉛污染。
從 1987 年到 1993 年這短短七年內,我國報業(yè)和印刷業(yè)產生了一場翻天覆地的技術革命,中國的主要報紙和大多數書刊已經告別了鉛與火,迎來了光與電。
領導這場技術革命的是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王選(1937~2006)教授。
從 1975 年起,王選主持漢字精密照排系統(tǒng)的研制。
由于印刷用漢字字數多,字體、字號多,精密照排分辨率很高,因而漢字字形點陣的存儲量高達幾百億字節(jié),成為一大難題。
數學專業(yè)出身,并且有軟硬件兩方面經驗的王選于 1976 年初提出了用輪廓加參數的方法描述高分辨率漢字字形,從而使信息量減少到百分之幾;并設計了專用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
這些發(fā)明獲得了歐洲專利和一系列中國專利,成為華光和進一步發(fā)展的方正電子出版系統(tǒng)的基石。
相信科學 反對迷信的名人名言
科學是宗教迷信最有效的解毒劑——亞 史密斯科學永遠對抗著迷信以及一切蒙昧無知的思想——竺可楨科學研究能破除迷信,因為它鼓勵人們根據因果關系來思考和觀察事物。
---愛因斯坦(美國)真理只有一個,它不在宗教中,而是在科學中。
---達·芬奇(意大利)科學的真理不應在古代圣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去找,而應該在實驗中和以實驗為基礎的理論中去找。
真正的哲學是寫在那本經常在我們眼前打開著的最偉大的書里面的。
這本書就是宇宙,就是自然本身,人們必須去讀它。
---伽利略(意大利)不要迷信權威,人云亦云,要樹立獨立思考的科學精神。
。
——談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