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真善美的名言警句
真實的善是每個人的心靈所追求的,是每一個人作為 他一切行為的目的的._ ——柏拉圖 在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都永遠(yuǎn)是美好的東西,那便是真理。
(托爾斯泰)真理是喜歡公開交易的。
——莎士比亞真理和正義有多種形式,它們和人的種族一樣繁多,和時代、氣候一樣變化無常但它們的本質(zhì)到處都是一樣的;在翻天覆地的情況下,我需要抓住的正是這個不可摧毀的一致點。
幸福的規(guī)律在一切人之間有它的共同之點,對于每個人來說,是他們道德發(fā)展的最高規(guī)律。
這種發(fā)展經(jīng)常變化,但規(guī)律是不變的。
——如果你想獨占真理,真理就是要嘲笑你了。
——羅曼·羅蘭最偉大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
——托爾斯泰拳頭是打不倒真理的。
——高爾基真理就像勞動汗水一樣,總是有一股強烈的氣味。
——高爾基真理的一邊是自由,另一邊卻是限制。
——如果你不等待著要說出完全的真理,那末把真話說出來是很容易的。
——泰戈爾如果你把所有的錯誤都關(guān)在門外,真理也要被關(guān)在外面了。
——泰戈爾真理若是穿多了衣服,它反而顯得俗不可耐了。
——泰戈爾無言純潔的天真,往往比說話更能打動人心。
——莎士比亞《冬天的故事》不管是多么值得尊敬的人,我也決不會為他而顛倒黑白,把好說成壞。
——泰戈爾《一個女人的信》■惡往往是曇花一現(xiàn)的,都要和作惡者一同滅亡;而善,則永世長存。
(狄更斯《我們共同的朋友》)大量的善和大量的惡,總是混合在一起,交互錯綜著的。
——狄更斯《游美札記》與善人行善會使其更善,與惡人行善會使其更惡。
——羅曼·羅蘭《彌蓋朗琪羅傳》所有的人好象總是帶有兩重性的。
在他們的胸腔里仿佛有一副天平,他們的心就好像天平的指針,在稱善的和惡的重量時,指針一會兒傾向這一邊,一會兒傾向那一邊。
——高爾基《三人》凡對別人有害的事都是錯的。
——托爾斯泰《戰(zhàn)爭與和平》■啊,美呀,在愛中找你自己吧,不要到你鏡子的諂諛中支找尋。
(泰戈爾《飛鳥集》)玫瑰是美的,……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樸素是美的必要條件。
——托爾斯泰《名人名言錄》認(rèn)為美就是善,這完全是一種錯覺。
——托爾斯泰《克萊采奏鳴曲》人們是為著美而生活在真理和自由之中,誰能更虛懷若谷地?fù)肀澜?,誰更深切地?zé)釔凼澜?,誰說是最優(yōu)秀的;誰是最自由的,誰也就是最優(yōu)秀的,在他們身上,才會有最大的美。
——高爾基《母親》應(yīng)該學(xué)會在無價值的事物中尋找美好的東西。
——高爾基《公墓》只有那些無法把自己充分沉浸在美中的人們,才會鄙視美,把它看作一個感官的對象。
——泰戈爾《孟加拉掠影》■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將它留傳到遙遠(yuǎn)的后世。
(《莎士比亞戲劇集》)莊嚴(yán)和高貴的氣質(zhì),只有蘊藏著豁達(dá)和崇高胸襟的人的靈魂才能表達(dá)出來。
——狄更斯《圣誕故事集》人類的生活對于德,正像對于才一樣,無疑是一個最終的考驗,一個更為美好的世界都需要它們。
——巴爾扎克《鄉(xiāng)村醫(yī)生》漂亮的詞句可以導(dǎo)致品德端正,但是品行不端正的人只能用漂亮的詞句來說謊。
——羅曼·羅蘭《母與子》保護(hù)一個受侮辱的女人是每一個男人的天職。
——托爾斯泰《戰(zhàn)爭與和平》樸素、平凡、善于在危險中看到同危險迥不相同的東西,這一切構(gòu)成了士兵的美質(zhì)和優(yōu)點。
——《托爾斯泰傳》一切美好的品質(zhì),都是從太陽的光線和母親的奶汁中生長出來的。
——高爾基《意大利童話》崇高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的狂風(fēng)暴雨之中。
——《泰戈爾評傳》
什么是真善美用文言文說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關(guān)于真善美的古詩文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 注釋譯文山不在于高低,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淺,有了蛟龍就有靈氣。
這是間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
苔蘚的痕跡碧綠,長到臺階上,青蔥的小草映入竹簾里。
(與我)談笑的都是博學(xué)的人,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
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琴,閱讀佛經(jīng)。
沒有(嘈雜的)奏樂的聲音擾亂雙耳,沒有(繁雜的)官府公文使身體勞累。
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它們都很簡陋,但居住的人都很有名,所以就不感到簡陋了)。
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