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師孝順之星家長意見
● 要想有福氣,必須孝順,一個懂得孝道的人在陽間一定會有福。
● 如果做兒女的不孝順父母, 就脫離不了苦難的業(yè)海, 不能登陸幸福的彼岸。
● 孝順,孝而不順,就是對爸爸媽媽好是“孝”;跟爸爸媽媽頂撞就是“不順”,所以孝順,孝和順是分開的。
● 如果一個人在家做不到孝順父母甚至傷害父母,那么無論他在外面做多少善事功德都難堵住著這個不孝父母的漏洞,因為積福沒有折???。
● 對自己身體的傷害就是對父母親的不孝順,因為父母親給你這個身體,你不好好地保護好就是對父母親的不孝順。
● 你的骨頭是爸爸給的,你的肉是媽媽給的。
如果你們損害自己的身體爸爸媽媽會很難過,比你們自己還要難過。
● 你躺在床上生病的時候,最難過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爸爸媽媽。
所以說孝順的同時,也要保護好你們自己的身體。
● 孝感天地,能夠為父母長輩祈福就是孝順。
● 母親多偉大,把我們養(yǎng)育了一輩子,我們沒有對她付出什么,希望大家現(xiàn)在對母親孝順,孝字非常重要。
中國人講的是孝順,實際上孝能感恩天地。
我希望你們好好地照顧和孝順自己的父母親。
● 請問大家,我們給自己的爸爸媽媽好好地洗過臉和洗過腳沒有
而我們的父母親從小就幫我們洗臉洗腳。
● 慈悲的心是什么
年邁的老媽媽坐在輪椅上,有些人推著自己母親在輪椅的時候覺得別人在看他,覺得很難為情,好像推著自己的媽媽丟了自己的面子,你想想看,你孝順地推著自己的媽媽都怕別人笑話你,你這個人哪有慈悲心啊,所以勇氣是在慈悲心中生出來的。
● 老人家不貪什么,孩子經(jīng)常孝順孝順,不要去惹老人家生氣,你給她說幾句好話買點東西,看到孩子很孝順,爸爸媽媽就滿足了。
● 如果你們自己不孝順,那你們的孩子就不會孝順,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白話佛法
孝親尊師
孝親尊師“孝親”和“尊師”各分三個層次,“孝親”分“孝養(yǎng)”、“孝順”、“孝敬”三個層次,“尊師”分“尊敬”、“遵從”、“尊承”三個層次,以下分別略說一下。
先說“孝親”,孝為人倫之本,本立而道生,孝是所有一切智慧、財富、幸福的根基,所謂厚德載物也。
最基本的孝親從向父母盡孝開始,推而廣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第一、 孝養(yǎng)。
孝養(yǎng)父母分兩個層次:1、養(yǎng)父母之身。
一個孝子最起碼的,要讓自己的父母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生活基本面上沒有太多的憂慮,盡自己可能地滿足父母的需求。
如果自己沒有能力滿足父母的需要,也要在父母跟前盡心侍奉,這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
如果身在外地條件不許可,那也要常存此心。
孔子說“父母在不遠游”,應該意在近前侍奉上。
但是,夫子又說,“游必有方”,這個方應該不是指方向、方位這些,如果父母知道你去的方向,知道你在某某監(jiān)獄里被看守,那也不是個孝子,這里的“方”,應該是方正之學,即圣賢之道,也就是說,離父母遠游只有一個原因可以免責,那就是恭行圣賢之道。
2、養(yǎng)父母之志。
在這一點上有兩層次:首先,不讓父母因我而憂慮。
再者,不讓父母因我而羞愧。
《弟子規(guī)》云:“身有傷,遺親憂,德有傷,遺親羞。
”一個孝子不能讓自己的身體一直處在疾病或不安當中,而讓父母為自己而憂慮。
《論語·泰伯》中說: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
啟予手
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據(jù)《孝經(jīng)》記載,孔子曾對曾參說過:“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就是說,一個孝子,應當極其愛護父母給予自己的身體,包括頭發(fā)和皮膚都不能有所損傷,這就是孝的開始。
曾子在臨死前要他的學生們看看自己的手腳,以表白自己的身體完整無損,是一生遵守孝道的。
大家想一想,連身體都不愿意傷害,更何況德行呢
一個人如果對內(nèi)不能和睦兄弟,對外不能與人和樂相處,時時讓父母為你擔憂,這就是不孝。
與人不和尚且不可,更何況做一些與德行有損的見不得人的事情讓父母感到臉上不光彩乃至于羞愧呢
想想,我們現(xiàn)在養(yǎng)父母之身做得不好,養(yǎng)父母之志則做的更差。
特別是現(xiàn)在,有些女孩子婚前多次墮胎,直到結(jié)婚時才發(fā)現(xiàn)傷身太甚乃至不能生育了,一方面葬送了自己一輩子的幸福,另一方面后半生與各種婦科疾病緊密相伴,更重要的,這是既“遺親憂”又“遺親羞”,實在是大不孝啊
第二、 孝順。
不孝之子一般都稱作“逆子”,就是一直頂撞父母或違逆父母的意愿行事。
之所以說違逆父母即為不孝,也并不意味著父母說的做的都是對的,也不是所做的一切都按照父母說的去做即便錯了也照著執(zhí)行,直到最后讓父母發(fā)現(xiàn)自己錯了再后悔,這樣為了保全自己而讓父母承擔過錯后果也不是孝子。
《弟子規(guī)》說:“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孝順之子不當面頂撞父母,絕對不做讓父母憋悶委屈的事,更不故意給父母找氣受,深深知道世上沒有一個父母會故意傷害自己的孩子,沒一個父母愿意明明白白地眼睜睜把自己的孩子往火坑里推,父母說的對一定要聽,覺得不對,應該好好考慮一下父母的立場,想想是不是我們的想法太幼稚,如果不是,的確是父母的問題,先不頂撞,順承下來,然后再用《弟子規(guī)》所說的辦法使改變主意。
如果自以為很了不起,以為父母的思想守舊,所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他一定會因為不孝順父母犯下更大的錯誤。
要知道,父母往往為我們想得比我們自己還周到還長遠,而我們自己往往只看到現(xiàn)在眼前,卻忘了未來。
所以“孝道”當中,“順”字尤其重要。
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
”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中庸》)孝順父母的人,首先要做順從父母心意的事情,夫妻和順,兄弟和睦,這是父母愿意看到的,這樣做了,這就是順父母的心意,一個人能這樣的孝順父母,他做什么事情都會順的。
第三、 孝敬。
“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
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孝中如果沒有敬意,那就是喪失了人倫根本的所謂“養(yǎng)活”。
這用孔夫子的說法,就是把父母與犬馬等同起來將養(yǎng)的大不敬行為,不孝之至。
天下父母是最無私的,每一位父母都有一顆無私的愛心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敬愛。
另一方面說,只有敬愛自己父母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的贊賞,才會博得別人的尊敬。
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實在沒有誰真愿意與他打交道。
這樣的人與人相處沒有道義交往,只有唯利是圖。
所以,這樣的人做點生意干點工作非常勞累,他總是感覺自己為掙一分錢付出了太多的努力,他還以為這個世界本來如此,一輩子體會不到幸福的滋味。
其實這都是在不敬父母時往自己心中種下的傲慢無禮的種子長出來的惡果。
有人乃至于說,自己的父母身上有好多低級嗜好,有喪人倫的惡行,是許多人嘲諷的對象,不值得自己敬重。
他感覺自己和一些人一樣對自己父母的無禮是應該的。
有這種想法的人應先參照以上“孝順”條目去做一做,然后再好好地做自我反省,父母的善惡行為都是用以教化我們自己的,如果我們在這個時候隨順了自己的惡習偏見,乃至于不敬父母造下惡因,自己無論如何努力,只要這種心念不改,都會被社會和自己的子女拋棄,那時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不如自己的父母。
設(shè)身處地想想,自己如果再回去到父母的年代,那比父母不知又要差多少。
真正的孝子,根本不會看到父母的缺點,只會認真反省自己的缺點,之所以能夠看到父母的缺點,那首先是自己的大不敬,認真反省,以古舜王為榜樣,更加努力地修身,才能感化所有身邊的人。
舜王的父母在外人看來是最惡的父母,但是舜王沒有看到,他恭行孝道,從最后的結(jié)果來看,父母正是成就舜王高尚人格的人。
再說“尊師”,尊師是人生成長的第一步,也是社會進步的基石。
最基本的尊師從尊敬為自己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老師開始,推而廣之,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第一, 尊敬。
我們是否可以從一個老師那里學到知識,能學到多少,與這位老師的學問修養(yǎng)沒有直接關(guān)系,而與我們對那個老師的恭敬程度直接相關(guān)。
遇到一位學問和個人修養(yǎng)非常好的老師是我們的福氣,可是我們不是打心眼里摯誠尊敬這位老師,那我們從老師這里能學到的東西非常有限。
一分恭敬學到一分,二分恭敬就能學到兩分,一點也不會多學到。
古人奉事師長,哪怕在我們看來是一位學問不高的老師,門下也能出有識之士,那個學問不是老師教的,而是從恭敬老師的過程中感應到的。
周星弛的搞笑片子里有一段,他師父發(fā)現(xiàn)他沒有錢了,就不想再看到他,叫他從很高的臺階往下滾,告訴他那是無敵風火輪,沒想到他真的練成了。
他為什么會練成,因為他對師父打心眼里恭敬,真誠地想從師父那里學到東西,所以他就得到了。
從這一點上來看,那個片子并不夸張,因為從古到今,那些被騙成功的例子不在少數(shù),都是因為百倍的恭敬得到的百倍的學業(yè)利益。
第二, 遵從。
尊敬老師不是每次見面都鞠躬,也不是時時追隨老師左右不離不棄,也不是到處宣揚老師的好處,更不是逢年過節(jié)花錢請老師攝一頓。
假如你說尊敬哪位老師,而把他說的話當做耳旁風,甚至于背其道而為之,你是尊敬老師嗎
所以,尊敬老師關(guān)鍵是依教奉行,在實踐中落實老師的教導。
最尊敬老師的學生,哪怕長期不在老師身邊,看不到老師時還在依照老師的教誨行事,在實踐當中獲得真實的受益
第三, 尊承。
真正尊師之道,不但要摯誠恭敬、依教奉行,還要做好承前啟后的傳承工作,不能讓老師之道從自己這里斷絕。
傳承有三種方式:一、身教。
自己“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做一個依照師道而有所成就的好樣子。
在這里所說的有所成就,包括在生活觀、人生觀、世界觀等各個方面,無論在哪方面成就至少一項值得為人稱道為人效法的好樣子,乃至身邊有人有意無意跟著你的樣子學習,對人產(chǎn)生好的影響,這就是第一種傳承師道的方法,也是身教之法,所謂不言之教、以身示教、潛移默化、師恩不忘。
二、言教。
自己執(zhí)持老師衣缽,像老師一樣去收授門徒教化學生,稱揚贊嘆老師之名,號召大家一起學習,并與大眾一起身體力行,人人都“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最終將老師的教誨傳至天下,讓更多的人因之獲益。
三、德教。
自己不但身體力行,無時無刻不深受老師教誨的滋養(yǎng),而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依老師之道為人謀福利,讓更多的人因之獲益,人人深切感念并深受影響,乃至改變自己以往的過錯,開始在生活中效法試行,從而移風易俗、師道張顯,使民風淳厚福被萬世。
有關(guān)孝親尊師的道理,古人論述甚多甚繁,歷朝以來事證甚多,不斷證明“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實為做人倫常之根本,畢竟博文篇幅所限,我簡略說說以為提醒。
不光提醒大家,更是提醒我自己,所以心中常懷慚愧,唯力行而已
急求10條尊師、愛國、孝敬父母等時事
南無阿彌陀佛
頂禮仁者
末學在此為仁者恭錄大德開示佛菩薩含義;財神含義;命自我定福自我求之法;供佛及供品的相關(guān)含義希望對仁者的疑問有所幫助。
末學恭錄《凈空法師佛菩薩所表示的含義》 佛是佛陀的簡稱,意為覺悟的人,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拜佛就是以佛為導師,學佛的為人處世,積德修福,做一個慈悲與智慧的人,一個身心清凈、健康的人,一個快樂無憂的人,一個有益于社會、國家、眾生的人,一個無我利他的至善之人。
因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
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
那么該怎樣拜佛呢
關(guān)鍵是至誠恭敬。
印光大師囑咐我們:“欲得佛法真實利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業(yè),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yè),增十分?;?。
” 拜佛還是一種極好的康復、保健身心的方法,簡便易行,效果顯著。
一、彌勒菩薩 包容、歡喜。
我們一進天王殿,第一個見到的,就是正當中供奉的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塑造的是布袋和尚的形象;他代表什么意思呢
布袋和尚肚皮很大,滿面笑容,他所代表的意義就是什么資格才可以入佛門:第一要有肚量,要能包容;第二要慈悲,要以歡喜心接待一切眾生。
所以彌勒菩薩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悅相。
我們以清凈平等的心對待一切眾生,以滿面笑容接待一切大眾,這才是入佛門必備的條件。
所以他是教學,而不可以把他當作神明來祭祀,那就錯誤了,你一定要懂得其真正的含意。
你明了之后,才會對于佛家教育佩服到五體投地,不能不稱贊,這真是具足了大智慧,圓滿的設(shè)施。
明了他對我們的教育意義,這就是拜菩薩了。
二、地藏菩薩 孝順、恭敬。
地藏菩薩所表示的是孝親尊師,所以一部《地藏經(jīng)》就是佛門的《孝經(jīng)》,我們從這個地方學起。
無論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都是從孝親尊師做起。
然后把孝親尊師擴大,能夠孝順、恭敬一切眾生,這就是拜菩薩了。
三、觀世音菩薩 大慈、大悲。
觀音菩薩表示大慈大悲,慈是使他人快樂,悲是幫助他人解脫煩惱和痛苦。
慈悲一切、憐憫一切、救護一切眾生,就是大慈大悲。
拜菩薩,就是以菩薩為榜樣,長養(yǎng)自己的慈悲心,利益他人,造福社會。
因為,害人就是害己,助人就是助己,利人自然有益自己,愛護他人,才是真愛自己。
四、文殊菩薩 智慧、善巧。
文殊師利菩薩,代表的是大智慧,圓滿的智慧,絕對不是迷惑顛倒,感情用事。
佛門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但是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個話對照起來看好像非常矛盾
其實它有道理的,因為,慈悲、方便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礎(chǔ)上,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礎(chǔ)上,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溺愛。
感情用事,不思后果,那就是禍害。
如果是以智慧為基礎(chǔ),慈悲、方便才能恰到好處,才能善巧,才能自利利他,那是真實的功德。
因此,拜菩薩,就是學習開發(fā)自己的智慧,為人處世,善巧方便,得當適宜。
五、普賢菩薩 應用、實踐。
普賢菩薩代表實踐,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
我們穿衣吃飯、學習工作、待人接物,能夠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落實在其中,這叫做普賢菩薩。
拜菩薩,就是學習知行合一、解行相應。
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四個大科目 :孝敬、慈悲、智慧、實踐。
諸位想想,佛教里哪來的迷信
真正是叫我們破迷開悟啊
然后才能離苦得樂。
苦從哪里來的
從迷來的。
樂從哪里來的
從悟來的。
覺悟就樂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統(tǒng)統(tǒng)清楚,統(tǒng)統(tǒng)明了,自然就快樂了。
你能夠掌握這個現(xiàn)實,你能夠自在地運用這個現(xiàn)實,支配這個現(xiàn)實,而不是被環(huán)境所支配。
被環(huán)境支配,這個人很痛苦啊
自己有能力支配環(huán)境,支配自己生活,樣樣作得了主宰,他怎么不幸福,怎么不快樂呢
關(guān)鍵就在迷、悟啊
這些菩薩代表修學的綱領(lǐng),都是叫我們真正地認識佛法,落實在生活中,使我們真正受益。
末學恭錄凈空老法師的開示《凈空法師:供奉財神的真正含義》中國大陸供財神,現(xiàn)在我看很多地方做生意的人大概都供財神,保佑你發(fā)財,其實這觀念都是錯誤的,迷信。
中國大陸上供財神供什么人
供范蠡作財神。
現(xiàn)在我看許多地方把關(guān)公當作財神,我們不曉得這是什么意思。
供范蠡(li)作財神有道理,為什么
他是一個會賺錢、會用錢的模范,我們要向他學習。
范蠡這個人實在是了不起,有智慧又有福報。
他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是越國人。
越王勾踐被吳滅了之后,越王勾踐有兩個幫手,一個范蠡,一個文種,這兩個人幫助他,二十年之后,真正復興,再把吳國打敗,把吳國消滅,這是雪恥、中興,了不起的一位大人物。
他對于國王勾踐認識得很清楚,這個國王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國家多事的時候,有災難的時候,他需要用我們,他會對我們很好;國家太平?jīng)]事了,用不著了,恐怕要把我們這些人都收拾掉了,他看得很清楚,所以他就改名換姓跑掉了,而且還留一封信給文種,勸文種也跑,文種不相信,沒過幾天,果然越王勾踐賜他一把寶劍讓他自殺,所以這個人真有智慧。
改名換姓之后,他叫陶朱公,陶朱公就是范蠡,去做生意,做小生意,做了沒多久發(fā)大財,發(fā)了很大的財,發(fā)財之后,他把這些財產(chǎn)全部布施救濟一些苦難的貧民,散掉之后,從頭再做起,做了沒幾年又發(fā)了,發(fā)了他又散,這中國歷史上很有名的“三聚三散”。
他能夠賺錢,他能夠散財,所以中國以后供他作財神,告訴你做生意賺錢要學他。
這個人是真正有大智慧、大福報。
所以供關(guān)公作財神很沒有道理,講不通的,關(guān)公是重義氣。
供范蠡作財神很有道理。
這是說明人是有命運的,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里有的決定是有,命里沒有的也不要強求,為什么
求不到的。
命里面有的丟也丟不掉,所以你布施,它會再來,而且來的時候總會來得多一點,好像還有點利息一樣,它不會來得少,會來得多一點,所以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你才有膽量放心大膽去布施,布施掉的時候,你也不要害怕,真正明白這個道理。
但是不能存僥幸的心,“這個生意好做,一本萬利,我就試試看”,一試就沒有了,一去不回頭了,那就錯了。
不可以用僥幸心,要用真誠的心修布施供養(yǎng),這是修福。
僥幸的心,希望我布施掉了,下一次會更多,范蠡當年布施沒有存這個心,沒有存再發(fā)的心,哪里曉得自然再發(fā),證明命里的財富丟都丟不掉。
(摘自凈空法師講《普賢行愿品的啟示》)我們買護身符是想保平安吉祥幸福的,但是到底是真保佑,還是是假保佑,都在您自己的心,不在佛或者別的護身符,如果您看到佛陀老師和菩薩學長們的塑像就想到其代表的咱們真心天性里面本有的慈悲智慧包容平等,自己的心覺悟就是佛(佛就是梵語里面覺悟的意思),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咱們自己心地也要像佛菩薩一樣慈悲智慧包容和愛,就真得到保佑“人有善愿,天必佑之”。
不懂得佛菩薩的教誨,只是以這個飾物來求,是迷信,靠不住的。
高僧大德說眾生要這樣的容易度的話,那佛大慈大悲,叫每個人戴個護身符就好了,何必要講經(jīng)說法
沒有這種道理。
明理就會真正受益。
招財?shù)募槲镆彩峭瑯尤绻芴嵝言蹅冏约壕訍圬斎≈械?,合情合理合法為善財留得住還能越積越多,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為兇財,兇財留不住還附帶著兇災。
厚德載物,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德之本也,財之末也這些趨吉避兇的天理,如果祈求廣進善財,為助眾生,這是大慈大悲的心,和佛菩薩的心是一樣的,所有的都是一個提醒咱們?nèi)绾乌吋軆葱腋C罎M的自然法則的工具。
因果不虛,佛陀老師菩薩學長大慈大悲,唯求咱們離苦得樂,如果因果能代替他們早就替咱們受全部的苦讓咱們永享安樂,但是父母再慈愛,孩兒餓不能替他們吃飯,孩兒渴不能替他們喝水,個人的因果須個人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佛是大醫(yī)王,最智慧的導師,但是病人就是不肯吃妙藥,學生不聽從老師的勸導,醫(yī)生和老師就沒辦法。
末學愿與仁者分享福自我求的方法,命運是活潑充滿變數(shù)的。
風水和命運不是一定的,隨時都可以改變,都是咱們的心去選去決定的。
境隨心轉(zhuǎn),相由心生。
如未來命運很好但是造作惡業(yè),很快福就被折損掉了。
世上有三件事最損福報。
一是不孝父母。
二是殺生(包括打罵別人,墮胎)。
三是邪淫。
如再接再厲,更加勤懇積德,上孝祖輩,下佑子孫,厚德載物福是可以不斷積累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咱們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順天為吉。
風水和命運不是一定的,都可以改變,《了凡四訓》作者明代了凡先生講述成功改變自己命運的過程。
原名《訓子文》后造福大眾,遂改今名。
作者15歲被人算定53歲壽終正寢,命中無子,至35歲一絲不差,后知命自我定之法,延壽21年,并有孝賢后代。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還有《俞凈意公遇灶神記》作者凈意先生也是成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古往今來許多因果故事,都是順自然之道為吉,逆自然之道為兇。
上天有好生之德,自然之道是公平,慈悲,包容,謙讓,利人才是利己。
《太上感應篇》1200字左右的因果經(jīng)典把天理禍福說得非常清楚明白。
末學恭錄凈空老法師開示佛弟子家里面供養(yǎng)佛像,這個佛像要開光。
開光是什么意思
是要請一個真正懂得佛法的人,這個人,出家的法師可以,在家的居士也可以,開光不分在家、出家,他是要真正懂得佛法,這一點重要。
就是告訴我們,我們供養(yǎng)這尊佛像是什么意義
供養(yǎng)這尊佛像有什么好處
我們用什么樣的方法、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供養(yǎng)這尊佛像
把這個說清楚,這叫做開光。
這是凈空老法師關(guān)于同修供佛的一些相關(guān)回答:若家里的房子是坐北朝南,對著大門的是上方,兩旁是東、西方,若在東、西方設(shè)立佛像就不如法,佛像一定要供在上方。
何謂上方
一進門就能看到,這個位置就是大位、上位,所以不拘哪一個方向,因為房子的方位不同。
佛一定要供在上位,這個位置我們就認定它為西方;方方都是西方,不要去分別東南西北。
《華嚴經(jīng)》中善財童子南巡參訪善知識,「南」絕對不是東南西北的「南」。
若說南方有善知識,難道北方、東方、西方都沒有嗎
為什么善知識偏偏都到南方去了
所以,「南」是表法的,代表光明。
在五行里,南方是火,火代表光明,光明代表智慧。
善知識是有智能的人,他住的地方就稱作「南方」;善知識是有福報的人,他住的地方就稱作「福城」。
所以,南方、福城不是指一個方向、一個地區(qū)。
因此,只要虔誠恭敬供養(yǎng)佛菩薩,禮敬佛菩薩,就能消災免難,哪里會有罪業(yè)
佛像供在北面就向北面禮拜,有功德沒有過失。
1 有同學來問我,家里供的佛像、菩薩像,擺的位置,有人來跟他講,這樣也不對,那樣也不對,到底怎么辦
這是魔來擾亂。
他讓你起分別,讓你起執(zhí)著,讓你起煩惱,所以決定不能聽。
佛像供在家里面要供在什么地方
如果你家里面的房子很多,應當要空出一間做佛堂,供養(yǎng)佛;如果房間不多,就供在客廳,都行。
客廳供在上方,這個上下怎么區(qū)別
坐在這個位子,每一個人進到這個房子,他第一眼看到,這個方向就是上方。
2 供佛像有兩個重要的意義,這一定要懂得,第一個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的恭敬心,這一點很重要
恭敬心是性德的表現(xiàn),課誦本里面諸位常念到“一切恭敬”,佛菩薩對人、對事、對物都是至誠恭敬
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是不是至誠恭敬
3 對一切人事物至誠恭敬,這個人就是佛、就是菩薩。
這個人我喜歡他,我對他恭敬一點;那個人是我的冤家對頭,我就恨透他,這是凡夫。
4 佛菩薩是一切恭敬,決定是平等清凈,沒有高下,沒有分別。
所以我們供佛像,因為我們對佛恭敬,對佛恭敬立刻就想到:我對一切眾生要恭敬,對一切萬物要恭敬。
5 經(jīng)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
所以,你要把每一個眾生都當作佛一樣地恭敬,這是供養(yǎng)佛像的第一個意義,這叫真供養(yǎng)。
這個供佛像,決定是大吉大利
6 供佛像的第二個意思是報恩。
佛是我們第一個老師,我們今天能夠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我們不要忘了根本的老師。
所以我們供佛,不是把他當神看待,而是把他當作老師看待。
我一看到佛像,我要覺悟,我要向佛學習
供品的講究1 佛法里一切設(shè)施,都是教學的工具,都是表法,都是啟發(fā)自性,這是很了不起的。
2 佛用蓮花來表法,把污泥比作六凡世間,上面的清水比作四圣法界。
如果你把四圣六凡統(tǒng)統(tǒng)舍掉,你就是蓮花化生。
我們這個法門也稱為蓮宗,極樂世界也稱為蓮花世界。
蓮花是花果同時,拿來比喻凈宗念佛成佛非常恰當。
3 法輪是最早用來表法的,輪是一個很不可思議的一個象征,它確確實實代表了佛法的內(nèi)涵。
輪的周邊在動,它心不動,佛法里面講的空有、性相、動靜,它統(tǒng)統(tǒng)能表。
“輪”代表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用它來表法。
4 供佛像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知恩報恩,不忘本。
第二個意思,比前面這個還要重要,是“見賢思齊”,他是凡夫成佛,我也要跟他一樣。
看到佛像,時常提醒自己要學佛,提醒自己要成佛。
5 我們供佛像,佛像前面有一些供養(yǎng)具,我們一定要懂得,供養(yǎng)具是提醒我們自己要精進不懈
供養(yǎng)具里面,香花是最普遍的。
供花什么意思
如果認為供花是給佛菩薩欣賞的,那就錯了。
見到花,佛在經(jīng)上教導我們,花表修因,提醒我們要修善因。
我們供果,果也不是給佛菩薩吃的。
看到花果,要提醒我們自己,花是善因,果是善果,“種善因,得善果”。
6 蠟燭代表燃燒自己、照耀別人,舍己為人。
香代表戒定慧,“戒定真香”。
戒定慧是真香,性德之香,讓你看到燃香或者聞到香的氣味,就想到我自己要修戒定慧,是這么個意思。
7 一切供養(yǎng)具里頭,最重要的是供水,供水最好是用玻璃杯或水晶杯,透明的。
水代表什么
水代表清凈平等覺。
看到水,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平,不起波浪;要像水一樣清凈、平等。
所以不可以供茶,茶有顏色,污染不清凈。
供具都是表法的,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
8 佛像前面的供具,不是給佛菩薩用的,不燒香沒有關(guān)系,不燃燈也沒有關(guān)系,最重要的是供水。
水表什么
表心,心要像水一樣清凈,要像水一樣平等;供花,是提醒自己要修好因;供果,是提醒自己要求好果。
9 我們修凈土法門,信愿行三資糧,香表信;香又叫戒香,香贊里面有“戒定真香”,所以它表戒、表定。
我們?nèi)枷悖蛘呤锹劦较銡?,要想到戒、定,要想到信,我們六根接觸這個境界,要提起自己的正念。
10 信是正念,愿行是正念,戒定是正念,燃香幫助我們提醒這些;否則的話,這香燒得就毫無意義了末學愚鈍,所知所述全部來自古圣先賢大德和其它仁者們,末學自己措辭不妥之處恭請仁者原諒
恭祝仁者一切善愿速成就
恭祝咱們盡虛空所有家人幸福美滿
六時吉祥
南無阿彌陀佛
寫出學習孝順尊師的名人名言
不孝順字成大逆不道,六親不認父母方面的常用成語 愛老慈幼 祝哽祝噎 陟岵陟屺 骨肉 骨肉相連 恩重如山 晨昏定省 寸草春暉 冬溫夏清 恩逾慈母 返哺之恩 甘馨之費 顧復之恩 藉草枕塊 敬恭桑材 敬老尊賢 勞而不怨 南山之壽 寢苫枕塊 升堂拜母 壽比南山 壽山福海 菽水承歡 送往事居 先意承旨 顯親楊名 孝子賢孫 仰事俯畜 養(yǎng)生送死 義不背親 白云親舍 必恭必敬 赤子之心 椿萱并茂 承歡膝下
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故事有哪些
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
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fā)現(xiàn)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里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里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
” 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
照你這么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
”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
” 爸爸聽他這么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后一定會很有出息。
” 暖不忘寒 公元前654年前后,有人誣告晉獻公的兒子重耳死刑,重耳為了逃命,連夜帶著親信家臣逃出晉國逃亡到了衛(wèi)國。
但是剛到衛(wèi)國,晉兵又馬上趕來,重耳只能逃到齊國。
可是在慌亂之中,管家又帶著所有財物逃走了。
他們身上沒有半文錢財,大家只好忍著饑餓,那時候,連剩稀粥都成了救命寶貝。
就這樣他們?nèi)甜嚢ゐI,終于到達了齊國。
后來,重耳又流亡到了秦國,做了秦穆公的女婿。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打算送重耳回國。
重耳在收拾行李時,打算把那些以前用過的破爛全部扔掉,看此情景,壺叔連忙勸說,可重耳不聽。
這一切,全被孤雁聽到了,他捧著一塊白玉,要重耳把自己這樣的老臣當成那些破爛扔掉,與重耳告別。
重耳很是吃驚,思索一番后,便命令兵士把破爛都撿回來,一再表達悔改之意。
回國后,重耳做了一國之君,他沒有忘記孤雁和壺叔的教誨。
因為這樣,他很快把晉國變成了一個強國,使它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重耳成為一國之君還聽從教誨,不忘以前患難與共的朋友,不忘記曾經(jīng)的苦楚。
愿大家都向重耳學習,勤儉節(jié)約,把我們的祖國建設(shè)得更加繁榮富強! 金孝拾銀 金孝以賣油為生,家中只有個老母。
一天金孝偶然撿到一包銀子,約莫有三十兩。
他高興得回家告訴老母。
但金母卻以“裴度還帶”的故事教育金孝,讓把銀子還給失主。
于是金孝回到事發(fā)地,恰好遇到一個外地客人正在尋找。
金孝告訴失主是他撿到的銀子,并帶著失主回家去銀子。
不料失主卻說銀子原來有五十兩,誣陷金孝貪污了他的銀子。
二人相持不下,告到官府。
那縣令是個清官,問明案情后,說:若是金孝賴了銀子,為什么不全拿了
卻止藏了一半,又自己尋找失主
若是金孝不招認,別人又怎么知道
可見金孝沒有賴銀之情。
接著縣令判道:外地客人丟失的銀子是五十兩,金孝拾的是三十兩,這銀子不是客人的,這銀兩判給金孝,奉養(yǎng)母親;客人的五十兩,自去尋找。
”金孝得了銀子,干恩萬謝地跟老娘回去了。
大家無不稱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