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千佛山的句子
描寫千佛山的句子 1、千佛山景色秀美,有小溪、青山、古松……一年四季冬暖夏涼,十分宜人,這里也是動物們的樂園,有松鼠、野雞、小鹿……有許多怪石頭如象鼻山、人抱元寶石、蝸牛石……真是怪石嶙峋。
全山危峰兀立,十分陡峭,沒有過多的石階,只有一些攀爬的地方。
2、千佛山比不上泰山那樣雄偉,也比不上黃山那樣瑰麗。
但卻把我深深打動。
這次可能是我第八次來千佛山,已經(jīng)有好幾個星期沒來千佛山了。
千佛山變了模樣,它的美出乎了我的意料。
東西橫列,奇?zhèn)ド钚?,從遠處望去,猶如一架巨大錦屏。
3、千佛山的山道像長龍似的在歡迎我們,山道兩旁的樹蔭差不多遮住了太陽,不時漏下一個個的光環(huán),像和我們著迷藏似的,多么有趣啊
我們順著山路向山頂攀登,路兩旁有栩栩如生的十八羅漢石像。
有的羅漢眉毛長的到了腳,有的羅漢的手上托著的塔像托塔李天王,還有的羅漢猙獰的可怕……我和十八羅漢和了影,但我只記住了兩個羅漢的名字,一個叫降龍羅漢另一個叫伏虎羅漢。
4、千佛山的勝景很多,不能一一去說。
漫步梨園,景色迷人。
陽春三月,花兒開放了,一朵朵,素淡嬌媚,彌漫整個梨園,那芳香,皮人心脾。
正如金代詩人段繼昌的梨花園所講:“一林輕素媚春光,透骨濃熏百合香。
”梨樹的葉子仰著,正在貪婪地吸收著陽光,還有許多杏花,四周有簇擁著柏樹、松樹,太美了
5、千佛山雖然沒有泰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但是它有自己獨特的風(fēng)格。
千佛山高21米,古稱歷山,隋代開鑿石佛后,始稱千佛山。
山上有唐代古剎興國寺,寺后千佛崖上有隋代的60余尊佛像。
千佛山的佛像是非常的多,極樂洞的石壁上,千佛崖上的佛像數(shù)都數(shù)不過來。
6、千佛山中綠樹依依,從上中呼一口新鮮的空氣,竟比喝冰鎮(zhèn)可樂還好,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山中的樹全靠從那兩個母子泉吸取營養(yǎng),茂盛成長。
山中也有許多昆蟲,有的還很漂亮,可愛。
可是也有一些有毒的昆蟲,甚至還有小蛇和刺猬。
7、秋天天高云淡,神清氣爽,正是登千佛山的好時機。
沿青石板山路拾級而上,小路兩側(cè)的樹木有紅的、有黃的、有綠的,一叢叢、一簇簇,五彩繽紛,絢爛奪目。
一陣涼爽的秋風(fēng)吹過,不時有樹葉從空中翩然落下,象一個個翻飛的蝴蝶,落在我們身上,落在蜿蜒的山路上,讓人都不忍心踩踏這些美麗的樹葉。
8、說真的,千佛山比不上泰山那樣雄偉,也比不上黃山那樣瑰麗。
但卻把我深深打動。
這次可能是我第八次來千佛山,已經(jīng)有好幾個星期沒來千佛山了。
千佛山變了模樣,它的美出乎了我的意料。
東西橫列,奇?zhèn)ド钚?,從遠處望去,猶如一架巨大錦屏。
9、雖然千佛山不高,但要爬上山頂還真不容易。
我們踩在凹凸不平的石塊山上,小心翼翼的往上爬,如果不小心就會有危險。
頂著烈日,我們終于登上了山頂,在山頂可以一覽無余濟南市的全景,我看到了千佛山最大的彌勒佛,彌勒佛雕像整體高達30米,其中佛像身高21米,被譽為“江北第一大佛”。
我們在山頂盡情的感受著迎面吹來的山風(fēng),用相機拍下了很多美麗的景色。
時間在歡聲笑語中一點一點過去了,我們趁著霞光下山。
10、我們爬到了半山腰,來到唐槐亭。
唐槐亭是由這邊這棵唐槐而得名的。
據(jù)說秦瓊曾在此拴過馬,所以又被稱為“秦瓊拴馬槐”。
傳說,秦瓊非常孝順,每年都要來為老母進香。
為了表達對母親的一片孝心,他從不騎馬上山,而將馬拴于此,由此徒步上山。
現(xiàn)在樹干已經(jīng)干枯,但是又有一幼枝從老樹中生長起來,猶如老樹懷抱嬰兒,所以人們又稱它為“母抱子槐”。
關(guān)于千佛山的詩句
濟南千佛山的古詩妙語: 晚清小說家劉鶚在他的《老殘游記》中寫道:“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里面,仿佛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shù)十里長的屏風(fēng)”。
——且不論其階級立場和衛(wèi)道士的觀點,就一部藝術(shù)作品來看,無論在語言的運用上,還是在對生活的觀察上,在細節(jié)的描繪上,與晚清同類小說相比,藝術(shù)成就比較高。
元代地理學(xué)家于欽在他的《歷山》詩中寫道:“濟南山水天下無,晴云曉日開畫圖。
群山尾岱走東河,鵲華落星青照湖”。
清代戲劇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在他的《歷下雜詠》詩中寫道:“鵲華橋上望歷山,野樹參差野草斑。
無限樓臺遮不斷,夕陽影外牧牛還”。
清代學(xué)者翁方綱在他的《千佛山》詩中寫道:“山對濟南城,人言帝舜耕。
登臨記秋晚,幾案與云平。
曾鞏文傳久,開皇象鑿成。
歷亭遙望處,寤寐倚欄情”。
清代詩人蔣士銓在他的《虞美人-游千佛山》詞二首:歷山耕者知何處,田畔山如故。
女墻如帶指城中,別露平疇尖翠二三峰。
依山鑿佛人爭拜,生怕金身壞。
不知是佛是山靈,都說城南山似佛頭青。
城中仰看山容好,山上看城小。
半城斜日二分秋,別有一分秋色在僧城。
城南馬車山前路,幾許來還去。
高人難得住山緣,卻似鵲華相望不相連”。
濟南在周代屬齊國,西魏至北宋稱齊州,千佛山俯視濟南有九座山,因此借用唐代詩人李賀《夢天》的詩句:“遙看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
詩人原描寫他夢中從月宮俯視齊州(中國)的情景。
“齊煙九點”牌坊亦成為千佛山的一處重要景點,這四個大字系歷城縣令葉圭書所題。
而牌坊背面的匾額上刻著“仰觀俯察”四個字,取自“書圣”王羲之的《蘭亭序》帖“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從屬帖中勾勒出來,放大后刻在匾上的。
古色古香的木質(zhì)牌坊“云徑禪關(guān)”坊,建于清乾隆初年,斗拱交錯,雕梁畫棟,精巧玲瓏。
坊正面四個大隸書字,古樸典雅極為耐看,是濟南已故書法家黃立孫所書。
坊南面“峰回路轉(zhuǎn)”四個字則出自濟南當(dāng)代已故書法家姜守遷之手。
穿越“云徑禪關(guān)”牌坊,迎面石壁嵌有乾隆皇帝1748年登臨歷山觀景遠眺所題《千佛山極目有作》的御碑:“分干自岱宗,岡巒雄且秀。
歷城作南屏,洪荒判早就。
偶來恣攬結(jié),望遠欣所遘。
駐輦傍云關(guān),步屟躋蘿岫。
初無五丁斧,石佛誰所鏤。
拈花或齦笑,悲物或眉皺。
其下有空洞,淙淙出乳竇。
精室筑左側(cè),琴書芳潤漱。
兩樹丁香花,芳菲綠陰茂。
開窗納煙霞,俯檻睇錦繡。
泰麓巢云處,延賞既已富。
探奇復(fù)得此,坐久消清晝。
因悟境無窮,騁懷難盡副”。
這篇關(guān)于千佛山的游記詩盡管從文學(xué)角度來說難以和歷代傳世佳作媲美,但一代君王能如此不吝筆墨贊美千佛山,卻也難能可貴。
清末濟南秀才楊兆慶在興國禪寺門口兩旁所寫對聯(lián):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 經(jīng)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
興國禪寺門左右是鐘鼓樓,在一米高多的銅制鐘上鑄鐫:“鐘聲傳三千界內(nèi),佛法揚億萬國中,利益報檀那后德,功勛酬世界和平”。
興國禪寺內(nèi)兩座殿堂之間的花墻上嵌多塊碑刻。
其中趙樸初寫“齊魯青來”四個大字。
郭沫若1959年詩作:“俯瞰齊州煙九點,踏尋崖窟佛多尊。
半輪新月天心吐,一片東風(fēng)掃雪痕”。
董必武 1964年詩作:“古寺云千佛,而今存者稀。
金身難免劫,玉宇少迎暉。
境妙原非幻,山清自得機。
人民能管領(lǐng),不藉舊時徽”。
興國禪寺內(nèi)極樂洞內(nèi)東壁曾嵌清代詩人施閨章詩碑《濟南九日登歷山》:“看山結(jié)伴太逡巡,杖策貪趨采菊辰。
天際長風(fēng)正落帽,樽前今日是閑人。
蒼巖石壁孤城影,深洞莓苔古佛身。
薄暮寒煙連海聲,華峰千丈獨嶙峋”。
描寫千佛山的詩句
千佛山 清·翁方綱山對濟南城,人言帝舜耕.登臨記秋晚,幾案與云平.曾鞏文傳久,開皇像鑿成.歷亭遙望處,寤寐倚欄情.【釋義】 千佛山正對著古老的濟南城,人們口口相傳舜帝曾在這里耕作(見《史記·五帝本紀(jì)》: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 秋天的傍晚我登上這見證悠悠歷史的千佛山作詩憑吊,書寫揮灑間山間云霧飄來蕩去,與幾案齊平,仿佛身在仙境. 北宋文學(xué)家曾鞏人齊州知州時在此作文紀(jì)念,這篇文章流傳已久(千佛山原有曾公祠,后記載相關(guān)情況的石碑不知失落何處,漸漸人們誤以為是秦瓊廟).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年號“開皇”,那時佛教延續(xù)北朝時興盛,人們紛紛在千佛山鑿石雕刻,于是有了千佛的雕像. 站在千佛山遙望大明湖中的歷下亭(大明湖南岸不遠,水中有一小島,島上有亭名為歷下亭),山水相依,湖城互繞,美不勝收,日日夜夜都想依著欄桿欣賞這美景.
形容“千佛山”的句子有哪些
原來大明湖很大的時候,離千佛山很近的,所以有個著名的景觀叫“佛山倒影”,千佛山屬于湖區(qū)景觀的一部分,現(xiàn)在的大明湖已經(jīng)被填的很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