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艾葉的句子
【第1句】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端午》:“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于門首,......又釘艾人于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明張岱《夜航船.天文.夏》:“端陽日以石榴、葵花、菖蒲、艾葉、黃梔花插瓶中,謂之端五,辟除不祥。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五月.端陽》:“五朋朔,家家懸朱符,插蒲龍艾虎。
”而在我們的家鄉(xiāng)至今還流傳著端午節(jié)用紅繩在門鼻上拴艾草的習俗。
【第2句】家鄉(xiāng)的艾葉草,在田邊地頭,坡坡道道最多,一叢叢,一片片,長在我記憶之中。
川北多丘陵,土地濕潤,水草豐茂,艾葉草長勢很好,在那片黃土地里,它總在為自己爭得一席之地,不落俗套,形成了鮮明的特性。
【第3句】追著桃花開放的聲音,我漫步在春風中,只見郊區(qū)的道旁,一叢叢、一蓬蓬掛著銀霜,鮮鮮嫩嫩的艾草,婷婷玉立了起來。
隨手掐下一支艾葉,頓時那種特有的醒腦的香味就彌散了開來,激活了大腦中還在沉睡的許多細胞……【第4句】老家的土地上生長著一種叫艾草的植物,一叢叢,一簇簇,隨處可見,它對生存環(huán)境要求不高,只要是向陽排水好的地方就能生長,它可食用可入藥。
五月是艾草茂盛的季節(jié),端午到,艾葉香,家家戶戶門前插艾葉,用以驅(qū)瘴避邪,艾葉煮蛋、艾葉洗澡,能健身祛病。
【第5句】艾草是一種中藥,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葉似菊,表面深綠色,背面灰色有絨毛。
在我的家鄉(xiāng),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房前屋后,隨處都能見到它蒼綠色的身影。
艾草的生命力極強,割去一茬,新的一茬很快又會長出來,即便是秋后稈葉枯萎,到了來年的春天,它又會頑強地冒出一片新綠,并且瘋狂地長成一片蓬勃的蔥郁。
【第6句】艾葉草為多年生草本,葉似菊,表面深綠色,背面灰色有茸毛,散發(fā)一股濃烈的清香,在旁看著、聞著,感官知道它存在的同時,將它的形態(tài)和氣味留在了記憶的深處,直到今天也沒有遺忘。
艾葉草和鄉(xiāng)里人,就像是生活中的朋友,總有點離不開的樣子。
它是很好的中藥材,可散寒止血,也可解決皮膚搔癢問題,用火點燃備干的艾葉草,讓它熏灸人體筋絡穴位,能減輕風濕痛癥,它的用途很廣,可煮熟雞蛋,也可驅(qū)蚊蠅辟邪氣。
【第7句】掐下一片艾葉,放到鼻子邊。
頓時,那種特有的艾草味兒一下就鉆進了肺腑,馥郁的香味激活了大腦中許多沉睡了許久的細胞,蠕動著,把思緒拉到很遠很遠。
【第8句】艾草其實是一種草藥,能理氣血,通經(jīng)脈,逐寒濕,趨冷痛。
在我國,艾葉預防瘟疫已經(jīng)有幾千年的歷史。
好像從南方到北方,大都有種植艾草的習慣。
在有的地區(qū),人們甚至用艾葉制作食物。
然而,端午節(jié)掛艾草則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
據(jù)說,重五的日子不吉利,在門上掛艾草可以辟邪。
【第9句】每年驚蟄前后,百蟲出洞之時,艾芽苗也蠢蠢欲動,頂開頭頂上的厚土,迎接春風的洗禮,春雨的淋浴,在陽光下舒展開蜷縮在一起的葉瓣,散發(fā)出馥郁的芳香。
最有意思的是,百蟲即出,艾草即生,而且它常長在人們生存空間的附近,即不去鬧市,也不去深山,像是衛(wèi)士,守護著一方的平安,讓毒蟲不敢肆意地禍害人類。
【第10句】艾草除了具備驅(qū)除蚊蠅,毒蟲的功效外,還有諸多的用途。
艾草陰干壓制成艾條、艾柱,能治病驅(qū)蚊;艾草煮的雞蛋,也酥香可口,有清火消炎的功效。
艾草還具有理氣血、逐寒濕、溫經(jīng)止血等作用。
記得小時候,不論我和弟、妹風寒感冒了,母親會用曬干的艾葉熬荼,連續(xù)喝上幾天,感冒便不日而愈。
【第11句】家鄉(xiāng)的艾葉草,我有好幾年沒有見著了。
它們在家鄉(xiāng)的土地還長得好嗎。
你看這城市的小店鋪里,在端午節(jié)前幾天,到處都賣有,見了很能觸動人的思緒。
和家鄉(xiāng)的做法一樣的,與菖蒲捆扎在一起;不同的是,得花一二元錢買。
花錢不重要,只要能見著艾葉草,拿在手里往出租屋走,一路看看聞聞,能了思鄉(xiāng)之情,很值。
門前掛著,進進出出有艾葉草,有回家的感覺。
五月端午節(jié)了,我在異鄉(xiāng)吃粽子,我聞家鄉(xiāng)艾葉草的氣味。
【第12句】艾草,又稱家艾、冰臺、醫(yī)草、艾蒿,屬菊科,為多年生草本植物。
在我們的家鄉(xiāng),田野間、農(nóng)家院落里到處都有艾草生長。
《本草綱目》記載,艾草“用于灸百病,也可煎服。
”其實艾草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第13句】關于艾草消災辟邪的傳說,在很多朝代都有記載。
漢晉時,端午節(jié)家家必插艾以應節(jié)景,唐以后更添以菖蒲,民間為“蒲龍艾虎”。
京有以艾束為人形者。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jié)。
四民并踏百草。
今人又有斗百草為戲。
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以菖蒲或縷或屑,以泛酒。
”注:“今人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
”【第14句】小時候,我種過艾草。
好像艾草的生長是不用管理的,平時也沒人去注意它。
端午節(jié)到了,需要采集艾草,才發(fā)現(xiàn)它已經(jīng)蓬蓬勃勃,就像我今天無意間發(fā)現(xiàn)它一樣。
記得老祖母喜歡用艾草編制繩子,曬干后用來驅(qū)逐蚊子。
漫漫的夏夜,氤氳的艾草香一直伴隨著我,聽老祖母在艾香中講屈原,講為什么吃粽子。
【第15句】每逢端午之際,我都會去藥店買些艾草條,不為驅(qū)蚊,也不為避邪,只是喜歡那種苦香味,似蒿草,像野菊。
有時在工作之余,我會把艾草條點燃,放在百會、三足里、神厥、關元等穴位進行熱灸,任憑自己被那濃烈的香味和煙霧所包圍,清苦的香味就像我蘊藏的心事,在五月的田野里彌漫開來。
【第16句】青青的艾草把深深的愛植在人的身邊,它要用多久的相戀才能擁起一片蔥綠
艾草啊,它悄悄地延伸,默默地生長,靜靜地守望,守望著人們把它的生命揉進米團,把它滾燙的心化為清香,用它的摯愛驅(qū)蟲驅(qū)病,讓它的魂魄護佑起蕓蕓眾生。
蘭蕙清幽馨香,秋菊高雅脫俗。
艾草,很平凡,不能開一朵鮮花,但它卻能給你一縷芳香,一片綠色
它的愛恨情仇更熱烈、更深沉、更濃郁
它的魂魄立志驅(qū)百邪,醫(yī)百病
【第17句】孟子曾言:“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見艾草的藥用價值。
我國現(xiàn)存第一部方書,戰(zhàn)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關于艾草的療效與用法,以后在歷代本草中均有記載。
如《黃帝內(nèi)經(jīng)》、《傷寒論》、《金匱要略》、《靈樞經(jīng)》等古籍中均有用艾的處方。
【第18句】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下班后,我和家人一起去山坡割艾草,盡管這時候的艾草長得不算太高,但那淡淡的清香味,卻時刻彌漫在梨園得最深處,聞著那艾草的香味,我覺得是那樣的芬芳、親切與可愛,我似乎聞到了家鄉(xiāng)的味道,聞到了母親包的粽子的香味,也喚起了我心底那份對美好時光的回憶。
【第19句】在暮春風雨的敲打下,三道邊上的艾草,開始舒展了一冬的筋骨,悄然步入人間五月。
不久便蓬勃豪放地支撐起季節(jié)的新藍快綠,全心身地裝點起山川大地,應和著和風流水,掇起了一方水土的滿腔赤誠,一往深情地守望著邊塞的端午節(jié)。
【第20句】又聞到濃濃的粽子香,又嗅到艾蒿的青草味,又是一個端陽節(jié)。
滿街盡是叫賣艾草的聲音。
長長的艾草,長生得太平凡,只有在這樣的日子,人們才記起它的存在。
這艾草的作用,想必與唐王維“遍插茱萸少一人”情景相差不甚遠,辟邪、健康、免災、祈?!绱司眠h的記憶,在今天看來或許有點不可理喻,然而在古代卻是司空見慣。
【第21句】我愛吃青青的艾粑粑,年復一年清明時節(jié),我要是不能親手做這粑粑,也會去店鋪餅家買回青團品嘗,因為艾粑粑在我的血液中已流淌成了一種文化……。
雖然,買來的青團味道也不錯,但遠不如自己做的艾草粑粑滋味濃厚。
艾草青青,糾結(jié)著許多人的思緒,這就是中華
一個普通的艾粑粑,也透著愛的香,歷史的情
【第22句】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艾草莖葉含揮發(fā)性芳香油,味濃烈,有驅(qū)除蚊蠅蟲蟻、凈化空氣的作用,還含有鞣質(zhì)、黃酮、醇、多糖、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機成分等。
在藥理研究方面發(fā)現(xiàn)艾葉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鎮(zhèn)咳、祛痰、抗過敏、止血和抗凝血、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
在臨床應用方面,艾葉廣泛應用于治療婦科疾病如崩漏、痛經(jīng),治療呼吸道疾病如支氣管炎、肺結(jié)核、感冒等。
在華北的不少鄉(xiāng)下地區(qū)流傳著“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諺語。
【第23句】五月采艾,十月播芳。
搓成艾繩十冬臘月依然還能配得上用場。
遇上個豐收的年景,碾了米,推了磨,金黃的米貯在缸里,雪白的面壓的柜中,再等到大小雪節(jié)氣,宰牛臥羊,大白的饃,大塊肉,大碗的酒,端在炕上的時候,人們常會燃起久違的艾,一任滿屋的溥霧,變幻出縹緲迷離的色彩,聞著艾香,嚼著大肉,篩著老酒,心情好爽,雖生人間,猶在天堂。
有關菖蒲的詩句
《菖蒲》年代: 作者: 陸游雁山菖蒲昆山石叟持來慰幽寂。
寸根蹙密九節(jié)瘦,一兀千。
清泉碧缶相發(fā)揮,高僧野人動顏色。
盆山蒼然日在眼,此物一來俱掃跡。
根蟠葉茂看愈好,向來恨不相從早。
所嗟我亦飽風霜,養(yǎng)氣無功日衰槁。
《次平元衡菖蒲》年代: 宋 作者: 釋寶曇只許春水細有聲,不容燈焰惱黃昏。
是為白石清泉伴,乞與蒲團便垛根。
《菖蒲》年代: 宋 作者: 張九成石盆養(yǎng)寒翠,六月如三冬。
勿云數(shù)寸碧,意若千丈松。
勁節(jié)凌孤竹,虬根蟠老龍。
傲霜滋正氣,泣露泫春容。
座有江湖趣,眼無塵土蹤。
終朝澹相對,澆我磊磈胸。
《菖蒲》年代: 明 作者: 解縉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風斬碎一川波。
長橋有影蛟龍懼,流水無聲晝夜磨。
兩岸帶煙生殺氣,五更彈雨和漁歌。
秋來只恐西風起,銷盡鋒棱怎奈何。
《菖蒲》年代: 宋 作者: 姜夔岳麓溪毛秀,湘濱玉水香。
靈苗憐勁直,達節(jié)著芬芳。
豈謂盤盂小,而忘臭味長,拳山并勺水,所至水能量。
《菖蒲》年代: 宋 作者: 裘萬頃康廬入吾懷,十載馳夢魂。
踵門者何人,遺予以芳蓀。
歡然得其趣,如對五老言。
幽資出嚴谷,常帶冰雪痕。
塵容為一洗,兩目不復昏。
忽思三峽流,褰衣涉潺湲。
因仍一雨石,浸潤九節(jié)根。
人言可扶老,歲月須其蕃。
茲理諒不誣,吾將從綺園。
《詠菖蒲》年代: 宋 作者: 釋惠明根下塵泥一點無,性便泉石愛清孤。
當時不惹湘江恨,葉葉如何有淚珠。
《菖蒲歌》年代: 宋 作者: 謝枋得有石奇峭天琢成,有草夭夭冬夏青。
人言菖蒲非一種,上品九節(jié)通仙靈。
異根不帶塵埃氣,孤操愛結(jié)泉石盟。
明窗凈幾有宿契,花林草砌無交情。
夜深不嫌清露重,晨光疑有白云生。
嫩如秦時童女登蓬瀛,手攜綠玉杖徐行。
瘦如天臺山上圣賢僧,休糧絕粒孤鶴形。
勁如五百義士從田橫,英氣凜凜磨青冥。
清如三千弟子立孔庭,回琴點瑟天機鳴。
堂前不入紅粉意,席上常聽詩書聲。
怪石篠簜皆充貢,此物舜廟當共登。
神農(nóng)知己入本草,靈均蔽賢遺騷經(jīng)。
幽人軀玩發(fā)仙興,方士服餌延修齡。
彩鸞紫鳳琪花苑,赤虬玉麟芙蓉城。
上界真人好清凈,見此靈苗當大驚。
我欲攜之朝太清,瑤草不敢專芳馨。
玉皇一笑留香案,錫與有道者長生。
人間千花萬草盡榮豔,未必敢與此草爭高名。
50分
關于菖蒲的詩詞,名言,句子和古人對菖蒲的認知,自己對菖蒲的認知
端午節(jié)是我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變?yōu)槌贼兆?、賽龍舟、掛菖蒲草、艾葉、薰蒼術(shù)、白芷,喝雄黃酒、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
據(jù)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jié)定名為“詩人節(jié)”,以紀念屈原。
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shù)、白芷,喝雄黃酒,貼符則據(jù)說是為了避邪。
“炒五毒”,江蘇中部以韭菜、茭草、木耳、銀魚、蝦米等同炒,大約是以這幾種菜象征蟾蜍、蝎子、蜘蛛、蛇、蜈蚣等五毒都是端午的必備菜肴,現(xiàn)在少見。
但是山東南部江蘇北部以辣椒、蔥、姜、蒜 、香菜五種有刺激的東西混合一起炒也叫炒五毒,一般餐館都可以點到此菜,因為食材比較常見。
端午節(jié)習俗
紀念屈原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xù)齊諧記》和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
據(jù)說,屈原投汨羅江后,當?shù)匕傩章動嶑R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
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
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fā)展成為龍舟競賽。
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看來,端午節(jié)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 習俗有:吃粽子、 飲雄黃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
)等 回答者: 馨幔 | 二級 | 2011-3-9 18:19 來歷是紀念屈原,習俗是包粽子,賽龍舟 回答者: 夏薰戀人 | 一級 | 2011-3-9 18:20 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jié)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很豐富,從早晨天蒙蒙亮開始,一直持續(xù)到正午才結(jié)束。
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
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
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
3、佩香囊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qū)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nèi)容之一。
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qū)瘴。
5、懸鐘馗像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jié)習俗。
回答者: 知道了33 | 一級 | 2011-3-12 11:20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jié)習俗。
在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qū)邪。
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
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qū)邪魔。
掛艾葉菖蒲榕枝:在端午節(jié),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榕枝,制成人形稱為艾人。
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qū)瘴。
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qū)魔祛鬼之神效。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
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
有關艾草可以驅(qū)邪的傳說已經(jīng)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y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
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
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lián)”,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lián)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zhí)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
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jié)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
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
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
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jīng)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
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
黃巢聽了大受感動,并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賽龍舟:當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
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屈原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
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
現(xiàn)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
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qū)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于貴州地區(qū)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qū)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
香囊內(nèi)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jié)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回答者: 怒火中的蚊子 | 二級 | 2011-3-13 14:14 念屈原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xù)齊諧記》和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
據(jù)說,屈原投汨羅江后,當?shù)匕傩章動嶑R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
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
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fā)展成為龍舟競賽。
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看來,端午節(jié)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 回答者: 僵尸殺手王 | 一級 | 2011-3-13 19:21 端午節(jié)的來歷: 端午節(jié)的來歷 端午節(jié)的傳說 戰(zhàn)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quán),詩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
后來,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
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
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國。
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郢都。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尸體,同時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
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尸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jié)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jié)、浴蘭節(jié)、女兒節(jié),天中節(jié)、地臘、詩人節(jié)等等。
端午節(jié)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jié)俗起源的歧出。
事實也正是這樣的。
關于端午節(jié)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jié)說;惡月惡日驅(qū)避說,等等。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
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lián)系起來。
俗說屈原投江以后,當?shù)厝嗣駛渌?,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后來的粽子樣。
農(nóng)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jié)”。
端是“開端”、“初”的意思。
初五可以稱為端五。
農(nóng)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shù),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
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于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端午節(jié)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yōu)椋撼贼兆?,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shù)、白芷,喝雄黃酒。
據(jù)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jié)定名為“詩人節(jié)”,以紀念屈原。
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shù)、白芷,喝雄黃酒,則據(jù)說是為了壓邪。
盡管端午節(jié)年年過,但是關于端午節(jié)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一,紀念屈原說。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xù)齊諧記》和北周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
據(jù)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qū)蚊龍。
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shù)匕傩章動嶑R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
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
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fā)展成為龍舟競賽。
‘看來,端午節(jié)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 二,迎濤神說。
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jié)。
三,龍的節(jié)日說。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
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qū)“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jié)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fā)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四,惡日說。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
《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guī)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
《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
”《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qū)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
《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于戶齊,將不利其父母。
”《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 東晉大將王鎮(zhèn)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zhèn)惡”。
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yǎng)在宮外。
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xiàn)象。
可見從先秦以后,此日均為不吉之日。
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qū)鬼,薰蒼術(shù)、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說。
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quán)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jié)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jié)中。
至于竟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二)端午節(jié)風俗中的一些內(nèi)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
(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jié)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jié)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jié)又可稱為天中節(jié)。
由此午節(jié)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
由于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愿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于他。
端午節(jié)的習俗:吃粽子、賽龍舟等等 回答者: a1323933782 | 二級 | 2011-3-19 16:22 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jié)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很豐富,從早晨天蒙蒙亮開始,一直持續(xù)到正午才結(jié)束。
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
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
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
3、佩香囊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qū)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nèi)容之一。
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qū)瘴。
農(nóng)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是我國最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jié)習俗。
在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qū)邪。
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
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qū)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jié),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
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qū)瘴。
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qū)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
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
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
現(xiàn)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
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qū)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捍朔N習俗,盛行于貴州地區(qū)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qū)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
香囊內(nèi)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jié)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各地的端午節(jié)習俗 (東北三省) 清早要出門去郊外,野地或公園等地方散步,叫做“踏青”。
折一些樹枝或買些艾草回來, 系上各種顏色的葫蘆掛在門沿和窗戶上。
紙葫蘆原先是個人家自己做的,現(xiàn)在大多是買的。
有的人家還會扎一些小小的笤秫,和葫蘆掛在一起有掃除百病的含義。
采回來的艾草(蒿子)放在水里用來洗臉。
小孩子的手腳腕上帶“五彩線”,是用紅黃藍綠黑白等顏色的細線擰在一起的。
脖子上帶著香包,花花綠綠各色式樣的都有。
除了吃粽子之外,還要吃茶葉蛋。
[河北?。? 北平忌端午節(jié)打井水,往往于節(jié)前預汲,據(jù)說是為了避井毒。
市井小販也于端午節(jié)兜售櫻桃桑椹,據(jù)說端午節(jié)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
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
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于端午節(jié)互相饋贈禮品。
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jié)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里。
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
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
即墨在端午節(jié)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香包(艾葉做的小包,掛在脖子上),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于脖子上,據(jù)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
很多人家紛紛把艾葉草掛在門前,祈求家人健康,還有避邪.驅(qū)蚊的效果。
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并在田間掛紙。
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
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jié)禮給教師。
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陜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
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
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zhèn)病”。
[甘肅?。?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
鎮(zhèn)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
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jié)”。
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
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
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
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jù)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
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彩線結(jié)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
[四川?。?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
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
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
敲鑼打鼓,街游行。
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李子”的習俗。
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于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shù)萬。
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fā)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
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浙江?。? 桐盧縣鄉(xiāng)塾之學童,端午節(jié)具禮于師長,稱之“衣絲”。
醫(yī)家則于午時采藥,相傳此日天醫(yī)星臨空。
[江西?。? 建昌府午節(jié)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 黃岡市端午節(jié)巴河鎮(zhèn)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
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
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于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chǎn)。
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
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于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
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曬藥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醬。
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于水濱,稱為競渡。
仙游縣端午競渡后,獻紙于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于此溺兵。
邵武府端午節(jié)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
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lián)以彩線,系于釵上。
幼女則懸之于背,稱為“竇娘”。
[廣東?。? 從化縣端午節(jié)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后,潑灑于道,稱為“送災難”。
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
巫師并以法水、貼符驅(qū)逐邪凡魅。
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中原一般舉辦龍舟競渡等活動。
在如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縣治城垣定安,五百年歷史的明成化古城門洞內(nèi),仍有兩個石階疊架著兩條鮮艷、修長、昂揚的龍舟。
海島先人,端午時節(jié),扛起龍舟,奔向大河,揮汗于南渡江中競渡……歷史就從一個個古色端午,時光交錯著流淌到了今朝。
素有“椰鄉(xiāng)”之稱的文昌,是宋慶齡的祖居地,臨海傍河。
自古以來,當?shù)匮睾Q睾泳用衩糠甓宋?,都會舉辦賽龍舟的活動,祈福求安。
海南除了與內(nèi)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nèi)容,就是洗龍水和洗草藥澡。
家在海南的小鄭說,從小過端午,家里總會四處彌漫艾草香味。
媽媽早早的在家門口懸掛艾草,晚上,燒了一大鍋的艾草水,就著艾草,洗洗身子,說是這樣,可以驅(qū)魔避邪,強身健體。
小吳,家在海邊,幼時,每逢端午,家里人都會帶他到海邊去洗龍水。
百姓們認為,屈原先生早已當了龍神,洗洗 “龍水”,龍神會保佑孩童健康成長。
自幼,海島內(nèi)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膚疾病。
滂海的澄邁縣,為紀念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會在盈濱半島舉辦“龍水節(jié)” 。
海島各地的人們老老少少,都紛紛來此一起“洗龍水” 。
萬人共泳,這一端午海面奇觀,你看過么
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團聚的日子。
據(jù)說,只要能夠回家,島上的人們都會在這一天回祖宅。
祭祖、向父母請安、與兄弟姐妹戲耍。
女人們,則早在半個月前就張羅著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戶戶,送粽傳平安,熱鬧非凡。
海島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飄香、龍舟競渡、龍水嬉戲中,進入了漫漫長夏。
安徽 安徽合肥:端午節(jié)插艾草招福驅(qū)邪 端午節(jié)到了,安徽合肥市民按照傳統(tǒng)習俗,紛紛購買艾草插在門上以招福驅(qū)邪。
合肥市淮河路上一個菜市場內(nèi),一位女士買了幾枝艾草,正準備回家燒飯。
她說,按照傳統(tǒng),端午節(jié)要把艾草掛在門上驅(qū)邪。
在合肥市城隍廟市場的路邊,家住郊區(qū)的王大爺推著輛三輪車賣艾草。
他的艾草是從附近的山上采來,用別的草葉將幾枝扎成整齊的一捆捆來賣,一塊錢四捆,艾草散發(fā)著特殊的芳香,不時有人上前挑選購買。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葉互生,羽狀深裂,表面是綠色,葉被密生白色毛,莖葉均有特殊香氣。
中國古代以艾草為藥,針灸的灸法,就是以艾草置于穴道上,進行燒灼治病。
古人也因此認為艾草可以招福驅(qū)邪,中國古書中記載:“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
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
”古時認為端午節(jié)之后天氣開始炎熱,蚊蟲滋生,易發(fā)傳染病,因而在這一天以所謂“天中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等5種植物,來驅(qū)除各種毒害。
安徽歙縣:端午節(jié)跳鐘馗捉鬼 位于安徽南部的歙縣每年端午節(jié)除了吃粽子、懸艾草、舞龍舟等風俗外,還有獨具特色的跳鐘馗施威捉鬼活動。
鐘馗小鬼們扛著“鐘進士出巡”、“肅靜”、“回避”的牌子,鐘馗手持利劍,戴著破傘,還有小鬼捧酒缽等民俗表演。
據(jù)了解,跳鐘馗是民間避邪驅(qū)鬼的方式之一。
過去歙縣許多村落端午節(jié)都有跳鐘馗表演,鐘馗出巡范圍只限本村,村頭路口、大街小巷都要巡到,以示驅(qū)鬼之徹底。
事先準備接鐘馗的人家,為了達到求神驅(qū)鬼的目的,將燃放鞭炮助威,在鞭炮聲中,塵土四揚,氣氛威嚴。
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清代詩人的作品中就有端午吟詠鐘馗的詩,也許是這時天氣濕熱人多病,瘟疫易流行,故請鐘馗來驅(qū)邪捉鬼。
云南省 那邊人過端午,吃花生、桃李等。
但這些食物所代表的意義則和南人有別。
吃花生是取其長生之意,吃李子則象征子孫繁衍,有人還認為可以預防中暑。
臺灣 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還有打“午時水”的風俗。
午時水指的就是端午節(jié)中午打上的井水。
據(jù)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
有諺語道:“午時洗目睭(眼睛),明到若烏鹙”,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④采茶、制涼茶。
北方一些地區(qū),喜于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制成茶葉。
廣東潮州一帶,人們?nèi)ソ纪馍揭安刹菟帲緵霾韬取?/p>
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在端午設置種種可驅(qū)邪的花草,來源亦久。
最早的如掛艾草于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這是由于艾為重要的藥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qū)蟲。
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
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將艾扎作虎形,稱為艾虎,《荊楚歲時記》注文云:“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nèi)人爭取戴之。
”同時也在門上掛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劍,蒲束扎的蒲龍。
《帝京歲時紀勝》:“(端午)插蒲龍艾虎。
”《清嘉錄》卷五:“戴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
”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頭被認為是象征武器銅錘,與蒲劍、蓬鞭相配,以趕卻鬼祟。
另外還焚燒艾蒿等以驅(qū)趕蚊蠅。
在湖南、浙江等地則采葛藤掛于門相上,傳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子,可驅(qū)鬼辟邪。
與采藥、采艾蒲等相聯(lián)系的有蹋百草、斗百草等游戲,是古人往野外游藝之遺俗。
后來發(fā)展成為插花等裝飾藝術(shù)。
五毒圖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出沒之時,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
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于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
這是一種辟邪巫術(shù)遺俗。
民間又在衣飾上繡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qū)除之意。
端午也以桃印為門飾。
桃是民俗中驅(qū)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壘之神話,以桃刻印,亦為祛攘之意。
《續(xù)漢書·禮儀志》:“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
”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蘆即源于此。
《夢粱錄》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于午時書‘五月五日天中節(jié),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這是宋代之俗。
《燕京歲時記》又記:“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粘于門闌上,以泄毒氣。
”這是清代之俗。
有的還在紙葫蘆上垂絲穗、飄帶等,更為好看,或在葫蘆中剪出五毒形狀,掛貼于門,亦表示將五毒之氣泄盡之意,意為“倒災葫蘆”。
在唐代,專于五月五日午時于揚州揚子江心鑄銅鏡,以進貢皇帝,稱為“天子鏡”,這也是辟邪之意(見《唐國史補》)。
所以后世多于門前掛鏡驅(qū)邪。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jié)習俗。
在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qū)邪。
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
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qū)邪魔。
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jié)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
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
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jié)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
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
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nèi)人爭相裁之。
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qū)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
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
有關艾草可以驅(qū)邪的傳說已經(jīng)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y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
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
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lián)”,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lián)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zhí)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
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 避黃巢, 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jié)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
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
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
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jīng)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
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
黃巢聽了大受感動,并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躲端午,時端午節(jié)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jié)。
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
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
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
《嘉靖隆慶志》亦記云:“已嫁之女召還過節(jié)”。
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雨,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
俗信端午節(jié)下雨,不吉;反之則吉。
此種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
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
雨則鬼曝藥,人多病。
此閩中諺語。
”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
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龍舟競渡與祭祀屈原、曹娥 龍舟一詞,最早見于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
”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
《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
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
《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jié)。
…… 是日,競渡,競采雜藥。
”此后,歷代詩賦、筆記、志書 等記載競渡就數(shù)不勝數(shù)了。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之一龍舟,與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shù)不一。
如廣州黃埔、郊區(qū)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80人。
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
湖南汨羅市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
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
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
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tài)不一。
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扎、紗扎的)。
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
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
如廣東順德龍舟上飾以龍牌、龍頭龍尾旗、帥旗,上繡對聯(lián)、花草等,還有繡滿龍風、八仙等圖案的羅傘。
一般龍舟沒有這么多的裝飾,多飾以各色三角旗、掛彩等。
古代龍舟也很華麗,如畫龍舟競渡的《龍池競渡圖卷》(元人王振鵬所繪),圖中龍舟的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龍身還有數(shù)層重檐樓閣。
如果是寫實的,則可證古代龍船之精麗了。
又如《點石齋畫報·追蹤屈子》繪蕪湖龍船,也是龍頭高昂,上有層樓。
有的地區(qū)龍舟還存有古風,很精麗。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
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
并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
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
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于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qū)。
而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于龍頭上,再安龍頭于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
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xiāng)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
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云。
”唐劉禹錫《競渡曲》自注:“競渡始于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義。
”可見兩湖地區(qū),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
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當?shù)厝嗣褚苍曛鬯推潇`魂歸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區(qū),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
《后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尸。
浙江地區(qū)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qū)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于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并于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
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
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nóng)業(yè)豐收、風調(diào)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
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nèi)心良好的愿望。
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
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兩岸羅衣?lián)浔窍?,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且如瞬。
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這些詩句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龍舟競渡的壯景。
婦女們平時是不出門的,如今也爭著來看龍船,銀釵耀日;鼓聲、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馳而來,掉如飛劍,鼓聲如雷;終點插著錦綺彩竿,作為標志。
龍舟向著標飛快地馳近……近代的龍舟比賽也大抵相同,不過規(guī)程稍嚴格一些。
近年來,國內(nèi)外都出現(xiàn)了國際龍舟比賽,吸引了各國健兒。
劃龍舟還有其他一些活動。
比如龍舟游鄉(xiāng),是在龍舟競渡時劃著龍舟到附近熟悉的村莊游玩、集會。
有時龍舟還有各種花樣的劃法,具有表演的含義。
如廣州的龍舟,挽手用槳葉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飛濺;船頭船尾的人則有節(jié)奏地頓足壓船,使龍舟起伏如游龍戲水一般。
浙江余杭縣龍舟,有的是讓人把龍尾踩低,使龍頭高翹,船頭的急浪便從龍嘴中噴吐出來,如龍吞云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游船式競渡。
如《淮南子·本經(jīng)訓》“龍舟鷁首,浮吹以娛”,是劃著龍船、搖船在水上奏樂、游玩。
在《夢粱錄》中記載南宋杭州“龍舟六只,戲于湖中”。
湖上有龍舟,只是畫舫游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臨水邊觀看龍舟的娛樂,也屬于游戲之類。
《舊唐書》中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
《東京夢華錄》卷七,記北宋皇帝于臨水殿看金明池內(nèi)龍舟競渡之俗。
其中有彩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之四十丈的大龍船。
除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
宋張擇端《金明池奪標圖》即描繪此景。
又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閣觀龍舟,看御射監(jiān)勇士跑馬射箭。
清代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乾隆、嘉慶帝等均往觀看。
又有夜龍舟。
在浙江武進,過去有夜龍舟,在四面掛起小燈以競渡。
四川五通橋從1982年起出現(xiàn)了夜龍舟,在舟上裝電燈,配焰火,漂浮河燈,輝煌奪目。
浙江少數(shù)地方還于水上設堆堆浮焰,讓張燈結(jié)彩的龍舟從焰中穿過。
又有旱龍舟,是在陸地上進行的模擬龍船比賽的活動。
如《南昌府志》載:“五月五日為旱龍舟,令數(shù)下人異(y6,共同拾東西)之,傳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錢祈福,競以爆竹辟除不祥。
”浙江武義縣,過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認為可除邪祟。
另廣東的佛山、東莞、信宜都有旱地劃龍舟之俗,實際上是一種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
佛山秋季秋色時的旱地龍舟最為壯觀。
又如《徽州府志》載:“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為之,襲畫狀似鰍,以十二人為神,載而游緒市。
”另有把小型旱龍船給小兒做玩具的。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般歌流傳。
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jù)當?shù)孛窀枧c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
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時止,表現(xiàn)內(nèi)容十分廣泛。
流傳于廣西北部桂林、臨桂等地的龍船歌,在競渡時由眾橈手合唱,有人領呼,表現(xiàn)內(nèi)容也多與龍舟、端午節(jié)俗有關,歌聲宏遠動人。
《廣西民間音樂選集》中收有臨桂縣(4龍船歌》組曲,如號子般的節(jié)奏鮮明、熱烈,唱起來必定十分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