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寫出孟子,李白,杜浦描寫泰山的句子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
” ——《孟子·盡心上》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 李白 《游泰山 》 其一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開 。
六龍過萬壑 ,澗谷隨縈回 。
馬跡繞碧峰, 于今滿青苔 。
飛流灑絕巘 ,水急松聲哀 。
北眺崿嶂奇, 傾崖向東摧 。
洞門閉石扇, 地底興云雷 。
登高望蓬瀛, 想象金銀臺 。
天門一長嘯, 萬里清風來 。
玉女四五人 ,飄搖下九垓 。
含笑引素手, 遺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 自愧非仙才 。
曠然小宇宙, 棄世何悠哉 。
其二 清曉騎白鹿, 直上天門山。
山際逢羽人, 方瞳好容顏 。
捫蘿欲就語 ,卻掩青云關 。
遺我鳥跡書, 飄然落巖間 。
其字乃上古 ,讀之了不閑 。
感此三嘆息 ,從師方未還 。
其三 平明登日觀 ,舉手開云關 。
精神四飛揚 ,如出天地間 。
黃河從西來, 窈窕入遠山 。
憑崖覽八極 ,目盡長空閑 。
偶然值青童 ,綠發(fā)雙云鬟。
笑我晚學仙, 蹉跎凋朱顏。
躊躇忽不見 ,浩蕩難追攀 。
其四 清齋三千日 ,裂素寫道經(jīng) 。
吟誦有所得, 眾神衛(wèi)我形 云行信長風, 颯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觀,伏檻窺東溟。
海色動遠山 ,天雞已先鳴。
銀臺出倒景 ,白浪翻長鯨 。
安得不死藥, 高飛向蓬瀛 。
其五 日觀東北傾 ,兩崖夾雙石。
海水落眼前, 天光遙空碧 。
千峰爭攢聚 ,萬壑絕凌歷 。
緬彼鶴上仙, 去無云中跡 。
長松入云漢 ,遠望不盈尺 。
山花異人間, 五月雪中白 。
終當遇安期 ,于此煉玉液 。
其六 朝飲王母池, 暝投天門關。
獨抱綠綺琴 ,夜行青山間 。
山明月露白 ,夜靜松風歇 。
仙人游碧峰 ,處處笙歌發(fā) 。
寂靜娛清暉 ,玉真連翠微 。
想象鸞鳳舞 ,飄搖龍虎衣 。
捫天摘匏瓜, 恍惚不憶歸 。
舉手弄清淺, 誤攀織女機 。
明晨坐相失, 但見五云飛。
孟子,李白,杜甫描寫泰山的句子分別有哪些
望岳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孟子 李白 杜甫 寫的有關于泰山的詩句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
” ——《孟子·盡心上》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一覽眾山小。
——《》 李白 《游泰山 》 其一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開 。
六龍過萬壑 ,澗谷隨縈回 。
馬跡繞碧峰, 于今滿 。
飛流灑絕巘 ,水急松聲哀 。
北眺崿嶂奇, 傾崖向東摧 。
洞門閉石扇, 地底興云雷 。
登高望蓬瀛, 想象金銀臺 。
天門一長嘯, 萬里清風來 。
玉女四五人 ,飄搖下九垓 。
含笑引素手, 遺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 自愧非仙才 。
曠然小宇宙, 棄世何悠哉 。
其二 清曉騎白鹿, 直上天門山。
山際逢羽人, 方瞳好容顏 。
捫蘿欲就語 ,卻掩青云關 。
遺我鳥跡書, 飄然落巖間 。
其字乃上古 ,讀之了不閑 。
感此三嘆息 ,從師方未還 。
其三 平明登日觀 ,舉手開云關 。
精神四飛揚 ,如出天地間 。
黃河從西來, 窈窕入遠山 。
憑崖覽八極 ,目盡長空閑 。
偶然值青童 ,綠發(fā)雙云鬟。
笑我晚學仙, 蹉跎凋朱顏。
躊躇忽不見 ,浩蕩難追攀 。
其四 清齋三千日 ,裂素寫道經(jīng) 。
吟誦有所得, 眾神衛(wèi)我形 云行信長風, 颯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觀,伏檻窺東溟。
海色動遠山 ,天雞已先鳴。
銀臺出倒景 ,白浪翻長鯨 。
安得不死藥, 高飛向蓬瀛 。
其五 日觀東北傾 ,兩崖夾雙石。
海水落眼前, 天光遙空碧 。
千峰爭攢聚 ,萬壑絕凌歷 。
緬彼鶴上仙, 去無云中跡 。
長松入云漢 ,遠望不盈尺 。
山花異人間, 五月雪中白 。
終當遇安期 ,于此煉玉液 。
其六 朝飲, 暝投天門關。
獨抱綠綺琴 ,夜行青山間 。
山明月露白 ,夜靜松風歇 。
游碧峰 ,處處笙歌發(fā) 。
寂靜娛清暉 ,玉真連翠微 。
想象鸞鳳舞 ,飄搖龍虎衣 。
捫天摘匏瓜, 恍惚不憶歸 。
舉手弄清淺, 誤攀機 。
明晨坐相失, 但見五云飛。
關于描寫泰山的名句有哪些
描寫和贊美泰山的詞:氣勢磅礴 五岳獨尊懸崖峭壁 迂回曲折山高林茂 高聳入云云霧繚繞 飛瀑流泉奇松怪石 郁郁蔥蔥文人墨客 題碑留跡名勝古跡 蔚為壯觀游人如織與泰山有關的詞:安如太山形容極其平安穩(wěn)固。
泰,也寫作“太”。
同“安如泰山”。
出處:漢·焦贛《易林·坤之中孚》:“安如太山,福禧屢臻。
雖有豺虎,不致危身。
”安如泰山形容象泰山一樣穩(wěn)固,不可動搖。
出處:漢·枚乘《上書諫吳王》:“變所欲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安若泰山形容極其平安穩(wěn)固。
同“安如泰山”。
出處:《南史·梁紀下論》:“自謂安若泰山,算無遺策。
”不識泰山不認識泰山。
比喻見聞太窄,認不出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
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帶礪河山帶:衣帶。
礪:磨刀石。
河:黃河。
山:泰山。
黃河如衣帶,泰山像磨刀石。
這是永遠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
舊時表示所封爵位傳之久遠。
含有江山永固之義。
帶礪山河帶:衣帶;礪:磨刀石;山:泰山;河:黃河。
黃河細得象條衣帶,泰山小得象塊磨刀石。
比喻時間久遠,任何動蕩也決不變心。
出處:《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礪,國以永寧,愛及苗裔。
’”篤定泰山像泰山那樣穩(wěn)定。
比喻有絕對把握,無須憂慮。
出處: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那沒問題,包在我身上,篤定泰山。
”恩重泰山恩情深厚,比泰山還重。
出處:宋·劉攽《彭城集·次韻孫少述二首》:“君思重泰山,未有毫發(fā)酬。
”河山帶礪黃河細得象條衣帶,泰山小得象塊磨刀石。
比喻時間久遠,任何動蕩也決不變心。
出處:《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礪,國以永寧,愛及苗裔。
’”鴻毛泰岱比喻輕重相差極大。
同“鴻毛泰山”。
出處:郭沫若《戰(zhàn)聲集·〈歸國雜吟〉之三》:“四十六年余一死,鴻毛泰岱早安排。
”鴻毛泰山比喻輕重相差極大。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礪帶河山黃河細得像衣帶,泰山小得像磨刀石。
比喻封爵與國共存,傳之無窮。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
’”礪山帶河礪:磨刀石;山:泰山;帶:衣帶;河:黃河。
黃河細得象條衣帶,泰山小得象塊磨刀石。
比喻時間久遠,任何動蕩也決不變心。
出處:《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礪,國以永寧,愛及苗裔。
’”木壞山頹木:梁木。
山:指泰山。
頹:倒下。
梁木折壞,泰山崩倒。
比喻德高望重的人死去。
亦作“泰山梁木”。
三山五岳五岳: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恒山。
泛指名山或各地。
出處:清·曹寅《舟中望惠山舉酒調培山》:“三山五岳渺何許
云煙汗漫空竛竮。
”山頹木壞冊:泰山;頹:倒塌;木:梁木。
泰山倒塌,梁木折斷。
比喻眾所仰望的人物逝世。
出處:《禮記·檀弓上》:“泰山其頹乎
梁木其壞乎
哲人其萎乎
”死重泰山比喻死得光榮。
出處: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泰山北斗泰山:東岳,在山東省泰安市;北斗:北斗星。
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出處:《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泰山鴻毛比喻輕重相差極大。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泰山梁木象泰山崩塌,梁木毀壞一樣。
比喻偉人死亡。
出處:《禮記·檀弓上》:“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于門,歌曰:‘泰山其頹乎
染木其壞乎
哲人其萎乎
’”泰山盤石比喻安定穩(wěn)固。
泰山磐石比喻安定穩(wěn)固。
泰山其頹舊時用于哀悼大家敬仰的人。
出處:《禮記·檀弓上》:“泰山其頹乎。
梁木其壞乎。
哲人其萎乎。
”泰山壓頂泰山壓在頭上。
比喻遭遇到極大的壓力和打擊。
出處:明·賈鳧西《木皮詞·正傳》:“給了他個泰山壓頂沒有躲閃,把那助紂為虐的殺個凈,直殺的血流飄杵,堵了城門。
”泰山壓卵泰山壓在蛋上。
比喻力量相差極大,強大的一方必然壓倒弱小的一方。
出處:《晉書·孫惠傳》:“況履順討逆,執(zhí)政伐邪,是烏獲摧冰,賁育拉朽,猛獸吞狐,泰山壓卵,因風燎原,未足方也。
”穩(wěn)如泰山形容象泰山一樣穩(wěn)固,不可動搖。
出處:漢·枚乘《上書諫吳王》:“變所欲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挾山超海挾:挾持,夾著;刱:超越,跨過。
夾著泰山跨越北海。
比喻做絕對辦不到的事。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一葉迷山意指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世上這般雙瞳如豆、一葉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幾個深明大義的呢
”重于泰山比泰山還要重。
形容意義重大。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泰山不讓土壤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
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出處:《史記·李斯無傳》:“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有眼不識泰山雖有眼睛,卻不認識泰山。
比喻見聞太窄,認不出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
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人心齊,泰山移只要大家一心,就能發(fā)揮出極大的力量。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蔽:遮。
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
比喻為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出處:《鹖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