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聲樂和合唱的名言
“合唱藝術”如四季,如人生,屬所有人,是精神的迸發(fā),心靈的貫通
-亞東
和動物有關的名人名言
1、接受某種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世界觀,甚至能夠像愛他們自己那樣去愛其他動物。
——羅爾斯頓2、即使是兇猛的野獸,如果總關在籠里,也會失去自己的勇猛本性。
——塔西佗3、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倘若未能學到以愛心對待動物的觀念,將來可能造成其人格及行為發(fā)展的偏差。
——歐美研究報告4、狗是唯一愛你甚過於你愛自己的生物。
——德國作家溫魯5、對待動物殘忍的人,對待人也必不會仁慈。
——叔本華6、動物是最可親近的朋友它們從不提問,也從不指責。
——愛略特1、有思考能力的人一定會反對所有的殘酷行徑,無論這項行徑是否深植傳統,只要我們有選擇的機會,就應該避免造成其他動物受苦受害。
——施韋澤7、一個對動物殘忍的人,也會變得對人類殘忍。
——湯瑪斯·艾奎納8、我對人權和動物權益一樣重視,這也應是全體人類該有的共識。
——林肯9、所有知識、一切的問題和答案,全都包含在狗身上。
——奧地利作家卡夫卡5、上帝所創(chuàng)造的,即使是最低等的動物,皆是生命合唱團的一員,我不喜歡只針對人類需要而不顧及貓、狗等動物的任何宗教。
——林肯10、如果我們了解狗真正的本性,并且知道如何鼓勵它們,我們就能成為更好的主人。
——依莉莎白湯瑪斯11、人類在對待低級動物和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問題上,總是存在著相似之處。
——斯賓塞12、人類和大腦之間的差別,顯然在于程度上而不是本質上的差異。
——·13、人類的愛,希望和恐懼與動物沒有什么兩樣,他們就像陽光,出于同源,落于同地。
——約翰·默爾14、人的良心要求人去幫助一切能夠幫助的有生之物,并免于去傷害任何生命;除非人能遵從這種良知,人就不能說是有道德的。
——施韋澤15、錢可以買到一條很優(yōu)秀的狗,卻買不到它搖尾的熱情。
——亨利·惠勒·蕭
名人事例和名人名言
愛迪生小時家貧, 買報做童工養(yǎng)家, 在火車上試驗失敗后, 買扇了一記耳光導致耳聾。
為研究出合適的金屬作燈絲, 愛迪生失敗了999次,被人嘲笑。
諾貝爾發(fā)明火藥是失敗了N次, 自己的家都被弄沒了。
很困就想了一點, 見諒
居里夫婦 比埃爾·居里(Pierre Curie)1859年5月15日生于巴黎一個醫(yī)生家庭里。
在他的兒童和少年時期,性格上好個人沉思,不易改變思路,沉默寡言,反應緩慢,不適應普通學校的灌注式知識訓練,不能跟班學習,人們都說他心靈遲鈍,所以從小沒有進過小學和中學。
父親常帶他到鄉(xiāng)間采集動、植、礦物標本,培養(yǎng)了他對自然的濃厚興趣,學到了如何觀察事物和如何解釋它們的初步方法。
居里14歲時,父母為他請了一位數理教師,他的數理進步極快,16歲便考得理學學士學位,進入巴黎大學后兩年,又取得物理學碩士學位。
1880年,他21歲時,和他哥哥雅克·居里一起研究晶體的特性,發(fā)現了晶體的壓電效應。
1891年,他研究物質的磁性與溫度的關系,建立了居里定律:順磁質的磁化系數與絕對溫度成反比。
他在進行科學研究中,還自己創(chuàng)造和改進了許多新儀器,例如壓電水晶秤、居里天平、居里靜電計等。
1895年7月25日比埃爾·居里與瑪麗·居里結婚。
瑪麗·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生于沙皇俄國統治下的華沙,父親是中學教員。
16歲她以金質獎章畢業(yè)于華沙中學,因家庭無力供她繼續(xù)讀書,而不得不去擔任家庭教師達六年之久。
后來靠自己的一點積蓄和姐姐的幫助,于1891年去巴黎求學。
在巴黎大學,她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勤奮地學習,經過四年,獲得了物理和數學兩個碩士學位。
居里夫婦結婚后次年,即1896年,貝可勒耳發(fā)現了鈾鹽的放射性現象,引起這對青年夫婦的極大興趣,居里夫人決心研究這一不尋?,F象的實質。
她先檢驗了當時已知的所有化學元素,發(fā)現了釷和釷的化合物也具有放射性。
她進一步檢驗了各種復雜的礦物的放射性,意外地發(fā)現瀝青鈾礦的放射性比純粹的氧化鈾強四倍多。
她斷定,鈾礦石除了鈾之外,顯然還含有一種放射性更強的元素。
? 居里以他作為物理學家的經驗,立即意識到這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放下自己正在從事的晶體研究,和居里夫人一起投入到尋找新元素的工作中。
不久之后,他們就確定,在鈾礦石里不是含有一種,而是含有兩種未被發(fā)現的元素。
1898年7月,他們先把其中一種元素命名為釙,以紀念居里夫人的祖國波蘭。
沒過多久,1898年12月,他們又把另一種元素命名為鐳。
為了得到純凈的釙和鐳,他們進行了艱苦的勞動。
在一個破棚子里,日以繼夜地工作了四年。
自己用鐵棍攪拌鍋里沸騰的瀝青鈾礦渣,眼睛和喉嚨忍受著鍋里冒出的煙氣的刺激,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提煉,才從幾噸瀝青鈾礦渣中得到十分之一克的鐳。
由于發(fā)現放射性,居里夫婦和貝可勒耳共同獲得了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6年,比埃爾·居里因車禍不幸逝世,年僅47歲。
比埃爾·居里去世后,居里夫人忍受著巨大的悲痛,接任了她丈夫在巴黎大學的物理學教授職位,成為該校第一位女教授。
她繼續(xù)放射性的研究工作。
1910年,她和法國化學家德別愛爾諾一起分析出純鐳元素,確定了鐳的原子量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她還測出了氡和其他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整理出放射性元素衰變的系統關系。
由于這些重大成就,又榮獲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成為歷史上僅有的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居里夫婦親自體驗了鐳的生理效應,他們曾不止一次地被鐳射線燙傷。
他們與醫(yī)生一起研究將鐳用于治療癌癥,開創(chuàng)了放射性療法。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她為了自己的祖國波蘭和第二祖國法國,參加了戰(zhàn)地衛(wèi)生服務工作,組織X光汽車和X光照相室為傷兵服務,還用鐳來治療傷兵,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戰(zhàn)結束后,居里夫人回到巴黎她創(chuàng)建的鐳學研究所,繼續(xù)自己的研究工作并培養(yǎng)青年學者。
晚年完成了釙和錒的提煉。
居里夫人在無任何防護設施的情況下從事了35年的鐳元素研究,加上大戰(zhàn)期間四年建立X射線室的工作,射線嚴重地損害了她的健康,引起她嚴重貧血。
1934年5月她不得不離開自己心愛的實驗室,并于1934年7月4日與世長辭。
居里夫婦一生淡泊、謙虛,不喜歡世俗的恭維與贊揚,不關心個人的名利與地位。
在發(fā)現鐳和提煉成功以后,他們不請求專利,也不保留任何權利。
他們認為,鐳是一種元素,應該屬于全人類。
他們向全世界公開他們的提鐳方法。
對他們花費十幾年制備出來的、約值十萬美元的一克多鐳,全部交給了鐳學研究所,不取分文。
對美國婦女界捐贈給她的一克鐳,也不據為私有,一半給了法國鐳學研究所,一半給了華沙的鐳學研究所。
在將鐳用于治療癌癥時,他們本可以一夜之間成為百萬富翁,但是他們商定,不要他們的發(fā)明帶來的一切物質利益。
他們辛勤勞動的目的,是為人類從新發(fā)現中獲得幸福。
門捷列夫與元素周期表 宇宙萬物是由什么組成的
古希臘人以為是水、土、火、氣四種元素,古代中國則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之說。
到了近代,人們才漸漸明白:元素多種多樣,決不止于四五種。
18世紀,科學家已探知的元素有30多種,如金、銀、鐵、氧、磷、硫等,到19世紀,已發(fā)現的元素已達54種。
人們自然會問,沒有發(fā)現的元素還有多少種
元素之間是孤零零地存在,還是彼此間有著某種聯系呢
門捷列夫發(fā)現元素周期律,揭開了這個奧秘。
原來,元素不是一群烏合之眾,而是像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按照嚴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著,怎么排列的呢
門捷列夫發(fā)現:元素的原子量相等或相近的,性質相似相近;而且,元素的性質和它們的原子量呈周期性的變化。
門捷列夫激動不已。
他把當時已發(fā)現的60多種元素按其原子量和性質排列成一張表,結果發(fā)現,從任何一種元素算起,每數到8個就和第一個元素的性質相近,他把這個規(guī)律稱為“八音律”。
門捷列夫是怎樣發(fā)現元素周期律的呢
1834年2月7日,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誕生于西伯利亞的托波爾斯克,父親是中學校長。
16歲時,進入圣彼得堡師范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系學習。
畢業(yè)后,門捷列夫去德國深造,集中精力研究物理化學。
1861年回國,任圣彼得堡大學教授。
在編寫無機化學講義時,門捷列夫發(fā)現這門學科的俄語教材都已陳舊,外文教科書也無法適應新的教學要求,因而迫切需要有一本新的、能夠反映當代化學發(fā)展水平的無機化學教科書。
這種想法激勵著年輕的門捷列夫。
當門捷列夫編寫有關化學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的章節(jié)時,他遇到了難題。
按照什么次序排列它們的位置呢
當時化學界發(fā)現的化學元索已達63種。
為了尋找元素的科學分類方法,他不得不研究有關元素之間的內在聯系。
研究某一學科的歷史,是把握該學科發(fā)展進程的最好方法。
門捷列夫深刻地了解這一點,他邁進了圣彼得堡大學的圖書館,在數不盡的卷帙中逐一整理以往人們研究化學元素分類的原始資料…… 門捷列夫抓住了化學家研究元素分類的歷史脈絡,夜以繼日地分析思考,簡直著了迷。
夜深人靜,圣彼得堡大學主樓左側的的門捷列夫的居室仍然亮著燈光,仆人為了安全起見,推開了門捷列夫書房的門。
“安東
”門捷列夫站起來對仆人說:“到實驗室去找?guī)讖埡窦?,把筐也一起拿來?/p>
” 安東是門捷列夫教授家的忠實仆人。
他走出房門,莫名其妙地聳聳肩膀,很快就拿來一卷厚紙。
“幫我把它剪開。
” 門捷列夫一邊吩咐仆人,一邊動手在厚紙上畫出格子。
“所有的卡片都要像這個格于一樣大小。
開始剪吧,我要在上面寫字。
” 門捷列大不知疲倦地工作著。
他在每一張卡片上都寫上了元素名稱、原于量、化合物的化學式和主要性質。
筐里逐漸裝滿了卡片。
門捷列夫把它們分成幾類,然后擺放在一個寬大的實驗臺上。
接下來的日子,門捷列夫把元素卡片進行系統地整理。
門捷列夫的家人看到一向珍惜時間的教授突然熱衷于“紙牌”感到奇怪。
門捷列夫旁若無人,每天手拿元素卡片像玩紙牌那樣,收起、擺開,再收起、再擺開,皺著眉頭地玩“牌”…… 冬去春來。
門捷列夫沒有在雜亂無章的元素卡片中找到內在的規(guī)律。
有一大,他又坐到桌前擺弄起“紙牌”來了,擺著,擺著,門捷列夫像觸電似的站了起 來,在他面前出現了完全沒有料到的現象,每一行元素的性質都是按照原子量的增大而從上到下地逐漸變化著。
門捷列夫激動得雙手不斷顫抖著。
“這就是說,元素的性質與它們的原子量呈周期性有關系。
”門捷列夫興奮地在室內踱著步子,然后,迅速地抓起記事簿在上面寫道:“根據元素原子量及其化學性質的近似性試排元素表。
” 1869年2月底,門捷列夫終于在化學元素符號的排列中,發(fā)現了元素具有周期性變化的規(guī)律。
同年,德國化學家邁爾根據元素的物理性質及其他性質,也制出了一個元素周期表。
到了1869年底,門捷列夫已經積累了關于元素化學組成和性質的足夠材料。
無影周期表有什么用呢
它可非同一般。
一是可以據此有計劃、有目的的去探尋新元素,既然元素是按原子量的大小有規(guī)律地排列,那么,兩個原子量懸殊的元素之間,一定有未被發(fā)現的元素,門捷列夫據此預付了類硼、類鋁、類硅、類鋯4個新元素的存在,不久,預言得到證實。
以后,別的科學家又發(fā)現了鎵、鈧、鍺等元素。
迄今,人們發(fā)現的新元素已經遠遠超過上個世紀的數量。
歸根到底,都得利于門氏的元素周期表。
相信在廣大青少年朋友中,一定會涌現出許多新的化學家,進一步打開微觀世界之謎。
二是可以矯正以前測得的原子量,門捷列夫在編元素周期表時,重新修定了一大批元素的原于量(至少有17個)。
因為根據元素周期律,以前測定的原于量許多顯然不準確。
以銦為例,原以為它和鋅一樣是二價時,所以測定其原子量為75,根據周期表發(fā)現鋼和鋁都是二價的,斷定其原子量應為113。
它正好在鈣和錫之間的空位上,性質也合適。
后來的科學實驗,證實門氏的猜想完全正確。
最令人驚異的是,1875年法國化學家布瓦博德朗宣布發(fā)現了新元素鎵,它的比重為4.7,原子量是59點幾.門捷列夫根據周期表,斷定鎵的性質與鋁相似,比重應為5.9,原子量應為68,而且估計鎵是由鈉還原而得.一個根本沒有見過鎵的人,竟然對它的第一個發(fā)現者測定的數據加以糾正,布氏感到非常驚訝,實驗的結果,果然和門氏判斷極為接近,比重為5.94,原子量為69.9,按門氏提供的方法,布氏新提純了鎵,原來不準確的數據是由于稱中含有鈉,大大減少了它本身的原子量和比重。
三是有了周期表,人類在認識物質世界的思維方面有了新飛躍。
例如,通過周期表,有力地證實了量變引起質變的定律,原子量變化,引起了元素的質變。
再如,從周期表可以看出,對立元素(金屬和非金屬)之間在對立的同時,明顯存在統一和過渡的關系。
現在哲學上有一個定律,說事物總是從簡單到復雜螺旋 式上升。
元素周期表正是如此,它把已發(fā)現的元素分成8個家族,每族劃分5個周期,每個周期、每一類中的元素,都按原子量由小到大排列,周而復始。
元素周期律一舉連中三元,使人類認識到化學元素性質發(fā)生變化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把原來認為各種元素之間彼此孤立、互不相關的觀點徹底打破了,使化學研究從只限于對無數個別的零星事實作無規(guī)律的羅列中擺脫出來,從而奠定了現代化學的基礎。
航天精英錢學森 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是與錢學森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1934年畢業(yè)于上海 交大。
1935年赴美留學,1938年在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著名專家馮?卡門指導下獲博士學位。
1943年,他與馬林納合作完成的研究報告《遠程火箭的評論與初步分析》,為美國40年代研制成功地對地導彈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論基礎。
其設計思想被用于“女兵下士”探空火箭和“二等兵A”導彈的實際設計中,所獲經驗直接導致了美國“中士”地對地導彈的研制成功,并成為后來美國采用復合推進劑火箭發(fā)動機的‘北極星”、“民兵”、“海神”導彈和反彈道導彈的先驅。
此后,錢學森又在超高速及跨音速空氣動力學、薄殼穩(wěn)定理論方面對航空工程理論有許多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
他和卡門一起提出的高速音速流動理論,為飛行器克服音障和熱障提供了依據,以他和卡門名字命名的卡門一錢學森公式成為空氣動力計算上的權威公式,并被用于高亞音速飛機的氣動設計。
由于他對火箭技術理論卓有建樹,并于1949年提出核火箭的功能設想,因而在當時被公認為火箭技術方面的權威學者。
1955年,錢學森沖破美國當局的層層阻撓回到了祖國,投身于創(chuàng)建中國航天事業(yè)當中。
1956年2月17日,他向國務院提交了一份《建立我國國防工業(yè)意見書》,最光為我國火箭技術的發(fā)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
同年10月,他又受命組建我國第一個火箭研究院——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擔任第一任院長。
接著,他長期擔任航天研制的技術領導。
在他的參與下,1960年11月我國發(fā)射成功第一枚仿制火箭,1964年6 月29日我國第一枚自行設計的中近程火箭飛行試驗取得成功。
1965年錢學森建議制訂人造衛(wèi)星研制計劃并列人國家任務,最終使我國第一顆衛(wèi)星于1970年到太空邀游。
在50年代初,錢學森把控制論發(fā)展為一門技術科學——工程控制論,為飛行器的制導理論提供了基礎。
他還創(chuàng)立了系統工程理論,并廣泛應用。
由于錢學森在中國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國際理工研究所向他頒發(fā)了小羅克韋爾獎章;1991年 10月,我國政府授予他“杰出貢獻科學家”的稱號。
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維也納拜見當時的大音樂家莫札特。
此人其貌不揚,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鋼琴身手,連被譽稱神童的莫札特亦為之驚嘆。
立即向在場的朋友說:“此年青人必為樂壇掀起狂瀾。
” 莫札特的預言不到十年立即應驗,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貝多芬。
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國科隆附近萊茵河畔的波昂。
他的父親約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時代貝多芬毫無幸??裳?。
~慘遭鞭笞的童年聲聲疼~ 他的父親希望兒子成為第二個神童,以便靠他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強迫他學習鋼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
就在這樣凄慘痛苦命運下,貝多芬渡過了童年。
貝多芬天賦過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練,程度愈來愈高,連他的老師都自嘆弗如。
十二歲時貝多芬受聘為宮廷古鋼琴與風琴樂師,也負起了養(yǎng)家責任。
在宮廷中貝多芬遂漸受到重視,但他心懷遠大,在一七八七年遠赴維也納投拜莫札特。
但很不幸,他的母親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親就去世了。
這對貝多芬打擊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為了實現理想,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維也納。
此次華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為了報答,貝多芬日后寫出了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三獻給了華德斯坦。
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受教於海頓門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茲貝格與薩里耶里等名師求教,尤其是后者,他學了有十年之久。
~掙脫束縛 追求自由~ 一七九五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當時他親自彈奏自己寫作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維也納市民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聞遐邇。
他的「第一號交響曲」是后來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鋼琴三重奏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與作曲家的雙重聲譽。
此后五年,他又寫作了第一號到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
以及第一號到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一七九九年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
他憑著神奇的想像力,接連寫作了震驚樂壇的名作。
在這些作品中,彌漫著生命的歡愉與熱情,而且表現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連莫札特都束縛的嚴格形式。
貝多芬在一帆風順之際,聲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運降臨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聾的疾病。
~聽不見聲音的巨人~ 這是很殘酷的打擊,為了怕人發(fā)覺他耳聾,貝多芬逐漸離群索居,自己變得愈來愈孤僻。
而在此時,他與一名十七歲少女朱麗葉塔.古奇阿帝相戀。
著名的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月光」就是他們相戀的作品。
一八零二年貝多芬遷到離維也納車程一小時的海利金寧靜村莊作曲,他在那里完成了第二號交響曲。
但耳疾惡化使他痛苦萬分,因而他寫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遺書,陳述悲慘遭遇與不幸。
后來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學觀重建信心。
「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頭苦干」。
此時他回到維也納,樂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寫出了雷霆萬鈞的第三號「英雄」交響曲。
此曲原想獻給拿破侖,但因拿破侖加冕稱帝,貝多芬憤而涂掉拿破侖的名字,改稱為「英雄交響曲」。
同年,貝多芬又寫作了極出色的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
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
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熱情」與獨一無二的歌劇「費黛里歐」。
在這一連串作品中他表現出真正的功力,如「華德斯坦」與「熱情」使世人如癡如醉。
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一八零八年貝多芬同時發(fā)表了第五號交響曲「命運」與第六號交響曲「田園」。
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
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杰作。
~藏著熱情的火山~ 貝多芬的內心蘊藏著無窮的感情,細膩、超凡、和諧、十全十美。
貝多芬有意將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
如第五號「命運」,一開始的主題動機就是命運之神用力敲門,第六號「田園」更可察覺出貝多芬有意對大自然的描繪第一樂章他即標明了「令人心曠神怡的鄉(xiāng)間」字眼。
一八零九年拿破侖攻占維也納,王子公孫紛紛逃難,貝多芬經濟陷入困境。
在戰(zhàn)火彌漫的日子里,他依然留在維也納,苦心創(chuàng)作,他的「皇帝」協奏曲就是在隆隆炮聲中寫出的。
由於「命運」與「田園」首次演奏并未獲得維也納人民的青睞,貝多芬有心離去前往德國,但因魯道夫公爵、羅伯高維茲王子與金斯基公爵三人極力挽留,他才留下。
日后,貝多芬寫作「大公鋼琴三重奏」題獻給這些恩人。
~樂聲飛入平常百姓家~ 自法國革命后歐洲空氣為之一新,個人自由與人權因而確定。
貝多芬亦把音樂平民化了,將音樂從貴族中帶入全民化。
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
拿破侖兵敗,維也納又恢復歡樂的氣氛。
一八一二年貝多芬在傷兵救濟音樂會上首演「第七號交響曲」與「第八號交響曲」,非常轟動。
他又博得維也納人民的尊敬。
貝多芬從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間,肉體蒙受失聰的慘境,但在這十一年的歲月里,他的創(chuàng)作豐富,歷史價值 史無前例。
他寫出了人類音樂寶藏中光芒萬丈的珍品。
他的「第七號交響曲」沒有標題,華格納認為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熱情奔放的終樂章。
「第八號交響曲」是他九大交響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達觀而超然的態(tài)度瀏覽人生。
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
那時他已屆壯年對人生有更透徹的領悟,此后寫作的音樂,除了震古鑠今的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和「莊嚴彌撒曲」外,全是鋼琴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曲,這全是有內在的與深邃的精神意境。
~樂圣不擅人間事~ 由於弟弟卡爾一八一四年去世,貝多芬又負起了監(jiān)護養(yǎng)育侄兒的責任。
但領養(yǎng)過程與事后侄兒給他帶來的問題讓他吃了不少苦頭。
總之他無法將愛心轉移到他侄兒身上。
貝多芬對與人如何相處的道理完全崩潰。
樂圣貝多芬變得更加消沈,同時身體狀況更加嚴重,經濟十分拮據。
那時他正全力創(chuàng)作兩大作品--「莊嚴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
尤其前曲是為了魯道夫被任命為大主教登基典禮時演奏的使用。
正因責任重大,他花了約五年的時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
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號交響曲」首演,將他的聲望又推到新頂點。
「第九號交響曲」的「快樂頌」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詩「快樂頌」。
他早年就有此念頭,經過了三十二年終於達成心愿。
「第九號交響曲」的成功為他帶來了一生最大的榮耀與歡欣。
「第九號交響曲」預演時貝多芬親自指揮,但因耳聾無法進行,秩序大亂,因此正式公演時由烏姆勞夫指揮。
貝多芬仍在舞臺上背對聽眾指導。
當全曲演奏甫畢,聽眾深受感動,高聲歡呼,掌聲如雷,但貝多芬毫無知覺,還是經過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場面,含淚答禮。
這是貝多芬最后一次公開露面,他在不知不覺下患了肝病,時日就度過在病情益漸嚴重的日子里。
他那即將遠離塵世的心靈,反而趨於寧靜。
這時貝多芬好像在稀薄,純凈的高空中,俯視自己即將拋開的世界。
寫作了五首最后的弦樂四重奏曲。
這些室內樂是他最后的作品,也是貝多芬留給世人的遺囑。
對萬世證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最后的春雷響起了~ 貝多芬的余生已經不多,單是一八二六年就動了四次手術,但病情未見好轉。
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維也納突然下了一場大風雪,伴著震耳欲聾的春雷,此時貝多芬握緊右拳,咽下了最后一口氣。
根據古老的記錄,貝多芬的葬禮在三月二十九日舉行,約有兩萬名以上的維也納市民參加護送到舉行追悼彌撒的雅瑟爾教堂......
描寫合唱的語句
當生活像一首歌那樣輕快流暢時,笑顏常開乃易事;而在一切事都不妙時仍能微笑的人,才活得有價值。
——【德】威爾科克斯 生活就是面對真實的微笑,就是越過障礙注視將來。
——【法國】雨果.只用微笑說話的人,才能擔當重任。
——西諺微笑乃是具有多重意義的語言。
——【瑞士】卡爾·施皮特勒聲音能引起心靈的共鳴(威·柯珀)講述生活折聲音沒有不和諧的)柯爾律治)無論什么聲音,總是有人愛聽的,正如最難吃的點心對有些人來說也是可口的一樣(本·瓊森)聲音聽起來應當象意念的回音(蒲柏柏)聽覺健全者聽起聲音來比吃口香糖還覺甘甜(梭洛)把握好語意,語言就會把握好自己(劉·卡羅爾)
音樂家有關合唱的名言有嗎
合唱藝術不僅是一個國家音樂水平的標志,也是提高國民音樂素質的最佳途徑—————————王次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