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生命意義的感人故事(名人的)
一、“當代保爾”張海迪 張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東半島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
5歲時因患脊血管瘤,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覺,生活不能自理。
但是身殘志堅的張海迪沒有放棄生命更沒有放棄生活,她一面以堅強的毅力與決心同病魔作斗爭,一面用勤奮的學習和工作延續(xù)生命。
她不僅自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而且還自學了大學英語專業(yè)。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先后翻譯了、和,創(chuàng)作了、、等一百多萬字的作品。
她刻苦學習潛心鉆研了、、等十幾種醫(yī)學書籍。
她用學到醫(yī)學知識和針灸技術,為周圍群眾治病達一萬多人次。
她還學過無線電技術、音樂、繪畫和書法等多門類知識與學科,以此做為人民服務的本領。
被譽為“當代保爾”。
二、輪椅上的霍金 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曾先后畢業(yè)于和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并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shù)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還被稱為“宇宙之王”。
1989年獲得英國爵士榮譽稱號。
他是英國皇家學會學員和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63年,霍金教授被診斷患有肌肉萎縮癥,即運動神經(jīng)病。
被醫(yī)生預言只能活兩年的霍金,憑借強烈的使命感和極其堅強的意志支持到了今天并取得卓越成就。
霍金不愿意人們把他當做一個殘疾人看待,他自己也在淡化殘疾,但他的的確確是個殘疾人,而且是個重度殘疾人,我們不能不說他的魅力很大的成分正是來自于人的殘疾。
人們在地球上各個角落里尋覓不見的東西、在太空飛行器上求索不盡的謎團,霍金坐在輪椅上回眸一望,便洞穿了時間和宇宙的起源,再向前一展望,便又極具前瞻性地預言到了它們的歸宿。
霍金的一生,是人類意志力的記錄,是科學精神創(chuàng)造的奇跡。
三、無臂鋼琴王子劉偉 無臂鋼琴王子劉偉12歲時玩捉迷藏,摔靠在了10萬伏的高壓線上,失去了雙臂。
此后,他學會了用腳自理生活并進入了北京市殘疾人游泳隊。
兩年之后,劉偉在全國殘疾人游泳錦標賽上獲得了兩金一銀。
到高三時,成績優(yōu)異的他又放棄了高考,改學音樂,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用腳彈鋼琴的人。
參加某電視臺的“達人秀”比賽,讓他幾乎一夜成名,他的經(jīng)歷讓很多人只能用“震撼”來形容自己的感受。
而他那句“我的人生只有兩條路,要么趕緊死,要么精彩地活著”鼓舞了很多人。
四、盲人歌手楊光 楊光,來自中國哈爾濱的一位盲人男孩,一位才華橫溢的選手,但其身世且頗多曲折,聽后不禁會讓人潸然淚下。
他8個月就因為病而雙目失明,也就是說他還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時候就走進了黑暗的世界里,他的腦海里根本就沒有關于這個世界的任何影像記憶,直到現(xiàn)在,他的頭腦里沒有任何顏色的概念;但他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表露出來,他三次進京闖蕩,但在他先后三次進京闖蕩的過程中他相繼失去了三位親人--爺爺、奶奶和爸爸,現(xiàn)在,他只能和年屆六旬的母親相依為命。
但是他人如其名,多年來楊光用音樂詮釋他心中的世界,他以樂觀的方式尋找色彩,在音符中描繪著美好的生活。
楊光這位快樂的盲人,在星光大道的舞臺上,他是用音樂唱出人的心靈、情感的美好、生活的恩賜。
五、“千手觀音”邰麗華 邰麗華兩歲那年,因高燒而失去了聽力。
小時候剛進聾啞學校時,一堂“律動課”對她后來從事舞蹈事業(y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天,老師踏響木地板上的象腳鼓,把震動傳給站在地板上的學生,讓孩子們由此知道什么是節(jié)奏。
當同學們?yōu)槟_下變化無窮的震動興奮不已時,小麗華已全身匍匐在地板上,她指著自己的胸口告訴教師:“我喜歡
”她努力地感受不同的震動,嬌小的身體隨之擺動。
她突然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屬于她的語言。
在婀娜的舞姿背后,對于邰麗華,她付出了比常人多好幾倍的辛苦。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她頑強的毅力讓我們感動,讓我們心靈受到猛烈的撞擊。
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她的舞蹈事業(yè)中,她將自己變成了一只旋轉的陀螺,24小時中除了基本的吃飯和睡覺時間,其他一切時間都是在舞蹈。
找不準節(jié)拍再練,動作不對再改,一次又一次,爬起,摔到,爬起......以至小腿上六下了一道又一道請黑的傷疤。
憑著執(zhí)著的努力和天賦,邰麗華在15歲時,就隨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出國演出了。
她說過:“殘疾不是缺陷,而是人類多元化的特點。
殘疾不是不幸,而是不便。
殘疾人,也有生命的價值。
愈是殘缺,愈要美麗
”
給幾個有關生命頑強的名人事例
史鐵生:21歲時候雙腿癱瘓。
1981年,患嚴重的腎病。
1998年開始做透析。
他說自己“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在寫作”。
他的著名散文《我與地壇》鼓勵了無數(shù)的人.張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東半島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
5歲時因患脊血管瘤,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覺,生活不能自理。
但是身殘志堅的張海迪沒有放棄生命更沒有放棄生活,他一面以堅強的毅力與決心同病魔作斗爭,一面用勤奮的學習和工作延續(xù)生命。
霍金:其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
他因患盧伽雷氏癥(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禁錮在一張輪椅上達2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yōu)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
關于生命的名人名言大全
海倫凱勒20世紀,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倫·凱勒,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女性,一共度過了自己生命中的88個春夏秋冬,獨自熬過了87年那些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絕歲月。
然而,正是這樣一個被迫把自己幽閉在盲聾世界里的人,竟然奇跡般的畢業(yè)于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女子學院;并用自己生命的全部力量四處奔走,建立起了一家家盲人,聾啞人的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之一。
海倫.凱勒創(chuàng)造這一奇跡,全靠她那一顆不屈不撓的心。
海倫接受了生命殘酷的挑戰(zhàn),用自己所有的愛心去擁抱世界,以驚人的頑強的毅力面對人生刻意制造的困境,終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屬于人生,屬于自己的光明面,最后又把慈愛的雙手伸向全世界。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國20世紀著名的盲聾女作家和演講者,她憑借堅強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學的拉德克里夫學院,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大學教育的盲聾人,曾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人類十大偶像”之一,被授予“總統(tǒng)自由獎章”。
次年,被推選為世界十名杰出婦女之一。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切.本書中收錄的《我的人生故事》,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杰作”。
海倫.凱勒,可惜自幼因病成為盲聾人,但她自強不息,克服巨大的困難讀完大學。
一生寫了十幾部作品,同時致力于救助傷殘兒童、保護婦女權益和爭取種族平等的社會活動。
1964年獲總統(tǒng)自由勛章。
她的事跡曾兩次被拍成電影。
名人珍惜生命的故事
輪椅上的勇士 霍金是誰
他是一個大腦,一個神話,一個當代最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一個科學名義下的巨人……或許,他只是一個坐著輪椅、挑戰(zhàn)命運的勇士。
一次,霍金坐輪椅回柏林公寓,過馬路時被小汽車撞倒,左臂骨折,頭被劃破,縫了13針,大約48小時后,他又回到了辦公室投入工作。
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霍金卻力圖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
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這聽起來有點好笑,在他已經(jīng)完全無法移動之后,他仍然堅持用唯一可以活動的手指驅動著輪椅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橫沖直撞”;當他與查爾斯王子會晤時,旋轉自己的輪椅來炫耀,結果軋到了查爾斯王子的腳趾頭。
當然,霍金也嘗到過“自由”行動的惡果,這位量子引力的大師級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下,躍入輪椅,幸運的是,每一次他都頑強地重新“站”起來。
1985年,霍金動了一次穿氣管手術,從此完全失去了說話的能力。
他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極其艱難地寫出了著名的《時間簡史》,探索出宇宙的起源
珍惜生命的名人故事
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
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
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
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
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nóng)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
她還自學針灸醫(yī)術,為鄉(xiāng)親們無償治療。
后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zhàn)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做斗爭,經(jīng)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
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fā)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并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先后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shù)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
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
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fā)給散文作品。
最近,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即將問世。
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chuàng)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后自學了十幾種醫(y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jīng)驗的醫(y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y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