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中的人物描寫的句子10個
1.動作:只見那猴王脫了冠著服,爬上大樹,揀那熟透的大桃,摘了許多,就在樹枝上自在受用。
那呆子縱身跳起,口里絮絮叨叨的,挑著擔子,只得死心塌地,跟著前來。
2.語言:三藏不敢高言,慢慢的叫一聲:施主,問訊了。
八戒跪在地下道:哥啊,我不曾罵你,若罵你,就嚼了舌頭根。
我只說哥哥不去,我自去報師父便了,怎敢罵你
3.神態(tài):行者聞言,就氣得抓耳撓腮,暴躁亂跳。
八戒見了,咬著指頭。
4.心理:八戒又思量道:請將不如激將,等我激他一激。
他心中思量道:我等唐僧在此,望見他離不上三里,卻怎么這半晌還不到
想是抄下路去了。
西游記中有精彩的描寫人物細微的句子100字
1.東海借兵器:龍王指定道:“那放光的便是。
”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鐵柱子,約有斗來粗,二丈有余長。
他盡力兩手撾過道:“忒粗忒長些,再短細些方可用。
”說畢,那寶貝就短了幾尺,細了一圍。
悟空又顛一顛道:“再細些更好。
”那寶貝真?zhèn)€又細了幾分。
悟空十分歡喜,拿出海藏看時,原來兩頭是兩個金箍,中間乃一段烏鐵,緊挨箍有鐫成的一行字,喚做“如意金箍棒一萬三千五百斤”。
心中暗喜道:“想必這寶貝如人意
”一邊走,一邊心思口念,手顛著道:“再短細些更妙
”拿出外面,只有丈二長短,碗口粗細。
2.大鬧天宮:蟠桃會這天,孫悟空喝光了宴會用的仙酒,還闖入太上老君的丹房,吃盡了葫蘆內的金丹,然后回到了水簾洞。
玉帝對孫悟空擾亂蟠桃會甚為痛恨,命令四大天王、托塔李天王和哪吒太子去捉悟空,10萬天兵被悟空打敗。
玉帝又派二郎神來戰(zhàn)孫悟空。
經過多次交手,在二郎神同悟空大戰(zhàn)之際,太上老君拋下金剛圈擊中悟空,方才將他捉拿。
3.描寫女兒國國王:眉如翠羽,肌似羊脂。
臉襯桃花瓣,鬟堆金鳳絲。
秋波湛湛妖嬈態(tài),春筍纖纖嬌媚姿。
斜軃紅綃飄彩艷,高簪珠翠顯光輝。
說甚么昭君美貌,果然是賽過西施。
柳腰微展鳴金佩,蓮步輕移動玉肢。
月里嫦娥難到此,九天仙子怎如斯。
宮妝巧樣非凡類,誠然王母降瑤池。
西游記第1回運用了哪些人物描寫
《西游記》中幾個主要人物的分析 孫悟空是全書中最光輝的形象。
“大鬧天宮”突出他熱愛自由、勇于反抗的品格。
“西天取經”表彰他見惡必除、除惡務盡的精神。
孫悟空大鬧天宮失敗后,經過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鎮(zhèn)壓,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
他已不再是一個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個頭戴緊箍,身穿虎皮裙,專為人間解除魔難的英雄。
作者在承認這種處境變化的前提下,從另一方面,即抗魔斗爭中,歌頌了他的戰(zhàn)斗精神。
在重重困難之前頑強不屈,隨機應變,就是鎮(zhèn)魔者孫悟空的主要特征。
紅孩兒捏緊拳頭,口吐“三昧真火”,燒得他九死一生;他依然抖擻精神,強行索戰(zhàn)。
小雷音群神被擒,孫悟空卻孤軍深入,仍舊與惡魔相斗。
他又善于變化,以假為真,把妖精愚弄得不知所以。
他經常變作蟭蟟蟲、小蠅子鉆到妖洞里去摸底,或者化為妖精的母親、丈夫去欺騙它們。
他好幾次運用鉆腸入肚的方法反敗為勝。
例如獅魔張口來吞,他立時順水推舟,在它肚子里“跌四平、踢飛腳”,“打秋千、豎晴蜓”,疼得獅魔滿地打滾,滿口求饒。
等他決定鉆出來時,知道妖精乘機要咬,便機警地先用金箍棒探路,反叫它迸碎了門牙。
他跟妖精糾纏得越久,經驗也越豐富,斗志也越昂揚。
比起八戒、沙僧來,孫悟空是最得力的護法弟子。
然而孫悟空的性格仍有其前后一致的地方。
這除了抗魔的英勇頑強外,還表現(xiàn)在他對神佛的桀驁不馴上。
參加取經,他先講條件,觀音菩薩才答應他“叫天天應,叫地地靈”。
取經途中,他經常驅遣山神土地、四海龍王、值日功曹前來效勞,稍有拂逆,那就要“伸過孤拐來,各打五棍見面,與老孫散散心”!僅僅為欺騙兩個小妖,他便要玉帝閉天,“若道半聲不肯,即上靈霄殿動起刀兵”!所以連玉帝也無可奈何地“只得他無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終于答應他“犯上”的要挾。
對慈悲的觀音,孫悟空敢罵她“憊懶”,咒她“一世無夫”;對莊嚴的佛祖,他敢說是“嬌精的外甥”。
而他那種斬盡殺絕的斗爭風度,更直接抵觸了佛教的戒律。
這位“西天取經”的孫悟空還屢屢以“大鬧天宮”的歷史為榮,但最忌諱別人提起“弼馬溫”的舊名。
因此可以認為,孫悟空前后的命運是互相矛盾的,然而在性格上卻自有一致之處。
《西游記》中的唐僧保留著歷史人物玄奘虔誠苦行的一面。
他為了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真理,明知西行途中“渺渺茫茫,吉兇難定”,仍毅然束裝前進。
女人國逼配,滅法國受阻,地靈縣齋僧……九九八十一難沒有挫敗他取經的信念,美色與富貴也不能動搖他西行的決心。
惟其如此,那三個桀驁不馴的徒弟才能一意同行,沒有拆散這小小的取經隊伍。
但是吳承恩筆下的唐僧,比歷來取經故事中的形象更有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
在唐僧身上,封建儒士的迂腐和佛教信徒的虔誠,諷刺性地得到了統(tǒng)一。
他一碰上妖魔,就嚇得滾下馬鞍,涕淚交流;離開徒弟,連一餐素飯也無法撈到,以致悟空時時稱他是“膿包”。
遇到大小神佛,他一概頂禮膜拜,不問真假;朝見各國君王,他統(tǒng)統(tǒng)山呼萬歲,無論賢否。
八戒在天竺國好心好意高聲唱喏,驚了王子;唐僧就板起面孔教訓:“‘物有幾等物,人有幾等人’,如何不分個貴賤!”對那些口口聲聲要吃唐僧肉的妖魔,他也想慈悲相待。
可是保護他的孫悟空,只要主動尋妖除怪,就被他罵作“無心向善之輩,有意作惡之人”。
原來他自己害怕妖精,又怕別人去斗,去殺,會惹出禍來。
為了阻撓孫悟空抗魔,他動輒閉起眼睛大念緊箍咒,結果使悟空受盡痛苦,自己也反而招來災殃。
然而這位對“頑徒”很有辦法的高僧,在妖精面前卻總是毫無辦法。
“玄英洞唐僧供狀”一回寫他在妖精威逼下,被諕得“戰(zhàn)兢兢的跪在下面,只叫‘大王,饒命,饒命’”!他有問必答,毫不遲延,大泄悟空的底。
為了討好妖精,他甚至當場罵悟空“不知好歹”。
正是通過這種性格對比,作者大大肯定了孫悟空的戰(zhàn)斗精神,批判了唐僧向惡勢力屈服的軟弱態(tài)度。
這一思想高度,是以前任何取經故事所無法企及的。
豬八戒是全書最重要的陪襯人物,他的出現(xiàn)總是伴隨著引人發(fā)笑的東西。
這一夯漢,保存著不少小私有者的特色。
他的優(yōu)缺點都在粗魯憨直的形態(tài)下暴露無遺。
取經途中的重活、臟活都由他干。
挑行李,背死尸,埋人頭,清除稀柿衕沒他不行。
這一切,卻正是那位“秉性高傲”的哥哥不屑一顧的。
對妖精,他從不求情,即使掛在牛皮袋里等死,也照樣罵不絕口。
這一點,又勝過唐僧。
然而豬八戒身上的缺點還是十分明顯的。
他好吃貪色、喜愛財禮,多次因此幾誤取經大事。
甚至在路上,他還攢私房,央銀匠煎塊四錢六分重的銀子,塞在耳朵眼里,到底被行者化成勾命鬼詐了出來。
他能勞動,卻極懶惰,讓他巡山,他偷睡大覺;因此在許多場合,總是弄巧成拙。
他有時也愛弄玄虛,耍耍鬼,扯扯謊;但那種豬八戒式的聰明,卻往往一下就露了相,給作品增添了不少滑稽場面。
像“三藏不忘本,少圣試禪心”一回便是典型的例子:豬八戒女婿沒作成,反被“繃巴吊拷”在大樹上。
正因孫悟空經常使他當眾出丑,所以他心懷不滿,幾次不顧大局,挑唆師父驅逐“潑猴子”。
可是一遇到妖精逞威,唐僧被擒,自己對付不了時,他又只得請求悟空回來。
這種種嚴重缺點不使他成為取經四眾中最不堅定的人。
他可以在激烈的戰(zhàn)斗里,假借出恭,逃避斗爭;然而戰(zhàn)局將定的時候,他又怕孫悟空獨占頭功,連忙趕來筑上幾耙;一旦形勢險惡,鬧著分行李散伙的是他,要回高老莊找渾家的也是他。
但因他生性憨直,作者在大力批判之后,仍讓他走完取經的路,成了“正果”。
《西游記》中幾個主要人物的分析 孫悟空是全書中最光輝的形象。
“大鬧天宮”突出他熱愛自由、勇于反抗的品格。
“西天取經”表彰他見惡必除、除惡務盡的精神。
孫悟空大鬧天宮失敗后,經過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鎮(zhèn)壓,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
他已不再是一個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個頭戴緊箍,身穿虎皮裙,專為人間解除魔難的英雄。
作者在承認這種處境變化的前提下,從另一方面,即抗魔斗爭中,歌頌了他的戰(zhàn)斗精神。
在重重困難之前頑強不屈,隨機應變,就是鎮(zhèn)魔者孫悟空的主要特征。
紅孩兒捏緊拳頭,口吐“三昧真火”,燒得他九死一生;他依然抖擻精神,強行索戰(zhàn)。
小雷音群神被擒,孫悟空卻孤軍深入,仍舊與惡魔相斗。
他又善于變化,以假為真,把妖精愚弄得不知所以。
他經常變作蟭蟟蟲、小蠅子鉆到妖洞里去摸底,或者化為妖精的母親、丈夫去欺騙它們。
他好幾次運用鉆腸入肚的方法反敗為勝。
例如獅魔張口來吞,他立時順水推舟,在它肚子里“跌四平、踢飛腳”,“打秋千、豎晴蜓”,疼得獅魔滿地打滾,滿口求饒。
等他決定鉆出來時,知道妖精乘機要咬,便機警地先用金箍棒探路,反叫它迸碎了門牙。
他跟妖精糾纏得越久,經驗也越豐富,斗志也越昂揚。
比起八戒、沙僧來,孫悟空是最得力的護法弟子。
然而孫悟空的性格仍有其前后一致的地方。
這除了抗魔的英勇頑強外,還表現(xiàn)在他對神佛的桀驁不馴上。
參加取經,他先講條件,觀音菩薩才答應他“叫天天應,叫地地靈”。
取經途中,他經常驅遣山神土地、四海龍王、值日功曹前來效勞,稍有拂逆,那就要“伸過孤拐來,各打五棍見面,與老孫散散心”!僅僅為欺騙兩個小妖,他便要玉帝閉天,“若道半聲不肯,即上靈霄殿動起刀兵”!所以連玉帝也無可奈何地“只得他無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終于答應他“犯上”的要挾。
對慈悲的觀音,孫悟空敢罵她“憊懶”,咒她“一世無夫”;對莊嚴的佛祖,他敢說是“嬌精的外甥”。
而他那種斬盡殺絕的斗爭風度,更直接抵觸了佛教的戒律。
這位“西天取經”的孫悟空還屢屢以“大鬧天宮”的歷史為榮,但最忌諱別人提起“弼馬溫”的舊名。
因此可以認為,孫悟空前后的命運是互相矛盾的,然而在性格上卻自有一致之處。
《西游記》中的唐僧保留著歷史人物玄奘虔誠苦行的一面。
他為了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真理,明知西行途中“渺渺茫茫,吉兇難定”,仍毅然束裝前進。
女人國逼配,滅法國受阻,地靈縣齋僧……九九八十一難沒有挫敗他取經的信念,美色與富貴也不能動搖他西行的決心。
惟其如此,那三個桀驁不馴的徒弟才能一意同行,沒有拆散這小小的取經隊伍。
但是吳承恩筆下的唐僧,比歷來取經故事中的形象更有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
在唐僧身上,封建儒士的迂腐和佛教信徒的虔誠,諷刺性地得到了統(tǒng)一。
他一碰上妖魔,就嚇得滾下馬鞍,涕淚交流;離開徒弟,連一餐素飯也無法撈到,以致悟空時時稱他是“膿包”。
遇到大小神佛,他一概頂禮膜拜,不問真假;朝見各國君王,他統(tǒng)統(tǒng)山呼萬歲,無論賢否。
八戒在天竺國好心好意高聲唱喏,驚了王子;唐僧就板起面孔教訓:“‘物有幾等物,人有幾等人’,如何不分個貴賤!”對那些口口聲聲要吃唐僧肉的妖魔,他也想慈悲相待。
可是保護他的孫悟空,只要主動尋妖除怪,就被他罵作“無心向善之輩,有意作惡之人”。
原來他自己害怕妖精,又怕別人去斗,去殺,會惹出禍來。
為了阻撓孫悟空抗魔,他動輒閉起眼睛大念緊箍咒,結果使悟空受盡痛苦,自己也反而招來災殃。
然而這位對“頑徒”很有辦法的高僧,在妖精面前卻總是毫無辦法。
“玄英洞唐僧供狀”一回寫他在妖精威逼下,被諕得“戰(zhàn)兢兢的跪在下面,只叫‘大王,饒命,饒命’”!他有問必答,毫不遲延,大泄悟空的底。
為了討好妖精,他甚至當場罵悟空“不知好歹”。
正是通過這種性格對比,作者大大肯定了孫悟空的戰(zhàn)斗精神,批判了唐僧向惡勢力屈服的軟弱態(tài)度。
這一思想高度,是以前任何取經故事所無法企及的。
豬八戒是全書最重要的陪襯人物,他的出現(xiàn)總是伴隨著引人發(fā)笑的東西。
這一夯漢,保存著不少小私有者的特色。
他的優(yōu)缺點都在粗魯憨直的形態(tài)下暴露無遺。
取經途中的重活、臟活都由他干。
挑行李,背死尸,埋人頭,清除稀柿衕沒他不行。
這一切,卻正是那位“秉性高傲”的哥哥不屑一顧的。
對妖精,他從不求情,即使掛在牛皮袋里等死,也照樣罵不絕口。
這一點,又勝過唐僧。
然而豬八戒身上的缺點還是十分明顯的。
他好吃貪色、喜愛財禮,多次因此幾誤取經大事。
甚至在路上,他還攢私房,央銀匠煎塊四錢六分重的銀子,塞在耳朵眼里,到底被行者化成勾命鬼詐了出來。
他能勞動,卻極懶惰,讓他巡山,他偷睡大覺;因此在許多場合,總是弄巧成拙。
他有時也愛弄玄虛,耍耍鬼,扯扯謊;但那種豬八戒式的聰明,卻往往一下就露了相,給作品增添了不少滑稽場面。
像“三藏不忘本,少圣試禪心”一回便是典型的例子:豬八戒女婿沒作成,反被“繃巴吊拷”在大樹上。
正因孫悟空經常使他當眾出丑,所以他心懷不滿,幾次不顧大局,挑唆師父驅逐“潑猴子”。
可是一遇到妖精逞威,唐僧被擒,自己對付不了時,他又只得請求悟空回來。
這種種嚴重缺點不使他成為取經四眾中最不堅定的人。
他可以在激烈的戰(zhàn)斗里,假借出恭,逃避斗爭;然而戰(zhàn)局將定的時候,他又怕孫悟空獨占頭功,連忙趕來筑上幾耙;一旦形勢險惡,鬧著分行李散伙的是他,要回高老莊找渾家的也是他。
但因他生性憨直,作者在大力批判之后,仍讓他走完取經的路,成了“正果”。
《西游記》除了這幾個主要形象之外,還用大筆勾勒出一個井然有序的天上世界,一片莊嚴神圣的西天佛土和一批各具體態(tài)的神魔形象。
像玉帝、太白金星、太上老君等,明顯地反映出現(xiàn)實社會統(tǒng)治者的某些特點:色厲內荏、暴虐詭譎,千方百計地鎮(zhèn)壓、欺騙反抗自己的人。
對西天的諸佛菩薩,作者的基本態(tài)度是肯定的;但是并不妨礙他在卷末對佛教的一片贊頌聲中,特意安排下阿儺、迦葉“要人事”的場面,把神圣不可侵犯的佛祖寫成一個創(chuàng)業(yè)守成、傳子傳孫的老財主。
在一個宗教題材的故事里,居然諷刺教主,這又是作者相當大膽的嘗試。
至于妖魔鬼怪雖只有幾筆漫畫,依然輪廓鮮明:青獅怪的愚蠢兇狠、大鵬怪的陰險狡猾、九頭蟲的殘忍粗暴都各具特色。
這些形形色色的“大王”、“將軍”,或潛伏水府,或盤踞山洞,或幻化人形,大都稱霸一方,殘害生靈。
紅孩兒把一批窮神剝削得“裩無襠,褲無口”,手下的小妖還要“常例錢”。
通天河的金魚怪要吃一個童男一個童女,又須豬羊供醴,否則就給村民降禍生災。
它們固然給取經事業(yè)增添許多障礙,同時也使人聯(lián)想到封建社會中土豪惡霸的種種罪惡 《西游記》除了這幾個主要形象之外,還用大筆勾勒出一個井然有序的天上世界,一片莊嚴神圣的西天佛土和一批各具體態(tài)的神魔形象。
像玉帝、太白金星、太上老君等,明顯地反映出現(xiàn)實社會統(tǒng)治者的某些特點:色厲內荏、暴虐詭譎,千方百計地鎮(zhèn)壓、欺騙反抗自己的人。
對西天的諸佛菩薩,作者的基本態(tài)度是肯定的;但是并不妨礙他在卷末對佛教的一片贊頌聲中,特意安排下阿儺、迦葉“要人事”的場面,把神圣不可侵犯的佛祖寫成一個創(chuàng)業(yè)守成、傳子傳孫的老財主。
在一個宗教題材的故事里,居然諷刺教主,這又是作者相當大膽的嘗試。
至于妖魔鬼怪雖只有幾筆漫畫,依然輪廓鮮明:青獅怪的愚蠢兇狠、大鵬怪的陰險狡猾、九頭蟲的殘忍粗暴都各具特色。
這些形形色色的“大王”、“將軍”,或潛伏水府,或盤踞山洞,或幻化人形,大都稱霸一方,殘害生靈。
紅孩兒把一批窮神剝削得“裩無襠,褲無口”,手下的小妖還要“常例錢”。
通天河的金魚怪要吃一個童男一個童女,又須豬羊供醴,否則就給村民降禍生災。
它們固然給取經事業(yè)增添許多障礙,同時也使人聯(lián)想到封建社會中土豪惡霸的種種罪惡
西游記人物描寫句子
描寫的句子有: 孫悟空,又名美猴王、齊天大圣、孫行者.系東勝神州傲來國花果山靈石孕育迸裂見風而成之石猴.在花果山占山為王三五百載.后歷經八九載,跋山涉水,在西牛賀洲靈臺方寸山拜須菩提為師,習得七十二變化之本領.此后,孫悟空大鬧天宮,自封為齊天大圣,被如來佛祖壓制于五行山下,無法行動.五百年后唐僧西天取經,路過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孫悟空.孫悟空感激涕零,經觀世音菩薩點撥,拜唐僧為師,同往西天取經.取經路上,孫悟空降妖除怪,屢建奇功,然而兩次三番被師傅唐僧誤解、驅逐.終于師徒四人到達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經.孫悟空修得正果,加封斗戰(zhàn)勝佛.孫悟空生性聰明、活潑,勇敢、忠誠,疾惡如仇,在中國文化中已經成為機智與勇敢的化身,所以孫悟空很容易就會成為中國小男孩崇拜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