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王羲之的詩句
庾翼:“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過江顛狽,遂乃亡失,常嘆妙跡永絕。
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
”蕭衍:“①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
”“②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zhí)扉T,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
”虞龢:“羲之書云:‘頃尋諸名書,鐘、張信為絕倫,其余不足存。
’又云:‘吾書比之鐘、張當抗行,張草猶當雁行。
孫過庭:“且元常(鐘繇)專工于隸書,伯英(張芝)尤精于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米芾:“謝安慰問帖,字清古,在二王之上,宜乎批評子敬帖尾也。
“
贊美王羲之書法的詩句
濟南千佛山的古詩妙語: 晚清小說家劉鶚在他的《老殘游記》中寫道:“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里面,仿佛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shù)十里長的屏風”。
——且不論其階級立場和衛(wèi)道士的觀點,就一部藝術作品來看,無論在語言的運用上,還是在對生活的觀察上,在細節(jié)的描繪上,與晚清同類小說相比,藝術成就比較高。
元代地理學家于欽在他的《歷山》詩中寫道:“濟南山水天下無,晴云曉日開畫圖。
群山尾岱走東河,鵲華落星青照湖”。
清代戲劇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在他的《歷下雜詠》詩中寫道:“鵲華橋上望歷山,野樹參差野草斑。
無限樓臺遮不斷,夕陽影外牧牛還”。
清代學者翁方綱在他的《千佛山》詩中寫道:“山對濟南城,人言帝舜耕。
登臨記秋晚,幾案與云平。
曾鞏文傳久,開皇象鑿成。
歷亭遙望處,寤寐倚欄情”。
清代詩人蔣士銓在他的《虞美人-游千佛山》詞二首:歷山耕者知何處,田畔山如故。
女墻如帶指城中,別露平疇尖翠二三峰。
依山鑿佛人爭拜,生怕金身壞。
不知是佛是山靈,都說城南山似佛頭青。
城中仰看山容好,山上看城小。
半城斜日二分秋,別有一分秋色在僧城。
城南馬車山前路,幾許來還去。
高人難得住山緣,卻似鵲華相望不相連”。
濟南在周代屬齊國,西魏至北宋稱齊州,千佛山俯視濟南有九座山,因此借用唐代詩人李賀《夢天》的詩句:“遙看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
詩人原描寫他夢中從月宮俯視齊州(中國)的情景。
“齊煙九點”牌坊亦成為千佛山的一處重要景點,這四個大字系歷城縣令葉圭書所題。
而牌坊背面的匾額上刻著“仰觀俯察”四個字,取自“書圣”王羲之的《蘭亭序》帖“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從屬帖中勾勒出來,放大后刻在匾上的。
古色古香的木質(zhì)牌坊“云徑禪關”坊,建于清乾隆初年,斗拱交錯,雕梁畫棟,精巧玲瓏。
坊正面四個大隸書字,古樸典雅極為耐看,是濟南已故書法家黃立孫所書。
坊南面“峰回路轉(zhuǎn)”四個字則出自濟南當代已故書法家姜守遷之手。
穿越“云徑禪關”牌坊,迎面石壁嵌有乾隆皇帝1748年登臨歷山觀景遠眺所題《千佛山極目有作》的御碑:“分干自岱宗,岡巒雄且秀。
歷城作南屏,洪荒判早就。
偶來恣攬結,望遠欣所遘。
駐輦傍云關,步屟躋蘿岫。
初無五丁斧,石佛誰所鏤。
拈花或齦笑,悲物或眉皺。
其下有空洞,淙淙出乳竇。
精室筑左側(cè),琴書芳潤漱。
兩樹丁香花,芳菲綠陰茂。
開窗納煙霞,俯檻睇錦繡。
泰麓巢云處,延賞既已富。
探奇復得此,坐久消清晝。
因悟境無窮,騁懷難盡副”。
這篇關于千佛山的游記詩盡管從文學角度來說難以和歷代傳世佳作媲美,但一代君王能如此不吝筆墨贊美千佛山,卻也難能可貴。
清末濟南秀才楊兆慶在興國禪寺門口兩旁所寫對聯(lián):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 經(jīng)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
興國禪寺門左右是鐘鼓樓,在一米高多的銅制鐘上鑄鐫:“鐘聲傳三千界內(nèi),佛法揚億萬國中,利益報檀那后德,功勛酬世界和平”。
興國禪寺內(nèi)兩座殿堂之間的花墻上嵌多塊碑刻。
其中趙樸初寫“齊魯青來”四個大字。
郭沫若1959年詩作:“俯瞰齊州煙九點,踏尋崖窟佛多尊。
半輪新月天心吐,一片東風掃雪痕”。
董必武 1964年詩作:“古寺云千佛,而今存者稀。
金身難免劫,玉宇少迎暉。
境妙原非幻,山清自得機。
人民能管領,不藉舊時徽”。
興國禪寺內(nèi)極樂洞內(nèi)東壁曾嵌清代詩人施閨章詩碑《濟南九日登歷山》:“看山結伴太逡巡,杖策貪趨采菊辰。
天際長風正落帽,樽前今日是閑人。
蒼巖石壁孤城影,深洞莓苔古佛身。
薄暮寒煙連海聲,華峰千丈獨嶙峋”。
自遠二字的含義是什么
“自遠”最常見的意思,是自然傳播的很遠。
語出唐名臣虞世南的《蟬》: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
” 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濃郁的象征性。
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
詩句的弦外之音,它們所隱喻的深層意義無非是說,做官做人應該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才能說話響亮,聲名遠播。
自遠”的另一個意思是,自從遠離某地或某人。
唐代詩人柳宗元《茅檐下始栽竹》:“嘉爾亭亭質(zhì),自遠棄幽期。
不見野蔓草,蓊蔚有華姿。
諒無凌寒色,豈與青山辭。
” 這是一首種竹詩,大約作于元和三年,正是作者處境最艱難的時候。
托竹言志,正是此詩的創(chuàng)作動機,既有堅韌執(zhí)著、有氣節(jié)操守和傲岸不屈性格寫照,又有與竹為友的孤寂和悲哀之情。
唐人李建勛的《宮詞》“自遠凝旒守上陽,舞衣頓減舊朝香。
”也是這個意思。
上面的兩個意思比較實,還有隱身的比較虛的含義。
孫過庭在《書譜》中說:“思處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guī)自遠。
” “風規(guī)”在這里指文藝作品的風格。
這是贊美王羲之的書法藝術成就不過激烈不太銳利,作品的風格自然就高遠了。
這符合晉代士大夫以“尚韻”為主導傾向的時代潮流。
至于“道不遠人,人自遠道”,是自行或主動遠離的意思了。