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描寫人物的章節(jié)有哪些
其實史記完全可以叫實記,因為里面寫的都是真實的東西,整書都在穿插人物的描繪而不只是在人物列傳中。
司馬遷沒有刻意的去討好帝王,只是單純的追求最真實的一面,因此也被漢武帝授予閹刑的下場。
也使史記中的人物個性被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開創(chuàng)了一個史學家的一個先例。
即使后世的司馬光等人編撰的歷史都沒有史記這樣真是,也不能像史記這樣吸引人的眼球。
后世人所編輯的歷史和史記一比永遠相見形戳,變的沒有味道,也是我真正喜歡史記的原因
我從小就喜歡讀史記,記得是從十七八歲開始一看便已經(jīng)不能自拔,一遍又一遍,直到現(xiàn)在仍然被史記中的人物所吸引
比方書中酷吏列傳中殘忍的官員的發(fā)跡過程,以及滑稽列傳中藐視君王的仁人君子
以及諸如此類的官員或悲慘或輝煌的經(jīng)歷。
史記充分反映了漢武帝時代人才成長以及墮落史,也從正面表現(xiàn)出了漢武帝的兇殘無道.(李陵列傳)直到現(xiàn)在我一直鄙視那些喜歡看普通話史記的人,因為翻譯過來的東西永遠都是變了味的
如果樓主想要純粹的想讓別人答題,我竊不敢茍同,因為史記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光輝的一筆,由此我又想到了中國的民主自由進程,多希望能多出幾個司馬遷這樣 的人啊
只追求真理,哪怕面對國家最高的強權(quán)
其實我回答樓主的問題,并不是單純的想要得分,更重要的是我想讓樓主明白史記是我國編撰歷史的一個光輝的里程碑,直至當今時代的歷史,也沒有像史記這樣寫的光明正大,寫的那樣露骨,或許大家應該明白,司馬遷這個老二被切掉的人才真正的是我們的民族英雄,才是真正的男人,每當深夜讀起這本書的時候,頓時心生羞愧,自己面對有些難題的時候,總是沒有像司馬遷那樣正直,哪怕又其他的后果
短短幾句,愿與樓主共勉
周亞夫是誰
網(wǎng)上找的,有點長司馬遷在篇末透露了這樣一句話:“(張良)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這應該說是司馬遷寫人物傳記選擇材料方面的一項總的原則,也可以說是他能夠成功地刻畫人物的一個基本方法。
一個人一生經(jīng)歷的事情很多,其性格的表現(xiàn)也是多方面的,選擇重大的歷史事件,即能反映歷史的風云變幻,又能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寫項羽,司馬遷選擇了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突出了項羽怎樣的性格特征
巨鹿之戰(zhàn) 鴻 門 宴 垓下之圍 這三件事,反映了項羽創(chuàng)造輝煌、抉擇失誤、走向末路的人生三部曲,展示了秦亡漢興的歷史脈絡,也寫出了悲劇英雄項羽叱咤風云、英勇善戰(zhàn)、胸無城府、不善權(quán)謀、迷信武力、至死不悟等主要性格特征。
選擇重大歷史事件寫人,既能使人物形象突出,又能與歷史完美結(jié)合。
二、利用尖銳的矛盾沖突寫人 俗話說,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大是大非面前,緊張激烈的斗爭場景中,人物的表現(xiàn),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尖銳的矛盾中寫人,亦是司馬遷寫活人物的重要藝術(shù)手段。
中氣氛最為緊張、沖突最為激烈的是哪一節(jié)
(鴻門宴) (“鴻門宴”一節(jié),是劉邦、項羽較量的關(guān)鍵時刻,宴前的緊張氣氛,宴會上的劍拔駑張,使雙方人物的神經(jīng)都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tài)。
且看宴前: 行略定秦地,至函谷關(guān),有兵守關(guān),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
項羽大怒,使當陽君擊關(guān)。
項羽遂入,至于戲西。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與項羽曰:“……”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 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
范增說項羽曰:“……” 開篇即用百十來字寫了幾件事?反映了項羽什么性格? 一寫項羽大軍入秦,函谷關(guān)閉,這位曾擊破秦軍主力的霸王遭此冷遇,已自怒火填膺;次寫曹無傷反間之言,說沛公欲王關(guān)中,如火上加油;三寫范增勸說之辭,謂劉邦“志不在小”,更是火油交煎之際煸了一股陰風;風、火、油層層作勢,緊張的空氣仿佛一觸即燃。
旦日滅劉,如箭在弦上。
顯示了他盲目自負的性格。
項伯夜訪、沛公約婚一節(jié),風、火、油頓時化作一天涼雨,劉邦鴻門謝罪一席話更是令項羽推心留飲、前嫌頓釋。
范增數(shù)目示意于前,項莊舞劍助飲于后,平地又起波瀾,對此,項羽是什么態(tài)度
項王卻默然不應,顯示出其胸襟坦蕩以及作為政治家的胸無城府、缺少謀略。
雖然項伯拔劍翼蔽沛公,但危機依然四伏。
在這緊急的關(guān)頭,樊噲闖帳,將鴻門宴上緊張的氛圍推向最高潮。
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
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樊噲側(cè)其盾以撞,衛(wèi)士仆地。
噲遂入。
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
項王按刃而跽曰:“客何為者
”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項王曰:“壯士
賜之卮酒
”則與斗卮酒。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項王曰:“賜之彘肩
”則與一生彘肩。
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
項王曰:“壯士
能復飲乎
”樊噲曰:“……” 項羽之為人,暴戾殘忍。
當年巨鹿之戰(zhàn)時,諸侯將見了他,“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現(xiàn)在樊噲對他竟“瞋目而視”,情勢至此,我想,流血五步,已事在眉睫。
誰想到這位“喑惡叱咤”的項羽,竟然被樊噲粗獷忠勇的氣質(zhì)所吸引,呼為“壯士”,賜之卮酒,賜之彘肩;聽其慷慨陳碎,被他數(shù)落得——“未有以應”。
理屈乃至辭窮,但絕不為自己編造任何謊言,顯示了他什么性格?顯示了他個性中的豪爽直率。
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不僅寫活了項羽,而且也寫出了劉邦的老練權(quán)變、善使手段,張良的沉著冷靜、察顏觀色,樊噲的忠勇無畏、善于言辯,范增的陰險狠毒、脾氣暴躁等,顯而易見,這種寫法又能在一件事中寫許多人物,達到一石數(shù)鳥的藝術(shù)效果。
三、通過典型化的細節(jié)寫人 司馬遷寫人物,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進行濃墨重彩的渲染外,還注意用生動,典型化的細節(jié)刻劃人物,使人物形象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在中關(guān)于項羽瞋目鎮(zhèn)敵的細節(jié)描寫,最能表現(xiàn)這位英雄豪杰叱咤風云的威勢和氣概。
據(jù)司馬遷說,項羽是重瞳子,就是一眼雙眸,顯然“炯炯有神”一詞已不足以形容這雙重瞳之目射出的威嚴之光。
司馬遷緊緊抓住項羽這一容貌特征進行細節(jié)描寫: 項王令壯士出挑戰(zhàn)。
漢有善騎射者樓煩,楚挑戰(zhàn)三合,樓煩輒射殺之。
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zhàn)。
樓煩欲射之,項王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fā),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
項羽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
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shù)里. 何等威嚴的目光,竟使慣于騎射的高手目畏手軟,又使久經(jīng)沙場的騎將人馬俱驚
相信凡讀過的人,對項羽瞋目鎮(zhèn)敵的情景是無法忘懷的。
中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比比皆是,這些細節(jié)看似漫不經(jīng)心,信手拈來,實際上卻是作者精心選擇、提煉而得。
這些人物的只言片語,一顰一笑,較之千軍萬馬的會戰(zhàn)和攻城掠地的壯舉,更能顯示出人物的性格。
對此,漢代王充已有所論及,他說: “周長生者,文士之雄也” “作十篇,上自黃帝,下至漢朝,鋒芒毛發(fā)之事,莫不記載,與太史公相類似也。
”(王充) 所謂“鋒芒毛發(fā)之事,莫不記載”就是看到了長于細節(jié)描寫的特點。
四、借助個性化語言寫人 在人物描寫上的成就還表現(xiàn)在作者以聲口畢肖的人物語言來刻劃人物性格。
在里,項羽見到秦始皇出游時的盛況,曾說: 彼可取而代也
楚漢對峙時: 彭越數(shù)反梁地,絕楚糧食。
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 不久,項羽又對劉邦說: 天下匈匈數(shù)歲者,徒以吾兩人耳。
愿與漢王挑戰(zhàn)決雌雄…… 同樣面對秦始皇出巡,劉邦怎么說的
又怎樣回答了項羽的問話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 (劉邦)喟然嘆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是也
” (對此,王鳴盛在中說:“ 項之言,悍而戾;劉之言,津津不勝其歆羨矣。
”) 彭越數(shù)反梁地,絕楚糧食。
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 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
必欲烹而翁,則興分我一杯羹。
” 天下匈匈數(shù)歲者,徒以吾兩人耳。
愿與漢王挑戰(zhàn)決雌雄…… 漢王笑謝曰:“吾寧斗智,不能斗力。
” 以此為切入點,討論項羽、劉邦的性格特征。
齋藤正謙說司馬遷所寫人物: 才一出語,乃覺口氣各不同。
,見其寬仁之氣,動于紙上。
,覺喑惡叱咤來薄人。
讀一部《史記》,如直接當時人,親睹其事,親聞其語,使人乍喜乍愕,乍懼乍泣,不能自止。
是子長敘事入神處。
這正指出了《史記》以人物的不同語言來突出各自不同的性格,以描寫人物形象來敘述歷史事件的特色,點明了他寫人的入神之處。
五、透過心理活動寫人 為了使人物個性更加鮮明,《史記》還注重描寫人物的心理,揭示了他們所形形色色的內(nèi)心世界。
《項羽本記》寫項羽進咸陽后,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
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
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人或說項王曰:“關(guān)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
” 對此項羽是怎么想的
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項王聞之,烹說者。
項羽此時的心理活動顯示了怎樣的性格特征
顯示了其貪圖榮歸故里,不知深謀遠慮,還剛愎自用。
正因為如此,他以后每況日下,凌稚隆在《史記評林》中這樣評論: 項王非特暴虐,人心不歸,亦從來無統(tǒng)一天下之志跡。
其即滅咸陽,而都彭城;既復彭城,而割滎陽;既割鴻溝,而思東歸。
殊欲按甲休兵,宛然圖伯籌畫耳。
豈知高祖規(guī)模宏遠,天下不歸于一不止哉。
項羽終于陷入了四面楚歌的絕望兵敗東城時,項王自度不得脫…… 他緊張地思索著,不得不正視自己的敗局。
然而他認為: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zhàn),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曾敗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
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
這番表白是他遭到滅頂之災之前的心理活動,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性格特征
反映出他迷信武力,殘酷暴烈,自死不悟的性格特征。
及至烏江自刎,司馬遷將項羽的心理活動描寫得更加細膩,傳神: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
” 這反映了項羽什么性格特征
項羽笑曰的“笑”,不是強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壯士蔑視死亡、鎮(zhèn)定安祥的笑,顯示了他臨大難而不茍免的圣人之勇——“知恥近乎勇”。
自慚無面目見江東父老,正是由于知恥,這一心理活動展示出他的純樸,真摯、重義深情。
千古以下的讀者對此感嘆之余不免有一些爭議,有人認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項羽的不肯東渡烏江自刎簡直是大丈夫能伸不能屈。
對此,我是這樣理解的,司馬遷安排“烏江亭長艤船待”不是真的讓項羽“柳岸花明又一村”,否則不會對烏江亭長的來龍去脈一點也不作交待,如此安排不過是令項羽仿佛不是被追得走投無路不得不死,而是在生與義、茍活幸存與維護尊嚴之間從容地作出選擇,從而為英雄的形象補上了最后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通過心理描寫,司馬遷活現(xiàn)了項羽這個歷史人物,突出了他的性格,揭示了他一度橫行天下而最終別姬自刎的內(nèi)在原因。
六、引用謠諺寫人 司馬遷所著《史記》,韓愈稱之為“雄深雅健”,蘇轍認為“其文疏蕩,頗有奇氣”,較為準確地概括出《史記》的風格特點。
而文中司馬遷多處引由歌謠、俚諺,融合在敘事議論之中,揮灑自如,用于刻劃人物、說理記事,妙趣橫生,寓意透辟,使讀者恍睹其容,恍聞其曲,形成《史記》另一道別致而亮麗的風景線。
如《項羽本記》中敘述垓下之圍: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
夜間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項王則夜起,飲帳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
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
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司馬遷不愧是偉大的傳記文學家,他對音樂的感發(fā)作用有著深遂的理解,在《刺客列傳》中,他曾用“易水之歌”——“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寫荊軻的壯士之別,令“士皆垂淚涕泣”;在《留侯世家》中,他用“鴻鵠之歌”——“鴻鵠高飛,一舉千里。
羽翮已就,橫絕四海。
橫絕四海,當可奈何
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使戚夫人“噓唏流涕”;現(xiàn)在,他又用《垓下歌》作為項羽英雄末路垓下之圍的序曲,將楚歌原本具有悲涼慷慨之韻,揉以項羽叱咤風云、而最終以悲劇作結(jié)的一生,抒寫了英雄末路之悲與兒女情長不免英雄氣短的一面,嗚咽悲慨,凄涼動人。
同時,這首《垓下歌》也傳達了項羽的千載不平之憤,正如《史記評林》引清人吳賢齊語: 一腔憤怒,萬種低回,地厚天高,托身無所,寫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極矣。
七、運用互見法寫人 “互見法”是《史記》選取,安排材料來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即在本人的傳記中表現(xiàn)這個人物的主要的經(jīng)歷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基本特點,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點則置入別人的傳記中去描述。
這就是蘇洵所說的“本傳晦之,而他傳發(fā)之”的方法。
首先司馬遷這樣做是為了避免行文重復。
《史記》的編寫方法是:“以人系事”,有時一事涉及數(shù)人,如果在每個人物的傳記中都詳細寫此事,勢必會造成敘事重復。
采用“互見法”將該事系于一個主要人物,而在有關(guān)人物的傳記里,或略寫,或不寫,或以“語在某某事件中”作交代,就避免了內(nèi)容重出。
再者,是為了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有一些材料,對表現(xiàn)人物性格特征關(guān)系不大,或者沒有作用,或者產(chǎn)生消極作用,就把這些材料放在其他人物的傳記里去敘述。
這樣既不損害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又保持了歷史的真實性。
在《項羽本記》中,司馬遷基本上如實記載了項羽一生的攻過是非,作者的態(tài)度和評價也基本上是客觀的,既寫了他“氣吞山河、功蓋天下”的一面,也寫下了“兇狠殘暴”的一面。
但對于項羽的弱點,司馬遷還是本著本傳略,他傳詳?shù)脑瓌t,用互見法補足人物的全貌。
《高視本紀》載劉邦、項羽形成相持狀態(tài)時,劉邦指責項羽十大罪狀: 始與項羽俱受命懷王,曰先入定關(guān)中者王之,項羽負約,王我于蜀漢,罪一。
項羽矯殺卿子冠軍而自尊,罪二。
項羽已救趙,當還報,而擅劫諸侯兵入關(guān),罪三。
懷王約入秦王暴掠,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冢,私收其財物,罪四。
有強殺秦降王子嬰,罪五。
詐坑秦子弟新安二十萬,王其將,罪六。
項羽皆王諸侯善地,而徙逐故主,今臣下爭判之,罪七。
項羽出逐義帝彭城,自都之,奪韓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
項羽使人陰弒義帝江南,罪九。
夫為人臣而弒其主,殺已降,為政不平,主約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罪十也。
(《高祖本紀》) 以上關(guān)于項羽十大罪狀,《項羽本記》也多有涉略,但借劉邦之口集中道出,確有一種觸目驚心之感。
《淮陰侯列傳》記韓信拜將后,回答劉邦策問,便說項羽:不能任屬賢將、都彭城、以親愛王,失天下心、逐義帝、所過無所不殘滅,集中道出了項羽吝惜封爵,任人唯親、濫殺百姓等弱點。
《陳丞相世家》中有四處涉及到項羽的弱點。
一處是寫項羽陳平去攻打反叛項羽的殷王司馬印,雖然攻下了,但后來劉邦又攻占了殷地,項羽發(fā)怒,要誅殺前次平定殷地的官吏,陳平怕誅,逃離歸附了劉邦。
項羽怒,將誅定殷者將吏。
陳平懼誅,乃封其金與印,使使歸項王,而平身間行杖劍之。
二處寫周勃等人說陳平“盜嫂”、“受金”劉邦責問陳平,陳平解釋離楚歸漢,是由于“項羽不能信人,其所任受,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
三處寫劉邦被圍困在滎陽,向陳平問計,陳平說:“項羽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潔好禮者多歸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
士亦以此不附。
” 四處寫陳平施反間計,離間項羽和鐘離昧、范增的關(guān)系,“項羽果意不信鐘離昧”,“項王果大疑亞父”。
以上集中表現(xiàn)了項羽不會用人和輕信人言等弱點。
《黥布列傳》敘及項羽短處有三事: 項羽令黥布“夜擊坑章邯秦卒二十余萬人”; 劉邦派隨和說服黥布歸漢,說項羽“背盟約”殺義帝,“天下負之以不義之名”,最終必然失敗; 黥布歸漢后,項羽“盡殺布妻子”。
以上揭露了項羽暴虐無道。
《蕭相國世家》中鄂千秋的一句話,也可以看作表現(xiàn)項羽的互見材料,一語道破了劉項成敗的總關(guān)鍵: 漢與楚相守滎陽數(shù)年,軍無見糧。
蕭何轉(zhuǎn)漕關(guān)中,給食不乏。
陛下雖數(shù)亡山東,蕭何常全關(guān)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
(《蕭相國世家》) 美國地理學家辛浦爾指出,古代的游牧民族,盡管剽悍迅猛,勢如破竹,卻不得不在長期持久的斗爭中,輸給立足于耕戰(zhàn)的農(nóng)業(yè)大國(見所著《地理環(huán)境之影響》),國力的根本是生產(chǎn),而項羽是貴族軍人,如同歐洲中世紀的騎士那樣鄙夷生計,如同日本的西鄉(xiāng)隆盛那樣鄙夷百姓兵。
他所帶領的是一群飛揚跋扈,好戰(zhàn)敢死的江東子弟兵(吳兵的剽悍,早在《左傳》里已有記載)在他們那個集團里沒有人會抓生產(chǎn),也沒有人想抓生產(chǎn)。
細心的同學在《本紀》中會多次發(fā)現(xiàn)“兵罷食絕”“兵少食盡”的字樣。
這個道理司馬遷未必不懂,鄂子秋的話不是他親筆記下的嗎
但是《本紀》里照這樣寫,就成了史論,打天下也就不那么羅曼帝克了,所以司馬遷把這個道理留到《蕭相國世家》里去寫。
《高祖本紀》主要寫劉邦帶有神異色彩的發(fā)跡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舉,對他的許多弱點沒有展示,在《項羽本紀》中,則可看到劉邦形象的另外一些側(cè)面。
通過范增之口道出劉邦的貪財好色: 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
以下兩件事則表現(xiàn)了劉邦什么性格特征
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
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墜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
如是者三。
曰:“雖急,不可以驅(qū),奈何棄之
”于是遂得脫。
項王患之。
為高祖,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
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顯示出他的自私和殘酷: 八、運用復筆寫人 復筆,是指反復使用某個字,某個詞或某句話來增強文章表現(xiàn)力的一種藝術(shù)手法。
清代《史記》評論家牛運震所云“它史之妙,妙在能簡;《史記》之妙,妙在能復”,說的就是《史記》中的復筆手法。
在《史記》中,這種手法的運用極其頻繁,但在《項羽本紀》中的應用則最為巧妙,最富意蘊。
在《項羽本紀》這一篇中,司馬遷通過復筆手法,揭示出項羽首先是一個因暴而起,用以暴抗暴的手段來推翻強秦政權(quán)的英雄,且看: 于是籍(項羽)遂拔劍斬守(會稽守)頭。
……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shù)十百人。
項梁前使項羽別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
以拔,皆坑之。
沛公,項羽乃攻定陶。
定陶未下,去。
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軍,斬李由。
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
(巨鹿之戰(zhàn))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zhàn),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
項羽使蒲將軍日夜引兵度三戶,軍漳南,與秦戰(zhàn),再破之,項羽悉引兵擊秦軍汗水上,大破之。
于是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余萬人新安城南。
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項王聞之,烹說者。
(項羽)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坑田榮降卒,系虜老弱婦女。
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殺漢卒十余萬人。
……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
(紀信為漢王劉邦誑楚為王),項王見紀信,問:“漢王安在
”信曰:“漢王已出矣。
”項王燒殺紀信。
(楚生得周苛),項王謂周苛曰:“為我將,我以公為上將軍,封三萬戶。
”周苛罵曰:“若不趣降漢,漢今虜若,若非漢敵也。
”項王怒,烹周苛,并殺樅公。
楚擊漢軍,大破之。
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
以上不厭其煩的復筆引述,“破……大破……再破……大破”,“破”字的復筆,不僅將項羽那摧枯拉朽,叱咤風云的英雄氣魄極其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而且也寫盡了項羽早期征戰(zhàn)中攻城破壘,所向披靡的破秦強勢, 而“斬”字的復筆“斬稽守……斬李由……斬宋義……斬漢一將……”則比“破”字更進一步含蓄形象地指出項羽是一個暴力英雄,是憑借著暴力崛起于亂世,獨步于群雄的。
當“斬”發(fā)展到“殺”,“殺數(shù)十百人……殺蘇角……殺漢卒十萬余人……殺紀信……殺樅公……”,這“殺”字的復筆手法的運用,不僅在反復頻率上較“破”字“斬”字的要高,而且在字的表義程度上較前兩者也要深刻得多,這一“殺”字的反復,是為須眉畢現(xiàn)地展示項羽因暴而起,以暴抗暴的暴力英雄本質(zhì),更是為在反復筆法中伏下一個意蘊深長的話外音。
須知,秦政權(quán)的滅亡,并非它日薄西山,自己走下坡路而致,而是蛇吞鯨飲,消化不良,才被人攔腰斬斷的,所以抗擊暴秦的領導者必須是比強秦更威猛,更強悍的暴力英雄,“力拔山”、“氣蓋世”的項羽應時而生,司馬遷運用復筆手法肯定了項羽以暴抗暴,攻倒強秦這一推動歷史進程的偉大功績。
應該承認,沒有項羽這一強勁的“破”秦之力就沒有泱泱大漢的“立”國之根。
但是意義相近的“破”、“斬”、“殺”三個字中,最具有殺戮性質(zhì)、嗜血色彩的“殺”字卻復筆次數(shù)最多,這不能不讓人猛然領悟到,司馬遷在肯定項羽以暴抗暴,推翻強秦政權(quán)的歷史功績的同時,又清醒地意識到歷史的進程決非暴力的持續(xù)延伸,所以,當項羽的抗暴行為發(fā)展到坑降卒烹說客的殘暴程度時,項羽以暴抗暴的統(tǒng)冶時代就接近尾聲了,在這里司馬遷依然通過“烹”“坑”幾個充滿血腥氣息的詞眼的復筆來揭示項羽失敗命運的必然性。
但是沒有尺寸之地的項羽畢竟曾經(jīng)號令天下,自稱霸王,這是無法抹殺和否認的。
司馬遷靈活的復筆手法,則使千載之下的讀者依然能夠盡覽昔日霸王的風采: 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諸侯皆屬焉。
項王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fā),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
一府中皆懾伏,莫敢起。
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懼驚,辟易數(shù)里。
當是時,諸將皆懾服,莫敢枝梧。
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楚戰(zhàn)士無不一以當十。
諸侯將無不人人惴恐。
分析以上例句中哪些詞語運用了復筆手法
在這一組使用復筆手法的句子中,“皆”字從正面,遠視的角度,描述了項羽那令人懾服的霸王之氣; “不敢”一詞則通過樓煩這一具體之人,近距離真切地感受項羽讓人不可迫視的凜然的霸王氣質(zhì); “無不”一詞為雙重否定詞,它的反復使用極其強烈地渲染反襯了項羽那不可一世的霸王之氣; 然而盛極必衰,更何況在霸王那叱咤風云的威風背后,人們對于霸王的態(tài)度更多的是畏懼而非敬服,在一次一次的“莫敢”背后,人們不會忘記作為一個以暴抗暴的亂世英雄,項羽的霸王業(yè)績正是憑藉著殘暴殺戮,血腥施虐而建立起來的,而且項羽在獲得他的霸王業(yè)績時,太年輕了,只有二十六、七歲,在他那爭強好斗的少年心性中,他不僅不能清醒地意識到那顯赫耀人的聲威背后所潛伏的深重危機,反而還滋生出對武力、對個人攻伐的極度迷信和崇尚,以至于當他死到臨頭時,只是一次又一次地慨嘆: 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
今諸君知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這反映了項羽怎樣的性格特征
錢鐘書在《管錐編》這樣評論: 認輸而不服氣,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
千百年來,人們大多淡忘了項羽的殘暴與嗜血,卻對他的悲劇性命運嘆惋不已,這嘆惋的根由不能不說和司馬遷那高妙的復筆手法的運用相關(guān)合。
初中語文閱讀技巧
語文閱讀,其實不用嚴格區(qū)分什么年級段,是共通的。
首先,扣住文章題目,通讀全文,把握大意;再思考文章中心。
讀懂文章最重要,這是做閱讀題的關(guān)鍵前提。
第二,扣住問題關(guān)鍵,在文中找對應的句段,注意歸納整理與合理補充。
做題時切記文章中心,答題時應該圍繞中心進行;千萬不要隨便發(fā)揮,自以為是,更不能違背中心,此大忌。
第三,如果是非功利性的閱讀,則可以隨心情與喜好而讀,這樣的閱讀多了,功力自然見高。
《史記》是怎樣通過語言描寫人物性格的
如下: ?、僖元殑?chuàng)的“互見法”記寫人物的主要經(jīng)歷和重要特征。
這是《史記》寫人的一個重要方法,在本人的傳記中表現(xiàn)這個人物主要的經(jīng)歷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點,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點則置入別人的傳記中去描述。
這個方法被稱為“互見法”。
以寫劉邦為例。
《高祖本紀》自然以寫劉邦為主。
寫其起義、戰(zhàn)斗、開國的經(jīng)歷,寫其知人善任,雄才大略,以及得天下后仁愛保民、穩(wěn)固政權(quán)的政績等等,顯然都是正面的描寫。
畢竟劉邦是本朝的開國帝王。
劉邦性格中狡詐、陰刻、殘忍、無賴的一面,司馬遷并不放過,只是另有安排。
在其他人物的傳記如《項羽本紀》、《蕭相國世家》、《淮陰侯列傳》等中毫不客氣地如實寫來。
如在《項羽本紀》。
不僅通過范曾之口寫劉邦“貪于財貨,好美姬”,更著重寫劉邦的無情和無賴: (楚軍)圍漢五三匝。
于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乃得與數(shù)十騎遁去。
……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
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
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qū),奈何棄之! ?于是遂得脫。
…… (楚漢在廣武對峙數(shù)月)當此時,彭越數(shù)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
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 此外,《蕭相國世家》還寫了劉邦如何猜忌功臣,《淮陰侯列傳》記敘他不斷以陰謀手段削奪韓信兵權(quán),以及誅殺功臣的陰刻殘忍。
通過本傳和其他人物傳記的補充描敘,劉邦完整的經(jīng)歷及其多側(cè)面的性格特征就充分表現(xiàn)出來。
《史記》“互見法”的使用,既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鮮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個側(cè)面的性格特點,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但《史記》令人贊嘆的是:在非“互見”的情況下,即在同一篇傳記里,也做到了這種對人物性格的多側(cè)面刻畫,如《項羽本紀》。
記中寫項羽,既是一個叱咤風云的英雄,如揭竿而起,率領天下英雄興兵滅秦;又有兒女情長,如與虞姬悲歌死別;既義重如山,如與部下同甘共苦,財物分享;又吝嗇小氣,如刻好的官印卻遲遲不發(fā)給得到分封的功臣;有時果敢決斷,如殺宋義而自立,有時又優(yōu)柔寡斷,如鴻門宴上不忍殺掉劉邦。
總之,經(jīng)過司馬遷精心選材,通過多種材料詳略互異的穿插描述,在一篇傳記里就使項羽這個人物豐滿生動,個性鮮明。
②善于使用對比、襯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
有重要人物之間的對比,對比之下,相互映襯。
也有一般人物和重要人物之間形成的烘托性的對比,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
例如在 《項羽本紀》和 《高祖本紀》中,年輕氣盛、好勇斗狠的項羽,與世故老成、狡詐機智的劉邦形成鮮明對比,對待同樣的事情,他們的言談舉止都不相同:兩個人都見過秦始皇,都說過一句意愿相同的話,只是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劉邦卻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項羽的率直鹵莽,劉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見。
兩個人先后都入駐秦都咸陽,劉邦聽從張良、樊噲的謀議,不入秦宮室,封存其資財府庫,與地方父老約法三章,約束兵士,秋毫無犯。
項羽則屠殺燒掠,得其財寶、美女而東歸。
有人勸說項羽稱霸關(guān)中,項羽不聽,卻因人家嘲笑他“沐猴而冠”而殺之。
這樣,劉邦的深謀遠慮,項羽的識見短淺,便刻畫而出。
又如《平原君列傳》的趙公子趙勝,《信陵君列傳》的魏公子無忌,都是戰(zhàn)國時期喜好延攬賓客的名公子,但是他們對待士的態(tài)度卻很不一樣。
無忌“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趙勝雖然也“喜賓客,卻并不能做到徹底的謙下恭敬。
無忌可以為得到“夷門監(jiān)者”而親自駕車騎恭迎,趙勝有時卻“愛色而賤士。
”無忌為了解救趙國危難,矯命奪取兵權(quán)而救趙,因此滯留趙國多年。
其間,無忌得以與久聞大名的趙國處士毛公、薛公交游,趙勝聽得此事后卻頗有微詞,以為無忌“妄從博徒、賣漿者游,”也是一個“妄人。
”這樣的對比敘寫,使同類人物的不同性格昭然呈現(xiàn)。
除了重要人物之間的對比之外,《史記》還往往描寫一些次要人物,形成對主要人物的比襯。
如《項羽本紀》中老謀深算而堅忍的范增之與簡單直率又鹵莽的項羽,《高祖本紀》中經(jīng)常從容不迫的張良之與時時窘迫棲皇的劉邦之間。
《孔子世家》中的隱者長沮、桀溺、接輿之與熱心救世的孔子之間等等。
?、郯讶宋镏糜诩怃J的矛盾沖突之中加以塑造。
這是司馬遷寫人藝術(shù)的又一重要方法。
《項羽本紀》的“鴻門宴”,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文字。
宴會之前,項羽得知劉邦要稱王關(guān)中的消息,大怒,急欲進兵剿滅。
當時,劉邦僅有兵將十萬,而項羽卻擁兵四十萬,情勢十分緊急。
項羽的叔父項伯,因與張良交好,深夜前來勸張良逃走。
張良迅速告知劉邦,劉邦隨即召見并收買了項伯,請項伯代為轉(zhuǎn)達自己不敢稱王之意。
并聽從項、張二人的建議,決定到項羽軍中表明“心跡”。
暗藏殺機的“鴻門宴”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了。
參加宴會的雙方,一方是暴躁耿直的項羽和陰鷙刻深的范增,以及無所知悉的項莊和充當和事老的項伯;一方是奸詐圓滑的劉邦和老謀深算的張良,還有貌似鹵莽卻頗有機算的樊噲。
一方擁兵自重,一方勢單力孤。
這樣,“鴻門宴”就成為一場斗力與斗智的激烈角逐。
劉邦一方想要勝利,就必須轉(zhuǎn)斗力為斗智,化不利為有利。
這場交鋒,劉邦一方雖處于明顯劣勢,而每個人都頭腦清醒,團結(jié)一致;項羽一方雖處于明顯優(yōu)勢,卻是除范增外,都糊涂懵懂,心思各異。
就在如此危險、微妙的情勢下,司馬遷充分展示出各自的性格。
開始,項羽劍拔弩張,,氣勢奪人,而劉邦戰(zhàn)戰(zhàn)兢兢,卑言恭行,加之以項伯的調(diào)和,終于取得了項羽的信任。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范增屢次暗示,讓項羽殺掉劉邦,令劉邦一方心驚膽戰(zhàn)。
而項羽卻滿腹婦人之仁,下不了決心,劉邦暫時免除了危險。
范增一計不成,再施一計,叫項莊舞劍助酒,伺機殺死劉邦。
形勢急迫,張良趕快去叫樊噲進來,使千鈞一發(fā)的局勢得以緩解。
最終使劉邦借機逃脫。
在這場力與智的較量中,項羽的優(yōu)柔寡斷,范增的陰鷙遠見,劉邦的智詐狡猾,張良的善于謀劃,樊噲的勇猛機智,以及項伯的溫和憨愚等等,都在緊張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得到鮮明的表現(xiàn)。
?、苌朴眉毠?jié)描寫和心理描寫深入刻畫人物性格。
司馬遷寫人物,除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外,還以富于表現(xiàn)力的細節(jié),刻畫人物性格的特征。
好的細節(jié)描寫,對傳達人物性格的某些本質(zhì)特征,能夠起到點睛傳神的作用。
如《酷吏列傳》寫張湯訊鼠的細節(jié),表現(xiàn)出張湯從小就熟悉治獄,具備殘忍的特性。
其父為長安丞,出,湯為兒,守舍。
還,而鼠盜肉。
其父怒,笞湯。
湯掘窟,得盜鼠及余肉,劾鼠掠治,傳爰書,訊鞫論報。
并取鼠與肉,具獄磔堂下。
其父見之,視其文辭如老獄吏,大驚,遂使書獄。
這個細節(jié),表現(xiàn)出張湯從小就熟悉治獄,熏陶出一種殘忍的特性。
《史記》也有以簡單的心理描寫來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處。
它或是通過人物獨白,或是以他人的語言,或是由作者直接點撥,披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
如《呂太后本紀》: 七月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
發(fā)喪,太后哭,泣不下。
留侯子張辟強為侍中,年十五,謂丞相曰:“太后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
君知其解乎
”丞相曰:“何解
”辟強曰:“帝毋(無)壯子,太后畏君等。
君今請拜呂臺、呂產(chǎn)、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
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
”丞相乃如辟強計,太后說,其哭乃哀。
?、萆朴谕ㄟ^個性化的語言描寫表現(xiàn)人物性格。
《史記》許多篇章中的人物語言描寫,都能見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神情風貌。
“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膽,可以想見項羽的強悍鹵直;“大丈夫當如此也”,委婉曲折,寫出了劉邦的貪婪狡詐;“伙頤!涉之為王沉沉者”(《陳涉世家》),質(zhì)樸無忌,傳達出鄉(xiāng)民初見王宮的艷羨和驚訝;“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張丞相列傳》),寫周昌口吃,急怒交加的神情,表現(xiàn)他剛直的性格。
《史記》的人物對話,也有不少能夠傳達人物的性格,如: 陸生至,尉佗結(jié)箕踞見陸生。
陸生因進說佗曰:?……?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謝陸生曰:?居蠻夷中久,殊失禮義。
?因問陸生曰:?我孰為蕭何、曹參、韓信賢
?陸生曰:?王似賢。
?復曰:?我孰與皇帝賢
?陸生曰:?皇帝起豐沛,討暴秦,誅強楚,為天下興利除害,繼五帝三皇之業(yè),統(tǒng)理中國。
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里,居天下之膏腴,人眾車,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
今王眾不過數(shù)十萬,皆蠻夷崎嶇山海間,譬若漢一郡,王何乃自比于漢
?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吾居中國,何渠不若漢
? 這一段對話,把尉佗的傲氣和豪氣,陸賈的不卑不亢和使臣氣節(jié)都表現(xiàn)了出來。
總之,<史記>在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當中的刻畫人物形象,呈現(xiàn)其不同的性格側(cè)面。
史記中描寫劉邦心理的句子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它既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傳記文學名著,司馬遷神筆所至正可謂“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1、在韓信平定齊國后,派人向被敵圍困的劉邦請求封他為假齊王時,劉邦很生氣,《史記》記載:“漢王大怒,罵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與自立為王
’”可是,當張良、陳平一躡其足,他立刻就醒悟過來了,馬上話鋒一轉(zhuǎn),“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為假
’”“復罵”得多么妙,一點痕跡都沒有。
顯示出了劉邦的頭腦機警;也表現(xiàn)出了劉邦的雄才大略。
這也恰恰正是他最后能戰(zhàn)勝項羽、統(tǒng)一中國的才識和性格上的原因。
2、《高祖本紀》寫劉邦與項羽對峙于滎陽時,項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劉邦的胸口,而劉邦當時竟“乃捫足曰:虜中吾趾
”這生動刻畫了劉邦那種聰明絕定,那種像是條件反射一樣迅捷而自然的隨機應變,同時又是“恢宏大度”、好罵人、好調(diào)笑的性格。
3、寫劉邦和項羽都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場景,項羽在觀看秦始皇渡浙江時,脫口而出說:“彼可取而代之也”,顯示出了他的雄心壯志,又看出了他的無所顧忌,心口如一的坦率性格。
而當劉備在咸陽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場面時卻說:“嗟乎
大丈夫當如此也”,說得委婉曲折,垂涎于至尊之位的心思揭示無遺。
這是一位既自命不凡又窮困潦倒的泗水亭長的表白,其老于世故,企求顯達的心理狀態(tài)亦刻畫得惟妙惟肖。
4、劉邦同項羽爭奪天下時,聽說項羽殺了義帝,劉邦當著眾人的面“坦而大哭”。
這坦而大哭的細節(jié)描寫,生動地表現(xiàn)了劉邦隨機應變觸景生情的本領。
他的“坦而大哭”“非真哀痛之也。
要知項羽不殺義帝,漢王豈能出義帝下者
”他的坦而大哭,是出手“特以此激怒天下”的心理。
5、在《項羽本紀》中,項羽在垓下之圍中,夜聞四面楚歌,于是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
”同時在《高祖本紀》中,劉邦衣錦還鄉(xiāng),與父老子弟縱酒,慷慨傷懷,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兩人雖然是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下懷著不同的心情歌唱,表達了不同的內(nèi)心感受,但都可以顯現(xiàn)出太史公對兩個人物所傾瀉的情感。
這種動人心弦、移人性情的效果并不是一般史書所能達到的,這正是司馬遷一書所特有的成就,是它為視為傳記文學的重要原因之一。
6、劉邦在滅項羽厚說過“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志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7、《高祖本紀》主要寫了劉邦的發(fā)跡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用,對他的很多弱點則沒有充分展示。
而在其他人的傳記中,卻使人看到了劉邦形象的另一些側(cè)面。
《項羽本紀》通過范增之口道出劉邦的貪財好色,《蕭相國世家》、《留侯列傳》表現(xiàn)出他猜忌功臣等等。
A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
B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
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墜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
如是者三。
曰:“雖急,不可以驅(qū),奈何棄之
”于是遂得脫。
-------為逃命,劉邦什么不能干
C項王患之。
為高祖,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
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ABC充分顯示出劉邦的自私和殘酷。
D、《淮陰侯列傳》寫“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
”雖然只用了兩個動詞“喜”“憐”,卻把劉邦長期忌恨韓信,很想殺掉韓信又覺得自己理虧的復雜內(nèi)心活動揭露無遺。
《過秦論》第四段和《陳涉世家》比較,司馬遷和賈誼對陳涉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陳涉世家》課文節(jié)選的是《史記·陳涉世家》的前部分,主要敘述陳涉發(fā)動起義的經(jīng)過和起義軍初期的迅猛發(fā)展形勢.文章屬于傳記體裁,著眼于表現(xiàn)陳涉在反對秦王朝暴政斗爭的關(guān)鍵時刻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以顯示他洞察時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組織領導才干.作者善于把握歷史事件的發(fā)展進程,又善于運用語言描寫,動作神態(tài)描寫等多種技巧來塑造人物形象,從而生動真實地再現(xiàn)了這一場偉大斗爭的圖景. 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人教版初語第六冊第三單元的基本篇目《陳涉世家》,是《史記》中的名篇。
按《史記》的體例,對全國政局有深遠影響的人的傳記才可以稱為“世家”,司馬遷將陳涉列入“世家”,是對這位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nóng)民起義領袖的充分肯定。
本文以陳勝、吳廣的活動為主線貫穿全文,記 敘了這次農(nóng)民起義的原因、經(jīng)過和起義軍初期的迅猛發(fā)展形勢,著眼 于表現(xiàn)陳涉在反對秦王朝暴力統(tǒng)治的斗爭關(guān)鍵時刻所發(fā)揮的作用。
【課文內(nèi)容理解】 課文節(jié)選的是《史記·陳涉世家》的前部分,主要敘述陳涉發(fā)動起義的經(jīng)過和起義軍初期的迅猛發(fā)展形勢。
文章屬于傳記體裁,著眼于表現(xiàn)陳涉在反對秦王朝暴政斗爭的關(guān)鍵時刻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以顯示他洞察時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組織領導才干。
作者善于把握歷史事件的發(fā)展進程,又善于運用語言描寫、動作神態(tài)描寫等多種技巧來塑造人物形象,從而生動真實地再現(xiàn)了這一場偉大斗爭的圖景。
課文以陳勝、吳廣的活動為線索,生動地描述了這一場起義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鮮明地揭示了它的實質(zhì)——一場得到廣大人民支持的、反對暴力統(tǒng)治的農(nóng)民運動。
文中的主要形象是陳勝,作者通過對典型歷史環(huán)境的描寫和人物語言、行動的刻畫,生動地再現(xiàn)了這位農(nóng)民運動領導者和組織者的形象。
陳勝年輕時“與人傭耕”,當時正值秦王朝的殘暴統(tǒng)治時期,階級壓迫極深。
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跟自己同命運的人,從“悵恨久之”可以看出,他是在痛苦中思考如何改變這種受壓迫受奴役的地位,因此才對眾傭者說:“茍富貴,無相忘。
”當眾傭者表示不理解時,他又進一步說道:“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說明他當時已有非凡的抱負,有反抗命運的決心,只是要等待時機到來后再施展自己的才能罷了。
這樣的時機果然到來了。
“(秦)二世元年七月,發(fā)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斬”,這是一個典型的歷史環(huán)境。
二世是靠趙高搞陰謀上臺的,執(zhí)政還不滿一年,最高統(tǒng)治集團當中就存在著深刻的矛盾;戍卒屯駐的地點大澤鄉(xiāng)距秦首都咸陽較遠,統(tǒng)治力量比較薄弱,易于突破;而因遇雨失期,已被置于死地的九百戍卒,則是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
作為屯長的陳勝看出這是他實現(xiàn)自己抱負的絕好時機,于是跟吳廣商量,決定了“舉大計”的方針,盡管他也估計到有失敗的可能,但又認為“死國”是有價值的,顯示了他寬廣的胸襟。
作者著重表現(xiàn)陳勝洞察時局的能力。
陳勝對吳廣說的那一番話,實際上是一段很精彩的形勢分析。
“天下苦秦久矣”,說明全國人民對秦王朝的殘暴統(tǒng)治極其憤恨,處處都蘊蓄著反抗的力量。
長子扶蘇“賢”而被殺,二世胡亥“不當立”而“立”,必然加重秦王朝的內(nèi)部危機,并由此引起更深刻的社會矛盾;楚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受荼毒最深,早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而當時的楚人又把他們的這種心情寄托在對項燕的懷念上。
陳勝抓住了當時這兩個最敏感的問題,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這一情況,提出了“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的策略,從而掌握了人心動向。
他的這個策略的效果很快就得到了證明:起義軍到達陳的時候,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一支“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shù)萬人”的龐大隊伍了;在張楚政權(quán)建立的同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在危機時刻,陳勝的清醒與果斷是難能可貴的。
對陳勝的組織領導才干,作者也描寫得極為生動。
首先是為起義做輿論準備。
陳勝、吳廣從卜者“然足下卜之鬼乎”的建議中,得到了借鬼神“威眾”的啟示,先以魚腹中書樹立陳勝的形象,然后“狐鳴”而呼,把陳勝的形象跟楚國的復興聯(lián)系在一起,順應士兵的愿望,從而進一步鞏固了陳勝在士卒們心目中的地位。
其次是發(fā)動起義。
關(guān)鍵是既要殺死兩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所以先使吳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廣”,眾被激怒,然后動手,這又表現(xiàn)了陳勝的勇敢機智。
就在群龍無首的時候,陳勝站了出來,先揭露秦的苛政,曉之以利害,然后用“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來堅定抗爭的信念。
這一席話令人信服地說明,參加起義是士卒們的惟一出路;陳勝理所當然地得到了全體士卒的擁護。
接著提出策略口號,并“為壇而盟”,一支團結(jié)戰(zhàn)斗的農(nóng)民起義軍宣告組成。
這支隊伍的迅速組成證明陳勝是一名卓越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過秦論》共有三篇。
其中寫得最好、影響最大的是這第一篇。
它最早附見于《史記·秦始皇本紀》篇末,列為第二篇;后來褚少孫補《史記》,又把它單獨附在《陳涉世家》的篇末。
《漢書》《文選》也都選錄了這一篇。
今傳賈誼所撰專著《新書》,當由后人搜輯而成,對此文則明確標出它是三篇中的“上篇”。
在《史》《漢》《新書》《文選》四部書中,本篇凡五見,文章字句頗有出入。
從明、清到當代,幾乎所有的古文選本都選了這篇《過秦論》(上),因此前人對它的評語也很多。
如清人姚鼐在《古文辭類纂》中評它為“雄駿宏肆”,近人吳闿生在《古文范》的夾批中評它“通篇一氣貫注,如一筆書,大開大闔”。
歸納大多數(shù)評論者的意見,主要說這篇文章氣勢充沛,一氣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氣“盛”的文章。
因此吳闿的意見是比較有代表性的。
我這篇小文就想先從氣勢充沛這一點談起。
從語言的角度看,所謂氣盛的文章,多用排比句或?qū)ε季?,本篇固不例外(如?段中從“于是六國之士”以下,先用一“有”字領起,貫穿下面三句,羅列了大量人名,就是排比句式;如“蒙故業(yè)”以下四句,每兩句一對仗,就是對偶句式。
也有排比兼對偶的句式,如開頭說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即是)。
但這還只是從表面現(xiàn)象去理解。
在古典散文名篇中,用排比句或?qū)ε季涞奈恼虏⒉簧?,卻不一定篇篇氣盛。
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造句或排或偶,比比皆是,然而讀起來并不感到氣很盛。
可見用排比句和對偶句只是使文章氣盛的因素之一,是屬于外在的藝術(shù)技巧,而不是主要因素。
本篇之所以以氣盛為特點而傳誦不朽,之所以使人覺得有說服力,我以為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是最主要的,即這篇文章雖是說理文,其中卻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來敘事。
用敘事來說理,可以說是本篇最大的特點。
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從秦孝公到秦亡國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概括地說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過程和主要現(xiàn)象,同時還貫穿了作者本人的觀點來說明其所以興衰的關(guān)鍵所在。
這就幫助我們對這一段歷史事實有比較清楚的認識。
這個特點為什么就能使文章讀起來有氣勢呢
關(guān)鍵在于:一、作者既能用概括扼要的筆墨來表達豐富的內(nèi)容,讓讀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這許多東西,自然覺得文章飽滿充沛,讀起來思路自然而然跟著作者的筆鋒走,那當然會顯得氣“盛”了;二、賈誼對秦國由盛而衰、由興而亡的敘述是很有條理的,上來抓住一條縱的線,即從秦孝公之興到秦王朝之亡,始終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安排文章的層次先后的;而對某一特定時間內(nèi)的某一點,又突出地加以鋪陳發(fā)揮,使人不僅看到“線”,還看到“線”上的一個個用濃墨重彩著重描述的“點”。
于是你不由自主地會順著作者所安排的次序往下推,往下讀,他不中斷,你就不能中斷,他不節(jié)外生枝,你就不能旁及其余。
因此,這也給人帶來了氣盛的感覺。
第二個使讀者感到文章氣盛的原因,亦即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點:賈誼在用寫賦的手法來寫說理散文。
寫賦是需要鋪張和夸大的,賈誼寫這篇文章可以說通篇都采用了這種手法。
比如第1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舉”“囊括”“并吞”等詞,基本上都同義;“天下”“宇內(nèi)”“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個意思。
同一個意思而一連寫上好幾句,既有排比又有對仗,這就是寫賦的夸張手法。
下面第2、第4、第5等段中,都有類似的句子,不勝枚舉。
所謂“鋪張揚厲”,主要就是指的這一類句子。
這樣,氣勢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筆鋒銳不可當,咄咄逼人,讀起來有勁頭,有說服力,而且有欲罷不能之感。
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辭賦作家的緣故。
作為作家,賈誼不僅是政治家,也是文學家;作為作品,《過秦論》同樣具有文學作品的藝術(shù)特色。
還有第三個原因,也是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個特點,即作者用全篇對比到底的手法寫出了他的論點。
對比手法并沒有什么希奇,而本篇精彩處卻在于作者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即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先興旺后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六國的對比。
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jié)構(gòu)自然宏偉,氣勢也自然磅礴,話也顯得更有分量了。
主客觀形勢的不同,強弱盛衰難易的不同,都從幾方面的對比中顯現(xiàn)出來。
而文章氣盛的道理,也就不難理解了。
下面我們再一段一段地簡單分析一下。
前三段,主要寫三個方面:一、秦國世世代代有野心;二、秦國實力愈來愈強大;三、由于靠實力,秦國統(tǒng)一天下并不很難。
第1段著重寫有野心,第2段著重寫有實力,第3段兼而寫之。
全篇的鋪排和對比都從這三方面入手,把具體事實貫穿進去,用概括的語言勾畫出大的輪廓來,使敘述的內(nèi)容有了傾向性,有了作者自己的觀點。
如說“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無亡矢遺鏈之費”和第3段結(jié)束處寫“始皇之心,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等等,都是極寫秦之野心和實力,極寫得天下并不難。
與此同時,作者也寫了另一方面,如“四君”“九國之師”“六國之士”等等,愈寫對方也就愈反襯秦之強大,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
但我們卻感到:愈寫秦之強大,就愈見秦之驕橫愚昧;愈寫秦之自信太強,就愈見秦之主觀片面;愈寫秦之野心極大,就愈見秦之眼光短淺。
作者雖處處敘而不論,卻處處為最后一段的議論在“蓄勢”。
這樣的文章,讀起來自然感到飽滿酣暢了。
這里想側(cè)重談談第3段。
第3段開頭只說了九個字:“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這當然是事實。
但也并非一點可寫的事都沒有。
可是作者不準備在這里多費筆墨,只把那一條貫穿于秦之各個時期的縱線畫出來就夠了。
從行文方面來說,一篇氣盛的文章也不能一點不喘息。
第3段開頭的十幾個字,就給全篇形成一個短暫的停頓。
明代古文家歸有光就說過,這是“如人吐氣”(見歸有光《評點史記》)。
我們固然不能形式主義地看問題,硬要在一氣呵成的文章里安插一個“氣口”;但文章寫到這里,自然有了一個喘息的機會,“如人吐氣”,還是必要的,也是學寫作的人應予注意的。
前面說過,第3段寫秦始皇:野心與實力,兼而寫之。
但第3段與第2段還不一樣。
第2段是用正反對比手法兩面寫,第3段卻全從正面寫,把秦始皇的實力和野心描繪得淋漓盡致,愈寫愈足,愈寫愈神氣。
甚至到了第4段開頭處,還要找補兩句:“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
吳闿生夾批:“再加二句,十分酣恣。
”這就像給皮球或車輪打氣,打到最大限度,再加上兩下,自然球胎或輪胎就非爆裂不可了。
然后一下子反跌下來,改從陳涉方面寫起,卻又處處對陳涉寓褒于貶,這就更加寫出秦之滅亡實有自取其禍之道了。
最末一段是“論”和“斷”,仍用對比手法把幾個方面綜合到一起,然后得出結(jié)論,即所謂“斷”。
為了使結(jié)論下得鄭重,于是又把秦重新提起總說一遍,才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收尾。
文章須能放能收,能開能合,始見本領。
賈誼在這篇杰作中完全做到了這一點。
金圣嘆在《才子古文》(歷朝部分)卷二中對本篇加批語說:“《過秦論》者,論秦之過也。
秦過只是末句‘仁義不施’之語,便斷盡此通篇文字。
……至于前半有說六國時,此只是反補秦;后半有說秦時,此只是反襯陳涉。
最是疏奇之筆。
”這是說得相當扼要的。
應該承認,這篇文章在當時確實起了好影響。
賈誼作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統(tǒng)治階級立場為漢王朝出謀劃策;但他卻能認識到農(nóng)民起義的力量,認識到秦王朝滅亡的關(guān)鍵在于失掉民心和過分迷信武力,封建統(tǒng)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終于被人民滅亡。
有了這個認識,統(tǒng)治階級才開始考慮如何緩和社會矛盾,以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政權(quán)。
這才說明農(nóng)民起義真正推動了歷史前進的車輪。
有了賈誼這一番描繪,漢朝的皇帝才能真正總結(jié)秦代由盛而衰、由強而弱的經(jīng)驗教訓。
因此,我們一面學會了怎樣作文章,一面也借鑒了歷史。
我們讀《過秦論》(上)的目的,也正是為了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