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端軍先生的座右銘有哪些
王端軍先生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隅”。
國畫用的閑章一般刻什么內容
可有傲氣,但無傲骨”是大師徐悲鴻先生的座右銘這的意思是:人不可以驕傲自負,但是一定要自信自強徐悲鴻(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屺亭鎮(zhèn)人,中國現(xiàn)代畫家、美術教育家,中國現(xiàn)代美術的奠基者,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杰”。
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后長期從事美術教育。
1949年后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xiàn)實主義,于傳統(tǒng)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并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
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于世。
1953年9月26日逝世。
著名國畫大師的簡介
近現(xiàn)代的著名國畫大師: 任伯年、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徐悲鴻、李可染、李苦禪、傅抱石、陸儼少、石魯、趙旺云、方濟眾、何海霞、陳半丁等:當代有一大批優(yōu)秀的中青年實力派國畫家,如:劉大為、薛宣林、吳冠中、田黎明、范曾、周逢俊、于志學、付強、陳綬祥、王鏞、邊平山、劉文西、康文、汪為新、王泰戈、楊志斌、萬偉民、戎寧、一然、鄒文正、朱新建、袁振西、陳沫吾、張凡、霍春陽、荊兆林、李振凱、趙新建、尹天石、胡平、朱宣咸、趙蓓欣、孫捷等活躍于美術界,他們?yōu)橹袊膰媱?chuàng)作與教育以及發(fā)展做出了成績。
畫家介紹: 任伯年:1840年生,1896年卒,浙江山陰(今紹興)人。
任伯年是我國近代杰出畫家,在“四任”之中成就最為突出,是海上畫派中的佼佼者。
他的杰出藝術成就受到世人矚目。
吳昌碩:(1844-1927),浙江安吉人。
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
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石尊者等。
我國近代金石、書、畫大師。
著有《缶廬集》、《缶廬印存》。
齊白石:1864年元旦(清同治二年癸亥十一月二十二日)出生于湘潭縣白石鋪杏子塢,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二十三日)病逝于北京,終年九十四歲。
宗族派名純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號蘭亭、瀕生,別號白石山人,遂以齊白石名行世;并有齊大、木人、木居士、紅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館主者、寄園、萍翁、寄萍堂主人、龍山社長、三百石印富翁、百樹梨花主人等大量筆名與自號。
家道貧寒,只讀過短暫的私塾,十五歲起從師學木工而以雕花手藝聞名,二十六歲轉從蕭薌陔、文少可學畫像,二十七歲始從胡沁園、陳少蕃習詩文書畫,三十七歲拜碩儒王闿運為師,并先后與王仲言、黎松庵、楊度等結為師友。
齊白石在家鄉(xiāng)先后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館、茹家沖寄萍堂。
自四十歲起,離鄉(xiāng)出游,五出五歸,遍歷陜、豫、京、冀、鄂、贛、滬、蘇及兩廣等地,飽覽名山大川,廣結當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詒、郭葆蓀等皆為摯友。
五十五歲避亂北上,兩年后定居北京。
時與陳師曾、徐悲鴻、羅癭公、林風眠等相過從。
七十四歲游蜀,與黃賓虹、金松岑相見。
黃賓虹:(1865-1955)現(xiàn)代杰出畫家。
名質,字樸存、樸岑、亦作樸丞、劈琴、號賓虹、別署予向、虹叟、黃山山中人等。
祖籍安徽歙縣,出生于浙江金華。
幼喜繪畫,課余之暇,兼習篆刻。
六歲時,臨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冊,曾從鄭 ,陳崇光等學花鳥。
后居上海三十年,前二十年,主要在報社、書局任職,從事新聞與美術編輯工作;后轉做教育工作,先后任上海各藝術學校的教授。
又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術學院任教。
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華東分會副主席。
他的技法,行力於李流芳,程邃,以及 殘,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
所作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tǒng)一;用筆如作篆籀,洗耳恭聽練凝重,遒勁有力,在行筆謹嚴處,有縱橫奇峭之趣。
七十歲后,后畫作品,興會淋漓、渾厚華滋;喜以積墨、潑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層層深厚,氣勢磅礴。
所謂“黑、密、厚、重”的畫風,正是他顯著的特色。
他的書法“鐘鼎”的功力較深。
其著作有:《黃山畫家源流考》、《虹廬畫談》、《古畫微》、《畫學編》、《金石書畫編》、《畫法要旨》等,與鄧實合輯《美術叢書》并有輯本《黃賓虹畫語錄》。
潘天壽:(1897~1971),浙江寧海人。
潘天壽原名天授,字太頤,號壽者。
晚年號雷婆頭峰壽者。
潘天壽年青時自感“無干事之才,只有書畫尚能勝任”,因而在詩、書、畫、篆刻等方面深入探研。
1923年,27歲的潘天壽應聘到上海美專任職,并參與創(chuàng)辦上海新華藝專,培養(yǎng)了許多學生。
1928年,他到新成立的杭州西湖藝術院任中國畫系主任。
1955-1965年間,是潘天壽創(chuàng)作、著論豐盛的10年,這時期他曾任全國美協(xié)副主席。
建有潘天壽紀念館。
張大千 :(1899~1983年),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
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農歷四月初一),大風堂畫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
他出生在四川省內江縣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灣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原名張正權,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下里巴人、齋名大風堂。
傳說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里夢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歲的時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
后出家為僧,法號大千,所以世人也稱其為大千居士。
張大千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
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
后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chuàng)了新的藝術風格。
他的治學方法,值得那些試圖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畫家們借鑒。
李苦禪 :(1899~1983)原名英杰,后改名英,號勵公,生于山東省高唐縣。
我國當代杰出的大寫意花鳥畫家、書法家、人民的美術教育家。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李可染:(1907~1991)江蘇徐州人。
13歲從師鄉(xiāng)賢錢食芝學習傳統(tǒng)山水畫,16歲入上海私立美專學習。
1929年以優(yōu)異的成績入杭州(國際)西湖藝術院,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師從林鳳眠等教授,研習西畫。
1943年應聘為重慶國立藝專講師,從事中國畫教學、創(chuàng)作和工作。
1946年應徐悲鴻之聘為國立北平藝專中國畫教授,同時師從齊白石、黃賓虹,潛心于民族傳統(tǒng)繪畫的研究與創(chuàng)作。
新中國成立后、他進一步致力于中國畫藝術的革新,將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為座右銘,開一代山水畫宗師。
傅抱石:我國著名畫家,“新山水畫”代表畫家。
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
1904年10月5日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
少年家貧,11歲在瓷器店學徒,自學書法、篆刻和繪畫。
1925年著〈國畫源流概述〉,1926年畢業(yè)于省立第一師范藝術科,并留校任教。
1929年著〈中國繪畫變遷史綱〉,1933年在徐悲鴻幫助下赴日本留學。
1934年在東京舉辦個人畫展。
1935年回國,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
抗日戰(zhàn)爭期間定居重慶,繼續(xù)在中央大學任教。
1946年遷南京。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是誰的座右銘
墓前紀念亭題名“未厭”,用的是他自己的座右銘。
圣陶先生曾把自己的書齋題名為“未厭居”,還解釋說,他在任何情況下,對人世總抱著希望,決不“厭世”,而對工作則永不“厭足”,所以取了這個意義雙關的齋名。
紀念亭以“未厭”為名,概括了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意義深長。
按照中國學者給自己書齋起個齋名的習慣,作家稱自己的書齋為“有不為齋”。
在一篇小品文里他自己解釋說:“我厭惡費體力的事,永遠不騎墻而坐;我不翻跟頭,體能上的也罷,精神上的也罷,政治上的也罷。
我甚至不知道怎樣趨時尚,看風頭。
”奉行“有不為”,決不是消極的。
常言說:“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要看為什么、不為什么。
表示“不翻跟頭”、“不騎墻”、“不趨時尚,看風頭”,體現(xiàn)了知識分子的傲骨,這在當時那種中是很可貴的。
我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學者,給自己的書齋起名為“飲冰室”。
他從 1899年開始用“飲冰室”這個名稱。
當時在日本橫濱辦,從第25期時用筆名“任公”開辟專欄。
1901年自號“飲冰子”,1902年出版的第一本文集題名“飲冰室”,并稱自己為飲冰室主人。
“飲冰”一詞始見于:“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焉
”變法維新,內心焦灼,因此他要飲冰來解內熱,積極宣傳變法強國。
“飲冰”表達了梁啟超的愛國熱情。
著名畫家命名自己的畫室為“雨石居”。
他說:“我就是實實在在的一塊石頭,不會講什么話。
”“雨石”實為“語實”之諧音。
從“雨石居”這個齋名我們可以看出畫家的樸實為人。
把自己的齋名命名為“雨石”,大概還有另一層含義:石質堅硬,雨洗后的石頭增添了潔凈。
潔而堅是雨石的品質,也暗喻了人品,表達了藝術家的人品追求。
幾十年埋頭苦干,勤奮不輟,成為著名的話劇藝術家。
“苦干”是他一輩子的座右銘。
喜歡書畫藝術,客廳四壁掛滿了林風眠、關山月、程十發(fā)等國畫大師的佳作,臥室里則掛著一幅書寫有“常樂”二字的條幅。
黃老說:這條幅是書法家沈重題寫的。
當時黃佐臨希望他題寫“苦干”兩字,可沈重卻說,您“苦干”了一輩子,這么大歲數(shù)了,還是“常樂”吧。
黃老一想,“常樂”也不錯,只有“苦干”,才能“常樂”。
好聽的座右銘:勵志+語言優(yōu)美。
If you don't go after what you want, you'll never have it. If you don't ask, the answer is always no. If you don't step forward, you're always in the same place. ————不去追逐你所渴求,你將永遠不會擁有。
不開口問,回答永遠是No。
不往前走,就將永遠停留。
If life is divided into two episodes, the first is “hesitance-free”, while the second is“ regret-free”. 若將人生一分為二,前半段叫做 “不猶豫”,后半段叫做 “不后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