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木蘭回家后的喜悅心情的句子是什么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描寫木蘭回家后的喜悅心情的句子是什么木蘭詩中的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木蘭詩》中描寫持久激烈緊張的詩句是什么
從側(cè)面描寫木蘭戰(zhàn)功顯赫的詩句又是什么
中描寫持久激烈緊張的詩句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從木蘭戰(zhàn)功顯赫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
附贈賞析北方民歌和六朝樂府民歌一樣體制大都短小,但這首卻是長篇敘事詩。
在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它有著重要的地位。
詩歌描述了女英雄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刻畫了木蘭這一巾幗英雄的生動形象和高貴品質(zhì)。
全詩風格明朗生動,質(zhì)樸剛健,堪稱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木蘭詩》采用的是順敘手法。
作品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出征前。
第二部分是從軍生活。
第三部分是立功歸來。
作者在這三個部分中沒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詳有略,重點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詩一開始即寫木蘭在織布,但“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這就使讀者產(chǎn)生了疑問,不知木蘭為何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作者自己發(fā)問,然后答曰“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詩既是用順敘手法,開始的幾句該是交代木蘭從軍的原因,但作者卻沒有平鋪直敘,而是以木蘭沒有心思織布起頭顯示出她內(nèi)心的不平靜。
接下來本該說明為什么內(nèi)心不平靜,但作者不立刻寫出,而是用了兩個意思相同的問句,隨后又是兩個意思相同的答句,可還是沒有從正面解答問題。
但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風味外,這四句詩對后面說出的原因起到了突出強調(diào)的作用。
這樣一問一答,作者才折入正題,“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軍帖是征兵的文書,可汗是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十二卷言卷數(shù)之多,“卷卷有爺名”顯屬夸張。
至此讀者才明白,木蘭沒有心思織布是因為可汗大征兵,木蘭的父親也在被征之列。
父親顯然年老無法應(yīng)征,但“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這就不能不使木蘭犯愁了。
詩一開始就把木蘭放在這樣一個矛盾面前來表現(xiàn)。
面對困難,木蘭打算怎么辦呢?“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木蘭到底是個不平凡的女子,她下了決心要替父從軍。
這一段寫木蘭從軍的原因,沒有平鋪直敘地述說,而是從木蘭的心理活動入手寫,在敘事的同時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畫,使讀者看到了一個敢于挑重擔、富有責任感的果斷勇敢的婦女形象。
接下來寫木蘭準備出征,用了四個重復(fù)的句式,內(nèi)容無非是買戰(zhàn)馬及乘馬用具。
駿馬、鞍韉(馬鞍下的墊子)、轡頭(駕馭馬的嚼子、籠頭、韁繩)和長鞭要分別從東市、西市、南市、北市幾個地方買齊,看似不合情理,但卻渲染了戰(zhàn)爭氣氛和離家出征前準備工作的緊張,同時這四句詩和上面“問女何所思”以下四句一樣正是民歌的特點。
正如明代謝榛所說:“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經(jīng)意者。
其古樸自然,繁而不亂,若一言了問答,一市買鞍馬,則簡而無味,殆非樂府家數(shù)。
”詩歌第二部分寫木蘭踏上了征途。
“旦辭爺娘去”以下八句是寫木蘭離別了父母奔赴戰(zhàn)場。
這里用了重復(fù)句式,將木蘭從軍的征途分作兩段來寫,句式雖同,但其中地名卻在變換,顯出戰(zhàn)事緊迫、木蘭馬不停蹄地趕去參戰(zhàn)。
但作者并沒有忘記他所著力刻畫的英雄人物是個女扮男裝、初次遠離父母的女子,“不聞爺娘喚女聲”正符合木蘭當時的處境和她的身份。
明代評論這句說:“尤妙在語帶香奩,無男子征戍氣。
”“無男子征戍氣”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木蘭的形象更鮮明,更富有個性。
木蘭能毅然替父從軍,去經(jīng)受嚴酷戰(zhàn)爭的考驗,說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但她畢竟還是個女子,對家鄉(xiāng)、對父母畢竟是有依戀之情的。
這樣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沒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從軍舉動更富有傳奇性,更引人入勝。
隨后寫木蘭在軍中的征戰(zhàn)生活,但這部分內(nèi)容寫得極概括,從南征北戰(zhàn)一直到立功歸來,僅用了“關(guān)山度若飛”以下六句,可謂簡而又簡。
這里“戎機”指戰(zhàn)爭,“朔氣”是北方的寒氣,“金柝”是軍中用來做飯和打更的銅器。
這幾句詩句用律工整。
因此后人常常據(jù)此懷疑此詩是唐人所作,也有的研究者推測此詩可能在流傳過程中經(jīng)過唐人的加工修改。
但這些說法并無足夠的證據(jù)。
南北朝時期有不少作品在體制聲律方面已接近唐人的近體詩,當時有些詩已經(jīng)有了很嚴整的律句。
可見這首詩中出現(xiàn)幾句聲調(diào)諧和、對偶工致的律句并不能證明它們出自唐人之手。
陳胤倩就說:“‘朔氣傳金柝’數(shù)語固類唐人,然齊梁人每為唐語,惟唐人必不能為漢魏語。
以此知其真古詞也。
”這一段寫木蘭的從軍作戰(zhàn)生活,本來是可以有許多東西寫的,但作者寥寥數(shù)語就將這段經(jīng)歷概括了出來,可見作者的興趣不在于表現(xiàn)戰(zhàn)爭,而在于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一戲劇性事件上。
第三部分是寫木蘭立功歸來后的情景。
作者又用了不小的篇幅來竭力鋪寫。
先寫木蘭立功回來后見天子,天子坐在廳堂上接見了她。
策勛是記功勞,轉(zhuǎn)是勛位的等級,十二轉(zhuǎn)也是說多,并非實指。
這里的十二轉(zhuǎn)和的一致也是偶然巧合。
并不能證明此詩出于唐人之手或經(jīng)過唐人修改。
“百千強”即百千有余,是形容賞賜得多。
可是木蘭并不在乎官位和賞賜,她只是想盡快回到故鄉(xiāng)和親人團聚。
明駝指能行千里的駱駝。
木蘭不要做官,不要巨額賞賜,只要借一匹能行千里的駱駝趕回家去,可見其歸心似箭,同時也顯示了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愛功名富貴的優(yōu)良品德。
經(jīng)過長期艱苦的戰(zhàn)爭,木蘭終于回到了故鄉(xiāng)。
詩歌細致刻畫了木蘭全家聞訊后的喜悅。
這里依舊用了重復(fù)排比的句式,不厭其詳?shù)貙懥藸斈?、阿姊和小弟的舉動,這種重復(fù)排比的句式烘托了歡快喜慶的氣氛。
隨后寫了木蘭到家后的舉動,同樣也是不厭其詳?shù)孛鑼懢唧w的細節(jié),開東閣門,坐西閣床,充分表現(xiàn)出回家之后的喜悅心情,換裝、打扮后恢復(fù)了女子的本來面目,然后出門看伙伴,伙伴大吃一驚,“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一情節(jié)頗富喜劇意味。
用伙伴的吃驚反襯出木蘭的無比自豪與得意,整個故事的情節(jié)也就在充滿喜劇色彩的高潮中結(jié)束了,但作者似乎意猶未盡,結(jié)尾又寫了四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奇特,作為全詩的結(jié)尾,顯得別具一格,豪邁有力,語氣中充滿了對木蘭這位女英雄的贊美和歌頌。
謝榛說:“此結(jié)最著題,又出奇語,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諸公補之,未必能道此。
”確實如此。
此詩藝術(shù)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這么幾個方面,首先是敘述情節(jié)詳略得當,如寫軍中的征戰(zhàn)生活就很簡括,而寫出征前及立功歸來則很繁復(fù)。
這是由作者寫這首詩的用意所決定的。
作者感興趣的只是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一罕見的事情本身。
第一部分寫她的焦灼不安與思慮無非是為了說明她是個女子,因為男子出征理所當然,不足為怪,女子出征則了。
第二部分提到“不聞爺娘喚女聲”也同樣是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
第三部分寫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種種舉動,更是強調(diào)了她是個女子。
整首詩的詳略安排都是圍繞這一用意的。
其次是作者重視的刻畫,并善于在矛盾的產(chǎn)生與解決過程中表現(xiàn)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
第三是全詩用了不少重復(fù)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氣氛,強調(diào)了所敘述的情節(jié),又使語言流暢富有韻味,體現(xiàn)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詩的風格明朗剛健,質(zhì)樸生動,正如明人所說:“此歌中,古質(zhì)有逼漢魏處。
”總之,《木蘭詩》是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它對后人產(chǎn)生過不小的影響。
展開其他相似回答 (1) 隱藏其他相似回答 (1) 舉報 61.51.90.* 2008-12-17 下午07:30:40 家中房中0 0木蘭詩》賞析北方民歌和六朝樂府民歌一樣體制大都短小,但這首《木蘭詩》卻是長篇敘事詩。
在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它有著重要的地位。
詩歌描述了女英雄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刻畫了木蘭這一巾幗英雄的生動形象和高貴品質(zhì)。
全詩風格明朗生動,質(zhì)樸剛健,堪稱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木蘭詩》采用的是順敘手法。
作品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出征前。
第二部分是從軍生活。
第三部分是立功歸來。
作者在這三個部分中沒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詳有略,重點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詩一開始即寫木蘭在織布,但“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這就使讀者產(chǎn)生了疑問,不知木蘭為何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作者自己發(fā)問,然后答曰“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詩既是用順敘手法,開始的幾句該是交代木蘭從軍的原因,但作者卻沒有平鋪直敘,而是以木蘭沒有心思織布起頭顯示出她內(nèi)心的不平靜。
接下來本該說明為什么內(nèi)心不平靜,但作者不立刻寫出,而是用了兩個意思相同的問句,隨后又是兩個意思相同的答句,可還是沒有從正面解答問題。
但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風味外,這四句詩對后面說出的原因起到了突出強調(diào)的作用。
這樣一問一答,作者才折入正題,“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軍帖是征兵的文書,可汗是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十二卷言卷數(shù)之多,“卷卷有爺名”顯屬夸張。
至此讀者才明白,木蘭沒有心思織布是因為可汗大征兵,木蘭的父親也在被征之列。
父親顯然年老無法應(yīng)征,但“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這就不能不使木蘭犯愁了。
詩一開始就把木蘭放在這樣一個矛盾面前來表現(xiàn)。
面對困難,木蘭打算怎么辦呢?“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木蘭到底是個不平凡的女子,她下了決心要替父從軍。
這一段寫木蘭從軍的原因,沒有平鋪直敘地述說,而是從木蘭的心理活動入手寫,在敘事的同時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畫,使讀者看到了一個敢于挑重擔、富有責任感的果斷勇敢的婦女形象。
接下來寫木蘭準備出征,用了四個重復(fù)的句式,內(nèi)容無非是買戰(zhàn)馬及乘馬用具。
駿馬、鞍韉(馬鞍下的墊子)、轡頭(駕馭馬的嚼子、籠頭、韁繩)和長鞭要分別從東市、西市、南市、北市幾個地方買齊,看似不合情理,但卻渲染了戰(zhàn)爭氣氛和離家出征前準備工作的緊張,同時這四句詩和上面“問女何所思”以下四句一樣正是民歌的特點。
正如明代謝榛所說:“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經(jīng)意者。
其古樸自然,繁而不亂,若一言了問答,一市買鞍馬,則簡而無味,殆非樂府家數(shù)。
”詩歌第二部分寫木蘭踏上了征途。
“旦辭爺娘去”以下八句是寫木蘭離別了父母奔赴戰(zhàn)場。
這里用了重復(fù)句式,將木蘭從軍的征途分作兩段來寫,句式雖同,但其中地名卻在變換,顯出戰(zhàn)事緊迫、木蘭馬不停蹄地趕去參戰(zhàn)。
但作者并沒有忘記他所著力刻畫的英雄人物是個女扮男裝、初次遠離父母的女子,“不聞爺娘喚女聲”正符合木蘭當時的處境和她的身份。
明代評論這句說:“尤妙在語帶香奩,無男子征戍氣。
”“無男子征戍氣”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木蘭的形象更鮮明,更富有個性。
木蘭能毅然替父從軍,去經(jīng)受嚴酷戰(zhàn)爭的考驗,說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但她畢竟還是個女子,對家鄉(xiāng)、對父母畢竟是有依戀之情的。
這樣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沒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從軍舉動更富有傳奇性,更引人入勝。
隨后寫木蘭在軍中的征戰(zhàn)生活,但這部分內(nèi)容寫得極概括,從南征北戰(zhàn)一直到立功歸來,僅用了“關(guān)山度若飛”以下六句,可謂簡而又簡。
這里“戎機”指戰(zhàn)爭,“朔氣”是北方的寒氣,“金柝”是軍中用來做飯和打更的銅器。
這幾句詩句用律工整。
因此后人常常據(jù)此懷疑此詩是唐人所作,也有的研究者推測此詩可能在流傳過程中經(jīng)過唐人的加工修改。
但這些說法并無足夠的證據(jù)。
南北朝時期有不少作品在體制聲律方面已接近唐人的近體詩,當時有些詩已經(jīng)有了很嚴整的律句。
可見這首詩中出現(xiàn)幾句聲調(diào)諧和、對偶工致的律句并不能證明它們出自唐人之手。
陳胤倩就說:“‘朔氣傳金柝’數(shù)語固類唐人,然齊梁人每為唐語,惟唐人必不能為漢魏語。
以此知其真古詞也。
”這一段寫木蘭的從軍作戰(zhàn)生活,本來是可以有許多東西寫的,但作者寥寥數(shù)語就將這段經(jīng)歷概括了出來,可見作者的興趣不在于表現(xiàn)戰(zhàn)爭,而在于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一戲劇性事件上。
第三部分是寫木蘭立功歸來后的情景。
作者又用了不小的篇幅來竭力鋪寫。
先寫木蘭立功回來后見天子,天子坐在廳堂上接見了她。
策勛是記功勞,轉(zhuǎn)是勛位的等級,十二轉(zhuǎn)也是說多,并非實指。
這里的十二轉(zhuǎn)和的一致也是偶然巧合。
并不能證明此詩出于唐人之手或經(jīng)過唐人修改。
“百千強”即百千有余,是形容賞賜得多。
可是木蘭并不在乎官位和賞賜,她只是想盡快回到故鄉(xiāng)和親人團聚。
明駝指能行千里的駱駝。
木蘭不要做官,不要巨額賞賜,只要借一匹能行千里的駱駝趕回家去,可見其歸心似箭,同時也顯示了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愛功名富貴的優(yōu)良品德。
經(jīng)過長期艱苦的戰(zhàn)爭,木蘭終于回到了故鄉(xiāng)。
詩歌細致刻畫了木蘭全家聞訊后的喜悅。
這里依舊用了重復(fù)排比的句式,不厭其詳?shù)貙懥藸斈?、阿姊和小弟的舉動,這種重復(fù)排比的句式烘托了歡快喜慶的氣氛。
隨后寫了木蘭到家后的舉動,同樣也是不厭其詳?shù)孛鑼懢唧w的細節(jié),開東閣門,坐西閣床,充分表現(xiàn)出回家之后的喜悅心情,換裝、打扮后恢復(fù)了女子的本來面目,然后出門看伙伴,伙伴大吃一驚,“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一情節(jié)頗富喜劇意味。
用伙伴的吃驚反襯出木蘭的無比自豪與得意,整個故事的情節(jié)也就在充滿喜劇色彩的高潮中結(jié)束了,但作者似乎意猶未盡,結(jié)尾又寫了四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奇特,作為全詩的結(jié)尾,顯得別具一格,豪邁有力,語氣中充滿了對木蘭這位女英雄的贊美和歌頌。
謝榛說:“此結(jié)最著題,又出奇語,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諸公補之,未必能道此。
”確實如此。
此詩藝術(shù)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這么幾個方面,首先是敘述情節(jié)詳略得當,如寫軍中的征戰(zhàn)生活就很簡括,而寫出征前及立功歸來則很繁復(fù)。
這是由作者寫這首詩的用意所決定的。
作者感興趣的只是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一罕見的事情本身。
第一部分寫她的焦灼不安與思慮無非是為了說明她是個女子,因為男子出征理所當然,不足為怪,女子出征則了。
第二部分提到“不聞爺娘喚女聲”也同樣是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
第三部分寫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種種舉動,更是強調(diào)了她是個女子。
整首詩的詳略安排都是圍繞這一用意的。
其次是作者重視的刻畫,并善于在矛盾的產(chǎn)生與解決過程中表現(xiàn)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
第三是全詩用了不少重復(fù)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氣氛,強調(diào)了所敘述的情節(jié),又使語言流暢富有韻味,體現(xiàn)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詩的風格明朗剛健,質(zhì)樸生動,正如明人所說:“此歌中,古質(zhì)有逼漢魏處。
”總之,《木蘭詩》是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它對后人產(chǎn)生過不小的影響舉報 124.237.236.* 2008-12-17 下午07:31:24 24baoding0 0-- [轉(zhuǎn)帖]《木蘭詩》賞析木蘭詩\\\/北朝民歌閱讀提示《木蘭詩》是北朝樂府民歌,表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勞動生活的向往。
千百年來,木蘭成了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的形象。
這首敘事詩充滿傳奇色彩。
故事情節(jié)曲折,富有戲劇性。
敘述詳略得當,如木蘭沙場征戰(zhàn),思念親人,細膩傳神;而關(guān)山飛度,百戰(zhàn)建功,卻只用寥寥幾句詩來概括。
這樣寫,使得木蘭的形象真實感人,全詩顯得簡潔緊湊。
這首民歌剛健清新,表現(xiàn)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邁的氣概。
它還成功的運用了對偶和排比等修辭手法,使得全詩氣勢雄渾,又易記易誦。
習誦時,要注意體會它的民歌特色。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機杼 可汗 鞍韉 轡頭 燕山 胡騎 戎機 朔氣· ·· · · · · · ·金柝 紅妝 著我舊時裳 傍地走· · · ·唧唧復(fù)唧唧,木蘭當戶織。
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蘭詩》選自宋朝(qiàn)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
〔唧唧〕蟲叫聲。
一說嘆息聲。
〔當戶織〕對著門織布。
〔機杼(zhù)〕指織布機。
杼,織布梭子。
〔惟〕只。
〔何所思〕想的是什么。
〔憶〕思念。
〔軍帖〕軍中的文告。
〔可汗(kè hán)大點兵〕皇上大規(guī)模的征兵。
可汗,古代我國某些少數(shù)民族君主的稱號。
〔軍書十二卷〕征兵的名冊很多卷。
軍書,征兵的名冊。
十二,表示多數(shù),非確指。
下文的“十年”“十二轉(zhuǎn)”“十二年”,情形相同。
〔爺〕和下文的“阿爺”同,都指父親。
〔愿為市鞍馬〕愿意為此去買鞍馬。
為,為此(指替父出征)。
市,買。
鞍馬,泛指馬和馬具。
〔韉(jiān)〕馬鞍下的墊子。
〔轡(pèi)頭〕駕馭牲口用的嚼子和韁繩。
〔旦〕早晨。
〔濺濺(jiān jiān)〕水流聲。
〔黑山〕和下文的燕(yān)山,都是當時北方的山名。
〔胡騎(jì)〕胡人的戰(zhàn)馬。
胡,古代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稱呼。
〔啾啾(jiū jiū)〕馬叫的聲音。
〔萬里赴戎機〕不遠萬里,奔赴戰(zhàn)場。
戎機,軍機、軍事。
〔關(guān)山度若飛〕像飛一樣的跨過一道道的關(guān),越過一座座的山。
度,過。
〔朔(shuò)氣傳金柝(tuò)〕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
朔,北方。
金柝,古時軍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鐵衣〕鎧(kǎi)甲,古代軍人穿的護身服裝。
〔天子〕指上文的“可汗”。
〔明堂〕古代帝王舉行大典的朝堂。
〔策勛十二轉(zhuǎn)〕記功很多次。
策勛,記功。
轉(zhuǎn),次的意思。
〔賞賜百千強〕賞賜很多很多的財物。
強,有余。
〔問所欲〕問(木蘭)要求什么。
〔不用〕不愿作。
〔尚書郎〕尚書省的官。
尚書省是當時管理國家政事的機關(guān)。
〔愿馳千里足〕希望騎上千里馬。
〔郭〕外城。
〔扶將〕扶持。
〔紅妝(zhuāng)〕古代稱女子的裝飾為紅妝。
〔霍霍〕磨刀的聲音。
〔著(zhuó)〕穿。
〔云鬢(bìn)〕像云那樣的鬢發(fā),形容好看的頭發(fā)。
〔帖花黃〕帖,同“貼”。
花黃,當時婦女臉上的一種裝飾。
〔火伴〕同伍的士兵。
當時規(guī)定若干士兵用一個灶吃飯,所以稱“火伴”。
火,同“伙”。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據(jù)傳說,兔子靜臥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爬搔,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
撲朔,爬搔。
迷離,瞇著眼。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兩兔一起貼著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傍地走,貼著地面跑。
關(guān)于《木蘭詩》的問題(有追加分)
1.表現(xiàn)了木蘭眷戀家鄉(xiāng),不圖名利、榮華富貴的高尚品質(zhì)2.這里描寫了木蘭回家后變女裝時的一連串動作,刻畫了她歸來后的喜悅、還有女孩子的愛美心情3.回復(fù)女裝的木蘭與伙伴相見的喜劇型場面,側(cè)面刻畫了木蘭在從軍時的非凡智慧和才能,才使通行十二年伙伴們?nèi)绱梭@訝以上都是自己打的哦o(∩_∩)o...,希望你能用你自己的能力完成,這樣作業(yè)才寫的有意義嘛,僅供參考。
語文啊,閱讀答案哪有,高手幫幫我把,謝啦
絕對對,我們老師講過:1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
這是描寫木蘭矯健身姿的。
2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這是贊揚木蘭淡泊名利的句子。
采納一下吧
求文言文的好詞好句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七年級下冊語文 全冊 有哪些好句 古文及翻譯
七年級下冊語文古詩文名句積累1、《傷仲永》一文作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
2、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3、其受之天也,賢于才人遠矣。
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方仲永“泯然眾人矣”原因的句子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5、《木蘭詩》選自清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首詩是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
6、寫木蘭毅然決定代父從軍的句子是: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7、描寫木蘭出征前緊張準備的句子是: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8、描寫木蘭辭別父母踏上征途情景、思念親人的詩句是: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9、描寫木蘭奔赴戰(zhàn)場時矯健英姿的句子是: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
10、描寫邊塞夜景,烘托木蘭勇敢堅強性格的句子是: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11、描寫征戰(zhàn)激烈的句子是: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12、描寫木蘭戰(zhàn)功卓著的句子是: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
13、描寫木蘭辭官不就而毅然還鄉(xiāng)的詩句是: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14、描寫木蘭一家迎接木蘭勝利歸來的句子是: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15、描寫木蘭恢復(fù)女兒裝時喜悅心情的句子是: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
16、成語“撲朔迷離”出自《木蘭詩》中的那一句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7、以雙兔為喻,贊頌?zāi)咎m的機智和喬裝之巧妙的句子是: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8、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
(李白《將進酒》)19、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
(李白《贈裴十四》)20、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王之渙《涼州詞》)2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22、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23、《孫權(quán)勸學》選自司馬光主持編纂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這部史書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的史事。
司馬光,北宋時期政治家、史學家。
24、權(quán)曰: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25、卿今者才略,非復(fù)吳下阿蒙
25、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26、寫孫權(quán)勸呂蒙學習的句子是: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27、《口技》作者是林嗣環(huán),節(jié)選自《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虞初新志》是清代張潮編選的筆記小說。
28、表現(xiàn)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過程:(1)由遠到近,由外而內(nèi),由大而小,由分而合。
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fā),眾妙畢備。
(2)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聞余響,描寫一家四口由醒入睡的過程。
未幾,夫吼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
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cè),婦夢中咳嗽。
29、表現(xiàn)從失火到救火的情形:響聲大作,由少而多。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
兩兒齊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呼,百千犬吠。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
30、描述觀眾的反應(yīng):(1)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cè)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2)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3)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
31、作者的評論:(1)一時齊發(fā),眾妙必備。
(2)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32、交代道具的簡單:(1)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2)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33、《夸父逐日》選自《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
未至,道渴而死。
棄其杖,化為鄧林。
34、《共工怒觸不周山》選自《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撰寫的一部著作。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_地維絕。
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35、《狼》選自《聊齋志異》,作者是清代杰出的文學家、小說家。
(1)文中描寫狼的狡猾的句子: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
復(fù)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將遂入以攻其后也。
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2)文中描寫屠戶機智勇敢的句子: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之。
方欲行,轉(zhuǎn)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
(3)作者對這件事的議論: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止增笑耳。
36、吳均的《山中雜詩》描寫山峰環(huán)繞,竹木茂盛的一句是: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寫鳥在人家的房檐上飛,最有趣的是云彩從窗戶里飄了出來的詩句是: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
37、獨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
(《竹里館》王維)《竹里館》中寫夜靜人寂,明月相伴的詩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38、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月歌》李白)詩中表現(xiàn)思念之情的詩句是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40、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中寫詩人聽到《折楊柳》曲調(diào),不覺思念自己的家鄉(xiāng)和親人的一句是: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
41、邊塞詩人岑參的《逢入京使》表達了詩人遠涉邊塞的思鄉(xiāng)懷親之情,請寫出這首詩: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42、《滁州西澗》的作者是韋應(yīng)物,詩中以飛轉(zhuǎn)流動之勢襯托閑淡寧靜之景的詩句是: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體現(xiàn)“詩中有畫,景中寓情”的詩句是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詩人創(chuàng)造了澗邊幽草,水急舟橫的清幽意境的詩句是: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43、《江南逢李龜年》的作者是杜甫,詩中寫過去之盛,為下文作鋪墊的詩句是岐王宅里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詩中寫現(xiàn)在之衰,抒發(fā)無窮感慨的詩句是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44、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guī)﹃?,青山獨歸遠。
(《送靈澈上人》劉長卿)《送靈澈上人》中寫一抹斜陽下,幾重青山外,遠行人漸行漸遠的是:荷笠?guī)﹃枺嗌姜殮w遠。
45、《約客》(作者趙師秀)中用對句寫景,道出黃梅時節(jié)的夜晚,鄉(xiāng)村池塘中傳來陣陣蛙鳴的是: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約客》中寫到客人失約,主人寂寞的詩句是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46、李杜詩篇萬口傳, 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領(lǐng)風騷數(shù)百年。
(《論詩》趙翼)《傷仲永》譯文 金溪縣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為業(yè)。
仲永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紙、墨、筆、硯等),有一天他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
父親對此感到很詫異,從鄰家借來書寫工具給他,仲永立即寫了四句詩,并且自己為詩取了題目。
這首詩的意思是贍養(yǎng)父母、與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guān)系,傳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
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觀賞的地方。
同縣的人對這件事感到奇怪,漸漸地,同縣的人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父親,有的人花錢請方仲永作詩。
他的父親以此認為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也已經(jīng)很久了。
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里見到了方仲永,他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
讓他作詩,可是,他寫的詩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
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回答說:“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 王安石說: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的才能,遠勝于一般有才能的人。
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常人,是因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
他那樣天生聰明,像這樣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普通人,現(xiàn)在那些天生就不聰明,本來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夠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木蘭詩》譯文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傳出,木蘭對著房門織布。
聽不見織布機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
問木蘭在想什么
問木蘭在惦記什么
(木蘭答道)我也沒有在想什么,也沒有在惦記什么。
昨天晚上看見征兵文書,知道君主在大規(guī)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冊,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
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我)沒有兄長,木蘭愿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就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zhàn)。
在集市各處購買馬具。
第二天早晨離開父母,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水流水聲。
第二天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zhàn)馬的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zhàn)場,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飛起來那樣迅速。
北方的寒氣中傳來打更聲,月光映照著戰(zhàn)士們的鎧甲。
將士們身經(jīng)百戰(zhàn),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zhuǎn)戰(zhàn)多年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
給木蘭記很大的功勛,得到的賞賜有千百金還有余。
天子問木蘭有什么要求,木蘭說不愿做尚書郎,希望騎上千里馬,回到故鄉(xiāng)。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
每間房都打開了門進去看看,脫去打仗時穿的戰(zhàn)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對著鏡子整理漂亮的頭發(fā),對著鏡子在面部貼上裝飾物。
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們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數(shù)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
?。ㄌ嶂米佣鋺以诎肟罩袝r)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分辨。
雄雌兩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孫權(quán)勸學》譯文 當初,孫權(quán)對呂蒙說:“你現(xiàn)在當權(quán)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學習
”呂蒙用軍中事務(wù)繁多的理由來推托。
孫權(quán)說:“我難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經(jīng)典成為博士的嗎
只是應(yīng)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
你說軍中事務(wù)繁多,誰能比得上我呢
我經(jīng)常讀書,(我)自認為(讀書對我)有很大的好處。
”呂蒙于是就開始學習。
等到魯肅到尋陽的時候,和呂蒙論議國家大事,(魯肅)驚訝地說:“你現(xiàn)在的才干和謀略,不再是以前那個吳縣的阿蒙了
”呂蒙說:“和有志氣有抱負的人分開一段時間后,就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長兄怎么認清事物這么晚啊
”于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jié)為朋友才分別。
口技原文翻譯 京城里有個擅長口技的人。
一天正趕上有一家大擺酒席,宴請賓客,在客廳的東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屏風,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屏風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客人們圍繞而坐。
過了一會兒,只聽到屏風里面醒木一拍,全場靜悄悄的,沒有敢大聲說話的人。
遠遠地聽到幽深的巷子中有狗的叫聲,接著就有婦女被驚醒打呵欠伸懶腰,她丈夫說著夢話。
過了一會兒孩子醒了,大聲哭著。
丈夫也醒了,妻子撫慰孩子喂奶,孩子含著乳頭哭,婦女又哼著唱著哄他。
另一個大孩子醒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
在這時候,婦女用手拍孩子的聲音,口里哼著哄孩子的聲音,孩子含著乳頭的啼哭的聲音,大孩子剛醒過來的聲音,丈夫斥責大孩子的聲音,同時響起,各種絕妙的效果都有了。
全場的賓客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偏著頭看,微露笑容,默默地贊嘆,認為妙極了。
過了一會兒,丈夫打呼嚕聲響起來了,婦女拍孩子的聲音也拍一會停一會。
隱隱約約聽到有老鼠活動的聲音,盆子、器皿翻倒傾斜了,婦女在睡夢中發(fā)出了咳嗽聲。
賓客們的心情稍微放松下來,漸漸坐正。
忽然有一個人大聲呼叫:“起火啦”,丈夫起來大聲呼叫,婦人也起來大聲呼叫。
兩個小孩子一齊哭了起來。
一會兒,有成百上千人大聲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條狗狂叫。
中間夾雜著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聲音,烈火燃燒發(fā)出爆裂的聲音,呼呼的風聲,千百種聲音一齊響了起來;又夾雜著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聲音,救火的人們拉塌燃燒著的房屋時一齊用力的呼喊聲,搶奪東西的聲音,潑水的聲音。
凡是在這種情況下應(yīng)該有的聲音,沒有一樣沒有的。
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個指頭,也不能指出其中任何的一種聲音來;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張嘴,每張嘴里有上百條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來。
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沒有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揚起衣袖露出手臂,兩條大腿哆嗦發(fā)抖,幾乎想要搶先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種聲響全部消失了。
撤去屏風往里一看,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狼原文翻譯一個屠夫傍晚回家,擔子里面的肉已經(jīng)賣完,只有剩下的骨頭。
路上遇見兩只狼,緊跟著走了很遠。
屠夫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
一只狼得到骨頭停下了。
另一只狼仍然跟著他。
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后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
骨頭已經(jīng)扔完了。
但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擊。
屠夫看見田野里有一個打麥場,打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里,覆蓋成小山(似的)。
屠夫于是跑過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lián)幽闷鹜赖丁?/p>
兩只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朝著屠夫。
一會兒,一只狼徑直走開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時間長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
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
屠夫剛想要走,轉(zhuǎn)身看見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鉆洞進去,來攻擊屠夫的后面。
身子已經(jīng)鉆進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夫從狼的后面砍斷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殺死了。
屠夫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