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現(xiàn)代著名詩人。
什么和什么是他詩中出現(xiàn)最多的兩個意象
“黎明和太陽”,艾青始終如一地?zé)崆楦桧炛?、朝霞、黎明、曙光、春天、火焰、生命、紅旗和勝利。
這組意象是艾青詩中出現(xiàn)最多的意象。
首先,它們是中國光明前途的象征;其次,也是對革命戰(zhàn)斗者精神源泉和其前進動力的解釋;第三,這組意象也是寄寓著詩人追求真理,挑戰(zhàn)舊社會,向黑暗勢力搏擊,向美好明天進發(fā)的思想趨向。
艾青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詩人他曾說詩是什么詩給人類什么
艾青說是人類向未來寄發(fā)的信息給人類以朝向理想的勇氣。
這是詩美的一種本質(zhì)。
詩美史車輪前進的滾動中閃現(xiàn)出來,在新的事物與舊的事物的搏斗中閃現(xiàn)出來。
艾青,太陽。
從遠古的墳塋,從黑暗的年代。
從人類死亡之流的那邊,震驚沉睡的山脈,若火輪飛旋于沙丘之上,太陽向我滾來。
它以難遮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使高樹繁枝向他舞蹈。
使河流帶著狂歌奔向它去。
當(dāng)它來時,我聽見冬蟄的蟲蛹轉(zhuǎn)動于地下。
群眾在曠場上高聲說話。
城市從遠方用電力與鋼鐵召喚它。
于是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開。
陳腐的靈魂,擱棄在河畔。
我乃有對于人類再生之確信,1937年春。
請補全下面的名人名言現(xiàn)代著名詩人艾青說詩是人類什么什么
詩是人類向未來寄發(fā)的信息;詩給人類以朝向理想的勇氣
我國著名詩人艾青原名
艾青的詩歌《綠》運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學(xué)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處都是綠色,樹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風(fēng)的春拂下來回擺動,風(fēng)是綠的,水是綠的,世界充滿了綠。
綠是生命的顏色,是生命的象征。
背景:一九七九年二月,艾青率領(lǐng)的全國詩人訪問團,同他一起在廣州、???、三亞、湛江、上海等地參觀訪問,他同人談詩,共同參觀,在天涯海角拾貝,在長途汽車里講笑話,他的《盆景》、《綠》、《天涯海角》、《海水和淚水》、《仙人掌》、《鹿回頭》、《候鳥》、《回聲》、《揀貝》、《神秘果》、《沉思》、《盼望》、《船與海員》、《希望》等等就是這時期寫的。
綠是自然的顏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樂
。
艾青先生的名詩《綠》,更是寫出了綠的搖曳、綠的美幻,綠的聞風(fēng)而動,乃至綠的生命。
綠色”真是具有永恒的魅力
不知道能不能幫上你的忙已經(jīng)有人問過了,轉(zhuǎn)自他人。
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有哪些
艾青的主要意象 意象在古代被看成是心與結(jié)合,情與景的交融,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
在西方現(xiàn)代派的理論中,意象被看成是純主觀的產(chǎn)物,艾青更多的受到西方浪漫派的影響,認為意象是純感觀的,是具體化的感覺。
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陽。
“土地”這個意象,凝聚著詩人對祖國以及對大地母親深沉的愛,對祖國命運深沉的憂患意識。
愛國主義是艾青作品中永遠唱不盡的主題,把這種感情表達地最為淋漓盡致的,是他的《我愛這土地》。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這兩句詩真實而樸素,卻是來自詩人內(nèi)心深處,來自民族生命深處,具有不朽的藝術(shù)生命力。
在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就是人民的化身,是中國農(nóng)民的化身,不僅流露出艾青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熱愛,同時還有對他們命運的關(guān)切與探索。
“太陽”的意象表現(xiàn)了詩人靈魂的另一面:對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熱烈的不息的追求。
在詩人眼中,“太陽”這一永恒主題,是中國光明前途、也是中國必勝信念的象征,它蘊涵著詩人對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這一時期,寫的最好的光明頌有《向太陽》和《黎明的通知》。
《向太陽》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歌頌了抗日解放戰(zhàn)爭給民族帶來的新生,揭示了中國革命前進的方向,寄托了詩人對光明、理想的熱切追求。
《黎明的通知則》是以一個更加樂觀、明朗的調(diào)子宣告著新時代的來臨。
詩人艾青為什么給一個保姆寫詩,表達了他怎樣的情感,大堰河 我的保姆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現(xiàn)代詩人艾青于1933年1月14日寫的一首詩。
作者通過對自己的乳母的回憶與追思,抒發(fā)了對貧苦農(nóng)婦大堰河的懷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贊美之情,從而激發(fā)人們對舊中國廣大勞動婦女悲慘命運的同情,對這“不公道的世界”的強烈仇恨。
1932年,詩人因加入左翼美術(shù)家聯(lián)盟被捕,以“宣傳與三民主義不相容主義”罪被判入獄6年。
在獄中他寫下了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詩人通過這首獻給保姆大堰河的詩篇,敘述了這位普通中國婦女平凡而坎坷、不幸的一生,表達了對這位偉大母親由衷的感恩之情。
大堰河,也是千千萬萬中國母親的代表,正是這片如同慈母一樣寬闊的土地和這個偉大的祖國,盡管她受盡欺辱,滿身瘡痍,歷盡滄桑,然而卻永遠不失母性和母愛偉大的光輝詩歌飽含深情,反復(fù)詠唱,如泣如訴。
讀到令人奮進、發(fā)人深省的詩句時,我們不禁想到了我國現(xiàn)代詩人艾青的名言
當(dāng)你讀到了令人奮發(fā)圖強的翻身醒的詩句,你不僅想到了現(xiàn)代的詩人,確實是這樣的,非常的有感而發(fā)。
三十年代一位著名詩人看見艾青說,這位詩人是誰
一、賞析:艾青在詩集《北方》的序文中說:“我是酷愛樸素的,這種愛好,使我的情感毫無遮蔽,而我又對自己這種毫無遮蔽的情感激起了愉悅。
很久了,我就在這樣的境況中寫著詩。
”這短短的幾句真誠的自白,對于了解這首長詩乃至艾青一生的詩,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提示。
《北方》這首詩最為鮮明的藝術(shù)特色就是樸素,情感毫無遮蔽。
記得半個世紀(jì)之前,第一次展讀這首詩時,開頭四行作為小引的詩,就吸引住了我,覺得十分親切自然,它熱熱地貼近了我的未開墾的心靈:“一天\\\/那個科爾沁草原上的詩人\\\/對我說:\\\/‘北方是悲哀的。
’”這四行詩仿佛輕輕打開了一扇門,一步就跨進了無邊無際使我日夜眷念的北方廣闊的天地,并喚醒了我的全部沉睡的近于詩的情感。
我不久寫了《鄂爾多斯草原》,《北方》激起了我寫詩的熱情。
當(dāng)年我當(dāng)然不會曉得這位“科爾沁草原上的詩人”是端本蕻良。
對于他,北方無疑是最熟悉的,他一句深情的話就將北方的魂靈帶 血帶淚地剖露了出來。
而艾青把寫小說的端木稱為詩人,也是很有深意的。
真的,在當(dāng)年能說出“北方是悲哀的”這一句話,就應(yīng)當(dāng)被尊為詩人。
端木和艾青說的“北方是悲哀的”,是一個很深很深的真實的境界,至少在我當(dāng)時的感覺上,它絕不僅僅指荒涼的大自然的景象而言,還有著更深的寓意,“悲哀”和“北方”是兩個平凡的詞,但這兩個詞一旦命運地關(guān)聯(lián)在一起,就成為一聲深情的呼喚,還有著歷史的可感的深度。
這是生命的自來的語言,只能是這么樸素。
一首詩,這般親切和自然地寫來,在五四以來的新詩史上還是第一次吧
“這難道是詩的語言
”當(dāng)年就有人提出過這個詰難。
“不錯\\\/北方是悲哀的”。
詩人用親切的口語寫這首詩,跟他著意要無遮蔽地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感的意向一致,他只能這么寫,甚至帶著挑戰(zhàn)的姿態(tài)。
排斥了華麗的矯飾,棄絕了空洞的說教語言,采用鮮活的有彈力和流動感的語言和語調(diào),這正是現(xiàn)代詩應(yīng)當(dāng)有的藝術(shù)要素。
困此,對于當(dāng)年初學(xué)寫詩的青年是最有魅力和啟迪的。
它引導(dǎo)了一代人寫起這樣的帶有散文美的自由詩。
艾青式的自由體詩不是離開了詩,而是更真切地體現(xiàn)了詩。
當(dāng)我們誦讀這首《北方》,便能理解詩人為什么要如此分行:“北方是悲哀的\\\/而萬里的黃河\\\/洶涌著混濁的波濤\\\/給廣大的北方\\\/傾瀉著災(zāi)難與不幸;\\\/而年代的風(fēng)霜\\\/刻劃著\\\/廣大的北方的\\\/貧窮與饑餓啊。
”只能一口氣讀下去,不能喘息和停頓,讀者的心只能與詩人坦誠的情感一起搏動。
詩的語調(diào)是沉緩的,有力的,不但沒有分行的感覺,吟讀時,還深深體會到這些起伏的詩行正是起伏的情感的律動。
沒有腳韻,更沒有那些外國學(xué)院派的“頭韻”和“腰韻”。
然而讀艾青的詩(不僅指《北方》),我們?nèi)阅茏匀坏刈x出它內(nèi)在的有撼動感的深沉的節(jié)奏。
艾青的自由詩,其實是有著高度的控制的詩,它的自由,并非散漫,它必須有真情,有藝術(shù)的個性,有詩人創(chuàng)造的只屬于這首詩的情韻,這樣才顯現(xiàn)出一個渾然一體,可以讓讀者沉浸其中,呼吸其中的廣大境界。
艾青為什么執(zhí)著地寫《北方》這樣情境的詩,還在創(chuàng)作中“激起了愉悅”
一方面說明藝術(shù)創(chuàng)作本身有著創(chuàng)造者的那種開創(chuàng)陌生境界的愉悅,但我以為,艾青當(dāng)時還有另一種近乎挑戰(zhàn)者的愉悅,這就是他從當(dāng)年流行的理念中沖出來,獲得解脫,這也是一種愉悅。
那些年(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有的詩無真情實感,只憑借空洞的叫喊以達到懾服讀者的聲勢。
也還有另一些詩,無病呻吟,有病更呻吟,他們在孤獨中制作精巧的詩自慰。
艾青的全部詩沒有一行是呻吟的,盡管有著那么深重的悲哀(民族的,個人的)。
有悲哀而不呻吟,必須具有堅強的性格(艾青的性格中還有倔犟和直硬的素質(zhì))。
不論是空洞的吶喊,還是空洞的呻吟,毫無疑問,都是理念的抽象的非詩的制作。
而健康的詩總是樸素的,它絕對不需要用莊嚴的概念和美麗的詞藻來裝飾。
因而當(dāng)年寫樸素的詩,也是十分敏感的一種美學(xué)領(lǐng)域的戰(zhàn)斗。
艾青在論詩的文章里多次談到了這一點。
讀艾青的詩,特別是這首《北方》以及他在北方寫的那些短詩,一點感覺不出詩人和他的詩與讀者之間有任何的隔閡,有什么心理上的距離,形成了感情的直接的交流。
比如寫北方的自然的景象,沒有浮夸,沒有虛擬,讀者真正有置身其中的實感 ,并感受到了民族的深遠的苦難與土地的蒼茫所帶來的令靈魂驚醒的沉重感。
詩人最后的幾十行詩,悲哀升華為巨大的力量,且有著深雋的哲思:“我愛這悲哀的國土,\\\/它的廣大而瘦瘠的土地\\\/帶給我們以淳樸的言語\\\/與寬闊的姿態(tài),\\\/我相信這言語與姿態(tài)\\\/堅強地生活在大地上\\\/永遠不會滅亡;\\\/我愛這悲哀的國土,\\\/古老的國土\\\/——這國土\\\/養(yǎng)育了為我所愛的\\\/世界上最艱苦\\\/與最古老的種族。
”這十幾行沉重的詩句,道出了艾青的胸懷與氣質(zhì)。
《北方》的語言和情境,以及它顯示的寬闊的姿態(tài),正是悲哀而古老的國土和種族賦予詩人塑造這首詩的靈魂。
《北方》所以能影響一代青年的心靈,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它是一首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操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