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我的古文名言
1、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舉成名。
——司馬遷 2、去留無意,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幽窗小記》 3、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 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李白 5、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舊唐書·魏征列傳》 6、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 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蘇軾 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論語》 9、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謂不朽。
——《左傳》 10、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論語》 11、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三國演義》 12、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唐·王勃 13、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孟子·梁惠王下》 14、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劉備 15、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
——黃睎 16、以家為家,以鄉(xiāng)為鄉(xiāng),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 17、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 18、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 19、吾日三省乎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論語》 20、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
——劉鶚 21、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
——蘇軾 22、百川東到海,何時復(fù)西歸
少壯不盡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長歌行》 23、君子憂道不憂貧。
——孔丘 24、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孟子·告子下》 25、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 26、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 27、丹青不知老將至,貧賤于我如浮云。
——杜甫 28、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易經(jīng)》 29、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 30、百學須先立志。
——朱熹 31、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林則徐 3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 3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罕》 34、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中庸》 35、操千曲爾后曉聲,觀千劍爾后識器。
——劉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關(guān)于人生哲理的古文名言
生,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生而取義者也。
——孟軻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屈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司馬遷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事莫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
——王充我能舍棄一切,但是不能舍棄黨,舍棄階級,舍棄革命事業(yè)。
我有一天生命,我就應(yīng)該為它們工作一天
——方志敏為了保存一個人的生命,而背叛了千萬人的解放事業(yè),遭到千萬人唾棄,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王若飛既異想天開,又實事求是,這是科學工作者特有的風格,讓我們在無窮的宇宙長河中去探索無窮的真理吧
——郭沫若為著追求光和熱,人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愛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
——巴金只有在斗爭中無所畏懼,才能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把自己雕塑成器。
——張志新我生為真理生,死為真理死,除了真理,沒有我自己的東西。
——王若飛理直氣壯,永遠不怕真理,勇敢地擁護真理,把真理告訴別人,為真理而戰(zhàn)斗。
——劉少奇懷疑并不是缺點。
總是疑,而并不下斷語,這才是缺點。
——魯迅一時強弱在于力,千秋勝負在于理。
——曹禺只有忠實于事實,才能忠實于真理。
——周恩來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
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
——我們只愿在真理的圣壇之前低頭,不愿在一切物質(zhì)的權(quán)威之前拜倒。
——郭沫若真理,哪怕只見到一線,我們也不能讓它的光輝變得暗淡。
——李四光為真理而斗爭是人生最大的樂趣。
——布魯諾要堅持真理——-不論在哪里也不要動搖。
——赫爾岑誰若想在困厄時得到援助,就應(yīng)在平日待人以寬。
——薩迪任何一個可信的道理都是真理的一種形象。
——布萊克真理的小小鉆石是多麼罕見難得,但一經(jīng)開采琢磨,便能經(jīng)久、堅硬而晶亮。
——貝弗里奇在真理和認識方面,任何以權(quán)威者自居的人,必將在上帝的戲笑中垮臺
——愛因斯坦因為真理是燦爛的,只要有一個罅隙,就能照亮整個田野。
——赫爾岑真理不存在于丑化了的現(xiàn)實里。
——喬治·桑尊重人不應(yīng)該勝于尊重真理。
——柏拉圖一切出色的東西都是樸素的,它們之令人傾倒,正是由于自己的富有智慧的樸素。
——高爾基真理是時間的孩子,不是權(quán)威的孩子。
——布萊希特尋求真理的只能是獨自探索的人,和那些并不真心熱愛真理的人毫不相干。
——帕斯捷爾納克關(guān)鍵在于要有一顆愛真理的心靈,隨時隨地碰見真理,就把它吸收進來。
——歌德必須有勇氣正視無情的真理。
——列寧凡在小事上對真理持輕率態(tài)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
——愛因斯坦真理的發(fā)見,或道德責任的完成,都引起我們的歡欣,使我們整個生命震顫…… ——克羅齊對真理的追求比對真理的占有更為可貴。
——萊辛人的天職在勇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真理不是一種鑄幣,現(xiàn)成的擺在那里,可以拿來藏在衣袋里。
——萊辛堅持真理的人是偉大的。
——雨果越是接近真理,便愈加發(fā)現(xiàn)真理的迷人。
——拉美特利如果你想獨占真理,真理就要嘲笑你了。
——羅曼·羅蘭在講的一切中,我只是探求真理,這并不是僅僅為了博得說出真理的榮譽,而是因為真理于人有益。
——愛爾維修一個人只要肯深入到事物表面以下去探索,哪怕他自己也許看得不對,卻為旁人掃清了道路,甚至能使他的錯誤也終于為真理的事業(yè)服務(wù)。
——博克不用相當?shù)莫毩⒐Ψ?,不論在哪個嚴重的問題上都不能找出真理;誰怕用功夫,誰就無法找到真理。
——列寧一個人要發(fā)現(xiàn)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萬個人在失敗的探索和悲慘的錯誤中毀掉自己的生命。
——門捷列夫真理的旅行,是不用入境證的。
——約里奧·居里我們探求真理,在一切事件中,獲得真理是最高的快慰。
——桑塔耶納真理是時間的女兒。
——達·芬奇真理就是具備這樣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擊它,你的攻擊就愈加充實了和證明了它。
——伽利略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厲害,發(fā)射出的光輝就越燦爛。
——馬克思真理盡管苦澀,然而鮮明。
——普托里尼錯誤經(jīng)不起失敗,但是真理卻不怕失敗。
——泰戈爾一個訓(xùn)練有素的思想家的主要特點在于,他不在佐證不足的情況下輕易做出結(jié)論。
——貝弗里奇馬克思認為理論的符合于現(xiàn)實是理論的唯一標準。
——列寧科學所以叫作科學,正是因為它不承認偶像,不怕推翻過時的舊事物,很仔細地傾聽實踐和經(jīng)驗的呼聲。
——斯大林人類用認識的活動去了解事物,用實踐的活動去改變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后者去創(chuàng)造宇宙。
——克羅齊真理之所以為真理,只是因為它是和謬誤以及虛偽對立的。
——車爾尼雪夫斯基遇到有承認自己錯誤的機會,我是最為愿意抓住的,我認為這樣一種回到真理和理性的精神,比具有最正確無誤的判斷還要光榮。
——休謨?nèi)藗冞€往往把真理和錯誤混在一起去教人,而堅持的卻是錯誤。
——歌德由于熱切地想要躲避過錯,我們卻常常更易陷入荒謬。
——賀拉斯向他的頭腦中灌輸真理,只是為了保證他不在心中裝填謬誤。
——盧梭只要在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變會變成錯誤。
——列寧人就個人而言終有一死,就整體而言則是不朽的。
——艾普利亞真理之川從他的錯誤之溝渠中通過。
——泰戈爾我們對于真理必須經(jīng)常反復(fù)地說,因為錯誤也有人在反復(fù)地宣傳,并且不是有個別的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宣傳。
——歌德過去的錯誤的學說不宜忘掉不談,因為各種真理都要在和錯誤斗爭之中,才能維持他們的生命。
——克羅齊節(jié)食比絕食更難。
飲食適量需要頭腦清醒,而滴水不進只需死硬的意志。
——蓀多·麥克納波英雄——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決定性關(guān)頭做了為人類社會的利益所需要做的事。
——伏契克為尋求真理的努力所付出的代價,總是比不擔風險地占有它要高昂得多。
——萊辛生氣的時候,開口前先數(shù)到十,如果非常憤怒,先數(shù)到一百。
——杰弗遜一個人應(yīng)養(yǎng)成信賴自己的習慣,即使在最危急的時候,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敢與毅力。
——拿破侖
勸別人放開心懷,不要有太大壓力的詩詞或人生格言
塞翁失馬焉知非?,F(xiàn)代文的故事 就是 塞翁失馬的故事靠近邊塞一帶的人中,有一個精通術(shù)數(shù)的人,他的馬無緣無故逃跑到了胡人的領(lǐng)地。
人們都來安慰他,這位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是福氣呢
”經(jīng)過幾個月,他的馬帶領(lǐng)著胡人的駿馬回來了。
人們都來恭喜他,這位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是禍患呢
”家里又多了一匹好馬,他的兒子很喜歡騎,有一次,從馬上掉下來折斷了大腿。
人們都來安慰他,這位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是福氣呢
”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
靠近邊塞一帶的人,十分之九,絕大部分的人都戰(zhàn)死了。
唯獨這個人的兒子因為瘸腿的緣故,父子都保全了性命。
(來自百度)沒有必要 我再講了
古文中勵志的精典句子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guān)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原文地址:中國經(jīng)典古文勵志名言100句作者:小yo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譯:作為君子,應(yīng)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yǎng),完成并發(fā)展自己的學業(yè)或事業(yè),能這樣做才體現(xiàn)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劉備語-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于一些微小的。
卻- 有益于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惡人、壞事- ,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fā)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 4.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論語》- 譯:干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于- 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發(fā),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xiàn)良好的意愿和正當?shù)? 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 。
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 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 或不足。
-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zāi)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 8.當仁,不讓于師。
——《論語》- 譯:遇到應(yīng)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yīng)該搶著去做。
后發(fā)展為成語“- 當仁不讓”。
- 9.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論語》- 譯:君子不會夸夸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 譯:同心協(xié)力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fā)表一致的意見,說服- 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
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 技藝施展出來。
- 12.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 譯:自滿于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zāi)害;謙遜并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 得益。
- 1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并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
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 度的表現(xiàn)嗎
- 14.言必信 ,行必果。
——《論語》-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干下去。
-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 “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wù)。
- 16.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論語》-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
我選取他- 的優(yōu)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 1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
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 不足。
- 1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 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wěn)的樣子。
- 19.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借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后來發(fā)展為成語“怨天- 尤人”。
- 20.不遷怒,不貳過。
——《論語》- 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 21.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 譯:不該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堅持不干,叫“忍”。
對小事不忍,沒忍性,就會影響大- 局,壞了大事。
- 22.小人之過也必文。
——《論語》- 譯: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 2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 譯: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是真的過錯了。
- 24.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 譯:君子致力于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chǎn)生。
- 25.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 譯:君子認為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 26.三思而后行。
——《論語》- 譯:每做一件事情必須要經(jīng)過反復(fù)的考慮后才去做。
- 27.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譯: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 28.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傳》- 譯: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因為一點過失就抹殺他的功勞。
-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譯: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學通。
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 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 31.知恥近乎勇。
——《中庸》- 譯:知道什么是可恥的行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現(xiàn)。
- 32.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 譯:以為自己的錯誤比別人的小,缺點比別人少而沾沾自喜。
- 33.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 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
- 34.人皆可以為堯舜。
——《孟子》- 譯: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大圣人。
- 35.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韓非子》- 譯:千里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 冒出火星引起火災(zāi)而焚毀。
- 36.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詩序》- 譯: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沒有罪過的。
聽到別人的批評意見要仔細反省自己,有錯就改正,- 無錯就當作是別人給自己的勸告。
- 37.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語》- 譯:好的藥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勸誡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為有利。
-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明代諺語- 譯:一句良善有益的話,能讓聽者即使在三冬嚴寒中也倍感溫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惡毒語言- ,傷害別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會讓人覺得寒冷。
- 39.千經(jīng)萬典,孝悌為先。
——《增廣賢文》- 譯:千萬種經(jīng)典講的道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最應(yīng)該先做到的。
- 40.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 ——《增廣賢文》- 譯:好事壞事都是自己做的,災(zāi)禍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來的。
- 4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 譯:只學習卻不思考就不會感到迷茫,只空想?yún)s不學習就會疲倦而沒有收獲。
- 4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 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應(yīng)當說不知道,不弄虛作假,這才是明智的行為。
- 43.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韓愈- 譯:事業(yè)或?qū)W業(yè)的成功在于奮發(fā)努力,勤勉進取。
太貪玩,放松要求便會一事無成;做人行事- ,必須謹慎思考,考慮周詳才會有所成就。
任性、馬虎、隨便只會導(dǎo)致失敗。
- 44.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明·朱熹- 譯:用心思考,用眼仔細看,有口多讀,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讀書。
- 4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 譯:努力學習卻不感到滿足,教導(dǎo)別人不感到厭倦。
- 46.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勸學》- 譯:不把半步、一步積累起來,就不能走到千里遠的地方,不把細流匯聚起來,就不能形成江- 河大海。
- 47.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唐·王之渙《登顴雀樓》- 譯:想看到更遠更廣闊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層樓。
想學到更多更深的知識,你就要比原來更- 努力。
- 48.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夸。
——《警世通言》- 譯:盡管你是一個強者,可是一定還有比你更強的人,所以不要在別人面前驕傲自滿,自己夸- 耀自己。
-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譯:玉石不經(jīng)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經(jīng)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
- 50.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 譯: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抓緊時間勤奮學習,到老了想讀書卻為時已晚。
- 51.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
——林逋《省心錄》- 譯: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學習就是聰明的人,不好問又驕傲自滿的人是可恥的。
- -52.學不可以已。
——《荀子》- 譯: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 53.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論語》- 譯:學過的知識,在適當?shù)臅r候去復(fù)習它,使自己對知識又有了新的認識,這不是令人感到快- 樂的事嗎
- 5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 譯:學了新的知識又常常溫習已學過的知識,不斷地學習,溫習,學問和修養(yǎng)一定會很快得到- 提高,這樣的人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 55.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唐·杜甫- 譯:讀書讀得多,寫起文章來就會筆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樣。
- 56.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長歌行》- 譯:年輕時不努力學習,年老了只能后悔、嘆息。
- 5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三國志》- 譯:讀書必須反復(fù)多次地讀,這樣才能明白書中所講的意思。
- 58.學而不化,非學也。
——宋·楊萬里- 譯:學習知識但不能靈活運用,不能稱為學習。
- 59.好學而不貳。
——《左傳》- 譯:愛好學習但不三心二意。
- 60.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論語·秦伯》- 譯:學習知識時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 61.人而不學,其猶正墻面而立。
——《尚書》- 譯:人如果不學習,就像面對墻壁站著,什么東西也看不見。
- 62、知而好問,然后能才。
——《荀子》- 譯:聰明的人還一定得勤學好問才能成才。
- 63、學之廣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晉·葛洪- 譯:學問的淵博在于學習時不知道厭倦,而學習不知厭倦在于有堅定的目標。
- 64.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
——黃睎- 譯:學習知識不能從中明白一些道理,這和不學習沒什么區(qū)別;學到了道理卻不能運用,這仍- 等于沒有學到道理。
- 65.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
——宋·蘇軾- 譯:廣泛閱讀,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記??;積累了大量的知識材料- ,到需要用時便可以很自如恰當?shù)剡x擇運用。
- 66.差之毫厘,繆以千里。
——宋·陸九淵- 譯:做任何事情,開始一定要認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絲一毫,結(jié)果會發(fā)現(xiàn)相差很遠。
- 67.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晉·陶淵明- 譯:美好的青春年華過去了就不會再來,一天不可能有兩個早晨,要珍惜時光啊
)- 68、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左傳》- 譯:文章講的內(nèi)容或題材都很好,可表達不適當,那么欣賞的人就不會很多,難以傳播千古。
- 69.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顧炎武- 譯:學習時不要在淵博浩翰的知識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為學到一點點知識而驕傲自滿。
- 70.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中庸》- 譯:勤奮好學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惡就是勇的一種表現(xiàn)。
- 71.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
——陳廷焯- 譯:知識總是在運用時才讓人感到太不夠了,許多事情如果不親身經(jīng)歷過就不知道它有多難。
- 72、笨鳥先飛早入林,笨人勤學早成材。
——《省世格言》- 譯:飛得慢的鳥兒提早起飛就會比別的鳥兒早飛入樹林,不夠聰明的人只要勤奮努力,就可以- 比別人早成材。
- 7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增廣賢文》- 譯:勤奮是登上知識高峰的一條捷徑,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 74.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增廣賢文》- 譯:學習要不斷進取,不斷努力,就像逆水行駛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 7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 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知識是無限的。
- 76.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明·顧炎武- 譯:國家的興旺、衰敗,每一個人都負有很大的責任。
- 77.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譯: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煉,使人更堅強。
相反,時常滿足于享受,會使人不求上進而逐- 漸落后。
- 78.位卑未敢忘憂國。
——陸游《病起書懷》- 譯:雖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從沒忘掉憂國憂民的責任。
- 79.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
——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譯:自古以來,誰都難免會死的,那就把一片愛國的赤膽忠心留在史冊上吧
- 80.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譯:為國家分憂時,比別人先,比別人急;享受幸福,快樂時,卻讓別人先,自己居后。
- 81.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
——唐·岑參《關(guān)人赴安西》- 譯:從小就想著報效祖國,而不是想著要封侯當官。
)- 82.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
——明·呂坤《呻吟語·卷上》- 譯:對國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險也不躲避。
- 83.一寸山河一寸金。
——金·左企弓語- 譯:祖國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黃金還要寶貴,是絕不能讓給外人的。
- 84.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國。
——武則天- 譯:如果想建立個人幸福的小家,必須先讓國定安定,繁榮起來。
- 8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三國·曹植《白馬篇》- 譯:在國家有危難的時候要敢于挺身而出,把死當作回家一樣。
- 86.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
——明·顧憲成- 譯:風聲、雨聲、瑯瑯讀書聲,都進入我們的耳朵,所以,作為一個讀書人,家事、國事,天- 下的事情,各種事情都應(yīng)該關(guān)心,不能只是死讀書。
- 87.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絕句》- 譯:活著的時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當英雄。
- 88.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
——《晏子春秋》- 譯:對于國家有利的事就要熱心地去做,對國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惡它,遠離它。
- 89.讀書本意在元元。
——宋·陸游- 譯:讀書的目的應(yīng)該是掌握了知識后為社會和大眾服務(wù),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升官發(fā)財。
- 90.時窮節(jié)乃現(xiàn),一一垂丹青。
——宋·文天祥- 譯:歷史上許多忠臣義士,在國家有難時,他們的節(jié)操就顯現(xiàn)出來,一個個名垂史冊。
- 91.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詩經(jīng)》- 譯: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為他們感到心痛啊
他們生我育我,花費了多少辛勤的勞動啊-
- 92.報國之心,死而后已。
——宋·蘇軾- 譯:報效祖國的志向到死都不會變。
- 93.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
——三國·曹植《求自誠表》- 譯:憂慮國家大事忘記小家庭,為拯救國家危難而捐軀獻身,這都是忠臣的志向。
- 94.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漢·陳蕃語- 譯:有志氣的人活在世上,應(yīng)當敢于跟各種不利于國家的行為作斗爭,哪能只滿足于處理好自- 己小家的小事呢
- 9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 譯:君子之間的交往,像水一樣的平淡、純凈,這樣的友誼才會持久;往小人之間的交像甜酒- 一樣的又濃又稠,但不會長久。
- 9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譯:尊敬、愛戴別人的長輩,要像尊敬、愛戴自己長輩一樣;愛護別人的兒女,也要像愛護自- 己的兒女一樣。
- 97.見侮而不斗,辱也。
——《公孫龍子》- 譯:當正義遭到侮辱、欺凌卻不挺身而出,是一種恥辱的表現(xiàn)。
- 98.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
——《后漢書》- 譯:人們都認為只有獲取別人的東西才是收獲,卻不知道給予別人也是一種收獲。
- 9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漢·司馬遷《史記》- 譯:人終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價值不同,為了人民正義的事業(yè)而死就比泰山還重,而那些自- 私自利,損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鴻毛還輕。
- 100.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增廣賢文》- 譯: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舉動,小烏鴉有銜食喂母鴉的情義,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順父- 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