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文中描寫雪景的句子是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diǎn)、與余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中是怎樣描寫雪景的,加以分析
1、作者主要是運(yùn)用白描的手法來寫雪景的。
白描就是抓特點(diǎn)用最準(zhǔn)確的筆墨突出,不加渲染的一種方法。
文中,最主要的雪景描寫是:“霧淞沉場,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diǎn)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
三粒而已。
”作者以空靈的筆法,抓住了雪景的最主要特點(diǎn),用最精煉最簡單的字眼去突出,簡單幾筆,白描手法,寫出了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圖。
“霧淞坑場”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氣,混檬不分。
“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疊用三個“與少’字,似覺天、云、山、水一齊活動起來,較之單純寫“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多了一點(diǎn)意趣。
天、云,上也;山、水,下也。
這兩句生動地寫出天空、云層、群山、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
作者先總寫一句,猶如攝取了一個“上下皆白”的全景,從看雪來說,很符合第一眼的總感覺、總印象。
接著變換視角,化為一個個詩意盎然的特寫鏡頭:“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diǎn)”、“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等等,這是朦朧的畫,夢幻般的詩,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
作者對數(shù)量詞的錘煉功夫,不得不使我們驚嘆。
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形容混茫難辨,使人唯覺其大;而“一痕”、“一點(diǎn)”、“一芥”之“一”字,則是狀其依稀可辨,使人唯覺其小。
此真可謂著一“一”字而境界全出矣。
同時,由“長堤一痕”到“湖心亭一點(diǎn)”,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兩三?!?,其鏡頭則是從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
”痕”、“點(diǎn)”、“芥”、“?!钡攘吭~,一個小似一個,寫出視線的移動,小船的蕩漾,景物的變化,著筆空靈,使人渾然不覺。
這一段是寫景,卻又不止于寫景;我們從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茫茫如“太倉稊米”的深沉感慨。
2、《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學(xué)家張岱的代表作,選自《陶庵夢憶》卷三。
文章以精煉的筆墨,記敘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經(jīng)過,描繪了所看到的幽靜深遠(yuǎn)、潔白廣闊的雪景圖,表現(xiàn)了作者孤獨(dú)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緒。
突出了作者遺世獨(dú)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表達(dá)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悅與分別時的惋惜,體現(xiàn)出作者的故國之思,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隨波逐流的品質(zhì)以及遠(yuǎn)離世俗,孤芳自賞的情懷,同時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嘆。
3、原文: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dú)往湖心亭看雪。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diǎn)、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
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飲。
余強(qiáng)飲三大白而別。
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
湖心亭看雪中正面描寫雪景的句子
湖心亭看雪中正面描寫雪景的句子: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diǎn)、與余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文中作者張岱采用了白描手法,以精煉的筆墨,記敘了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經(jīng)過,描繪了所看到的幽靜深遠(yuǎn)、潔白廣闊的雪景圖,作者善用對比手法,大與小、冷與熱、孤獨(dú)與知己,對比鮮明,表達(dá)他幽遠(yuǎn)脫俗的閑情雅致.
湖心亭看雪 在文中描寫雪景的語句
解:如下: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diǎn),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 文中哪些語句記敘了看雪的背景,時間,天氣 有何作用
背景: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時間:是日更定矣天氣: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作用:用語樸素,平實(shí),意蘊(yùn)卻很深遠(yuǎn)。
既點(diǎn)明時間、地點(diǎn),巧妙地利用明朝紀(jì)年表明自己不忘故國,不著痕跡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第二句“作者從聽覺的角度來寫雪,一個“絕”字寫出了雪之大。
作者雖未具體描寫雪景,但這個“絕”字,讓人看到的卻是“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觀景象,傳達(dá)出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森然寒意。
這種高度的寫意手法,巧妙地從人的聽覺和心理感受畫出了大雪的威嚴(yán),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湖心亭看雪》以精煉的筆墨,記敘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經(jīng)過,描繪了所看到的幽靜深遠(yuǎn)、潔白廣闊的雪景圖,表達(dá)他幽遠(yuǎn)脫俗的閑情雅致。
湖心亭看雪 作者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學(xué)很有特色,請說說你的理解
《湖心亭看雪》此文最動人的地方是——作者以精致的異化想象生動地寫出了西湖的雪景之美,恰如其分地寫出了西湖雪景給人的感覺。
這種感覺,既是雪景的客觀化描寫,也是作者身在雪景之中的感覺。
從宏觀處看,西湖雪景境界有三:“空”、“一”、“闊”、。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人”、“鳥”都不光臨了,正如前人有詩云“鳥飛絕”、“人蹤滅”,當(dāng)然西湖就“空”了。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這就是古代那個張打油寫的情景——“天地一籠統(tǒng)”。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diǎn),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這種景象,不就體現(xiàn)出西湖雪景的“闊”了嗎
接下來看文中所寫的近景。
“余”之小舟“到亭上”,亭上有人對飲。
他們見有人來,頗有遇見同道知音人之感,并熱情地“拉余同飲”。
待“余”飲酒后離開湖心亭時,“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我們要理解舟子這句話,還得從文本中的信息來研究。
有兩點(diǎn)需注意,“余”來湖心亭是在大雪初停“更定”之時,“拿”小舟“獨(dú)往湖心亭看雪”。
自以為湖中會是“余”獨(dú)家寡人也。
然而“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湖心亭看雪者非“余”之“獨(dú)”往也。
所以,文中“更定”與“獨(dú)”反襯出湖心亭那兩位客居杭州的金陵人比“余”更癡迷于西湖雪景。
但“余”并不喜歡這些金陵人,何以見得
“拉余同飲”,非欣然入座;“強(qiáng)飲三大白而別”,非但痛飲,且飲后即別,可見“余”不愿與之同坐多飲。
“余”之內(nèi)心仍是一個“獨(dú)”。
《湖心亭看雪》遠(yuǎn)寫了西湖雪景之美,近寫了看雪人之癡,有人有物,有情有趣,清新活潑。
《湖心亭看雪》之所以令人心怡就是關(guān)于寫感覺的摹狀詞選擇和使用,特別是對西湖雪景——“空”、“一”、“闊”——境界的呈現(xiàn),可謂超絕,很值得我們?nèi)テ肺?,去效仿?/p>
“大雪三日”,這個“三”作為蒼天走雪時間實(shí)在是有些長,雪下得實(shí)在是有點(diǎn)兒多。
但這是西湖奇麗的雪景條件。
與“三”相對,自然造成下面情景的產(chǎn)生,西湖上人、鳥、樹、山、堤、船等其他景物相應(yīng)變得“少”了,“小”了,“單”了。
“上下一白”,其他都不見了,色彩“少”了。
“一”既是數(shù)詞,一片白色,但這個“一”又使人感到是“大雪”使世界為“一”色,在這里有一種使動的感覺,“一”有動感。
“長堤一痕”,這個“一”本來也是數(shù)詞,與“痕”聯(lián)合使用,但長堤本身就像是“一”字,它又在作者眼中化為物的劃痕留在西湖的雪景中。
所以,“一”既有數(shù)的概念,又有形的描寫,寫出了長堤在雪景中的輕、微之態(tài)。
“堤”異化為一個條狀的物“痕”,如“一”字輕輕地臥或者說劃在西湖的雪岸上。
這個“痕”既有形的意味又有量的意味,同時也是物,三意相兼。
“湖心亭一點(diǎn)”,“點(diǎn)”者本是“小黑也”,但此時應(yīng)是“白”點(diǎn),亭的頂上皆是雪也。
“湖心亭”化作“小白點(diǎn)”,點(diǎn)綴在西湖萬頃碧波之中,可見西湖雪域之“闊”與“遠(yuǎn)”。
“亭”作“點(diǎn)”狀,亦是一種異化的感覺。
“點(diǎn)”,也是形、量、物三意相兼。
“余舟一芥”,“芥”在這里指“小草?!薄ⅰ靶〔萑~”。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
就是說把一杯水傾注在地上的小洼洼之中,那么一枚小草葉便可以做小舟了。
但現(xiàn)下作者感覺在西湖空闊的雪域之中,自己的小舟如一枚草葉,那么西湖這個大“杯”子之闊不就顯現(xiàn)出來了嗎
“芥”,相當(dāng)于“根”,也是“草?!?,物、形、量三兼。
“舟中人兩三粒”,這個“?!奔仁橇吭~,又是形容詞。
從量詞角度講,舟中人有兩三“個”,或者兩三“位”。
從形容詞的角度講,兩三“?!?,亦是人縮小為“米粒”了。
因?yàn)椤爸邸睘椤敖妗?,?dāng)然舟中人必然微如米“粒”了。
“粒”字的選擇,又將“數(shù)”與“形”統(tǒng)一在一起,同時,舟中人又成了“兩三”個“?!薄?/p>
物、量、形三者的統(tǒng)一又表現(xiàn)了西湖雪景之奇妙。
根據(jù)提示寫詩句3
1.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2.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
3.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 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本文寫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diǎn),一痕、一點(diǎn)、一芥、兩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點(diǎn),作者以他準(zhǔn)確的感受體會到簡單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闊與人的渺小構(gòu)成了強(qiáng)烈的對比,景物因此有了內(nèi)容。
文中的白描能夠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頗有韻味。
一痕、一點(diǎn)、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傳達(dá)出景物的形與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