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好詞好句
一、有太多。
二、尤言門,幾乎每條都是。
如下:言語之一、堯德未彰(原文)邊文禮見袁奉高,失次序。
奉高曰:“昔堯聘許由,面無怍色。
先生何為顛倒衣裳
”文禮答曰:“明府初臨,堯德未彰,是以賤民顛倒衣裳耳。
”(譯)邊讓去見袁閬,舉止有些失態(tài)。
袁閬說:“從前堯去拜訪許由,許由臉上沒有慚愧之色,先生為什么竟舉止慌亂呢
”邊讓回答:“太守您剛到這里,圣德還沒有表現出來,所以我才舉止失態(tài)的。
”言語第二之二、眼中有瞳(原文)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
”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譯)徐稚九歲的時候,曾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對他說:“如果月亮中沒有什么東西,是不是會更亮呢
”徐稚回答:“不對。
這就像人眼中有瞳仁一樣,沒有它眼睛一定不會亮的。
”言語第二之三、小時了了(原文)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
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
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
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
”既通,前坐。
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
”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
”元禮及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陳韙后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韙大踧踖。
(譯)孔融十歲的時候,跟隨父親來到洛陽。
當時李膺極有名望,擔任司隸校尉。
到他家拜訪的,只有才子名流和李家的近親才能得以通報。
孔融到了李家門口,對仆吏說:“我是李先生的親戚。
”仆吏通報后,孔融晉見就座。
李膺問道:“你與我有什么親戚關系
”孔融回答:“我的祖先孔丘和你的祖先老子有師生之誼,所以我與您是世代通家之好呀。
”李膺和賓客們沒有不驚詫孔融的回答的。
太中大夫陳韙后到,有人把孔融剛才的答話告訴了他,陳韙不屑道:“小時侯聰明,大了不見得好。
”孔融答道:“想必您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明
”陳韙頓時窘迫起來。
言語第二之四、偷不行禮(原文)孔文舉有二子,大者六歲,小者五歲。
晝日父眠,小者床頭盜酒飲之,大兒謂曰:“何以不拜
”答曰:“偷,那得行禮
”(譯)孔融有兩個兒子,大的六歲,小的五歲。
趁父親白天睡覺的時候,小兒子到床頭偷酒喝,大兒子對他說:“你怎么不行禮呢
”小兒子答道:“偷,怎么能行禮
”言語第二之五、覆巢之下(原文)孔融被收,中外惶怖。
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
融謂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兒可得全不
”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
”尋亦收至。
(譯)孔融被捕,朝廷內外一片惶恐。
當時孔融的大兒子九歲,小兒子八歲,父親被捕時兩人還在玩琢釘游戲,毫無驚恐之色。
孔融對差役說:“希望只加罪到我身上,兩個孩子就保全了吧。
”兒子從容說道:“父親曾見過覆巢之下,還有完卵的嗎
”不久兩個孩子也被抓了起來。
言語第二之六、忠臣孝子(原文)潁川太守髡陳仲弓。
客有問元方:“府君如何
”元方曰:“高明之君也。
”“足下家君如何
”曰:“忠臣孝子也。
”客曰:“《易》稱:‘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
”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謬也
故不相答。
”客曰:“足下但因傴為恭而不能答。
”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
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
”客慚而退。
(譯)穎川太守對陳寔施了髡刑,有人問陳寔的兒子元方:“太守這個人怎么樣
”元方回答:“是高明的太守。
”又問:“您父親怎么樣
”元方回答:“我父親是忠臣孝子。
”客人問道:“《易》中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怎么會有高明的太守對忠臣孝子施刑呢
”元方說:“你的話太荒謬了
我不予回答。
”客人說:“您這不過是借駝背裝謙恭,說明您不能回答。
”元方說:“從前殷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
這三個人都是高明的人;三個被放逐的人,也都是忠臣孝子。
”客人慚愧地走了。
《世說新語》全文翻譯
棲作者:劉義慶 阮步兵嘯,聞數百步。
蘇中有真人,樵伐者咸共傳說。
阮籍往見其人擁膝巖側。
籍登嶺就之,箕踞相對。
籍商略終古,上陳黃、農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問之,仡然不應。
復敘有為之教,棲神導氣之術以觀之,彼猶如前,凝矚不轉。
籍因對之長嘯。
良久,乃笑曰:“可更作。
”籍復嘯。
意盡,退,還半嶺許,聞上(口酋)然有聲,如數部鼓吹,林谷傳響。
顧看,乃向人嘯也。
嵇康游于汲郡山中,遇道士孫登,遂與之游。
康臨去,登曰:“君才則高矣,保身之道不足。
” 山公將去選曹,欲舉嵇康;康與書告絕。
李廞是茂曾第五子,清貞有遠操,而少羸病,不肯婚宦。
居在臨海,住兄侍中墓下。
既有高名,王丞相欲招禮之,故辟為府掾。
廞得箋命,笑曰:“茂弘乃復以一爵假人
” 何驃騎弟以高情避世,而驃騎勸之令仕。
答曰:“予第五之名,何必減驃騎
” 阮光祿在東山,蕭然無事,常內足于懷。
有人以問王右軍,右軍曰:“此君近不驚寵辱,雖古之沉冥,何以過此
” 孔車騎少有嘉遁意,年四十余,始應安東命。
未仕宦時,常獨寢,歌吹自箴誨,自稱孔郎,游散名山。
百姓謂有道術,為生立廟。
今猶有孔郎廟。
南陽劉驎之,高率善史傳,隱于陽岐。
于時符堅臨江,荊州刺史桓沖將盡訏謨之益,徵為長史,遣人船往迎,贈貺甚厚。
驎之聞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餉,緣道以乞窮乏,比至上明亦盡。
一見沖,因陳無用,翛然而退。
居陽岐積年,衣食有無常與村人共。
值己匱乏,村人亦如之。
甚厚,為鄉(xiāng)閭所安。
南陽翟道淵與汝南周子南少相友,共隱于尋陽。
庾太尉說周以當世之務,周遂仕,翟秉志彌固。
其后周詣翟,翟不與語。
孟萬年及弟少孤,居武昌陽新縣。
萬年游宦,有盛名當世,少孤未嘗出,京邑人士思欲見之,乃遣信報少孤,云“兄病篤”。
狼狽至都。
時賢見之者,莫不嗟重,因相謂曰:“少孤如此,萬年可死。
” 康僧淵在豫章,去郭數十里,立精舍。
旁連嶺,帶長川,芳林列于軒庭,清流激于堂宇。
乃閑居研講,希心理味,庾公諸人多往看之。
觀其運用吐納,風流轉佳。
加已處之怡然,亦有以自得,聲名乃興。
后不堪,遂出。
戴安道既厲操東山,而其兄欲建式遏之功。
謝太傅曰:“卿兄弟志業(yè),何其太殊
”戴曰:“下官‘不堪其憂’,家弟‘不改其樂’。
” 許玄度隱在永興南幽穴中,每致四方諸侯之遺。
或謂許曰:“嘗聞箕山人,似不爾耳
”許曰:“筐篚苞苴,故當輕于天下之寶耳
” 范宣未嘗入公門。
韓康伯與同載,遂誘俱入郡。
范便于車后趨下。
郗超每聞欲高尚隱退者,輒為辦百萬資,并為造立居宇。
在剡為戴公起宅,甚精整。
戴始往舊居,與所親書曰:“近至剡,如官舍。
”郗為傅約亦辦百萬資,傅隱事差互,故不果遺。
許掾好游山水,而體便登陟。
時人云:“許非徒有勝情,實有濟勝之具。
” 郗尚書與謝居士善。
常稱:“謝慶緒識見雖不絕人,可以累心處都盡。
”譯文: 步兵校尉阮籍吹口哨兒,聲音能傳一兩里遠。
蘇門山里,忽然來了個得道的真人,砍柴的人都這么傳說。
阮籍去看,看見那個人抱膝坐在山巖上;就登山去見他,兩人伸開腿對坐著。
阮籍評論古代的事,往上述說黃帝,神農時代玄妙虛無的主張,往下考究夏。
商。
周三代深厚的美德,拿這些來問他,那人仰著個頭,并不回答。
阮籍又另外說到儒家的德教主張,道家凝神導氣的方法,來看他的反應,他還是像原先那樣,目不轉睛地凝視著。
阮籍便對著他長長地吹了一個口哨兒。
過了好一會兒,他才笑著說:“可以再吹一次。
”阮籍又吹了一次。
待到意興已盡,便退下來,約莫回到半山腰處,聽到山頂上眾音齊鳴,好像幾部器樂合奏,樹林山谷都傳來回聲。
阮籍回頭一看,原來是剛才那個人在吹口哨兒。
嵇康到汲郡的山里游覽,遇見道士孫登,便和他交往。
嵇康臨走時,孫登說:“您的才能是很高了,可是保身的方法還欠缺些。
” 山濤將不再擔任選曹郎職務,想推薦檻康代替,嵇康寫信給他宣告絕交。
李廞是李茂曾的第五個兒子,為人清正,有高尚的品德,可是從小就瘦弱多病,所以不肯結婚做官。
他留在臨???,暫住在他哥哥侍中的陵園里。
他有了很大的名望以后,丞相王導想聘請并禮待他,所以調來做相府的屬官。
李廞得到王導的任命信,笑著說:“茂弘竟然拿一個官爵來雇傭人。
” 驃騎將軍何充的弟弟因為情趣高尚而隱居,何充勸導他,要他出來做官。
他回答說:“我老五的名望,何嘗比驃騎低
”。
光祿大夫阮裕隱居東山,清靜無為,內心一直很自足。
有人因此問右軍將軍王羲之,羲之說:“這位先生近來不因榮辱而動心,就是古時的隱士,又怎么能超越這一點
” 車騎將軍孔愉年輕時有隱居的打算,到四十多歲,才接受安東將軍的任命出來做官。
在沒有做官時,一直是獨自住在山中,歌詠吹彈,告誡自己謹言慎行,自稱孔郎,在名山大川漫游散心。
百姓認為他有道術,給他立了個生廟。
現在還有孔郎廟。
南陽人劉驎之,高尚直率,歷史知識很豐富,在陽歧村隱居。
當時,苻堅南侵已經逼近長江,荊州刺史桓沖想盡力實現宏圖大略的效益,就聘劉驎之任長史,派人和船前去迎接他,贈送的禮物也很豐富。
劉驎之只好從命,就上船出發(fā),但桓沖所送的禮物一點也沒有收受,沿途拿來送給貧困的人,等走到上明,東西也送光了。
他一見到桓沖,便陳述自己沒有才能,然后就啟由自在地辭去職務。
他在陽歧住了多年,衣食向來是和村人互通有無的。
碰到自己短缺了,村人也同樣幫助他。
他是鄉(xiāng)鄰深感滿意的人。
南陽人翟道淵和汝南人周子南從小就很友好,兩人一道在尋陽縣隱居。
太尉庾亮曾勸說周子南關心當代的國家大事,子南終于出來做官了;翟道淵卻更加堅定了隱居的志向。
后來周去看望翟,翟下和他說話。
孟萬年和他弟弟孟少孤,住在武昌郡陽新縣。
萬年外出做官在當時享有盛名。
孟少孤沒有外出求過官,京都知名人士想見見他,便派信使給少孤報信說:“你哥哥病重。
”少孤急急忙忙地趕到京都,見到他的當代賢達,投有誰不贊嘆、敬重他。
于是他們評論說:“少孤既是這樣,萬年可以死而無憾了。
” 康僧淵在豫章時,在離城幾十里遠的地方修建居所,旁邊連著山嶺,一條大河像衣帶一樣繞著它,繁花似錦的樹林布置庭院,清清的流水在房前激起浪花。
康僧淵于是避人獨居研究解釋佛經,傾心義理旨趣。
庚亮等人常常去看望他,看到他運用言談的手法,風度更加美好,加以他心曠神治地對待這一切,也能夠安閑自得,于是名聲大了起來。
后來他忍受不了這種有名氣的生活,便離開了那里。
戴安道已經在東山隱居,他哥哥又想為國家建功立業(yè)。
太傅謝安對他哥哥說:“你們兄弟倆的志向。
事業(yè),怎么差異這么大呢
”他哥哥回答說:“下官受不了那種憂愁,舍弟卻改不了那種樂趣。
” 許玄度在會稽郡永興縣南幽深的巖洞中隱居,常常引來各處王侯的饋贈。
有人對許玄度說:“我曾聽說過隱居箕山的人似乎并不是這樣做的呀。
”許玄度說:“我得到的禮物不過是竹筐裝著的食物,這本來就比君位微薄呀。
” 范宣不曾進過官署。
有一次韓康怕和他一起坐車,就想誘騙他一起進郡府,范宣便急忙從車后溜下跑了。
郗超每逢聽說要尊重隱退者的時候,就為他們籌措百萬錢,并且給他們蓋房子。
在會稽郡刻縣給戴安道蓋了房子,非常精致完備。
戴安道剛前去居住時,給親友寫信說:“最近到了剡地,就好像住進官邪一樣。
”郗超也為傅約籌措了百萬錢,后來傅約隱居一事錯過了機會,所以饋贈沒有成為事實。
司徒椽許玄度喜歡游覽山水,而且身體健壯敏捷,便于登高。
當時的人說:“許玄度不只有高雅的情趣,而且確有便于游覽勝境的好身體。
” 尚書都恢和謝慶緒居士很友好。
常稱贊說:“謝慶緒的見識雖然不比別人高明,但是能夠勞心的事情一點也沒有。
”《世說新語》全文翻譯:
世說新語全文翻譯
《世說新語》§01第一1.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
登車攬轡,有澄清之志。
為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
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
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
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2.周子居常云: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
3.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車不停軌,鸞不輟軛。
詣黃叔度,乃彌日信宿。
人問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
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
4.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已任。
后進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為登龍門。
5.李元禮嘗嘆荀淑、鐘皓曰:荀君清識難尚,鐘君至德可師。
6.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仆役。
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后從。
長文尚小,載著車中。
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余六龍下食。
文若亦小,坐著膝前。
于時太史奏:真人東行。
7.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
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所潤。
當期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8.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于太丘。
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9.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
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
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
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10.華歆遇子弟甚整,雖閑室之內,嚴若朝典。
陳元方兄弟恣柔愛之道。
而二門之里,兩不失雍熙之軌焉。
11.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
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
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2.王朗每以識度推華歆。
歆蠟日嘗集子侄燕飲,王亦學之。
有人向張華說此事,張曰: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
13.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
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
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
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
遂攜拯如初。
世以此定華、王之優(yōu)劣。
14.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謹。
家有一李樹,結子殊好,母恒使守之。
時風雨忽至,祥抱樹而泣。
祥嘗在別床眠,母自往暗斫之。
值祥私起,空斫得被。
既還,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請死。
母于是感悟,愛之如已子。
15.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嘗臧否人物。
16.王戎云:與嵇康居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
17.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
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
武帝謂劉仲雄曰:卿數省王、和不
聞和哀若過禮,使人憂之。
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
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
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
18.梁王、趙王,國之近屬,貴重當時。
裴令公歲請二國租數百萬,以恤中表之貧者。
或譏之曰:何以乞物行惠
曰:損有余,補不足,天之道也。
19.王戎云: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
及與之言,理中清遠,將無以德掩其言
20.王安豐遭艱,至性過人。
裴令往吊之,曰:若使一慟果能傷人,浚沖必不免滅性之譏。
21.王戎父渾有令名,官至涼州刺史。
渾薨,所歷九郡義故,懷其德惠,相率致賻數百萬,戎悉不受。
22.劉道真嘗為徒,扶風王駿以五百匹布贖之,既而用為從事中郎。
當時以為美事。
23.王平子、胡毋彥國諸人,皆以任放為達,或有裸體者。
樂廣笑曰:名教中自有樂地,何為乃爾也
24.郗公值永嘉喪亂,在鄉(xiāng)里,甚窮餒。
鄉(xiāng)人以公名德,傳共飴之。
公常攜兄子邁及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
鄉(xiāng)人曰:各自饑困,以君之賢,欲共濟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
公于是獨往食,輒含飯著兩頻邊,還吐與二兒。
后并得存,同過江。
郗公亡,翼為剡縣,解職歸,席苫于公靈床頭,心喪終三年。
25.顧容在洛陽,嘗應人請,覺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輟己施焉。
同坐嗤之。
榮曰:豈有終日執(zhí)之,而不知其味者乎
后遭亂渡江,每經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問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26.祖光祿少孤貧,性至孝,常自為母炊爨作食。
王平北聞其佳名,以兩婢餉之,因取為中郎。
有人戲之者曰:奴價倍婢。
祖云:百里奚亦何必輕于五#之皮邪
27.周鎮(zhèn)罷臨川郡還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
時夏月,暴雨卒至,舫至狹小,而又大漏,殆無復坐處。
王曰:胡威之清,何以過此
即啟用為吳興郡。
28.鄧攸始避難,于道中棄己子,全弟子。
既過江,取一妾,甚寵愛。
歷年后,訊其所由,妾具說是北人遭亂;憶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
攸素有德業(yè),言行無玷,聞之哀恨終身,遂不復畜妾。
29.王長豫為人謹順,事親盡色養(yǎng)之孝。
丞相見長豫輒喜,見敬豫輒嗔。
長豫與丞相語,恒以慎密為端。
丞相還臺,及行,未嘗不送至車后。
恒與曹夫人并當箱篋。
長豫亡后,丞相還臺,登車后,哭至臺門。
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開。
30.桓常侍聞人道深公者,輒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達知稱,又與先人至交,不宜說之。
31.庾公乘馬有的廬,或語令賣去。
庾云:賣之必有買者,即當害其主。
寧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
昔孫叔敖殺兩頭蛇以為后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
32.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
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聞之,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
遂焚之。
33.謝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謝以醇酒罰之,乃至過醉,而猶未已。
太傅時年七八歲,著青布褲,在兄膝邊坐,諫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
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
遂遣之。
34.謝太傅絕重褚公,常稱:褚季野雖不言,而四時之氣亦備。
35.劉尹在郡,臨終綿#,聞閣下祠神鼓舞,正色曰:莫得淫祀
外請殺車中牛祭神。
真長答曰:丘之禱久矣,勿復為煩。
36.謝公夫人教兒,問太傅:那得初不見君教兒
答曰:我常自教兒。
37.晉簡文為撫軍時,所坐床上,塵不聽拂,見鼠行跡,視以為佳。
有參軍見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殺之,撫軍意色不說。
門下起彈,教曰:鼠被害,尚不能忘懷;今復以鼠損人,無乃不可乎
38.范宣年八歲,后園挑菜,誤傷指,大啼。
人問。
痛邪
答曰:非為痛,身體發(fā)膚,不敢毀傷,是以啼耳
宣潔行廉約,韓豫章遺絹百匹,不受。
減五十匹,復不受。
如是減半,遂至一匹,既終不受。
后與范同載,就車中裂二丈與范,云:人寧可使婦無#邪
范笑而受之。
39.王子敬病篤,道家上章,應首過,問子敬由來有何異同得失
子敬云:不覺有余事,惟憶與郗家離婚。
40.殷仲堪既為荊州,值水儉,食,常五碗盤,外無余肴。
飯粒脫落盤席間,輒拾以啖之。
雖欲率物,亦緣其性真素。
每語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時意,今吾處之不易。
貧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
爾曹其存之
41.初,桓南、楊廣共說殷荊州,宜奪殷覬南蠻以自樹。
覬亦即曉其旨。
嘗因行散,率爾去下舍,使不復還,內外無預知者。
意色蕭然,遠同斗生之無慍。
時論以此多之。
42.王仆射在江州,為殷、桓所逐,奔竄豫章,存亡未測。
王綏在都,既憂戚在貌,居處飲食,每事有降。
時人謂為試守孝子。
43.桓南郡既破殷荊州,收殷將佐十許人,咨議羅企生亦在焉。
桓素待企生厚,將有所戮,先遣人語云:若謝我,當釋罪。
企生答曰:為殷荊州吏,今荊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顏謝桓公
既出市,桓又遣人問欲何言,稱曰:昔文王殺嵇康,而嵇紹為晉忠臣。
從公乞一弟以養(yǎng)老母。
桓亦如言宥之。
桓先曾以一羔裘與企生母胡,胡時在豫章,企生問至,即日焚裘。
44.王恭從會稽還,王大看之。
見其坐六尺簟,因語恭:卿東來,故應有此物,可以一領及我。
恭無言。
大去后,即舉所坐者送之。
既無余席,便坐薦上。
后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
對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45.吳郡陳遺,家至孝。
母好食鐺底焦飯。
遺作郡主簿,恒裝一囊,每煮食,輒貯錄焦飯,歸以遺母。
后值孫恩賊出吳郡,袁府君即日便征。
遺已聚斂得數斗焦飯,未展歸家,遂帶以從軍。
戰(zhàn)于滬瀆,敗。
軍人潰散,逃走山澤,皆多饑死,遺獨以焦飯得活。
時人以為純孝之報也。
46.孔仆射為孝武侍中,豫蒙眷接。
烈宗山陵,孔時為太常,形素羸瘦,著重服,竟日涕泗流漣,見者以為真孝子。
47.吳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陽郡后。
遭母童夫人艱,朝夕哭臨,及思至、賓客吊省,號踴哀絕,路人為之落淚。
韓康伯時為丹陽尹,母殷在郡,每聞二吳之哭,輒為凄惻。
語康伯曰:汝若為選官,當好料理此人。
康伯亦甚相知。
韓后果為吏部尚書。
大吳不免哀制,小吳遂大貴達。
世說新語的好詞好句好段
1.《世說新在藝術上有較高的,魯迅先生曾把它的藝色概括為“記言則玄雋,記行則高簡瑰奇”(《中國小說史略》).《世說新語》及劉孝標注涉及各類人物共一千五百多個,魏晉兩朝主要的人物,無論帝王、將相,或者隱士、僧侶,都包括在內.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有的重在心理,但集中到一點,就是重在表現人物的特點,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人物的獨特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如《儉嗇》:“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恒鉆其核.”僅用16個字,就寫出了王戎的貪婪吝嗇的本性.又如《雅量》記述顧雍在群僚圍觀下棋時,得到喪子噩耗,竟強壓悲痛,“雖神氣不變,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一個細節(jié)就生動地表現出顧雍的個性.《世說新語》刻畫人物形象,表現手法靈活多樣,有的通過同一環(huán)境中幾個人的不同表現形成對比,如《雅量》中記述謝安和孫綽等人泛海遇到風浪,謝安“貌閑意說”,鎮(zhèn)靜從容,孫綽等人卻“色并遽”“喧動不坐”,顯示出謝安臨危若安的“雅量”. 2.《世說新語》的語言簡約傳神,含蓄雋永.正如(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十三所說:“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忽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有許多廣泛應用的成語便是出自此書,例如:難兄難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等
出自世說新語的名言警句加注釋
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侖之山。
見南朝·宋·劉義慶。
夜光之珠:即隋侯殊,其珠光明照夜。
孟津:位于洛陽東,孟縣南,是古代黃河有名的渡口。
盈握之壁:大玉壁。
昆侖:大山名,傳盛產美玉。
這幾句大意是:夜光珠不一定得出自有名的孟律河中,大玉璧不一定非得采自盛產玉石的昆侖山上。
天地造化,無奇不有,名山太川可以產精美珍貴的稀世之寶,而一般的地方也會出驚世駭俗的寶物,大可不必一味仰慕名山大川之所產,而貶低里井村野之所出。
這幾句用比喻說明人才不必一定出自強國勝地和名門望族。
以明防前,以智慮后。
世說新語名言語錄見南朝·宋·劉義慶劉孝標注引。
這兩句大意是:用聰明事前防患,用智慧考慮善后。
任何事情都是發(fā)展變化并與其它事物相關聯(lián)的。
所以每做一件事,都要思前顧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出現意外或留下后遺癥。
這兩句可用于說明凡事要前后左右考慮周到。
以小人之慮,度君子之心。
見南朝·束·劉義慶。
慮:思考,思想。
度(duò奪):推測。
選兩句大意是,用小人的心胸,猜度君子的襟懷。
該名句采用對比的手法,使較為抽象的心理如“小人之慮”、“君子之心”之類通過比較,形成反差,形象而易于理解。
“以”、“度”兩個動詞的運用,使抽象的心理帶有動作性,符合心理活動的特點。
其成功姓還在于以警約的語言揭示出一種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準確而生動,因此至今沿用不衰。
也可說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
南朝·宋·劉義慶。
適意:稱自己的心意。
爾:而已。
羈宦;為仕宦所羈束。
要:通“邀”,追求。
這兩句大意是:人活在世上,最珍貴的是順乎自然,順乎內心,怎么能為了追求功名利祿而奔波幾千里使身心受到束縛呢?據記載,晉人張季鷹自謂山林間人,在洛陽做官。
有一年秋風瑟瑟勾起思鄉(xiāng)心緒,想到家鄉(xiāng)鱸魚膾等佳肴的美味,油然產生隱居思想,脫口說出了這一名句。
它表現出一種對束縛人性的仕宦生活的厭倦和對順心適意的曠達生活的追求。
這種肆意曠達的生活追求是魏晉時期特有的社會風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后人多用此典表示棄官歸隱。
人患志之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邪
南朝·宋·劉義慶。
立:確立。
令名:好的名聲。
這兩句大意是:人擔心的是志向沒有確立,何必憂慮好的名聲不能傳開去.~二句指出了志向、事業(yè)、名望三者的辯證關系.作者認為,有了堅定的志向,加之以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在事業(yè)上取得成就,屆時何愁沒有美名?所以人們應首先關心志向是否確立,而不應擔憂名望如何。
相反,有些人胸無大志,不學無術,卻唯恐自己名望不濟,四處招搖撞騙,沽名釣譽,把自己打扮成社會名流,實在無聊。
可以此二句勸勉青年應有堅定正確的志向,不要多注意名聲如何。
大禹圣人,猶惜寸陰,至于凡俗,當惜分陰。
世說新語好句摘抄南朝·宋·劉義慶注引。
大禹:夏朝圣君。
凡俗:一般人。
分:一寸等于十分。
這幾句大意是:像大禹這樣的圣人還珍惜每一寸光陰,至于一般的凡夫俗子,更應當珍惜每一分光陰。
這又是一個征引圣哲來說明道理的典型的例句。
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人是分為等級的,“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像大禹這樣的圣人尚且珍惜寸陰,凡夫俗子一定要下十倍的工夫,珍惜每一分光陰,這個名詞雖是封建社會傳統(tǒng)觀念的產物,但它闡述的珍惜時間的道理還是正確的,尤其是在朝著現代化邁進的今天,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速度,時間就是民族的前途與命運,因此,這些惜陰名句,今天讀起來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桑榆之光,理無遠照,但愿朝陽之暉,與時并明。
南朝·宋·劉義慶。
桑榆:太陽落山處,比喻人的晚年。
朝陽:早晨的太陽,喻指少年。
這幾句大意是:人的晚年就像夕陽的光輝,沒有多少照耀的時刻了;但愿少年人能像早晨的太陽,隨早晨以后的時光一起光明。
這是一個完全采用比喻與象征手法表現生活哲理的名句,在這里只字未涉人間世事,而用“桑榆之光”與“朝陽之暉”等形象比喻來象征人事,手法委婉巧妙,表意含蓄蘊藉,符合魏晉清淡注重詞鋒的特點,也符合文學貴曲不貴直的藝水規(guī)律,使人在美的享受中獲得啟迪。
乘興而行,興盡而返。
南朝·朱·劉義慶。
這兩句大意是:憑著內心興致,欲走便走,欲止則止,興致消盡就返歸故里,不受禮節(jié)制約。
曰:“王子猷(王徽之)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
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
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巾欲進則進,欲止則止,適性而往,任真無飾,是六朝人崇尚的人性美,表現出一任自然.曠達超邁的生活態(tài)度。
詩句造語警約,表述傳神,故能演變?yōu)槌烧Z,久為后人沿用。
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
甫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惑溺》。
卿:古代君對臣,長輩對晚輩的稱謂,朋友、夫婦之間也以“卿”為愛稱。
這幾句大意是:親你愛你,所以稱你為卿,我不稱你為卿,誰該稱你為卿
王安豐的妻子常稱他為卿。
安豐說,婦人稱夫婿為卿,按禮來講是不敬,以后不要這樣稱呼了。
妻子回答說:“~”。
后常以“卿卿”連用為夫妻間的受稱。
韓偓《偶見》詩說:“小疊紅箋書恨字,與奴方便寄卿卿。
”有時也含有戲謔、嘲弄之意,如《紅樓夢》第五回對王熙鳳的判詞:“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該名句寫作上采用重言與重復的修辭手法,使語言有節(jié)奏感。
同時表現出妻子在丈夫面前撒嬌的嗔態(tài),使形象活潑可愛,大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之妙。
盲人騎瞎烏,夜半臨深池。
世說新語名言語錄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
這兩句大意是:瞎子騎著一匹瞎馬,半夜來到深池旁,危險之至。
此名句以生動的比喻表現人處于極其危險的境地而不自覺。
“盲人”更兼“瞎馬”,再加上“夜半”來到“深池”,各種不利條件,層層疊加,登峰造極,大有千鈞一發(fā)之勢,如越雷池一步,必將大難臨頭。
此語暗含哲理,語言精約,具有警世喻人的意義。
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
悠悠忽忽:放蕩,輕忽。
這幾句大意是:面貌丑陋憔悴,行為放蕩輕忽,形骸如土木一般。
這幾句描述劉伶的樣子,不僅寫其形,而且寫其神。
后世寫形貌丑陋,性格曠達,放浪形骸的人,也借此形容。
如明人張岱寫貌丑而狂放的說書藝人柳麻子,就借用了“悠悠忽忽,土木形骸”等語。
飄如游云,矯若驚龍。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
這兩句大意是:飄逸像天上的游云,矯健如驚起的蛟龍。
此句以比喻的手法描繪人的風神。
其比喻貼切傳神,使人物形象極其鮮明,很為后人描繪歷史人物風采時所喜用。
據《晉書·王羲之傳》,當對人稱道王羲之書法的筆勢不凡,也用~來形容,后人效法者屢見不鮮。
故此名句不但可以表現人的神采,也可以用來評論古今書法名作,尤其是草書佳作。
面如凝脂,眼如點漆。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
凝脂:凝結后的動物脂肪,形容人的肌膚白晳細膩,光潔滋潤。
點漆:黑漆一點。
這兩句大意是:面容如白嫩細潤的脂肪,眼珠如圓轉的一點黑漆。
這是王羲之稱頌杜弘治姿容美麗的話。
“王右軍見杜弘治,嘆曰:“~,此神仙中人。
”一個人的美與不美,主要看人的面容;而面容的美與不美,主要看用以表達內心感情的一雙眼睛。
王羲之就是抓住這兩點并用兩個形象的比喻稱揚杜弘治的,他舉輕以包重,以局都代表全體,姿容美如神人的杜弘冶就恍然若見了。
其巧用比喻和抓住要害部位描寫人物的方法,都值得學習。
千巖競秀,萬壑爭流。
世說新語好句摘抄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爭,比。
壑(hè賀):山谷。
這兩句大意是:多少座山嶺競比秀美,多少個山谷溪水爭流。
兩句原是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對會稽地區(qū)山川之美的概括。
重重疊疊的青山,溝溝壑壑的水流,加上一個“競”字,一個“爭”字,賦于客觀山水以主觀包彩,使千巖萬壑具有活的神采。
這一名句,膾炙人口,具有很強的表現力,使用頻律也很高,在今天表現江南風景的山水游記和散文中經常引用,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演化為成語“千巖萬壑”,其義與原意稍有不同,用來形容高山峻嶺的重重疊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